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景物描写景物的成语

作文技巧谈三:描写方法的运用之景物描写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文技巧谈三:描写方法的运用之景物描写篇
  作文技巧谈三:描写方法的运用之景物描写篇  一、景物描写的概说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令我们心旷神怡;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令我们感慨不已。内心顿时会涌起用文字来描绘这自然美景的冲动。于是,便有了景物描写。但是,一般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人的文章中,把人物安排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以景衬人,景美人更美,情景交融,人物也鲜活;写事的文章中,也让事情在一定的背景下展开,事情才更生动,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感情。  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二、景物描写的分类  (一)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  景物描写的对象,概括地说,凡环绕人的但不是对人的描写,都可以说是景物的描写。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风景描写、风俗描写和风物描写。也可以用绘画用语来表达,那就是: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  风景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风景。广义的风景画,包括人工景物,如宫殿、寺庙、园林等。狭义的风景画,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日、月、星、云,高山、大漠、潮汐、雷电等。我们这里采用广义的概念。  风物画的范围,似乎更小一些,主要指人工制造的具有特点的景物与器物。较大的如园林,较小的如金石风物描写,应该有独具的特点。  风俗画,也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风俗画,指能反映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例如,可以说《红楼梦》是17世纪中国上层贵族的风俗画。狭义的风俗画,指作品中有关地区的独特的风俗人情、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描写。我们这里所说的风俗画,主要指后者。  ①对山川平原、草木鸟兽、日月星辰、风花雪月等狭义自然景物的描写,便是一幅幅风景画。  例如,叶紫《湖上》(节选):  黄昏的洞庭湖上的美丽,是很难用笔墨形容得出来的。尤其是在这秋尽冬来的时候,湖水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夏季的浑浊,澄清得成为一片碧绿了。轻软的、光滑的波涛,连连地、合拍地抱吻着沙岸,而接着发出一种失望的叹息似的低语声。太阳已经完全沉没到遥远的、无际涯的水平线之下了。留存在天空中的,只是一些碎絮似的晚霞的裂片。红的、蓝的、紫玉色和金黑色的,这些彩色的光芒,反映到湖上,就更使得那软滑的波涛美丽了。离开湖岸的半里路的蓼花洲,不时有一阵雪片似的芦花,随风向岸边飘忽着。远帆逐渐地归来了,它们一个个地掠过蓼花洲,而开始剪断着它们的帆索。  写水、写天,写实光下的水,水中的天光;写沙洲、写芦花,写蓼花洲上的芦花,写芦花飘忽的蓼花洲。这些是写湖泊的常景。而一旦点缀着“归帆”,情致便有了变化。远行的船“剪断着”帆索,是归来,是停泊;归来和停泊,是景,也是情。  ②对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描写,便是一幅幅反映民族、地域风貌的风俗画。  例如,刘心武《钟鼓楼》(节选):  天光渐渐放亮。随着天色由晶黄转为银蓝,沉睡了一夜的城市苏醒过来。鼓楼前的大街上店铺林立,各种招幌以独特的样式和泼辣的色彩,在微风中摆动着;骡拉的轿车交错而过,包着铁皮的车轱辘在石板地上轧出刺耳的声响;卖茶汤、豆腐脑、烤白薯的挑贩早已出动自不必说,就是修理匠们,也开始沿着街巷吆喝……  一幅风俗画,出现在“鼓楼前”,为小说营造一个特定环境。  ③对人工建制的景物和器物,大至园林建筑、城镇村落,小如器具物件、金石画幅等的描写,则是一幅幅风物画。这些画面既可以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还可以成为人物生活中的重要细节。  例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节选)  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房脊的两端高耸着造型得体的鸱吻。椽头之上,整齐地镶着一排三角的滴水。檐下,便是漆成暗红色的大门。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碗口大小的黄铜门钹,垂着门环。扇门的中心部位,是一副双钩镌刻的金漆对联:“随珠和璧,明月清风。”门楣上伸出两个六角形的门簪,各嵌着一个字:“博”、“雅”。  不仅古色古香,而且点出主人的身份与情趣。  (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风俗、风物的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大地长空、山川湖海、森林原野、人情风俗、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等都是景物描写的对象。通常,又把侧重于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描写,称之为社会环境描写;把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称之为自然环境描写。  (三)宏观景物与微观景物  ①宏观景物给人以宏大、辽阔、幽深、雄伟、繁多的感觉,如日月星辰、山岳险峰、江河湖海、城堡宫阙等;它可以表现出充沛的感情和恣肆的气势。  ②微观景物给人以小巧玲珑、轻微淡简之感,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文房四宝、玩具器用等,它便于流泻细腻、淡雅的情致和神韵。  (四)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  ①动态景物描写要突出变化过程和过程中的情状,即注意“时间的因素”。  比如,波兰小说家林诺普尼茨卡的《烟》:  这烟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状和颜色。  一会儿,它像铁蛇一样盘绕成一圈圈的,愈盘愈高,渐渐地远去;一会儿,它如一幅轻盈的帷幕,飘悬空中,向四周撒下玫瑰色的云彩;一会儿,它好似从香炉里逸出,笔直升起,然后软绵绵的往四周乱滚;一会儿,它在烟囱的上空随风飘荡,仿佛钢盔上巨大的羽饰,在太阳光里闪耀着金光;一会儿,它显现出十分美妙的体态和人世所未见的奇景幻象……  有时候,它被一阵风吹散,恰似大船上的帆篷;有时候,它被撕成许多碎块,有如一簇簇的麻屑,或者俨然是一片灰蒙蒙的大雾直往前奔。而在下雨时,煤烟像那重甸甸的乌云,在烟囱上时起时落,团团高悬在屋顶上,或者坠落在地上到处乱窜,不知要往哪里躲藏。  这是对动态景物的描写,着力写烟的各种变化形态。描写顺序往往是时间的推移,显示出“过程”,而着力写出“过程”中的形态。  ②静态景物描写要突出空间方位,即注意“空间的因素”。  例如,屠格涅夫《前夜》:  大小诸湖连绵着,亘数里之遥;苍郁的林木笼罩着湖的彼岸。在最大一湖的岸边,山麓上铺展着如茵的绿草,湖水里映出了鲜丽无比的翠玉般的颜色。水平如镜,甚至在湖边也全无水沫,全无涟漪的波动。湖水有如巨块坚硬的玻璃,灿烂而沉重地安息于巨大的盆中;天幕似乎沉入了湖底,而繁密的树木则正静静地凝视着透明的湖心。  这是对静态景物的描写;描写层次主要依据景物的空间顺序。这种空间顺序,可以由观察者的视线转移而决定。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为文章中心服务。”可见,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故乡》)这段文字活画出一幅农村萧条、荒寂、苍凉、冷清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也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基调。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1:“我们已经上了船,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我的叔叔于勒》)渲染了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时的愉快心情。当然而当得知于勒叔叔并没有发迹时,母亲大为不满,因为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而破口大骂,弄得“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此时“我”眼中的哲尔赛岛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底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里的景物描写则烘托出了“我”的失望、沮丧的心情,与上船时的愉快心情形成了对比。从而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暴露无遗。  例2:“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羚羊木雕》)这里,“冷冷的”月光与“我”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恰当而准确地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  、突出主题。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揭示主旨,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大致是: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  四、景物描写的要求  (一)学会观察。  、观察要调动各种感官,分清主次,体现层次,讲究顺序,变换角度。如眼观、耳闻、鼻嗅、舌尝、体触等。通过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点明观察点(定位、移位等)、视角(仰视、平视、俯瞰、正视、侧视等)、感官(看、听、闻、摸等)等的变化,使景物分明,繁而不乱,多而不杂。远近高低、前后左右,应不断变换角度,努力发现不同的美,“高低错落,俯仰生姿”。特别要注意景物描写要有中心,有陪衬;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景,有动态。有声音,有色彩。同时,还要注意安排好描写的顺序,大致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各地的景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庐山的秀美、黄山的奇峻、雁荡山的幽雅、西子湖的妩媚、钱塘江的汹涌、桂林山水的秀丽,各具特色。不同的视角,会看到景物不同的风貌特征;四季的变化,也会使景物改妆换貌。  (二)学会描绘。  、要使用准确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来描摹景物。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要确切描写景物,应当做到准确地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事物,用一个动词来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鲜明。因此,应该设法从无数的单词中选择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满足于找个近似的来应用&,决不应该蒙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夏天百草园”一段,作者描写黄蜂的形态,用形容词“肥胖的”;“叫天子”的形态用“轻捷”,模拟它飞的动作&,用动词“窜”。“叫天子”&见到人吃惊,迅疾飞跑的动作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要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色彩来展示事物的形象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多姿多彩,色彩斑斓,若别具匠心地将自然色彩描写到文章中去,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视觉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感染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分别用“碧绿、紫红”来形容“菜畦”、“皂荚树”的色彩,写出春天菜畦、皂荚树的特点,展示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巧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如《春》中写春花“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巧用比喻把花的绚丽多彩写得形象生动。《济南的冬天》“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里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薄雪在夕阳照射下的娇美情态。  、要让学生捕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对景物进行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带感情的景物是乏味的、空洞的,景物描写要蕴藉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夏天百草园”一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在作者小时候听来,油蛉、蟋蟀的叫声犹如人在悠扬的琴声伴奏下宛转的低唱,其间传递着作者愉快、喜悦的心声,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引导学生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对景物进行描写。一个范围的景物很多,一一罗列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的概貌,使读者对百草园有个大致了解。接着,突出重点,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让读者了解百草园乐趣比比皆是,俯拾皆有。  (三)要有“人”“情”。  景与人。俗话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景中有人,人亦是景。卞之琳的《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你在看风景的同时,也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所以,人是风景的构成者,写景若能与人结合,则景物便更有神韵。如:“不知什么时候,绚烂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又将柔和的色彩洒在校园里,到处都移动着火焰般的红领巾、蝴蝶结般鲜艳的花裙、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小树醒了,沾了露水;野花醒了,她与露珠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小鸟醒了,亮出清脆的歌喉,唱着向蓝蓝的天空飞去……操场上,同学们认真地锻炼身体,‘一、二、三、四’的韵律操,轻快的乐曲,伴随着同学们矫健的身影。”(《校园的清晨》)景中有人,以景衬人,把平常的校园晨景写得生机勃勃。  景与情。杜甫有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触景生情是人之常情,情随景而生,景因情而变,“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之景必定会融入写作者的主观之情。所写景物与观景人的感受、心情相应和,才能写出独特的韵味。  五、景物描写的方法  、粗细结合  粗细就是指白描与工笔两种技法。  白描,即不用华丽词藻去修饰,也不精雕细刻或大加渲染,只是用简单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里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达到了“简练传神”的境界。  工笔,即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即对描写的事物进行生动、逼真的精雕细刻。从电影艺术上借鉴而来的的特写法也属于工笔,它不是描绘大致的轮廓,而是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地进行刻画,把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经典片段:“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虚实结合(含情景结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与实相辅相成的,“虚”也是一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简言之: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虚实相生”是指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显出已逝之景,或引发联想想象创造出未来之新景象。虚与实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所以,我们在写景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景物本身的描写,即使描摹精细,用语生动,文章内容也会略显单薄而宽度不过。描写实景的同时,适当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文章内容才会更加丰满,更具感染力。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在实写的同时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充分展现了雪后小山的秀美,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达到了“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  古人认为最妙的景色,要有其灵动之处,既有生命,又有灵性,&而这“活”&与“灵”若是通过文字这一载体表现出来,其主要的手段就是写景时的动静结合,二者是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这样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如宗璞《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那小屋周围。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泛着点点银光,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文中把盛开的紫藤箩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绘的生意盎然:一条垂下的淡紫色藤萝花蔓,柔和淡雅,静静的如娇羞少女,作者又用“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些动态的描写让她活泼起来,以动衬静,以静显动,让藤萝花“活”“灵”起来。再如:  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锄绝的地方死而复生,不但在林荫路的草地上,甚至在石板的夹缝里长出来,绿油油的。桦树、杨树、野樱树长出发粘的和清香的树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快要绽烈的花蕾。寒鸦、麻雀、鸽子象每年&春天那样已经在欢乐地搭窠,被阳光照暖的苍蝇沿着墙边嗡嗡地飞。植物也罢,鸟雀也罢,昆虫也罢,儿童也罢,一律兴高采烈。(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又如,《与朱元思书》中写出了长江水的多变,先写其静态:“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再写其动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点面结合  利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读者既有整体上的感受,又有细节的感悟。“面”&由“点”组成,“点”支撑着“面”,只有“点、面”结合,才能令景物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如下面一篇习作:  初冬,&是一位美丽的,高贵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片片洁白的雪花。你瞧!一颗颗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样,它们在空中飘舞着,并不着急落地,好像舍不得离开天空似的。它们悄悄跳入行人的衣领里,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接着,一片片的小雪花像烟一样轻,玉一样洁,银一样白,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慢慢的,慢慢的,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变得密密麻麻,就像谁用力摇动玉树琼花,那洁白无瑕的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后来,雪越下越大,小雪花们在半空中你拉我扯,你抱住我,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翻滚而下。这时,整个世界就变得迷迷茫茫,美不胜收。  作者先写了初冬整体上的景象,像送来雪花的公主,既新颖又形象,先打好“面”。后又从“点”上着手“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样”,“像烟一样轻,玉一样洁,银一样白,……从天而降”。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将雪的形状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点面很好结合起来,令初冬的雪具体可感。  、多种感受结合  即从视、听、嗅、尝、感等多种感觉去描写,将景物真切再现,富有立体感,做到绘形绘声又绘色,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妙。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的片段: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夜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短短的一段描写,却从视、听、嗅、感四个角度落笔,把海滨仲夏夜写得极有趣味和立体感。  再如:“天上那层灰气已散,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老舍《骆驼祥子》)  又如《荷塘月色》描写月色下的荷花时,从视觉上看到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从嗅觉上“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尤其是最后一句还用上了“通感”的修辞,让这个句子有着独特的韵味。  、多种修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运用恰当的修辞能使景物“眉目传情”,富有神韵。  比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把济南比做“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做“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做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文中因为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修辞,将抽象不好言传的景色写的生动、形象,并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让读者在具体可感的前提下,回味无穷,经久不忘。  、多种顺序结合  写景的顺序大致有三种:  一是空间顺序。它依景点与观察点构成的关系而言&,有定点定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换点换景四种组合情况。定点定景即是集中笔力从一个角度写一个景点;定点换景,即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换点定景就是景不变,只变换观察位置;换点换景即是移步换景,就是不取固定的观察点,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也叫游览顺序。观察角度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整体到局部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是移步换景。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始时变换角度观察小屋,有小屋立于山脊、小屋憩于枝头和远观全景图,这是定景换点。后来又写从小屋往外看它的领土与领空,这又是定点换景。再如:  那真的是一个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那样的夜晚。圆月悬在房子上,在我们后面,所以看不见,一半屋影,柱影,露台遮檐的影子缩小地斜躺在铺沙的小径上和椭圆圆形的草场上。其余的地方是明亮的,充溢着在银露上闪烁的月光。大利牡丹与支架的斜影横过花床之间的宽道,清新而凉爽,亮着璀灿的石子,伸到朦胧的远处。树下的桔圆亮玻璃的屋顶可以看见,从山峡升起了缥渺的雾气。幽静的紫丁香丛,花还没有开,沉浸在月光当中。所有的花,露水沾湿了的,彼此可以分得利落。光与影在蹊径上那样混在一起,好像不是树与路组成的,而是晃来晃去的透明的房屋。(列夫?托尔斯泰《家庭幸福》)  二是时间顺序,即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景,描绘出景物的变化,如春、夏、秋、冬,晨、午、暮、夜。同是一棵树,春天嫩绿,夏天深绿,秋天火红,冬天在雪地里又变得一树雪白晶莹。例如:  太阳已没入树林后面,它投出来的几条温暖的光线,火线一般贯穿树林,给松树的树梢灌上一片灿烂的黄金。随后,光线一条一条地消失了;最后一条还留半晌,象一支细针似地穿透茂密的树枝;可是,这一条也不见了。万物失去了自己的形状,所有的东西都溶成一片灰色,随后又溶成一片黑色。(〔俄〕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三是逻辑顺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者站在橘子洲头,远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看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望是“鹰击长空”,俯视是“鱼翔浅底”。最后作者再归纳出“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就具体的一篇作品来看一般不采用一种方式&,往往是几种交错运用。  、多个角度结合(含移步换景法)  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同一景物,观察点不同,获得的印象就不一样。同是庐山,由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的景物姿态以及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按登山顺序描写,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更换所写的景象。先是岱宗坊,继为虎山水库、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二天门、经石峪、云步桥、南天门,到顶以后还写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玉女洗头盆、白云洞等等。一步一景,写法多样,时而远眺,时而近观;时而仰望,时而俯瞰;时而写全景,时而抓局部,顺序串起,视角丰富,杂而不乱。  对于同一景物进行观察,俯视、仰视、远眺等不同的角度可以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可使这个物有立体感。如《老山界》先仰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再俯视“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亮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仰生姿,写出了山的陡峭。  六、景物描写名段赏析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里写春天的花,一是品种多,有桃树、杏树、梨树等有名字的花儿,也有遍地是的没名字的野花;二是它们都开得那么热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而且其色彩是那么的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道是那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既用了比喻与拟的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生机与活力,又是虚写与实写相结合,“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更有动与静的结合,主与衬的结合,如花与花下的蜜蜂,一动一静,一主一衬。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一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七、景物描写的练习  、比较下面两段描写,指出原文描写中存在的问题。  原文:天下着雨,我撑着雨伞走在大街上。黑色的雨云挡住了视线,只有在云雾开豁之间,才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全城鳞次梯比的房屋的影子。我仰起脸来,只见街旁住宅建设工地林立的脚手架都织进了雨帘,在若有若无之中,小巷里积满了水,一辆又一辆的汽车溅起水花从巷口闪过。街上行人稀少,商店里没有什么顾客。  改文:天下着雨,我撑着雨伞走在大街上。街上湿漉漉的,汽车驶过水洼溅起大片水花。人行道上行人稀少,临街的商店里没有什么顾客,街旁的小巷积满了水。我仰起脸来,只见路边的住宅建设工地林立的脚手架都织进了雨帘,远处的建筑物被雨封住,看不清它的影子。  、运用景物描写,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这次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我呆坐在窗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作者:&&阅读次数:& 更新时间: 8:06:2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景物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