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解说词怎么写该怎么写?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一、电视节目解说词的作用
画面本身具有局限性,既无法展示未来,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描绘或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无法回答新闻的基本要素等。
1.解说词能帮助完善形象报道。
我们以人物为例,采访雕塑家刘焕章比数学家陈景润就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刘焕章作为雕塑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职业的动作性,电视画面表现力要比数学家陈景润强,这时,要塑造陈景润的形象,电视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拓宽画面本身不能覆盖的内容,让观众更多、更具体地了解数学家陈景润那些抽象的思想、枯燥的数学公式。在完善形象报道上,电视节目解说词和一般文学写作区别很大:一般文学写作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现方法来塑造形象,而电视解说词却不必用夸张性语言,也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解说词能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电视画面具有局限性,而电视节目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局限。像新闻的五个&W&能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好奇心和新闻欲,纪录性节目同样也重视这点,所以,要求解说词必须回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这五个问题,还要挖掘&如何&,其次,纪录性节目的有关背景、有关政策、有关知识也要靠解说词来完成。
3.解说词能引导人们的思路,更深地表达主题
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这要求解说词要服从画面含义又不能简单重复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加强解说词的表现力,要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感动人、最富有寓意的细节,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或者依据生活经历、体验,要与画面的空间和时间发生对位式的联系;或者诱导观众的逻辑推理和概括力,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升华,创造词、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诱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地表达主题。
二、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与细节
细节包括事件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情绪细节等等。细节可以使人物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真切,使所叙述的事件,描绘的事件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细节的完成,常常获益于解说词的写作。
好的细节需要记者深入挖掘,在采访时目的要明确,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解说词所表现的细节,有时是一段话,有时是一句话,而有时则可能是几个字。对表达细节来讲,视听复合语言是最完美的方式。
三、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1、有画面感,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解说词写作如果能既具体又形象,才能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观众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
比如,&无线电波传播速度非常快&这个描述就比较一般。说&无线电波的速度每秒钟是30万公里&就比较具体了。而如果说&无线电波的速度每秒钟可以绕地球&七圈半&&,这样的比喻就具体形象了。
2.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的文字,要求字音响亮和谐,使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把书面语改成口头语,多用短句,才会显得干净利落,活泼有力。言语的搭配要符合听觉习惯,尽量不用倒装句、祈使句等。
3、电视解说词并不单独承担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一起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叙事情、塑造形象,所以电视解说词不能独立成章。
电视解说词不是一种&堆砌&的艺术,而是&镶嵌&的艺术,因此,解说词是附着于电视画之上的,它不承担&画龙&的任务,只承担&点睛&。
《地方台30分钟》,曾经播出的刘郎的《天驹》的一段解说词,&长风掠去云烟,西部星空,今夜又是这样浩瀚;月下立马高山,西部天海,此时又是这样湛蓝;面对星空,人的思绪,人的疑问,既深邃,又遥远;面对星空,人联想,人的诗情,既率直,又回环&&&
《天驹》全篇基本上都是诸如上文的韵诗式的说词,尽管解说词写得很美非常具有意境,读起朗朗上口,但是解说词却始终处于一种与画面平的关系中。而我们所说的解说词应该是与画面既平行更有交叉的关系。因此如果单独抽取解说词看,它更像是一篇发表在杂志上的优秀诗歌文,而未能体现解说词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像《天驹》这样,解说词单独担全篇叙事抒情的任务的节目,在八十年代很常见。而一旦解说词的功能被放大之后,画面抒情表的功能自然就被弱化。而电视节目应该尽量用画叙事,用画面讲故事,在一般的情况下,解说词少越好。
虽然我们说要用画面叙事,但并不表明解说就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像&看图说话&一样见山说山,见水说水,亦步亦趋地跟着画面走。对于画面充分展现的内容,没有必要做重复的解释和说明。解说词应该交代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和画面有一定的联系,是观众看不到的信息。
四、电视解说词的切入方式
这是电视片解说词最常见的介入画面的形式,大多在电视新闻和电视纪录片中运用。它的特点是开门见山,客观朴实,解说词上忠实于对画面内容的提示和补充,和画面同步传输,自然融合于画面之中。
电视片《邓小平》的第一集《早年岁月》就是这样进人:&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他最早的照。&邓小平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县,属龙,他16岁离开家乡,至今再没有回去过。&由重庆往北,沿渠江而上,行船约300华里,就到了**。&对邓小平这位世界上很有影响的政治家,纪录片《邓小平》的作者一开始即以这种平常的视角和娓娓道来的叙述,把全片置于一种平实的基调之中,看似信笔写来的文字,对语言的把握不突不出,但表现得却是恰到好处。这样的结果使观众感到是在走近并认识一个生活中的人,而不是去仰视某位伟
人。这部电视片在播出后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与该片创作者所选择的平实的视点是分不开的。
在电影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中,当片中画面出现奥斯维**中营毒气室的门时,
该片的编导写下了这样的解说词:&就是这个地方,有十万人活着进去,却没有一个人活着出来。&解说词没有一点修饰,不显山不露水,只是说出了一种事实,语言却极富张力和很深的感情。
正入的解说词由于视点平实,符合观众的认知心理,因而在各种电视片中经常运用。正人的形式看似平淡,其实需要高水平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因为有时候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能够表达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正入的解说词如果把握不好,也容易陷人普通文章表达的模式,显得**八稳,缺乏电视语言的活力。
对画面的拍摄,有时候我们可以先拍陪体,然后再让镜头运动到主体,以使画面对观
众更有吸引力。其实,解说词也可以从侧面进人,再过渡到正面的叙述。由于有些画面的解
说词从正面进人可能太直白,尤其是对一些观众已经相当熟悉的历史画面和事件的介绍,或者是观众能够理解的画面,为了避开平铺直叙的解说,不妨换一种角度去进人。
在电视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第二集《王朝末日》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之夜,清风明月,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然而,1947年7月,来此避暑的蒋介石先生,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他悲剧命运的开端。此刻在黄河以南,国民党的中原腹地已经发生了扭转中国内战战局的大事件。&
这段解说词本来要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大反攻。但入点却从**写起,写**的明月,写蒋介石的悠闲,然后笔锋一转到了中原。解说词先弛后张,有伏有起,伏笔使后面的起笔更有气势。这里侧人的解说词既造成了一种氛围,又很自然地转到电视片要表现的重点,颇有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
纪录片《北京运动服装一瞥》中的一段解说词:&这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在艺术
上,它是不朽的,在服装上,它是真实的。它告诉我们,那时候参加奥运会比赛是不穿衣服
&在许多方面,现代奥运会不同于古代,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比赛,同时又好
像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服装展览。1984年是又一个奥运会年,北京不是举办奥运会的地点,但数不清的北京人纷纷穿起了运动服。&
这部纪录片的题目虽标明是&北京运动服装一瞥&,解说词的入点却是从古希腊的雕
像开始,再引到现代奥运会的服装,然后才落到北京人身着的运动服。这种侧人的方法很
自然地表现了奥运会的历史,也为北京人的出场进行了铺垫。解说词给观众提供了相当
开阔的视野,避免了就服装谈服装的局限。
侧入的解说词远取近用,比较含蓄,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方式。侧入要注意自然贴切,不
能让观众感到牵强。侧入的关键是要找到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并以恰当的语言把这种关系揭示出来。能从不相关的事物之中找到它们的联系,需要创作者发现的眼力,而用贴切的语言去表现这种关系,则体现了创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夫。
解说词反向切入画面的内容,如同音乐创作中的&对位法&。这种人点使解说词在与画面的对立中得到了更深意义的呼应。如果说其他方式人点的解说词是在谋求和画面语言意义的对接,反人的解说词则是追求和画面语言意义的内合。这种意义是暗示给观众的,它的弦外之音需要观众去回味。反人的解说词不常见,但用得恰当,能使电视片产生火花般的亮点,更富有独特的意味。
例如,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画面表现了水被污染和浪费的情景。广告词是这样说的:&如果人类不珍惜水,在这个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这条广告的后一句解说词写得相当妙,作者没有去说水资源的枯竭,而是说有水,但这水是人类的眼泪。这样的解说词由于构思巧妙,角度独特,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的结尾有这样的画面:
在篝火照亮的夜色中,一位鄂伦春族的老人敲着萨满鼓在表演萨满跳神,他唱着颂歌,神情虔诚地祈求诸神光临。解说词却转借他老母亲的话说:&神走了,请不回来了&&&这句解说词从表面上看是和画面的气氛唱反调,但却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因为一种远古延续下来的狩猎文化即将消失,与其说是那位鄂伦春族老人在唱着颂歌请神,不如说是一曲唱给神灵的挽歌。
美学家克罗齐说过:&艺术的全部技巧,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反的解说词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入点,这种创造刺激物的方式愈独特、愈新颖,能给观众以审美的体验。
解说词采取全景俯瞰式的视点,从宏观画面进行把握,这种入点如同摄像机的镜,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它能使观众从与全局上理解画面。这种入点在一些政论片和历史纪录片中经常运用。
电视片《血沃中原》有这样的解说词:&1911年盛夏,苦难的中国走到了时代头,历史的目光开始注视长江流域这个热的城市&****。&这一年10月10日,**起义的炮声轰了封建王朝的基座,辛亥革命的十八星旗,里沿着长江南下北上,东突西杀,席卷整中华。&
我们看到,这段解说词就是用一种俯视度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进行叙述,高屋建的解说词贯注着一种对历史的俯瞰意,大气磅礴,横空出世,很有穿透力。
俯入不仅是一种视点,它更需要作者有的目光和形而上的思考,这样看问题视会开阔,才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有些事物和事件需要从整体上表现才能很清楚,而有些事物和事件抓住局部与则更易于表现其特点,就像拍摄奔驰的,拍飞驰的车轮也许比拍车身更有运动感。解说词也可以从局部和细节人手,来带动叙述的展开。例如在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有一段解说:&罂粟,两年生草本,结果实,果中乳汁经人工提炼为鸦片,谁能想到一种自然植物日后会被用来打倒一个民族。&
对鸦片战争的起因,作者采用了特写式的手法,从婴粟的特征人笔,然后切人到它所
引起的战争。解说词从小到大,既避免了对人所共知的历史背景的平铺直叙,又提供了一
种认识历史的新视角,确实体现了电视片解说词的活力。
&这是奶牛,奶牛在挤奶。&这种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是要避免的。因为它们只是重复说明画面的内容,没有提供新的信息,自然让人感到索然无味。但解说词有时&反弹琵琶&,有意识地让解说词去强调画面的内容,这种强调由于不是简单的重复,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味。&我们的父亲兄弟,我们的母亲和孩子,都是以人的资格来到人间,却被日本法西斯像牲畜一样宰割。仅仅一座**城惨遭日军杀害的我无辜同胞就多达30万人。
&中华民族在哭泣,侵略者在狂笑。
&**在燃烧,东京在庆功。&
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的这段解说词就是对画面内容的强调,但用在这里却格外有力。它将历史直露在观众面前,让他们去审视。画面和解说词所传达给观众的这种悲剧氛围就像石头一样压在人们的心头。如果换一种方式,就不会有这样突出的效果。
例如,摄影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幅照片:医生在给一个小孩注射,孩子泪眼汪汪,抱着孩子的母亲在微笑。照片下面的文字是:&1956年,伊朗的一个医生正给小孩接种牛痘,母亲笑了,孩子哭了。&这句话看似是对照片内容的重复,但重复中蕴含着意味,母亲的笑是会心的,孩子的哭则是不谙人世的泪水。
有时解说词可以借助一些特殊视点来表现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这种人点还可以避免解说词在某种情况下叙述方式的生硬,能给观众提供更巧妙的角度去理解所拍摄的画面。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的《动物世界》中有这样的解说词:
&如果我们能摒弃主观偏见来观察蛇,将发现它是一种极为杰出的生灵。它克服了重重困难非常成功地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上生存了下来。我们用&毒如蛇蝎&这一成语来比喻某些人的狠毒和狡诈,但是,如果蛇能开口说话,它一定会说&这是诽谤&。&(《蛙蛇的秘密》)
这段解说词的结尾就假借蛇的无声的语言&抗议&人类几千年来对它的偏见,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由于转换了一种叙述角度,让人听起来也就很有新意,寓意不凡。这种解说词比单纯从正面角度说蛇是无辜的更有说服力。
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说过:&艺术不在于重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最可塑造和最有表现力的东西。&
解说词的不同入点看似是反映了一种视角的变化和表述方式的不同,但从根本上说它是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素质,它&是感觉被意识活动改造时所采取的新形式&(科林伍德)。想象力不是一种修饰词语的变化和修辞手段的操作,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的透彻理解,是一种艺术的灵性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创造。
小说家们常说,重要的不是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讲述故事。解说词的创作虽然不是写小说,但它毕竟是运用文字语言去传输信息和表达思想。这就需要讲究文字语言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所用的语言不是简单地附和画面的内容,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格调,要形成自身的审美表现力。
解说词能否形成独特的格调和审美表现力,其语言的表述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强调电视片解说词的人点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它是电视片的创作者对画面内容真正理解之后,运用电视思维而进行的语言创作。这种解说词既能切人画面之中又能超乎画面之上,它们如行云流水,又与画面浑然一体,应该体现出一种&大象无形,大音无声&的审美效果。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
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写作,、它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画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要达到解说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首先要注意避免以下创作的误区:
如果观众已从画面上看到或感受到你所描述的一切,你的话就成了累赘。如果画面上太**照,人们热得直扇扇子,像下面这样的解说词就是失败的:&艳**照,大地热得像蒸笼一样。&如果解说词改为:&今天的气温高达38℃,据了解,这样炎热的天气还将一直持续到下个星期。&&持续到下个星期&从画面上看不到,这就是有效补充。
《川鄂大江名胜录》中《极目楚天舒》里最后一个片段:&啊,波澜壮阔的长江,你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你是中华儿女的母亲,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啊,充满朝气的长江,中国人民的冷暖离不开你!啊,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长江,你象征着中华民的坦荡豪放、朝气蓬勃的性格,你代表着祖国光辉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些比喻虽然精彩,文字虽然有浓厚的诗意,但是,对画面的发挥,也要遵循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再优美的语言也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空话大话而已。
三忌罗嗦。
解说词的句子不能过于冗长,太长了,观众听到后边的忘了前边的,形不成完整的印象,容易引起记忆混乱。因此一是要将长句尽量短化,一个长句设法分做几个短句来说,字数越少,越容易记忆,句子越短,印象越深,这符合人的听觉生理的特殊要求。二是尽量减少复句,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语,努力将冗长的复句简化为短促的单句,目的是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四忌铺张。
解说词要表达的是:画面不能直接表达但与画面又有联系的内容。在写解说词的时候,需要对画面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切忌用文学写作的笔法无限度地铺陈,这样会让观众对电视所表达的内容产生怀疑。
五忌直白。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不仅要满足观众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审美愉快的需要,还要有较高层次的情感和思想的意蕴,满足观众对情感审美体验和理性审美超越的期待。因此,解说词不宜太直白,应留给观众一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
六忌官腔。
在电视中出现官腔,会拉开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甚至会让观众对节目产生反感。因此,官腔也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中一个非常需要避免的因素。
七忌行话。
有些电视解说词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对于抽象的推理性强、逻辑性强的科学知识,文字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解说词在此起到了关键作用。电视解说词是读给观众听,而不是写给观众看的,所以一定要重视某些听觉原理,听觉习惯,要尽量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有些书面语或不常用的专业术语以及方言、外来语等应尽量避免,即使是不得不用专业性特强的词语,也一定要作形象的说明。
八忌重复。
解说词写作的&起、承、转、合&
我国古代诗词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千古章法,不出起、承、转、合之外,虽有千变万化,其宗不离。&名家称之为&过片不要断了曲意&,说的是结构贵在周密完整,要把意思表足,这就是起承转合的规律。新闻不是诗词,但古诗词那种错落有致,避免平铺的衍展、枯燥乏味的写作手法,对新闻的写作是很有意义的。
1、&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如:20多年前,邓小平那振聋发馈的声音:&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理论文献片《走进新时代》第五集民主法制)
另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如:当恋爱中的人们把在这个雕塑下的留影,作为未来可以纪念的老照片的时候,**五里河体育场外面的这个雕塑似乎就变得有意义了,成为雕塑的人应该也会因此而感到欣慰。
这是2002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最后一个比赛日,是很普通的一大,是很普通的人们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足球的一个真实的存在。
这是并不被关注的甲A联赛最后一轮中的一场比赛,但是在一年多以前,也就是2001年的10月7号,这里有5万人、电视机前有3亿人在共同等待着一个大梦同喜的时刻,为了纪念那个普天同庆的时刻,在这里出现了纪念雕塑。就像所有跟中国足球有关的。处于雕塑中核心地位的博拉&米卢蒂诺维奇无疑是争议最大的一个人物,这种争论在他执教中国队的两年半时间里没有停止过,在他离开中国之后也没有停止。&(央视国际《神奇的神秘力量(中)》第二集)
此段解说词以雕塑作为&人点&,引出片中关键人物博拉&米卢蒂诺维奇,比任何其它方式都显得巧妙。
总之,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
2、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所以&承&决不可轻忽。
3、&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整个文章的主旨。所以承和转同样重要:
&每到星期天,这条路上就会出现这对拎着小板凳的父子,父亲李先生,儿子李剑桥,他们的目的地是书店。到了书店,他们会选上一个不拥挤的地方,看各自喜欢的书。儿子李剑桥喜欢漫画,李先生则会捧上一本人物传记看得津津有味。对于还上幼儿园的小剑桥来说在书店看书没什么大不了,而对李先生来说总有着一份无比的满足感,因为在他的记忆中,书店常常可望不可及&(《告别图书饥饿》
这段解说词同时涵盖了&承&和&转&两个部分:首先是承接前面的李先生父子到书店看书,然后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买书的问题,这是相当重要,从画面来看,承接非常自然,而由看书转到买书,也是十分自然地导向主题。
4、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时间是留不住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留下回忆,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回忆中度过,封存记忆的影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先进工具,而在像片、录影带上留下什么还是要我们去书写。&
辽宁电视台专题片《从风干的岁月到流动的回忆:照相的故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结语,这部片子的主旨才不仅仅停留在单纯介绍摄影业发展的层面上,而有了一个新的深度,具有了更多人性的味道,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解说词的语境重造
1、解说词是电视节目成为有机整体的&粘合剂&
如何使两个似乎不大相干的大跨度的画面能平滑地从一个画面过渡到另一个画面。使这些画面有机且顺序紧密地连接起来,就只有依靠解说词来充当&粘合剂&了。只有找出两个画面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解说词使其过渡得十分自然。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专题节目里边,画面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怎样才能将那些零散的看似毫无关系的素材&串接&起来,使她们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解说词便成为整个节目品质高下的关键)
我们来看一个例证:
&在摄影业没进人市场化之前,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着,即使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照相馆也不多见,对于老百姓来说,照相仍然是件大事。这张照片中的孩子现在已经34岁了,但是他的父母还清晰地记得给他照这张照片的经历。
(采访画面)照片上孩子的父母:&他一百天的时候就想给他照,但是附近没有照相馆,一周岁的时候,不能不照了,我抱着他走了八里地,来回十六里,到镇上的照相馆照的。&
(解说词)在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也在飞速的发展,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照相机低廉的价位已经让它完全失去了神秘感,从几十块钱到几万块钱,几乎人人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价位。
(采访画面)中兴商场相机柜台营业员:&1985年,我爸买了一个相机500多块钱,那是一个大件,现在相机太便宜了,谁都能买得起。&
专题片《从风干的岁月到流动的回忆:照相的故事》,这部片子按时间顺序讲述了100年间摄影业的发展,时间跨度很大。
如果单看对画面,相信谁也不明白画面与画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因为谁也不会看出接受采访的是照片上孩子的父母,谁也不明白对孩子父母的采访与对营业员的采访对整个主题有什么意义,但是,配上解说词,就一切都清清楚楚了。在整个节目过程中,解说词一直都给人一种时间流动的感觉,用诗性的语言讲述了照片的故事,也讲述了摄影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全过程。
2、解说词要体现出对画面的深层次解释。所以,解说词的创作要注意各种手段的辩证处理,尤其是要做到有虚有实:画面如果是虚的,解说应该是实的,画面如果是实的,解说应是虚的;画面展现的如果是整体,则解说应讲述个体,画面如果是个体、解说可以表达整体。总之,通过声画的对立、错位,使其成为有机整体。优秀的解说词意味着文字语言对画面语言新的创造,揭示一种新的意义或联系。
电影《淮海战役》结束时有这样一段旁白:&淮海战役历时65天,以我军歼敌55万的战绩宣告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我军取得了战略要地一中原,使长**户大开,蒋家王朝的末日不远了。在克里姆林宫,当斯大林听到这一胜利的消息后,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奇迹!一个罕见的奇迹!&40年后,一位美国西点军校的校长来到中国,他要亲自看60万比80万&&那个不可思议的胜利。&
这段旁白事实上与解说词的作用一样,它的精彩之处在于:画面是实实在在的我军胜利的战争场面,而文则伸向了我们看不见的画外,引用当时和后来世界政治、军事要人的语言来评价这伟大的胜利,这样就比直接的评论要好得多,使观众自然而然地对其胜利的意义有了多角度的宏观认识。
我国古代文人很注重意境,&意者,一身之主也&(黄子肃《诗法》),&意犹帅也&(《**遗书》)。这种意境在魏人荀粲那里更具体化,他提出了&得意忘象&和&意外之象&之说,强调以形象性的譬喻而不是以抽象的概念性的意词,去表达无限深幽的玄理,不要拘泥于表述形象性譬喻的语言文字,而要领悟超于形象性譬喻之外的无限深幽的哲理。
如一部反映中国移民在法国生活的电视片,有这样一个镜头,黄昏时分,群鸟鸣叫着飞向树林,解说词却是这样的:&夜幕降临了,鸟群在飞向自己的家,可旅法华人的家在哪里呢?他们疲惫的心灵还在漂泊&&&形象性的譬喻,让观众去回味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大大加强了解说词的表现力度。
一个有关毕业典礼的专题节目中,有校长给毕业生授予学位证书的镜头,雄壮的音乐声中,解说词是这样的:&他们像即将出征的战士,从元帅那里接过武器。庄严,肃穆,喜悦,激动。这是一个告别的典礼,又是一个出征的仪式&&&在这里,没有直接说学生从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这是画面已经表达了的内容。而解说词的作用是挖掘画面之外的意义,那就是&这是一个告别的典礼,又是一个出征的仪式&。同时,巧妙地用&士兵从元帅那里接过武器&来比喻学子从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既形象贴切,又给观众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渲染了一种十分宏大而庄严的场面。
3、正确处理解说词与同期声的关系是解说词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谓同期声,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与新闻内容相关的画面空间共时存在的声音,也就是说声音和画面发生于同一时间。正因为这个同一时间,可以消除因为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的时空差距引起的失实因素,至少在受众的心理上容易得到认同。
《邓小平》播出后打动观众的最简洁的一句话,恰恰就是邓小平带着乡音的同期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样的一种表白是任何文字再精彩的文学传记所无法取代的。电视传记的新闻性还在片中的被采访者身上得到体现。
解说词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它的作用在于&点睛&,如果别人说比你说好,或者别人说得比你好,就用同期声;他的感受,他的经验,他的体会,你说得再好,没有他本人生动自然真切。如果他半天说不清楚的,比如过程原因经过等等,你帮他说,就用解说词。帮他说,帮他简单地说。
解说词在这时候的作用就是解释揭示串联和语境重造,所谓语境重造就是让观众能很快明白他是在什么环境心情下说这番话的。许多编辑用同期声的时候,喜欢让那个人把话说完。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每个人说话,总有升调和降调。一个人的一个话题快结束的时候,说话的语调往往进人降调,容易显得拖沓,影响片子的节奏。而编辑因为担心他的话不说完就不完整,所以往往将同期声一字不漏地用完。其实,他在降调区域的话你可以用解说词帮他说,这正好使得同期声与解说词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4、解说词的韵味
一部成功的电视是多种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果,而首要因素是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配合。好的解说词不但要有文才,也一定会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我们称之为解说词创作的四度空间:
第一度空间&伴随。电视解说词应该是对画面的有效解说。所以电视解说词不像报纸上的文章那样连贯、流畅、完整,而是一段段未必连贯,未必完整,甚至可以是牛头不对马嘴的文字。但是由于各段解说词是伴随着相应的画面的,所以在看完之后,却能给人以统一完整的印象。
第二度空间&引导。电视作为视听艺术的综合体,画面语言、文字语言、音响语言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解说词则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其他语言元素的走向和风格,包括对镜头的运动方式,不同景别的运用加以组合,加以引导,成为推动全片主体运行的重要因素。虽然观众通过画面,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形态、方位,人物的相貌,言谈举止等具象,然而,画面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指向模糊、不明确,容易使人的理解或领悟产生歧义的弱点,这时候解说词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也就是说,画面给观众的是真实感和启发力,而解说词则具有概括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第三度空间一一想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他所谓的&神&,按他的解释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好的解说词可以造就一部好的电视片,它贵在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第四度空间&回味。电视解说词切不可太多、太满。我国古典美学就很讲究&言外之意&&文外之音&&虚实相生&等等,都是对意境的追求。电视画面已给观众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可感形象,解说词必须点到即止,留有余地。只有充分具备了空白点,解说词才能使其创造的境界千回百转。从而给观众留下思索和回味的自由天地,激活观众的想象和再创造,使之获得深沉而广泛的启迪。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这就是说见诸笔端的虽只有八分之一,观众却强烈地感受到背后八分之七的力量。
科普节目的解说词
1、深化主题。
画面上的视觉形象是纪实性的,真的记录了某一科技事件发生的过程,以及人物的活动;但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无法表现的;
2、补充事实。画面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形象,但不能作精确的说明。有些科技事件已发生了,但拍摄时不能重演,这也要靠解说来说明事件发生的始末;
3、加强艺术感染力。平时看来,科普节目是有些枯燥的,如果解说写得精彩,就能烘托画面,激起观众的联想和情绪,加强节目的感染力;
4、语言转场。科普节目的解说,往往是作为说明和补充的,能起到承上启下、提示和预示的作用等,再一个明显的作用就是解说语言的转场。
这是因为科普节目属教育性的节目,虽然以画面力主,但有些内容的来龙去脉如不加以交待,观众是不可能看明白的,因此必须作必要的解释和交待。解说主要是讲清科技事件的科学道理,使人看了能获得一定的教益。
但一定要处理好画面与声音的关系,两者既是独立又是相辅相成的。画面能够说清楚的,就不必再用解说,非用解说不可,也应尽量简明精练,同时也只能作为提示、引导和必要的交待。总的来说,要以画面语言为主,决不能使解说充满整个节目。
撰写科普节目解说词的时候,一定要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当然,电视科普节目解说词撰写,万变不离其宗:
一是以事实说话,二是要口语化,三是要讲科学性。作为一个节目的编导,不但要认真研究节目的主题思想,更要认真研究事实与主题的关系,尤其要认真研究这个节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才能更完美。
解说词的开头
中央电视台陈汉元在撰写《话说运河》解说词的开头时,冥思苦想几昼夜仍无头绪。后来,猛然间发现了墙上的中国地图,触发了创作灵感。万里长城、大运河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万里长城与运河交汇处恰恰又形成了个&人&字,所以他是这样写开头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组成了中国人的&人&字,万里长城是人字的一撇,而运河就是&人&字的一捺&&
多观察事物,多观察环境,多思考一些问题;博古通今,博闻强记,关键时才能厚积薄发,出奇制胜。解说词开头的撰写方式主要有:
1平铺直叙:交待事件,把事件直接地向观众叙述清楚,使观众一听到节目解说的开头,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了。比如科普片《蝎子趣闻》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谷雨前后,天气渐暖,正是捕捉蝎子的大好时节。&接着第二段叙述了蝎子是什么样的,不但是名贵中药材,而且还可以食用。通过这一段解说,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这种小动物。
2直接点题:也就是开门见山,文章一开头就对节目的题目进行说明。这种开头要比叙述式的开头更加明了,更易理解。这也是因为科普节目短小受时间限制之故。标题要短小精练,解说词更要言简意赅,它不允许过多的描述。如《中国搜救犬》这样开头:&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它不但不攻击自己的主人,甚至在关键时刻会为主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把狗与主人的关系说的明明白白。
3、提问式:就是直接提出问题,给观众留下一个悬念或提示,观众看后脑子里有一点时间进行思索,接着想往下看,弄个水落石出;有的是紧接着又给观众作了明确的答复,如电视科普片《雪花》就是:&壮丽多娇的北国冬天,到处银装素裹,遍地碎玉琼瑶。是谁把这五彩缤纷的人间打扮成银色的世界,噢是雪花。&
还有更简短的一句一答,如科普片《对虾的自述》,画面上是:船上的渔民喊着号子,奋力拉着鱼网,解说词写着&:这是在捉什么?&然后再出一组画面:健壮的青年松开网口,呼拉一下从网中涌跳出大批的对虾,解说词立即回答道&:噢,原来是对虾。&一问一答,或画或词,相得益彰。
4、比喻(拟)式:比喻比拟式的解说写法,其实就是打比方,这种解说的开头,形象活泼,比较有情趣,容易吸引人。如科普节目《血液的奥秘》,解说词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血液被人誉为生命之河,鲜红的色泽,象征着沸腾的生命力。&这是用血液来比喻生命之河,非常形象。
解说词的结尾
电视科普节目解说词的结尾,不可能用很长的语言来描述总结,这也是由于节目时间的限制而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形式了作借鉴:见好就收:一个电视科普节目不但要有好的开头,更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就是根据节目的内容要求,解说词讲完即已说明问题,就该说再见了。解说词的尾收不好,就容易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没有力量,其实也是一种败笔。号召式:就是在解说时用简洁而又有力的话语提出见解和希望,如在《不该发生的故事》结尾有这样的劝告&:亲爱的同志,近亲是不能结婚的,近亲结婚可能生下病残的孩子,请您注意科学选择伴侣&&&前后相呼应:也有结尾与标题前后呼应的,使人看了有回味感。科普片《潮间动物》的结尾就有这样的启示&:再见吧,美丽神奇的海滩;再见吧,丰富多彩的潮间动物。&标题
直接说是潮间动物,结尾的解说再次提起潮间动物,加深了对整个节目的印象。
解说词的主体部分
科普节目的主体解说词,是节目的重头戏,是整个节目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因此,要下功夫撰写。主体部分的解说词虽至关重要,但其形式又不能强求统一,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1、叙述式:就是对其事物进行叙述,交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不能拖泥带水,要写出自己的风格特点,也可以对环境、对事件发生进行描述,但不要那种花哨的任意拔高的描写。
2、对话式:即采用两人对播,一般分男女对播,有问有答;也有采用一个段落,或是一个段落包括几个内容,男女进行对话,一人播一段内容,这样层次较为分明。这样的对话还可插入一些画面,节目就显得生动活泼了。
3、第一人称:这是以当事人谈自身经历、亲身体会、教训作自述的。这种现身说法的形式,人们听了信服。另一种是以记者采访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向观众报告,它能给人一种亲切感。
4、拟人式:拟人式的解说就是电视科普节目中所表现的主体事物,表达某种事物时,本来这些事物、物体是不能说话的,但是编导所写的解说都以人物的口吻撰写,采用拟人自述的写法,这种解说听起来亲切,可以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5、小品形式:即吸收借鉴小品的艺术表现力,来宣传科普内容。小品形式生动活泼,有一定艺术性,最大特点是寓科普知识于娱乐之中。但它却不同于戏剧、喜剧小品,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它的内容不能虚构,只能通过人物的表演形式说明事件的发展经过,向人们传播科学知识。由于这种形式充满趣味性,所以倍受观众的欢迎。
专题节目的解说词
一、简洁明晰,不拖泥带水
组成电视专题片的元素很多,主要有画面、采访同期声、背景音响效果、解说词、音乐、字幕等.这些元素形式不同,它们各司其职,和谐地表现主题.在专题片中,解说词的功能是不可代替的,但解说词不是观众耳旁喋喋不休的饶舌者.它应该不再重复其他元素已经表达过的信息,而应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画面丰富的内容,这样才能突出画面形象,让观众从视觉上获得画面信息,从听觉中深化信息的内容.解说词除了简洁外,还要明晰.这是因为画面传达的形象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含混性、不十分精确,需要解说词来明确指示画面中的各种关系,引导观众正确理解画面的信息。解说词和画面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共同完成一个人物或事件的报道,使传递的信息更丰富、更准确、更探刻。
二、&缝合&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与原来构思不同的场景、画面,所以在剪接的时候,经过剔除,两个画面段落之间.常常出现大跨度时空跳跃感.于是,不得不&硬接&,使场景画面的转换不流畅,不自然.如何使两个似乎不相干的大跨度的画面能平滑地从一个画面过渡到另一个画面,使这些画面有机地顺序紧密地衔接起来,就只有依靠解说词来充当&粘合剂&了.只有找出两个画面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解说词将其&缝合&才能削磨&硬接&的&痕迹&,使画面段落过渡得十分自然.因此,解说词在电视传播信息中,常常充当画面转换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三、超越画面、升华意境
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主要是用画面来描述人和事,但是由于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画面不可能完整地展现全部事件的原始过程,因此,必须选择事件发生的若干重要片断,或能表现主题的若干镜头,重新组成叙事结构来表现一个人,说明一件事.经过剔除后重新组成的画面叙事结构,存在着强烈的跳跃感,必须用解说词对画面进行逻辑串联.在对画面作必解说之后,如果其后的画面可以清晰地表达它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时,就无须再作多余的解说.解说词不仅可以对许多画面进行必要的概括、集中、提炼,可以从物化的叙事中升华出一种精神和情感.
四、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报道、介绍类的电视节目中,尤其是在介绍名川大山,风景胜地时,画面所展现出来的景象、气势、足让人目瞪口呆,叹而观止,即令写上洋洋几千字的散文,也难以将其描述得淋漓尽致.同样,一些奇境险情的极度场景,如果妄加解说和评论,不仅难以尽景尽情,甚至反而弄巧成拙.面对这些极度的画面,语言是无能为力的.与其勉强解说,不如&此时无声胜有声&,留下无限的美景盛情于无言之中。让观众自己去领略、去品味、去想象&介绍**奇松怪石的电视节目,有的画面没有一句解说词,有的仅仅指出画面上的景点的名称,至多偶尔一两句解说词.配合画面的则是跌宕起伏,悠扬舒展的音乐烘托.它没有解说词,然而正因为没有解说词,才没有为理解和欣赏这些景点预先设置一种模式,从而才有可能为观众留下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去欣赏,去遐想的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出美的功能和效应.
五、跳跃思维、形离神聚
我们可以经常遇到这样一些专题片,如果撇开画面单就解说词、我们可能会发现,它常常东一句,西一句地从一句跳跃到另一句,两语句之间似乎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的语言逻辑结构似乎不严密,前后不连贯.确实,如果没有画面相映衬,对照,人们很难甚至无法理解其中之意.
例如,《人口纵横》是一部反映中国人口问题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根据画片,一会儿是对国庆大阅兵式气概的议论,一会儿又跳到对西方人口学家在电子计算机前演算的解说:&假如将所有的中国人按4人一排编成队,每队相距6英尺,以每小时3英里的恒速走过天安门的话,将需要10年多的时间才能全部通过&.这里画面与解说词之间跨度之大,跳跃感之强,可谓至极.但这种解说词不连贯性,在画音结合的总体效果中,又有整体的连续性和秩序感,它是似&断&实&续&.因此,对电视解说词的&断&与&续&的评价与安排不能以一般的语言文学的逻辑,而应当以电视节目的整体逻辑和效果去审视,去评判.
该篇范文(全文共有19058个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香当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每一篇范文均为原创WORD文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阅读与下载全文:
点此阅读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点此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上篇:下篇:
今日新增会员:182
今日新增文档:25
本站热门范文推荐
香当网常见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说词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