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网上办事大厅是真是假

宁波一高校正处级领导干部沈保林,发表在《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上的论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状与对策》一文,99.9%复制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团委书记(现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晓宇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5期)上的《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一文(99.9%的复制之处已划红线)。这“0.1%的创新”极有可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一、调查学校有所创新  “安徽省不同城市不同层次的高校九所”被改成了“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  ——这一创新,使得调查指向更加明确,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与操作应用性。    二、调查数据有所创新  数据创新有7处:90人变成80人;1200份变成600份;1167份变成567份;74.24%变成86.24%;78.41%变成78.5%;38.17%变成48.12%;32.11%变成42.11%。  ——这一创新,使得文章的水分大大压缩,文章的价值更为凸显。    三、论证内容有所创新  把“现状”和“积极效应”中的部分内容放入了“消极影响”中,创造性地错位论证了部分逻辑。  ——这一创新,使得失传已久的上乘功夫——“移花接木”又重现江湖。    四、关键语句有所创新  “政府通信管理部门要对运营商加大监控力度”一句变成了“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监控力度”。轻松一改,就把《Xian法》中的条款“Gong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Gong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修正过来了。  ——这一创新,对西方“人.权.分.子”当头一棒。    五、参考文献有所创新  1.把2002年的“郭嘉统计公报”变成了2006年的“郭嘉统计公报”, 统计数据四年不变,彻底纠正了郭嘉统计局的浮夸作风。  2.参考文献类型中,“[R]”(“报告”)被改成了“[Z]”(“其他文献”),学术界沿用多年的“潜规则”终于被曝光。  ——这一创新,强有力地证明了“任何权威都是不能迷信的”。    (随后上图)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沈保林发表在《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上的论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状与对策》一文。      
  等着看图……
  沈保林发表在《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上的论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状与对策》一文。      
  图片不显示,慢慢来
  图片123
  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团委书记(现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晓宇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5期)上的《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一文.    原文1原文2原文3
  红线部分,全文抄袭
  红线部分,全文抄袭
  看过了,已阅!
  国内的论文就这么回事,  教授、博士的论文,本质也都是抄的,  更何况什么搞学生工作的处长,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而已,何必呢?  楼主心理阴暗。
  不明真相顶
  呵呵,顾颉刚说,历史是累层迭加的,论文也算是这样子的吧。    
  国内的论文就这么回事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
我也学习一下
  阅。很无耻。
  如果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高校一半以上的教职工就该下岗了,将为社会解决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中国真正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扫清障碍!
  如果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高校一半以上的教职工就该下岗了,将为社会解决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中国真正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扫清障碍!
  抄袭论文很可耻,而且后果很严重    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去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其中陆杰荣系辽宁大学副校长,杨伦为北师大在读博士。《何谓“理论”?》一文涉嫌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王凌云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什么是理论(Theory)?》确系他于2002年所作,2004年他以“一行”的笔名发表在网上,并为“中国学术论坛”和“左岸会馆”转载。经过王凌云与早报记者比对,陆杰荣、杨伦版《何谓“理论”?》至少有80%内容原封不动复制了王凌云的文章。    前几天有一位研究生导师跟我说:她最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的那头只是说她前几年指导的一名学生涉嫌抄袭某某刊物的论文,其中第三段、结论完全一样。紧接着就把电话挂了。随即她联系到了几年前就已经毕业的学生,讲明了电话内容,学生顿时瘫坐了一团,因为论文抄袭是要被吊销学位证的,这个电话明显带有敲诈的意味。一旦给对方汇款,那么就会有n个电话随即来临,继续敲诈。    这么一说,辽宁大学校长抄袭事件是更加恶劣的。因为他的抄袭不同于一个要毕业学生的论文抄袭,更何况是在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抄袭的文章?  用抄袭的文章来盖起自己学术的高楼是可耻的。  自己抄袭不算,还附带一个博士作为第二作者是可耻的。  如果是那个北师大博士抄袭的文章,而辽宁大学校长做第一作者,那证明这个辽宁大学校长岂不是白痴?    我读过《什么是理论(Theory)?》这篇文章,学术价值很高。但它是一篇理论研究的基础性文章,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去抄袭一篇这样的文章,显得过于愚钝,为何不去抄袭一下玄妙点的文章呢?众所周知,哲学这个东西就是玄妙的,而这些哲学家们在玩弄着玄妙。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知:  首先,辽宁大学今年年底的排名在全国还会降低一个档次,去年它就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排到一百名之外,这所以经济学见长的大学还是要多算算用这样的大学校长是否值得。  其次,这些大学教授和大学校长们应该长长脸,不要和那些本科生相比,人家为了交期末作业抄个论文对付老师,而你们抄袭论文对付的可是中国学术界。  再者,哲学那种东西本来就没什么写的,写不出来就别写了,还不如回家上网斗斗地主,干点什么不好呢?  最后,这些大学校长以及大学教授们显然就是傻叉!本科生都知道抄论文不能全抄,最起码不能抄一篇吧,要多篇拼凑,就仿佛耗(hao)羊毛,你不能在一只羊上耗啊! 看来这些人都学傻了。  
  对于抄袭的定义    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同时也是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较难认定的行为。即剽窃。指将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的行为。在确认抄袭行为中,往往需要与形式上相类似的行为进行区别:       (1)抄袭与利用著作权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观点。一般的说,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题材、观点、思想等再进行新的创作,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2)抄袭与利用他人作品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各国著作权法对作品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本身并不予以保护,任何人均可以自由利用。但是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观事实、历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认定为抄袭。       (3)抄袭与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上的依据,一般由各国著作权法自行规定其范围。凡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一般构成侵权,但并不一定是抄袭。       (4)抄袭与巧合。著作权保护的是独创作品,而非首创作品。类似作品如果是作者完全独立创作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有的学者认为,判断抄袭与其它行为的区别,可以从下面5个方面去分析:(1)看被告对原作品的更改程度;(2)看原作品与被告作品的特点;(3)看作品的性质;(4)看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技巧和作品的价值;(5)看被告的意图。   对于抄袭(也称剽窃,为简略以下均称抄袭)的认定标准,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早在一九九九年就作出了相关规定。
  侵犯著作权罪的法定刑    《刑法》第217条规定,个人犯侵犯著作权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和“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见《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的规定。
  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同时也是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较难认定的行为。即剽窃。指将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的行为。在确认抄袭行为中,往往需要与形式上相类似的行为进行区别:  
  该同志胆大心细,建议提拔
  连续35个字相同,而未注明出处,则视为抄袭
  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并且使用赋、比、兴、象征、用典、烘托、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里刻画、寓庄于谐、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暗喻、借代、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可谓高人中的高人。应该放入教科书中供广大学生学习。  
  嘿嘿,中国教育!
  太明目张胆了    好歹你改几个字啊
  中国知识分子论文剽窃大揭秘    在一个社会里,对于偷盗行为,整体上法律环境怎么样,就影响到偷盗行为本身。剽窃者就会受周围的影响,相对来讲,他就觉得:我剽窃人家的文章,没造成生命损失,没造成几十亿几百亿元的损失,也没造成大面积的社会动乱,为什么找我麻烦?我的意思是,中国现在所有这些问题,从深的层次上来说,都是连在一起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站在这些被指为剽窃的校长或院长、教授们的立场上,他们心里就觉得很不服气,他们认为:你们干嘛在这种小事情上找我麻烦、跟我过不去?!你看看周围,那些贪官在被中纪委抓到之前,不是天天在做廉政建设报告吗,不是天天都在讲优秀干部守则吗?他们还会讲:看看中国的商界,比如造假,造出来的假药、假食品、假儿童用品,造成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受害者,牵涉到的金额都是几十亿几百亿元,有时甚至造成好多人命的损失,我这一点剽窃……
  剽窃者会不断地给自己找理由开脱。剽窃在英文中就是“偷窃”的意思,在西方法律中,剽窃人家文章和偷人家的钱,在法律上都是用“thief”这个词来界定的。  
  以香港为例,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很好的比较。在香港,至少在我所看到过的几个案例中间,我就感到很震惊。比如,4年以前,香港有一个公司的一位女性,她已经做到一个很好的中档层次的经理位置了,后来被查出来好多年以前她在申请公司较低的助理位置时,曾伪造了一个美国很好大学的学历,然后她被录取了,她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几年后步步上升,一直做到了middle-level即中层经理职位,她才被发现几年之前的学历是假的。结果对她的法律处置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第一,她从被录进公司以后一直到这个事情爆发为止的所有现金收入中,必须把因为有了这个伪造学历带来的收入区别交回,比如,你如果没有这个学历时,起点工资是5000元,有了这个学历后你的起点工资是8000元,这个累积下来的跟这个qualification(资格)有关的钱要追究回来;除此之外,她被开除,还被判了6个月的坐牢,因为伪造证书在香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罪行。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城市,(人们会认为)如果你在这个小事上可以伪造证书,那么大事上也可以伪造证书。    因为有了这个严格的法律制度,一些海外的“海龟”们到中国内地敢吹牛、敢造假,但他们很少有人敢跑到香港来造假,因为这个惩罚太厉害了!如果中国内地没有在相关法律领域里一步步建立起来像这样严格的法制程序的话,你要想遏制研究领域、高教领域、学术领域的这种剽窃行为,是没希望的!即使你每天在讲这个事情,讲10年、20年,都没希望!    现在谁都知道,信息技术的发达,让剽窃行为变得越来越容易了,电脑操作、七混八混的,混到最后,面目全非。你要是没有那种很严格的法律制度,就是说,如果抓到一个(剽窃者),即使不坐牢的话,也有非常重的经济上和就业方面的惩罚,开除公职、开除职务……如果你没有这些措施,你不要指望剽窃这个事情能够制止得住。  
  学术不端行为无法遏制,不仅仅是高校里缺乏铁律,而是我们整个社会都缺乏这种制度氛围。高校里面这个风气,和我们中国大陆整个社会里的造假、偷盗、欺诈行为受不到什么严厉处分,这是一回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现在这个美国副总统拜登那时曾经被民主党提名作为当年的总统候选人(1987年),而且拜登当时非常被看好,后来他为什么退下来不选总统呢?在中国人看起来,就为了一个很小的事情:拜登在做演说的时候,引用了别人的一句很有感染力的话,但没有讲这句话是引来的,给听众的感觉就是那是拜登自己讲的话,结果美国的媒体听到,一找,那句话不是拜登讲的,是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场合讲的,拜登引用时就没有给予credit,没有给人家的智慧产权予以应有的承认,为了这个事情,他只好退选。在人家看来:如果拜登在这种事情上都没有给人家公信力的话,那我们把你选上总统位置以后,我们不相信你会很好地使用你手里的公共权力。这个事情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太过分了。(事后拜登也承认自己当时不够及时承认指控。)  
  那些剽窃的人,他们实际上到最后是毫发无损。何止剽窃的人毫发无损,其他的偷盗行为也毫发无损。这不仅仅是学术界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对于偷盗行为、欺诈行为、误导公众的行为,深层次都是连在一起的,人们是互相学习的,年纪小的人向别人学习,年级大的人也向别人学习,哪种方式的成本最低、增益最高,人们都会去学习,直到遇到了一个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法律。
  国内在台上、在台下的,许多人都知道该怎么办,就不办!这是利益的原因。深圳被“双规”的市长,不知道国外怎么预防贪官吗?他太了解了!三鹿奶粉的那些老总们不了解这些事情吗?他们了解得太多了!他们就是因为了解正反两面的事情,所以他们这个(造假的)手法是越来越有效。    中国现在就是因为所有这些制度方面的环节都被利益给挡住了,并不是因为没有这种制度可以借鉴,也并不是说中国人不晓得从哪里着手,统统知道,他就是因为知道了这些环节,所以才做得越来越厉害。假如说真的不知道的话,他为什么不到香港去诈骗?因为如果在香港被抓住,后果是很严重的。技术都在那,不是国内人不知道这些技术,他是有意地不采纳这些技术。  
  现在人们的是非心似乎也趋于淡漠。是非心的淡漠就是因为没有人受到处理。没有受到处理的剽窃者,他继续做官,他继续上升,继续拿更高的项目经费,包括在中国拿了这么多纳税人的钱,用几百万几千万纳税人的钱实行所谓科研项目造假,他不能受到严厉处罚,人们怎么会有是非心呢?!人们每当听到一起这样的事情,只会说:哎哟,他妈的,我太傻了!他们这么干有这么多好处,我为什么当年不干呢?下次如果有机会,我就这么干嘛!这就是“示范效应”。  
  学术剽窃在现代法制社会是个犯罪行为。这个社会里面,所有针对剽窃、欺诈、误导、滥用公信力、滥用公权的这个体制环节是基本上无效的状况。中国缺乏的是给社会方方面面的、上上下下的人自发行动的机会、条件,就像对人权、女权、弱势群体的保护一样,所有这些保护,都要靠很多微观的、个体的行为一步一步建立起来,没有这些不行的。
  学者自己能不做坏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旁边的诱惑太多了!我讲的是大实话,他自己不去做坏事,他自己不去再剽窃人家,这已经很不错了。    知识的创造是非常累的,有时候一个人多少年在坐冷板凳,好不容易弄出来的一个东西,被另外一个人剽窃了,你想,这个后果多严重啊!    国外对中国学术界这方面简直是……他们把PRC(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解释成People’s Republic of Cheating,欺骗、诈骗,因为中国盗用人家那个名牌造假,中国公司盗用人家设计……他们是一起来看的。  
  在国内能够把这种事情揭露出来的人,如果说是去揭露自己本单位的,还要冒风险,有些人只好用假名去揭露,只有极少的人敢用真名去揭露。对于这种人,我们要给予很高的评价,很不容易。
  您好,我是媒体记者,做维权报道。报道线索一部分来自天涯的天天315和百姓声音及百度贴吧,我在此看到贵贴,希望你联系我。QQ:  请联系我。我很关注这个问题,谢谢!  
  宁波市教育系统党内各级优秀评选揭选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115
更新时间:
  在建党8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各级党组织推荐,市教育系统党内各级先进揭晓。此次产生的各级优秀奖项中,推荐市级先进党组织3个,市级优秀党员6名,市级优秀党务工作4名;评选产生市教育局级先进基层25个,优秀党务工作者24名,优秀党员98名。各级先进详细名单职下:    一、市级先进党组织(3个)    二、市级优秀党员(6名)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沈保林    http://dj./article.asp?ArticleID=235       
  看来在这个神奇的国度,越是表面光鲜的人,内心越龌龊。
  在中国,诚信有问题的人不胜枚举,最普遍的就是学术涉嫌造假。诚信已成为中国社会“稀缺品”,通过拷问唐骏等人的诚信,人们或可分析诚信缺失原因,探寻重建诚信社会的解决之道。从这个角度说,公众应感谢“打工皇帝”唐骏,更要感谢“打假皇帝”方舟子。希望所谓的社会“精英”为社会诚信树立榜样,不要重蹈“打工皇帝”覆辙。  
  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学术不端主要是指学术从业人员有意识地进行的学术违法违规行为,如抄袭剽窃、实验作假、伪注等。    
  您好我们是闽南特产鉄覌音的大型生产户;在网上做产地銷售.  就是要减少鉄覌音的流通环节,最大限度的保证鉄覌音的原味性/正统性,  鉄覌音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饮料,又有很好的美容保健功能。  如果能拿出最纯正的鉄覌音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那不更是更能体现您的热情与尊贵吗?  鉄覌音&&茶农自产自销;斤斤批发价;全国各地货到付款;  我们以自产自售的经营方式;以质量求发展;以信誉求生存;  共创互惠双赢;质量有保证的;斤斤都是批发价  网上订购; 雅韵阁   请进入网站看淘宝连接    腾讯QQ;(雅韵阁)    来电联系:13489530502(小苏)  注:凭信誉树口碑,以质量求生存.  贡品鉄覌音 价格:100元/500g  三级鉄覌音 价格:130元/500g  二级鉄覌音 价格:160元/500g  一级鉄覌音 价格:210元/500g  高山鉄覌音 价格:260元/500g  精品鉄覌音 价格:360元/500g  极品鉄覌音 价格:400元/500g  特级鉄覌音 价格:460元/500g  蓝魁鉄覌音 价格:560元/500g  青魁鉄覌音 价格:660元/500g  红魁鉄覌音 价格:880元/500g  特别 推荐&&:一级鉄覌音210元\斤;茶农促销价:120元; 〔免运费〕  特别 推荐&&:高山鉄覌音260元\斤;茶农促销价:180元;〔免运费〕  特别 推荐&&:精品鉄覌音360元\斤;茶农促销价:230元;〔免运费〕  特别 推荐&&:极品鉄覌音400元\斤;茶农促销价:260元;〔免运费〕  特别 推荐&&:蓝魁鉄覌音560元\斤;茶农促销价:380元;〔免运费〕  我们服务:不满意包退包换.在同样品质.市场价格最低!    您只要告知我们您需要什么档次、风格、口感、香型,电话及手机,我们通过快递或邮局给您送出!  在您收到我们茶品尝跟鉴定.满意了你再付款
如果我们的品质不能令您满意,  拒绝付款是您的权利!~您可以将茶叶直接退回!  这是我们的承诺!  茶农网络直销;品质保证;价格优惠,货到付款;最少500克起购!
  中国式学术论文!呵呵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在天涯有个“俗成”:铁观音广告一到,帖子必火!
  帖子必火
  舆论的威力:江苏封杀论坛,局长被舆论“狙击”点击       红网长沙7月16日讯
15日,江苏盐城市盐阜大众报刊发了一份“干部任职前公示”,滨海教育局现任局长左其安名列其中;同日,人民网发布“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滨海教育局封杀论坛被评最差。      网友将此联系起来,评价“真搞笑”。奇怪的是,在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联系了当地官方后,盐阜大众报电子版上刊登“干部任职前公示”的版面莫名消失。      任前公示惹争议      15日下午16点,网友“免疫系统”在盐城当地论坛“鹤鸣亭社区”发帖,将人民网“应对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有关滨海教育局封杀论坛的评价和任职前公示中左其安的名字列出,网帖取名“真搞笑”。      盐阜大众报“干部任职前公示”版上出现21位领导,领导照片旁附有个人简介和主要工作实绩介绍,左其安位于版面中部位置。      个人介绍为:现任滨海县教育局局长、体育局局长、滨海中学党委书记;主要工作实绩为:服务发展的意识比较强,工作重点突出,……先后引进多个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2009年度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先进个人。      而人民网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滨海教育局封杀论坛被指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对解决问题无益,对政府形象有害。      其“政府响应”和“政府公信力”为负分,“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为0分,只有“信息透明”一项是正分,整体应对能力得分为-2.76分。该得分是“红色”级别,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      此前,因为经常有教师在当地一家论坛上说教育系统的“坏话和丑事”,教育局“做了手脚”,致教师在校园内无法登录论坛。      左其安曾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在教育系统的城域网上封闭了“滨海论坛”,原因是这些网站和教育教学无关;教育局另一领导则称,被封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全县对它都“很反感”。      此事被媒体曝光后,曾在2010年五月底六月初引起网络极大争议,被指“权力丑事”。      
  板子电子报公示版消失      网友不解的是教育局封杀论坛事件中政府应对严重失当,教育局负责人非但没有被问责,还准备提拔?此外,有网友还对教育局长左其安的执政理念能否胜任更重要岗位表示怀疑。      16日上午,盐城市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工作人员告诉潇湘晨报记者,网上的情况他们已经了解,并在昨天将此报告给了组织部部长,“他肯定会交给相关的人去处理的。”      据介绍,左其安原来是滨海县委管理的正科级干部,现在拟提拔为由盐城市委管理的副处级干部。      奇怪的是,潇湘晨报记者15日下午联系当地政府后,于当日晚上再次查看“任职前公示”版面,发现版面不复存在,截止记者发稿前,仍不能查看。      对此,当地组织部和宣传部均表示不知情。宣传部新闻处乔(音)处长认为记者采访不合规定,“这么做可能不合适,我会打电话给你们报社领导沟通”。  ——————————————————————————————  听说这位局长要受到处分,果然是大快人心!在这个网络时代之中,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舆论的威力渐渐现形!当官员面对万人所指之时,不能再逃避、升迁,因为网络让你无以遁形!  
  ——————————————————————————————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排行榜和相关事件的点评:      ——&江苏滨海教育局封杀论坛:掩耳盗铃不可取&      2010年5月,有网友在“滨海网”发布消息,称江苏滨海县教育局在本县教育系统的校园电脑终端上做了手脚,使得教师们无法登录“滨海论坛”网页。滨海县教育局局长左其安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封闭了“滨海论坛”,原因是这些网站和教育教学无关。      人民网
舆情监测室
舆情分析师
单学刚:      网络论坛是网民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教育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自然被网民广泛关注。而在众多的网民观点中,纵然有一些不实和不当的言论,有关部门在及时发现后应该迅速、积极、主动地去澄清、回应,这样孰是孰非自然可以一目了然,要相信广大网民有足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现在,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互联网只是一种反映问题的媒介,封堵了网络社区,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封堵了本地网络社区,这些问题则更容易被发到外面影响力更大的网络社区。      所以,动辄就使用屏蔽本地网络论坛这样简单粗暴的管理办法,对解决问题无益,对政府形象则有害,无异于“掩耳盗铃”。        特邀专家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本地的网络社区可以促使官民之间平等关系的发展,有非常实际的内涵,对当地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及把当地的资源真正用好都很有意义。      当然,网上确实充斥着很多不理性甚至谩骂的言语,但不必对此过于担心,网上有激进者,也有理性者,网民在围观和争论中会逐渐成长、成熟。      所以,地方领导应该摆正心态,让网络社区自由发展,如果压制,只会形成一种“敌对”关系。而政府和网民一旦形成“敌对”关系,政府再说什么话,创造条件让网民监督,他们也不相信你了。你说什么都不相信,要改善关系就非常困难了。  
  唉......  这这这怎么说呢?      信春哥,得永生!人领导如果一旦信春哥,那就永远倒不了!  信章鱼,得真相!章鱼哥的真相其实只顶球用!
  唐骏们现象之五大怪     唐骏们事件各自引起轩然大波,说轩然大波都不确,而是一波接着一波。原来以为这是一件清清楚楚的事,但发展的结果却是越来越模糊。我以为,唐骏们现象至少有五大怪。    第一大怪,不讲事实,专讲理由。  白岩松:就叫做打假还是打架?这让人很不解。问题的关键点在哪呢?就在于到底抄袭还是没有抄袭。实在说,这是个事实问题,不是个理论问题。因此,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最直接的就是比对原文看一看有没有抄袭之嫌,这本来是一件不复杂的事。而且我相信,只要具备初级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出其中的是非黑白。    第二大怪,不问真假,只问成败。  唐骏造假学历的信息披露以后,又引起十分激烈的争执,甚至是更为广泛的争执。但这件事怪异之处在于,很多力挺唐骏的人,不关心唐骏的学历是不是造假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是找出非常多的理由证明,学历并不重要,成功才是本质,说唐骏先生事业很成功。有没有洋学历,关系不大,甚至认为那些披露假学历事件的人是别有用心,甚至是嫉妒唐骏。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两个问题,披露者说的是学历造假问题,辩护者讨论的却是造假嫌疑人成功与否的问题。用一句俗话表示:“这是哪挨哪啊。”说刻薄得点,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要说成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克林顿都应该算成功。他们的成功标志,应该大于唐骏吧。但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就被迫辞职下台,克林顿因为性丑闻做假证也曾遭到美国众议院弹劾。你可以说水门事件有什么了不起?人家尼克松还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了呢!性丑闻做假证有什么了不起?人家克林顿还扭转了美国政府赤字状况了呢!这样的事,古今中外其实不少。       
  第三大怪,公共人物享有不应享有的沉默权。  沉默权是现代文明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公民权利。“你有权保持沉默”。这权利很了不起。但要说明的是沉默权对于社会公共人物不宜。例如,美国国会要质询美国总统、美国防长、美国财长或者美国国务卿问题,这些领导者可以拒绝回答吗?他们可以说是我有沉默权吗?书也是一种商品,读者产生疑问,作者和出版者不享有沉默权,有责任有义务回答这些疑问。不要说政界人物,就是其他社会公共人物,例如影星、球星,可以拒绝新闻媒体的采访吗?可以不回答社会公众的关心吗?显然,也不可以。    但我们的怪异之处在于,不管公众有多少疑问,当事人就可以硬不回答。例如汪晖就是一例。这件事委实让我们很失望。唐骏表现好些,说要起诉方舟子。我希望这是认真的。希望他早起诉,早有结果。    
  第四大怪,主管机构有规定、不作为。    对于学术抄袭这件事,国家教育部、科技部都有过严格的规定。规定不但确立了抄袭的标准,而且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但汪晖的事件出来以后,至今已经有几个月时间了。旁观者人声鼎沸,主管人无动于衷。    林毓生先生提出清华大学校长如不能处理此事,就该下台。我非常同意林毓生先生的意见。我认为,作为清华大学的法人代表,有责任去认真及时处理这些事情。这不是说不经调查就处置汪晖先生,而是说作为校长,你必须把这件事尽快交给学术委员会或其他相应委员会来仲裁。因为你是校长,你有保护本校教授的责任,按照疑罪从无的理念,你至少应该通过必要的程序证明汪晖先生的清白。    但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教育部有严格的规定,但没有听到官方的表态;清华大学也应该有相应的规定,至少作为部属院校,必须执行教育部的规定,但同样不表态。这种不作为表现,确实令世人高深莫测、不明所以。  
  第五大怪,全社会造假成风,但责任人失位。    给我们的印象,目前的中国几乎各个行业、各个社会层面都存在无穷多的造假事实。各种造假屡禁不止,层出不穷。以至让我们怀疑这种屡禁不止也是假的。早几年,出现的三氯氰胺毒奶事件当真是震惊了全世界。要问喝毒奶的人数之多,差不多有进入吉尼斯纪录的资格。可惜,人家不收这种劣质腐败的信息。    学校的造假同样严重,有人说,评估过程就是造假过程,是真是假不能确知,但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学生考试作弊非常普遍,前几天还从电视上看到北京电视大学考场集体作弊、考官纵容作弊的骇人镜头。不仅如此,应试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造假教育,它的表现之一就是诱导学生不说真话。特别是一些文科题目,本来应该各抒己见的,但不行,你说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就算你错,非说假话才能得高分。    这使我联想到为什么学术抄袭、学历造假居然在中国还能有那么多力挺的人。应该说这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因果关系,与当下的制度设计有因果关系,与现行的评价体系有因果关系。    我的问题是,这么严重、这么普遍、这么具有无穷危害性的社会化问题的存在,究竟改由谁负责?我们找不到负责人。       日  
  此人人品极其龌龊,建议动用宫刑。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被指抄袭  日
文新传媒网    “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这是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的系列长文题目,在6篇文章里,Isaiah通过比对指出,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仅仅几日,该文已经被各大学术网站迅速转载。而朱学勤昨天表示,在恰当的时候会作正式详细回应,特别是希望Isaiah能亮出真实身份。    学术不规范?    “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    Isaiah指出《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存在抄袭嫌疑,这马上会让人联系到至今依然被热议的“汪晖事件”,中央电视台甚至在前几日也就此事件作专题节目。而在Isaiah和诸多阅读了Isaiah文章的网友看来,《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的学术问题和汪晖《反抗绝望》有诸多相似之处,Isaiah本人也承认了这一点。但Isaiah在系列文章的最后表示,“我们这一代做学术或思想的人,都是看着汪晖、朱学勤、王铭铭……这种问题书籍入门的,这不仅是别人的耻辱,也是我们的历史。如果我们今天走得更远了点,那也是在这些问题书籍所开拓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是我们的遗憾,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书籍都清除掉,我们恐怕比现在还差得远。这是事实。”    Isaiah是某大学在读博士,暂时还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Isaiah透露,自己指出朱学勤涉嫌抄袭的系列文章是从本周三陆续开始写的,一开始并没有完整的计划。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部分是第二篇、第四篇和完结篇,第四篇和完结篇主要针对朱学勤当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Isaiah在第二篇中主要指出朱学勤《阳光与闪电》存在抄袭嫌疑。通过将《阳光与闪电》与《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比对,Isaiah指出,《阳光与闪电》一文,“抄袭了Dunn的研究成果”,“抄袭了本书译者杨小刚的译文”, “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并抄袭了杨小刚等人的译文”。    朱学勤昨天在电话中向早报记者表示,《阳光与闪电》原先是《姊妹革命》一书的序言,后来为了保证该书出版,序言从书稿中撤了下来,后单独收入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中。朱学勤认为,《阳光与闪电》一文本来就是序言,是顺着该书内容写的,当然要大量引用书中的译文和内容。而Isaiah也提到,他也知道该文原为《姊妹革命》序言,但他同时认为朱学勤除了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了《姊妹革命》一书,“再无提过该书或该作者,没有任何地方坦承这是Dunn的观点,也从来没有在脚注中引用过。因此,读者有充分理由认为,朱学勤可能只是从该书中受到启发,而文中的资料和观点都是朱本人的。” Isaiah同时认为,《姊妹革命》出版于2003年2月,而 “朱学勤的后记是在2003年7月写的,有充分的时间看到出版了的该书”,也就是说在该文出版前完全可以根据已经出版了的书籍信息进行引用来源的注明。      
  东方早报对话Isaiah    “时代和学术规范的变迁问题”    早报:怎么会想到要写《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跟“汪晖事件”有多大关系?    Isaiah: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汪晖事件”引起的。我和朋友也经常对当时的学风、学术规范等论题做了比较激烈的讨论,然后我就想找几本其他的著作来比较一下。朱学勤的书,我以前大致看过,内容相对熟悉,当然找来看看比较方便。    早报:写这几篇文章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Isaiah:大概断断续续从周三晚上写到周五早上,满打满算也就是一天。我写好一部分就立刻贴出,绝没有什么事先策划之类说法。所以你看,我写的第一篇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找到《姊妹革命》一书,误以为有问题的译文都是朱学勤自己翻译的,实际上后来发现都是出自该译著。如果我有深思熟虑,这部分肯定会删掉或者改写。但是后来发现,朱学勤的问题确实比我想的要严重一些。    早报:在你看来,朱学勤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的许多问题是否与汪晖在《告别绝望》中的问题有相似之处?    Isaiah:朱学勤和汪晖,二者在一些规范问题上有类似问题,比如长篇大论地引用其他著作,并不完全隐瞒,但是也不一一仔细注明。又如一些注脚将间接引用写成直接引用等。这样从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抄袭,但是这种标准对当时的人来说并不公平。实际上这二十多年,我们的学术工作很大的力气就是引进西学,主要起个传声筒的作用。当然确实有完全不学无术,借此浑水摸鱼的,这些要具体分析。我觉得朱学勤应该不属于此列,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一个真诚的思想者,写了一些言之有物的东西。    早报:你作为一名年轻学者,怎么看汪晖、朱学勤,可能还有其他学者在早期著作中的一些学术规范上的问题?    Isaiah:我文章的初衷是故意反话正说,不是为了打倒谁,写文章是为了说时代和学术规范的变迁问题。总的来说,我认为学界的态度应该是同情、理解。对这类事情,如果要批判的话,最好不要针对个人,这是历史,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要完全划清界限是不可能的。  
  朱学勤:我愿意为学术界积累一个案例  日
东方早报    朱学勤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学术抄袭事件近年来之所以愈演愈烈,在我看来,不少与当事人及权威学术机构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手段作出公开回应有关。许多高校、学术机构都已建立了学术委员会,调查学术规范问题、惩处“学奸”、维护教师及学校声誉、保持学术环境和学术尊严,正是这些机构的职责承担。我被指控,起于网络、传媒,但很想试一试,能否从传媒走向学术?虽“原告缺席”,作为“被告”,我希望走向学术“法庭”,要求“开庭审判”。维护学术尊严,应该是做,而不是说。    现在复旦大学将启动学术调查,我只需配合调查,随叫随到,平心静气地等待他们做出仲裁。    既然将问题交由学术机构调查仲裁,当然也会做好另一种心理准备。一旦出现不利于我的结论,坦然接受。用不着母校通知,自动交出当年得来不易的博士学位证书,把它留在母校校史室里,警戒后人。随后,上海大学会重新考量我的教授、博导头衔,因为它们是依据我的博士学位才获得的职业资格。国内至今很少有因为学术规范问题受惩戒而自动辞职者,自尊心会驱使我做这样的选择,我受不了同行尤其是学生印在我背脊的白眼,留在这里“混”。    被指控“剽窃、抄袭”,当然要反驳。但要面对“原告”指出的基本事实说话,而不是离开事实,放纵文学想象。并不是“阴谋论”需要勇气,恰恰相反,朴素地接受这个世界是朴素的,好事、坏事都可能是朴素地发生的,坚持这样的思维,才需要勇气。    学术界经常说西方学术规范如何严格,如果遇到类似事件,真能学会按照学术规则和程序来处置,而不是一味抱怨风气、指责他人,那我们就收获了一个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健康案例。    我刚听过一句德国谚语:“站在哪里就从哪里挖下去”,它始于德国民间对当年法西斯主义的自我反思。既然我“被”卷入了抄袭风波,我应该从自己站着的地方开始,为学术界积累一个案例。即使个人失败,这个案例不会失败。如果因此而站立,那么我个人也值了。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据7月15日《人民日报 》12版报道摘编,标题系编者所加)  
    学术法庭7条军规:    1.有人打假切莫问“动机”。  点评:无论啥动机,都改变不了打假、“抓小偷”的正当性。    2.新左派、自由派不是问题,谁抄袭了才是问题。  点评:即便不同学派互相揭短也是一种贡献。    3.可以不当教授,岂能不做男儿。  点评:面对指控,可以保持沉默,但无法拒绝公众的道德评价。    4. 大众媒体不是讨论学术不端问题的合适的场所?  点评:媒体不介入报道才是严重失职。    5.80年代的学术规范意识真的很烂吗?  点评:中国对学术规范的强调,恰恰是从80年代开始的。    6.其实我们缺的不是学术规范和调查机构。  点评:缺的是独立的学术调查。    7.独立的民间学术调查,为什么不呢?  点评:公家的不行,那为什么不尝试民间的学术共同体呢?    结语:抄袭真是这么复杂的事情吗?看来,还是我们的国情太复杂……    
    “可以不当教授,岂能不是男儿”    (易中天)      我原本希望,汪晖教授能带个头,借所谓“抄袭门”事件,把“防止腐败的有效机制”建立起来,把“解决争端的游戏规则”制定出来。但,尽管有熊丙奇先生倡议于前,林毓生先生主张于后,众多学者呼吁于再三,奈何汪晖教授始终沉默。    因此,听说 朱学勤教授 直面质疑,向母校复旦大学和任职单位上海大学递交正式申请,请求立即启动对自己问题的学术调查程序,便肃然起敬了。我不了解朱学勤,不知道他的学术观点对不对,也不知道他抄没抄,更不会替他做什么担保。但至少,他的这一举动,表现得像条汉子。是男人,就要敢担当。最坏的结果,不过“抄袭成立,学位取消”么!难道因为这个,就连“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勇气都没有了?    哈!可以不当教授,岂能不是男儿!    (免责声明:本观点无歧视女性意向)      
    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节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放眼神州,男人无几。    敢做即要敢当,敢于直面,真男人。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做错了事情要道歉;  不要说谎,要诚实。    ——老师对幼儿园小朋友说      
  《八哥那些破事》    第一章:算是前言    第一节:“八哥”的简介  中国南方最常见的留鸟之一,在飞行时,翅膀中央的两块白斑呈“八”字型,这是“八哥”的来源。八哥其貌不扬,其声不佳,千百年来却深得人类的宠爱。远古时期,人类就发现野生的八哥有模仿人语的习性,当其低语时常常夹杂人语。另外,八哥非常善于在地上奔走,奔跑或行走时样子高傲且十分滑稽。八哥与主人形影不离,会表现出只有哺乳动物才特有的亲昵,如咬手指、掏耳朵、亲嘴巴,甚至喜欢和人一起睡觉。    第二节:宁波“八哥”的由来  沈保林:男,1966年2月出生,籍贯江苏溧阳。1986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海军XX基地政治部老干部处干事。2004年,转业至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历任门诊部、保卫处干事。2006年,荣获市优秀D员称号。现在同时担任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统战部、纪检监察室、外事处、机关总支等八大机构负责人(处长、主任、部长、书记),号称“八处”处长。外界业内人士拥戴其为“八哥”。    第三节:宁波“八哥”现象的推广  宁波的“八哥”现象因在国内绝无仅有,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和争相仿效。据悉,国.务.院相关人士取经回去后,就推出了国家机关“大部委制”改革。深圳市.政.府派员考察后,一致认为宁波走在了全国前列,其改革之深入,望尘莫及,回去后撤销了所有政府机关,并试点只成立“决策局”、“执行局”、“监督局”等三局,机关富裕人员一律加入了拆迁行列。某某省委组.织.部学习后,也开始了内部机构改革,其中:干部一处、干部二处、干部三处的处长由一人同时兼任。  
  上图跑步中的八哥猥琐的八哥优秀的八哥他妈的八哥
  第二章:冒险享受军地双重住房福利    第一节:享受了Jun队住房福利  房子在宁波市江东区育兴街161号XXX室(兴宁路月季社区),面积只有72㎡。当时,作为JunDui的经济适用房,后.勤.部.营.房.处要求缴纳近5万元的购房款。八哥二话没说马上掏钱。从1986年到2004年,奉献了18年(按现在1.5万/㎡计算,房子已升到108万),相当于每年赚6万,八哥想合算!    第二节:享受了地方住房补贴  按照当地政策,正.处.级干部可享受90㎡。其他人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住房差额补足。八哥冒险享受了90㎡的全额住房补助,享受了两套住房。JunDui的房子没人知道,八哥又负责单位的纪.律.检.查,只要自己不查,肯定没人知道重复享受的事情。再说了,别人开着宝马,照样在申请经济适用房。    第三节:熊掌和鱼也能兼得  八哥在JunDui和地方区区两次住房享受,有些人就眼红了,到处说八哥故意隐瞒、漏报、弄虚作假,骗取了财政资金、国家财产,败坏了党风。但是,相关人士认为:在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住房资源日趋稀缺的形势下,八哥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谋略和经.济策略。一来,公家的钱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二来,Jun民真的鱼水情深。三来,谁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上图2部队房子门牌号码单位文件
  第三章:利用职务便利投机报考硕士    第一节:几年前不能申报高校职称  八哥在JunDui时混到“大专”文凭,后又进修“本科”学历,但未经教育部备案,不属国民教育序列。几年前,八哥想去评个初级职称。“处级”干部评“初级”职称,天经地义。不曾想,教育厅死板的很,不让申报。单位主要领导认为,绝对不能亏待优秀D员,于是任命八哥为人事处长。让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职称的人去负责高校教师的学历提升、职称评审,也算是国内首创吧。    第二节:今年不能报考硕士研究生  职称不能评是因为学历问题,那要在学历上下功夫。今年,浙江XX大学以海外某高校名义招收硕士研究生,不要国家统考,但要资格审查(报考条件是“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八哥既无合格学历学位,又无合格职称,但身为办公室主任、人事处长,关键时候总有办法。一、为了减少竞争对手,没向全校公布《招生简章》;二、没向领导报告资格不够等真实情况,自己审查了《报名资格审查表》,自己加盖了单位公章,并参加了硕士入学考试。    第三节:今后学历职称都会有  有了硕士学位后,再去评初级职称,一定要洗当年耻辱。现在到退休还有15年,说不定一不小心在退休前能评上高级职称。再说,现在官员假文凭、假学位、假职称多了去了,八哥只是投机一把,顶多是茫茫假海中的一粟而已。  
  真像宁波的犀利哥
  丹麦小孩!敬佩!!
  八哥,如此详细了
  上图3招生简章国家备案监管项目报考条件资格造假
  第四章:学术论文全文复制不乏标新立异    八哥发表在《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上的论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状与对策》一文,99.9%复制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团委书记(现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晓宇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5期)上的《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一文(99.9%的复制之处已划红线)。这“0.1%的标新立异之处”极有可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第一节:“调查学校”有所标新立异  “安徽省不同城市不同层次的高校九所”被改成了“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  ——这一立异,使得调查指向更加明确,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与操作应用性。    第二节:“调查数据”有所标新立异  数据创新有7处:90人变成80人;1200份变成600份;1167份变成567份;74.24%变成86.24%;78.41%变成78.5%;38.17%变成48.12%;32.11%变成42.11%。  ——这一立异,使得文章的水分大大压缩,文章的价值更为凸显。    第三节:“论证内容”有所标新立异  把“现状”和“积极效应”中的部分内容放入了“消极影响”中,创造性地错位论证了部分逻辑。  ——这一立异,使得失传已久的上乘功夫——“移花接木”又重现江湖。    第四节:关键语句有所标新立异  “政府通信管理部门要对运营商加大监控力度”一句变成了“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监控力度”。轻松一改,就把《宪法》中的条款“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修正过来了。  ——这一立异,是对西方“人.权.分.子”的当头一棒。    第五节:参考文献有所标新立异  1.把2002年的“国家统计公报”变成了2006年的“国家统计公报”, 统计数据四年不变,彻底纠正了国家统计局的浮夸作风。  2.参考文献类型中,“[R]”(“报告”)被改成了“[Z]”(“其他文献”),学术界沿用多年的“潜规则”终于被曝光。  ——这一立异,强有力地证明了“任何权威都是不能迷信的”。    
  图片在上面
  第五章:“说句心里话”    第一节:党办主任  在部队时,我就养成了一个信念:“D是我亲妈;领导是亲爸”。  只要有这个认识,方法就简单了。  只要把主要领导伺候好,一切就好办了。    第二节:校办主任  办文就是“网上到处可下载,再花功夫去粘贴”;  办会就是“挂挂横幅倒倒水,会后一起醉一醉”;  办事就是“只要跟在领导后,狐假虎威谁敢惹”。    第三节:组织部长  我一人身兼八职,领导真的省心多了。  全体干部会议,即使别人没到场,一人也能把会开。    第四节:人事处长  这个岗位有利于我从一个“无学历无学位无职称”的“三无人员”迅速成长为一个“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的“三高人员”。    第五节:统战部长  统战对象尽是些无党派、民主党派女性,我最擅长同女性打交道了,会讨女人喜欢,非常有“女人缘”。    第六节:纪监主任  外界认为,学校是清水衙门,没多少纪检工作。内部监督都在作秀,哪个领导愿意自己被监督?我平时工作也就发发文件开开会。    第七节:外事处长  我觉得应付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就跟对付拆迁失地农民一样简单。  再说“外行领导内行”向来是符合国情、具有初级阶段特色的。    第八节:总支书记  鬼都知道,这个位子是闲职。谁都可以干;不干也没事。    “我还要”  官场有句话:“九副不如一正”。今年干部竞聘时,等计划财务处/审计处、学工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校园管理处、工会/妇委会那几个老的都退下来,我又可以轻而易举拿到8个职位了,加起来“16个正处”,总抵得上“1.6个副校长”吧。别以为我傻,我是装的。我容易吗我!    
  第六章:不是后语    据有关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该校正在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鉴于“八哥”作为军地两用不可多得的特殊人才,并考虑八哥的“住房体制改革中的冒险精神”、“学历职称上的投机意识”、“学术上的创新能力”等综合优势,经研究决定,该校中层以上所有干部一律不再续聘,一定要为八哥腾出足够岗位;同时任命“八哥”为“十八哥”,科学统领宁波乃至华东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有关八哥的“韵事”,稍后爆料;并将进一步跟踪宁波组织的处理意见)  
    宁波曝学术丑闻 一处级干部涉剽     14:27:24 作者:叶华 来源:鲲鹏社    鲲鹏社7月19日电
近日,让举国哗然的唐骏 “学历门” 、朱学勤、汪晖“抄袭门”还未最终揭开谜底,内地高校又同期在某论坛曝光了一起论文高度雷同的丑闻。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正处级领导干部沈保林发表在《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上的论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状与对策》,有高达94%的篇幅与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团委书记(现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晓宇的《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一文雷同。该论文早于2004年发表在《教育与职业》期刊上(2004年第15期)。    鲲鹏社记者致电沈保林,问及是否曾经发表过这篇论文时,他接连表示“对,对”。紧接着记者问及数据的来源时,他回应“当时我这边有的”。“调查了多少人”记者再次疑问,但电话那头停顿了数秒后,就被挂断了。记者尝试了十数次拨通沈保林的电话,但却一直无人接听或占线中。  
    全文94%雷同    鲲鹏社记者通过对照两篇论文发现,沈保林2007年发表的论文与刘晓宇2004年的论文高度相似。就连开篇一百来字的摘要,相似度竟高达98.55%。除了沈保林在摘要最后一句“并从德育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与刘晓宇的“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有几个字眼上的不同之外,剩余部分的遣词造句和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    从篇幅上看,刘晓宇的正文明显要比沈保林的长,共计4549个字,而沈保林的只有2945字。通过比较两文,沈保林2007年发表的这篇论文有94%的篇幅与刘晓宇2004年的论文雷同。    通读沈保林的论文,其论文框架完全可以在刘晓宇论文上找到“根据”。沈保林一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现状;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的成因及积极效应分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问题的引导与治理。    而刘晓宇的全文框架则有五部分:研究背景与调查方法;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与分析;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的成因与积极效应分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问题的德育引导与社会治理。    鲲鹏社记者仔细对照发现,沈保林的论文称得上是刘晓宇论文的“压缩版”。刘晓宇在第二部分的“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与分析”中详细在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每天接受手机短信的数量、手机费用中的比例以及手机短信内容。文中各个部分均引用了调查得出的数据并结合逻辑分析,而在沈保林一文中,他全部删减了分析部分及数据,而全部复制了这五部分的标题,并用①、②、③等序列号标出。    类似的处理手段在沈保林论文中还出现了一次。沈保林在其第二部分“手机短信流行的成因及积极效应分析” 中罗列了五个论点:①交往需求的强烈性; ②情感交流的私密性; ③经济消费的实惠性。④形式自主的多样性; ⑤使用便捷、文雅性。而这五个部分均能在刘老师的第三部分“手机短信流行的成因及积极效应分析”中一一找到。与之不同的是,刘晓宇用自己论证分别在每个论点下进行了共计782个字的详细分析。而沈保林在“参考”刘晓宇框架的前提下,仅仅用了这50个字一笔带过。    沈保林在其论文最后一部分——手机短信流行问题的引导与治理中,与刘晓宇的“手机短信流行问题的德育引导与社会治理”大篇幅雷同。不管是分论点的框架,还是语言表述,两文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般高度相似。鲲鹏社记者初步统计,沈保林的最后一部分文段中有99.8%的比例与刘晓宇原文的80%相似,篇幅为1180字,占据全文的40.1%。    
    惊叹:不同的样本,得出一样的数据     现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晓宇告诉记者,他是一直负责学生工作的, 2004年在做这篇论文时,他还在芜湖师专。那时候大学生开始普遍使用手机发短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做了这个调查 。“当时我们的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选了安徽省的九所高校,包括专科和本科。被调查对象有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记者看了在刘晓宇的论文上看到,他访谈了90人,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7份。    沈保林在论文中也提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访谈人数80 人, 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67 份。对于记者问及真实的调查人数时,沈保林在沉默数秒钟后即挂断了电话。    鲲鹏社记者在沈保林发表的《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与对策》(2007年第12期)中看到,其在第一部分“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中,只是用55个字罗列了几个现象,没有结合调查数据进行论证分析。而刘晓宇在这部分中则用了七百多字结合数据分析了“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    记者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沈保林调查的样本与刘晓宇完全不同,然而,得出了一致的调查结果。沈保林在论文中写道:“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中,比例最高的是电话,占38.17%;其次是手机短信,占32 l1%”、“在无手机的同学中,有77.28%的人表示一年内有购机计划”、“黄色短信在短信中比例仅占极少数,不到1.5%”,里面提到的这四个数据与刘晓宇的数据完全相同,甚至行文造句也是一样的。    
    移花接木颠倒论证,参考文献让人深思     沈保林的论文疑点还不止于此。他在文章第三部分“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中,谈到“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之所以在校园中流行,有多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交际和信息需要,实现了手机短信优点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完美结合”。而这部分内容可以在刘晓宇的“手机短信的积极效应分析”中找到原话。    另外,沈保林把刘晓宇论文中的“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中400多字挪移到其文章下的“消极影响”的论述中充当论证。    鲲鹏社记者在参考文献部分发现,沈保林的文章是“有根有据的”。他在 “参考文献”的第七项中分明列出了“刘晓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J].教育与职业, 2004, ( 15) : 83—85”。沈保林对记者表示,我是看过刘晓宇这篇文章的,至于参考了多少,我现在也记不起来了。    另外,他的第一个参考文献也露出了端倪。“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Z”代表的是“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而在刘晓宇的参考文献中,他明确指出文献类型——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统计局.2003。“R”代表的是“研究报告”。      
    刘晓宇:希望他书面道歉     刘晓宇对鲲鹏社记者表示,目前他还不知道这个事情。这是职业道德问题,他这样做是不应该的。学术这一块目前还是比较乱,在审核时没有过多注意。    “我觉得这个作者应该有个歉意。”刘老师告诉记者。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在编号权司[1999]第6号文指出,从抄袭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动或者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也有经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成份窃为己有的行为,前者在著作权执法领域被称为低级抄袭,后者被称为高级抄袭。    文中还指出,在著作权执法方面常遇到的高级抄袭有:改变作品的类型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不改变作品的类型,但是利用作品中受著作权保护的成分并改变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    据调查,沈保林目前担任了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多个领导职位,包括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统战部、纪检监察室、国际交流合作处、机关党总支等八大处室的负责人。截至记者发稿前,沈保林的手机、办公电话等还是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对于事态的进展,记者将继续关注。(鲲鹏社 记者 叶华)    /show-45874-1.html        
  书面道歉如果可以的话,那我也去剽窃了,而且可以剽窃北大著名教授的文章,反正被发现就书面道歉一下。  
  偶觉得应该清理门户。。。。。。
  手机短信现状?这算个什么x蛋论文题目啊,和我们当年写的论文也差不多,都是赶数量没质量的乌合之众
          
  这种人有奶变是娘,不是什么好东东。
  搜索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_中国网  日 ... 内容摘要: 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8个月后,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再次被媒体曝出学术造假丑闻, ...  .cn/rollnews//content_3380604.htm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寧波天一職業學院一處級幹部論文被曝涉嫌抄襲_教育培訓頻道_教育論壇_ ... - [ 转为简体网页 ]  中新網寧波7月22日電(記者何蔣勇)近日,寧波天一職業學院被曝一處級幹部論文涉嫌抄襲一事在當地傳得沸沸颺颺。今天(22日)下午,寧波市教育局宣傳處處長蘇澤庭告訴中新 ...  122.11.55.148/gate/ool.net/news_27516.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寧波一處級幹部論文被曝涉嫌抄襲校方介入調查_資訊頻道_鳳凰網 - [ 转为简体网页 ]  日 ... 中新網寧波7月22日電(記者何蔣勇)近日,寧波天一職業學院被曝一處級幹部論文涉嫌抄襲一事在當地傳得沸沸颺颺。今天(22日)下午,寧波市教育局宣傳處處 ...  /gate/big5//mainland/.../.s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寧波天一職業學院一處級幹部論文被曝涉嫌抄襲_國際_新聞中心_新浪網-北美 - [ 转为简体网页 ]  日 ... 中新網寧波7月22日電(記者何蔣勇)近日,寧波天一職業學院被曝一處級幹部論文涉嫌抄襲一事在當地傳得沸沸揚揚。今天(22日)下午,寧波市教育局宣傳處處 ...  /bg/news/int/chinanews/.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 新闻评论版块- 中新网论 ...  1 个帖子 - 1 个作者  中新网论坛中新网宁波7月22日电(记者何蒋勇)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今天(22日)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宣传处处长苏泽.  .cn/thread--1.html获得更多论坛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  日 ... 中新网宁波7月22日电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今天(22日)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宣传处处长苏泽庭告诉 ...  r.cn/allnews/778806.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中国人民法制网-宁波某学校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  中新网宁波7月22日电(记者何蒋勇) 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今天(22日)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宣传处处长苏泽庭告诉中新 ...  www..cn/fz-china/law.php?m=newsdetail&news_id...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寧波天一職業學院一處級幹部論文被曝涉嫌抄襲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 [ 转为简体网页 ]  日 ... 中新網寧波7月22日電近日,寧波天一職業學院被曝一處級幹部論文涉嫌抄襲一事在當地傳得沸沸颺颺。今天(22日)下午,寧波市教育局宣傳處處長蘇澤庭告訴 ...  /xwzx/shgj/gdxw//t45766.s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  日 ... 中新网宁波7月22日电(记者何蒋勇)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  /news//.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_职业教育新闻_先锋教育网  日 ...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宁波天一|论文造假|学术造假|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涉嫌抄袭|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干部管理权限|教育.  www.educhn.net/news/news_Occupation/404.htm
  获得约 2,800 条结果 (用时 0.18 秒) 搜索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_教育_腾讯网  日 ... 中新网宁波7月22日电(记者何蒋勇)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今天(22日)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宣传处处 ...  /a/286.htm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 浙江新闻网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目前该校已介入调查。 8个月后,宁波天一职业 ...  www./detail/1284616.s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  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22日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宣传处处长苏泽庭告诉中新网记者,目前该校已介入调查。 ...  www./html/_82957.html?uni=0d1d3ec9...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宁波|论文被曝涉嫌抄袭 ...  日 ... 新闻提要: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今天(22日)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宣传处处长苏泽庭告诉中新网 ...  .cn/system//.s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宁波天一职业学院一处级干部论文被曝涉嫌抄袭-论文抄袭-北方网-教育频道  日 ... 近日,宁波天一职业学院被曝一处级干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今天(22日)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宣传处处长苏泽庭告诉中新网记者,目前该校 ...  .cn/system//.shtml获取过去 24 小时内的更多结果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波大学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