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可以忘记你 张碧晨搜一下关于市民之家感人故事

5月26日,网友“ayrb”向《市长信箱》反映,我市近年生态环境日趋向好,尤其是洹河湿地吸引了不少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然而近日发现,洹河边出现了不少卖弹弓的商户,经常有人手执弹弓在河边打鸟,这不但对生态保护不利,也触犯了国家野生鸟类保护法规。希望市民爱护我们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给鸟类一个安心嬉戏的家园。
市林业局于回复:弹弓不属于管制刀具,不能限制使用,买卖弹弓并不违法,现弹弓的弹友打靶心进行竞技比赛可以娱乐身心。弹弓可以玩,但是绝对不能打鸟,《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期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就连大家最常见的麻雀,也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名录,因此,就算猎捕麻雀也属于违法行为。目前河南省正处于鸟类禁猎期,河南省所有的城镇市区及城市郊区、水库及湿地都属于禁猎区,在禁猎区内,弹弓属于禁用的狩猎工具。《刑法》三百四十一条规定: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款。弹弓体积小,藏在口袋里,一般人很难发现。同时,用弹弓打鸟的人流动性强,不容易抓现行,取证也非常困难。下一步,我局将在安阳河湿地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安排执法人员不定期对安阳河两岸进行巡查巡护。如市民发现有人用弹弓打鸟不法行为,请及时联系安阳市森林公安局电话和安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电话进行举报。
◎ 分享 ——分享文章
点击此页面右上角按钮 ,选择“分享 到朋友圈”或“分享到腾讯微博
◎ 订阅 ——关注我们
①.点击此页面顶部文章标题下方蓝色 字“安阳市民之家”,选择“关
注”即可;
②.微信主界面点按钮 ,“添加朋友”,查 找公众号“安阳市民之家”
或搜索微信号“aybm_cn”关注.
③.微信扫一扫下图中二维码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要闻 > 正文
【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
& 来源:汕头文明网
&& 【编前语】总有一些人,用自己的言行,在我们的身边感动着我们。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和引领全市人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建美丽幸福汕头,从今年8月份开始,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开展“汕头十大感人故事”评选活动。经市文明办认真梳理,从中筛选出20条较具代表性的“感人故事”线索。从12月1日开始,我市各新闻媒体将推出“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栏目,通过深入挖掘身边的感人故事,进一步营造社会良好氛围,凝聚社会正能量,敬请留意。
“献血状元”许德武热心公益无私奉献&
15年无偿献血10万毫升
(许德武正在机采血小板)
&&& “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几十个人的血,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许德武风雨无阻地坚持无偿献血15年,目前献血总量已超过10万毫升,是我市名副其实的“献血状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许德武走上无偿献血之路竟源于他幼时的一场大病。
&&& 许德武告诉记者,他3岁的时候曾经患过一场大病,母亲后来告诉他,当时他住院期间输了很多血,相当于好几十个人的献血量,正是众人的无私帮助,最终保住了他的命。许德武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几十位好心人捐献的血液,所以长大成人后要感恩社会、回报好心人成为许德武最大的愿望。1999年3月的一天,许德武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汕头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宣传报道,立即萌发了参与无偿献血的想法。当他终于成功献出了自己的第一份200毫升全血时,心中无比的轻松开心,因为他感恩社会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 从此以后,按照规定的无偿献血间隔期,许德武都会准时献血,无偿献血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也成了采血车和汕头中心血站里的熟面孔。从1999年至今,许德武15年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达143次(自然次数91次,献全血7600ml,机采血小板107治疗量),献血总量超过10万毫升。2011年汕头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服务队正式成立,许德武成为志工队的副大队长和机采血成分血分队队长。2013年6月许德武累计志愿服务工时超过600小时,被授予五星级义工,至今志愿服务工时已达1142小时;他还成为我市唯一一名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此外,他还加入了蓝天义工,并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和助学等活动。
&&& 面对当今社会上部分市民对于无偿献血的各种误解质疑,许德武总是耐心解释,并常激励自己与鼓励他人:“你不做我不做,无偿献血谁来做?你不献血我不献血,生命垂危的患者用什么血来抢救生命?”而针对不少人存在“献血有害健康”的观念,许德武则现身说法:“你看我的身体很好!献血后更健康!”。最让许德武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他多年来不图回报的付出让儿子耳濡目染,最终也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当中。在儿子18周岁当天,他主动提出要参加无偿献血作为自己的成人礼,并将人生中的第一本献血证当作礼物送给爸爸。
&&& “我是一个平凡的普通市民,也许做不了什么大事,但起码做了一个有良心、有益于社会的人。献血救人,快乐自己!”。在许德武参与献血的15年中,他的工作很不稳定,但参加无偿献血却风雨无阻。而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把需要经常熬夜的工作辞了,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并注重健康养生,为的就是可以多捐献一份健康的热血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记者 邓丹丹)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许徳武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12年如一日,汕头新闻人柯志雄诠释别样“铁肩担道义”——
架起“心灵鸡汤”热线,拯救276名轻生孩子
&(图为柯志雄(左1)正在与志愿者交流心理疏导相关经验。)
&&&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我国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对中国文化人的期许,也是对新闻媒体的鞭策。我市新闻人柯志雄,他业余架起了汕头首条青少年免费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阳光热线,12年来拯救了276个想轻生的孩子,处置了多宗意图杀人犯罪的案例,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
&&& 办汕头首条免费“心灵鸡汤”热线
&&& 柯志雄是汕头经济特区报社一名记者。2002年,他在采访一个10岁女孩上吊轻生的突发事件时,得知当事人轻生的原因竟然是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向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柯志雄,心里顿时萌生了一个念头,要为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志愿服务。想到就行动,他经过多方奔走联系场地和经费,很快便促成了汕头市首条青少年免费心理健康咨询电话“阳光热线”的诞生。
&&& 热线开通后,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有困惑、烦恼、情绪不佳的本地乃至外地的青少年纷纷致电倾诉和咨询,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本地主流新闻媒体先后做了系列报道,众多新闻人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人更是自动请缨前来给孩子们煲心灵“鸡汤”。
&&& 每天24小时开机甘当“垃圾桶”
&&& 女学生怀疑自己未婚怀孕想自杀,小女孩因身体残疾和病痛屡遭挫折,花季少女家庭突遭重大变故,高中生高考落榜对人生绝望……随着热线的开通,一个个倾诉电话打进了柯志雄的手机,每个电话一接就是一两个小时,每个个案都需要反复地跟踪处置,柯志雄忙得不可开交。
&&& “我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提供突发性紧急求助,就是吃饭、睡觉也不会拒接电话。”柯志雄说,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他,业余和假期时间大都投入到了青少年心理疏导的志愿服务中,不断地自学相关心理学知识,跟踪处置求助个案。平时,遇到没钱买校服买书本的贫困学生,柯志雄还会自掏腰包,给孩子们送衣服送书籍。
&&& 柯志雄说,打来咨询倾诉的电话中,除了青少年学生的,还有想跳楼的女老师,意图制造大规模杀人案件的赌徒,女友被领导调戏准备报复的小伙子等等,不一而足。对于这类“编外”电话,他从不拒绝提供疏导服务,必要时还会联合相关专业人士、部门进行干预处置。
&&& 12年挽回276个轻生孩子
&&& 12年来,柯志雄通过心理干预拯救的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已达276名,资助贫困学生189人。一些受助的青少年,消除心理障碍后还成为热线的“阳光小天使”;最高峰时曾有近百名热心人,在柯志雄的感召下利用闲暇时间到热线提供志愿服务。近年来,柯志雄还在团市委的支持下,多次到学校和农村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送进学校、社区,辅导青少年自我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
&&& 2009年,柯志雄获评广东省志愿服务银奖,2011年获评首届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公益项目达人,2012年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汕头市道德模范”称号。“有朋友笑称我是个‘神经病’,吃饭吃到一半躲厕所接一个多小时电话。”柯志雄说,他愿意一直当这样的“神经病”,“一辈子听他们倾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自己有涯的生命做无涯的公益事业。”(记者 张锦梅&文/摄)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柯志雄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来汕务工的海丰人陈梅花车祸重伤家庭经济陷困境
&爱心接力 汕头人救了她的命
&&& 一年多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来汕打工求学的年轻人陈梅花的人生轨迹。由于颅脑遭受重型损伤,海丰人陈梅花急需到广州接受颅骨修复手术。为了挽救这条年轻生命,汕头人彰显大爱精神,纷纷出钱出力,感人故事不断涌现。
&&& 去年10月23日晚,陈梅花驾驶一辆电动摩托车经过金砂路与衡山路交界处时,与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相撞,造成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肇事司机在支付约6万元医疗费后,便不知所踪。
&&& 就在陈梅花家人陷入困境之时,医生黄国泉第一个伸出了援手。他第一时间为陈梅花一家写了封求助信,同时在微信群里发起求助。此后,黄国泉带着陈梅花的家人到各大市场门口摆地摊求助。黄国泉告诉陈梅花的家人,汕头人民非常热心,总会有好心人的出现来帮助他们。
&&& 仁爱义工协会得知情况后,马上组织市电子商务协会、微营销电商协会、美博城、市野协等多家单位陈梅花捐款,团市委也发动市青年企业协会等单位一起募捐,一场爱心行动迅速铺开……
&&& 由于颅脑遭受重型损伤,陈梅花急需到广州接受颅骨修复手术。这时,在外发展的汕头热心企业家又接过这根爱心接力棒,为前往广州求医的陈梅花一家联系医生、办理入院手续,还联系律师为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 陈梅花二姐陈丝雨告诉记者,目前,陈梅花一家已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善款约45万元,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段充满温暖的故事:在住院期间,陈梅花家人得知汕头市民蓝先生的女儿同样遭遇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同样急需帮助。陈梅花一家马上拿出一部分救命钱,通过仁爱义工协会转交给蓝先生,而蓝先生又重新拿出一份钱,通过仁爱义工转送给一名贫困户许伯。
&&& 慈善暖人心,为挽救一条年轻的生命,素不相识的人都伸出援手,用真诚的心编织爱的网络。如今,陈梅花的病情已大有好转,手术成功并转入普通病房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记者 李德鹏)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仁爱义工协会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二医院医疗队常年扶贫义诊,救治困难户播洒仁爱之心
治好抗洪英雄腿疾并背回家
(医生把做完手术的阿灿背回家)
&&& 南澳县青澳村的抗洪英雄郑景灿一说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队就激动地竖起大拇指,他拍拍已经痊愈的左脚连声说:“要不是市二医院医生为我及时进行免费手术,我这脚恐怕已经废了……”三年多前,刚做完手术、行动不便的郑景灿被市二医院的医生们背回家的那一幕至今仍被青澳村的村民们津津乐道。
&&& 30多岁的阿灿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湖北服役时正好赶上1998年那场艰巨的抗洪任务,当年,阿灿不单腿部落下了病根,全身更是染上了皮肤病。在抗洪任务中,表现突出的阿灿荣获了三等功。退伍后的阿灿回到了老家青澳村,与高龄的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患有比较严重的皮肤病,阿灿一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2010年年初,阿灿不慎摔伤导致左胫骨平台骨折,原本就有病患的左脚伤上加伤,已经无法行走。11月份,村里来了扶贫双到的驻村干部,其中包括市二医院的医生王家强他为阿灿仔细检查后发现,阿灿的脚伤已经十分严重,左脚僵硬萎缩,若不及时治疗就会落下残疾。而当时,阿灿家一贫如洗,更别提医疗费用了。
&&& 王医生立即把阿灿的情况向医院领导做了汇报。医院领导当即拍板:“无论如何,一定要治好抗洪英雄的脚伤!”2010年12月,市二医院派车把阿灿接到了医院,免费为这位抗洪英雄实施腿部关节手术。经过二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照顾,阿灿的脚伤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在此期间,医院还为阿灿治疗了皮肤病。2011年3月,阿灿痊愈出院,医院又专门派车派医生把阿灿送回了青澳村。由于村口距离阿灿家还有100多米的距离,车子又无法开进去,医生们就背起阿灿,把阿灿一路背回家。
&&& 而这只是市二医院医疗队长期以来扶贫义诊救治困难户的一个例子。2013年潮南区发生特大洪灾,市二医院医疗队在司马浦中学建起了临时诊疗中心,配合当地卫生所和疾控中心救治水灾伤员。医疗队的杨医生说他永远也忘不了他为一名6岁男孩治疗的情景,因为洪水的长期浸泡,小男孩的全身出现脱皮,有些部位开始溃烂。“叔叔,好疼,我真的好害怕。”杨医生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他强忍泪水鼓励男孩说:“别担心,有叔叔在,你很快会好起来。”任务完成后,医疗队员决定将携带的药品捐献给灾区群众。“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药品、医疗救治,还有重新开始生活的信心。我要把乡亲们的笑脸带回去。”医疗队刘医生说。(记者 周敏 文/摄)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市二医院医疗队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都市报》关于市二医院医疗队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外来媳妇照顾瘫痪丈夫25载
婚后不久丈夫诊断脑血管收缩,金灶镇东坑村邓启梅用真爱挑起家庭重担——
(邓启梅照顾丈夫)
&&& 端着一个瓷碗,邓启梅小心翼翼地舀起米粥,一小口一小口喂到丈夫林如城的嘴里。然而,即使再小心,患重病的林如城还是不时要呛出来。邓启梅只得反复拿着毛巾轻轻帮丈夫擦嘴,又重新喂上一口……在潮阳区金灶镇东坑村林如城家中,这样喂饭的场景,让人心酸又感动。但对于默默守在丈夫身边三十年的外来媳妇邓启梅来说,这仅仅是每天最简单的事情。丈夫严重瘫痪25年来,她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娘家,而是日以继夜照顾丈夫,忙里偷闲打工赚钱,用瘦弱的双肩挑起家中的重担,用最纯朴的情感演绎这段平实又感人的现代爱情故事。
&&& 故事还得从30年前说起。那时,年仅23岁的邓启梅从广西省扶绥县老家嫁到金灶镇山区,与当地26岁的村民林如城携手过着清贫的生活。当年,林如城身体很壮实,是村里一名老实能干的泥工,邓启梅则在家里料理家务,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不料,两年多后,林如城经医生诊断为脑血管收缩。这对于邓启梅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有好多人都劝她离开丈夫,重新生活,丈夫也不止一次让她离开,可她一直陪伴丈夫。
&&& “他是我的丈夫,照顾他是我的责任,我如果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离开他,我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深爱丈夫的邓启梅毅然选择留在了丈夫身边。就这样,邓启梅每天起早摸黑,料理家务,种田打工,细心照料瘫痪的丈夫和婆婆。
&&& 为了挣钱养家,每天晚上8点左右,她总是在告别丈夫后,又到村里的桑葚、杨梅包装厂上夜班,直到晚上12点才回家,然后又清洗家里换洗的衣服,等到上床睡觉都凌晨一两点了。
&&& “我每天晚上回来,丈夫都会等着我。我知道他心里惦记我、担心我,这让我感到特别的安慰和感动,也是多年来一直支撑着我的动力。”邓启梅动情地说。为了照顾丈夫,她用二块木板在床边打地铺。夏天,为他扇凉赶蚊。冬天,为他添衣加被。
&&& “嫁过去之后要好好跟丈夫过日子。”从出嫁的那天起,邓启梅就牢记着父母的叮嘱。可她万万没想到婚后的日子会是如此的艰难。这20多年来,她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家,也不敢打电话,她怕家里人知道她的情况后,会担心她。特别是由于丈夫患病,邓启梅婚后一直无生育,平时的苦也无法向谁倾诉。
&&& 村委会把邓启梅一家列入低保户对象,上级民政部门每年都有救济款送到她家,每当她手捧救济款时,都热泪盈眶。她表示不管怎样,都坚持悉心护理其丈夫和照顾年迈婆婆以及维持好一家的生活,她说,宁可自己少吃点,也不可饿着丈夫和婆婆。
&&& 邓启梅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庄,感染着周边群众,全体村民无不称赞她是一个贤妻、好媳妇。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尽了一个做妻子和媳妇的义务和责任”。(记者 刘文钊 文/摄)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邓启梅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都市报》关于邓启梅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穿制服要半小时,爬楼梯难过登山,家中数人病弱需照顾&
女民警与病魔抗争11年&
金平龙眼派出所陈少娟始终坚守岗位,还建立QQ群与病友分享抗病感悟
(图为陈少娟正坐在电瓶车上巡逻)
&&& 病发时痛得满地打滚,穿套制服要花半个小时,爬楼梯比登山还艰难……我市民警陈少娟11年与病魔抗争,屋漏偏逢连夜雨,公公瘫痪、婆婆老年痴呆、丈夫还得了尿毒症,病弱的她成了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令人感动的是,11年来陈少娟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病魔侵袭,11年坚守岗位
&&& 陈少娟是市公安局金平分局龙眼派出所一名民警。近日,记者在龙眼派出所见到了她,只见她留着微卷的及肩头发,脸庞瘦削,精神看起来还不错。陈少娟说,2003年10月份的一天,她的手脚突然肿痛、活动僵硬,到我市几家大医院检查,都查不出病因。急切又无奈之下,她只得到省级医院求医,没想到最终确诊结果却是患了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以全身关节炎症改变为主的疼痛性疾病,发病时间可以是几天、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且无法康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 “刚知道病情时,感觉天都要塌了。”陈少娟说,病发时似乎每个神经末梢都在痛,痛到打滚和彻夜无法入睡,病情说发作就发作,没有任何规律、预兆可言。不发病时,她的手脚关节也会肿胀,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活动。陈少娟患病后,所里领导和同事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要她愿意,她就可以在家里养病。陈少娟却没有这样做,毅然选择坚守工作岗位,对此,所里领导把陈少娟调整到了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行政内勤。
&&& 上班累过登山,铿锵“管家”感动同事
&&& 调整岗位后,看似轻松的工作,对陈少娟也是一种考验。“我的手无法伸到背后,穿制服都要花上半小时,脚因为关节全部变形,也无法下蹲。”陈少娟说,爬楼梯上下楼报送各种文件资料,她得扶着楼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挪,比登山还要困难。而行政内勤就像一个“管家”,处理的事情琐碎但却不可或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不会缺岗。”
&&& 日,奥运会圣火传递在汕头举行。龙眼派出所定人定岗定任务,可是对于陈少娟的工作安排,所里的领导却很为难:她无法像其他民警一样站在街头值勤,到居民楼盯防又怕她上不去。陈少娟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盯防,并保证完成任务,只是当她爬完8层楼梯到达最高点时,汗水已湿透了警服,双脚无力到站都站不稳。尽管如此,陈少娟还是没有放弃,倚靠在墙壁上坚持完成盯防任务。圣火传递活动结束后,全所同事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一致要求把全所唯一一个奥运会安保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给她。近年来,眼看每个同事都在高负荷工作,陈少娟主动帮忙分担了部分档案工作。
&&& 家中数人病倒,“顶梁柱”传递正能量
&&& 今年4月份,陈少娟的父亲重病住院一个半月,她忙前忙后,刚歇下一口气,7月初女儿又生小孩在娘家坐月子。紧接着,公公瘫痪在床,婆婆突发老年痴呆病,曾先后三次离家出走;8月份她的丈夫心脏病发,住院后2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如今更是被诊断为尿毒症。接二连三的变故,给整个家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也加重了陈少娟肩上的担子,她上班之余还得照顾公公、婆婆和丈夫。
&&& “与病魔斗争时,别人是帮不上忙的,唯有依靠毅力坚持。”陈少娟说,11年来,她一直在服药治疗,体重从110斤降到了80多斤,但她从未放弃过。她还在网上建立了一个QQ群,把自己这些年的抗病感悟发给群友,让更多人分享她的生活历程,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记者 张锦梅 文/摄)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陈少娟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都市报》关于陈少娟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抱病守岗,教书育人24载不言累
东厦小学教师张婵英恪尽职守无怨无悔,深受学生爱戴
(张婵英在上课)
&&& 俗话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东厦小学优秀教师张婵英从教24年来,坚守“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这一信条,用教师的良知教书育人,以严谨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了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成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重,领导信任的好老师。
&&& 东厦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学班级多,教师紧缺,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张婵英把自己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从教以来,张婵英一直担任班主任。二十余年如一日,她长期超负荷工作,常常是既担任主科教学又兼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曾经她有机会转行当公务员,但她拒绝了。她认为,教书育人是她的理想,她从没后悔她的选择。
&&& 2011年3月,张婵英突感身体状况不佳,手、脚和脸浮肿得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手、脚关节疼痛,站着讲课总有胸闷气短、眩晕的感觉,同事劝她请假,但她放不下工作,放不下学生,于是一直忍着病痛坚持上班。一个多月的时间她每天都坚持吃中药,从没请过一天假,没缺过一节课。后来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种病不及时治疗的话,会影响肾脏、肝脏的功能。亲朋好友劝她向单位请假。可她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认为:“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调整好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应该可以继续上班的。”最后取得家人的支持,同意她继续上班。
&&& 从医生确诊后,她每天要吃40颗药片,每半个月还要到医院抽血化验。她忍着疾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继续勇挑重担,坚持一线任课,任教语文科兼当班主任。照常认真备课、上课,学生的作业,她用心批改,班风班纪,她继续严抓。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年级中依然名列前茅,还被评为“金平区优秀中队”。与此同时,她照常做好学校的主任分管工作,分管一个年级12个班的事务。在这段时间,有两次由于工作太忙,没注意作息时间的原因,她有几项指标比正常值高出几倍,医生很严肃地开了病假证明要她务必请假休息。因为当时她带的班级是毕业班,正面临着毕业考试,如果请假的话肯定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于是她跟医生说明不请假的原因,医生也被气得直摇头。那两张病假证明被她悄悄地扔掉……
&&& 从得病至今,张老师每个月都得利用双休日时间上广州看病一次。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坚持选择坐夜班车往返于广州、汕头之间。有时,为了及时发放试卷,她还把试卷带在路上批改。在这期间,她从没耽误学生一节课。正是这种责任与牵挂,她已坚持了两千多个日子,至今无怨无悔。有人说她是工作狂,也有人说她傻,因为她的狂,她的傻,最终换来的是学生的尊重、爱戴,换来的是领导的信任、器重,换来的是学生家长的支持、感谢。由于她敬业爱岗,受到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肯定,多次获得市、区优秀称号,2011年,她被评为金平区十大“师德标兵”之一,2013年被评为金平区“优秀教师”,今年又获得第四届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记者 李伟烽 文/摄)
《汕头日报》关于张婵英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张婵英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都市报》关于张婵英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今日视线》关于张婵英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爱人,我用一生搀扶你&
重情重义郑静兰守护高瘫丈夫24年
( 郑静兰喂丈夫王超俊喝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情乃无价,义与博天。情义,简单二字,却饱含浓厚的无言大爱。何为情义?这在平凡的市民郑静兰身上得到了感人的诠释。她重情,在男友意外摔伤致高瘫后,毅然选择辞工照顾他;她重义,不顾家人反对,最终与生活无法自理的男友结婚,24年来,为爱人带来生的希望,为家庭注入了爱的温暖。
&&& 男友意外伤残 恋人辞工护理
&&& 20多年前,王超俊、郑静兰是一对幸福的恋人,正当他们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王超俊的厄运却在一场篮球赛中倏然而至。在球场上王超俊受伤导致四肢失去知觉,最终造成“第三颈椎骨折”。刚刚25岁的他,从此成为生活无法自理的高位截瘫残疾人。
&&& 当时还只是他女友的23岁郑静兰看到她心爱的人变成如此模样,泣不成声。考虑到王超俊早年丧父,母亲年迈体弱,几个兄姐又都有自己的家庭负担,没有人能够长期照顾他,郑静兰毫不犹豫地辞去自己的工作,选择默默地照顾起王超俊。目睹这一切,王超俊心如刀割,他不忍心拖累眼前这位善良的女子,毕竟他们之间没有婚约,郑静兰没有义务守着他一辈子。王超俊好几次强忍内心的苦痛,假装怒吼着要赶她回家,但郑静兰坚决不肯离去。
&&& 在最初的日子里,王超俊大小便失禁,隔不了一个钟头,就会把衣服床单弄得满是屎尿。弄脏一次,郑静兰就给他换洗一次,有时一天下来要换掉十多套衣服,擦洗十多回身子。有一回,王超俊因长时间插输尿管引起尿道感染,继而引发高烧,持续不退,医生暗示郑静兰可以准备后事了,但她不信,坚持整日整夜守护在王超俊身边,最后奇迹出现了,超俊竟然挺过来了,又逃过了一劫。住院半年,眼看没什么痊愈的转机,他们只好出院。静兰每天早早起床,给超俊端水洗漱、喂饭、吃药,然后匆忙去买菜、洗衣、做中午饭……在静兰的爱心感染下,超俊越来越坚强,对生存有着强烈的欲望,“为静兰好好地活着”,这就是他勇敢面对命运的动力。
&&& 坚守6年结连理 24载不离不弃
&&& 郑静兰的行为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周围朋友也不理解。亲人多次苦劝无效,干脆从潮州来到汕头,将女儿硬拖回家,并看管起来。但几天后,郑静兰又偷偷跑回汕头,继续照顾王超俊。1996年9月,为了打消王超俊的顾虑,郑静兰毅然和王超俊登记结婚。
&&& 婚后,王超俊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郑静兰为了防止王超俊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和骨功能丧失,学习了按摩技巧和针灸技术,坚持每天为王超俊按摩和针灸。为了避免其长褥疮,晚上她都睡得不安稳,每隔一小时就得起床帮丈夫翻身一次……在郑静兰的精心护理下,长期患病在床的王超俊居然奇迹般地没有长褥疮。
&&& 24年过去了,生活依然循着24年前的轨迹前进,但他们的真情没变,爱心依旧,坦然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为了给王超俊一个良好的养病环境,在政府部门和亲朋好友的共同帮助下,夫妻俩去年从原先乌桥岛1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搬到金禧花园40多平米的住所,继续安静地书写着他们独特的人生。
&&& 郑静兰,这位善良的姑娘,用整个青春默默地做着自己心甘情愿的事,为自己的爱人带来生的希望,也为这个社会谱写了一曲美丽而感人的爱之歌。(记者 纪金娜 文/摄)
&《汕头日报》关于郑静兰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都市报》关于郑静兰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今日视线》栏目关于郑静兰的报道:
“80后”吕英杰弘扬国学传递正能量感化身边人
《弟子规》引入工厂搬上课堂
工厂像温馨大家庭,强大的凝聚力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吕英杰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不余遗力
员工正在学习《弟子规》
&&& “自从员工学上《弟子规》,团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干起事热情高涨,强大的凝聚力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80后”吕英杰对在广东雅丽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讲起“国学故事”的喜人变化颇感欣慰。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把《弟子规》搬上课堂,推广到社会,用国学精神感化身边人,传递正能量。
&&& 吕英杰的“国学故事”还得从5年前说起。2009年,他随父亲吕南明先生接触了年近八旬的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深受启发,认识到孔子在2000多年前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吕英杰联系到“雅丽洁”公司600多名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以往拉帮结派甚至发生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的实际,觉得可以尝试在员工中开展儒家文化教育,努力营造团结、友爱、互助的企业氛围。
&&& 说干就干!吕英杰聘请了一位富有经验的广西籍老师担任企业儒家文化教育顾问,选择浓缩了儒家思想精华的《弟子规》作为教材,组织专人对《弟子规》全文1000余字进行注音、释义并配上精美的彩图,印制了一批《弟子规》小册子,发给公司每一位员工学习。他还想出了一个新点子——开展学习《弟子规》有奖测验活动,哪位员工要是能在现场正确默写全文并随机回答关于内文含义的提问,即可获得500元的奖励。
&&& 当时刚进厂不久的本地女青年庄勤燕,回忆起“应考”那一幕依然觉得蛮有意思。刚开始背内文时,感觉有难度,也产生了畏难情绪。后来参照每段的释文进行理解,渐渐被吸引住了。她便用了一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学习《弟子规》,“应考”时一次通过并获得奖励。“我觉得《弟子规》是在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学到手受益终生,现在我正在教女儿读。”庄勤燕如是道。
&&& “也许这里不是工资最高的企业,但却处处受尊重,活得有尊严,感觉整个氛围很温馨。我想这就足够了。”曾在广州、潮州等地闯荡几年的湖北荆州籍男青年郭俊庆幸自己找到了一家真正“以人为本”的好企业。原来,他两年前进入该公司灌包车间工作后,住上空调机、热水器、宽带网络等一应俱全的8人大套间,一日三餐都在公司食堂吃,而这些都是免费。尤其是年底回家探亲的话,不但可享受15天的带薪休假,来回车费还不用自己花钱。郭俊庆说,除了公司福利好外,还创新性的开展国学教育,他也因此获益良多,感觉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
&&& 吕英杰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不遗余力,现在不仅公司新老员工人手一册《弟子规》,还把国学搬上课堂,《弟子规》翻印了很多次,总印数已超过100万册。
&&& 4年前,在吕英杰推动下,峡山街道桃溪学校把国学教育列入校本课程,校长和业务骨干亲自为学生上课,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桃溪学校的校风校纪明显改善,学生们变得懂感恩懂礼貌,学习也认真积极。
&&& 吕英杰讲述的“国学故事”正在向全区传播,他组织雅丽洁公司工会配合市文明办、潮南区委宣传部、峡山街道党工委举办了潮南区首场“道德讲堂”活动,引起强烈的反响。近期又出资制作了504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诀”为内容的精美公益广告牌,布置在广祥路的126杆路灯上,为潮南主城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新景观,潜移默化地感动、感化着每一个人。(记者 刘文钊 文/摄)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吕英杰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台风来袭时,他24小时值班观测风情;洪灾肆虐时,他冒雨深入灾区现场调查……
柯鸿生:“工作要刻苦,不要计较太多”
&&& 老柯走了。他永远地离开了家人,离开了同事,离开了他最热爱的工作岗位。老柯不老,年仅57岁,他叫柯鸿生,是市气象局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因为没有什么架子,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柯。今年1月22日上午,老柯觉得有点感冒不舒服,打电话叫妻子送药到办公室。中午时分,妻子敲门许久无回应,待同事开门后才发现,老柯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 34年的工作生涯,老柯从一名普通的气象探空员走上领导岗位,始终爱岗敬业。从基层气象观测到党务、工会、宣传、纪检,老柯总是身先士卒,清清白白做人、扎实勤勉做事,成为单位的好干部、同事的贴心人。他走后,同事们收拾他的办公室发现,除了书和足有半人高的奖章、奖状,几乎没有其他的东西。
&&& “老柯是累倒的,他刚刚出院,就匆忙赶着上班!” 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陈义旭痛心地说,一直以来,老柯的心脏都不太好,十多年前就做过手术,去年12月,他再次接受心脏手术。刚刚出院,他就匆匆赶回单位。“快过年了,工作特别忙,他惦记着赶在节前部署好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工作”,过度劳累导致他心脏病复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同事们介绍,34年来,老柯一心扑在工作上,周末加班成家常便饭,上班从未迟到过,“他总想为大家多做点事,是单位里出了名的‘工作狂’。”在去世的前一天,老柯还在组织召开党总支会议,落实春节期间慰问老干部的相关事宜。
&&& “在大灾大难、关键时候,老柯总是挺身而出。”原市气象局观象台台长刘俊旭说。2006年,台风“珍珠”正面袭击我市,老柯来到观象台,狂风暴雨使洪水已冲进室内,最深处的积水达一米,他和基层台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对气象站进行全天候保障,力保各种探测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甚至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他还和观测员一起冒着遭雷击的危险,到观测场观测雨情、风情。“老柯当时身体已经不大好,但仍然一直坚守在观象台,寸步不离。” 刘俊旭回忆道,“他总是说,‘越恶劣的天气,资料越重要’。”
&&& 去年的“8·17”特大洪涝灾害,老柯更是不顾自己身体虚弱,冒雨带队深入灾区,对灾情进行仔细的现场调查,做记录并拍照,最大限度收集灾情资料,协助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抗灾救灾的善后工作。忙碌的抗灾救灾工作让他根本顾不上吃饭休息。大家考虑到老柯的身体不好,劝他休息,但他每次都说:“先把工作做好,再提休息的事。”
&&& 提到老柯的敬业,南澳县气象局副局长林苗青更是深有体会。“南澳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项目是关系我国南海海洋气象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的两年,为了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老柯不知道跑了南澳多少趟。从市区到南澳,要过海以及辗转乘车,每趟就要三四个小时。“他没有叫一声苦,没有喊一句累,还多次进村入户给当地群众耐心做拆迁的解释工作”。林苗青悲伤地说,“如今,项目的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可是老柯再也看不见了。”
&&& 老柯在局领导岗位上工作20年,其中在副局长岗位上任职10年,在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的岗位上干了10年。期间,他有很多次可以提拔为正处级的机会,他都推荐了其他同志,他说应该让更多年轻同志在领导岗位上锻炼成长,为汕头气象事业增添更多活力。2006年,他被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评为气象部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他被授予广东省气象部门纪检监察审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今年3月,广东省气象局党组决定授予柯鸿生同志“南粤气象好干部”荣誉称号。
&&& “工作要刻苦,不要计较太多。”这是老柯两年前在儿子参加工作时对儿子的教诲。老柯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却以几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他身边每一个人。(记者 孙欣欣)
《汕头日报》关于柯鸿生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自来水总公司职工黄文忠参团旅游,在惠州遇到汽艇翻船奋不顾身跳海救人——
救起5条人命 奖金全部捐出&
&黄文忠(中)接受锦旗&
&&& 故事还得从今年夏天说起。今年6月14日傍晚,“汕头一中七二届高中同学会”的老师和同学一行30人组成的旅行团结束了在惠州市惠东三角洲岛一天的游玩,疲惫而愉快地在三角洲码头准备分批乘汽艇返回惠州市区。然而,就在第一批登船的最后一位团员踏上船板时,汽艇突然失去平衡,船翻了!危急时刻,岸边有一个人“扑通”纵身跳入水中,向落水者奋力游去,他便是供职于金平供水分公司、今年56岁的黄文忠。
&&& 旅行团成员之一的退休老干部方华钊当时正好站在黄文忠身后,作为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他向记者讲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落水者多为不识水性的老人和妇女,船上10人中仅有几人在慌乱中抓到了船舷,余者有的被压在船舱底下,有的在水中拼命挣扎……码头海水深约10米,水下还可能有暗流,情况相当危急。“他当时完全是不假思索,没有片刻犹豫”,方华钊告诉记者,从事情发生到黄文忠脱掉鞋袜跳入水中,前后不过短短数秒钟,当大家回过神来的时候,只看到了黄文忠游向落水者的瘦小背影。
&&& 凭着年轻时练就的良好水性和当兵时学到的救人技巧,黄文忠迅速对落水者展开施救,不到一分钟就救起了第一名落水者阿明,之后又多次往返,奋力把另外2名落水者拉到岸边。就在他开始感觉体力不继之时,岸上有人大喊:“船舱底下还有两个人被困”,救人的念头和本能促使黄文忠再次游向倒扣在水面的汽艇……
&&& “最后一名落水者被成功救上岸后,文忠自己却沉了下去。”方华钊说,最让他们感动的是,当众人合力伸出竹竿把黄文忠拖拽上岸后,瘫坐在地上的黄文忠还在关切地向围观人群确认10个落水者是否全部安然无恙,全然不顾自己手上、脸上多处的擦伤正汩汩地冒着鲜血。
&&& 第二天,告别了千恩万谢的团友,谢绝了旅行社送来的2000元慰问金,黄文忠从惠州回到汕头,默默地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上。直到6月19日,“汕头一中七二届高中同学会”派代表到汕头自来水总公司送感谢信和锦旗,公司上下这才知道,金平分公司出了一个救人英雄。“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黄文忠碰到有困难的人,都会热心地不遗余力地出手相助。”
&&& 金平供水分公司经理蔡健告诉记者,黄文忠扎根供水一线多年,工作一直勤恳负责,曾多次被评为汕头公司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所以听到他一人奋力救起5名落水者的消息,熟悉他的同事们并不感觉特别意外。
&&& 总公司为黄文忠专门召开了表彰大会,团员青年代表们请英雄黄文忠讲述救人的经过,“我不是英雄,我救人也不是为了要当英雄。”黄文忠动情地表示,前年他送走了他的老岳父,去年他的妻子又患重病撒手人寰,接连失去最亲的人,让他深深体会到活着对亲人是多么重要,活着对于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宝贵,“我只知道,如果当时有人溺水失救,我会遗憾终生。”
&&& 同事们告诉记者,去年为了救治他的妻子何文芳,黄文忠花光了自己毕生的积蓄。这次公司奖励了他一笔奖金,他却悉数捐赠给了公司扶贫福利基金。“就算有再多的钱,我的妻子也回不来了,还是把钱留给有需要的人吧。”说着这话的时候,记者分明看到了这个有着20多年党龄和40多年工龄的老党员、老班长的脸上,闪耀着质朴而高尚的人格光芒。(《汕头日报》记者 李扬)
《汕头日报》关于黄文忠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特区晚报》关于黄文忠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都市报》关于黄文忠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头《今日视线》栏目关于黄文忠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辅导残障童、关心贫困户、赴震区赈灾……方秀华把工余精力全投到公益中
&志愿服务,她花了2200小时
& & “当了这么多年的义工,我做过的事其实谈不上感动,反而是被经历过的人事物所感动了。”接受记者采访时,方秀华总是这么谦虚地说。今年42岁的方秀华原是一所家教园的辅导老师,自2007年加入存心义工以来,她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花在了志愿服务上,7年累积服务时间达2200小时以上。
& &&利用自身技能参与义教工作
& & 2007年,方秀华来到存心善堂,报名参加这个刚刚成立不久的义工队。正巧赶上存心业余文武学校开设了存心帮教辅导班,方秀华成为班教老师一员,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每个星期六、日以及放寒、暑假期间为贫困学生进行帮教辅导。
& & 到了2010年,存心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它是广东省第一所公办民助全托式的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方秀华义不容辞地加入了学校的教职员工队伍中,这一次她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大多因为先天性的缺陷,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来辅导他们。方秀华他们用慈母般的爱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温暖,帮助他们学会礼仪以及生活技能,用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教会他们简单的常识。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孩子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最深切感受到这欣喜变化的,莫过于孩子们的父母了,特殊教育学校和义教老师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孩子的希望与未来。
& &&东奔西走为贫困户解困扰
& & 2011年7月,存心义工协会正式成立,方秀华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成员,后又被选为协会副会长。不管是助学、募捐、救灾,还是扶贫、环保、心理辅导等多个项目,到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而在方秀华参与的每一个公益项目中,又演绎出不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 & 今年4月,存心义工社区志愿服务队在走访过程中,遇到了一户特殊的家庭。这是居住在乌桥岛的一个贫困家庭,女主人方姨身患心脏病、甲亢等多种慢性病,还曾经动过两次甲状腺手术,半年前又被医院确诊为乳腺癌晚期。躺在病床上的她心中所牵挂的不是如何医治自己的病,而是她那个患有智力障碍和腿脚残疾的儿子。一想到儿子的未来,方姨禁不住就流下伤心的泪水。
& & 方秀华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这一家庭,她与义工们定期为这户家庭送日常生活物资,并联系到汕头市宁养院主任医师,定期为方姨上门检查并配送药品。随后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为这位患病的母亲募得1万多元的医疗费。看到方秀华等义工为他们一家付出的一切,方姨十分感激。
& &&主动请缨支援地震灾区
& & 方秀华爱的足迹不止留在本市,甚至延续到了国内各地。哪里需要援助,那里就有她的身影,因为她想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
&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今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灾情牵动着汕头人民的心的时候。8月10日,方秀华和其他两名义工将存心慈善会募集到的第二批爱心物资运往云南重灾区龙头山镇,经过连续40多个小时的辛苦车程跋涉,经历数次惊险余震,最终到达地震重灾区龙头镇。
& & 在去灾区之前,方秀华收集不少资料,了解到灾区最急需的物资。她特意带去了妇女用品送给受灾妇女,并将准备好的慰问金送给老人和孩子们。在鲁甸灾区赈灾的经历,成为她人生中志愿理想的又一宝贵拼图。(《汕头特区晚报》记者 黄泽群 摄影报道)
《汕头日报》关于方秀华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汕大医附一院李曼红带领宁养团队一路坚持十几年,建立国内临终关怀慈善服务管理样板
40万公里宁养路服务逾7000癌患
& & 走进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你会发现这里布置得温馨舒适,为的就是给晚期癌症病人提供一个可以舒缓心灵、暂时忘却病痛的小天地,而这个如“家”般温暖的小天地正是由该院宁养项目主任李曼红亲手一点一滴装饰打扮起来的。从2003年加入宁养团队至今,李曼红带领着团队不断探索,大胆借鉴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在国内建立起一套可行、可借鉴的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并与其他同行一起创立了国内临终关怀慈善服务的管理样板,用真情与大爱将宁养院演绎成爱心之家、慈善之家,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营造一个宁静的港湾。
& &&带领9人团队居家探访200患者
& & 作为宁养项目的管理者,李曼红也需要经常和医护人员一起出诊,到病人家中探访。记得有一次,李曼红去探访一名金平区的晚期癌症患者郑女士,发现三、四十岁的郑女士已经无法行动,生活起居全由80岁的老母亲照顾。为了照顾女儿,年迈的母亲夜夜无法安稳入睡。听到老母亲的哭诉,躺在房间里的郑女士泪如雨下,她说:“癌症的疼痛实在难忍,要不是宁养院的医生常来看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呀。”癌症患者痛苦无助的身影一直深深烙印在李曼红脑海里,由于长期面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助时的压抑和无力感,团队有好几名同事因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得不离开了宁养院。而今李曼红带领的医疗团队只有9名医务人员,却担负着近200名患者的居家探访重任。十几年来,李曼红的团队足迹踏遍了汕头的大街小巷,无私关爱抚慰着一个又一个渐逝的生命,守护着生命最后的宁静与尊严。截至2014年12月,宁养院已为超过7220名患者家庭提供舒缓医疗服务,李嘉诚基金会已出资1,944.54万元用于宁养院服务,其中医药总费用1,613.14万元;总服务次数86,267次,平均每位病人医药费用2234.27元;平均服务天数83天;总服务时长逾2.9万小时,出诊服务里程逾40万公里。
& &&策划成立全国首支职工义工队
& & 为了给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庭带去更多更细致的关怀,2001年,全国第一支宁养义工队在汕大医附一院创立,为孤寡无依和缺乏照顾者提供及时的照护,宁养义工队目前在岗义工超过200人,服务总时间超过35000小时。2010年7月,在李曼红的策划和组织下成立了该院首届职工宁养义工,这也是全国首支职工义工队,目前该院职工宁养义工达40名。在宁养这种关爱精神的传递下,先后有一百多位贫困晚期癌症患者主动提出回馈社会的愿望,捐赠器官帮助别人,捐献眼角膜,帮助眼疾患者重获光明。
&&& 她每年都收到李嘉诚先生来信鼓励
& & 全国首家宁养服务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从1998年11月成立至今,目前全国已有32家知名医院创办了宁养院,免费为近十万名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宁养慈善服务。作为一名服务了十几年的“宁养人”,李曼红每年都会收到李嘉诚先生的来信鼓励,每一封信都让李曼红倍感启迪与鼓舞。(《汕头特区晚报》记者 周敏 摄影报道)
《汕头都市报》关于李曼红的感人事迹的报道:
&&& 如果您也有感人故事与我们分享,可致电汕头日报报料热线:,汕头特区晚报报料热线:、,汕头都市报报料热线:,今日视线报料热线:,,或登陆大华网“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专题网页,通过网上留言,为我们提供采访线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我可以摸你胸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