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您的位置: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优质期刊推荐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们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要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只是得兴趣,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生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适合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地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多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增长见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大家都开始重视情境的创设。
但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决不是一个短小的事、几个有思考的问题、一次操作、或是一次实践活动能勉强代替的。造成课堂“表面”的情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能依据科学解决问题,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也有所阻碍,使大家处在教学尴尬的氛围中,所以我们要坚决摒弃这样的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出适合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越战越勇的真实情境。本人认为教学情境设计要注意如下事项。
一、 创设教学的情境具有针对性。
既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就要创设出有小学特色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生活,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因此运用生活原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很多老师自觉的行为,同时也存在不顾教学内容和对象刻意追求生活情境的情况。
1)在《折线统计图》教学课堂上,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股票走向图。请学生们认真观察,并汇报想法。台下的学生们面对着花花绿绿的曲线图,半天也没研究出个结果,在汇报阶段,什么也说不上来。
虽然这个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是来自现实生活,但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不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也就无法让学生借助情境有效地学习。
2)一年级《统计》一课,教材提供了“讨论去动物园时如何安排游览路线”这个情境,虽然具有趣味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我认为与本校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所以结合目前班主任提出设计班徽这个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请大家以一种喜欢的动物形象来表现自己班的特点或代表大家的努力目标,并以这种小动物作为班徽。同学们来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投票,然后一起公开统计,最终选出了同学们满意的班徽。在选取班徽的真实情境中,同学们经历了收集原始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决策的过程。整节课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了统计思想。
二、 创设教学的情境具有目的性。
在大家都投身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开始变得活泼,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多提高。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1)在二年级的《解决问题》课上,一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动态游乐场画面情境。画面放映近1分钟,老师问孩子们都发现什么了,学生很踊跃地举手回答:游乐场很热闹;有跷跷板、有滑滑梯;我也想去,周末也要去等等。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沉浸在游乐园的欢乐之中,老师急得团团转,还有什么发现呢?老师一直在不停的追问,心里也捏着一把汗。这样的情境,就缺乏目标性,只是片面追求形式化、趣味化,感觉是很热闹,但与本课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2)要围绕一节课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创设《熊妈妈分饼》的故事,从故事引入:有一天,熊妈妈从集市上买回了一块香喷喷的大烙饼。熊妈妈的俩儿子,大熊和小熊都想要,熊妈妈就要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正要分给俩儿子,突然,大熊吵起来了:妈妈我要吃2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小熊也吵起来:妈妈我也要2块。这下熊妈妈为难了,家里只有一块烙饼呀。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熊妈妈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通过这个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了要将一块大烙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2份是大饼的一半,原先平均分成2份中的一份也是大饼的一半,其实他们获得的还是一样大的烙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总结出了一个分数可以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
三、 创设教学的情境具有挑战性。
1)曾经我听过公开课《圆的认识》的不同版本,大致有以下几种:
A,出示课件:为小猴选择自行车:有圆形的、三角形的、长方形的……如果是你,选择哪一种?
B,推进教室一辆自行车,让学生在自行车中找图形,讨论:为什么做成这样形状的?
C,到生活中寻找圆,并借助课件从实物中抽取中圆形。
D,用一个小物体拴在一根绳上,让学生想想:老师如果转动绳子,会看到什么?
A我认为,对于六年级学生,挑战性过小,幼儿园孩子都知道答案,思考价值太小。
B我认为,只有圆形是规则的,其他图形都不很规则,不利于学生讨论,即使讨论车轮制成圆形的,学生也只能凭借生活经验,只有做成圆形的才平稳,与第一种情境有相似之处。
C我认为:有利于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但是,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什么是圆?能否从圆的概念入手?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具有一定深刻意义的教学情境?
D我认为:有利于研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如果不转动,现象就不存在了,研究起来还是比较抽象。
2)记过几番斟酌,我还是尝试了做点点的游戏,让学生在纸中间点上一个点,然后再点出与这个点相距4厘米的所有点,90秒内时间看谁点的又多又快。
时间到汇报了自己点的数量,只有一位学生说他把所有的点都点出来了。大家都很好奇地看着他,老师就问:点了多少呀?他回答点了无数。让他汇报他点的过程:“刚开始我也用尺子,我点着点着,就发现它越来越像个圆,于是就拿起圆规张口量了4厘米,一下子就把所有的点都画出来了。其实是画了个圆,圆是一条曲线,曲线是有无数个点组成的。”这时让其他学生再次尝试,最后借助课件呈现出圆的动态形成过程。
这样的情境创设比较新颖又有价值,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由画线段找点到最后竟然出现的是圆形。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研究有无数条直径、半径,所有的直径相等,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根据圆的概念的原型创设情境,渗透了集合思想,还为初中所学的圆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创设教学的情境具有趣味性。
我曾经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聪聪、明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一节课下来,从兴高采烈到无精打采,课件呈现:首先是聪聪头像的复习题,其次是明明头像的例题,再次是聪聪头像的巩固练习,最后还是明明头像的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聪聪和明明的头像。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十分“不买账”,这个情境脱离了数学课堂的实际需要,成了一种形式,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五、 创设教学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回顾多年前我在一节教学一位数乘法的公开课上,设计了看足球比赛的情境:我出示了一张虚构的看台图纸(因为实际看台不止一位数),称这是我们省体育中心的足球看台,看台上有9排座位,每排有96个座位,足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同学们纷纷动笔计算,此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到过省体育中心足球场,座位好像不是图里的那样。听他这么一说,很多同学纷纷议论:是呀,是呀!当时面对那么多听课老师和学生,那个尴尬啊,一时语塞:我是编出来的……
这样的情境纯属老师虚拟的教学情境,虽然学生学会了一位数乘法的数学知识,但却让学生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数学是可以随意编造出来的。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例如我在讲“迎新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投掷的游戏,在教室中画好有十个数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线上用沙包向小格内投掷两次,沙包投在有什么数字的格子里就得几分,然后把每个人的得分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谁的得分最高,,再让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效果非常好。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重庆市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 重庆&&& 401120)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数学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成为课改后数学课堂一道亮丽风景线。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西师版数学教材在这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范例,也为教师灵活性的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空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关键词】& 教学情境& 创设& 学习兴趣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 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西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然后沿棱剪开,再展开,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本课知识,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当地为学生设悬念、提疑点、揭疑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如在教学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平行四边形》时,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可能会有哪些特点?学生猜想:对角可能相等,内角和可能是3600,对边可能平行,对边可能相等&&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这些特点吗?然后通过学生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在验证内角和可能是3600时学生纷纷拿出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开始动手画、剪、比、量等操作活动,个个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几分钟后,不少同学争先恐后地举起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验证结果告诉大家。接着交流汇报,有的说:&我是通过把四个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圆,一个圆就是3600。&有的说:&我是通过用量角器测量的,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它们的各是36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 三、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 如在教学西师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整个过程中课堂气氛极为浓厚,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四、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任用。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也十分惊奇。正是因为他从小爱动脑筋,后来成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五、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构建过程。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且具有向师性,对老师的一些事情比较感兴趣,我在教学西师版五年级下《用字母表示数》时,结合书上的例3做了一些修改。从学生感兴趣猜老师的年龄入手,用&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从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再一次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课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首先课件出示情景图:女儿8岁,老师比女儿大28岁,老师年龄多少?接着又问当女儿4岁时,老师多大?12岁时呢?然后让学生同桌问,同桌猜。师:一直这样猜下去,多麻烦呀,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女儿的年龄和师的年龄。通过提问:a可以等于200吗?为什么?讨论出字母的取值问题,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数学的实际意义。接着让学生试一试,你能用别的字母表示老师的年龄和女儿的年龄关系吗?再次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达到轻松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 六、创设差错情境,让学生迷途知返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当然应该绝对可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的设计一些&坎坷&,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减法的验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有了加法的验算经验,因此,当我在课堂上提出&该怎样验算减法&时,学生都非常积极,抢着喊&我来!我来!&我让其中一位学生回答,他说:&把210和335交换一下再减一遍。&这时我没有急着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紧接着问:&你们跟他想的一样吗?&&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此时,我还未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跟他们说:&好,请大家按照他说的方法在自备本上算一算。&学生欣然拿出自备本来演算,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可没过几秒钟,学生们嚷开了,&老师错了,错了!&这时,我故作惊讶地问:&怎么错了?&被我这一问,学生们又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时学生开始静静地思考了。在学生经过足够的时间思考后,我开始提问:&到底该怎样来验算减法呢?&学生想到了可以用&被减数-差&、&差+减数&来验算。然后我再来让学生讨论可以这样来验算的理由。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多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学生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对这个知识记忆特别深刻,教学效果远比我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要好得多。&吃一堑,长一智&,有时候反面的教训比正面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只有经历险阻,才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
&&&&&&& 总之,问题情境的设置方法还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不断探究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就能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就能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旭& &创设情景与数学教学&&& 《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18期
2、刘杏花&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教育》 2003.4
3、姚健美& &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 2004.8
4、《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高美莲:《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点》,《福建教育》2006年第4期
6、叶志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参考》 2004.11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