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7k,则此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k

一个金属块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求:(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2)金属块的体积是多少?(3)金属块的密度是多少?
°阿k丶422
(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4牛-3牛=1牛.(2)由F浮=ρ水gV排 得,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F浮/ρ水g=1牛÷(1×10³千克/米³×10牛/千克=0.0001米³.∵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金属块的体积V物=V排=0.0001米³.(3)金属块的质量m物=G物/g=4牛÷10牛/千克=0.4千克,∴金属块的密度ρ物=m物/V物=0.4千克/0.0001米³=4×10³千克/米³.答: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是4牛,金属块的体积是0.0001米³,金属块的密度4×10³千克/米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重力是20N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8N.求:(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2)金属块的体积.
(1)根据称重法得:F浮=G-F=20N-8N=12N,(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V排=浮ρ水g=3kg/m3×10N/kg=1.2×10-3m3.答:(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12N.(2)金属块的体积为1.2×10-3m3.
为您推荐:
(1)根据称重法求金属块所受浮力.(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金属块的体积).
本题考点:
浮力大小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扫描下载二维码浮力计算练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浮力计算练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答案】分析:由题知,物体缓慢下落,整个过程中物体受力平衡,图象反映的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的变化关系:(1)分析图象AB段,物体还没浸入水中,由二力平衡知物重;(2)分析图象CD段,物体全部浸没水中,对物体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求其受到的浮力;(3)由阿基米德原理求出V排,V物=V排;(4)由公式G=mg求出质量,再由求出物体的密度;(5)设想情景,分析BC段,为物体慢慢浸入液体,至到浸没的过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逐渐变小,由图知浮力的变化;(6)CD段表明物体全部浸没液体中,测力计的读数不变,说明了浮力不再变化.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当h=0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2N,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G=F拉=12N.(2)从h=7cm开始,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说明此时圆柱体已经浸没在水中,对圆柱体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关系可知,F浮=G-F拉=12N-4N=8N(3)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得=8&10-4m3V物=V排=8&10-4m3(4)物体的质量m====1.5&103g/dm3(5)分析图象BC段,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逐渐增加,测力计读数在减小,说明物体在慢慢浸入水中,V排在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在逐渐增大.(6)分析图象CD段,深度在增加,而测力计的读数不变,说明物体全部浸没水中,V排不变,浮力不变.故答案为:(1)12N;(2)8N;(3)8&10-4m3;(4)1.5&103g/dm3;(5)大;(6)物体浸没到液体中后,浮力大小不变或者说物体浸没到液体中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点评:本题用到的知识点有重力、质量、密度、单位换算、二力平衡、受力分析、阿基米德原理等,考查学生结合图象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难度较大.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物理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图中被测物体的外直径是
mm,如果圆筒的内直径为5.6&mm,则圆铜厚为
cm.(2)如图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发现,只有当小车两侧的小盘内加上相同的钩码时,木块才会保持
;这个实验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3)小明准备自制一只弹簧测力计.他找来弹簧、钩码、直尺、指针等器材.首先测出弹簧的长度L0=2.10cm,然后在弹簧下挂上不同的钩码,测出弹簧的长度L,算出比原长L0的伸长△L&(△L=L-L0),填在如下表格中:
伸长△L/cm
5.20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弹簧伸长△L和拉力F的关系为:.当拉力达到
N时,拉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就改变了.因此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只能达到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二物理 北师大版(新课标2002-3年初审) 北师大版
一根弹簧,使它伸长1 cm,需要一定的拉力.如果只用它的一部分,也拉长1 cm,所需要的力就更大.我们可以用弹簧的这种性质来调整弹簧测力计.
下图是一个圆盘测力计的示意图.例如通常的体重计、市场中称量商品的圆盘秤,其内部构造就是这样.弹簧的上端通过一个螺旋固定在外壳上,L是这个螺旋的螺母,调节L,可以改变弹簧上端的上下位置.弹簧的下端通过卡子K和齿条相连,齿条紧贴在齿轮上,当齿条上下移动时,会带动齿轮转动,指针是固定在齿轮上的,齿轮转动,指针也跟着转动.因此,齿条上的钩子挂上一个重物时,指针就指着一定的读数.
通常,L是安装在测力计的外面的,而K必须要打开外壳后才能调节.调节弹簧测力计的方法有以下4种:
A.旋紧螺母,使弹簧上端往上移
B.放松螺母,使弹簧上端往下移
C.把卡子K往上移,缩短弹簧的长度
D.把卡子K往下移,增加弹簧的长度
(1)如果这个弹簧测力计在不测量时指针不指零,而是指在大于零的位置,应如何调节?
(2)如果这个弹簧测力计在不测量时指针指在零点,在测量标准的10 kg重物时,指针指着96 N,应如何调节?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学习周报 物理 人教课标 中考版 学年 第10期 总第166期 人教课标版
如图所示是一个圆盘测力计的示意图.通常我们所见的体重计、市场中称量商品的圆盘秤,其内部结构就是这样的.弹簧的上端通过一个螺旋固定在外壳上,L是这个螺旋的螺母,调节L可以使弹簧的上端上下移动.弹簧的下端通过卡子K和齿条相连,齿条紧贴在齿轮上,当齿条上下移动时,会带动齿轮转动.指针是固定在齿轮上的,齿轮转动将带动指针转动.因此,在齿条上的钩子上挂一重物时,指针就会指向表盘上的某一刻度.
通常,L是安装在测力计的外面的,而K是安装在外壳内的,要调节K就必须打开外壳.
调节弹簧测力计的方法有以下4种:
A.旋紧螺母L,使弹簧上端往上移;
B.旋松螺母L,使弹簧上端往下移;
C.把卡子K往上移,缩短弹簧的长度;
D.把卡子K往下移,增加弹簧的长度.
如果这个弹簧测力计在测量前指针不指零,而是指在大于零的位置,在不打开外壳的情况下,则可以用以上4种方法中的________(选填序号)来调节弹簧测力计.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___,图中被测物体的外直径是 ________mm,如果圆筒的内直径为5.6 mm,则圆铜厚为 ________cm.(2)如图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发现,只有当小车两侧的小盘内加上相同的钩码时,木块才会保持 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________.(3)小明准备自制一只弹簧测力计.他找来弹簧、钩码、直尺、指针等器材.首先测出弹簧的长度L0=2.10cm,然后在弹簧下挂上不同的钩码,测出弹簧的长度L,算出比原长L0的伸长△L (△L=L-L0),填在如下表格中:拉力F/N123456789101112长度L/cm2.502.903.303.704.104.504.905.305.706.106.607.30伸长△L/cm0.400.801.201.602.002.402.803.203.604.004.505.20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弹簧伸长△L和拉力F的关系为:________.当拉力达到 ________N时,拉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就改变了.因此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只能达到 ________N.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_,图中被测物体的外直径是 ______mm,如果圆筒的内直径为5.6&mm,则圆铜厚为 ______cm.(2)如图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发现,只有当小车两侧的小盘内加上相同的钩码时,木块才会保持 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______.(3)小明准备自制一只弹簧测力计.他找来弹簧、钩码、直尺、指针等器材.首先测出弹簧的长度L=2.10cm,然后在弹簧下挂上不同的钩码,测出弹簧的长度L,算出比原长L的伸长△L&(△L=L-L),填在如下表格中:拉力F/N123456789101112长度L/cm2.502.903.303.704.104.504.905.305.706.106.607.30伸长△L/cm0.400.801.201.602.002.402.803.203.604.004.505.20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弹簧伸长△L和拉力F的关系为:______.当拉力达到 ______N时,拉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就改变了.因此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只能达到 ______N.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作业讨论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物体浸没在水中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