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录孙丽娟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诗歌重在诵读。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投影仪及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授以方法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并提示方法:吟读诗句,感知内容;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说读诗句,感受思想。让学生带着方法先来学习王维的边塞诗。   二、听读诗文,插入背景    (一)播放录音。请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轻重、语气、语调及情感。特别提示:塞、骑、都、燕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优美的诗篇的,引出诗人及其创作背景。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王维和李白。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王维及李白的资料及创作背景。   三、吟读诗句,感知内容    (一)自由读。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朗读方式来诵读全诗。如,个人朗读、集体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   (二)个别读。请个别学生或小组内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在同学面前展示朗读才能。   (三)感知内容。1.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2.思考《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写了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诗句,感悟意境   问学生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试和小组同学品析交流。   (一)“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引导学生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及蕴涵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10个字轻轻带过。   (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幅图画,也可用笔简单地勾勒一下。   可从画面、线条、色彩方面点拨学生。如:   画面上: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景物虽少,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线条上:一望无际的大漠,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色彩上: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照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色彩丰富,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境吗?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谈,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统一。)   (设计意图:掌握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读诗句,感受思想   (一)你们的描绘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那幅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那你是否想过能描绘出这样开阔壮美画面的人,会拥有怎样的胸怀呢?(豁达开朗。)   (二)仅仅是豁达开朗吗?能否结合诗中的字、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预设:可引导学生抓住“单”、“孤”、“征蓬”等字、词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能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三)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四)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体会再次诵读此诗。并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提示学生注意字形的书写。   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师把学生从王维诗之宏大、诗画一体的风格特点引到李白的诗上。让学生运用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渡荆门送别》,点拨如下:   (一)一组学生可从朗读方面来学习。谈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知内容,引导回答《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预设: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二)二组学生可从语言品析方面入手。   1.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2.引导学生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三)三组学生可从情感上把握。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长江两岸的景时,他的感受是什么?那么他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诗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出作者浓浓的乡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通过李白这首送别诗,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或者还知道那些送别诗。    (预设:如:明月几时有、举头望明月、月下一壶酒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八、自主选择,书写作业   喜欢文学的你,可以挥动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这两首诗中你认为最美的景色;喜欢绘画的你,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你心中最美的图画;喜欢背诵书写的你,还可用最直接的方法背诵默写这两首诗;喜欢交流的你,可把你的想法发送到老师的邮箱里,我们继续畅谈。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正文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有什么不同教学教案阅读答案分享
《使至塞上》是诗人向西去慰问边防战士在路上写的一首描写行程见闻及所感的诗歌。在诗歌的开始诗人就交代了向西行的目的以及原因。接下来既描写了边疆大漠中的壮丽宏大的景色又描写了飘零的心理感受。既然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感叹,也表达了自己被人排挤的苦闷。然而在诗歌后面又表达了作者在感受到大漠的宏大的风景之后产生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在年轻的时候去蜀地游玩之时写下的诗歌。这首诗歌先写去远游,点名了诗歌描写的客体,接下来继续描写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后面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歌意境庞大高远,风格伟健,景像瑰丽,诗人在这些雄姿美景中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浓厚的思念之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有什么不同教学教案设计如下:
一 教学目的:让学生懂得这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之处。
二 教学重难点:领悟诗歌中分别表达的情感以及所描写的景色。
三 教学过程:
1 引入:让学生说说对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2 把两首诗歌的背景进行介绍。尤其要提到作者的职位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3 让学生把诗歌朗读,然后讨论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练习设计:把两首诗歌进行翻译赏析,然后从作者、诗歌写作的动机、诗歌描写的风景以及诗人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参考答案:诗歌的作者都是在唐朝,但是一个是描写去边塞慰问军士,是带着工作性质的过程中写下的,而一个是自己带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出发时候而作的。
温馨小贴士:
1. 咨询电话:(每天 9:00-18:00)
2. 上海新东方官网:
(责任编辑:Ada)
上海中高考交流群 (QQ群号:)
更详更全的上海中高考一手资料,更有新东方优能中学名师在线答疑!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热门重点高中
中考热门搜索渡荆门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说课导学案 课件 教学视频朗读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备课中心 /teacher/ja/600.htm
&&渡荆门送别
您现在的位置: → [] →
渡荆门送别 共『6』篇教案教学设计
『』『』『』
&[]&[阅读次数:3398]&[]&[阅读次数:10407]&[]&[阅读次数:10765]&[]&[阅读次数:6868]&[]&[阅读次数:21320]&[]&[阅读次数:10570]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渡荆门送别教学实录
地区: 广东省 - 广州市 - 海珠区
学校:广州市南石中学
渡荆门送别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两首诗,并能正确背诵、默写;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并对古诗体裁、语言进行初步的鉴赏;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体味诗歌的内涵。
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对诗歌理解更深刻。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古诗学习有一定的认识和能力,故本课用对比的手法加深对两首诗的内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并通过当堂背诵的方法让学生有效掌握。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音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5.1 第一学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轶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再一次漫步古诗苑,接受一次美得洗礼。  二、内容探究,释疑解惑。   (一)完成导学案预学案部分,疏通全诗,过关生字词,基本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和诗人情感。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两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展示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4、说一说:   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理由吗?  (二)听读诗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用“/”画出每首诗的节奏。  2、配乐朗读,生听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三)、赏析与品味: 1、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堂案。 2、品一品《使至塞上》: (1)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渡荆门送别》: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象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背读诗歌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古诗名句默写:  (1)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活动
渡荆门送别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渡荆门送别 
1第一学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轶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再一次漫步古诗苑,接受一次美得洗礼。  二、内容探究,释疑解惑。   (一)完成导学案预学案部分,疏通全诗,过关生字词,基本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和诗人情感。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两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展示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4、说一说:   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理由吗?  (二)听读诗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用“/”画出每首诗的节奏。  2、配乐朗读,生听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三)、赏析与品味: 1、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堂案。 2、品一品《使至塞上》: (1)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渡荆门送别》: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象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背读诗歌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古诗名句默写:  (1)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活动
曾文俊评论&
赞一个!终于可以上传了!YE!
内容稍多。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精品导学案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30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人教版教材8年级上册)
作者:未知&&&&教学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载入ad151059…
文章 来源:清风 教育资源网www.qfsk y.Co m《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1、介绍生平
  谁能够说说王维的的生平呢?先和学生交流,之后通过教学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他们的生平。
  2、解释引读: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又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读《使至塞上》,学生跟读。
  2、说一说: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的生平和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读《渡荆门送别》,学生跟读。
[1]&& 文章 来源:清风 教育资源网www.qfsk y.Co m
也许您还关注以下文章:没有相关教学
查看更多>>
?&&&?&&&?&?&&&?&&&?&?&&&?&&&?&?&&&?&&&?&
?&?&?&?&?&?&?&?&?&?&
上一篇教学: 下一篇教学: 没有了
| 桂ICP备号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