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二年级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什么资料练习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训练》
岔河中心小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
前&&&&&&&&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学校正在开始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专题的系统学习,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最好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先进方法的阶段,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使你们能快速的形成数学思维方法。
岔河中心小学《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这本书根据你们的知识结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选择了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做一做四个板块。你们作为数学学科爱好者,做到
“法”而有“向”,“研”而有“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益,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彰显数学文化的美丽和其独具的魅力。
同时编写《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几点:
1、激发你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遵循你们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根据不你们的实际情况,努力让你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快乐,而不仅仅是解答难题。
2、训练你们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学习数学,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通过数学的学习,让你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锻炼你们优良的意志品质。数学思维训练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你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要经常鼓励和帮助你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战胜难题的勇气,培养你们坚韧不拔的毅力。
4、培养你们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给予你们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最大空间。数学教学提倡结合你们日常课内教学的实际,不提倡超前进度,要注重理解,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
5、使你们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培养自信,数学是理科的基础,学习数学对于你们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物理化学都非常有好处。
岔河中心小学《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对学生有着长远的实用价值,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一方面紧扣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学生升学的需要,针对提高性的数学课外活动的需要,着重从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受益终生。
岔河中心小学《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思维的无穷魅力在于:总结出规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再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认真学习,你会收获很多的快乐。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数学魔术家--沙贡塔娜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0和它的数字兄弟
有一天,森林里面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它们长相很特别,动物们都很奇怪,要求他们一一介绍自己。第一个走出来一个瘦子,它说:“我是1,像支铅笔细又长”。接着又走出一个说:“我是2,像只小鸭水上飘。”第三个说“我是3,像
只耳 朵听声音。”“我是4,像面小旗随风飘。”“我是5,像支衣钩挂衣帽。”“我是6,像棵豆芽咧嘴笑。”“我是7,像把镰刀割
青草。”“我是8,像支麻花拧一道。”“我是9,像把勺子能盛饭。”“我是0,像个鸡蛋做蛋糕。”他们刚介绍完了,小鹿又
问道”你们中间谁最大?谁最小呢?”9站出来,很骄傲地说“我是9,我最大。” 0耷拉着脑袋说“我最小。”“对,就是这个
表示什么都没有的0。”9用冷淡的口气说道。9刚说完,动物们和它的数字兄弟都笑了。0更加不好意思了,动物们看到0这么没
有用,都不愿意和它一起玩。它们在一起唱呀!跳呀!非常开心。突然一只 大象在里面挣扎了很久,用了很大的力气总想爬上
来,它爬呀爬累得满头大汗,腿也挂破了,鲜血直流。可是,怎么也爬不上来,它只好在里面大声“救命
呀!救命呀!”动物们听到了,就纷纷跑到洞口边,想把大象救出来。数字1到9也来帮忙了。他们组成最大的数字,显示了最大的力量,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大象拉上来。这个时候,只听见后 面有一个微弱的声音说道“我也来试试。”它们一看是0,就勉
强的同意它也来帮忙。它们重新组成数字,它们的力量一下子就增大10倍。哈哈……,一下子就把大象拉上来了。
动物们都很感谢数字兄 弟,同时也为冷落了0感到愧疚,它们都来到0的身 边,愿意和0做朋友。数字兄弟也开始重视0了,愿意 和它一起玩耍。
从此以后,0再也不自卑了,它觉得自己还是很有用的。
听说有个数学王国,小明和小芳想结伴到数学王国参观。到了数学王国门口,门口有许多人,原来,要想进王国,必须先抽一道数学题,做对者方可入内。小明和小芳分别抽了一道题,由于两人平日数学学得非常好,所以他们很快做出了数学题,顺利进入了王国。进入王国以后,发现王国内所有的房屋、树木、交通工具全都是由数字组成的。街道纵横交错像个迷宫,每走一个路口,都要做一道数学题,做错了就会迷失方向,只能按原路返回。做对了,就可以跟数字小朋友做游戏,老鹰抓小鸡、捉迷藏、跳蹦蹦床小明和小芳玩得可高兴了,两人相约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下次还要来王国玩。
小明进门口时抽到的数学题是:5X9-45=
小芳进门口时抽到的数学题是:45-5X9=
小朋友你会做吗?
小 鸡 的 家
小鸭要到小鸡家做客,可是它不认识小鸡的家,小白兔跑过来说:“让我告诉你小鸡家怎么走。”小鸭按照小白兔告诉它的方向,先往北走第一个路口往西走,过一条马路往东走,路口往西走再往东走有一栋楼,小鸡家在三层的第一户。
专题简析: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1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介绍了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原教材安排的是用硬币、曲别针、方木块等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测量活动,得到的结果不统一,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需求。本教材更尊重知识本源,采用真实的事例:古人曾用身体的一部分,如:“庹(tuǒ)”“拃(zhǎ)”“脚长”作为“长度单位”。由于不同的人测量得的结果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是必要的。
  例2介绍了我们最常见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直尺是我们最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学生观察直尺发现,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而且都是统一的,每一个单位就是1厘米。学生用手比画感受1厘米的长度,再通过实物比较,如:田字格的长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知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它作单位。如果使用课件,不能用放大的1厘米长度作为标准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一定要以手中尺子上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准,形成清晰的表象。教材给出厘米可以用“cm”的符号表示,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实际运用。
  认识了长度单位与测量长度的工具,例3就是用尺子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的把握。测量时强调以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尺子的边缘与物体重合,再看尺子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几个长度单位。
  例4认识米尺和米。因为学会了用厘米尺测量,因此指定一名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黑板的长度,一是巩固前一课时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立刻感受到这样的测量很麻烦,体现了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自然引出米尺。通过观察米尺,知道米尺的特点: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比划米尺,知道一个米尺大约有一庹那么长,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教材给出米可以用“m”的符号表示,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实际运用。
  例5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通过观察米尺,数出一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得出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线段比较抽象,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教材例6首先安排的是“一根拉直的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需要注意的是,一根直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但它不能等同于线段,应通过观察拉紧的线后,问:你看到的这根线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形象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其次借助学生身边的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知道这些也可以看成线段,进一步感知线段“直的”特点,也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再根据这几条线段找出线段共同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至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如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予以介绍,这里先不涉及)。接着用尺子量一量,标出线段的实际长度,加深对线段的认识。教材中有一线段是斜着画的,意在说明只要符合线段的特点,跟方向是没有关系的。
  了解了线段的特点,例7就是借助直尺按要求画出线段(限整厘米数),这可以让学生与前面的测量长度联系起来。测量一般以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边,画线段也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
  例8安排的是解决问题的内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与米的长度表象,以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只学过“米”与“厘米”,很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学时要避免这种现象。想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估测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通过读题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接着进行分析,运用自己熟悉的一定长度去估测,如:通过1厘米的长度推测出13厘米的大约长度,判断出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再如:通过一个学生的身高有1米多,只在旗杆的下面,一根旗杆大约有10个小朋友那么高,判断出应该是13米,而不是13厘米……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其他长度作为标准,判断旗杆的高度,这样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思想上的渗透。反思与回顾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验证:我们熟悉的铅笔的长度都超过了13厘米,那么旗杆的高度应该就是13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难点是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会根据物体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 )厘米
(&& )厘米
比 短(&&&
比 长(&&&
和 共长(&&&
2.小明的尺子折断了,你能帮他用这把尺子量出铅笔的长是多少厘米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习题:30+()﹤40 26厘米+()厘米﹤1米
()米-80米﹤16米 1米-()厘米﹥12厘米
第2讲&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运算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如中国至少在商代(约三千年前),已经有加法、运算,但同其他几个如埃及、希腊和印度一样,都没有加法符号,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写法中仍可以看到这种遗迹。到公元三世纪,希腊出现了“↑”,但仍没有加法符号。公元六世纪,印度出现了用单词的缩写作号。其中是在减数上画一点表示。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的做法。例如用的P(Pl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加)表示加,用M(Min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减)表示减。
&&&&&&&&&&&&&&
&&“+”、“-”的来历
数学课上,数学教师对一位学生说:“你怎么连减法都不会?例如,你家里有十个苹果,被你吃了四个,结果是多少呢?”
这个学生沮丧地说道:“结果是挨了十下屁股!
“+”、“-”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专题简介:
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进位以及在操作 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在计算中切实感受到笔算加法和减法都要把相同的数对齐,都是从个位算起,它们主要区别是加法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
例题分析:
1.& 计算:11+22+88+99
&&&&解答:
【小结】加法中能凑整的可以先算,这样会简单一些。
小猴子早上吃2个桃子1个香蕉,中午吃2个香蕉1个桃子,晚上吃1个桃子1个香蕉,则一星期(7天)小猴子要吃多少个桃子?多少个香蕉?
  解答:小猴子一天吃2+1+1=4个桃子,一天吃1+2+1=4个香蕉,  所以一星期吃4&7=28个桃子,吃4&7=28个香蕉。
 【小结】看清楚一天中每顿小猴子吃几个桃子、几个香蕉。
趣味小故事&&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相关的应用题练习:(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
1.二年级2班共有学生43人,比二1班少2人,二3班比二1班多4人,三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筐苹果连筐重30千克,卖出一半苹果后,连筐还重18千克,筐重多少千克?原来苹果重多少千克?
3.三人量体重,甲乙共重52千克,甲丙共重46千克,乙丙共重48千克,三人各重多少千克?
4.黑猫钓到15条鱼,白猫钓到5条鱼,花猫钓到7条鱼,黑猫要给白猫和花猫各多少条鱼,三只猫的鱼才同样多?
参考答案:
1.43+2=45(人) 45+4=49(人) 43+45+49=137(人)
2.30-18=12(千克) 18-12=6(千克) 30-6=24(千克)
3.52+46=98(千克) 98-48=50(千克) 50&2=25(千克)(甲)
52-25=27(千克)(乙) 46-25=21(千克)(丙)
4.15+5+7=27(条) 27&3=9(条) 9-5=4(条)9-7=2(条)
关于年龄差的问题:
1. 妈妈比儿子大26岁,1年以后,妈妈比儿子大(&)岁。
年龄差可是不变啊!
2.小亮的表哥今年18岁,小亮6岁。5年后,表哥比小亮大几岁?
角的初步认识
一、专题简介: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也不例外。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参见“加强实际操作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集》曹飞羽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二、思维训练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要求。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2.在训练中注意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故事引领:
故事一:角的来历
  小圆点是天空中最快乐的成员。可是有一天,它和太阳公公玩,一不小心,“啪”地从空中摔了下来,还把太阳公公的两根胡须扯下来了。“这怎么办呢?”小圆点对躺在地上的两条射线说。这时,圆规大叔来了。对小圆点说:“不要紧,我来把你和两条射线接起来,不过,连起来就不见得是一条直线了。”
  “那是怎么回事呢?”小圆点问。
  “你看,”圆规在叔边说边拉起了两条射线,把它们连在一起,结果呢?(见   图)    ∨
&  小圆点惊叫一声,“这是什么呀?怎么还有一个拐角呢?”
圆规大叔告诉它,“射线接头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从角的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小圆点很高兴自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故事二:角的简介
在数学王国里,生活着一个大家族,叫做角。这个家族一直生活的都很幸福快乐。
可是,有一天,这个家族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争吵的不可开交。于是,整个角的家族来到数学国王的面前,让国王给他们评一评理,排一排序。国王想了一天一夜,终于想好了,他把角的家族从大到小排了一遍。第二天,他把大家召集起来,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周角是角的家族里的老大,平角是老二,钝角是老三,直角是老四,锐角最小。”
尽管,锐角有一万个不愿意,但国王说话是算数的。
&数学国王清了清嗓子,又补充说道:“周角是老大,但只能是360°,平角只能是180°,而钝角要大于90°,又要小于180°,直角是90°,锐角必须小于90°。”家族里的角们听了,觉得国王说的有道理,也就不再争论了。
在生活中,角无处不在,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处处看到它们。我们学习用的书本就有四个直角,我们画的简笔画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角度。还有我们大家都见过钟表,在三点的时候,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了直角;六点时,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平角;两点时,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了60°角等等……
教师指导: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使之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3跟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各边都对齐),学生非常轻松自如的各自摆出了三角形,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讨论(出示讨论题,三角形三条线段的长度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画出三角形)。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的掌握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教师只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矛盾,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轻松而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概念,培养了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
二、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最重要一点是联系实际、通过实物、教具或实例,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于思维形象之间的矛盾。
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来发散学生的思维,拿出三根小棒,在桌子上试一试能摆出多少个角?想一想有多少种摆法?学生在边讨论边实践中,把三根小棒摆成了2个角,3个角,4&个角,一直摆出12个角,而且还有不同的摆法,仅举一组同学的摆法。
&&2个角&&&&&3个角&&&&&4个角&&&&&&5个角&&&&6个角
例题:1.下面立体图形中有几个面?有几个角?
分析与解答: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而且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四个角,那么就相当于六个四相加,一共有24个角。
2.观察七巧板。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考查目的:通过七巧板巩固相关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答案:(1)有1个正方形,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中有4个直角,三角形中有1个直角和2个锐角,平行四边形中有2个钝角和2个锐角。(2)5块三角形板中每个直角都一样大,每个锐角也是一样大。
解析:通过比较角的大小,可以发现5块三角形板中角的特点,理解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渗透数学学习中图形的相似美。
3.用剪刀将一张正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你有哪些不同的剪法?把你的剪法画出来,再填空。
&&&&&&&&&&&&&&&
&&&&&&&&&&&&&&&&
还剩(&&&)个角&&&&&&&&还剩(&&&)个角&&&&还剩(&&&)个角
考查目的: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通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获得直观认识,不仅巩固了角的认识,也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答案: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还剩(5)个角&&&&还剩(4)个角&&&&还剩(3)个角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答案,除了如上图所示常规的三种方法,如果有学生认为用剪刀剪角时不一定沿直线剪,没有违背本题的意思,只要是有道理的,画出图都给予认可。因此本题虽然只给出三幅图,但学生只要找出不同的方法,都可以继续再画。
你也来试一试:
1. 左图中有(  )个角。
A.8&&&&&&&&&&&&&&&&&&&&
B.7&&&&&&&&&&&&&&&&&&
2.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锐角。
A.1&&&&&&&&&&&&&&&&&&&&
B.2&&&&&&&&&&&&&&&&&&
答案:1A& 2:B
第四讲 表内乘法(一)和表内乘法(二)
乘法口诀简介:
,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轻重》云:“滤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云;“齐桓公设庭宴燎,待人士不至,有以九九见者。”古时的乘法口诀,是自上而下,从“”开始,至“一一如一”止,它的顺序与后世相反。古人用乘法口诀开始的两个字“”作为此口诀的名称,所以又称九九乘法表。
《》,又常称为“小九九”。学生学的“小九九”,是
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成为我们的九九口诀“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乘法口诀的特点:
1、九九表一般只用一到九这9个数字。
2、九九表包含乘法的可交换性,因此只需要八九七十二,不需要“九八七十二”,9乘9有81组积,九九表只需要1+2+3+4+5+6+7+8+9
=45项积。明代也有采用81组积的九九表。45项的九九表称为小九九,81项的九九表称为大九九。
3、最短的乘法表。玛雅乘法表须190项,乘法表须1770项,、、、等国的乘法表须无穷多项;九九表只需45/81项。
4、朗读时有节奏,便于记忆全表。
5、九九表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从春秋战国时代就用在筹算中运算,到明代则改良并用在算盘上。九九表也是小学算术的基本功。
&& 《乘法口诀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扑嗵扑嗵跳下水。
6、另一个九:
9X9=81 8+1=9
9X8=72 7+2=9
9X2=18 1+8=9
9X1=9 0+9=9
一起来挑战!圈一圈,看看谁的小花多。 ❀❀❀❀❀
1、做一道乘法算式题,丁丁把其中一个因数2看成了5,结果积是35,想一想正确的积是多少?
2、小明用4根小木棒摆了一个正方形:&&
,小红用7根小木棒摆了2个正方形:&&&&&
。请你像这样摆正方形,使摆出的正方形个数是小红摆的正方形个数的3倍。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3、有一罐糖,小平、小明、小玲、小玉每人拿了9颗后,罐里还剩下9颗,他们一共拿了多少颗糖?罐子里原有多少颗糖?
4、同学们做操,排成一个方形队伍。从前、后、左、右数,小明都是第5个,请你算一算,这支队伍共有多少人?
我的钱再添2元,正好买3个皮球。
5、&&&&&&&&&&&&&&&&&&&&&&&&&&&&&&&&&
&&&小朋友有多少钱?
第5讲&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能够了解它的形状、大小、结构,是认识物体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物体时,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然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趣味小故事:一位专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他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冒险小虎队”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A 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个红十字。
  B 我看到的那面上写:小药箱。
  C 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没什么标记。
  D 药箱相对的面颜色是一样的。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例题展示:
1.三2..上 侧 正 背
(1)左面的物体是由(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2)从正面看有(  )个正方形,从右面看有(  )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有(  )个正方形.
思考题答案:
  (1)7 (2) 5 5 3
纯粹数学,就其本质而言,是逻辑
思想的诗篇。&& ——爱因斯坦
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鲁迅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聚萤读书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爱迪生的故事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例题1.时间问题 小红上午7:30到校,中午11:30放学,下午1:30到校,3:30离校,小红一天在校(
解答:6个小时。
 【小结】上午4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共6个小时。
2.读出钟面的时间
奥数题目:
2.你能根据镜子里的时间写出真正的时间吗:
&&&&&&&&&&&&&&&&&&&&&&&
二、想一想、看一看、填一填。&
1、小明从上午8:00到12:00在学校,共经过了(&&&&&&&&&&&&&&&&&&
2、妈妈从上午11:00开始做饭,12:10做好,共用了(&&&&&&&&&&&&&&&
3、老师下午从2:30上班,到5:30分下班,共上了(&&&&&&&&&&&&&&&&&&
4、小丽从晚上6:20到晚上7:00做完作业,共做了(&&&&&&&&&&&&&&&&
5、体育课从2:30到3:10,共上了(&&&&&&&&&&&&&&&
6、妈妈乘车去上班,早上7:25从家出发,路上用了35分,妈妈是(&&
)时(&& )分开始上班的。
7、一天有(&&&&
)小时,15:00也就是(&&&
)午(&&& )时。
1.孙健30秒钟能写8个字,问他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9分钟能写多少个字?
  2.看着钟表的秒针,测验一下你在10秒内,能由1数到几?再测验一下在30秒内你的脉搏跳多少次?
  3.一个小朋友用自来水洗完手,忘记关水龙头,一分钟白白流走水8千克,问8分钟浪费多少水?
&&&&&&&&&&&&&&&&&&
自然这一巨著是用数学符号写成的。——伽里略
第7讲& 数学广角
小华参加摩托车比赛,参加的选手与比赛场次一样多,任何两个选手只在一次比赛中相遇,每次比赛出场四人,问共有多少人参加。
例题:1.排列组合问题
  小A、小B、小C、小D、小E五名同学参加了跳绳比赛的决赛,比赛前每两个小选手都要握一次手表示友好.当小A握了4次手,小B握了3次手、小C握了2次手、小D握了1次手的时候,小E握了几次手?最后这五名小选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解答:4+3+2+1=10(次)
  【小结】五个小朋友每两个小朋友都要握一次手,那么一共握了4+3+2+1=10(次)手.如下图:
&  2.排队问题
  16位解放军叔叔排成一队报数,从左边报起许三多报10.从右边报起成才报12.求:从许三多开始往左数,数到成才为止一共有几位解放军叔叔?
  解答:16-10=6 (个)  16-12=4(个) 16-6-4=6(个)
【小结】因为从左边起许三多报10,所以,许三多的右边还有16-10=6(个);又因为从右边起成才报12,所以,成才的左边还有16-12=4
(个).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6个人中,去掉成才左边的4人,再去掉许三多右边的6个人后,就是许三多往右数到成才的人数了.
我解决过的每一个问题都成为日后用以解
决其他问题的法则。——笛卡尔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
动手画一画,试一试,一起来切西瓜
1、一块圆烧饼,竖直切两刀最多能切成几块?切3刀最多能切成几块?&&
2、一个西瓜,竖直切3刀,最多能切几块?竖直切4刀呢?&&
3、妈妈买来一只蛋糕,让明明切成8块,最少要切几刀?&&
4、将一个西瓜切4刀,把它切成9块,而吃完以后有10块西瓜皮,应该怎么切?&&
5、将一个西瓜竖直切两刀,有几种切法?最多能切成几块?
6、将一个蛋糕切成11块,最少要切几刀?
7、一个苹果怎样切才能切成9块?
8、小明过生日,妈妈为他买了一个生日蛋糕,小明要把它切成12块,想一想,小明最少要切几刀?怎样切?
9、有35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10、淘气有300元钱,买书用去56元,买文具用去128元,淘气剩下的钱比原来少多少元?&&
11、30名学生报名参加美术小组。其中有26人参加了美术组,17人参加了书法组。问两个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二年级奥数试题
1、你今年(&)岁,2008年,你就(&)岁。
2、&5只小鸟和4只小白兔共有(26)只脚。
3、一根铁丝用去一半后,再用去剩下的一半,这时剩下6米,原来这根铁丝长(24)米。(可以画图理解)
4、有12个小朋友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已经捉住了7人,还要捉(4)人。(其中1人是扮演“猫”)
&5、教室里的10盏日光灯都亮着,现在关掉2盏日光灯,教室里还剩(&10)盏日光灯。(关掉灯,但是灯还是在教室里,有点脑筋急转弯的题,呵呵)
&6、&已知:○+□=15,○-□=1。那么○=(8&),□=(7&)。
&&&&&&7、一些笔平均分给8个同学刚好分完,最少有(8)支笔。(理解“最少”一词)
&&8、在括号中最大能填几?(4分)
&&&&&&&&&&&8&(8)﹤71&&&&&&&&&&&&&&&47﹥9&(5)
&&&&&&&&&&(8)&7﹤60&&&&&&&&&&&&&&&23﹥4&(5)
12、一部电影11时开始,12时30分结束,放映了(1)时( 30)分.
13、钟面上的时间是9:20,它比准确的时间慢了25分钟,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9:45 ).(或9时45分)
14、判断:
(1)钟面上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12,就是9时12分。( & )
(2)文具盒长14厘米。( √ )
(3)淘气写作业用了20时。( &)
(4)笑笑跑60米用了10分.( & )
(5)秒针走6小格是6秒( √ )
15、一只手有5个手指,那么两个人共有多少个手指?
答:20个手指。
16、有4盆黄花、5盆红花,每盆都开6朵花,一共开了几朵花?
答:法一:4&6+5&6=54(朵)
法二:(4+5)&6=54(朵)
17、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50米,一天早上他从家出发去上学。走了20米后发现忘记带文具盒,于是回家取了文具盒然后去学校,小明一共走了多少米?
答:20+20+50=90(米)
18、&1+2+3+4+5+6+7+8+9+10=(&55&&)
&11+12+13+14+15+16+17+18+19=(&135&&&)
(注:巧方法:用第一项加最后一项,第二项加倒数第二项……再将这些和相加——“小数配大数”)
19、在下面算式适当的位置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4 +
4&-&&4&-4
&&&&&(2)(4
+ 4)&(4 + 4)=1
(3)4 &-(4 +4)&&4
=2&&&&&&&&&(4)4&+4-4&4
 (5)4 + 4-(4-4) =8
&&&&&&(6)9+8&7-6&5-4&3-2+1=22
(答案不唯一)
20、将0-9这十个数字填入□内,每个数只用一次,使等式成立。
&&&&&0+9=1+8=2+7=3+6=4+5&&&&&(小数配大数)
21、用0、1、2、3能组成(&&18
&)个不同的三位数。
22、用6根火柴,最多可以搭(&&4)个一样的三角形。
(先用三根火柴搭成一个三角形,再在每个顶点支起一根火柴,搭成一个立体图形)
23、20个同学排成队做操,小红前面有11人,小红的后面还有(8&)人。
24、4只猫4天抓4只老鼠,那么要在8天里抓8只老鼠需要(&&4&&)只猫。&
25、在圆形的花坛上放了10盆花,每两盆花相隔1米,花坛一圈长(10&)米。
26、小明和小东每人有20块糖,小明给了小东7块糖后,小明比小东少(&&14)块糖。
27、小红与小华下棋,小红下了40分钟,小华也下了40分钟,他们一共下了(&40
&)分钟&。
28、时钟2点钟敲2下&,2秒敲完,5点钟敲5下,(&&8&)秒敲完。(每敲两下中间的间隔时间其实就是2秒,敲五下中间有4个间隔,所以就应该是2*4=8秒)
29、弟弟今年6岁,哥哥今年10岁,10年后,哥哥比弟弟大(
4&&&)几岁。
&30、一串珠子按2粒红的,3粒黑的,4粒白的这样串下去,第50粒是(&&黑&)色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