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里加入一个“说写黎语”的群,也就是专学习黎族文字的大群,

  黎族是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8大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 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的分布  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和等省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黎族人口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181人,占黎族人口的93.9%列第一位,其次是贵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人口的4.5%列第二位;广东、广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过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各个省份及现役军人均有黎族人口分布。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等市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黎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位次地区黎族人口占黎族人口比例(%)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地区人口比例(%) 31省份合计1,247,81499.981.18580.10041海南1,172,18193.92389.227015.50702贵州56,0824.490.42050.15913广东6,5500.520.51610.00774广西2,9970.240.01780.00685浙江1,6400.130.41480.00366云南1,4260.110.01010.00347湖南8620.070.01350.00148江苏7380.060.28400.00109湖北7060.060.02720.001210辽宁6150.050.00920.001511福建5240.040.08980.001512内蒙4490.040.00920.001913北京3430.030.05860.002514四川3160.030.00770.000415江西3010.020.23940.000816山东2970.020.04690.000317河南2410.020.02110.000318河北2380.020.00820.000419重庆2280.020.01160.000820安徽2250.020.05660.000421陕西1610.010.09130.000522吉林1570.010.00640.000623新疆1150.010.00110.000624上海990.010.09530.000625山西920.010.08920.000326黑龙江830.010.00470.000227甘肃580.000.00260.000228天津540.000.02020.000629宁夏240.000.00130.000430青海90.000.00040.000231西藏30.000.00010.0001 现役军人2080.020.18620.0083黎族的历史  黎族妇女服饰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曾以“骆越”、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业、渔猎、饲养家畜家禽、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商品生产和贸易不发达。这时黎族地区的社会形态虽是封建社会,但发展不平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占黎族人口和总面积94%以上的一般地区,与当地汉族一样,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经济发展比较快。地主阶级通过租佃、高利贷、雇工剥削农民,出现了拥有千亩耕地、千头牛的大地主。另一类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带13000多人口的地区,到建国前夕仍保留“合亩制”的生产方式。合亩内部实行家族制领导,生产资料统一使用,成员按严格的分工集体劳动,收获后平均分配。这类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早已使用从汉区购入的铁制农具,但耕作技术落后,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种仍较普遍,粮食亩产一百多斤。“合亩”(黎语称“纹茂”,意为“大伙做工”)是农业生产的单位,以“亩头为首”,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亩众”组合而成。主要生产资料耕地和牛只,基本上是合亩公有和几户伙有,但一律交由合亩统一使用,在亩头主持下进行集体劳动,基本上按户平均分配产品。在一些合亩内,已加入前来投靠的非血缘关系的亩众,亩内的生产资料已大部分归亩头一户占有,对亩众进行各种剥削,原始共耕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建国前,黎族地区还保留“峒”(或称“弓”)的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会引起峒与峒之间的纠纷和械斗。每峒都有一个由长辈充当的峒头,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解纷争,较重大的事件则召开全峒会议解决。早期,血缘纽带是峒的组织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峒已成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峒头成了基层统治人物。     1948年初,海南岛大部分黎族地区已获解放,在解放区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农村除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外,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橡胶、油料、甘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多种经营为黎族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黎族的文化口头文学  竹竿舞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歌舞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打竹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服饰&  黎族姑娘服饰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住宅  黎族住宅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建造方法,属于竹结构形式,房屋的骨架由竹木构成,较为原始和简单。构件搭接处,均使用藤枝或野麻枝缚扎缠紧,有些柱子上部还插有小木杆,称“柱鼻子”,便于和檩条缚扎。结构各部的构件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抵御台风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结构构造与美观的统一。  黎族房屋的屋盖常用茅草作盖。用竹片夹成120X60X2厘米左右的草排,搭3/4,留1/4。柱子多用原根树,一般长4至5米之间。传统的船形屋,往往将柱设在开间当中,与侧檐柱不在一条直线上,柱网构成梅花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造法。墙身则常用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椰树墙等。竹条墙是以直径2至4厘米的竹条垂直并排,每60厘米左右用竹或木条缚扎加固。地板架空,在地面上布若干10至20厘米的石块,其上搁着纵向和横向的大竹竿或木条,表面铺带有疏隙和弹性的竹片地板,其排向纵深方向平行。地台一般为原土夯实,高出外场场面1.5厘米左右。把木柱埋入土中60至85厘米,回土夯实,其有扩散压力和防潮的功能。黎族的生活习俗饮食  三色饭黎族一天三餐,以稀饭为多。大米是黎族人民生活的主粮,他们十分重视对粮食的保护。在山区,村边有一座座小粮仓;在沿海平原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存放谷物的大竹篓。人们平常用独木桶或陶缸保存稻米。稻谷用木臼舂或用竹磨碾。稻米有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白米、红米是制作米饭的原料,糯米是制作饭团、包粽和酿酒的原料。  由于海南岛中部和西部地区,日光照时间长,天气热。普遍早上煮一天吃的稀饭。煮米饭的时候,一般不洗米,认为洗米会失去营养。米饭煮熟后适量冲进凉水,调成稀饭。日常生活以米汤代开水喝,稀饭清凉可口,解渴又能填饱肚子。黎语称“稀饭”为“他南”。吃饭一词,黎语各方言称谓不同。有“啦他”、“啰他”、“唎他”、“德透”等称呼,一般以乐东抱由镇哈方言“啦他”为标准。  黎族常见的米饭类:山栏米饭、竹筒饭、红薯饭、南瓜饭、黄姜饭、玉米饭、山薯饭、山果饭、磅薯饭、包子果饭、鸡头果饭等。  黎族人热爱生活。生活习惯上,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黎族热情好客,酒为俗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  黎族常见的酒类:“并”(俗称糯米酒)、玉米酒、番薯酒、木薯酒、芭蕉酒、南瓜酒、山果酒等。  黎族地区有甘蔗、椰乡的美称。黎族日常生活中,常吃甘蔗和喝椰子水解渴。在家里平时喝米汤解渴,出门在外喝泉水,上山则斩断老藤喝藤水。这是黎族自古以来的生活习俗。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由于居住地区生活习俗不同,饮食禁忌也不相同。  食肉类方面:黎族地区普遍不吃猫肉,认为猫是家门灶神,家猫死了就埋葬。五指山市合亩制杞方言和东方市美孚方言,视牛为崇拜物,禁止牛日杀牛。按生肖推算,牛日杀牛会损牛的灵魂。合亩制的亩头和妻子,不吃狗、猫、蛇、鹩哥鸟和乌鸦的肉,并禁止在家里煮此类食品。认为狗是家门卫士和狩猎帮手,猫是家神,蛇是鬼神,鹩哥鸟要骑在牛头上是牛的灵魂,乌鸦是吃死人肉的凶魂,吃了它们的肉不吉利。黎族民间,怀孕妇女不吃蛇和猴子肉,吃了会生怪胎。五指山地区黎族妇女生小孩“坐月子”期间,禁止吃鱼肉和鸡蛋等,认为吃腥味食品,会得妇科病。惟有乐东哈方言对吃肉没什么禁忌,无论家禽家畜,还是飞禽走兽均可食用。  用餐方面:黎族禁忌在吃饭时用筷子敲打饭碗,或吹口哨,否则不吉利。认为敲打饭碗会招来饿鬼,吹口哨会把饭魂赶跑。在家里吃饭不得戴草笠,不得狼吞虎咽,认为这种行为似强盗,将会影响来年五谷丰登。请客人吃饭,不得把饭碗倒扣。倒扣饭碗似坟墓,不吉利。如果客人吃完饭后,把筷子交叉地放在饭碗上,意为对主人有意见。通什合亩制地区黎族请客人吃饭时,主人不得在餐席上看客人盛饭吃菜。白沙南开地区部分润方言习俗,入新屋或年节,全家吃饭不用碗,只用手抓饭或以勺子舀饭菜进食。以此方式感念先祖的恩赐。  饮酒方面:男女喜爱饮酒,各地饮酒方式和禁忌都不相同。杞方言把碗斟满酒,以双手举酒碗敬客人;哈方言和美孚方言对客人敬酒时要夹肉送到客人口中,并把客人灌醉,表示热情好客。合亩制地区敬酒要对歌,歌对不上者则被罚喝大碗酒。煮酒的时候,在家门口挂树叶,禁忌外人进家门,否则将会酿不好酒。合亩制地区的黎族,村中或家里有人死,成人禁忌吃米饭,以喝酒治丧3~7天。平时喝酒席间,要点死人的名字,同时把碗里的酒倒在地下,表示吉利。 放寮  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放寮”的习俗。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女儿长大了便到那里居住。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寻情人,吹箫唱歌,倾诉爱慕,这体现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面,在“放寮”活动中夹杂着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同时,已婚的男女也参与“放寮”活动,因而对生产,对家庭和睦,对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黎族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改嫁比较自由。 称谓和姓氏   黎族的亲属称谓和姓氏很有特点。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么小,叔父的子女无论岁数多么大,都得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或姐。 因此,在黎族社会中,往往会听到年岁大的人称一个一二岁的人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唤某人时,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东方县的符姓黎族人原为五个血缘集团,各有一姓氏,每个血缘集团又分为大公、中公、尾公,叫做五姓十五公。五大姓可以通婚,而十五公内部不能通婚,经过若干代后又可以循环结婚。同一黎姓集团,在不同地区分属几个汉姓,虽然汉姓不同,但不能通婚。 婚俗  黎族舞蹈:咚铃伽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另外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定亲。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请两名媒人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媒人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巾包四个最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然后若女方家长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要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和价钱。时间多定在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 象征着成双成对。   放槟榔。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良辰吉日那天,女方家热闹非凡,远近的亲戚还有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聚集于女方家等待“吃槟榔”。两名媒人拿出男方准备的物品(一般是600个槟榔,值400元人民币左右,光银一对)在客堂坐好后,女方父母就要开毛贴,吃槟榔。此时参加“吃槟榔”的人都是成双对的,象父母或哥嫂。否则就被认为是不吉利。媒人分送槟榔时要看辈份。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着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人围得水泄不通。吃槟榔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坐四个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 (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人送来的600个槟榔中,有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结婚。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把上述议价物品交给女方家,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晚上,嫂或 (堂表、嫂)帮新娘梳妆打扮。完毕之后,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新娘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从此姊妹要天各一方。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要把新娘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新娘要一边哭一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在后面。乐队会敲敲打打迎亲队伍和新娘送到男方家的村庄。 到了以后,新郎伴郎便对弟弟、新娘鞠躬,连行三遍。新娘一踏进门槛, 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拜堂一般在天亮之前完成后,大家要通宵达旦地闹洞房。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上午10点钟左右,新婚夫妻得回娘家, 到女方家问候女方父母,叫“回路”。至此婚礼结束。丧葬习俗   黎族人报丧很奇特,是以鸣粉枪来传噩耗的。在人断气时,亲属还要往死者嘴里送饭水,呼唤死者返回人间。对他们来说,这是表示死者有亲人孝敬。听到鸣粉枪声,村寨里的人就会自愿聚到死者家中来帮忙。   黎族人很注重为死者梳洗和穿戴。给死者换上的新衣要反穿,但不能穿红衣。若死者是女的,要在脸上抹上灶底灰,意思是说她“生前勤劳,去了阴间会受祖宗欢迎”。若家境较富裕的,便会在死者嘴里放一块光洋,意思是让死者“去到阴间好问路”,做买路钱用。   黎族的合亩制地区不为生人备棺。在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备棺,用独木挖凿洞槽,称为“母棺”,上面盖一块厚木板,称为“公棺”,而且,不用铁钉钉合。制作好的棺木,直接运到墓地放置。   黎族认为“人死像太阳落山一样”,所以入殓都在下午。入殓时,由精通宗族谱系的“奥雅”引路。这个“奥雅”身穿蓝色长袍,头插银簪,颈戴银项圈,肩挑祭品走在前。死者的两位亲人抬着遗体走在后,后面就是唱着悼歌的送葬队伍。黎族人的坟前不立碑,在坟旁放两把稻谷,一个大陶罐,一个陶锅,一只瓷碗和牛的下颚骨,这些祭品表示送给死者的家具和牛,让其到阴间使用。   埋葬死者后,全村的成年人不许回家吃饭,都集中在死者家里喝孝酒,唱悼歌,表示对死者的哀悼。黎族人以喝孝酒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敬重,这种孝酒要摆3~12天不等。   在哀悼期间,有许多禁忌,诸如:亲属要反穿衣服,不许洗头洗澡,不许敲锣放鞭炮,不许唱歌奏乐,不许下田劳动等。黎族对死者的忌日看得很重,每逢忌日,禁忌下种和犁耙田。七八年之后,在忌日种植芭蕉和竹子,等芭蕉和竹子成林时,才解除忌日里的禁忌。禁忌   过去,黎家人相信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所以,在生产上、生活上、生育上宗教上、打猎上、丧葬上有不少的禁忌。   (一)生产上的禁忌   1、“牛日”忌用牛生产,不然牛会死亡或染上瘟症或会烂脚变瘦;虫日不能进因劳动,不然收成不好。   2、收获新谷时,亩头下田途中忌与人谈话,不然的话,禾田会被山猪糟蹋或歉收;吃新米时忌外人进屋和把新米给外人吃,不然的话,作物会歉收或被野兽糟蹋。   3、丧家遇祖辈死的那一日,长子忌下田劳动和5天里不能外出生产劳动,不然,农作物歉收。  4、砍山上大树之日,家人不能纺纱、睡眠、梳头或吵架,不然的话,砍山者会跌下树。  5、合亩制地区的黎族人在年初一至初五忌田间劳动,牛日、虫日、鸡日等日,亩众不能下田耕作,说是怕禾苗遭受鸟兽侵袭。   (二)在生活上的禁忌   1、凡年初一至初五日不能秽语伤人,不能扫地,不然,不但家里六畜不宁,生产不好,而且影响别人不吉利。   2、凡有病人,当他求鬼时忌外人进屋,一切零食都得避免,不然的话病不会痊愈,病状反会转剧。   3、儿童拜年,不给红封,当年即会不吉利;吃猪嘴和山猪的肝与内脏会招致蛇咬。  4、睡觉忌头朝门外,这乃死人的象征。   5、不能在3、5、9月份结婚,不然的话,会招致新妇生病,子孙后代难以繁衍。   6、须择良辰吉日迁入新屋,不然,生产不振,人畜不宁。   7、人屋门忌刀袋系腰间,这是引棺材人宅的象征。   8、砍山栏一定要选择龙日、马日、兔日等吉祥日,同时亩头不能在日间睡觉,否则庄稼将经不起风吹雨打。   9、在三月八日的牛节里,禁忌杀牛,而且要给牛喝一种用牛魂石浸过的酒,以保来年丰收。  10、人们不得跨过炉灶,不准用脚踩、用刀砍等,如果违禁,据说“灶神”就要发怒,引起家人生病。   11、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   12、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三)在生育上的禁忌   1、孕妇忌见死人,不然,会招致胎死。   2、孕妇分娩未满3日和没吃过蒲艾草,不能吃其他的食物,不然会患肚痛。   3、小婴坠地不满四天,陌生人进屋,会使婴孩致病。   4、产妇未满12日,假若食肉类、油类和青菜类,必会脱大肠头。   5、孕妇如吃落地酸梅,就会胎死或小产。   (四)在打猎上的禁忌   1、若给小孩吃山猪腰子或嘴唇肉,以后打猎将会遭到毒蛇或山猪咬伤。   2、未过农历年初四,发生性关系,打猎难获猎物。   3、农历年初一准备上山打猎的人,也忌扫地,否则猎不到野兽。   (五)在宗教上的禁忌   1、敬神之物,忌乱翻动,不然会头痛、手痛。   2、凡有祖先牌位的家屋,不能把狗肉端进去,要不然,是有意污秽租公神位,将会招致疾病。   3、挂有青树叶的析神捉鬼家门,外人不能闯进,要不然,会加重病人的疾病或至死亡。   4、用粪溺污亵“土地公”,会招致头痛,腹痛。   5、供祭鬼神的牛骨头,忌乱动,要不然,会令放骨头的人家不得安宁,得杀牛宰猪祭鬼才能消灾平安。黎族传统节日  &&&&&&& 黎族三月三黎族的节日与黎族自己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春节  “春节”,在黎族地区一般从正月初一过到十五日。届时,各家各户清扫庭院,修整“船形屋”,贴红对联,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门、藤箩、耕牛角等处贴上红纸,以示吉祥。大人们为小孩备鞭炮,买烟花,男女老幼个个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喜气洋洋,一片节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见面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年年丰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兴异常,蹦蹦跳跳,他们争着向大人拜贺新年,获得糖果、糕点、粽子和压岁铜钱。大人们整日饮酒对歌,通宵达旦。有的则仍按照传统习惯,从大年初一开始,男人集体狩猎,猎获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通过“三月三”的传统来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现在纪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歌题材广泛,除了情歌,还有农事歌、神话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说今论古歌等。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节目。  “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转】保亭思源中学学生“说写黎语”传承黎族文化_黎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68贴子:
【转】保亭思源中学学生“说写黎语”传承黎族文化
  11月27日,“说写黎语”培训活动走进黎族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中学,黎族文化学者以系统、鲜活的方式,教学生们说写黎语。  黎语是黎族人的语言,是黎族文化的瑰宝,其以非物质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民间以口头流传的方式保存至今。据2003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境内约有90万人以黎语做为母语,而海南是主要的地区。为了让黎语能得以继承和弘扬,从省级到各黎族地区都做了极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其中举办“说写黎语”培训活动就是其中一个举措。  昨天,“说写黎语”培训活动在思源实验中学举行,由黎族文化学者刘诚聪和李家妹现场教学,他们分别给学生们介绍了黎语的历史、现状,以及黎语5个方言日常用语的不同发音对比,让学生们更容易掌握黎语的发音。培训中,刘诚聪还结合实际应用案例系统地介绍了黎语的基本声母、韵母、声调及记录方法和技巧等黎语记述基本知识。  据介绍,“说写黎语”培训活动是省文化研究会、黎语文学会、黎族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结合“民歌传唱工程”和民歌民舞民服 “三进校园”工程而共同主办的一项传承黎族文化的活动。旨在通过“说写黎语”活动,深入传承和弘扬地域民族文化,提高“保护非遗,人人有责”的理念。让“说写黎语”进校园,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学习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使他们成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从而推动我省民族文化教育品牌事业的发展。  在此次培训互动环节中,黎族青年女歌手梁薇薇还现场演唱白沙县黎族润方言民间歌谣,进一步宣传黎族语言和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说:“通过培训学到了很多黎族语言,也感受到了黎族文化带来的快乐。”  据了解,“说写黎语”活动于2013年8月启动,到今年11月份已经进行到第三阶段。活动遍及白沙、东方、、、等县市的14所中小学校,参加培训交流的人员有学校师生、乡村居民以及城镇的黎语爱好者,本阶段活动累计参与人数1800多人次。(特约记者黄青文 通讯员陈厚志)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