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蒙中文翻译蒙古文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蒙古语文翻译事务所(Mongolian Language Translation Firm,简称事务所),是由一批资深的蒙古语专家、学者和具有多年蒙古语翻译经验的中青年共同创办,并由众多翻译公司联合加盟的专业型翻译团队。事务所于2009年12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正式注册,现有常务理事13人,专业翻译及工作人员近50人。事务所以蒙古语翻译为基础,可提供蒙-中、蒙-日、蒙-英等二十多种语种的笔译、交互传译、同声传译以及网站本土化等服务。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转载自影子
从2008年起开始举办的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曾荣获全国民俗类十大节庆奖和中国十大民俗类节庆金手指奖,已成为内蒙古草原影响较大的节庆活动之一。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旨在弘扬元上都文化,推进元上都文化旅游业发展,把“元上都”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在刚结束不久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的元上都遗址,经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第42处世界遗产,也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当踏入金莲川草原,只有一首歌能诠释我内心的感受:“走遍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这满眼的绿色、心醉的草原,直袭心底的感动,此时的心情用席慕荣老师的词句最为贴切,“站在这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在这草原的怀抱里也许你体会不到这片深情,当你离开草原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你心生眷恋。
在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之际,谨以此篇博文愿正蓝旗的草原更绿,愿金莲花更美,并恭贺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暨那达慕大会圆满成功!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
正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正蓝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最南端,距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地区。全旗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高峰期人口10.5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它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南部为低山丘陵,展现出草甸草原的美丽景象。正蓝旗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21条,湖泊147个。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蕴藏丰富,全旗有各种植物708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20余种。正蓝旗交通便捷,207国道、308省道、省际通道、桑蓝铁路、集通铁路、蓝丰铁路纵横交错。&&&& 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曾是大元王朝的龙兴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这里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语音标准基地和皇家奶食的供应地,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也是蒙古现代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的家乡。
阅读(142)|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转载】[原创摄影]元上都正蓝旗那达慕--彪悍蒙古人 最炫蒙古风',
blogAbstract:'
从2008年起开始举办的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曾荣获全国民俗类十大节庆奖和中国十大民俗类节庆金手指奖,已成为内蒙古草原影响较大的节庆活动之一。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旨在弘扬元上都文化,推进元上都文化旅游业发展,把“元上都”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在刚结束不久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的元上都遗址,经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第42处世界遗产,也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当踏入金莲川草原,只有一首歌能诠释我内心的感受:“走遍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这满眼的绿色、心醉的草原,直袭心底的感动,此时的心情用席慕荣老师的词句',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4,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蒙古语文翻译事务所(Mongolian Language Translation Firm,简称事务所),是由一批资深的蒙古语专家、学者和具有多年蒙古语翻译经验的中青年共同创办,并由众多翻译公司联合加盟的专业型翻译团队。事务所于2009年12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正式注册,现有常务理事13人,专业翻译及工作人员近50人。事务所以蒙古语翻译为基础,可提供蒙-中、蒙-日、蒙-英等二十多种语种的笔译、交互传译、同声传译以及网站本土化等服务。',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新华网北京12月7日电中国考古简讯秦皇岛发现北齐时期长城秦皇岛长城协会专家近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港镇境内发现一段长4.5公里的北齐(公元550至577年)长城遗址。墙体墙根、马道(已经坍塌)、垛口的痕迹明显,山峰高处有烽火台残基4处。专家认为,这段长城的发现,对破解北齐长城入海之谜和研究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元代是最早用蒙古文记录天象的朝代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专家最近对有关元上都史料研究发现,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蒙古文记录天象的朝代。据介绍,元世祖忽必烈在元上都即位后,为使国内各民族有统一的书写文字,命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文字。1269年,新字造成,推广使用,元代天文科研机构 上都司天台也开始用蒙古文字记录天文现象。山西大河口墓群等四项目入选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该省大河口墓群、西顿济渎庙、北池稷王庙、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等四项新发现入选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包括古遗址27个,古墓葬6个,古建筑16个,石窟寺及石刻6个,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0个,其他5个。山西闻喜发现夏代采矿炼铜遗存国家博物馆考古工作队近日在山西闻喜县石门乡玉坡村西南的中条山篦子沟内新发现了一处采矿炼铜遗存,考古人员根据现场采集的标本推断,这处采矿炼铜遗存的采冶时代为夏代延至战国早期,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其他新闻(无对应栏目)
https://img2./f2e/wap/common/images/weixinfixed1200low.jpgBad Request (Invalid Hostname)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蒙古学研究中心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点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努力把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建设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平台,蒙古学研究中心按照教育部“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在结合第二次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下一步建设思路,特制定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基地建设成绩回顾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全面落实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五项任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质量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积极组织重大项目,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十一五”期间,蒙古学研究中心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省部级各类项目及其它横向课题5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960余万元。随着上述课题的相继完成,已经产生了一批“思想前卫、视野前瞻、水平前沿”的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我国蒙古学的研究。围绕这些成果,我中心在“十一五”期间编辑出版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学术著作系列(TOMUS)”22辑、申请专利1项,获得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9项(不含2010年获奖)。截至目前,中心专职研究员在“十一五”期间出版著作37部(辑),在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74篇。已经编辑“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电子期刊”——《蒙古学集刊》20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0篇,目前该电子期刊已经成为蒙古学研究领域高水平的学术阵地。
蒙古学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出版的学术专著
蒙古学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承担的基地重大项目
“十一五”期间专兼职研究员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十一五”期间专兼职研究员获奖成果情况
(二)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了人才培养的力度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于2005年开始承担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增列博士生导师4名;招收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已有11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成功获得学位。与此同时,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于2008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在“十一五”期间,该专业导师、基地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入围“教育部高校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之提名,齐木德道尔吉教授荣获“内蒙古大学2010年度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称号。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该专业博士生、硕士生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并将在民族史研究领域所获最新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中。为了配合日常教学,在“十一五”期间,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近100场。并积极派遣本专业的研究生到国内各省市以及蒙古国、比利时、匈牙利、英国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访问学习。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已经形成学缘与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为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扩大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范围,效果明显
在“十一五”期间,蒙古学研究中心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19次,其中国际会议13次,国内会议6次,先后有近50名国外学者和近100名国内学者到蒙古学中心进行访问或驻所研究。聘请了蒙古国、日本、美国3位知名学者成为我中心客座教授。完成中日合作项目“黑城出土蒙古文文书研究”、中蒙合作项目“喀尔喀法规整理研究”,并出版了相关成果;国际合作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国际卷”不久亦可完成。此外,2008年申请到福特基金&“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效应评估研究”项目,由于得到诸多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目前项目进展非常顺利,有望获得重要成果。此外蒙古学研究中心多名专职研究员分别赴蒙古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土耳其、捷克、芬兰、韩国等地进行学术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
(四)立足自治区,加强了社会服务意识,积极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十一五”期间,通过积极主动承揽应用和职能部门的委托项目,使蒙古学研究中心更好地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服务。主要有:承担了“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大街文化定位研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蒙古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扎鲁特旗鲁北镇文化体系规划研究”、“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研究”、“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三公碑塑造项目研究”、“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世界银行用水户协会项目研究”等。以上项目之研究成果不仅为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也得到委托机关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同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蒙古学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主要横向项目
(五)以基地第二轮评估为契机,深化了体制改革
自2006年接受教育部基地评估以来,蒙古学研究中心狠抓内部建设,充分利用基地运行机制,使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年,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部署,迎来第二轮基地评估工作,此次评估工作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内涵建设的层次。为此,我中心跨部门、跨学校、跨地区招聘人才,进一步落实了研究人员的聘任制,从而彻底打破终身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六)以创建一流研究机构为目标,加强了基地软硬件建设
“十一五”期间,基地网站建设有了新的进展。网络工作人员设计了内容比较齐全、功能较大的数据库,所有内容均提供免费浏览服务。五年来,不断充实、及时更新网页内容,点击次数已经超过123,000多人次,网站上大量信息被转载或引用。与校图书馆合作共建的“蒙古学信息网”不仅及时展现了研究基地的信息,而且刊载了大量的蒙古学信息和研究文章,同时链接了国内和区内几家民族学专题网站,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目前,该网站已经成为区内点击率最高的蒙古学知名网站。
民族博物馆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211工程”的推动下,博物馆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努力工作,收集到一批精美的民俗物品,并且成功收购收藏家白音那先生收藏的珍贵的蒙古族民俗品700多件,丰富了馆藏内容。2008年12月,民族博物馆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第三批全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基地建设现状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蒙古学研究中心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基地规模、软硬件设施、学术梯队、体制优化、学术成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影响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升。经过认真的总结与自查,蒙古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和内蒙古大学对蒙古学研究中心的重视还不够,领导还不力。研究中心主任兼职较多,未能集中精力有效地组织蒙古学研究力量,集中攻关和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二)对蒙古学研究中心的定位及对其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与责任认识不够全面,突出表现在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还不能适应教育部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提出的要求,发展步伐明显地落后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需求。
(三)缺乏与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尤其与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的协调不够,致使蒙古学研究中心不能及时准确地认识和领会相关信息与精神。
在评估过程中,有一些数据和材料需要经教育厅科技处与学校社会科学处进行审核后上报,最终由教育部社科司确认后才能生效。然而,由于技术和沟通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有效期内对中心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与上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古学研究中心在评估中的得分。
(四)尽管制定了一系列基地管理制度,但在执行中不能完全遵守。尤其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蒙古学研究中心秉承“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性宗旨,吸收国内外学者承担重点项目,他们是承担项目进入基地,完成项目出基地。这就使得他们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原工作单位的教学科研人员,同时也是基地的专职研究员。由于未能及时强调成果的署名问题,并找到妥善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造成项目中期成果发表时忽略了项目来源和蒙古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的身份。
(五)蒙古学研究中心所组织开展的重大课题、一般课题以及横向联合项目所产出的成果,由于组织、协调以及筹集出版经费困难等原因,使结项课题成果不能按时出版,造成标志性成果数量不足;不重视提交咨询报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有限。
(六)由于蒙古学研究中心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基本局限在蒙古学研究领域和单一的蒙古族与内蒙古“三少”民族范围内,未能开拓跨境研究新领域,致使在国内民族学研究领域影响有限,研究基地开放性不足。
三、基地“十二五”建设目标
蒙古学研究中心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全面落实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五项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力争将蒙古学研究中心建设成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学术视野具有前瞻性、科研水平具有前沿性、国际著名的、名符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一)科学研究
在已经确定的蒙古语族语言文学、蒙古历史文化、蒙古社会经济三大方向上坚持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同时,紧密围绕学术前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以产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为总体目标,对蒙古学研究中心未来五年项目研究作出总体设计、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蒙古学学科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确定“当代蒙古民族发展问题研究”和“中蒙关系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为两大主攻方向,力争通过若干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科研主攻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人才培养
在组织重大课题的同时,注意吸收基地内外、学校内外、自治区内外,甚至国外有实力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以弥补基地内现有研究梯队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充分利用基地运行机制,以项目为纽带,培养一流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注意吸收学成归国人员以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进入基地承担研究课题,注意吸收国内外著名学者参加研究工作。结合研究生培养工作,让更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在具体研究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以现有的学位点为基础,积极申报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积极申报中国少数民族史为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培育学科;积极寻求机会,派出该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到国外一流大学访问学习。
(三)学术交流
积极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与蒙古国立大学、蒙古国科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东北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在蒙古学界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间的联系,与之展开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召开学术会议,互派学者交流,互派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深造。
(四)咨询服务
立足自治区经济建设,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着眼现实和未来,积极承揽事关自治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横向委托项目,产出见效快、影响大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逐步将中心建设成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研究领域的智库和思想库。
(五)体制改革
在全面深化基地体制改革的同时,针对基地第二次评估中暴露出的问题重点加强梯队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强项目前中后期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与教学层面的转化;进一步体现研究基地的开放性,将蒙古学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内外著名的,向国内外学者完全开放的国家级研究平台,充分发挥重点研究基地的辐射和带头作用。
四、基地“十二五”科研规划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所确立的蒙古语族语言文学、蒙古族历史与文化、蒙古族社会经济三个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蒙古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蒙古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年来,每年按以上研究方向申报三个重大项目,产出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在多方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和考虑到保持蒙古学学科的整体性,拟继续保留现有的三个研究方向。但是在以后的建设中既要注重基础研究,更要关注应用研究;在科研规划中尤其注意突出重点,关注国家与自治区的需要,集中力量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将一个主题做大、做强、做深。
围绕以上三大研究方向和两个主攻方向,蒙古学研究中心提出“十二五”期间的重大研究课题11项,以争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并争取其它课题资助的形式加以完成。
(一)蒙古语族语言文学方向
1.蒙古语族语言比较研究
蒙古语族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莫戈勒语等九种语言。我国是世界上蒙古语族语言最多的国家。在上述九种语言中,达斡尔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和东部裕固语等六种语言唯我国独有。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虽在俄罗斯境内,但国内也有与之语言特点相近的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和卫拉特方言。对蒙古语族语言比较研究不仅对蒙古语研究、蒙古语言史研究、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比较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还对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及文化传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题主要对蒙古语族语言的语法、词法、句法、词汇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在对蒙古语族诸语言的语音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对应规律的基础上,把握蒙古语族语言语音的演变与发展规律;对比研究蒙古语族诸语言的词法成分及其所表语法意义、句子形式,找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演变规律;区分蒙古语族语言固有词和借用词的前提下,探讨蒙古语族语言固有词所具备的共性以及许多错综复杂的差异;在对蒙古语族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词汇进行全面仔细深入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蒙古语族诸语言之间的远近关系、变化规律,从而全面了解蒙古语族语言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充分了解、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与语言材料,并赴实地补充调查搜集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蒙古语族诸语言语音、语法、词汇进行比较研究。项目预期成果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专著《蒙古语族语言学导论》。
2.《新译红楼梦》翻译与研究
清末蒙古族文人哈斯宝,早在19世纪末便将120回《红楼梦》节译成40回蒙古文《新译红楼梦》,并撰写了回后批语。哈斯宝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除了他所撰写的回批外,更重要的是哈斯宝把《红楼梦》节译成蒙古文,对《红楼梦》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是清末满蒙汉文化交流的产物,是蒙古族以及满汉文学史上的极其珍贵且稀有的成果。但是,因为一直没有人将《新译红楼梦》重新翻译和复原成汉语,所以红学界几乎完全不知道哈斯宝翻译《红楼梦》的具体做法和取舍。而如果想研究《红楼梦》在蒙古地区的流传和影响,则必须对《新译红楼梦》和《红楼梦》原本之间进行逐字逐句的跨语言比较研究,特别是要把《新译红楼梦》重新回译成汉语,提供给红学界的专家学者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课题对《红楼梦》研究来讲,一方面提供完整的蒙古文译本的全新资料,另一方面通过跨语言文本详细比较,探讨《红楼梦》在蒙古族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成果为系列论文和回译《新译红楼梦》。
3.中世纪蒙古语词典
13世纪在蒙古高原上形成并崛起的蒙古民族的一系列历史活动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亚洲的历史,乃至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影响仍在继续。蒙古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文化,而且留下了多种文字撰成的文献。13—15世纪的蒙古语文献主要是以传统的蒙古文、八思巴文、阿拉伯文、汉文撰成的,这些文献对研究蒙古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军事、外交、语言文学都有极高的价值。但由于这些文献年代久远,且以多种文字撰成,学术界还不能完全解读和利用。因此,该项目的预期成果《中世纪蒙古语辞典》,不仅可以填补该领域研究的空白,而且还为专家学者提供可靠的工具书以便更好、更准确地解读13—15世纪以传统的蒙古文、八思巴文、阿拉伯文、汉文撰成的蒙古语文献。此词典的完成,不仅能够填补蒙古学研究领域的空白,还会成为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三)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方向
4.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资源的调查及开发利用
音乐是蒙古族文化中最丰富且最为绚烂生动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萨满歌舞、英雄史诗、呼麦、潮尔、潮尔合唱、长调民歌、马头琴、短调民歌和长篇叙事民歌、说唱艺术等多种体裁。蒙古族音乐与蒙古民族特有的语言、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紧密地交融、维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草原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人文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基础资源并不为人所知,也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导致对它们的发现、挖掘、抢救、保护以及开发等工作尚还滞后。因此,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化研究,从而充分了解其内部结构样态和外部原型生态及其结构规则、运作规律,进一步对其文化艺术价值和生存状况、未来走势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和预见,规划出抢救、保护的相关策略方案,并不断开发利用,尤其将其转化到教学课程资源当中。
在“十二五”期间,将启动蒙古族传统音乐资源的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相关课题。本课题将通过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精密细致的理论研究,一方面揭示蒙古族传统音乐若干重要体裁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特别是重点探讨它在民族音乐学意义上的诸般特征,加深人们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探讨其历史嬗变过程,来揭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特别是认识和评估当下社会转型中的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分析未来的演变走势,进而带动和促进对整个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和保护、重建工作,尤其将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科研资源,达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开发与蒙古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发展双赢的目的。
本课题以发现、发掘、研究、应用为工作目标,以保护、传承、弘扬为使命,以探索真理、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一方面建构关于蒙古族传统音乐基础资源的认识体系,进行相应的资料建设,另一方面则对其本质特征、规律规则等进行音乐学理论总结,并将其转化成科研基础资料、教学资源。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近现代中蒙关系史研究
——俄蒙档案政治专题文献(含翻译)整理研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国和蒙古两国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两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政党的成立及发展。中蒙两国政党的关系与当时的国际革命运动形势密切相连。因此,20世纪蒙古地区的许多历史问题均涉及蒙古人民革命党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内蒙古人民革命党、苏联共产党等政党的双边或者多边关系。在各种政党关系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下,蒙古革命的策略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从双边关系的角度来看,20世纪中蒙关系的真正起点正是从中国共产党与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关系开始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问题,也不能不考虑中蒙两国政党、两国关系的演变过程及蒙古的“内蒙古政策”的变迁轨迹。
在国内有关中国共产党与蒙古人民革命党、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关系的研究相当薄弱,还没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从资料角度来看,专题资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实际研究工作的需要。这种文献史料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严重妨碍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全面发展。目前学界还没有对俄蒙现存的有关蒙古党史和早期中蒙关系史档案史料及研究文献充分认识,收集整理工作更谈不上,国内外几乎空白。在有关共产国际的史事详实程度上俄蒙解密档案具有其它资料无法比拟的突出优点。而在国内至今尚无以此为中心的专题文献的整理和出版。这对我国历史文献研究、蒙古学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因此,下大力量开展俄蒙档案政治专题文献调查发掘及整理研究工作,为学术界提供可靠的史料迫在眉睫。同时有必要利用这些档案文献对当时远东国际局势和蒙古地区所处的内外政治环境、社会变迁及近代蒙古民族运动等诸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
本课题注重多文种文献资料的挖掘、利用对比研究,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近代蒙古政党发展”为主题,将这一重大史事置于清末以来社会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蒙两国政党的关系中,详实引证、准确阐明相关重大问题,梳理其中的许多复杂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与详情,以丰富内蒙古自治区史的研究内容。
6.历史时期农耕与游牧经济交流逆顺差比较研究
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区域与北方游牧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绵延几千年。双方的经济交流对彼此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均产生过重要影响。以往有一种观点是压倒性的、根深蒂固的,即单一的游牧经济无法满足游牧者的生产生活需要,因而必然要与中原农耕地区进行交易,交易不成便生抢豪夺。此类观点已成为解释游牧与农耕之间冲突的理论基础。学者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无疑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史书之影响。然而,仔细阅读这些史书,并对双方经济交流的种类、数量、需求、流向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上述观点稍显偏颇。
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不外乎三种资源,即土地、人员、物资。不论哪一种资源、不论在哪一历史时期,北方游牧经济区向中原农耕经济区输入的资源总量远远大过由南向北输入的总量,即资源的流向是向南,而非向北。游牧地区在与农耕地区的经济交流中长期保持着巨大的顺差。可以说,在南北经济交流中受益者往往是中原农耕区。中国历史上,游牧与农耕的交错地带一直呈向北移的趋势,这就说明更多的游牧民族的土地成为耕地;从北方地区进入中原地区的物资种类繁多、数量甚巨,然而最重要的是大型牲畜,从北方地区流向中原地区的大型牲畜不仅让中原王朝拥有了大量的骑兵,更重要的是为农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因此,与游牧帝国接触越多、经济交流越频繁的中原王朝越强大、农业经济也越发达;对比南北方之间的人员来往时会发现,中原人进入游牧地区之后几乎都石沉大海,毫无信息可追踪,而进入中原地区的北方人往往能够建功立业,不是建立王朝就是成为功臣名相而名垂青史。
本课题便以各个历史时期南北方经济交流的逆顺差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依据汉文传世史料、出土文物资料,对土地、人员、物资三种资源在汉朝与匈奴、南朝与北魏、唐朝与突厥、宋朝与辽金元、明朝与蒙古之间的流向、差额进行比较研究,并对造成差额的原因、差额造成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得出全面、准确、令学界信服的结论,并对曾经误读的历史问题进行重新解读、对曾经有偏差的历史观点进行纠正。
(三)蒙古族社会经济研究方向
7.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研究
内蒙古草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铜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等矿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能源资源和其它矿产的需求越来越大。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旗县、市区,也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提高GDP和财政收入的愿望。在巨大的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动下,内蒙古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的能源供应基地、矿产开采和冶炼基地。随着工矿业的兴盛,内蒙古地区的牧业旗县也在纷纷招商引资,开发草原上的煤矿、铁矿以及其它矿产资源,并且利用极其有限的水资源,建设以煤炭作为燃料的火电厂,以此来促进当地的工业化、提高GDP水平。由此造成的草原生态平衡的进一步受损,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民族文化加速消失的趋势愈发明显;尤其所带来的草原牧民的贫困化、无业化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对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详尽的调查和准确的评估,进而对其对草原地区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所造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草原生态造成的影响作出多视角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合理地开发资源、保护和发展草原文化,保证草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对策建议,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要务。自治区和各级政府以及民众对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和发展草原文化,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强烈的愿望。因此,结合内蒙古草原面临的发展新问题,开展多学科的和多视角的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必然。在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中,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会给牧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带来何种问题;对生态与环境究竟造成多大的影响等方面,至今尚未进行深入、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尤其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和评估,更未能展开。所以该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在对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的现状与趋势进行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由工矿开发造成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作出科学的判断与结论,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之举,可对国家和自治区制订牧区工业化规划提供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可行的对策建议。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内蒙古草原地区的牧区旗县。第一期研究将主要视线聚焦于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第二期研究集中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地区。
依据以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该项目组成如下四个子课题:(1)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与研究;(2)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对草原地区社会文化所带来影响的调查与研究;(3)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对草原地区经济生活所带来影响的调查与研究;(4)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对生态与环境所带来影响的调查与研究。每一子课题由课题主持人、课题组骨干成员、一般成员以及若干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课题组成员由经济学、畜牧业、生态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组成,同时接纳一些主管部门领导和行政人员参与工作,以保证项目成果的科学性、对策性和可行性。
该项目的开展符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发展规划,具有为政府和企业出谋划策,为政府提供数据可靠、分析准确、建议可行的咨询服务的特点。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内蒙古大学的研究队伍为自治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繁荣作贡献的能力。
本项目的第一期研究在福特基金的资助下将于今年10月完成。经过认真的总结,做出下一阶段规划后,2011年启动第二期研究项目。
8.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经济发展研究
至今尚无对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经济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经济的发展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进行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回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牧业经济和牧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有必要吸取在牧区经济和牧业经济建设过程中失败的教训,评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多年的牧区经济工作和牧区政策,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拟以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基本勾勒出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经济发展史,为发展滞后的牧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9.当市场经济冲击下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草原畜牧业比较研究
20世纪后半叶,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在这段时期,蒙古国和内蒙古的传统草原畜牧业都经历了合作化和市场化两次大变革。20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场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牧区经济结构。牧民在巨大的市场经济的压力之下调整了畜群结构、增加了家畜头数、改变了生产方式。牧民内部也出现了成功者和失败者两个群体。同样是市场经济,如今的蒙古国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社会背景、政策制度等迥异,草原退化程度和退化特点也存在差异。内蒙古草原全面退化,而蒙古国的草原主要在大城市和水源地附近退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这些特征主要与两国的草原所有制度有关,蒙古国的传统游牧制度没有明确的游牧使用范围和界限,而中国实行的是草场承包到户的政策,只允许牧民在自家承包草场上放牧。除了土地制度,两国有很多制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牧民生计。
本研究首先从宏观角度探讨市场经济对整个畜牧业经济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讨论市场对牧户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并对两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宏观研究包括基本政策、畜牧业生产值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家畜头数增长状况、畜群结构变化、畜牧业产品价格变动、国家对农牧业的投入以及产业化程度等。微观研究包括牧户经营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抗灾手段、牧民共同体的变迁、草场利用、劳动力流动、资本投入、消费方式变化等。通过一系列研究,要明确在不同的制度制约下市场经济对牧户、草原畜牧业、甚至整个农牧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考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弊,寻找两个国家可以互相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两国在不同制度条件下提高牧民收入、保护草原环境的路径。
10.内蒙古蒙古族人口问题研究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75%以上,占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的82%。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蒙古族的人口态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显进入了低生育率时期,人口布局与结构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前人口问题的研究只注重人口数量,而对蒙古族人口的生育水平、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及蒙古族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关于蒙古族人口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大多仅限于一般的人口数量分析,忽视了人口的民族属性,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以及社会变动等等的分析研究和实地调研分析。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蒙古族人口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育率下降、人口结构问题、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蒙古族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区域流动问题、游牧文化的传承问题、人口素质问题、青年人的生育观念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对草原的重新认识等等。所以,贯彻国家提出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在内蒙古地区的重要体现就是统筹解决蒙古族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因此,研究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的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主要涉及对人口数量变动因素中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主要指更改民族成份等)、蒙古族婚姻、家庭以及通婚家庭构成,蒙古族人口再生产类型,民族人口政策问题,蒙古族人口素质,蒙古族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的相互关系问题,蒙古族人口与民族繁荣的关系问题等。该项目坚持以人口学和民族人口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并融入经济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有关研究方法。除经常运用一些数学方法、比较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外,特别强调运用人口学的问卷调查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实地调查)相互结合的调查方法。
11.蒙古国政局变化及中蒙关系发展趋势研究
蒙古国是我国重要的北方邻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剧变,蒙古国开始了民主改革。政治上实行多党制,政体上实行设有总统的议会制,经济上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外交上放弃了多年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不结盟、等距离的多边外交政策,被西方国家视为“民主化”的典范。近年来,蒙古国内政局虽没有剧烈变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各项国内外政策措施的出台,党派斗争激烈,街头政治活动跌宕起伏,国内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加剧,宗教发展活跃。从外部环境来看,蒙古国虽然处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但采取灵活的多支点外交政策,甚至提出“第三邻国”政策,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开展得有声有色,军事外交发展迅速。中国作为蒙古国的近邻,非常关注蒙古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蒙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尤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贸方面的合作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双方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点的不同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摩擦和问题也时有发生。鉴于蒙古国的政局及社会发展对我国的影响重大,尤其对于我国建立安定和平的外部环境,贯彻我国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意义重大。所以,开展对蒙古国政局及政策动向的研究对于稳定我国的周边环境,进一步深化我国与蒙古国各领域的合作关系,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友好,促进两国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推进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丰富中国的睦邻政策理论,探讨大国与小国之间开展合作的模式,加强蒙古学的应用研究能力,丰富其内容,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学术意义。
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及时掌握蒙古国政治局势、内外政策动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蒙关系的发展态势进行跟踪研究,力图探寻蒙古国政局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对中蒙关系的影响,分析影响两国关系的诸多因素和两国关系发展的规律,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对蒙古国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蒙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
该课题的研究涉及以下内容:蒙古国政局变化,政党关系,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及其影响,蒙古国内外政策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蒙古国外交政策动向及其与中、俄、美、日等大国的关系及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蒙古国国家安全战略及其影响,蒙古国政治体制,政党体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蒙古国军事外交动向,军队建设及边境管控措施&蒙古国宗教发展态势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蒙古国内的民族问题及民族主义思潮对我国的影响等。
该课题以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通过蒙古国报刊、网络和国际媒体搜集有关资料,通过专家学者的互访和学术交流活动对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必要时通过实地考察、权威人士访谈、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求证,在掌握系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演绎,提出观点、结论及对策建议。
该课题的成果形式为论文、研究报告或专著。学术性的内容可以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研究报告主要用于向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或在重要的内部刊物上发表。在此基础上,按照学术专著的要求整理内容和形式,用于公开出版。
五、分年度科研和学术活动计划及经费预算
在“十二五”规划时段内,本基地将列入规划的重点课题以及其他应用课题按年度进行统筹安排,科学组织,以保证研究计划的圆满完成。
一、2011年度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实施安排
科研项目:
(一)启动基地重点研究课题2项:
1.中世纪蒙古语词典,经费预算20万元;
2.当代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草原畜牧业比较研究,经费预算20万元。
(二)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新译红楼梦》翻译与研究,申请经费13万元。
(三)启动国际合作项目2项:
1.蒙古国政局变化及中蒙关系发展趋势研究;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近现代中蒙关系史研究。
以上两项课题通过申请专项资金加以解决,预计所需经费50万元。
(四)启动福特基金后续项目:
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研究,争取福特基金的资助,预算经费10万美元。
学术会议:
(一)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拟于2011年5—6月间召开。会议规模50人,特别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参加。预算资金5万元。
(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研究专题研讨会,与兰州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会议规模60人,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参加。预算资金6万元。
二、2012年度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实施安排
科研项目:
(一)启动基地重点研究课题2项:
1.历史时期农耕与游牧经济交流逆顺差比较研究,预算资金20万元;
2.内蒙古蒙古族人口问题研究,预算资金20万元。
(二)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蒙古族传统音乐民间资源的调查及开发利用,申请经费15万元。
(三)启动其他横向课题若干项。
学术活动:
根据学术前沿动态,在2011年作出具体安排。
三、2013——2015年度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实施安排
科研项目:
(一)每年启动基地重点研究课题2项:
围绕学科前沿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研究课题。
(二)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三)启动其他横向课题若干项。
学术活动:
根据学术前沿动态,上年作出具体安排。
(本规划经2010年8月26日召开的基地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内蒙古大学蒙古研究中心 &&
地址: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电话/传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文翻译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