蛋白质序列数据库C199D什么意思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植酸酶对生长猪用高油玉米、玉米蛋白粉、棉粕中磷利用率的影响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植酸酶对生长猪用高油玉米、玉米蛋白粉、棉粕中磷利用率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18:05: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植酸酶对生长猪用高油玉米、玉米蛋白粉、棉粕中磷利用
关注微信公众号&p&&b&双重曝光啊!!!&/b&&/p&&br&&img src=&/v2-bdfabd5e54f940af73ce8aa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v2-bdfabd5e54f940af73ce8aa_r.jpg&&&br&&p&--------------------------------&/p&&p&说起双重曝光,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p&&p&这次我就来说说怎么利用Photoshop,做出一张人像和风景结合的双重曝光特效图。&/p&&p&过程其实很简单,也就三五分钟的事儿。相信你能轻松看完,以及付诸实践。&/p&&p&先来看看即将使用的素材图:&/p&&img src=&/v2-0c7a62dff9baf345acaa6bb_b.jpg& data-rawwidth=&612& data-rawheight=&8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2& data-original=&/v2-0c7a62dff9baf345acaa6bb_r.jpg&&&img src=&/v2-ad5b0bdbd8b84c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1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ad5b0bdbd8b84c_r.jpg&&&br&&br&&p&步骤①:用Photoshop打开人像图片。&/p&&br&&p&步骤②:使用“快速选择工具”,将人像部分抠出。&b&撤销操作快捷键为“Ctrl+Alt+Z”,增减操作区域按钮在左上角,可以随时切换这两个按钮,对抠图区域做出调整。&/b&&/p&&br&&p&&b&鼠标作用区域的放大和缩小,快键键为 “ [ ” 和 “ ] ” 。使用这两个快键键时需要调为英文输入法。&/b&&/p&&img src=&/v2-c634ede00adf53ade73e5_b.jpg& data-rawwidth=&3200& data-rawheight=&16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00& data-original=&/v2-c634ede00adf53ade73e5_r.jpg&&&img src=&/v2-c9382ea50fac676bb2294f_b.png& data-rawwidth=&2520& data-rawheight=&14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20& data-original=&/v2-c9382ea50fac676bb2294f_r.png&&&br&&p&步骤③:为了优化抠出的边缘部分,点击左上方的“选择并遮住...”。&/p&&img src=&/v2-febef3d88cd984dcc0b517c0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febef3d88cd984dcc0b517c0_r.jpg&&&br&&p&先将“全局调整”--“平滑”这项参数拉到89,让人物的轮廓更显柔顺。再点击左上方的“调整边缘画笔工具”,仔细涂抹下图中的头发边缘部分,让发丝等细节显现出来。最后点击右下角“确定”按钮。&/p&&img src=&/v2-ff131f99b5ae3ba739d4e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ff131f99b5ae3ba739d4e_r.jpg&&&br&&p&步骤④:点击右下角“添加蒙版”。&/p&&img src=&/v2-1fb3bffaf59d5c6cf502e59_b.jpg& data-rawwidth=&301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10& data-original=&/v2-1fb3bffaf59d5c6cf502e59_r.jpg&&&img src=&/v2-2f57ab11d119c47a0bae6d33f46f125f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2f57ab11d119c47a0bae6d33f46f125f_r.jpg&&&br&&p&步骤⑤:如下图所示,先点击右下方的&b&红框&/b&区域,激活蒙版操作。&b&再按下“Ctrl+i”,对蒙版进行反选。&/b&这时候可以看到人像区域变为透明,而背景则显现了出来。&/p&&img src=&/v2-944b335dac0915fff9f9c0c9ac043456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944b335dac0915fff9f9c0c9ac043456_r.jpg&&&br&&p&步骤⑥:将风景图拖进Photoshop。并拉大到覆盖整个人像图。&/p&&img src=&/v2-8bf93fcc6d5a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8bf93fcc6d5a_r.jpg&&&img src=&/v2-b8a76e3cdbebde307733aa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b8a76e3cdbebde307733aa_r.jpg&&&br&&p&步骤⑦:如下图所示,先点击右下方的&b&红框&/b&区域,激活蒙版操作。然后按住&b&“Alt键”,用鼠标左键拖拽该蒙版预览图到风景图层。&/b&完成蒙版复制。&/p&&img src=&/v2-dd2c4a6d015c7544036cdb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dd2c4a6d015c7544036cdb_r.jpg&&&img src=&/v2-8e0dfbebd96ae6567feb0e5_b.jpg& data-rawwidth=&3200& data-rawheight=&16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00& data-original=&/v2-8e0dfbebd96ae6567feb0e5_r.jpg&&&img src=&/v2-bfa38ec4c056ac3cefcbdb0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bfa38ec4c056ac3cefcbdb0_r.jpg&&&br&&p&步骤⑧:先点击&b&风景图层&/b&的蒙版预览框,激活该图层的蒙版操作。再按下“&b&Ctrl+i&/b&”,对风景图层的蒙版进行反选。这时候人像内部显示的是风景图,而人像外部显示的是原图背景。&/p&&img src=&/v2-25f2e62cf3daaf810ddb7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25f2e62cf3daaf810ddb7_r.jpg&&&img src=&/v2-531c6f6c6b36e898c4b10a5e16542fc9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531c6f6c6b36e898c4b10a5e16542fc9_r.jpg&&&br&&p&步骤⑨:点击右下角“创建新图层”按钮。并用铅笔工具将这个透明图层涂抹成全白色。&/p&&img src=&/v2-72be1e653d40d3b6add49_b.jpg& data-rawwidth=&301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10& data-original=&/v2-72be1e653d40d3b6add49_r.jpg&&&img src=&/v2-bcded43f5c2_b.jpg& data-rawwidth=&3134& data-rawheight=&16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34& data-original=&/v2-bcded43f5c2_r.jpg&&&img src=&/v2-793e02dfc64cc40c6fc24df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793e02dfc64cc40c6fc24df_r.jpg&&&br&&p&步骤⑩:&b&点击人像图层的蒙版小框,按住“Alt”键,用鼠标左键拖拽到白色图层,&/b&进行蒙版复制。这时候基本效果图已经出来了。&/p&&img src=&/v2-ddf9cdc34f10f62aec1bc2a_b.jpg& data-rawwidth=&3200& data-rawheight=&16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00& data-original=&/v2-ddf9cdc34f10f62aec1bc2a_r.jpg&&&img src=&/v2-cc3a75bde9c2f02eb44fff9e5cf55cd8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cc3a75bde9c2f02eb44fff9e5cf55cd8_r.jpg&&&br&&p&步骤(11):按下快捷键“Ctrl+Shift+Alt+E”(将所有现有图层合并再形成一个新的图层)。&/p&&img src=&/v2-4aecd9f5a4f6a_b.jpg& data-rawwidth=&3199& data-rawheight=&16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9& data-original=&/v2-4aecd9f5a4f6a_r.jpg&&&br&&p&步骤(12):对这个新建的“图层2”加一个“Color Efex Pro 4”黑白滤镜,大功告成。&/p&&img src=&/v2-bfc0eedd81c080ef_b.jpg& data-rawwidth=&3200& data-rawheight=&16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00& data-original=&/v2-bfc0eedd81c080ef_r.jpg&&&img src=&/v2-e7553fce2de25faae3251ad_b.jpg& data-rawwidth=&3200& data-rawheight=&16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00& data-original=&/v2-e7553fce2de25faae3251ad_r.jpg&&&img src=&/v2-bdfabd5e54f940af73ce8aa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v2-bdfabd5e54f940af73ce8aa_r.jpg&&&br&&br&&p&&b&如需获得更多修图/摄影技巧,可以翻看我的其余文章∩▂∩&/b&&/p&
双重曝光啊!!! --------------------------------说起双重曝光,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这次我就来说说怎么利用Photoshop,做出一张人像和风景结合的双重曝光特效图。过程其实很简单,也就三五分钟的事儿。相信你能轻松看完,以及付诸实践。先来看看即将使…
&img src=&/50/cc209ddc8d78b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p&大一的上学期,我就听好几个人说起过,每年春季学期都有一门叫“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的本科生课——这门课的实际内容就是带着学生把马克思的主要经典著作读一遍,让学生对马克思的理论框架有个了解,因此说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不为过。杜克居然还有这种课?当时一听我就来了精神。虽然阴差阳错地错过了三回,我还是在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幸运地坐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课堂里。&/p&&p&&strong&学生和老师&/strong&&/p&&p&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我就被吓了一跳:50人的课容量(这在人文社科院系绝对算是大课)居然爆满,还有一堆没抢到位置还来蹭听的。究其原因,一是这门课被列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五个专业的选修课,自然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这门课早已名声在外,几乎成了左派学生的精神朝圣之地。因此,每年开课时学生们都趋之若鹜,也就不奇怪了。&/p&&p&讲这门课的教授&strong&Micheal Hardt&/strong&,是当今西方知识界最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他与意大利学者、社会活动家Anotonio Negri合著的《帝国》、《诸众》、《大同世界》三部曲,简直可以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当代世界的“战斗宣言”。然而,课堂上的Hardt教授将“自我”掩藏得很好,鲜有提及自己的学术和政治观点,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向学生阐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逻辑、带领学生透过马克思的核心概念观察社会现象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上透着一股严肃知识分子特有的自省和克制,在课堂上常常抛出“这块儿我可能没讲清楚”、“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不对”之类的话来,与他著作里那个充满战斗精神的鼓手形象相去甚远。&/p&&p&&strong&“马原”怎么教?&/strong&&/p&&p&如前所述,这门课的重头戏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阅读,而课堂上的讲授只是为了辅助学生们理解阅读内容。除去一些零散的单篇文章之外,这门课带着学生完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手稿)》、《资本论第一卷》的一半、《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以及《法兰西内战》。平均下来,每周的阅读量在100页左右。这在人文社科课程里自然不能算繁重,但马克思的著作,非精读不能理解其要义,有时一页的内容竟需要我来来回回读三四遍才能理解个大概。因此,这门课所需要的阅读时间,其实大大超出了课程大纲里体现的阅读量。&/p&&p&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门课也是我上过的所有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唯一将考试作为最终考核方式的。这与人文社科教学看重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的传统大相径庭。三次考试,都是由若干小作文和一篇大作文组成,重在考察学生对马克思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各个概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是否有透彻的理解。这也再次体现了这门课的主旨: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究竟说了什么,而不是鼓励学生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自由发挥。&/p&&p&这门课带给我的收获,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还原马克思、拼接马克思、超越马克思。&/p&&p&&strong&还原马克思&/strong&&/p&&p&所谓“还原”马克思,就是回到马克思的原始文本中,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理解其话语背后的逻辑。这样做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们惯常印象里对马克思的种种误解,全都不攻自破。比如,上世纪许多国家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实验,其实正是马克思大力批判的、将私有生产资料进行粗暴集体化的“原始共产主义”(crude&br&communism)。又比如,马克思对于代议制民主的批判,是因为代议制民主依然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清晰界限,使得这一政治制度成为了资产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工具。马克思主张的,是一种更直接有效地赋予所有人政治参与权的民主制度,而绝不是回到专制。再比如,马克思既不反对劳动分工,也不主张抹除商品市场本身,更不想让社会回到资本主义兴起以前的“原始状态”——未来的生产关系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否定。&/p&&p&其实,除却“停止对人的异化”和“消灭阶级压迫”这样的纲领性原则,马克思从来没有明确说过,资本主义灭亡之后的社会应该是什么具体的面目。他没有某些知识分子那种“帝师”般的自大,因为在他眼中,未来的可能性是在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被创造出来的,不是知识分子拿嘴说出来的。&/p&&p&真正读过马克思构建理论的过程,就会知道,中国中学政治课本里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绝非虚言。在阅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忍不住感叹:这人实在是太聪明了!他似乎有一种特异功能,能够从极为简单的概念、假设出发,经过一系列严丝合缝的逻辑推演,导出令人震惊的结论。在看马克思如何从“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基本假设开始,推导出“剩余价值”的产生,进而迈向“剥削的本质是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一结论时,我体会过这种震撼;看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定义中演绎出两者的互动机制,从而写下“人类社会的所有根本问题,只出现在那些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发展成熟之际”这样十分精巧而反直觉的论断时,我又体会到了这种震撼。&/p&&p&以上种种,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演绎大师”的马克思。而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在分析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时,马克思展现了另外一种特异功能:从纷繁琐碎的历史细节中提炼深层历史机制的能力,从刚刚发生的政治变局里把握历史的长程发展线索的能力(但不排除马克思没把历史“真相”搞对,事实上,所有研究历史的学者,都要承担搞不对历史真相的风险)。当读者跟随着他的分析笔触,眼看着法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试图捍卫自身的阶级利益而在无意中把第二共和国一步步引向王权复辟时,唯物主义史观的力量展露无遗。与人们的惯常印象相悖,唯物主义史观并非一套死板、机械的结论,而是一种分析视角。当它被应用于分析某一具体的历史语境时,反而能展现出历史那充满讽刺的动态美感。&/p&&p&“还原”马克思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将马克思当人看。Hardt教授在阐释文本时,常常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马克思的角度上,想象他所看到的社会现实是如何引导他思考问题的。只有将马克思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看,才能真切体会年轻时候的他在《共产党宣言》里那种血气方刚的“愤青”精神,在面对路易-波拿巴复辟王权时的无奈与强作乐观,在巴黎公社兴起之时的激动,在公社失败之后那种“又为斯民哭健儿”般的至痛悲愤,在中晚期作品里对自己早期思想的反思,以及在“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两重身份间的挣扎。&/p&&p&&strong&拼接马克思&/strong&&/p&&p&在精读马克思的核心著作之外,这门课的另外一个着力点,是帮助学生思考马克思提出的各个概念、“理论模块”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只有将这些理论如玩拼图一样“拼接”起来,方能看到马克思的理论格局有多么宏大。&/p&&p&人们贴给马克思的学术标签,通常是“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但在我看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对于历史发展背后的根本动力学的阐释,是撑起他若干理论支脉的地基:历史发展是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历史发展提供了结构条件,而生产关系当中孕育的阶级对立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主观推力;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剥削”、“异化”“原始积累”的一整套论述,是为了具体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之下的生产关系是如何运作、从何而来的;而他关于法国政治史的一系列分析,则旨在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政治斗争中的具体表现;最后,马克思关于历史在超越资本主义之后如何发展的模糊构想,则可以和他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为何”的哲学讨论结合起来。&/p&&p&另一方面,在玩“拼接马克思”的游戏时,还能惊喜地发现一个彩蛋:某些绝妙的隐喻,在马克思的各个“理论模块”里反复出现,对比来看,十分有趣。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自掘坟墓”这个隐喻。在梳理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时,马克思指出:当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程度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崩溃的那天也就到了。因此,资产阶级越是使劲发展生产力,就越接近资本主义的崩溃。同时,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力而发明的一系列剥削手段,恰恰激发了被剥削者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反而塑造、培育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力量。&/p&&p&从这个角度讲,资产阶级无疑是在“自掘坟墓”。而这一隐喻,又同样出现在马克思对于法国国家机器发展史的评论中:在他看来,从波旁王朝后期开始,历经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一直到第二帝国,无论共和还是专制,无一不在建设、巩固一个高效的、无孔不入的、极度中心化的强大国家机器。而国家机器越强大、管得越多,其身上的负荷就越重、面对的社会不满就越普遍、离倒台也就越近。换句话说,国家机器的日益完善同样是在“自掘坟墓”。这两处关于“自掘坟墓”的论述,指向同一个精辟的历史机制:一个事物越是发展,便越是培育出推翻其自身的力量。而这,又和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述相连。&/p&&p&&strong&超越马克思&/strong&&/p&&p&本课上到最后,依然还是绕不开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为什么还要读马克思?为什么还要学马克思主义?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的理论演绎过程还是被后世学者揪出了漏洞,他对于经验事实的解读也常常存在偏差。今日资本主义的运转机理之复杂,也远超他当初的想象。更有甚者,他的某些“理论模块”(比如劳动价值理论)被后世学术界整个儿地证明是解释力有限。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依然存在大量局限性,他忘记谈论的东西远比他谈论了的要多(当然,事实上社会科学里也不存在完备的大一统理论)。&/p&&p&既然马克思有种种不是,我们还读他干嘛?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两样东西,使我们能超越马克思本人的具体论断,去分析更为复杂的当今社会。这两样东西,一曰“视角”,二曰“概念”。&/p&&p&所谓视角,无外乎是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视角为何,决定了我们能看见什么、看不见什么,决定了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的视角是极具开创性的,他带领后世看到了前人几乎从未看到过的东西:在貌似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底下看到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在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马克思的视角,把后世社科学者引向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问题:他对于国家行为如何“催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被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扩展为对国家-市场关系的全面解读;他提出的“劳动力商品化”现象,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母题,引出许多学者探讨不同形式的劳动(比如“情感劳动”)被商品化后的社会后果;他关于统治阶级如何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讨论,被葛兰西、阿尔都塞等学者发扬光大,从而深入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被当做政治统治和社会控制的工具使用……&/p&&p&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同样来自于其理论体系内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既有明确的内涵,又有充满弹性的外延。这样一来,后世学者在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可以毫无困难地对马克思的原始概念进行扩展,并将其当做进一步讨论的起点。譬如,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高度金融化的今天,当代学者已经将“剥削”这个概念从“压低工人工资、夺取生产资料”的“工业剥削”扩展至“依靠信贷工具强行入侵消费者生活”的“金融剥削”。又譬如,“异化”这个概念本来是指在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售的过程中,劳动者与“人性”相分离的现象。而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概念同样可以用来分析“用商品定义人”的现象如何导致人和人性的分离。再譬如,马克思提出的“原始积累”概念,原本是指资本主义兴起时的一种特定现象,但当今社会中大量公共物品被转变为私有财产的现象同样符合这一概念的内核。甚至是“自掘坟墓”这一隐喻,在当代学者眼中也可以被翻转过来:西方的劳工抗争运动,直接导致了“福利国家”的出现,而在某种程度上,“福利国家”又发展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用以弱化劳工的政治动员能力。劳工阶级的“自掘坟墓”,又展现出历史如恶作剧般的讽刺。&/p&&p&同时需要承认的是,马克思的著作中留有许多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用Hardt教授的话说,“解读马克思就跟解读《圣经》一样,所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都能在文本里找到依据。”然而,这恰恰构成了马克思思想遗产的张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而断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换句话说,是社会的宏观“结构力量”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步调。然而,马克思在《宣言》里同样写到,无产阶级不能躺在床上静等着结构力量摧毁资本主义,而必须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行动起来去推翻它,因此才有“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的著名论述,才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振臂一呼。&/p&&p&宏观结构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到底是什么关系,马克思本人没能解决,就这样自相矛盾地留下来了,但这一矛盾引发了无数后世学者的思考和论辩,由此诞生的研究工作不计其数。&/p&&p&“马克思,只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而不是它的全部”,这句话无论对于作为一种学术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于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同样适用。所有试图批判性地看待当今政治经济现状的尝试,都是绕不开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何时灭亡?共产主义是什么模样?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可是马克思主义者知道,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分析,通过无数个“无名个体”的政治行动,我们至少可以让资本主义世界变得不那么可恶。&/p&&br&【课程大纲】&p&&strong&Course Goals&/strong&&/p&&p&The basic goal of the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acquir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concepts of Marx’s thought, such as alienation, capital, communism, and surplus value.
The exams will focus on these concepts.
A second goal is for students to recognize and evaluate the ways in which Marx’s concept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different scholarly disciplines, such as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Marxist history, or Marxist anthropology.
Third, the course should give students basic familiarity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 from which Marx’s thought emerged,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s well as European colonialism and capitalist development.
Finally, I hope that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situate Marxist theory in relation to a series of other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paradigms with which they are already familiar, such as theories of race, gender, sexuality, and ecology.&/p&&br&&p&&strong&Required books&/strong&&/p&&p&Marx, Capital, vol. 1 (Penguin/Vintage) ISBN: &/p&&p&Marx, Civil War in France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ISBN &/p&&p&Marx/Engels, Communist Manifesto (Oxford UP) ISBN &/p&&p&Marx, Early Writings (Penguin/Vintage) ISBN &/p&&p&Marx, Eighteenth Brumaire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ISBN &/p&&br&&p&&strong&Course Schedule&/strong&&/p&&p&7 Jan – Introduction&/p&&p&&strong&The Young Marx&/strong&&/p&&p&12 Jan – Marx and 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Part 1, “Bourgeois and Proletarians.”&/p&&p&14 Jan – Marx and 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Parts 2, 3, and 4.&/p&&p&19 Jan – NO CLASS, MLK DAY&/p&&p&21 Jan – Marx,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in Early Writings, pp. 279-334.&/p&&p&26 Jan – Marx,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in Early Writings, pp. 334-375.&/p&&p&28 Jan – Marx,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in Early Writings, pp. 375-400.&/p&&p&2 Feb – Marx, “Concerning Feurbach” and “Preface” in Early Writings, pp. 421-428.&/p&&p&4 Feb – NO CLASS&/p&&p&9 Feb – First Exam&/p&&p&&strong&Capital and Exploitation&/strong&&/p&&p&11 Feb – Marx, Capital, pp. 89-103 and 125-153.&/p&&p&16 Feb – Marx, Capital, pp. 154-209.&/p&&p&18 Feb – Jameson, “Reification and Utopia in Mass Culture” (Sakai resources).&/p&&p&23 Feb – Marx, Capital, pp. 247-257, 270-306, and 320-329.&/p&&p&25 Feb – Marx, Capital, pp. 429-454, 544-564, and 675-682.&/p&&p&2 Mar – E. P. Thompson, “Time, Work-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Sakai resources and at &a href=&/?target=http%3A//homes.chass.utoronto.ca/%7Esalaff/Thompson.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homes.chass.utoronto.ca&/span&&span class=&invisible&&/~salaff/Thompson.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4 Mar – Jonathan Crary, 24/7, chapters 1 and 2, pp. 1-60 (Sakai resources)&/p&&p&SPRING BREAK&/p&&p&16 Mar – Louis Althusser, “Ideology and State Ideological Apparatuses” (Sakai resources), pp. 1-32.&/p&&p&18 Mar – Louis Althusser, “Ideology and State Ideological Apparatuses,” pp. 33-60.&/p&&p&23 Mar – Second Exam&/p&&p&&strong&The History of Class Struggle&/strong&&/p&&p&23 Mar – Second Exam&/p&&p&25 Mar – Marx,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pp. 7-72.&/p&&p&30 Mar – Marx,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pp. 73-135&/p&&p&1 Apr – Marx, Civil War in France, pp. 36-95.&/p&&p&6 Apr – Marx, Capital, pp. 873-904.&/p&&p&8 Apr – Marx, Capital, pp. 905-940.&/p&&p&13 Apr – Arundhati Roy, “The Greater Common Good” (&a href=&/?target=http%3A//www.narmada.org/gcg/gcg.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armada.org/gcg/gcg.htm&/span&&span class=&invisible&&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strong&Contemporary Issues&/strong&&/p&&p&15 Apr – Imre Szeman, “System Failure” (Sakai resources).&/p&&p&20 Apr – Donna Haraway, “A Cyborg Manifesto” (Sakai resources).&/p&&p&22 Apr – Hardt and Negri, “Declaration” (Sakai resources), pp.1-30.&/p&&br&&p&28 April, 2pm to 5pm: Final exam.&/p&
大一的上学期,我就听好几个人说起过,每年春季学期都有一门叫“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的本科生课——这门课的实际内容就是带着学生把马克思的主要经典著作读一遍,让学生对马克思的理论框架有个了解,因此说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不为过。杜克居然还有这种课…
超多图超长文预警。谢邀 &a data-hash=&d6e840f42f0758af74dfa6& href=&///people/d6e840f42f0758af74dfa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d6e840f42f0758af74dfa6& data-hovercard=&p$b$d6e840f42f0758af74dfa6&&@竹君&/a&&a data-hash=&bc0b2266fdd6ed8db095ba& href=&///people/bc0b2266fdd6ed8db095b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bc0b2266fdd6ed8db095ba& data-hovercard=&p$b$bc0b2266fdd6ed8db095ba&&@盈任&/a& 我最初看到这个问题感慨良多。以下回答非常的啰嗦和冗长,也集合了我很长时间以来对公共空间的反思。我对两者的关系回答的少一些,对于公共空间的叙述更多一些,如有错误和不足,忘多指正和交流。&br&&br&我们如何来理解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如何来划分和定义。公共空间这个词理想的状态显示着脱离权力束缚。激发使用者的参与和自由交往。首先放一张我发现的有趣的图&br&&img src=&/de463c2337f4adfd75461f8_b.jpg& data-rawwidth=&475& data-rawheight=&2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5& data-original=&/de463c2337f4adfd75461f8_r.jpg&&1.行为&br&双人课桌几乎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整个学生时代。当两人被安排成为同桌,他们便保持默契或者提前设立好“规则“的使用这张课桌所占有的空间。他们将在这一小小的空间内度过大多数学习时间。共同保持着这一个小空间的卫生和桌椅维护。他们将会达到一种完美的默契,诸如尽量保证不把自己的东西放到超过中线,写字的时候也不会把让手肘超过中线,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对方的抽屉中他们会默守这样的“规则”。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就像本身就存在一样,空间自发的引导了两个人这样的行为。两个人在这样一个公共的区域内,共同使用维护这一空间,并产生了较之坐在其他课桌的同学更深的交往。而单纯的近距离坐在一起是否一定能达到这样的交往和参与程度。我们后面会阐述。一个评判公共空间很重要的点就是这个空间将如何引导使用者自发的行为,同时也制约着使用者的另一些行为。一个优秀的公共空间并不需要用眼花缭乱的提示牌来指导和束缚我们该如何使用。&br&&img data-rawwidth=&399& data-rawheight=&300& src=&/ddfb3dacf677ce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9&&(某公园游客须知)&br&简洁大气,视线通透的公共空间会制约人们不随地丢垃圾,而植被设施林乱,旮旯众多的公共空间就无法避免污染和私密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处省略一万字)&br&2.受众与性格&br&公共空间必定是为“受众”而生的。而我们反思“设计”这一本来就会被大众所误解的技能时,我们发现无论任何设计,详细到建筑师和景观建筑师来说。我们似乎更加倾向于将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对于城市的复杂性甚至到一个建筑的复杂性,我们会以一种“美好”的愿景将其遮蔽,而往往这种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共享的区域内,也就是公共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几乎用了一种掩盖的方式来避开了这种复杂性。因为这种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建筑师的能力范畴。&br&&img src=&/4ac5cb777c35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ac5cb777c35b_r.jpg&&柯布西耶“光辉城市”便是一张伟大的掩盖现实的蓝图。严格划分的道路等级,均质且平等的居住空间。如天堂一般的大面积绿地,柯布西耶打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人人都可以在他幻想的世界里按照建筑师的方式生活。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光辉城市被不断实践与批判。而它根本失败的原因仅仅只是,它完全掩盖了人类生态圈的复杂性。&br&公共空间如同建筑与人一般拥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社会地位。非商业建筑师似乎都会具有一种乌托邦的思想。而并非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公共空间就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完全自由平等的空间,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而我更认为这便是建筑师永远不可避免的悲剧。&br&&img src=&/d1c62da94edfe31e3bcf6d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d1c62da94edfe31e3bcf6d_r.jpg&&(图为911纪念公园)&br&这个有着非凡意义的纪念性公共空间被交由彼得沃克设计完成。彼得沃克用极简手法创造的这个公共空间有着足够庄重又足够清新放松的空间性格。极简主义的公共空间并非完美的公共空间。它无可避免的暗示了这一高地价区域的空间属性。它就像一件完美的外衣,美到不能被随便占用,干净到足够高冷而不够热闹。这一种空间属性潜移默化的引导着空间中的人们举止和行为,它更像一个可以供人放空思考的墓园,甚至略带轻松的享受午后的休憩。这种双重性格空间设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遗址所隐含的复杂性,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br&&br&&img src=&/8cf527151efe614f06f4d2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3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8cf527151efe614f06f4d2_r.jpg&&(图为纽约高线公园)&br&从库哈斯开始关注城市景观这一潜力巨大的城市要素开始,詹姆斯科纳无疑是景观都市主义最有力的推进者,而景观都市主义的方案在全世界各地连连中标也暗示着各地政府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目光转移。我认为这无疑是极大的转变,政府对于城市的关注已经由单纯的有标志性的“点”转移到了城市环境的整个“面”上。这样公共空间将更注重人居的生态环境,政府更加重视这种空间的面积和延续性,并且重新将公共空间置于市政工程同等的位置,而非市政工程的附属。&br&&img src=&/062670eaeadbaed9d97b8ed88a0cbf88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062670eaeadbaed9d97b8ed88a0cbf88_r.jpg&&印度贾斯坦邦月亮水井无疑为我们提供着这种线索,最初的公共空间几乎都是市政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项目。&b&这种公共空间将引导着城市的市政工程应该朝着哪一种方向进行发展,市政工程也决定了公共空间的属性和特定的功能与受众人群,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促进了公共空间始终是一种积极的状态。&/b&&br&做为景观都市主义风潮中最优秀的一个空间设计莫过于高线公园。废弃的高线铁轨被改造为一整个脉络般的公共空间。迪勒在高线公园中的细部设计极大的保留了高线这种特有的场所记忆,道路与座椅都呈现出一种轨道和路枕的形态特征。这也使高线公园呈现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公共空间的性格特征,延续着城市的文脉。&br&&img src=&/36f5fd981c2c1b57c2e7d02276edda15_b.jpg& data-rawwidth=&890&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0& data-original=&/36f5fd981c2c1b57c2e7d02276edda15_r.jpg&&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将受益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改造,居民生存环境和城市生态将或多或少的得到改善。但正如高线公园这样有益的公共空间下也不可避免着矛盾,并且已经开始显现。高昂造价的公共空间所造成的城市景观高档化会逐渐引起城市资源分配的矛盾。高线公园周边地价房间高涨,使得高线公园附近的居民区和办公楼备受富人的青睐,穷人逐渐远离了这一区域,也许未来几十年后,高线公园所在的区域将完全被富人所占领,社会资源也会相应的向这些区域倾倒。如若在中国这样拥有特殊土地政策的国家,这一进程将会更快更无法避免。高线公园这样一个优秀的公共空间也无法避免导致社会资源的倾斜。正如上文所说的,表面上的美好实际也无法隐藏得住城市的复杂性,美丽舒适的公共空间也无法避免高档空间的性格,真正的提供平等与自由。这就像一个悖论一样困扰着设计师,或许我们是否又开始重新幻想柯布式的乌托邦城市。公共空间该是什么样的性格,它到底会受惠于哪些人群,如何来权衡设计,也许是个永远无解但是永远值得反思的问题。&br&3.临时性&br&临时性是公共空间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点与私有空间有很大的区别。这种临时性是指使用者使用时间的临时性。课桌的空间也是临时的,相比公园的长凳来说,它要持久很多。使用时间的差别,导致了交往和参与程度差别。公园长凳如果要产生良好的交往效果,那么至少有两个点值得注意。”凳子”(凳子指坐的区域)的长度和位置。凳子的长度如果不够长,当一个人坐在那的时候,另一个人会选择去另一条凳子坐。人们”惯性“的会对陌生人保持实际的距离,而如果凳子的长度太长,两个人选择坐的距离会相隔甚远,以致于无法产生交往。所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而我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去试图设计凳子,利用大台阶,花池水池的边,草地和其他设施来暗示凳子,让人们自由选择坐的方式。因为凳子所在的临时性空间,当一个人或者两个相熟的人使用时,会暂时性的定义为他们的”领域“,便将其他人”拒之门外“。&br&这种临时性所体现的独特的意义就是,凳子并非是固定功能的永久设施。而它的适宜的形式引导了人们如何更好的去使用它们。具有临时性功能的公共空间设施往往会让使用者以一种更放松的心态去使用它们。就好像,我只是想坐在哪休息一下,而固定座位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占有”的心理。而类似大台阶这样的公共空间,你只会体会到参与,因为它具有的临时性太强,且尺度更大,是不会产生被私人的“占有”的心理。&br&&img src=&/cf9efbd6b4e15dbac4c2644_b.jpg& data-rawwidth=&934& data-rawheight=&6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4& data-original=&/cf9efbd6b4e15dbac4c2644_r.jpg&&(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br&&br&&img src=&/f746c2a1c6b30b9b6ba1ca_b.jpg& data-rawwidth=&940& data-rawheight=&6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0& data-original=&/f746c2a1c6b30b9b6ba1ca_r.jpg&&(天津桥园公园)&br&而如果需要加入真正的凳子的话,需要考量凳子的形式与尺度。最佳的形式莫过于将各个长凳紧贴的排列,或者直接面对面布置,强行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或者直接让人们互相对视。增大了产生交往的机会。关于如何产生交往我们后面章节会详细论述。&br&&img src=&/dbf14c4030e38ecb956f930f8d257931_b.jpg& data-rawwidth=&1027& data-rawheight=&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7& data-original=&/dbf14c4030e38ecb956f930f8d257931_r.jpg&&(纽约中央公园)&br&另一点是“凳子”所在的位置,如果坐的区域前方是一个视觉的焦点,那里经常会进行一些活动。又或者坐的地方是中心的水池,炎热的夏天,那里一定是公共区域内最受欢迎的地方。对于位置的精心挑选可以增加“坐”的时间,延长了使用者使用的“临时性”。这是增加交往和参与最直接的方式。&br&&img src=&/13edff9a805ff_b.jpg& data-rawwidth=&722& data-rawheight=&4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2& data-original=&/13edff9a805ff_r.jpg&&(纽约中央公园)&br&&p&4.领域&/p&&p&我们在进入空间的时候,会自主的产生对空间的划分。一个无论多大的空间都会被我们无意识的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一区域我们称为“领域”,领域这一词隐含着一种“占有”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词,两个人共同使用的课桌,桌面虽然同属于一个平面,但是使用者会默认的将其一分为二。任意一部分都可以被使用者更为自由的使用。你会在属于你的领域刻上一个“早”字,但你不会在你同桌的桌面上刻上一个“早”字。在你的领域中,你有使用这一空间的最高权力,这种不被干涉的权力激发使用者对这个空间的改造。这个空间就变得潜力无穷,这很有意思,你可以看到女生们总是把自己的一边收拾干净,贴上贴花,布置一些摆件。而如果靠近窗台的话,窗台又会变成他们临时性的“领域”,被装饰以小盆栽或者手工课的作品。而男生们的领域却又略显凌乱单调。&b&每个“领域”都会展现出每个人的性格,显示出他们对这一空间的参与程度。&/b&&/p&&p&&img src=&/49cef7aecbd9db509c8dbda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49cef7aecbd9db509c8dbda_r.jpg&&(国外某小学教室)&/p&&p&在不同的领域当中,空间应该展现出不同的性格,这就是我总会提醒自己的,避免空间的均质。均质化的所造成的后果便是空间毫无鲜明的特点,他们看上去都是COPY的效果。&/p&&img src=&/f198c4c6dfc812d52cf0d7_b.jpg& data-rawwidth=&1067&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7& data-original=&/f198c4c6dfc812d52cf0d7_r.jpg&&&p&(图为柯布西耶“别墅公寓”构想图)&br&均质化的空间是工业时代的一个标志,象征着平等、均富的乌托邦思想,它是一种快速建造,节省造价,短时期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但是后工业时代里,我们的生活中仍然被均质化的空间充斥着,我们渐渐看到了住宅,学校,住区,公园甚至城市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相似性。&/p&&p&&img src=&/3475b39fdfefb4d19b8a_b.jpg& data-rawwidth=&273&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3&&&br&路易斯·巴拉干适应不同颜色不同高度的墙来暗示不同的”领域“,而这种做法最有趣的一点是,当你站在两面不同颜色的墙之间的转角,你都能感受到两个不同的”领域“,因为他们边界上不同的颜色和墙高,就导致空间有不同的感知。&/p&&p&&img src=&/cbd586f6460909decbec124aee5ad150_b.jpg& data-rawwidth=&453&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3& data-original=&/cbd586f6460909decbec124aee5ad150_r.jpg&&在柯布西耶的拉图雷特修道院的主教堂部分,柯布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线暗示不同的”领域“。这点在右侧的祈祷室更为明显,不同标高的平台上方有不同颜色的光线照射下来。虽然在同一个小房间内,我们感知到了这种不同的”领域“。&/p&&p&&img src=&/4df4d5e949b3a2fa1210_b.jpg& data-rawwidth=&396& data-rawheight=&6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6&&路易斯康也有他个人明显的做法。作为对空间等级秩序控制得最精细的建筑师。路易斯康在不同的领域会采取不同的屋顶形式,不同的地面材质,不同的节点装饰。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我们就不需要再通过分析图来了解康在一个建筑内的等级秩序了。虽然普世大众并不能够理解真正的等级秩序,而我们站在这个区域内,它的地板屋顶和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领域“的独特性。&/p&&p&&img src=&/b2c3fac12bb9aa47a9e9a608a19f206d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b2c3fac12bb9aa47a9e9a608a19f206d_r.jpg&&建筑师的这一切工作往往是为了打破空间的均质化,无论光线,材质,颜色,高度,布置等等任何一个细节,都能改变这一空间的特质,让着一“领域”有着独特的个性。而这些细节往往成为了建筑师刻意去表现的地方。我们对空间和建筑的感知往往超过建筑师的想象,但大多时候,职业的建筑师却会在设计中忽略了这些细节,当我们去设想宏大的蓝图时,总会头脑发热忘记了思考空间真正的本质,它该如何被人感知。&/p&&p&非均质化的空间并不意味着居高不下的造价和设计的难度,它们往往在贫民的阶层展现得更淋漓尽致,高度自由化的使用权彻底消灭了均质化所带来的乏味不堪。这点在加拉加斯的“大卫塔”的“生长”得到解释。&/p&&img src=&/33ca007f292f0d4a7e71f19ee715d12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33ca007f292f0d4a7e71f19ee715d127_r.jpg&&&p&“大卫塔”是全世界最高的贫民窟,一座金融中心的烂尾楼,被贫民以一种完全“占有”的方式使用。大卫塔正如大多数城市建筑空间一样“均质”乏味。当在这个幻想好的纯私人领域被一大群贫民占有后,大卫塔显示出了不可能存在的生命力。&/p&&p&&img src=&/cf233ed7cf02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f233ed7cf02a_r.jpg&&进入建筑的居民以自己的方式亲手搭建了他们自己的家。虽然这个庞大的建筑被“默契”的分割成为相同面积的领域,但是他们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装饰表达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状况。“领域”之间的界限又并不足够明显,却依然有一种极强的“秩序”。于是我们看到,均质化的空间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每个领域都显得那么特殊。&/p&&img src=&/aef955d17ef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ef955d17eff_r.jpg&&&p&而最为惊喜的是,这个建筑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公共空间。他们只需要在地上画下不规范的边界,就能成为一个篮球场的“领域”。这个球场里居然还有柱子,然而并不需要在意那么多细节,这种“领域”清晰的表示了这就是球场,正如我想起年幼时只要在草地上放上两个书包当做球门的边界,便可以酣畅淋漓的踢一下午足球。而到了现在无论在多么好的球场上踢球,我也无法体会到那样的自由。&b&“领域”的真正意义并非规范人的行为,而是激发使用者的想象力去该如何利用它。&/b&&/p&&p&&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49& src=&/c3aaeed19bf6a80fa61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3aaeed19bf6a80fa612_r.jpg&&(图为城市智库为大卫塔拍摄的纪录片)&/p&&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0& src=&/8c4a4ecb2d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c4a4ecb2d4_r.jpg&&&p&(威尼斯双年展“建筑之外”之大卫塔)&/p&&p&这个特殊的贫民窟就如一个小型的城市快速“生长”。它逐渐增加了教堂、商店、小型的学校…在里面的人就好像无权使用城市的公共设施,被城市隔开,在里面就自发的形成了这些公共空间。这些“领域”并没有受到建筑师自主意识的控制,使用者们自主的找到了空间的潜力,并以一种极为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许是一个柯布式“城市综合体”最佳的展现,不免令人唏嘘。更令人欣慰的是,大卫塔并不像其他城市贫民窟一样会被强制驱赶拆除,他将被改造,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并使的住户更加安全…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的建筑师们总是想展现美好的事物,好像不美好的东西总是需要被屏蔽的,这就是我们看到一张张城市蓝图所引发的思考,城市就应该如此高大上充满秩序而不是应该更加丰富吗?不同的“领域”处理方式会根本的决定了公共空间究竟会被什么样的人群使用,“领域”往往是一种看似设计却又超脱设计的点。我认为,&b&在设计公共空间的“领域”当中,我们要把侧重点放置到使用者参与的角度,公共空间以一种无规则无门槛的态度接纳使用者的参与,往往会得到一种超脱设计的结果。&/b&&/p&&p&5.空白&/p&&p&在公共空间中留出“空白”,会增加该空间对于各种活动的适应力,而“空白”不代表是不经过布置的空间,它们往往在大的“领域”中被着重表达。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们应该先要让这个“空白”的空间变得格外引人关注,这样人们才会想着要如何利用它,位于角落的空间同样会“空白”出来,但这些空间会逐渐的被遗忘,最后被杂物和灰尘堆满。&/p&&p&公共空间中的“领域”虽然会存在被个人或者个别团体“占有”的现象,但这些都具有临时性的特征。比如同桌生病请假,那么一整天你极为可能坐在正中的位置,独自享受这一空间。而当有一堂有趣的课需要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又会将几张课桌拼成一个临时性的公共区域,进行集体的活动。之所以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我们感受到空间中有足够的余地让我们进行随意的组合和拆分。这就是空白的空间,将空间布置完毕后所空出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临时性“的特征。藤本壮介在2006年设计的北海道儿童精神康复中心的公共空间中,完全体现了“空白”这一概念。&/p&&p&&img src=&/f72dea40d7fadea31a858b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f72dea40d7fadea31a858b7_r.jpg&&有明确边界的方盒子功能空间散落的布置在每个地方。这些方盒子都有明确的“领域”和边界,细致的空间布置让这些盒子都有极强的“确定性”。而盒子中间的“空白”便成为极具&不确定性&的使用空间了。尽管建筑内部的空间是由建筑师设计的,看上去却是根本没有经过设计、自己不经意生长出来的空间。它是模糊的、不可预测的、充满令人惊奇的因素。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大量的细节是不经意之间的模糊状态。&b&空白空间的极“不确定性”导致这个公共空间就像一个小城市一样多变而且复杂。&/b&&/p&&p&我们看到这个平面图时便会有这种意识。功能明确的房间,引导着使用的儿童们的行为,哪一个房间改用于哪一种特定行为,教育、吃饭、住宿等行为都被严格的约束。而公共空间却有着一种人最原始的对于未知空间探索的本性。他们可以在其中躲藏、露面、休息、跑来跑去。&b&空间互相分离或连接,通行或 绕行,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的空间。他们将非常自由的建立一种对于环境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些空间。&/b&&/p&&p&&img src=&/6e214e18f8d2fdd3d44fb7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e214e18f8d2fdd3d44fb7a_r.jpg&&这样避免了我们对于空间认知的单一。很多公共空间会让我们感到无聊且单一,它们似乎就只是能让我们坐下休憩一会儿,甚至有的公共空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b&公共空间应该是灵活的、随机的,激发使用者去自主的认知它。&/b&&/p&&img src=&/c3bc32a33eff32d075c4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c3bc32a33eff32d075c4_r.jpg&&&p&(伦敦蛇形画廊)&br&&/p&&p&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为这种公益性的临时性场所留出空间,形成一个特殊的领域。这是值得认真推敲的,而这种“空白”的做法也并非留出空地那么简单。它们需要具备适宜的尺度,并在视觉上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区分,让人们意识到拥有在这个公共区域内办临时展览临时演出的潜力。&b&如果一个公共空间能够具备强大的包容性,那么各式各样的临时性活动会在公共空间中展开。&/b&丰富多彩的各色活动是产生交往的捷径,人们会因为活动放下自己的没有必要的警惕,融入到活动中去。而一个优秀的“留出空间”将是具备强大适应能力的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活动,甚至还要引导人们想出如何利用这一空间的特性,举办别的公共空间所不能进行的活动。&/p&&p&&img src=&/a6ea4e155373fbd0131eda3b870f967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a6ea4e155373fbd0131eda3b870f9678_r.jpg&&&img src=&/ae3ed75c4e6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ae3ed75c4e6_r.jpg&&&img src=&/c53feaf00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53feaf00a_r.jpg&&(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广场)&/p&&p&在这一点上,洛克菲勒中心广场的设计具有足够独特的“空白”性质。一个简单的下沉四方广场拥有强大的适应性可以容纳各种活动。而四周类似剧院看台的设计更是造就了这一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剧场公共舞台。无论是夏天冬天,平常日或节日,下沉广场都体现了完全不一样的性格。人们可以临时搭建一个舞台,通过场地内和四周的看台观看演出。冬天时,行人们也可以站在四周看滑冰爱好者们在其中嬉戏。任何一个滑冰爱好者都会享受这种诸如比赛场馆一般的室外滑冰场。炎热的夏天,下沉广场支起遮阳伞,室外的座椅提供给人们休憩。下沉广场特殊的性质使这个空间与烦扰的街道完全隔开,成为一个避暑胜地。它天生就注定是一个完美的城市公共空间。&/p&&p&在对空间做出使用性评价之后,我们总会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使用者会那样使用。往往”空白“的做法是建筑师无意间的手笔,它们却会对空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建筑景观设计师设计公共空间时应最大程度的避免自我意识的主导。&/p&&p&公共空间不应该是建筑师的个人理想,它是一个群体的共同理想。而悲剧的是这个时代我们仍然会看到公共空间的并非承载着居民使用者的理想,而是管理者的理想甚至国家理想。甚至它们逐渐沦为管理者的工具和手段。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了《理想国》中的一段话,可以隐射到公共空间中去。&我们的立法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幸福。……这种国家里只有真正富有的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须的那种善和智慧。“——《理想国》&/p&&p&6.不同“领域”之所以展现不同的特点,是因为它们从视觉上给使用者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常规会误以为“领域”是通过颜色,材质,形式等一些方面来划分的,就像图像信息一样。这种观点是有局限性的。&/p&&im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40& src=&/c5d5dcae88d7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p&(色盲检测图)&/p&&p&这张色盲检测图的基本元素都是圆形波点,颜色形状都不同。但我们第一反应区分的“领域”是中间红色调的图案和绿色调的背景两个领域。为什么我们可以那么快的将无数个几何形组成的图形划分为两个区域。&/p&&img data-rawwidth=&296& data-rawheight=&417& src=&/1d2bb9653792eee22c4d94ed47b382b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6&&&p&(格子里的世界 .蒙德里安)&/p&&p&蒙德里安在他大多数平面构成中强化了几何形状的边界。其实如果没有线这个元素,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颜色和形状阅读出不同的几何形和区域,而“线”这一元素,正是我们看到一个完整几何色块心理会生成的边界。蒙的里安将人会产生的这种认知完全表达出来,而线的粗细代表着“边界”的强度,四角“边界”弱的色块颜色区分也随之模糊“线”所进行的界限区分也显得暧昧不明晰,“领域”的定义就不够强。中间部分颜色区别清晰,“线”所组成的界线就显得清晰明了,甚至像是被刻意的表达出来。蒙德里安这幅作品清楚的描绘出我们在感知“领域”的时候反映的信息。&/p&&p&&img src=&/42db5afeab17bf8c738c03fb223da4df_b.jpg& data-rawwidth=&372&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2&&这其实不免让我想到了电视剧《越狱》,每个空间之间都被死死的封闭,像《格子的世界》的中间地带。假设我们生活中所有“领域”的分割都那么明显,我们似乎便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监狱”当中,而没有察觉。&/p&&p&&img src=&/96db142fa8e9e823e267f_b.jpg& data-rawwidth=&415& data-rawheight=&3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5&&(图为威海公园外部围墙)&/p&&p&最为可悲的是做为市政公园,我们也无法避免那些高而危险的围墙。他们就如监狱的围墙一样让人感到畏惧,而这样的界限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越来越多。好像总有人需要像市民展示他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占有。于是我们必须服从“规则”,要从指定的入口,甚至还需要门票,身份证来证明我们有资格到里面去享受一下周末的时光。即便设计师们将这种“界限”做的再美观,上端的尖刺和围墙的高度总会提醒着你,要越过它,你可能会丧命……那它们还有什么意义来宣扬“公共”呢?&/p&&p&&img src=&/ff29b71bc8e6fee2c753fef_b.jp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图为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p&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区域里独特的“领域”,它的领域划分应该是蒙德里安画中边缘区域一样,与周边环境关系是模糊的,边界是隐藏的。&b&公共空间的“领域”其实是非常容易识别的,但是它的边界应该是模糊的,它应该在呈现一种未被标志的自然状态。&/b&使用者进入到这样的公共空间中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br&若要论集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完美结合,不会不提到霍尔设计的万科总部。这个庞大的办公楼平放并悬浮在基地上方。为场地预留了足够大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细节也设计得非常精致。作为一个私有“领域”,其公共空间的边界是模糊的,与周边城市环境呈现一种“软性”的相接。&br&&img src=&/df10bcbb72d75f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df10bcbb72d75f_r.jpg&&而悬浮的办公楼也依旧非常便于管理并隔开了外界的干扰。而当一走出办公楼,就像回到自然中一样,非常自然的进入到了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中。&br&&img src=&/f9e31bffae5c9df8d6cc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f9e31bffae5c9df8d6cc_r.jpg&&&br&&b&然而城市公共空间经常会避免不了的要与周边环境“硬性相接”,所谓“硬性”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加入景观设施或者植被进行过度,缺少自然的“软性”元素。公共空间就难免直接与周边建筑相交接。&/b&&br&位于锡耶纳的坎坡广场就是欧洲城市广场中最为出彩的一个。这个被称为“城市起居室”的公共空间,在历经十几个世纪的长河之后,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环绕着坎坡广场的建筑有著名的普布里克宫和曼奇亚塔楼,也有很平常并无特色的城市建筑。&br&&img src=&/2481c4ccdfcba7df19a7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2481c4ccdfcba7df19a7_r.jpg&&&img src=&/12f9dbef7df2ca3d69f6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2f9dbef7df2ca3d69f64_r.jpg&&以坎坡广场为中心,周边建筑和街巷以放射线的形态向外发散,它便捷的交通导致了通往广场的街巷设计都各有特色,高差变化和不时出现的拱门都会有前方将出现空间高潮的预示。而坎坡广场最为成功的一点是它的材质和色彩呈赭黄色,几乎和周边建筑立面的色彩,材质质感完全相同。它围合的形式本身就像这些建筑的后院,甚至可以说是去掉屋顶的“室内”。它就如同“城市起居室”一般,有着与人非常亲密的关系。&br&&p&7.可进入性与等级&/p&&p&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我们似乎只关注功能分区,公共私密的分区。却没有细致的思考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又该如何细致的处理。&/p&&p&功能分区往往暗示着“领域划分”这一概念,因为我们在做出的所谓功能会被不同的人使用,空间会被用来做不一样的事情。细化到一个家里来说,小孩并不需要使用厨房和生活阳台,而家庭主妇一般也不会参与到丈夫的工作间。如果我们很轻易的接纳了这种分区来指导设计,往往会错失大量优秀的细节。&/p&&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94& src=&/d1d9f9120fad5b424d395cc3f150d1c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1d9f9120fad5b424d395cc3f150d1c2_r.jpg&&我们看到常规的功能分区的四面都会有直通楼顶的墙壁作为分割,他们也被标志不同的色块来进行“领域”的区分。这种空间分割是极为明显的,界限十分明确,规定了哪些人可以进入哪些空间,比如一个进入者如果不进行用餐,他就不能进入到餐厅的区域。如果没有事先预定包间的位置,即使客人都不能进入包间区域。如果使用者不进入办公楼,他都不能随意进入到核心筒去别的楼层,他们的行动会被得到限制。&br&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同“领域”之间是存在“可进入性”的,它们都要拥有进入的“许可”。“许可”源于空间的等级划分。私人居住空间位于较高的等级,而开放的空间位于较低的等级,“可进入性”非常高。而在我们进行设计时往往不重视空间等级制度的划分,这样会导致设计的空间等级层次过于分明而且简单,对于设计将造成空间呆板不堪。&br&&img src=&/1b86a79a6babc13441c3a_b.jpg& data-rawwidth=&3395& data-rawheight=&2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95& data-original=&/1b86a79a6babc13441c3a_r.jpg&&这是一张几乎中国所有学校宿舍都神似的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等级划分如此简单和强烈。所有宿舍单元位于最高等级,可进入性最低。而每一层的淋浴和卫生间等级稍次,可进入性高一些。入口门厅和楼梯间可进入性最高,等级最低。这样一个近千人居住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如此的简单乏味。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种&监狱式&的禁锢。倘若在平面图中将入口门厅那个极小的区域称作公共空间的话,难免会引起笑话。&br&由霍尔设计的MIT学生宿舍,对于空间等级划分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答。MIT学生宿舍同样是中走道式设计,但霍尔对于空间的处理,让本来会很禁锢的空间变得异常的丰富。&br&&img src=&/3dd7cfb6b208eca1d6b77c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3dd7cfb6b208eca1d6b77c_r.jpg&&通过一种“器官”或是“洞穴”式形态的空间,巧妙的结合了光线和层高,在一个走道式的居住建筑中,创造了很多公共空间。这些空间的的功能定义十分模糊,有入口的门厅,有休息室、工作室甚至是一个扩大的交通空间。这些空间都属于公共空间。&br&&img src=&/efd9a03186d16cce24e0ed_b.jp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efd9a03186d16cce24e0ed_r.jpg&&但我们从霍尔手绘的轴测透视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楼层的变化,这种公共空间的面积和等级的次序的变化。也暗示着这种可进入性是随着楼层增加逐步降低的,符合空间序列的逻辑,而越到高楼层的公共空间就是扩大的交通空间了。&br&在这个方案中最为出众的地方是细节上不同领域的区分。霍尔即使在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领域区分也并未进行简单的处理。&br&&img src=&/a6b88cfc9c4a7_b.jpg& data-rawwidth=&496&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6& data-original=&/a6b88cfc9c4a7_r.jpg&&我们看到图中门的分割显然是一个使用者自发的临时的处理。但霍尔在设计中通过高度、宽度,光线和挑出的结构暗示这种“领域”的不同,所以领域的划分就变得显而易见。使用者还可以随意的控制这种可进入性,公共空间不仅变得灵活多变,而且空间的节奏也丰富且有秩序。&br&建筑师在空间设计中往往会因为功能分区的需要,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将不同的“领域”隔开,自下而上的隔墙总会对空间产生消极的影响。&b&位于最高等级和可进入性的空间我们不得不采取强制隔开的措施,而对于公共空间来说,精细的处理领域划分总会得到意向不到的结果,使用者参与的热情也会大大的提升。&/b&&br&8.两者之间&br&&im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 src=&/ffd081a7aa41abcf27da9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ffd081a7aa41abcf27da9e_r.jpg&&&p&(图为布拉格街道)&/p&&p&“领域”有时候并比如我们所见到的那么明显,但我们依旧可以感知到。同属街道这一“领域”,中间放上临时花池,我们就能感知到靠近商店的一侧街道实际上是商店这一领域的延伸。而它的从属性又不够明显,坐在这里要比坐在商店更自由。于是一个简单的街道“领域”就被区分开来,而作为街道-室外茶座-商店这一系列的领域区分又暧昧而不明显。&/p&&img data-rawwidth=&451& data-rawheight=&300& src=&/36aa867cb7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1& data-original=&/36aa867cb7b_r.jpg&&&p&(图为大理人民路)&/p&&p&这是象征着乌托邦的大理,步行街到两侧微微抬起的地坪同样作为商店门前的延伸,同样的材质和石板铺设方式,这个“领域”又和街道融为一体。而人们可以自由的在这一“领域”随便摆设摊位。这可是全世界的人都会来摆摊的地方,于是你看到不同的商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人种每天都交织在这条小小的街道。也许我们并不需要整洁划分明确的街道,但我想至少在我的生活里,我不能缺失这一种体验。&/p&&p&&img src=&/5a90e37b7b82ce1b00e3d0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a90e37b7b82ce1b00e3d0_r.jpg&&位于捷克的泰尔奇小镇,骑楼的建筑特点无疑为公共空间与建筑的“硬性”相接提供了一个缓冲,骑楼下的阴影空间不仅为公共空间提供了一个延伸,也为建筑室内到室外提供了一个缓冲。“灰空间”最大的魅力在于,室内外空间的一种暧昧关系。而骑楼空间有别于中国和日本传统“灰空间”的是对于地面的处理,没有设置高差和铺地的形式让这种空间显得更具有公共空间的特性,而非私有空间的特性。&/p&&p&“两者之间”的空间这种模糊的定义往往会在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当中显得更加突出,它会为不同“领域”硬接提供一个过度缓冲。它成为一个单独的领域,会被使用者随意使用,功能性极强。在该“领域里设置的室外茶座可以免受太阳的暴晒,并且与行车保持明显的界限,增加了安全感。如果地面处理得到,交通性强,这个“领域”又会成为一条颇为舒适的步道,就像一条室内的商业街一样亲切。&b&“两者之间”的空间就如蒙德里安画中四角区域的边界一样,从属关系显得暧昧不清。相对比这样柔软的空间处理方式,使用者对环境的感知往往会产生积极的效应。&/b&&/p&&p&&img src=&/f0f2ad7db02db522c35755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f0f2ad7db02db522c35755_r.jpg&&位于巴黎的玻璃屋顶商业街是非常经典的公共街道处理方式,这种介乎于室内和室外,公共和私有属性的空间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而巴黎的玻璃屋顶廊道还具有十分便利的交通性,你可以通过它们轻松的穿过一个街区,而不需要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犹如在室内一样放松且安全。而当你看到两侧真实的建筑立面时又能意识到正处在公共空间中。这种形式的空间也成为现代CBD商业中心设计的一个出发点。&/p&&p&9.交往&/p&&p&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是为使用者提供交往的场所。私有领域则是为了休息、工作或者亲密接触的空间。这让我不经想到柯布的理想“宁静独处,又天天与人交往。”这是柯布理想的建筑模型,也是理想的城市模型。私有领域和公共领域需要明确的区分却又不能完全断裂开来。&/p&&p&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大面积归属于宽阔的街道和实用性并不高的绿化。真正可以为居民提供交往的空间越来越少。我们逐渐发现,我们所处的城市或者建筑空间,逐步的被硬性的指标和规范所指导设计了。这使得建筑师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满足指标规范和经济产出的工作中去,建筑与规划学科真正的意义好像走的越来越偏了。这些数据并不能保证我们所处的空间合理性,正如上文所说,空间,大到城市空间都有着相当的复杂性,任何规则都会导致设计的空间出现不可弥补的短板。&/p&&p&公共空间的最大意义在于交往。&/p&&p&&img src=&/6b8eaa131e550799cea15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b8eaa131e550799cea155_r.jpg&&城市集合式住宅在上世纪对人类居住模式的改变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些庞大的综合体集合了相当多的功能,商业街、幼儿园、休息室、游乐空间等。底层架空的马赛公寓正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城市,因为其便利性。可以让内部的居民有更多的机会产生交往。正如柯布所描述的,主妇们可以穿着睡衣通过走道的电梯将孩子送入电梯,进入幼儿园。然后这些主妇们可以通过建筑内部的宽阔的商业街购买一天的食材和生活必需品。建筑内的儿童们可以一起上学,放学后又可以一起到屋顶的游戏空间里娱乐。家长们为了监管,在休息时间内也会到屋顶与孩子们一起休息,并与其他的家长产生交往。&/p&&p&这种近距离的集体生活势必将为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产所。在柯布设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中,数百名修士共同居住在一个修道院中,他们有各自独处且非常舒适的空间进行研修。而公共的食堂、图书馆、教堂、祈祷室、屋顶和公共内院又产生了相当多的交往机会。每个人都生活在柯布的理想当中。“宁静独处,又天天与人交往。”&/p&&p&&img src=&/b618aaa8dea87_b.jpg& data-rawwidth=&329&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9&&位于蒙特利尔的67号栖息地是萨夫迪的成名作品。虽然建筑造型诡异,打着装配式的名号实在造价高昂。但无可否认这个建筑对于居住者们的交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p&&p&&img src=&/ea34fa274ef70e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ea34fa274ef70e_r.jpg&&完全错落堆叠的方盒子空间是一个个小的私有“领域”。而精细的视线设计让每一个住户都能看到邻居的屋顶露台,保持了室内空间的绝对私密后,建筑师完全的把屋顶和露台敞开了。你在屋顶浇花的同时会不由自主的观察一下邻居和他们的花园,不经意间会产生交流和交往。这种日常反复的交往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也能观察到这些奇怪的堆叠造型是为了满足视线与采光。视线——交流——交往这一过程自发的形成了,从这一点来看,67号栖息地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设计。&/p&&p&&b&近距离的接触、反复的接触、视线的接触和接触的时间成为交往的的先决条件。&/b&我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出行是选择火车硬座往往会是种不同的体验。长时间的旅程再加上娱乐设施的缺乏导致火车出行会是一件相当痛苦的过程。&/p&&p&&img src=&/f2ca6ba02aeb870be9dee747a4226229_b.jpg& data-rawwidth=&4288& data-rawheight=&28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8& data-original=&/f2ca6ba02aeb870be9dee747a4226229_r.jpg&&而硬座空间座位的排布强行使两边的人对视,并且要共同使用一个小小的桌板这一公共空间。旅程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对视感是颇为尴尬的,人们会建立足够的警惕,而当旅程进行一段时间之后,这种警惕逐渐降低,眼神的对视也让两边的人逐渐建立了信任放松了警惕。往往在这个时候交往就产生了,随口的闲聊,互相赠送食物到长聊,甚至更深入的交往都时有发生。火车硬座空间的氛围也远远超过了飞机和汽车,飞机和汽车的空间和座位排布方式几乎不会在整个旅程中产生任何交往。&/p&&p&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尺度也往往影响了交往的产生。过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几乎难以让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视线也相隔甚远,活动区域也会非常的零散。你总会找到足够空旷的地方另起炉灶。柯布西耶在光辉城市的模型中,公共空间设计的尺度往往成为人们诟病的一个点。因为它们尺度太过大总是太过于空旷了。&/p&&p&&img src=&/dedbf8e297aadaeaa00fee5dff12aa57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dedbf8e297aadaeaa00fee5dff12aa57_r.jpg&&(图为昌迪加尔城市广场)&/p&&p&而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却总是会有着相当的凝聚力,它让人们走的更近,视线接触更紧密。产生交往的机会更多,所以这些公共空间总是显得热闹非凡。&/p&&p&&img src=&/86cb03c9aaa1adb44d53ef0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86cb03c9aaa1adb44d53ef0a_r.jpg&&(图为巴塞罗那古埃尔公园)&/p&&p&10.场所记忆&br&&/p&&p&&b&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发生的产所,所以好的公共空间总是脱离不了场所本身拥有的文脉的。&/b&当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们都在极力争取政府对历史街区改造的态度。大拆大建的行为开始明显的减少了。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但城市生活并不能没有延续而与之前完全断裂开来。&/p&&p&&img src=&/9fd0719cedb77a43e37e0772fbc2dc57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9fd0719cedb77a43e37e0772fbc2dc57_r.jpg&&在王澍所主持的南宋御街改造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澍对于历史文脉延续所做的设计。结构与材料使用现代的方式,但空间的营造上,王澍采用了自己对传统建造的理解,对公共空间的节点进行了设计和升华。这些设计手法让南宋御街看上去确实增添了许多古朴的感觉。而在一些街道的立面处理上,王澍将很多原有建筑的立面直接保留了下来,使人们走在这个公共空间中甚至会有一种时空错落的感觉。&/p&&p&&img src=&/e52ae33ef3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e52ae33ef3_r.jpg&&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立面上的元素感受到老街区景象的一种传承。然而,我们却只能看到这些立面,再也看不到这个街区以前的生活状况。建筑师在这一点上往往显得无所不能又什么都不能做。&b&场所记忆并非一架无用的驱壳,如果只是表面的话,某种意义上,也是商业文化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了——复古,场所记忆的本质是生活方式。&/b&&/p&&p&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案例中看到了建筑师的不断尝试和坚持,或许我们可以试图保留这种生活方式而并非保留这种感官上的元素。&b&尺度的意义并不在于一个可量的数据,我们大众的生活中无处不隐含着尺度。它也许是我们家到菜场学校的距离,它或许是我们出行的方式,它或许是我们生活空间的模式,它又或许是我们交往和活动的规则。城市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悲的是我们总是在跨越尺度的追赶,却遗忘了去寻找生活方式的延续和过度了。&/b&&/p&
超多图超长文预警。谢邀
我最初看到这个问题感慨良多。以下回答非常的啰嗦和冗长,也集合了我很长时间以来对公共空间的反思。我对两者的关系回答的少一些,对于公共空间的叙述更多一些,如有错误和不足,忘多指正和交流。 我们如何来理解公共空…
&img src=&/50/v2-0a922b183fbc2a6b53a0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50/v2-0a922b183fbc2a6b53a0_r.jpg&&微信公众号:Jun的碎碎念&p&知乎专栏:&a href=&/c_& class=&internal&&文艺复兴其实很有趣&/a&&/p&&p&---------------------------------&/p&&br&&p&欧洲的建筑其实不如中国的复杂,就那几个时期的东东‘混来混去’。今天就为你们抓下重点,以后你们去逛欧洲的时候,就可以随意抛出一句:&/p&&p&'这个是罗曼式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吧'。&/p&&p&虽然这句话狗屁不通,但依然感觉‘逼格满满’。&/p&&p&&strong&----------------&br&&br&&/strong&&/p&&p&&strong&&i&&u&古希腊&/u&&/i&&/strong&&br&&/p&&p&古希腊建筑就两个字:柱子!希腊人喜欢秀裸体,房子怎么可以是封闭式的?&/p&&p&所以,他们的建筑都是'柱子排排站'▼。&/p&&img src=&/v2-a6c7dd57bf909cd4e4dec7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a6c7dd57bf909cd4e4dec7_r.jpg&&&br&&p&古希腊的柱子主要有三种,差别基本都在'柱头'上▼。&/p&&img src=&/v2-d0f_b.jpg& data-rawwidth=&798& data-rawheight=&5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8& data-original=&/v2-d0f_r.jpg&&&br&&p&&i&&u&Doric多立克式&/u&&/i&&/p&&p&非常简单,柱头就一块平板▼。&/p&&img src=&/v2-0bffea61ea68cd32b33092b_b.jpg& data-rawwidth=&420&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20&&&br&&p&代表作: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p&&img src=&/v2-d0b114b8a252b026d39a5e9cb8be481d_b.jpg& data-rawwidth=&948& data-rawheight=&6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8& data-original=&/v2-d0b114b8a252b026d39a5e9cb8be481d_r.jpg&&&br&&p&&i&&u&Ionic爱奥尼亚式&/u&&/i&&/p&&p&柱头两个'小漩涡',本人最喜欢的样式▼。&/p&&img src=&/v2-78ef4d4cf9dce800b249b_b.png& data-rawwidth=&784& data-rawheight=&6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4& data-original=&/v2-78ef4d4cf9dce800b249b_r.png&&&br&&p&代表作:雅典卫城Erechtheion伊瑞克提翁神庙▼。&/p&&img src=&/v2-af3dd671d531c8e930754e_b.jpg& data-rawwidth=&528&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v2-af3dd671d531c8e930754e_r.jpg&&&br&&p&以及某委员会......▼&/p&&img src=&/v2-ef8cd2fdcac7_b.jpg& data-rawwidth=&457& data-rawheight=&3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7& data-original=&/v2-ef8cd2fdcac7_r.jpg&&&br&&p&&u&&i&Corinth科林斯式&/i&&/u&&/p&&p&柱头就是一盆乱长的草▼,&/p&&img src=&/v2-a0d4a4156bfeb4866ddb7_b.jpg& data-rawwidth=&1800& data-rawheight=&1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00& data-original=&/v2-a0d4a4156bfeb4866ddb7_r.jpg&&&br&&p&代表作:雅典奥林匹亚宙斯神庙▼。&/p&&img src=&/v2-8554dbb90ec3ca1de4da22a5d2be2143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8554dbb90ec3ca1de4da22a5d2be2143_r.jpg&&&br&&p&古希腊建筑对全世界的影响都很深,中国随便哪个城市,出去跑一圈,必然能发现这三种柱式的其中一种,大家记得留心噢。&/p&&p&-----------&/p&&br&&p&&strong&&i&&u&古罗马&/u&&/i&&/strong&&/p&&p&古罗马建筑里,希腊柱子也用的非常多,但罗马人最厉害的,还是发明了‘拱券’▼。&/p&&img src=&/v2-c1ebf7c56098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v2-c1ebf7c56098_r.jpg&&&br&&p&柱子固然是好,但是只适合希腊小清新,罗马帝国这种大场面,还是要用'拱券'来hold住。&/p&&p&要知道'Architect建筑师'这个单词,指的就是会造'Arc拱券'的人啊!&/p&&p&由无数拱券连接而成的'罗马高渠',动则数百公里,只为将水源引向他处,不愧是大帝国的建筑,霸气值max▼。&/p&&p&&img src=&/v2-5e833d0f1564f18caf6e15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5e833d0f1564f18caf6e15_r.jpg&&Segovia塞哥维亚罗马高渠&br&&/p&&br&&p&'拱券'的升级版就是'穹顶',丧心病狂之作就是罗马的'万神殿',直径43米,称霸穹顶界1300年▼。&/p&&img src=&/v2-f25f72c61b292ed90a1da1d5e0334d67_b.jpg& data-rawwidth=&675&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5& data-original=&/v2-f25f72c61b292ed90a1da1d5e0334d67_r.jpg&&&br&&p&--------------------&/p&&br&&p&&strong&&i&&u&拜占庭&/u&&/i&&/strong&&/p&&p&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国教以后,大家就开始疯狂建教堂。只是没多久,罗马便东西分家,东西两边就形成了各自的教堂风格。&/p&&p&我们先来看东罗马这边,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东罗马将'穹顶'深深得植入了骨髓里,教堂都是由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球球组成▼,&/p&&p&&img src=&/v2-b71b8dcbc9cc8e_b.jp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6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v2-b71b8dcbc9cc8e_r.jpg&&圣索菲亚大教堂@伊斯坦布尔(4座宣礼塔是穆斯林后来加的)&/p&&br&&p&威尼斯当时与拜占庭关系不错,文化入侵得厉害,所以它的'圣马可大教堂'才会有那么多的球球...▼&/p&&img src=&/v2-18bcf3c075f79df66318cb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v2-18bcf3c075f79df66318cb_r.jpg&&&br&&p&拜占庭帝国灭亡后,‘球球教堂’传入了俄罗斯,莫名变成了'洋葱顶',传说这样不容易积雪...▼&/p&&p&&img src=&/v2-6b7f8e9dd_b.jpg& data-rawwidth=&1176&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6& data-original=&/v2-6b7f8e9dd_r.jpg&&莫斯科'圣瓦西里大教堂'&br&&/p&&br&&p&--------------&/p&&br&&p&&strong&&u&&i&罗曼式Romanesque&/i&&/u&&/strong&&/p&&p&接下来我们看西罗马这边,也就是现在的意大利。比起'穹顶',西罗马更钟爱'拱券',他们喜欢把很多的'拱券'连起来变成'柱廊'▼。&/p&&img src=&/v2-806a54a9c4c1e0f77a9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蛋白质序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