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龙姓氏分布图在那里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8|回复: 4
黄帝与百家姓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风雨零陵 于
15:08 编辑
& &&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中国上古姓氏有八姓:姬、姜、姚、妫、姒、嬴、姞、妘。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而中华民族称“炎黄子孙”。
&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是五帝之首。在黄帝之前,还有三皇五帝。
& & 一、三皇五帝传说
& &人类是宇宙的缩影,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
& &中国则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古史记载:盘古之后是天皇。天皇是盘古后裔中第一位最有卓越成就的领袖。天皇死后,又经过了漫长的若干万年,地皇在四川龙耳山诞生。在地皇时期的最后阶段,地球的气候再次由冷变暖,受暖流气候的影响,冰川逐渐融化造成了海洋水位上升,海水再次侵入大陆的低洼地带,亚州东部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被海洋吞没,成千上万的人类死于海浸,幸存者只好向高原和山地逃亡。这次海浸造成的人类大迁徙,使黄种人再次向四方扩散,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东亚大地,而且还有部分人类走出亚洲,并走向非洲和欧洲。
人皇诞生刑马山(传说中的仙山,位置不详),即传说中的太昊伏羲,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从古史记载中得知,自人皇至黄帝时期,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最少也有三十万年。在这数十万年间,黄种人在东亚大地繁衍生息,不断地分支扩散,他们的足迹遍布西部高原、北部山区、东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其活动中心在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流域,狭义的中原指河南。)
&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历史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按工具制造方法,依次经过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原始社会,从原始部落到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是人类历史的开端;
& & 西洋史把古代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世;中古叫中世纪,近古叫近代;在中国则有“近代”与“现代”的区分;本文所说的三皇五帝,是指率领民众开创中华上古文明的传说部落首领。
& &“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学术界争论不休,《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实际上,“三皇五帝”一词中的“三”和“五”,为概数,并非确数,“三皇五帝”不是“三个皇和五个帝,是后人追认的结果。
& &&&天皇时代(2607 BC-2578 BC),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
& & 在亚州东部的长江流域,最初有一些氏族部落。《三皇五帝年表》提出:长江流域的今浙江省余杭县良渚古城就是天皇之都。但从2007年底宣布发现良渚古城墙以来,就存在着争议。有一种意见认为,良渚古城对应的良渚古国,很可能就是夏、商、周时期的先秦古籍《鶡冠子》讲的“成鸠氏之国”。按照宋代著名学者陆佃的注释,“成鸠氏”就是天皇氏。
从上帝造人到耶稣诞生,西方将耶稣诞生年纪为公元一年;进入公元后,时间观念才恢复正常,年代更容易计算。公元前3077年以前是长江流域的三皇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萌芽期。三个杰出部落首领,后世尊为天皇、地皇、人皇。经过三皇时期的辛勤努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有人认为五帝是: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青阳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
根据传世史书,五帝时代的框架大致为:公元前2100~前2150年为帝舜代;公元前年为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前2900年为颛顼代;公元前2900~前4420年为黄帝时代。黄帝10世1520年,颛顼9世350年,帝喾10世400年(包括挚和尧),帝舜1世50年”。
漫长的三皇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到五帝时代,已经是父系社会。
综上所述,“三皇五帝”是一个不确定的说法,也不指固定的人数。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帝王,他们仅是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而已,后世因其杰出或伟大而追尊他们为“皇”或“帝”,直到黄帝这个才是最接近历史史实的人物。
二、少典之子
黄帝来自有熊氏一个分支。古史多有记载。有熊氏是史传中上古华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居住在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新郑,氏族首领叫少典。少典生黄帝、炎帝。
少典之子黄帝、炎帝。黄帝号轩辕氏,炎帝号神农氏。
实际上,蚩尤九黎部落,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是最先生活在东部黄河下游华北地区的居民,炎帝和黄帝部落则发迹于西部黄土高原,后来才逐步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平原的。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后来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参证文献记载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复原了阪泉之战的历史过程。
炎黄部落联盟中有一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九黎部落散落四方,除了随炎黄定居中原的部落以外,在炎黄联盟中处于半独立状态,据推测,蚩尤属于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八十一个部落之意)。
坂泉之战以后,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涿鹿之战,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蚩尤战死, 九黎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
有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
综上所述,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华夏始祖之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人文初祖。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黄帝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三、百家姓的起源
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内)、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叫姬云;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黄帝的子孙很多,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然而,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以姬姓相沿袭,直到黄帝的第15世孙周太王,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父子,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周朝。周文王收百子而赐以百姓!故才有中华百家姓也!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等便是姬姓的佼佼者。
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尊称古公亶父,据推算,他是轩辕黄帝的第15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其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
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
李姓、王姓、张姓、刘姓、陈姓、杨姓、黄姓、周姓、吴姓、詹姓、徐姓、孙姓、胡姓、朱姓、高姓、林姓、何姓、郭姓、马姓、罗姓、梁姓、宋姓、郑姓、谢姓、韩姓、唐姓、冯姓、于姓、董姓、萧姓、程姓、曹姓、袁姓、邓姓、许姓、傅姓、沈姓、曾姓、彭姓、吕姓、苏姓、卢姓、蒋姓、蔡姓、贾姓、丁姓、刁姓、魏姓、薛姓、叶姓、阎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钟姓、汪姓、田姓、任姓、范姓、方姓、石姓、谭姓、廖姓、邹姓、熊姓、金姓、陆姓、郝姓、孔姓、白姓、崔姓、康姓、毛姓、邱姓、孟姓、秦姓、江姓、史姓、顾姓、侯姓、邵姓、龙姓、万姓、段姓、雷姓、钱姓、汤姓、尹姓、黎姓、易姓、常姓、武姓、乔姓、贺姓、赖姓、龚姓、文姓、智姓等等。
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在线时间 小时
在线时间 小时中国龙姓人口主要分布地区是怎样的
鶘鎖1970惪
龙氏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氏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氏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朝,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氏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氏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龙氏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氏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氏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史籍《北史》记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氏.”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氏,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氏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氏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龙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23% 从龙氏历史演进过程来看,即体现着北方龙氏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氏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氏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氏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四省龙氏约占全国汉族龙氏人口的7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龙姓是怎么来的,还有全国有多少姓龙的_百度知道
龙姓是怎么来的,还有全国有多少姓龙的
“龙”姓的由来? 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最早一支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龙姓出现在现在的河南。帝舜有个大臣名叫龙,任纳言之职,他的子孙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就是龙姓。从宋代开始,见地史籍的龙姓人物渐多。宋代有画家龙章。元代有学者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博究经史,所著《周易集传》。近现代有云南人龙云,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湖南人龙潜,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龙姓是当今汉族第85大姓。此外,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龙氏;今新加坡等国有龙姓华侨。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百家姓中的龙姓与神话传说中的龙有没有关系? 龙姓的龙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多达70余种,都是象形文字。龙的姓源多为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以龙图腾为氏族徽号的太昊伏羲,近乎半人半神。王延寿在《玄中记》中说:“伏羲龙身,女娲蛇躯。”这两个部落的结合统辖并征服诸多小部落,形成初具规模的部落联盟,而那些被征服的部落则改为龙作为图腾徽号。于是,他们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青藏岷山一带,阵营庞大,族众繁多。说明华夏族的祖先伏羲在七、八千年前已是繁荣昌盛的龙图腾的世界了。 《大载礼记·五帝德》说:“三皇五帝出巡乘龙。”三皇指太昊伏羲、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样就专门有人伺候这些龙,于是三皇五帝世代就形成了养龙的豢龙氏和驾龙的御龙氏。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唐氏的后裔刘累就曾拜董父学习抚龙之术,因为学有所成,赐姓为御龙氏,其后代易刘姓为龙姓。 ====================================================== 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寻根溯源 1、出自御龙氏之后。据 《姓氏考略》所载,夏朝的刘累因驯龙有术,深得夏帝孔甲赏识,封其为“御龙氏”,刘累后人遂以赐姓“龙”为氏。2、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等资料所载,黄帝有一臣叫龙行,其后人有以龙为氏者。3、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舜臣龙为纳言(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4、出自豢龙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舜时董父,精于饲龙,被舜帝赐为“豢龙氏”,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5、出自地名。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泰安西南之龙乡),子孙有以龙为氏者。6、其他源流。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大姓中有龙姓;据《北史》所载,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国国君皆为龙姓;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得姓始祖 刘累。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小孩刚生下来时手上就有纹样,便取名刘累。刘累长大后,跟随董父学习养龙的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了孔甲。孔甲感到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赐给刘累许多财物。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着家眷逃到了鲁阳。因他被孔甲封为“御龙氏”,后人有以龙为氏者,刘累则被尊为龙姓始祖。 繁衍播迁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四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号 龙姓郡望主要有五个:1、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2、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圭阝(今天水市);3、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4、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号:“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如民国抄本《龙氏家谱》中有江苏龙姓一支字行为:“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名人精粹 龙子:又称“龙叔”,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龙述:东汉京兆郡(今属陕西)人,为人敦厚,曾任山都长,武帝时官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太守。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龙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龙燮:望江(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龙启瑞:清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龙汝元:清代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属北京)人,曾任职游击、参将、大沽协副将,在与英法联军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战中阵亡。龙泽厚:清末广西桂林人,早年从康有为学,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等进步组织,后主持旧金山《文兴报》,作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著有《南海先生上书记》。龙鸣剑:四川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我们班同学有个姓龙的姓
龙-在新百家姓中排列第81。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   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出自赢姓,楚青铜器中有龙赢,赢姓龙氏嫁女楚贵族。商代甲骨文中有龙方,为商方国。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一、 姓氏源流   龙(Lóng 龍)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传两千多年至汉代,有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 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 ② 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 二、迁徙分布 &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最近调查表明,四省龙姓均属武陵郡江西龙庚支派,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他们迁徙原因是宦游,与五胡乱华无关,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 三、历史名人 & 龙& 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 龙& 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 龙& 勉: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学长。 &龙& 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 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 ,东汉时,初任山 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 龙&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开成(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 况: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龙纪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5子,皆显贵。 &&& 龙&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 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省)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 龙近天: 字飞,生于(1135年),终于(1223年),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进士,初任福建莆田知县,后升南雄路剌史,为官清廉,为民办实事,政绩彪炳,为世所颂.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亲领南雄珠玑巷九十七家居民迁徙粤中. &龙& 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 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省)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继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 龙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 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清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省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 龙& 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1949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废。龙述为山都长,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    2、堂号  & 世师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号皆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 遗安堂:& 广东粤中地区支派,包括广州地区,佛山地区,肇庆地区,清远地区等,最新调查,村庄二百多条,人口10万余,旅居海外的占二成多,始祖龙近天, 遗安堂来由;刘表向庞公曰;不享官禄,无以遗子孙,公曰;世人遗之以危,我独遗之以安,未尝无所遗也.故曰遗安.遗安堂字派;(见粤中龙氏族谱)   此外,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陵堂”、“天水堂”、“纳言堂”、“敦本堂”、“忠勤堂”等。& & 五、家乘谱牒&   全国:福建泉州龙氏族谱不分卷&
&&&&&& 广东:;粤中龙氏族谱二卷,&& 顺德大良龙氏族谱十七卷,&& 花县大坳龙氏族谱不分卷,& 花县南溪龙氏族谱,&&& 东莞龙屋基龙氏族,&&& 德庆大宁龙氏族谱,&& 高要金山龙氏族谱,&& 广州白云区大田庙边龙氏族谱,
  浙江:兰溪龙舒宗谱六卷&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1782,卷数不清)、万载江塘龙氏族谱(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1812,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39)、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76)、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义井龙氏族谱&
  湖南:配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茶陵云杨龙氏族谱不分卷、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十八卷、湘乡城南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湘乡龙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湘乡城南龙氏四修族谱五十二卷首四卷&&
& 重庆:大足县&龙氏宗谱&不分卷(2002) 。大足县高升镇<龙氏家谱>全一册(1980)。 &&  六、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
   贵州省麻江县龙氏族谱:再正通胜秀继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帮
&&&& 贵州沿河县中介龙氏族谱 20辈:再正通顺秀 ,继祖永光昌,召世承忠德,明进世大帮。。。。
&&&& 另一说(就在我们这一带),共7个:再正通光昌顺秀。。。
此地还有个“龙石二姓”,是说我们和姓石 的是兄弟,传说是这样的:我们的老祖婆在老祖公死了后,改嫁到了姓石的那儿,此后,龙石就是同一个老祖婆了,故成兄弟。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 同时您还可以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龙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tr class="historytr3">
222.131.13.*
发表话题:
选择字体颜色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龙姓社区最新话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冲龙 冷水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