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nature发表很多 韩春雨发表的论文为什么火

解密:韩春雨老师是如何在 Nature Biotech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_生物学霸-爱微帮
&& &&& 解密:韩春雨老师是如何在 Nature …
《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曾有言曰:「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5 月 2 日,Nature 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文章一发表,瞬间刷爆微信朋友圈,这里面有两层原因,其一,该项新的基因编辑手段对目前热火朝天的 CAS9 技术提出了挑战。其二,领导该项研究的青年老师所在的单位和个人基本上名气不大。文章成果相关新闻Nature Biotechnology 文章截图文章先引用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的报道来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引用如下:「该研究成果找到了对基因组位点编辑范围更广的基因编辑工具。该工具完全不同于以 RNA 为向导的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这种从古细菌来源的 Argonaute(简称 NgAgo),利用短链 DNA 作向导,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组的任意位置进行切割,将基因编辑的可能性推入了更广泛的境地。该项技术具有以下明确优势:1.&向导设计制作简便:可以像合成 PCR 引物一样合成短链单链 DNA 向导;向导可直接转染细胞和组织而无需构建向导表达载体。&2. 可编辑基因组内任何位置:Cas9 基因组的靶点选择受到 PAM 区和富含 GC 区的限制。而 NgAgo 对靶点选择没有限制,对基因组任何位置都能有效引入双链断裂。3. 由于向导核酸是 DNA 而非 RNA,因此避免了 RNA 易于形成复杂的二级结构而带来的失效或者脱靶效应。4. 对游离于细胞核的 DNA 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率。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对该项成果报道的截图由上述报道可知,该项技术相较于 CAS9 技术,的确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规避了令人头痛的脱靶效应,其应用前景是不言而喻的。写这篇文章更多的考虑是基于对韩老师的个人科研背景经历好奇。那么接下来,小编就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评价来聊聊韩老师。韩老师科研背景韩春雨老师近照(来源:河北科技大学微信号)当该项成果发布在&BioArt&群中的时候立即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讨论者中不乏国内一流的 PI 和基因编辑专家,大家对这项成果给予一致的很高的评价。大家都说这项成果如果是放在大牛的实验室,估计 CNS 都会迅速发表,但从韩老师的这篇文章投稿日期来看前后折腾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群成员的整体感觉是这篇文章的意义甚至秒杀半数以上的 CNS 文章。CNS 在国内已经不稀奇了,随着大家的胃口越来越大,一般的 CNS 文章即便是开新闻发布会都难以广泛在国内同行中传播。但是韩老师这篇文章不同,同行们在感叹技术革新的同时,更多的是被韩老师在非常恶劣的科研条件下做出世界级的原创成果表示真心实意的佩服。我们综合了各方面的资料先简要的介绍一下韩春雨老师的背景。根据官网显示,韩老师是 1974 年生的,河北石家庄人(MIT张峰博士原籍也是石家庄哦),今年 42 岁(这个年龄超过了「青年千人计划」、国家优青和青年长江学者所限定的年龄)。韩老师 1992 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2000 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导师:邱丽娟研究员 常汝镇研究员),2003 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强伯勤院士、袁建刚教授)。韩春雨老师硕士论文截图韩春雨老师博士论文截图根据官网提供的信息来看,韩老师列出的近年来发表的文章如下:1. Human Bex2 interacts with LMO2 andregulates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a novel DNA-binding complex. Chunyu Han, Hao Liu, Kang Yin, Yi Xie, Xiao Shen, Yong Wang,Jiangang Yuan, BoqingQiang, Yong-Jian Liu*and Xiaozhong Peng*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5(注:这是博士期间的成果,毕业两年后发表)2. GA signaling and CO/FT regulatory modulemediate salt-induced late flowering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Kexue Li, YouningWang,Chunyu Han,Wensheng Zhang, Huizhen Jia, Xia Li &Plant Growth Regul. 20073. Arabidopsis EIN2 modulates stressresponse through abscisic acid response pathway.Wang Y, Liu C, Li K, Sun F, HuH, Li X, Zhao Y, Han C, Zhang W, Duan Y, Liu M, Li X.Plant Mol Biol. 20074. Salt-induced plasticity of root hairdevelopment is caused by ion disequilibrium in Arabidopsis thaliana.Wang Y,Zhang W, Li K, Sun F, Han C, Wang Y, Li X. J Plant Res. 2008&5.2012 年 34 卷 6 期 遗传封面 BEX2 与 INI1/hSNF5 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对 S 期细胞的影响 韩秋悦 范彦会 王雅丽 张少丹 韩春雨(我校产权)6.HeLa 细胞中 INI1 通过与 E2A 作用下调 CD117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 年第 11 期, 范彦会; 韩秋悦; 王雅丽; 韩春雨(我校产权)综合上述信息我们约略可知,韩老师除了一篇发表在 NAR 期刊上的一作文章,毕业后至今 13 年的主要成果是两篇中文文章(通讯作者)。从官网查到,韩老师所在的学院只有两名博导,很显然韩老师在此期间只是指导了为数不多的硕士生。很难想象,博士毕业 13 年几乎都没有一篇独立的所谓 SCI 文章,但肯定不是因为个人学术水平的问题(2005 年发表 NAR 在当年算是很不错了,那个时期一篇自然子刊都可以评上院士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小编所知,韩老师的硕士同学曾透露,韩老师硕士期间被称为「特立独行的驴子」。我们还了解到,无论是韩老师的硕士同学还是博士期间师弟如今不少在国内知名院校都是独立 PI 了,并且有着很好的实验室。想到这里,在韩老师所处的环境下应该承受着极大的压力。韩老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两篇论文做科研嘛,总是需要经费。公开信息显示,韩老师曾有两项基金(网上有人透露,韩老师可能用自己的钱做科研,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这才是真爱啊),如下:承担和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情况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一个新的 alpha-NCatenin 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及此项互作用的功能研究(主持)34 万元。2.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 -005B 抗蚜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任务一抗蚜目的基因克隆及高效、特异转化体系的构建、改造及遗传转化 200 万元(任务负责人)然而问题来了,很显然韩老师的 Nature Biotechnology 的文章所做的东西与上述基金内容无关,从致谢的内容可知,这篇文章只是挂了一个二作二单位的论文合作者的基金号,原因是用了浙大医学院方面的细胞流式分析。说到底,原来这篇重大成果并没有收到科技部或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任何资助,这让谁汗颜?据网上有关信息纰漏,论文的一作高峰和韩老师在实验最艰苦最困难的瓶颈期时,甚至没有人看好,他们师徒二人苦苦支撑坚持做实验。简陋的实验室,很多需要的设备没有,用极少的钱做出举世瞩目的成果。很遗憾,我们试图联系韩老师做个简短的采访,但是邮件发出去没有回音,可能韩老师这几天邮箱应该爆了。我想,敏感的同行们肯定开始发邮件寻求质粒了,做结构的估计也都蠢蠢欲动,君不见前几日 三篇 CNS 的结构文章也刷了一会屏。CAS9 刚出来那会各种模式生物试一遍好几篇文章,同时敲除几个基因也是 Cell,然后稍微改造做成类似于抑制子的形式也是好几篇 CNS,然后各种 Nature protocol,Nature method 满天飞。我们想着,河北科技大学是不是该紧张了,难道没有机构试图去挖人吗?如果这样的话,我估计那就是赶紧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继续后续工作做得更完善扎实,把专利申请好,后面会有公司排着队来购买吧。文章发出后的相关评论1.这个牛大发了,取消了 PAM 的限制,以及 5'hairpin stemloop,而且直接用单链 DNA。这些特质都完败 crispr/cas9,效率看数据它们俩差不多。如果能够得到 crispr/cas9 在美帝相应的资源投入,对这个自然系统进行工程优化,有希望把 crispr/cas9 比下去。后发优势啊!doudna(甜圈、church(教堂)、zhang 看到这个工作估计特妈脸都绿了。忙活了半天被无名之辈超越了,脸往哪搁哦。2.2014 年这篇文章说 TtAgo 只能在 &65 度的时候起作用,韩的文章是 15 年 6 月提交的,而且韩的文章的好多 assay 都是参考 14 年的 nature 的,这速度够快了啊!估计其他实验室也有人在做,但是没这么快?这片文章发现的蛋白质只针对 ssDNA 和超螺旋的质粒 DNA,所以不可与河北这个组发现的蛋白同日而语。但是有可能前者给后者启发了灵感。读到 14 年的文章之后,大家玩命的去试那个蛋白的同源蛋白,运气好的人就试出来了。而 CRISPR/Cas9 的那帮大佬们太自信,看不上这些野路子,一如既往的在 cas9 系统上砸资源进行优化,最后傻 X 了:无名之辈竟然找到了天生丽质、不加雕琢就把 Cas9 比下去的系统。基因编辑白菜价了。总评:不管韩春雨老师博士毕业 13 年有什么样的成果,今天独此一项足以傲视群雄。最难得的是原创而不是跟进修修补补,推一座山再建一座山和在一座山上继续堆土相比,各中轻重行家们一看便知,就不直言了。论文折腾一年发出去的,想必在审稿中审稿人已经获知了,若是遇到那种压着论文抢 idea 的混蛋审稿人就完蛋了,后续肯定立马有人跟进,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启动科研应激机制搞个大会战嘛,各种模式生物试一遍,各种结构解析赶紧上,进一步弄清楚完善,最后把专利搞好,诺奖级亦为可知。不得说不说根据 14 年的 nature 的论文信息找到合适的同源蛋白,运气是相当好了,不然 65° 是没法实验的,那么多同源蛋白应该没试玩吧,机灵的有条件的赶紧上啊。最后,引用《史记·滑稽列传》中的一段文字结尾: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文章来源:BioArt、经其授权转载图片来源:BioArt、网络你也想发牛文吗?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让我们的专家祝你一臂之力。↓↓↓&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生物学霸」是丁香园旗下科研资讯平台。专门为科研人员打造,致力于让科研更简单更快乐。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一去世的教授今年合作发表4篇Nature
已有 20913 次阅读
|系统分类:
一去世的教授今年合作发表4篇Nature喻海良, & & & & 记得臧克家先生写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 & & 其实,学术圈也是一样。有些教授,人已经死了,但他们依然活着,他的精神、他的名字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在卧龙岗大学,有一位知名教授,,他于2013年去世。然而,他的名字依然活跃在学术界。今年,卧龙岗大学在Nature期刊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Morwood以前的团队就发表了其中的4篇学术论文,这四篇学术论文他都是共同作者。另外,由于他的突出贡献,他所在学院设立了一个MorwoodFellowship,资助相关领域的优秀年轻研究人员。如果科学网上有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个人前期基础扎实,博士毕业五年以内,我个人推荐申请的,这个团队实力不是一般强,进入这个团队,你离Nature就不远了。 & & & & 然而,有些教授,他们依然在大学里面工作,其实学术的道路其实早已经死了。这里定义一个教授学术死亡的特征:连续几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低于2篇,而且都只是挂名排在中间,非主要贡献者;连续几年弄不来科研经费,连续几年,都招不到博士研究生。就是我前几天在博文《 》中描述的,“我见过很多人,评上教授了,就以为自己登封到顶了,不再努力了,过一些年,学术影响力不见得比讲师高很多。” & & & &当然,有一些教授的学术凋亡之路是非人力能够阻止的。比如,有一些教授,快退休了,看透了学术江湖纷争,于是修身养性,准备颐养天年;还有一些教授,是由于他们所在研究领域遇到了多重阻力,整个行业都可能消失,比如以前的电子行业硅半导体,如果有人还在研究这个事务,注定死路一条。然而,今天我想介绍一条不一样的教授学术死亡之路。 & & & &A是澳大利亚某大学知名教授,应该说,他很早就已经成名,他的研究领域是航空航天材料。这个领域以前主要是研究高温合金,比如飞机发动机材料等等。应该说,这个领域在十多年以前,是火的一塌糊涂,也因此,钛、镍等金属及其合金及金属化合物被很多课题组研究。当然,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持续的火下去,特别是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航空工业不是特别发达,后来,A感觉到这个领域不再有前景,于是果敢转变研究方向。当年,碳纳米管特别火,很多人都将碳纳米管放到金属材料中,进行搅拌、均匀,进行生成金属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实现材料力学性能大幅提高,同时减轻材料密度。应该说,这个领域做好了,成果也应该是一批接一批的。然而,A遇到的问题是,他转换的时候,这个领域已经在国外火了一定时间,而他又没有地方买到碳纳米管,于是,做了几年,研究成果还没有之前多。在澳大利亚申请基金,研究基础特别重要,虽然他是名校教授,但是,这地方谁也不关心这些,没有点突出的业绩,基本上得不到资助。由于得不到资助,以前的博士生毕业后,他就没有经费再招新的博士生。再后来,A感觉到碳纳米管没有前途了,而后来石墨烯火的一塌糊涂。于是,他买来一些石墨烯添加到金属材料中,想开发出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又是数年过去了,他在金属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成绩,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年,他的成果一年比一年少,去年一年,他挂名参与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其对学校的学术贡献度,远低于学校新进的讲师。至于他手下的博士生数量,也是少的可怜…… & & & & A本是一个成名已久的教授,原本应该成为他自己领域的超级大牛之人。然而,近10来年跟风式的科研模式,他一步一步走向了学术死亡之路。风刮到哪里,他就往哪里跑,而当风停了,他连沙子都没有抓着就一切结束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喻海良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8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在印尼,猴子的主人转移到了未执行禁令的郊区。
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聚集一处水上公园,参加水上派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P REVIOUSLY
  前情提要
  日,我国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蛋白实现了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这是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NgAgo可作为DNA介导的核酸内切酶,对哺乳动物体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然而,从今年7月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表示未能再现该研究结果,也使得关于该研究可重复性的争议越演越烈。
  可重复性是研究科学性的保证
  2014年6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召集了30余家医学领域的权威杂志编辑、多家投资机构代表及学术机构的领导对于临床研究的原则和规范进行了讨论。讨论强调了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严谨性(rigor)、透明度(transparency)及独立验证(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其中,重视可重复性(针对同一研究问题,其他研究者的独立研究可以借助作者提供的方案再现试验结果)是学术领域的“主旋律”。讨论也针对如何规范和加强研究的可重复性形成了共识,共识建议,“研究者应使用核对清单的方式保证论文能提供重要实验数据,对于使用的研究标准、重复类型和次数、统计学方法、随机分组方法、样本量、数据选择或排除的标准等都应进行清晰陈述;同时,共识建议研究者将数据上传到公开数据库中,并在论文发表后和论文进行双向链接,鼓励研究者将所有实验材料分享给希望进行重复试验的同行”。
  可重复性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是一项研究客观性及准确性的保证,而客观与准确性,则是科学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一项研究结果的发布,尤其是顶级期刊发布的研究结果,必定会迎来大批实验室的重复验证。在此情况下,如果其可重复性差或不可重复,就意味着会耗费大量资源,浪费专业人员的时间、精力,甚至可能误导患者、引发治疗风险、损害患者利益。一项研究不可重复并不意味着其结果为假,但其不可重复意味着其科学性、实用性可能均较差,难以真正使人群从中获益。另外,一些研究结果的不可重复,则是由于急功近利的研究方式、错误或粗糙的研究过程所导致,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结果的不可重复常常成为学术丑闻爆发的导火线。
  前车之鉴
  美国杜克大学事件
  2006年10月,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学家波蒂(Anil Potti)及内文斯(Joseph Nevins)等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其团队成功建立了可准确预测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及肿瘤细胞系的药敏试验得出的。
  然而,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MDACC)的研究者未能重现该研究结果,并在对研究的探索中发现了研究数据中的一些错误(不属于数据列表中的基因、研究数据错位、统计学错误等)。为进一步验证该研究,杜克大学于2007年开展了3个临床研究项目以进一步验证Potti的研究,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也同期开始尝试重复Potti的研究。2010年7月,30余位业内专家联名致信NCI,表达了对Potti研究的质疑。2010年底,Potti的研究从Nature Medicine撤稿,之后该团队的研究在各杂志上陆续撤稿约20篇。Potti从杜克大学辞职,Potti发表声明表示,论文发表前其并未意识到数据中的问题和研究统计学分析中的错误。
  日本OBOKATA Haruko事件
  2014年1月,《自然》(Nature)杂志上接连刊登了小保方晴子(OBOKATA Haruko)的两项研究,研究显示,通过将新生小鼠的淋巴细胞短时间暴露于酸性溶液中,成功诱导产生了刺激触发性多能(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STAP)细胞。与研究领域内大热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相比,STAP细胞的制备更为简单和高效;在功能方面,STAP细胞的分化能力也强于iPSC。
  然而,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在内的多个实验室均未能重现该研究结果。在2014年2月,就有研究者指出OBOKATA Haruko论文涉嫌篡改论文中的电泳图像。2014年3月,包括论文的共同作者在内的多名学者对研究提出质疑(怀疑结果是由于实验中干细胞污染而产生的无效数据),Nature杂志宣布将按既定流程开展调查。OBOKATA Haruko分别于2014年5月和6月撤回了Nature上的两篇论文。2014年8月,其导师G井芳树(SASAI Yoshiki)自尽。2014年11月,OBOKATA Haruko在权威第三方参与下未能成功诱导STAP细胞生成,重现实验结果失败。同年12月,OBOKATA Haruko辞职。
  以上2例震动学界的大事件,最初的争议都因研究结果不可重复而产生。但杜克大学的研究最终撤回是因为其统计学方面的错误,而OBOKATA Haruko则是因为论文中的图像和数据存在篡改和造假。研究的不可重复虽然严重损害一项研究的科学价值,但并不等同于研究造假或学术不端。
  不可重复的研究≠学术不端
  事实上,研究不可重复并不罕见且难以避免。2016年5月,Nature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1500名各领域的研究者中,90%认为自己存在“可重复性危机”,约60%的研究者表示有过“未能成功重复别人实验结果”的经历,有时甚至也无法重现自己的实验结果(阅读原文)。2012年Nature的另一项调查显示,肿瘤研究领域内53篇“里程碑式进展”的研究中,有47篇的研究结果无法成果再现。
  导致研究不可重复的原因繁多而复杂,与实验室相关的各种变量(实验室温度湿度等条件、试验器材的新旧、试验所采用原材料和试剂的品牌、实验反应的时间等)以及与操作人员技术相关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研究不可重复。而就算进行严格控制,有时这些变量和误差还是难以避免。
  正因如此,一项研究的不可重复绝不等同于造假。对韩春雨NgAgo研究提出质疑的西班牙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的遗传学家蒙托柳( Llu&s Montoliu)在我国“果壳网”的采访中表示:
  多人重复不出论文中的实验结果当然不意味着这些结果就是伪造的。我们知道,一些实验就是比其他实验要困难。首先,在重复实验上遭遇的失败可能是因为一些关键的技术细节在论文里没有提及,所以论文作者提供更多指点、额外的建议或者评论是很重要的。一些一开始看起来可能无关紧要的、可能在文中被省略的细节可能实际上关乎着实验的成败。所有在重复的实验室可能一直都在不经意地犯什么错误,因此重复不出来。
  而另一位对韩春雨NgAgo研究提出质疑的遗传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家布尔焦(Gaetan Burgio)在“果壳网”的采访中表示:
  单个研究者,比如我,就算不能重复建立可行的实验方法,在决定一种技术可不可行这件事上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对NgAgo系统的运作机制有更好的理解,也能成功使用NgAgo进行编辑的话,我毫无疑问肯定会再尝试使用NgAgo系统。
  综上所述,只依靠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并不能作为判断某一论断是正确的依据,也不能因为结果不可重复而作为判断某一论断是错误的标准。
  如何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对韩春雨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
  科学的问题,就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来解决。科学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波普尔(Karl Popper)在1962年为科学及伪科学划出了明确的界限。其中,可重复性是科学最为重要的7个特征之一,而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科学的可证伪性(Falsificationism)。这也说明,科学的本质决定其会不断地犯错,但也能不断地通过验证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进步。
  对韩春雨NgAgo-gDNA研究的争议应该是科学层面内的合理质疑,而不应该在无证据支持地情况下“炮轰”或对其个人进行侮辱。如今,韩春雨本人已按照其他研究者所建议和要求,向Addgene组织(全球科学家质粒共享非盈利组织)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实验说明以帮助其他研究者再现研究;同时,河北科技大学已公布,未来一个月内,韩春雨团队将在权威第三方的参与下重现实验。这是面对质疑的理性回应,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Science:Journals unite for reproducibility.
  Nature:1,500 scientists lift the lid on reproducibility
  Nature:Biotech giant publishes failures to confirm high-profile scienc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The Demarc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叶译楚
  本文为“壹生”平台首发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一去世的教授今年合作发表4篇Nature
已有 20915 次阅读
|系统分类:
一去世的教授今年合作发表4篇Nature喻海良, & & & & 记得臧克家先生写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 & & 其实,学术圈也是一样。有些教授,人已经死了,但他们依然活着,他的精神、他的名字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在卧龙岗大学,有一位知名教授,,他于2013年去世。然而,他的名字依然活跃在学术界。今年,卧龙岗大学在Nature期刊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Morwood以前的团队就发表了其中的4篇学术论文,这四篇学术论文他都是共同作者。另外,由于他的突出贡献,他所在学院设立了一个MorwoodFellowship,资助相关领域的优秀年轻研究人员。如果科学网上有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个人前期基础扎实,博士毕业五年以内,我个人推荐申请的,这个团队实力不是一般强,进入这个团队,你离Nature就不远了。 & & & & 然而,有些教授,他们依然在大学里面工作,其实学术的道路其实早已经死了。这里定义一个教授学术死亡的特征:连续几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低于2篇,而且都只是挂名排在中间,非主要贡献者;连续几年弄不来科研经费,连续几年,都招不到博士研究生。就是我前几天在博文《 》中描述的,“我见过很多人,评上教授了,就以为自己登封到顶了,不再努力了,过一些年,学术影响力不见得比讲师高很多。” & & & &当然,有一些教授的学术凋亡之路是非人力能够阻止的。比如,有一些教授,快退休了,看透了学术江湖纷争,于是修身养性,准备颐养天年;还有一些教授,是由于他们所在研究领域遇到了多重阻力,整个行业都可能消失,比如以前的电子行业硅半导体,如果有人还在研究这个事务,注定死路一条。然而,今天我想介绍一条不一样的教授学术死亡之路。 & & & &A是澳大利亚某大学知名教授,应该说,他很早就已经成名,他的研究领域是航空航天材料。这个领域以前主要是研究高温合金,比如飞机发动机材料等等。应该说,这个领域在十多年以前,是火的一塌糊涂,也因此,钛、镍等金属及其合金及金属化合物被很多课题组研究。当然,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持续的火下去,特别是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航空工业不是特别发达,后来,A感觉到这个领域不再有前景,于是果敢转变研究方向。当年,碳纳米管特别火,很多人都将碳纳米管放到金属材料中,进行搅拌、均匀,进行生成金属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实现材料力学性能大幅提高,同时减轻材料密度。应该说,这个领域做好了,成果也应该是一批接一批的。然而,A遇到的问题是,他转换的时候,这个领域已经在国外火了一定时间,而他又没有地方买到碳纳米管,于是,做了几年,研究成果还没有之前多。在澳大利亚申请基金,研究基础特别重要,虽然他是名校教授,但是,这地方谁也不关心这些,没有点突出的业绩,基本上得不到资助。由于得不到资助,以前的博士生毕业后,他就没有经费再招新的博士生。再后来,A感觉到碳纳米管没有前途了,而后来石墨烯火的一塌糊涂。于是,他买来一些石墨烯添加到金属材料中,想开发出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又是数年过去了,他在金属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成绩,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年,他的成果一年比一年少,去年一年,他挂名参与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其对学校的学术贡献度,远低于学校新进的讲师。至于他手下的博士生数量,也是少的可怜…… & & & & A本是一个成名已久的教授,原本应该成为他自己领域的超级大牛之人。然而,近10来年跟风式的科研模式,他一步一步走向了学术死亡之路。风刮到哪里,他就往哪里跑,而当风停了,他连沙子都没有抓着就一切结束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喻海良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8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新闻周刊 韩春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