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学课本班训

请输入检索词
广西通志(第二轮)
广西地方志期刊
当前单库是 县志
  第二节
名人传略31人,除个别外,均按卒年先后排列。
刘润纲(),字维三,廉州镇人。少年时熟读许多经文,16岁考取庠生,26岁
考取拔贡,后赴京朝考,获大挑二等,被朝廷委任为知县,他却弃官不做。不久,他考入广
州广雅书院继续深造。光绪年间中举人。曾在广东普宁、龙门任训导,在从化任教谕等职,
后返乡任教。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派往两广师范学堂学习。翌年,担任廉州府中学堂监督。
宣统元年(1909年),刘辞职到钦县师范学堂担任监督兼钦县劝学所所长。几年后返乡,先后
担任私立海门中学董事长、福旺中学校长等职。他热心公益事业,为创办文教卫生事业解囊
捐赠,领衔募捐。
民国19年,县长廖国器主持编修《合浦县志》,刘为编辑,劲头十足。在县志总纂中,
他用楷书誊清大部份书稿。另著有《嚼梅花斋文集》、《嚼梅花斋诗集》、《嚼梅花斋日记》
等刊行于世。
李其林(),南康粪箕营村人。幼年家贫,只读过一年私塾。16岁在国民革命
军中当兵。民国19年后,调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七十八师,先后任班长、排长。21年“一?
二八”上海淞沪抗日战争爆发,李率领全排士兵与敌厮杀,不幸中弹重伤。在治伤期间,传
来敌兵增援、前线吃紧的消息,李杀敌心切,伤未愈便私自出院重返前线。战斗中再负重伤
入院医治,伤未愈又返前线参加战斗,他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和感人事迹,一时
震动全军。战后他升任上尉连长。尔后,以其在“一?二八”抗战中的英勇事迹为题材,拍
成电影,《十九路军一伤兵》。
23年,李转入广西军任连长。26年转任广东省税警总团第一总队第三大队第四中队长,
驻守广州。广州沦陷后,税警总团退到清远、四会等地前线警戒。李曾率部深夜袭击盘踞广
州外围冯涌、官窑之敌,使广州外围之敌惊恐万状,寝食不安。28年李升任税警总团大队长,
同年秋率本大队并附一个重机枪中队,在清远县红旗岭防守。一天拂晓,日军以一个联队兵
力向阵地猛扑,李率领官兵顽强奋战,击退敌人多次冲锋,逼敌停止进攻。又一天早晨,敌
人先以大口径大炮、机枪等向阵地射击,后以主力部队向阵地发动猛烈进攻。李部英勇还击,
敌人始终无法前进,乃将残部撤走。李率部尾追,手持轻机冲锋在前,与敌作殊死搏斗,不
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临终时还高呼:“打倒日本侵略者!”
苏慎初(),廉州镇人,清朝秀才。清末在清政府新军中任职,驻广东高雷地
区。辛亥革命期间,在同盟会南方支部的部署下,在西江率新军起义。民国元年初,陈炯明
代理广东都督, 将他原来的军队扩编为两师一旅,任苏为第二师师长。2年曾任广州临时都
督兼民政长。 不久,受新任的广东都督排挤而革职。后调北京任谘议、顾问等职。4年冬,
潜往肇庆一带, 策动军队起义,因事泄被追捕,后被云南当局扣押数月。11年6月苏被委任
为廉州民团总办,不久转入邓本殷的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联军任职。15年八属联军解体后,
返回广州湾(今湛江)创办同善社,30年去世。
谈星(),原名何承蔚,又名何苇林,廉州镇人。民国18年考入廉州中学,24
年廉州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文章书法俱佳,经常获奖。读书期间,受革命进步人士和进步
书刊的影响,于22年秋与何世权等发起建立进步组织“艺宫学术研究会”,组织学员和进步
学生阅读马列主义书刊,出版墙报和文艺刊物《镭光》。“艺宫”由1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
它的建立和发展,对廉中后来建立党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充分的准备。24年夏,到县
城暑期学习班当教员。翌年夏,和何世权一起到广州,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抗日青
年同盟,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26年夏,谈星参加中国共产党,经党组织安排,在广州市第
七十二小学当校长。全国抗战开始后,筹办广州儿童剧团,担任团长,以戏剧,歌咏等形式
进行抗日救亡宣传。27年10月,广州沦陷,谈星带着儿童剧团撤出广州,沿着西江而上,到
肇庆、梧州、桂林、柳州等10多个县市进行演出、。这期间,写了许多抗战歌曲和话剧,宣
传抗日救国,揭露日军的残暴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可是,国民政府不仅断绝儿童剧团的经
济资助, 还派特务处处跟踪捣乱。31年1月,国民党第四战区派兵将儿童剧团全体成员从肇
庆押解到曲江, 剧团被解散。谈星被逮捕入狱,关押一年多,备受重刑。34年3月,日本侵
略军窜犯粤北。谈星和难友们越狱,后到英德县找到党组织,参加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因刑
伤太重,党组织送其到香港就医。稍好时,在一间书店当编辑。但终因受重刑摧残,疾病缠
身,35年冬病逝于香港。
张君嵩(),别名岳宗,营盘乡青山头村人。家庭以渔农为业。在南康小学毕
业后, 因家贫无法继续升学,遂于本村教书。民国9年投笔从戎,初在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一
营二连充当特务长。 11年参加北伐战争,升为排长。13年5月进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
后到粤军蔡廷锴部任连长,曾参加徐闻剿匪。后到香翰屏部任营长,驻防东兴。16年夏,投
靠广州卫戍司令邓世增, 被委任为卫戍部队的团长。20年冬就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六
旅第六团团长, 驻守上海闸北。次年1月28日深夜日军向我闸北阵地进攻时,率该团打响了
淞沪抗战的第一枪,重创敌军。日军多次增兵,张部始终坚守阵地,屡次击退敌军的进犯。
因战功卓著,张擢升为旅长。淞沪抗战结束后,随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升任师长。“福建人
民政府”成立后,仍任“人民革命军”的师长。23年春,“福建人民政府”政权无法维持,
第十九路军解体,张被送到中央陆军大学特一期学习。在学习期间,张作为蒋介石的蓝衣社
骨干,曾在广州担任社训处处长,发展蓝衣社成员。25年任广东省缉私处长,旋任财政部直
辖的税警总团长,驻广州。27年10月广州沦陷,张率部退到三水马房一带,与日军周旋年余,
作战上百次。次年,税警团改编为暂编第二军暂八师,任少将师长。是年冬,率部参加粤北
会战,后所部奉命移驻长沙,30年秋参加“长沙第二次会战”受挫,一度被停职。复职后于
33年秋参加“长(长沙)、衡(衡阳)会战”。是年底晋升暂二军副军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整编,张任中训团第八军官总队长。民国37年被委任为粤桂南区
清剿副总指挥(后为中将总指挥)兼广市第十清剿区司令。是年12月19日,到遂溪点验部队,
被起义的陈一林保安十团伏击毙命,后蒋介石特颁令追授张为上将军衔。
廖愈簪(),字夸斋,南康陂塘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代替别人参加
乡试中举。翌年复考,又巾举人。后到廉州中学堂任教。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北京
法政学堂。毕业后,于民国初返廉州中学任教。民国¨年任北海审判厅厅长。15年一度任驻
军师部秘书。16年被调往广州,任广东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24年任广东省高等法院第二
分院院长。37年去世。
钟继业(),字少卿、及湖,合浦县营盘乡塘仔村人。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
科毕业。民国5年2月,任广东护国第六军独立团团长。7年9月任海南岛儋县县长,为期仅一
个月。 10年10月任粤军第二独立旅二团一营长,驻防钦廉。12年6月任粤军独立团团长,驻
防高雷。次年任粤军第十四旅旅长。15年元月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师补充团团长,驻防廉
江。16年_11月调任广东帑洋水师统带。19年8月到玉林任保安司令部参谋兼第一大队长。次
年9月任第一集团军第二独立团团长。21年10月任福律绥靖公署参谋。23年9月回北海任第一
集团军第三军垦区主任,26年初离职。后集股创办合浦森发公司任经理,发展林业生产。在
中站、赤壁一带,以及三合口、婆围等地,种植了大批桉树、油加利树、相思树等,还在婆
围种了许多果树。 抗日战争开始,28年5月任四战区广东第11区游击指挥部参谋。抗战胜利
后国民党军队整编, 到曲江任中训团第九军官总队第七大队教官。37年6月回合浦任水上警
察队长,直到解放前夕。1950年病故。
沈载和() ,别名以甘,白沙乡那郊金花塘村人。民国8年毕业于广东省政法
专门学校,后到粤军陈铭枢部任职。14―17年先后任广东省三水县、开平县、封川县县长。
后调任广东省印花税局局长。 18年4月,任广东省银行副行长、行长,25年辞行长之职。淞
沪抗战时曾兼任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积极为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筹集军饷。
尔后,多方集资创办国华银行。总行设于上海,在汉口、广州、香港设分行。初任银行总经
理,31年起任董事长。解放战争期间,总行董事会迁到香港。这期间,在香港的中共党组织
和民主党派经费有困难时,沈利用在港金融界的关系,曾给予帮助。32年陈铭枢、谭平山等
人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时,也曾给予资助。日,在香港去世。
吴午琴(),名至颁,以字行,常乐圩镇人。广东岭南大学农业专业毕业后,
返廉州中学任教。期间,积极撰文介绍广东顺缚县发展蚕桑业的经验,后辞去教师工作,独
自挂起“合浦县常乐乡阜南吴氏蚕业试验场”的牌子,开始从事蚕桑的试验和繁殖示范工作。
还以县参议员身份宣传种桑养蚕的好处,以及常乐一带发展蚕桑的优势,推动常乐蚕桑业的
发展。
民国14年午琴在常乐镇办起合浦县第一间蚕丝厂,后改为“裕生丝织有限公司”,拥有
缫丝机、织布机近百台,工人百余名。因外国进口布料冲击国内市场,公司于24年被迫停办。
午琴热心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先后从外地引进优良稻种“恶打粘”、“田基杂”,高产
薯种“大白薯”(俗称无忧饥),爪畦蔗以及林果种苗。他带头种植示范,很快在常乐及县内
许多地方推广。20年前后,个人出资购卖一批桉、松树苗,分发给农民种植,在石康七里岭
一带种下许多松、桉树。对教育事业,他把自己部份摊位和果园的租金拨给常乐小学作经费,
解放后,他以开明绅士身份参加合浦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张国元 () ,别名孟新、孟华、孟煊,曲樟乡关草营村人。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在广东陆军中学毕业,并留校担任教官。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陆军军官学堂,
华业后留校任教官,后担任该校教育长。民国12年到广东军政府任秘书,后任该部宣传委员:
15年重返北京陆军大学任教育长半年。同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务处处长。次年转任国
民党军事委员会广州分会参谋处处长。17年11月一18年5月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总务厅厅长。
后因受牵连被开除国民党党籍。20年10月出任陈济棠的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25
年1月授陆军中将衔。 27年任第四路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翌年,任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部办公厅主任。31年5月――35年1月任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于34年下
半年兼任合浦县长。1951年春被人民政府逮捕关押,同年夏释放,次年春病故。
邓世增()。号益能,营盘乡玉塘村人。在廉州中学读书时,适值辛亥革命爆
发,参加合浦反清暴动队。辛亥革命成功后,去省城工作,后被送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炮科,
毕业后受排挤, 乃回合浦。民国10年在合浦地方部队任职。12年夏,邓率部200多人枪、山
炮两门赴肇庆,被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收编为炮兵营,任营长。不久随第一师讨伐陈炯明。
14年2月,升任团长;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团长。次年初,升任十
一师副师长,师司令部驻北海。这期间,钦廉地区尚有八属联军残部流窜及土匪为害,邓采
取剿抚兼施的办法, 使钦、廉、防地区得以安定。16年4月,蒋介石实行反革命政变,邓在
北海捕杀了一批共产党员。是年底接任广州卫戍司令,后又任第四军参谋长,不久,升任第
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17年4月兼任广州市公安局长。次年4月,因反对南京政府被迫辞职
赴香港。20年冬,十九路军调戍京沪,邓任参谋长。翌年,在上海参加了“一?二八”淞沪
抗战。后十九路军调驻福建,邓任福建绥靖公署参谋长。22年底,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
民革命政府”,邓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 广东省建立人民抗日自 队统率委员会,邓任委员,不久又兼任钦廉
地区游击司令。 27年合浦县成立第十三区抗日自卫统率委员会,邓兼任主任委员;是年9月
一31年4月, 又任广东省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期间,邓伙同李本清县长派兵围
攻合浦县白石水地区人民抗日自卫队伍。36年,当选为合浦县国民党“国大”代表,参加了
南京“国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7年后,两次资助合浦“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进行
革命活动。解放后,赴京会见李济深,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
被派回“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工作。1954年5月在广州病逝,李济深为他的墓碑题字。
蔡振玮(),廉州镇人。民国12年考上中山大学文科:18年到北海担任钦廉日
报编辑,是年秋担任廉州中学校长。22年任福建省绥靖公署秘书。后因被国民党通缉,避难
于香港。 25年回广州任省教育厅股长数月。是年秋返合浦,再次任廉州中学校长,至29年6
月。期间,聘用了一批进步教师主持校政或任教。他反对奴化教育,推行抗战教育,主张学
术上自由讨论。抗战爆发后,默许进步学生和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支持廉中师生组织抗
日宣传队,成立烽火、大众剧团,通过各种形式揭露日军暴行,动员民众共御外患。26年蔡
振玮兼任《合浦日报》负责人,大量发表抗日救亡的文章。宣传抗日救国,聘请何世权、朱
兰清、王文岜等共产党员任编辑,客观上等于中共合浦县党组织一度占领了这个宣传阵地。
27年暑假, 他赞同举办学生夏令营,中共合浦地下党组织在参加夏令营的200多名学生中传
播革命思想,进行军训,培养抗日骨干。
解放后,蔡振玮曾任钦廉专署文教科长。
许甘谱(),名瑞棠 ,以字行,廉州镇人 。曾任廉州中学教师,合浦县图书
馆馆长,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广东第八区专员公署咨议。解放后曾任合浦
县政协委员。早年从事文艺活动,是文化团体“珠官文社”的主要成员。民国20年参与编纂
《合浦县志》,另著有《珠官脞录》二卷,《合浦乡土历史》、《合浦乡土地理》、《任庵
诗稿》、《算草丛书》、《读书杂志》等刊行于世。
廖国器(),字云程,南康镇陂塘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廉州中学堂毕
业, 到北京大学就读,民国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在北京电话总局工作。13年到广东海
口市任警察局长。15年夏,经武汉卫戍司令陈铭枢推荐,任武汉卫戍司令部经理处主任。16
年春,辞军职离武汉回钦县任县长,次年任海口市市长。18年初,任韶坪(韶关至坪石)公路
工程处主任,因该工程经费无着落而辞职,是年2月中旬被委任为普宁县县长。19年7月返合
浦任县长, 至23年3月。在任合浦县长期间,修筑合浦一灵山、张黄一灵山武利路段、合浦
一钦州、南康一石康、廉州一福成、张黄一小江等公路,其中大部份竣工通车;铺设廉州部
份街道;修复或新架设廉州一山口、廉州一南康、廉州一西场电话线路;全县增加公立中小
学40余间; 又集资筹建合浦医院; 开辟东坡公园,并在园内建中山图书馆,以及主持编修
《合浦县志》等。
23年4月一25年10月, 改任琼山县县长,后返北海市任电力公司经理。27年兼任合浦抗
日自卫团委员,次年任第八区专署秘书,31年春辞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任北海电力公司
经理。36年冬返南康,与人合办南光电力公司,南康始有电灯。后又到旧州江口,与当地人
合建江口埠。38年秋返南康任三中校长。解放后曾在该校教书。1962年去世。
陈铭枢(),字真如,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歧山背村人。曾在公馆文治高等小
学堂读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8月考入黄埔陆军小学,不久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
年) 又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宣统三年到香港会晤同盟会骨干赵声,要求参加反清起义。
武昌起义后,陈与随行的10多位同学被编入直属起义军总司令部的学生队。汉口失守后,陈
在广东革命军中任连长。不久进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 学习。民国2年夏,反袁世凯的二次
革命兴起,在回广州进行革命活动时被逮捕。获释后,东渡日本,先后进入革命党主办的军
事学校“大森浩然庐” 和“政治学校”学习。5年袁世凯死后,返保定军校继续学习。毕业
后,8年到广东地方部队肇军任游击营营长,驻罗定县。次年4月,肇军被改编,任护国军第
二军陆军游击第四十三营营长。翌年9月,任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11年2月,陈部改编
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任团长。4月,粤军第一师参加北伐,不久攻克江西赣州。6月,第一
师出现分裂后,辞职往南京钻研佛学,取号真如。13年冬,回粤任第一师第一旅旅长。8月,
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陈任四军第十师师长。是年冬,被命为南路军总指挥,
进击盘踞南路的邓本殷八属联军。因邓兵力雄厚,改派朱培德为南征总指挥,陈率所部为左
纵队,一直打到合浦县城,并驻扎合浦。期间,支持合浦的革命运动。八属联军覆灭后,与
白崇禧出使湖南, 同唐生智接洽,使唐投向广东革命政府。15年7月,率第十师参加北伐,
所部英勇善战, 连克湖南醴陵、平江, 与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一起攻占汀泗桥、贺胜桥,参
加了围攻武昌战役,陈部及独立团均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主力。是年冬,第十师扩编为
第十一军,陈任军长。是时,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陈兼任武汉卫戍司令。次年蒋介石
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陈铭枢出任南京政府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
部副主任。不久离职赴日,后又回国到福州,仍任第十一军军长。17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主
席。20年2月,蒋介石扣留胡汉民,陈济棠等通电反蒋,陈铭枢出走香港,后往日本。6月间
回国,在江西赣州任“剿赤”右翼军团总指挥,督率十九路军等参与对江西红军根据地的第
三次“围剿” 。9月,作为南京政府代表与广东地方当局议和。10月,就任京沪卫戍司令长
官,十九路军随之调戍京沪。12月15日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次年元月任行政院副院长
兼交通部长。
民国21年“一?二八”上海抗战前夕,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会晤,表达坚决抗日的主
张。十九路军与日军浴血奋战,因国民党当局对日妥协让步,部队受挫,奉命调往福建。次
年夏赴香港。是年11月,与他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委员、文
化委员会主席、军委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并组织“生产人民党”,自任主席。福建人民政
府在蒋介石军事压力下于翌年1月解体,陈逃到香港。24年在香港组织“民族革命大同盟”,
继续进行团结各党派抗日救国的活动。同年历游欧洲,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国际反侵略
运动大会”,被推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后又访问苏联。26年“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战,
但不得领兵杀敌,只在重庆担任没有实权的军事委员会参议。32年后,组织“民主政团同盟”
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35年回到上海、南京,曾任南京大士农场场长。38年初,在上海
策动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反蒋起义,因叛徒告密,陈仪被逮捕杀害。陈铭枢还对湖南省政府
主席程潜和上海代理市长赵祖康进行策反工作。同年5月上海解放。6月,陈以“三民主义同
志联合会” 中央常委身份,到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会议,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及第一届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
席、农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
央常委兼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陈铭枢热心于文化教育等事业。民国15年捐资创建县城中山公园和东坡公园,在园内建
图书馆一个。翌年捐资兴建合浦图书馆于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学)校园内。其后,为扩建合浦
五中(今公馆中学) 领衔募捐1.6万元,此款建成校务楼取名“真如楼”。又在璋嘉村创办真
如小学。19年捐资兴建合浦医院。此后还资助北海、石康兴建菜市场。民国29年在上海出资
接办出版机构“神州国光社”,出版了许多有益的进步的书籍;还编辑发行《读书杂志》、
《文化评论》。等多种定期进步刊物。1953年,他与十一位知名人士发起,召开新中国第一
次佛教代表会议,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次年主动请求政府对“神州国光社”实行公私合营,
并入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把十八箱珍贵的珂罗版画册捐献给国家。他撰写了一批有价值
的回忆录发表于《文史资料选辑》 等刊物, 并著有《佛学总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获彻底平反。1965年于北京病逝。
张进煊(),白沙乡木岩塘村人。民国13年考入廉州中学。19年考入中山大学
农学院农业行政专业。 23年毕业后,到农林局新造糖厂任技术助理。25年6月,加入中国青
年抗日同盟, 并担任该组织主办的《时事周刊》编辑。26年1月,由钱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 他通过在广州的“合浦学会”团结大批合浦同学,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是年2月,
党派他回合浦五中开展工作, 同年10月调回中共广州市委搞宣传工作。次年3月回廉州中学
任教。 4月,中共合浦县特别支部成立,任书记。在廉州、北海、白沙、西场等地发展了一
批党员,并相继成立了支部,领导合浦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1月,成立
中共合浦县工委,任书记。28年2月,建立中共合浦中心县委,任常委,负责民运工作。6月
中旬,中心县委遭国民党当局破坏。8月重建合浦县工委,任书记。
新县委成立后,张进煊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建立以白石水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他亲自发动群众, 发展党组织和建立农民武装。次年白石水根据地初具规模,为同年6月党
组织领导武装反对汉奸运米资敌的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张调任南路特委委员兼茂
名县工委书记。为茂名党组织从公开转入地下的转变,保存了力量。30年冬,回湛江赤坎特
委机关负责干部培训工作。 32年春,因病回老家休养。34年2月,钦廉四属全面举行武装起
义,张带病参加合浦武装起义,后任合浦大队副大队长、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民运科
长等职。
民国35年8月, 党组织派张进煊到越南解放区工作,担任广南省华侨中学校长。37年夏
调回六万山地区,9月任合浦县委书记,领导合浦党员和群众与国民党当局展开激烈的斗争。
次年6月再次病重休养。
1950年1月, 张进煊任合浦县征粮总队政委,大力组织支前工作,不久因病离职。1958
年被扣上“地方主义头子” 的帽子,开除党籍和公职。1961年7月恢复公职,担任县皮肤病
防治站副站长。1968年2月逝世。1979年4月经钦州地委批准,撤销1958年对他的处分,恢复
党籍和政治名誉。是年9月,合浦县委为他举行追悼大会,随后又重立墓碑。
岑运彬(),字苏民,廉州镇人。民国19年毕业于廉州中学。次年考入中山大
学医学院,2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任皮肤花柳科助教、科主任,曾热情资助一批同学
北上延安参加革命。
“七?七” 事变后, 岑运彬参加抗日战地救护队。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任少将军医。
“皖南事变”发生后,他痛恨国民党当局的背信弃义,破坏抗日的反动行径,毅然辞职回乡。
31年被聘为合浦医院院长,利用职业和地位,掩护过合浦地下党负责人黄其江、阮明等,被
当局传讯警告,并受到医院董事长的训斥,于是离职自办诊所。后来曾向合灵地区游击队赠
送药品。37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合浦开展反蒋爱国活动,秘密组织武装队伍,
成立民革广东省合钦灵防人民自卫军指挥部, 决定8月13日武装起义,因叛徒出卖被捕。后
在新会县看守所侥幸获释。
解放后,岑运彬任广东省卫生厅保健科长。1951年秋,他应专署及县领导的邀请,回合
浦工作。先后任合浦县卫生院副院长兼广西第八医士学校副校长,钦州专区护理人员训练班
主任,中医进修班主任,钦州专区人民医院秘书、内科主任,合浦专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
合浦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等职,并连续多年当选为合浦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文化大
革命”期间,不幸于日罹难去世。1980年县人民医院为他举行追悼会。
岑观海(),名镇澜,以字行,廉州镇人。自幼刻苦自学,博览医籍。青年时
曾在合浦五中任校医兼图画教师。后在家开设“岑氏医室”,因重医德轻钱财,为群众所称
赞。
民国28年,岑观海为合浦县长的太太诊病时,获悉国民党当局要捉拿地下党负责人庞继
业等,即设法通知庞,使这些负责人及时转移。30年间,应聘为合浦县监狱医生,以人道主
义精神,积极为狱中“政治犯”治病,受当局怀疑,旋被解聘。
1962年,倡办合浦第一家中医院,先后任中医院负责人、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学徒班主
任兼教师、合浦专区中医进修班副主任、妇科教师。曾当选广东省第一、二、三、五届人大
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人大代表,合浦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合浦县第五届人民委
员会委员,合浦县第一、二、五届人民代表。日不幸罹难去世。岑从医50余年,
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医治妇科病、热性病和老年病有较高造诣。晚年著有《妇科约
旨》、《海庵医案》。他的书画金石,饮誉廉城。
苏殿金(1。889―1973),又名廷銮,字健金。祖籍合浦乾江圩,祖父辈迁居北海。辛亥
革命时参加廉州起义,民国6年考取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为合浦最早的留学生。在理工科
化学系攻读四年,精通英日文字,对中国甲骨文和古文也有精深的研究。学成归国,在廉州
中学执教近10年,主教英语、化学等科,兼任学监。抗日战争后期,在祖籍乾江圩创办乾体
中学, 自膺校董事长3年余。在廉中任教期间,通过函授向全国闻名的中医师恽铁樵学习中
医学,后辞去教师职业,返北海与人合股开办“寿而康”中药店,兼为民众诊病,不收诊金。
解放后,苏殿金曾任北海市中医院医师、副院长。曾当选为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广东省
政协委员、北海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北海市支部主任委员等职。他在广东省首次召开
的“中医释师会”上被尊为老师,载入《广东名医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6年
10月被赶回乾江。1969年夏,到乾江卫生所工作。日病逝。著有《中药今释》、
《妇科医案》、《胡卢燕石斋诗文集》等。
岑麟祥(),字玄珍,廉州镇人。廉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医药函授学校
学习。30年代初,获广东中医师考试第一名。先后到越南及广州等地行医,编有《中西合璧.
内科新编》、《脉法与经络》等,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发行。为维持一家生计,曾在教育和
税务机关当过职员。抗战后,鼓励女儿岑月英参加革命,将其家作为地下党活动场所,并慷
慨解囊支持白石水武装斗争。
解放后,为合浦医院中医师。1956年调到广东省中医学院任教授。在教学和门诊之余,
致力于祖国医学研究和总结自己几十年行医经验,编写了许多医学专著和医案送卫生部备用。
后在“四清”运动中受错误处理,被开除公职。1973年逝世。1980年广东中医学院为其平反,
并广泛征集他的遗稿,可惜书稿多已散失。
许锡清(),南康圩镇人。民国7年廉州中学毕业,次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4年冬,陈铭枢率国民革命军第十师驻北海,许锡清到该师任职。翌年春任钦县县长至。16
年春。17年冬任第十一军(军长陈铭枢)监务处长。次年,时任广东省主席的陈铭枢委任许为
广东省铸币厂厂长。19年夏调任汕头市市长,次年夏离职。21年初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
不久调任福建省财政厅长。
民国22年冬,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与陈,
友仁一起代表福建人民政府跟红军代表潘汉年会谈, 商讨双方物资交换的问题。次年2月,
福建人民政府失败,被通缉,移居香港。37年冬在香港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0年
由香港回广州,先后任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广东省委委员、广州市文史馆馆员、
广州市建设局副局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
1978年3月在广州病逝。编写出版有《广东省自然灾害》(共3册),译著有《兰花》。
林翼中(),名家相,以字行,白沙乡油行岭村人。毕业于廉州中学。宣统二
年(191 0年)加入同盟会。民国4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回廉州中学任教,兼任学监。
10年转赴广州广雅中学任教。14年陈济棠任粤军第十一师师长,林任该师政治部主任。16年
随陈济棠赴苏联考察,回国后著一书《苏俄现状一瞥》。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旋
任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 17年任第四军(军长陈济棠) 政治部主任兼四区善后公署
政务处长。 次年任广东省政府委员。20年6月,任广东省民政厅长。在任期间,贯彻执行陈
济棠颁行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编有《广东地方纪要》。曾出使暹罗(泰国),联络贸易;
创办隶属于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深造班,培养中、上层官员。21年被选为国民党广东省
党部执行委员,后出席国民党“四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25年“两广事变”后,离职
赴港。后随陈济棠游历欧洲。全面抗战后回国,曾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训育干事,
内政部禁烟委员会常委。29年任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次长(部长陈济棠)。中国三民主义青年
团成立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团部干事兼海外团务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31年任监察院监察委
员。抗战胜利后,返广州任广东省参议长。广州解放前夕,移居香港。1984年在香港去世。
韩朗周(),别名韩罕明,环城大石屯人。民国14年考入廉州中学。18年考入
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2年,中文系本科4年,获学士学位。后到广州市三中任教。25年秋回
廉州中学执教,任教务主任。27年,共产党人张进煊通过韩朗周等人的关系,回廉中主持教
政,建立和发展地下党组织。他暗中支持地下党的活动。29年,张进煊和部份学生被迫离校,
校长辞职,他也随之辞职。30年初到重庆,先后在农林部当科员、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科
员,积极参加文化界的进步活动,发表了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失业。
37年秋,到湖南音专任文学教授。是年冬于香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9年长沙解放后,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参加省文联筹备工作。抗美援朝期间
参加赴朝慰问团。 1953年全国高教整编, 参与筹办湖南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教授。
195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调到湖南大学筹办中文系,仍任中文系主任。在《人民
文学》和《湖南文学》等刊物发表过《邝山行》、《在新修的马路边》等小说和其他评论文
章。1960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1963年调任中国作协湖南分会秘书长。“文化大革命”期间
下放到省“五?七” 干校劳动4年。1974年恢复工作,回到湖南师院,仍任中文系教授。解
放后历任湖南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民盟湖南省委第三、四、五、
六届副主任委员,民盟第四、五庙中央委员等职。
黄国栋() ,廉州镇人。民国21年考入廉州中学。27年冬考进广西军175师政
治部宣传队, 受队里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影响,做了一些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次年冬175师
撤离合浦,投考重庆的音乐干部训练班学习音乐专业(32年初该班改为国立音乐分院),后转
到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任中国音乐社社长。应陶
行之相约筹建星海合唱团,任副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任教。36年初
担任南京合唱团团长兼指挥。
1950年后,先后调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教
研室主任,副教授,音乐干部进修班主任,作曲系副主任、支部书记,院党委委员,民族音
乐系主任,学院《学报》编委等职。同年应聘为国务院出国留学生考委会音乐类主考委员。
1957年后曾多次出国访问。作品形式有歌曲、钢琴曲、弦乐四重奏、小提琴独奏曲、大合唱
等,编有多声部听写集、音乐教学法等教材。
张文纲(),别名华瑞,廉州镇人。廉州中学毕业。民国18年考入“音乐干部
训练班”。27年4月,经张进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战事,中断组织关系,民国37年在
上海重新入党),为廉州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的主要骨干。32年2月,又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
音乐院,曾参加李凌组织的“新音乐社”,进行新音乐活动。先后担任国立音乐院助教,合
浦一中、合浦师范音乐教员,桂林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上海中华音乐院教务主任,
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及一些中学的音乐教员。
1949年10月任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部副主任兼作曲系主任。1950年后,先后任中央音
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和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儿童音乐》主编。“文化大革命”
期间一度挨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
音乐创作,民国28年写第一首歌曲《漓江》。抗战期间写《爱好自由的人们》、《壮士
骑马打仗去了》 等歌曲,还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小提琴奏鸣曲。35年1月,为在重庆举行的
“冼星海纪瓮音乐会”谱写《星海悼歌》。解放战争时期还写《我们要吃饭》等群众歌曲,
并为电影《忆江南》谱主题歌,为电影《鸡鸣早看天》写插曲。解放后创作的作品更多。其
中获奖作品有:大合唱《飞虎山》,获1951年在罗马尼亚举办的人民友谊歌曲国际比赛三等
奖;群众歌曲《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 (与人合作) ,获1954年在文化部、全国文联举办的
“建国三年来群众歌曲评奖”二等奖;少年歌曲《我们快乐地歌唱》,获1954年“四年来全
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少年歌曲《我们的田野》,获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
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这首歌30多年来在全国传唱不衰。其他主要作品有:大合唱《杨根
思》、《向秀丽》、《李世喜》、《爱纪人的歌》等还有群众歌曲及儿童歌曲200多首。
岑麒祥(),是我国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教育家,字时甫,廉州镇人。民国10
年廉州中学毕业,考入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以英语部为正科,文史部为选科。该校于13年和
其他专科学校合并成广东大学,后改称中山大学。毕业后,任广州知用中学语文教师,同时
升入中山大学大学部三年级,边教书边上学。1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由中法协会资助到
法国留学。先后向一些著名语言学家学习普通语言学、语音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调查。
22年,取得法国政府授予的国家硕士学位和语言学高等研究文凭后离法回国。次年春任广州
中山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次年升教授。25年被聘为管理中英庚款委员会招考留英学生语言学
科考选委员。抗战期间,随中山大学的迁移先后在云南澄江、粤北坪石、连县等地任教。35
年中山大学增设语言学系,任系主任。37年任文学院代理院长、院长等职。1952, 年院系调
整,任中山大学筹委会委员兼管教务处工作。1954年调任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
年担任教研室主任。
岑麒祥熟识英语,学了法语、德语、日语和世界语,为研究语言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
语言学科研方面主要著作有《语言学概论》 、 《方言调查方法概论》、《普通语言学》、
《语言学史概要》、《语言理论基础知识》、《国际音标用法说明》、《广州方言发音实验
录》(法文,载法国1934年出版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讲话》、《语言学学习和
研究》(论文集)等。重要译著有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房德里耶斯的《语言
论》 。 还参加修订《新华字典》、《汉语成语小词典》和编纂《古汉语字典》。晚年编纂
《汉语外来语词典》,著《语言学家评传》一书。此外,还有许多论文发表。
杨甫(),原名吴世栋,曾用名杨昌龄、胡宏盛、刘德才,海南琼海县人。民
国1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判刑,坐牢5年。29年冬,以中共
广东省南路特委常委、钦廉四属特派员的身份来合浦工作,领导白石水抗日自卫武装斗争。
次年1月“皖南事变” 后,合浦县当局蓄谋对白石水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杨甫和
合浦中心县委为此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用自石水人民抗日自卫武装部队的名义,发表《敬告
合浦人民书》,重申我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的原则立场,阐明白石水人民抗日自
卫武装斗争的实质,印成传单在钦廉四属地区广为散发,影响很大;发动群众秘密捐献,帮
助自卫武装队伍解决困难;开展生产自救,坚持艰苦斗争,终于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白石
水地区的第三次“围剿”。后来,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把白石水武装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杨
甫从特委即赶回合浦,召开中心县委会议贯彻。尔后,领导四属党组织贯彻中央关于“荫蔽
精干”的方针,积极培养和积蓄力量。还亲自举办党员训练班,开展整风学习,使党员受到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巩固党的组织。33年夏,在廉州开设永信烟庄,化名刘德才为烟庄老板,
经常同四属各地党组织负责人和交通员联系, 传递情报和书刊,部署工作。同年9月22日,
永信烟庄被敌人破坏,杨甫在地下党员的掩护下安全转移。次年冬,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
第一团(老一团)政治督导员,率团西进十万山区,后调到东江纵队任职。解放前夕,考入中
央马列学院学习。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马列学院、中央高级党校、中央理论小组办公室从事
教学和研究工作。
庞达(),原名庞继业,合浦县廉州镇人。年轻时受党的影响,追求进步。从
民国26年起参加革命活动。先后在合浦五中、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学)任教,曾参与组织北海
全市学生纪念“五四”运动大游行。“七?七”事变前后,作校代表参加北海市对日经济绝
交委员会,任检查部长。在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被推选为北海市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常务理
事。次年1月合浦一中建立中共支部后,从事党的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仍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29年调离合浦一中,先后担任过合浦县廉北区委
书记、电白县特别支部书记等职,为党的组织建设及开展武装斗争而努力工作。抗日战争胜
利后, 奉命随东江纵队于35年6月撤到山东解放区,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比较系统地学习
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参加了整风和土改运动,结业后留校任组教科干事。37年秋任华
东野战军南下干部纵队四部组织科副科长,为部队南下接管新区市作好干部准备工作。
解放后,庞达先后任华东局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巡视员、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处副处长兼中宣部系统机关党委副书记等职,同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
育系研究生导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下放干校劳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林彪、
“四人帮” 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1975年9月,任中宣部留守处领导小组副组长,
排除各种干扰,安排了一些同志的工作。1978年恢复中宣部,任办公厅副主任,分管信访工
作。中央领导同志称赞信访处“成绩卓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82年底离休。1991年10
月15日病逝于北京。
邹贞业(),合浦白沙乡人。少年好学上进,民国25年放弃在广州的大学学习
机会,投身于革命运动。同年5月,加入中国抗日青年同盟,任小组长。27年1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同年夏天回到合浦,担任公馆区委书记,领导公馆、白沙党组织,培养了一批干部。
29年冬,调任广东梅菜地下党宣传委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34年春,
参加了吴川武装起义,在长期的艰苦革命斗争中,邹贞业立场坚定,为党的组织工作和中国
的解放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后,邹贞业先后担任了合浦县委委员、县税务局长、广西省委统战部科长、省工商
联秘书长、 省委统战部办公室副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华侨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干校劳动。他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
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1974年7月一1984年12月,任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抢救
和编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史资料。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政协委员。1984年12月离休后,
仍关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参加《桂海诗词》编纂出版工作。1988年应聘任《合浦
县志》顾问,多次从南宁返合浦指导修志工作。日在南宁逝世。
罗文洪(),原名周崇和,合浦县人。民国9年2月21月出生于廉州镇,家庭富
有,中学时代就追求进步,倾向革命。他曾是廉州中学第一个革命团体“艺宫学术研究会”
的骨干, 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27年9月放弃高等学院商业管理专业,参加中共领导的
“广东七区乡村工作团” ,任电白工作队副队长、队长。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广东
省七区学生武工队四中队中共党支部书记兼电白特别支部书记。 29年7月,受党组织派遣到
海南岛工作。在敌后游击战争中,他先后任琼崖独立总队科长、部长、二支队政委,主编总
队政治部《战斗生活报》。后任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一总队政委、琼崖西区地委副书
记、书记兼专员等职。
海南岛解放后,他历任海口市市长,海南区党委秘书长:常委、宣传部部长,海南行政
公署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冲击,倍受折磨。平反后任海南区
生产指挥部副主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等职。1975年10月被调到广州,任广
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从1979年8月起任华南农学院(后改华南农业大学) 党委副书记、书
记。几十年来,他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待
人以诚,清正廉洁,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作为副省级干部,离休后仍悉心
撰写革命回忆录,以教育年青一代。
日,罗文洪在广州病逝。
刘朱华(? 一1938),公馆镇香山村人。喜与绿林豪客交往,认贼头刘吉禄为义叔,后将
刘押解官府领赏,以此换取清知府委派的哨官职务。辛亥革命后任粤军北海水师统带、营长
等职。民国11年,刘朱华失去接济,遂成流寇。不久,受编于黄明堂部下,被委以统领职务。
次年七八月间,黄部杨弼臣旅在廉州被申葆藩围攻受挫、刘闻讯思变遂受编于八属联军。14
年,国民革命军南下扫荡八属联军,刘逃回家乡,在香山啸聚大股匪帮流窜石康、常乐、旧
州、张黄及上八团(今浦北)一带,自封军长,为非作歹;并收编黄三楂匪帮,扩大势力。但
不久被桂军杨腾辉、李明瑞两团击败溃散,刘出走香港。后又潜回公馆北部,重聚匪徒,盘
踞扫管坡一带。
民国15年8月下旬,国民革命军李洁之营到公馆进剿刘股匪,一些不是惯匪的逃散回家。
刘仍纠集500多人枪躲进扫管坡附近的石头湖城堡, 压制堡内村民,据堡顽抗。该城堡有坚
固的战备建筑,易守难攻,以至剿匪部队3个营的兵力,采取不同战法,花了3个月时间才攻
陷城堡, 而刘已与200多匪徒乘机逃走。堡内许多村民死于战火,财物被抢光,许多房屋被
烧毁,香山一带村民灾难深重。
刘携残匪逃出后,又勾结反动地主,重聚匪徒,并利用保神党名义,煽动一些无知的村
民入伙, 共拥有千余人枪,于民国16年9月大肆进攻廉州城,遇城内守军顽强还击,加之城
外刘朱贵剿匪团队衔尾追来,刘匪被迫溃走,再逃回香山。趁剿匪部队未到之前,争先逞凶,
抢劫陂塍村,残杀无辜村民。刘朱贵剿匪团队一面加紧军事进剿,一面分化瓦解刘匪部属,
先后有一些人投案。当匪首之一的刘朱芬意欲投案时,即被刘杀死。经受了几个月沉重打击,
刘股匪已山穷水尽,刘逃至澳门。民国27年,时任广州公安局长的本县籍人邓世增,应家乡
人民要求,同澳门当局交涉,将刘朱华引渡回广州正法。附:古代名人
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察考廉举茂才,汉顺帝时任合浦太守。往时,人民依赖
采珠为活,而地方官贪残酷烈,强迫人民滥采珍珠,合浦珍珠的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珍
珠根断苗绝。传说合浦珍珠飞到交趾地界去了。那时’,商旅不发达,贫穷者饿死在路。孟
尝就任后,大力改革弊政,大开珠禁,让人民自由采珠,并对珍珠的自然资源进行了一系列
的保护措施,使合浦珍珠资源又繁殖起来,商业得到了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珍珠又
从交趾郡界飞回合浦,这便是“合浦珠还”传说的由来。当孟尝去任时,合浦人民攀着车辕
挽留他,致使乘车无法前进。孟尝只好趁夜间乘船悄悄离去。孟尝太守去任后,合浦人民建
还珠亭和立祠纪念。
逊,江西南昌人,一生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明景泰五年(1454年)任廉州知府,当
时廉州守珠池太临谭纪贪赃枉法欺压珠民。李知府维护珠民利益,使谭不得逞。谭便怀恨在
心,伺机报复,诬陷李逊放纵珠民盗采珍珠。朝廷不问青红皂白,将李逊逮捕监押在锦衣卫
狱。李在狱中将谭在廉杖杀民众,强入民宅抢劫财物的罪行报知朝庭,皇帝便将谭纪系狱,
并与李逊当面对质,谭无言以对,只好服罪,李逊官复原职。李不畏强暴,一心爱民,受到
廉州人民爱戴。李去任后,合浦人民在白龙城外立碑纪念他的功德。
徐柏,字守卿,福建莆城人。明嘉靖时进士,授户部主事。任廉州知府时,加强对沿海
防卫,防止倭寇和海盗骚扰,使沿海人民安居乐业。徐初到廉时,只带一个老佣肩挑行李,
加上一小僮随行,当徐柏一行来到邮亭时,迎候知府的地方官绅意料不到来者正是知府。徐
政清刑简,修书院、奖励佃农垦荒、开珠禁,让珠民自由采珠。下属官吏在徐离任时,用珍
珠编结成扇送给他。徐拒之说:“吾一肩来也,一肩去也,别无余物。来守是邦应与廉州名
相符也。”
康基田,号茂园,山西兴县人。清乾隆进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廉州知府。在任
时政清刑简,爱民礼士,体察民情,清风惠政,人所乐道。刚上任时便洞察郡中“胥隶暴横,
为民蠹”,百姓备受侵害。康即整治郡中暴吏,列其罪状,惩其首恶,于是民心大快,各安
其业。康并热心教育事业,培养群中民士,扩建海门书院,裁减自己薪俸“以稗膏火”,规
定在书院学习者,岁有试,月有课,还亲自到书院监督,不容书院有违章舞弊之事,由是廉
郡学风日盛。廉郡春夏雨霪,人多中湿,城内下水道闭塞,一遇暴雨,积水为患,居民土屋
即圮。康访郡老,亲自察看城中各水道泻泄情况,制订治理规划,并亲督施工。未几城中下
水道便告疏浚。为繁荣廉州集市贸易,城乡物资得到交流,康知府恢复古卫民圩(在今东圩),
在该集市“筑廛二百余”,方便各地商贾往来贸易。于是,廉郡“商旅辐辏”,呈现一派繁
荣景象。廉知府还在全县推广蚕桑,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抽丝织布。还捐俸建东坡亭、文昌
塔等。去任之日,吏民攀辕百余里相送。
同层次的有2个条目
  第二节
各界人士 *当前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班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