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简介 秦攻宜阳一篇中,赵累说,则无加焉矣中的焉是什么意思?

秦攻宜阳阅读答案_文言文秦攻宜阳翻译赏析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文言文《秦攻宜阳》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 />
  文言文《》选自,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翻译】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东周君对大臣赵累说:&你预测一下事情的结果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周君说:&宜阳在不过8里见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战的士兵10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20万,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成功、宜阳不会被秦国攻破的。&赵累回答说:&攻打宜阳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阳,如宜阳攻不下来,秦武王会以此为耻。大势如此,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周君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应当怎么办?&赵累回答说:&请主君对楚将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柱国,就是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胜,就必遭死罪。不如与秦国作对而去援助宜阳。只要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要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就一定会拿出宝物送给你,韩国国相公仲也会因为你乘虚攻打秦国而敬WWW.sLKJ.ORg慕你,他也一定会宝物送给你。&&
  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听取周王意见发兵攻秦。秦国大为恐惧,赶紧把煮枣地方献给景翠。韩国果然也拿出重宝酬谢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国的煮枣城,又得到了韩国的财宝,所以他非常感激东周对他的恩德。&
←上一篇  下一篇→本来没有打算单独发帖,不过既然已经攒了不少字了,大家又觉得&战国策&的气氛和俺原来那个帖的风格不大一致,那俺就把&战国策&这部分拿出来单开一帖.    喜欢看的请留个爪,当然由于俺水平有限,难免出现历史事实有错误或者译文不大准确的情况,欢迎大家指正.觉得俺写得不好,也欢迎大家拍砖,如果想聊天的话,还是回咱那个水楼吧.    PS:请管理员手下留情,不要把俺这个帖转到别处,八卦的宗旨不是啥都能说么?您要是转走了,俺还得费劲再发一回.    PS的PS:老熊头回开讲这么严肃的题材,大家拍砖的时候下手轻点,俺这儿跟您作揖了,转圈,打滚~~~~~~~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保持自沙好传统
  板凳?
  《战国策》的地板啊~~~~
  熊皮沙发,暖和
  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妻,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聚,白鱼跃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漂橹,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硭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至今无人能继踪.    二人功业尚如此,今日谁肯复称雄?    一曲歌罢,待俺为您慢慢道来.
  前排占座
  前排占座
  卷一,东周卷      第一个故事: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前排就坐
  好歹在前排
  看看楼猪下面有没有
  先收藏,再看之
  呵呵~~~~好!
  译文:    秦国兴兵进逼周国,想要走象征天子地位的九鼎,周国君主很害怕,向大臣颜率问计。严率说:“大王你不必担心,我可以去向齐国借救兵”  颜率到了齐国,跟齐宣王说:“秦国的所作所为非常无理,他们现在竟然要用发动非正义战争来抢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我们周国上下一起搅尽脑汁也没想出什么办法,但是与其向秦帝国主义的霸权低头,还不如给象您齐国这样的大国。而象这样,让处于亡国危难之中的周国安定下来,是很了不起的美名,得到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是占了北冰洋石油那么大的大便宜。大王您应该琢磨一下怎么打这么大的一桌麻将。”  齐王美得直冒鼻涕泡。发五万雄师,让名将田忌率领去解救周国,秦国听说齐国发兵了,不愿意把冲突扩大化,于是就退兵了。  齐将来要九鼎,周国君主又很害怕(话说这位周王这个在这个事件中除了“患之”就没有别的表现了,就算是跑龙套,这个态度也太不敬业了,罚他不准领盒饭)。颜率又说:“大王您不用担心,我去东边解决这件事就是了。”  颜率又跑到齐国,对齐王说:“我们周国依靠齐国维和部队的援助,得以没有被灭亡,现在为了感谢您遍,我们愿意把九鼎双手奉上,不知道齐国打算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来呢?”  齐王说:“我正想向梁(即魏,因为后期迁都到梁城故名)借道。”  颜率一脸着急的神色说:“不中啊大王,梁王想得到九鼎已经很久了,他们一直在晖台之下沙海之上,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九鼎一进梁国就出不来了。”  齐王想了想,觉得梁国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就问:“那向楚国借道如何呢?”  颜率大惊失色,双手连摆道:“不中啊大王,您以为楚国君主就不想要九鼎了吗?他们举国上下在叶庭(即章华台)成天到晚算计呢,九鼎入楚一样是肉包子打狗。”  齐宣王也不算太二,到这个时候也明白周国是啥意思了,怒道:“那你给个明白话吧,到底从哪条路运,我才能见着你们家那几个破垃圾桶?”  颜率一脸忧虑地说:“我们也一直替您头疼这件事呢。话说鼎这个东西,它可不是醋壶酒瓶酱坛子,能揣怀里偷摸送过来。也不是鸟兔骡子马,能自己溜达到齐国来。想当初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抢到了这九个鼎,为了把这九个破玩意儿弄回自己家,动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每个鼎用九万人来牵引,这还不算备用的工具和用于警戒的部队。现在大王您想找这么多人可不容易啊,就算您能找得着这么多人,你又从哪条路走捏?这可真是愁死我了。”  齐王算是彻底明白了,冷笑了一声说:“你说来说去,不就是不打算给么?”  颜率严肃地说:“你这是哪儿的话,我们周国怎么敢欺骗大王您捏?您麻利儿的制定好运输路线,或者赶紧找EMS、UPS、DHL之类服务业帮您制定方案,我们周国一定把九鼎洗干净了等着您来搞。”  齐国只能拉倒算球了。
  记号~!
  来的有点早。。。
  背景综述:    在这个事件中,颜率利用的就是诸侯列国对九鼎象征意义的忌惮。      九鼎其实只有象征性的意义,能不能称王称霸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实力。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秦的力量处于优势,但他们并没有获得任何“名份”,所以他们才会觊觎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这件据说是大禹所铸的,象征着拥有华夏九州的宝物如果落入他们的手中,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他们就能够给的强权抹上一层正义色彩。  当然诸侯各国对这个形势也是隐约有所了解的,一方面,他们都对九鼎垂涎三尺,恨不得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把九鼎收入自己囊中。可另一方面,他们都害怕其他强国通过搞到九鼎而拥有大义,使自己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这点上来讲,不得已而求其次,既然大家都害怕九鼎落入其他强国之手,那九鼎就不如留在象东周这样对大家没有实际杀伤力的小国手里。颜率正是利用了诸侯这一共识,最终让九鼎留在了东周。
  支持老熊成为《百家讲坛》的熊老~~~~~~      
  收回我刚才的话,LZ好迅速!
  熊评:    把人卖了,还让人替自己数钱,这种事估计在现实中比较难遇到,不过象颜率这种把齐王插个草标卖掉了还装一副“俺素诚心为您服务”的嘴脸,不光嘴皮子够利落,脸皮也得够厚。也算个很了不起的人才了。
  作者:尘土间 回复日期: 19:47:38   
    收回我刚才的话,LZ好迅速!  ----------------------------------------------------  这些文字,lz早就码好了,现在是换个地方,还有很多.
  占座捧场。。。  来来来。。发荧光棒。。。。大家排好队啊。。  老熊加油。。。
  第二个故事:秦攻宜阳      原文: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译文:    公元前308年,秦武公派大将甘茂进攻韩国西陲重镇宜阳(今天洛阳西南宜阳县西北洛河北岸的韩城镇)。  周王问自己的臣子赵累:“你觉得他们这一仗结果如何捏?”  赵累一副神棍的德行道:“宜阳一定会被攻克的。”  周王不屑一顾地说:“宜阳城方圆有八里(在当时算大城市),有战斗力的士兵就有十万,堆的粮食够吃好几年的。韩相公仲手下另有二十万大军。楚将景翠率领大军,驻扎在附近的熊耳山麓,随时可以给他们提供支援。秦国这次肯定没戏,您就甭忽悠了。”
  赵累捻了捻自己几绺老鼠胡子,自信满满地说:“秦国统军的将领是甘茂,甘茂是啥人您不会不知道吧?他可是个楚国人,要是这小子把宜阳给整下来,他的功劳大大的,差不多能混到周公旦或者蒙哥马利那样的地位,要是打不下来,那他可现眼了,从此以后在秦国就混不下去了。秦王(没死还没有谥号,不能叫秦武公)不听群臣的劝说,违背王族元老们的意志,死皮赖脸非打宜阳不可,要是打不下来,那他可也就丢了大FACE了。所以要我说,这个宜阳,早晚是秦国盘子里的菜。”  周王有点兴趣了,问:“那依你看,咱们应该咋办才能捞着点便宜呢?”  赵累说:“您可以派个人去跟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到执圭了,官也当到了柱国,要是开战的话,即使打赢了也升不了官,可是输了的话就是死罪了。不如欺骗一下秦国,然后发兵去救宜阳,只要你大军一动,秦国必然会害怕你趁着秦兵疲惫从他们背后捅一刀,他们就会拿出金子银子房子车子来贿赂你,韩相公仲也会因为你救援宜阳的行动而感谢你,估计给你开张有8个零的支票都不成问题。’”  秦国攻克宜阳后,景翠果然发兵进逼宜阳,秦国由于害怕就把魏国割让给自己的飞地煮枣送给了景翠,韩国也因为感激他,送了他不少宝贝。景翠怀里揣着秦国的地契,手里拎着韩国的土产,吃水不忘挖井人,当然非常感激东周。
  背景综述:    这篇文章其实有很多背后的东西没有交代清楚,比如为什么秦有决心攻下宜阳就一定能成功,韩国其他的部队应该会受到秦军其他方向上的牵制,未必能救援宜阳,如果秦军连这个都做不到,那也就根本称霸不了,但楚军的援助呢?  原来在此前的公元前312年,秦连续在丹阳了蓝田两次击败了楚军,夺取了楚国的汉中,楚国虽然连遭失败,却并没有真的臣服,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们一直试图联合齐韩进攻秦国收复失地。但在这个时候,楚国的主要前进方向是向东,他们大约在两年以后正式吞并了越国,部署在北方的部队只是想起到牵制作用,让秦发展的脚步不要那么快,并不是真的想跟秦干一仗。  如果出于楚国的利益考虑,当然不希望秦国夺取韩国西部的重要据点宜阳,但对于统军的将领而言,大概他的真实想法就象赵累说的那样,跟秦军交战,赢了自己没有好处,输了要倒大霉。那么他很可能以各种借口拖延不出。赵累的意思,其实就是让周王给景翠指一条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明路,并让景翠在获利之后感激东周。他的计策果然获得了成功:秦如愿以偿攻克了宜阳,但兵锋已疲,不敢再和楚军开战,于是送给景翠一座小城。韩因为楚国出兵,也给景翠送上了谢礼。景翠听从了东周的建议,先假装置身事外,然后突然发力,作出威胁秦军的势态,没有真的开战,但从两边都获得了好处,因此而对东周感恩戴德。    PS: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第一个故事之前,秦武公就是在这一仗以后到西周观摩九鼎的时候,跟手第下俩二愣子吹牛B吹上火了,非要去试举九鼎中的秦鼎,结果鼎倒下来把他大腿PIA掉了,当天晚上就挂了。之后秦才向周索要九鼎。
  熊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景翠身在局中,利益交关,进怕吃败仗挨罚,退怕秦国获得的利益太大,那样他一样会失去楚王的信任。赵累身在局外,顺势一拨,整个局势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脑筋清醒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学刷卡时为零,仗打输了固然没好果子吃,打赢了跟北极熊结下死仇,他日子也未必好过。
  第三个故事:东周与西周战      原文: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译文:    东周公和西周公开战,韩国准备出兵救援西周。有人替东周公去游说韩王说:“周天子居住在西周,他们手里有得是宝贝有得是钱。你应当先按兵不动,这样东周公会感激您,西周为了得到您的救援,会拼老命地把他们兜里的银子,库里的宝贝往您手里塞。”
  背景综述:    历史上的周,直到“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姬涅时代一直定都于镐京(西安),后来幽王因为“不爱江山爱美人”,死得其所了。他儿子姬宜臼赶走入侵的犬戎后登基称王,就是后来的周平王,登基的第二年就因为镐京遭到战火的蹂躏,宫室破败,而且仍然要面对犬戎等少数民族的威胁而选择了迁都,把都城迁到了洛邑(洛阳)。后世为了加以区分,就称定都镐京的周为西周,定都洛邑的周为东周。  那么既然东西二周是继承关系,又怎么可能开战呢?原来周考王15年(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姬嵬在死前不久进行了周王朝的最后一次分封:把王城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姬揭,历史上称为周桓公。他为什么这么做,我没有考证到,似乎已不可考了,但我推断这可能是被历史的尘埃掩埋起来又一起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到此为止,周王朝失去了全部土地,连周天子本身也是“借住”在周公的地盘上。此后到了周惠公的时候,又把自己的小儿子封在巩地,到这个时候,周天子的王畿又分裂为两个公国,西周公占据洛邑,都王城,东周公占据成周,都巩。周天子住在王城,依附西周公。    这个东周派出的说客,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韩王的心理:他之所以派兵救援西周,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道义”之类的P话,而是想从这一仗里捞好处。
  熊评:    现在西方人面临重大经济危机了,想让中国掏钱救他们的市,可光见他们嘴上喊得甜,也不见他们给咱送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难不成他们以为咱中国人是黄鼠狼下耗子崽儿----一代不如一代么?两千多年以后,倒连无利不起早这个道理都不懂了。
  第四个故事:东周与西周争      原文: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若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译文:      东周和西周发生争端以后,西周想和楚国,韩国结成军事同盟。齐明对东周公说:“我想西周之所以许诺送给韩、楚两国宝物,应该是想借助那两国的军事实力来夺取我们东周的土地。咱们不如这样对韩、楚两国说:‘西周给不给你们宝物这事可还没准儿呢。如果我们东周的部队不把西周打急揍疼,西周才不会上感着把宝物送到你们两家手里。不如这样,先让我们东周逮住西周好打一顿,二位看咋样?’这么一来,即使西周把宝物送到了韩、楚两国,他们两国也会觉得是我们东周帮他们争取来的。这相当于我们变相地削弱了西周。”
  这段时间刚好在细读战国策,楼主就出来指点了,好极。
  背景综述:    齐明、周最等人,是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名嘴,他们在诸侯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实没有真正的政治目标和核心思想,只是为了给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而已,但这并不会妨碍他们左右天下局势的能力。比如说在这一节,西周已经和韩、楚签定条约了,只是还没有实施,本来东周已经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了,但被齐明简单的一番话,连消带打,不光让西周通过军事同盟威胁东周的努力化为泡影,还为东周争取到了有利的国际局势。      熊评:    很不HD地想,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学学这招捏?看各国谁送来的红包大,然后再考虑救谁不救谁?
  作者:烟村隐隐 回复日期: 20:17:58 
    这段时间刚好在细读战国策,楼主就出来指点了,好极。  ==========  您别太相信俺,俺也不是科班出身,如果您觉得俺有啥地方解得不合理,欢迎您指出来。
  第五个故事:东周欲为稻.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译文:    东周公想在国内改种稻子,西周公因为双方关系不好,不肯放水给他们,东周公很忧虑。苏子(肯定不是苏秦,应该是他的弟弟,但到底是苏厉还是苏代有争议)对东周公说:“微臣我上西周走一趟,就能让他们放水,您看咋样?”  东周公于是就派他当使者,他对西周公说:“您的小算盘打错了!您现在不放水其实是便宜了东周。现在他们的老百姓都在种麦子,没有人在种别的东西,是东周公想改种稻子而已。您要是想折腾他们,倒不如先放水把他们种的麦子淹了。放了水后东周老百姓肯定会按东周公的要求去改种稻子。等他们种好了稻子再断水。这样一来东周的老百姓要死要活就得看西周的脸色,也就相当于是听您的命令了。”  西周公大喜道:“说得好啊!”于是就放水给东周。苏子也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拿到了东西两个周国的律师费。
  背景综述:    在这个故事中,获胜的肯定不是东周,就象苏子说的,他们改种稻子后必须得看西周的脸色。西周控制了水源,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东周公早晚会明白过来的,所以他们也无法通过控制水源的方式获得最终的胜利。胜利者是谁呢?只能是靠耍嘴皮子赚钱的苏子。就如同现代人打官司,无论官司输赢,律师总是胜利者。    熊评:中国日益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事务中,相信经历这次经济危机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让中国参与调解各种国际纠纷。只要中国能耍好两面三刀的把戏,以后好处大大滴,呵呵。
  第六个故事:昭献在阳翟      原文: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  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译文:  楚国的相国昭献到了韩国的阳翟,东周公想让自己的相国去迎接他,相国不想去。苏厉替相国去游说东周公说:“以前楚王和魏王在东周会晤的时候,您曾经命令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楚王和韩王在东周会晤的时候,您曾让许公到楚国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迎接韩王。现在昭献可不是哪一国的王,您却要派身份比陈封,向公,许公还要高的相国去迎接他,要是楚王到了阳翟,您打算让谁去接?自己跑一趟?”  东周公恍然大悟道:“说得没错!”于是就没有派相国去接昭献。
  来捧老熊的场~撒花~
  熊评:    这个故事讲的其实就是外交礼仪的“规格”,东周相国之所以不愿意去迎接另一个国家的相国,肯定也是不愿意屈尊,苏厉说服东周公的理由也很简单:外交礼仪是要讲规格的,你现在派总理去迎接另一国的总理,以后别国元首要来,你用什么礼仪规格?这个还是后话,你让以前那些来你国家的国家元首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你敢跟他们解释说派比相国官小的人去接他们,是因为他们地位不够高么?    其实对于大国来说,手握主动性的时候偶尔一两次不理会这种虚礼关系不大,比如这次“宇宙大国”的盲人总统2MB提出中日韩三国会谈,中国没拾这个茬,他们照样没辙。
  第七个故事: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原文: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译文:  秦国想要攻打韩国,向东周借路,东周公左右为难,怕借了路会得罪韩国,不借路会得罪秦国。史黡对东周公说:“您为毛不派个人去跟韩王(我怀疑这里原文有错,因为韩公叔虽然是韩国的公族,但却在鲁国当官,一来说不上什么话,二来距离太远)说:‘秦国敢于穿越东周的土地去进攻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您为什么不送给东周一两座城,然后在派遣重臣当使者途径东周去楚国商量军事同盟的事呢?这样秦国必然产生疑虑,不再信任东周,那韩国就不会受到进攻了。’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强行把土地塞给我们东周,无非是想离间我们东周和秦国的关系,我们实在是害怕失去大王的信任,所以不敢接受。’秦国肯定没有什么立场不让我们要这块地,只要他们说句客气话,我们就当真把地收下。这样我们即没有失去秦国的信任,又占了韩国的便宜。”
  背景综述:  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公元前290年,当时的秦绝对处于一超独霸的地位.二周对他们来说就如同两条看门狗,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韩魏也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时候了,对秦来讲,他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两国之间如何.要是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尚有一战之力的赵和国力尚强的齐之间,秦倒要谨慎处置,发生在周韩之间,对秦来说,差不多相当于一只老虎看老鼠和麻雀掐架,谁占了谁便宜,老虎也不会在乎的.    熊评:  看来东周公从来都是糊涂蛋,就没干出过什么明白事来。史黡这家伙,不能说不贼,他对国际局势把握得很准,清楚地认识到韩虽然比周强,但仍然不能跟秦抗衡,所以只要拍好了秦国的马屁,韩怎么看东周其实是无所谓的,相反利用这个机会东周还能捞一把。  但是他们这种得捞一把是一把的做法实际上助长了秦帝国主义的气焰,所以在不久以后,周韩相继被秦吞并了。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事也常见,阿拉伯和以色列被大国势力当枪使,多少年都太平不下来,倒霉的归根结底是他们自己,不是没有人能看穿,只是有些看得穿的人不在其位,在其位的又要为眼前的利益集团服务,不得不向形势低头。偶尔出一两个敢顶着形势硬来的也没有用。拉宾被炸死了,阿拉法特被软禁在住处病死,沙龙倒下了再也没有醒过来。
  先mark着~~~~~~~
  第九个故事: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原文: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已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译文:      东周的新相国吕仓介绍了一个客人给东周公。前任相国工师籍害怕那个客人会说什么对自己不利的话,就让人去对东周公说:“吕仓介绍的那位客人是个能言善辩之士,但他的话不全都是可取的,因为他喜欢讲别人坏话。”    第十个故事: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原文: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已,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译文:  东周文公免除了工师籍的相位,让吕仓来当相国,国人(请注意,这个“国人”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民群众”是不同的,应该是当时在奴隶制公国中掌握话语权的奴隶主阶层和作为他们附庸的平民阶层)不高兴,都说吕仓这家伙坏的很。东周文公听说后不太高兴,有点后悔了。  有人对东周文公说:“治理一个国家,不可能不得罪人,总得有人站出来挨骂,忠于主君的臣子会想办法让坏名声落在自己身上,而让国君去当好人。过去宋国君主为了给自己建高台(中国古代直到三国时期一直喜欢建高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观景平台,是统治阶级用来享乐的)强占了农民的耕种时间,宋国百姓都骂他,就是因为没有忠臣替他去挨骂。宋国的子罕(即乐喜)辞掉相国的职务降任司空,老百姓责备子罕而称赞宋君。齐桓公姜小白(-_-|||真的有叫小白的)在自己的宫里开了七个市场,有七百户女性工作者专门为他服务(那年头就有伟哥了?),招惹了人民的非议,管仲故意建造了不符合礼制的三归台,就是为了把人民的视线从齐桓公身上吸引过来骂自己!《春秋》上记载了臣子杀死君主的事例几百起,那些事可都是有好名声的大臣干的。所以大臣受称赞可不见得是国家的好事。因为老百姓的力量加起来也很强,憎恨太多了也会象山一样。”  东周文公听了,果然没有罢免吕仓。
  背景综述:    本来在这两篇前还有一篇,是写周最的,我把它挪到后边和几篇同样讲周最的故事放在一起了。这两个小故事应该有承接的关系。  吕仓因为挨了骂,担心自己相位不稳,所以替自己找了个说客去游说东周文公,前任相国工师籍作为骂吕仓的背后推手,认真分析了吕仓面临的形势,认为说客光说吕仓几句好话大概起不了什么作用,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东周文公面前说诽谤自己的话,通过让自己重登相位的计划泡汤的手段来达到巩固吕仓相位的目的。于是他先派出了自己的说客,告诉东周文公,新来的这家伙喜欢讲别人坏话,这是个“范围性防御”,可以说是很高明的手段。  但没想到吕仓找的说客技高一筹。他一上来就把大臣挨不挨骂上升到了是否忠心这个高度,告诉东周文公,只有忠于你的大臣才会替你挨骂,如果他不挨骂,那挨骂的就是你了。一手挡开刺向吕仓的唇枪舌剑,另一手反劈了工师籍一刀:他没有挨骂,说明他对你不忠心,而是为自己沽名钓誉。末了又下了句诛心之语:历史上宰自家国君的人,可都是名声不错的。一下子就把名声好的工师籍放在了乱臣贼子的那一伙中去了。  工师籍的说客不防而防,一句“好毁人”破尽一切毁谤之言,吕仓的说客不攻而攻,一句“。。。臣弑君者。。。皆大臣见誉者也”让工师籍万劫不复,都是说客中的高手。    熊评:  杀人不用刀,说的就是这种人吧?现在的职场之中,其实很多时候也用得到类似的东西,偶尔貌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很可能会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老熊是笨人,搞不来这套,只好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吃的亏倒也不多。
  第十一个故事:温人之周      原文: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译文:   有个魏国温地的人来到东周,由于忘带护照被海关拦了下来,温地人就说:“俺素本地人,凭啥跟俺要护照?”  东周的海关工作人员本着认真负责地工作态度问他在哪里住,他却说不上来,于是海关工作人员怀疑他和笨大叔有关,就把他抓起来了。东周公听说这件事,觉得这人傻得可爱,就派个人去问他:“你不是周人,根本蒙不过去,凭啥说自己不是外人?”  温地人眼珠一转,说:“你们别欺负我,我可受过教育,小时候我就读过《诗经》,《诗经》上可说了:‘整个天空的下面,都是国王的土地,站在土地上的人,都是国王的臣子’,现在周王君临天下,我是周天子的臣民,你们怎么能污蔑我是外国人?我明明是本国的良民。”  东周公觉得这家伙够不要脸,就把他放走了。
  这番解读甚得我心
  背景综述:  当时已经是战国末期,七强全都已经称王,秦甚至试图称帝,早就没有人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这个温地人这么说,无非是在狡辩。但妙就妙在他这个狡辩的对象是周天子直属两个公国之一的东周,严格说起来,东周真的没有什么立场反对他,因为东周的封地本来就叫成周。在法理上是属于周王的。    熊评:  这货最幸运的是没遇到美国警察,其次幸运的是没遇到中国城管。  还有,以后我去香港能不能照此办理捏?
  作者:伽玛甲 回复日期: 20:56:49 
    这番解读甚得我心  ===========  您喜欢看就是俺的成功,谢谢。
  过来支持下~
  自带板凳就坐~~~
  马个克!
  第十二个故事:周最谓石礼      原文:  周最谓石礼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译文:  周最对吕礼(当时知名的无石礼此人,当了齐相又和秦有关系的只有吕礼)说:“您为什么不利用秦国的力量来攻击齐国呢?我有本事让你当上齐国的相国,你当了齐相之后玩把无间,引导齐国的政策去事奉秦国,肯定不会有问题。然后你再拉兄弟一把,推荐我到魏国去做官,兄弟一定响应你的政策,这样一来天下大势就把握在你的手中了——你在齐国位高权重,秦国也会看重你,齐秦关系融洽,老哥你的地位也就稳定了。”
  自带板凳就坐~~~
  首页留名,好帖子~~~
  背景综述:  这一篇文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必须研究一下背后的历史,周最是西周公的儿子,本来有可能继承国公的地位,但这小子眼光非常长远,看明白了东西两周快混不下去了,韩魏等国形势也不妙,在当时剩下的强国中,他明确地选择了秦作为自己效忠的目标,当时秦齐关系正由战争转向缓和,秦昭王派遣他到齐国去当官,但齐愍王不信任他,没多久就让他走路了,此时刚好吕礼从秦国流亡到齐国,齐愍王想让他当相国。周最应该是在得到里吕礼要被拜相的消息后,打时间差跑去跟吕礼说这番话的。周最此人极端自私,私欲极重。    熊评:  有时候当个管人的人确实会为这种问题头疼,有能力的人私欲重,私欲不重的人能力未必强,到底用什么人呢?当然这世界上既有能力又没私欲的未必没有,但肯定非常少。至于既没能力私欲又强的,估计也不会有人为他头疼。  囧。。。咋觉得俺象在说绕口令捏?
  第十三个故事:或为周最谓金投      原文:  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子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公不若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已公东收宝于秦,南取地于韩、魏,因以因徐为之东,则有合矣。”    译文:  有人替周最游说赵国重臣金投说:“秦王派周最到齐国当官,就是想让天下怀疑齐秦两国会结成军事同盟。谁都知道赵国难于同齐国相抗衡,如果赵国害怕齐韩两国的军事同盟,必然先跟秦国结盟。万一齐秦两国真的结盟,您的国家夹在这俩大国中间,好比钳子里的核桃,人家一使劲儿您这边恐怕就玩儿完了。您不如先劝秦国把齐国放在一边,然后帮助秦国去讨伐韩魏两国,如此一来,赵国起码能夺取到韩国上党地区的长子城。您就可以因为当了秦国的东道主而收到他们送来的礼物,在南方又抢到了韩国的土地,同时也可以给魏国点颜色看看。然后您再慢慢去算计齐国,齐国早晚得向赵国求和。”
  来看镇版神兽
  第十四个故事:周最谓金投      原文:  周最谓金投曰:“公负令秦与强齐战。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使无多割,而听天下之战;不胜,国大伤,不得不听秦。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西土秦之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复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也。”    译文:  周最对金投说:“您自持赵国与秦国有军事同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如果您打赢了,那秦国就会把持住齐国的土地,不会割让土地给别国,看天下诸侯谁有胆量招惹自己。打不赢,国力受到损失,以后只能看秦国的脸色过日子了。那样秦国就会夺取韩魏的上党。太原以西的土地已经全都是秦国的了,秦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一半,夺取上党以后,秦国就好比是捏住齐楚和赵魏韩三国的下JJ一样,您的国家就会覆灭,自己也会有危险,你这又是为什么许的捏?”
  第一页留名
  背景综述:  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赵国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已经死了,赵国因为他的死,国力下降(原因以后讲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再讲),但齐国却由于齐宣王时期的修生养息政策而国力正强,齐愍王在执政之初选贤任能,正打算大干一场,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这三年中,齐联合了韩魏两国连续进攻秦国,一度曾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  秦国意识到了齐国国力正盛,不可力敌,只能智取,一方面派出了象周最这样的高级间谍打入齐国作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努力想让齐国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孤立主义。另一方面通过象金投这样亲秦国的赵国大臣,联合赵国打击韩魏。  这两个小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金投由于有了秦国撑腰,想鼓动赵国去进攻齐国,但周最敏锐地意识到齐赵两国的战争会直接导致秦齐之间的军事对立,这符合秦国的利益,因为周最本人也说了:夺取上党以后,秦国就如同捏住齐楚和赵魏韩三国的小JJ。原因很简单,上党是山西省东南部一块群山环绕的高地,占据了这个地方,三晋各国都在秦国兵锋之内。但不符合作为秦派到齐国的大臣周最本人的利益。所以他先是派人,然后自己赤膊上阵,努力说服金投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转而去找韩魏两个小国的麻烦。    熊评:  前边说过周最私心重,从这两篇里就可见一斑,不过这货有本事,很多君主明明知道他私心重,还是要用他。
  老熊也东西也贴得太快了。。  没必要一下都贴完嘛。
  来踩一下。。
  第十五个故事:石行秦谓大梁造      原文:  石行秦谓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    译文:  石行秦(有的书说是&右行秦&,右行是秦的官名,秦是名字,意思是右军统领名叫秦的人)对大梁造(也称大良造,在商鞅设立的二十级秦国爵位制中位列第十六级,也叫上大造,和第十五级少上造同取“主上造之士”的意思,在秦国算相当高的高级官员,战国初期这个爵位曾经总揽军政,后来秦惠王设立相国,大良造才逐渐转为了带荣誉性质的爵位)说:“想要成就霸主的威名,我们应该吸引东西二周那些能言善辩智谋高超之士来秦国。”又对东周公说:“您应该让您手下那些聪明才辩之士到秦国去给您争取利益。”
  学术帖,继续学习ing
  熊哥好样的。。有水平的帖子要赶紧马克!!!
  熊哥好样的。。有水平的帖子要赶紧马克!!!
  第一页  先占个位
  熊评:  这货无论是名叫石行秦,还是右军统领叫做秦的人,丫肯定收了东周什么“能言善辩智谋高超之士”的银子,想给人家在秦谋个一官半职,我要是大梁造,随口就回丫一句:“我又不知道两周的什么人算是能言善辩智谋高超之士,这可咋办捏?”看丫说什么,丫向我推荐谁,我就把谁拉到自己黑名单里去。花钱买官的主儿,品行高不到哪儿去。
  熊评:  这货无论是名叫石行秦,还是右军统领叫做秦的人,丫肯定收了东周什么“能言善辩智谋高超之士”的银子,想给人家在秦谋个一官半职,我要是大梁造,随口就回丫一句:“我又不知道两周的什么人算是能言善辩智谋高超之士,这可咋办捏?”看丫说什么,丫向我推荐谁,我就把谁拉到自己黑名单里去。花钱买官的主儿,品行高不到哪儿去。
  熊评:  这货无论是名叫石行秦,还是右军统领叫做秦的人,丫肯定收了东周什么“能言善辩智谋高超之士”的银子,想给人家在秦谋个一官半职,我要是大梁造,随口就回丫一句:“我又不知道两周的什么人算是能言善辩智谋高超之士,这可咋办捏?”看丫说什么,丫向我推荐谁,我就把谁拉到自己黑名单里去。花钱买官的主儿,品行高不到哪儿去。
  老熊的帖前排占座!
  喵了个咪的,破天涯又抽风了。    乃们熊嫂说饿了,俺先陪她吃点东西去,回来继续。
  第一页第一页
  MARK 慢慢看 战争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红烧爪一个
  好帖要留爪~
  爪!大爪!
  第十六个故事:谓薛公      原文:  谓薛公曰:“周最于齐王厚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者,欲取秦;秦、齐合,弗与礼重矣。有周齐,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以合秦、魏,收周最以为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齐无秦,天下果,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    译文:  有人对薛公田文(即战国四公子中的孟尝君)说:“周最对齐王算是相当尽心的,但齐王却让他走路了。现在之所以听信了祝弗的话想让吕礼当相国,是要和秦国改善关系。秦国和齐国一旦结盟,祝弗和吕礼的地位就稳固了。秦国控制周室,同齐国结盟以后,您就成聋子的耳朵了。您现在不如迅速出动北部的军队,作出威逼赵国的势态,逼迫秦国与魏国讲和,然后厚待周最。这样即能挽回齐王的信誉,又能制止国际政治局势继续恶化。齐国一旦与秦国绝交,就会重新得到天下人的爱戴。祝弗吕礼之流必定逃亡,齐王除了您也就没什么人可依靠了。”    背景综述:    此人应为周最的说客,他劝说田文的时候,时刻不忘给周最说好话,但他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齐国一旦和秦国结交,必然失去韩魏两国的信任,从而在国际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如果田文能威胁秦的盟国赵国,来迫使秦国放魏国一马,那么事情还可以挽回。    熊评:  听一个人说话,不要有先入为主的立场,应该先听听他说什么,然后想想他说得对不对,比如这个说客虽然是在替周最说话,但他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判断还是准确的,如果田文仅仅因为这个人代表的是周最的利益就全盘否定他,那他可就太傻了。
  能配图就好了~
  老熊的帖子一定得来顶个!    老熊加油!!!!    等你讲完&战国策&,再讲讲&韩非子&好不?
  坐下慢慢看。
  作者:长不大1984 回复日期: 22:56:25 
    能配图就好了~  ==============  俺不会画画,对不起哦:(
  作者:我又不是人民币 回复日期: 23:02:06 
    老熊的帖子一定得来顶个!        老熊加油!!!!        等你讲完&战国策&,再讲讲&韩非子&好不?  =====  等讲完这个再说吧,&战国策&一共四百多个故事呢,我现在总共还没写到十分之一呢,而且东西周这两篇都是短的,长的都在后边,乐观地估计,两年内我能写完就算快的了.
  为什么都是爪印呢
  作者:或躍在渊 回复日期: 23:05:44 
    作者:我又不是人民币 回复日期: 23:02:06  ==================  啊,你辛苦了~    那我看&韩&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来问你不?    ^^    PS:熊婆最近挺好的吧?
  第十七个故事:齐听祝弗      原文:  齐听祝弗外周最。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则伐齐深矣;夫齐合则赵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必不处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译文:  齐愍王最终听信了祝弗的话,任用吕礼为相,排斥了周最。有人劝说他说:“您驱逐周最,听信祝弗,任命吕礼当相国,就是想加深对秦国的合作。但秦国得到齐的支持,必然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在国际上一超独霸的地位,齐国的利益就要受到伤害了。齐秦一旦开始合作,那赵国必然因为害怕自己成为秦国的目标而发兵进攻齐国。这就相当于秦国利用赵国来进攻齐国,和我们齐国直接同赵国开战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肯定没有太平日子过了。所以您听信了祝弗的话,就是失掉天下的开端。”
  作者:我又不是人民币 回复日期: 23:07:54 
    作者:或躍在渊 回复日期: 23:05:44        作者:我又不是人民币 回复日期: 23:02:06    ==================    啊,你辛苦了~        那我看&韩&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来问你不?        ^^        PS:熊婆最近挺好的吧?  =======  挺好,她现在还在俺那个水楼里跟某大叔眉来眼去呢,呵呵.    你要是看到什么地方不明白尽管问,我不一定答得出来,不过尤迪安和菠萝都是学中文的,我不行还有他们不是.
  ^^    那就要多麻烦你们了,我古文水平其实很次^^    有时间我继续去那楼里爬楼去~    不打扰你了,你继续讲吧^^
  背景综述: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渐强,关东诸国有所警惕,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秦逮住机会把楚一顿好打,夺取了楚国的汉中,这更让齐坐不住了。韩和秦一起找楚的麻烦,结果秦占了楚的便宜后不满足,又夺取了韩的宜阳,韩当然怀恨在心。魏国也被秦夺去了黄河以西的土地。这三国于是联合起来,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进攻秦国,一度攻入函谷关。  这次战争对秦的刺激很大,于是他们准备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来对付齐国,在公元前288年,他们甚至建议齐国和他们共称帝号,当然主要的目的是想“捧杀”,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把齐置于列强的对立面。  齐愍王由于自信心过度膨胀,没有看穿秦国的奸计,终于在公元前286年灭宋之战中,由于独吞战果而导致以齐为主导的军事同盟瓦解。到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了除楚国以外的各国进攻齐国,齐愍王出逃,死在了楚国援军将领淖齿的手里。  劝齐王的这个人,算不上慧眼独具,但他对天下的形式还是清楚的,想来应该是齐愍王即位初期那些为齐愍王开创一时霸业的老臣之一,可惜这个时候的愍王已经听不进这些话了,不久以后,称霸一时的愍王就悲惨地被饿死了(也有人说是被抽筋而死),齐国也差一点亡国。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策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