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2016年的小学语文2016护士资格证考试 并且都通过了 但是语文跟我大学专业不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6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资料【可编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6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资料【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之所以发这个帖子,是因为看了这个帖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人父母的你关注了吗?》  但是这个帖子中有大量不符合事实和充满情绪偏见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下面慢慢扒,一楼暂时不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但是,瑕不掩瑜。我认为这套教材编得非常棒。  那个楼主说:“出现这么多,我只想说,这么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究竟想给我国小朋友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外国人形象?”  毛泽东有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教育者给孩子们树立榜样是正确的。现在问题来了,这个榜样要怎么树立,要树谁?  树隔壁的小明,小强,小丽,小芳???  这个不合适吧,小朋友要想了,他们和我也没什么不同嘛。有句话叫,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因为常理就是这样,人们通常不会把自己熟悉的人看作榜样,,因为大家很熟嘛,他的缺点大家都知道。。。  事实也正是如此,没有人是完美的,再伟大的榜样也有缺点。所以,要树榜样,最好榜距离我们遥远的。距离产生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那个楼主还有说:“我国历史上这么多的优秀人物不能去说?不能去学?一定要向西方,甚至连西方都不是,只要是外国人就行?一定要向外国人学习才好?”  为什么要树西方人为榜样?很简单,当今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中国普遍落后于西方。  孙中山从西方引进了民主思想,推翻了封建王朝,毛主席利用西方引进的马克思主义,建立新中国,邓小平又采用了西方的自由经济理论,实行了改革开放。  我们现在用的手机,电脑、互联网,出门坐的汽车、火车、飞机,身上穿着廉价的合成纤维纺织的衣服,,,,还有农业,施的化肥,打的各种降草剂,杀虫剂,,,,,听的各类音乐,看的彩色有声电影,,,,,,,,,(不再举了),,  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  是!中国人发明的?!!。。。。  人发明的?!!。。。。  !!。。。。  (怒吼的回音)  不好意思,不管你是否要承认,中国人确实在近代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不向西方人学习向谁学习??!!!  20世纪以前我们的前辈一直在向古人学习,但是,已经被西方人打得满地找牙了,,  难道我们还要向古人学习????!!!  然后我们的后代继续被西方人打得满地找牙????!!!!  狭隘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中国的崛起。  放眼全球,谁优秀就向谁学习,吸收所有人类(不论民族国家,当然包含我们的古人)的优秀成果,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
楼主发言:325次 发图: | 更多
  那个帖子里的“大量不符合事实和充满情绪偏见的内容”,有些根本就是幼稚可笑  今天没空扒了,以后有空慢慢扒。这个帖子我准备盖高楼的。
  新任务
  还有点时间,扒一个我印象最深的,最无聊可笑的吧。。  =========下面内容摘自原帖=============  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  矛盾?印象中我们以前学的可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是的。你没看错。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用心极其险恶啊。  ======================================  ============我们来看下原文:============  25 矛和盾的结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  这个课文跟所谓的“矛盾”这个“哲学术语”没什么关系,讲的是坦克的发明。  那个楼主说:“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  那个楼主一厢情愿地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坦克的发明”变成了“自相矛盾成语的由来”  然后又说:“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啊,那我是不是也看到了“拐弯抹角地摸黑德国人”啊,,一夸一贬,扯平了吧。  那个楼主还说:“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用心极其险恶啊”  不好意思,我只看到了那个楼主用心极其险恶。  插图如下,没有任何不正常。  
  一反一正,目标只有一个,灭中国英雄,树洋人形象,扶洋抑华的典型手法,内奸在教育部渗透很深啊
  然后外国人又发明了导弹,把坦克打败了,人类就在科技发明的过程中不断堕落!  这样一改,就好多了  
  ============原帖里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里暂未出现外国人名与表现外国人优秀品质的文章。  一年级下册里就开始隐约出现了外国人名与故事。  第28课 小伙伴 里面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内容,并配以外国小孩表现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  第29课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里面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 并配以明显的日本小朋友图片,来说明小孩培养应该诚实的品质  以上,都是在末尾出现了以外国人名编造,并讴歌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与之相对应的,基本很难看到中国的小朋友有什么优秀品质,其中只有司马光与曹冲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他的课本内容多以寓言动物的形式来表现。  =========================================
  ---------我把第28课原文复制过来-----------  28 小伙伴  春游那天,到了中午,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餐,只有玛莎站在一旁。  维加问她:“你怎么不吃呀?”   玛莎说:“我把背包丢了,里面装着面包和矿泉水……”  维加一边大口地吃着面包,一边说:“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安娜说:“你把背包丢在哪儿了?真粗心!”  玛莎小声地说:“我也不知道。”说着,低下了头。  安娜又说:“你大概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忘记拿了。以后可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  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瓦·奥谢叶娃。   ---------------------------------------------
  这篇课文是从外文编译过来的,,  从文学角度:虽然用词造句都非常简单,,但是却是非常形象生动。
  文中“只有玛莎站在一旁”,暗示玛莎出了什么状况。
  维加问她:“你怎么不吃呀?”,,说明维加对于小伙伴的关爱
  维加一边大口地吃着面包,一边说  这个“一边一边”用的真是极好,,生动形象地把一个熊孩子给刻画了出来。
  玛莎小声地说:“我也不知道。”说着,低下了头。  一个“小声说”,一个“低下了头”  啧啧啧。。。  一个做错事的惭愧的小女孩形象简直是跃然纸上啊
  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安东把大的那一半给了玛莎,还催促说“赶快吃吧”  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看一下专业的教育者,对于这篇文章的分析吧=========  言简意丰短小朴实  ——简析瓦.奥谢叶娃的儿童生活故事《三个伙伴》  佚名  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瓦.奥谢叶娃写的儿童生活故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情节单纯,篇幅简短,语言简洁,特色鲜明。  《三个伙伴》是她的代表作。这篇小故事,写小学生维加带的早点丢了,在课间大休息时,他的三个同学知道了。柯里亚问这,米沙问那,表示关心。而伏洛佳呢,一句话也没有问,只是把自己带的奶油白面包分了一半给维加吃。这个故事讲述给小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别的什么也没有说。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是让小读者自己去思考:谁真正关心小伙伴?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故事,一般都以情节取胜。可是,这篇儿童生活故事的情节再简单不过了,一共才170多个字,写得十分简练。其内容,显然是从儿童身边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来的素材,朴朴实实,没有任何的刻意雕饰和蓄意渲染,但是,十分动人,很耐读,有回味。如此普通的题材却处理得这样深刻,很值得我们创作作品时借鉴。这种手法,与我国古代学者所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作”境界,是一脉相承的。  儿童生活是很平凡的,但也是丰富的。儿童各有各的性格,虽然不如成人复杂,但也并非“千儿一面”。如果,在注意情节生动有趣的同时,也能注重人物形象的鲜明活泼,那么,儿童故事就会更有感染力。在这篇故事中,作者勾勒人物形象的手法很高明,笔触极其简洁。作者不置一词,而让人物的性格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具体表现出来。柯里亚、米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关心和伏洛佳表现在行动上的帮助,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于是给小读者以深刻印象。都是关心,但是,同中有异,“关心”与“关心”不一样;都是小伙伴,但是,“小伙伴”与“小伙伴”不一样。小读者会从不同的行为表现中,通过对比,进行思考,选择好的学习榜样。  另外,低幼文学,一般不应在作品中直接点出“思想”和“教训”,而是应当强调文学手段的功效,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达到教育小读者的目的。也就是说,作品的“思想”或“教训”,最好还是通过生动的具体形象来显示、来体现,力戒空泛的呆板的说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多为孩子们写一些言简意丰、短小朴实的儿童生活故事。
  《奥谢耶娃简介》  佚名  瓦连京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谢耶娃()出生于乌克兰基辅一位建筑师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考入基辅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业未竟,随家迁居莫斯科郊区,她的母亲创办了收容流浪儿童的劳动公社,奥谢耶娃也由此开始了她的教师工作,整整干了十七个春秋。  育人的工作使奥谢耶娃对儿童有深入的了解,也因此把她造.就成一位优秀的作家。她1937年发表了处女作《格里什卡》,讲述了一个在保育院受教育的孤儿的故事,取材于她熟悉的生活。此后,她不断在儿童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诗歌和特写。1940年她出版了第一部故事集《棕黄色的猫》,引起读者注意;194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魔力的话》更引起巨大反响。她的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还有《我的朋友》(1950)、《普通的事情》(1956)、《蓝色的树叶》(1965)等。年,她写出了描写卫国战争年代少先队员·英勇事迹的三部曲《瓦肖克·特鲁巴乔夫和他的朋友们》,达到了她创作的巅峰。以后,她还创作了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金卡》(1959)及续作《金卡告别童年)(1965)。  奥谢耶娃的故事作品的素材都来自孩子的日常生活,且多是实事,其中人物也有其原型,小读者们感到十分亲切。这些故事的题旨切合低龄儿童的需要。它们向孩子们介绍社会行为的准则,帮助孩子们认识与珍惜纯洁的友谊,教育孩子们要有礼貌、善良、勇,  敢、不自私、尊敬老人和爱护弱小,而这些道德的导引与劝谕,又是十分智慧、巧妙的。奥谢耶娃从不直白地说理,她总是用自己独到的才能把一个个小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而又富于启发性,让小读者去思考其中人物乃至自己的行为,并作出评价,从而培养他们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作家曾这样向读者解释她写这些短篇故事的原因:
  亲爱的孩子们I我像你们那么大年龄的时候,很喜欢读短小的故事,为什么,因为读这种小故事,可以不要大人的帮助。有一次妈妈问我:  ——你喜欢读故事吗?  我回答说;——不知道。我没去考虑过。妈妈很伤心。  ——只会读书是不够的,还要善于思考,——她说。  从那时起,我读过小说之后,就思考孩子们行为的好坏,有时也考虑自己的行为……由于这样做对我的生活很有帮助,所以我就也给你们写短小故事,便于你们学会读书和思考。  奥谢耶娃的作品有着完美的结构艺术。它们篇幅短小,一般只有几百字。情节简单,但具有强的动作感,往往一开篇即让小读者着迷,故事情境也极适合低龄儿童的思维特点。她擅长对比的手法,也善于运用对话,使作品的题旨鲜明,内容也更丰满而有趣。
  @Neo2015 今天的狗粮领了吗?  
  =============  看过作者简介,我们就知道,这篇看似简单的文章一点都不简单。  完美地融合了“人性教育”和“文学教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挑选这一篇文章进教材的编者也真是用心良苦,,给10086个赞!!!!!!
  扯你妹的犊子,改开后除了玩的东西多了。超过以前的还真不多。
  楼主你谈谈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吧,还有洛杉矶地震得故事,还有那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三个故事吧。  
  ---------我把第28课原文复制过来-----------  28 小伙伴  春游那天,到了中午,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餐,只有玛莎站在一旁。  维加问她:“你怎么不吃呀?”  玛莎说:“我把背包丢了,里面装着面包和矿泉水……”  维加一边大口地吃着面包,一边说:“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安娜说:“你把背包丢在哪儿了?真粗心!”  玛莎小声地说:“我也不知道。”说着,低下了头。  安娜又说:“你大概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忘记拿了。以后可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  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瓦·奥谢叶娃。  ---------------------------------------------  @Neo-03 11:02:58  -----------------------------  不就是一篇外国版的孔融让梨吗?干脆上孔融让梨不就得了?扯这么多干嘛?
  @威风凛凛上厕所
13:28:45  不就是一篇外国版的孔融让梨吗?干脆上孔融让梨不就得了?扯这么多干嘛?  -----------------------------  为什么不能用孔融这个榜样??因为孔融长大以后干的事并不光彩!  =================  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我们知道,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的时候,应该悲伤,但不能过度到损害身体的地步。然而在后汉,所有自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悲伤到哀毁骨立为荣,孔融曾经就是靠这个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驰,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我们说孔融这个人很残忍,还有很多其他例子。  孔融肯定不会承认他杀人同样不讲道理,如果我们能通过巫师找回他的鬼魂,他肯定会说:“不,我跟曹操不同,我杀人,杀的都是该杀的人,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禽兽,死有余辜。”这是孔融真实的想法,也是后汉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想法,他们从哪来的道德优越感呢?为什么会这么自信呢?当然是来自于儒家经典。但这个儒家经典,严格地说,是经过他们自己改造的儒家。  从后汉、三国的历史记载来看,像孔融这样的知识分子,是过大于功的。正是他们的偏执和不宽容,直接激发了各种政治矛盾,像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样,压垮了后汉王朝。当时代给他们机会时,他们又没有一个能收拾残局。孔融乃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如果他活在今天,做个专职的时评家倒是不错,可惜历史把他放到了不合适的位置,于是他不但别人制造巨大的悲剧,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悲剧。大而化之,就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  原文链接:.cn/s/blog_9da3c3cf0100ys2x.html
  楼主的说法让我想起来前一阵桐华的《曾许诺》的事情,记得网上一些年轻人一个劲的骂黄帝,我在贴吧跟一个人辩的时候,她说这只是个小说而已,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吗?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桐华人很好的,这个小说真的很不错的。我跟她说怎现在不谈小说,不谈作者,只看后果,后果是什么?是不是一群中国的年轻人在骂中华的人文始祖?那这样的话张华泻一篇小说,叫《不许诺》也是感人肺腑,然后再有一群人骂炎帝,再有个李华写个《还许诺》赵华写个《又许诺》是不是会把中国祖先骂个遍哪?当然了你回说那是小说。但是这里面有个导向问题,不是说不能有外国文章,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国际化点好,但是怎么个国际化,我认为应该是以民族文化民族自豪为主线,洋为中用才对。否则我们的下一代会是跪着的一代人。还有一点语文牵扯到有关史实和具体到地点和时间的一些文章应该是严谨的。你像《爱迪生救妈妈》洛杉矶地震的《父与子》还有印第安人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特别是土地是圣神的这个这是在洗地,这篇文章进小学语文能学些什么,目的性是什么值得深思。  
  教育界有不少汉奸,比如把英语搞的和母语一样重要。到了国家应该清查这些内奸的时候了。  
  @一只老白兔2016   先来说《爱迪生救妈妈》  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到底是在什么时候?  我在科学松鼠会上看到一篇文章《阑尾炎o常识o往事o轶事》  ==其中是这样说的:===  直到1886年美国医生雷金纳德·希伯·菲茨(Reginald Heber Fitz,)才将这种右下腹痛锁定于阑尾(appendix),并第一次提出了阑尾炎(appendicitis)这一术语,尽管不少人对这种由拉丁词干与希腊语后缀的构成的新词十分不爽,可还是没能阻挡这一单词被广泛接受,菲茨在当时便提出,早期切除阑尾乃是治疗阑尾炎的合理手段。这距离目前已知的人类第一次阑尾切除已有151年了。  =====================  原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3300/  就是说:在1886年的时候才正式命名了“阑尾炎(appendicitis)这一术语”,并不是这一年才做了第一个阑尾炎手术,第一次阑尾炎手术在151年前。
  @一只老白兔2016   现在再来说《父与子》,这篇原文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当初译者并没有对原文进行足够仔细的检查。没有想到原文作者会犯低级的错误,但是后来更正了。  人无完人,教材编撰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及时更正了就好。
  @一只老白兔2016   现在有点别的事要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晚一点再说
  @Neo2015 讲的好像很有道理哦,不过我怎么觉得洗的不够干净。  
  你觉得正确就坚持!何必动那么大的气呢?气坏身子可是自己的,就算气坏了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吗!
  楼主你能告诉我,你的“当今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中国普遍落后于西方。”是怎么得到的吗?
  20世纪前中国一直向西方学习?狗屁。楼主你就是放屁狗,狗放屁,放狗屁。
  @Neo-03 11:30:50  挑选这一篇文章进教材的编者也真是用心良苦,,给10086个赞!!!!!!  -----------------------------  楼主楼主,赶紧去KFC领工资吧 你主子给你发的钱到帐啦! 通篇的强词夺理
  廉价的水军文~~~~~~~~~
  @Neo2015
13:58:00  @一只老白兔2016   先来说《爱迪生救妈妈》   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到底是在什么时候?   我在科学松鼠会上看到一篇文章《阑尾炎o常识o往事o轶事》   ==其中是这样说的:===   直到1886年美国医生雷金纳德·希伯·菲茨(Reginald Heber Fitz,)才将这种右下腹痛锁定于阑尾(appendix),并第一次提出了阑尾炎(appendicitis)这一术语,尽  —————————————————  我说的不是阑尾的事,??????我是说涉及到这种名人的文章是否要确保他的真实性?你承不承认有杜撰的嫌疑?我要是把他改成岳飞救妈妈,你回怎么想??我估计我要被公知喷成狗了吧。  
  @一只老白兔2016   现在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我从另一个相关帖中摘录一部分关于这篇课文的评价,相信你也是差不多持这个观点。  ===========================  六年级上册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把一部印地安人被屠杀和掠夺的血泪史,以偏概全地、轻描淡写地变成放弃和转让,而且被反复吟诵。众所周知,近代史中,印第安人被白人压迫,被批转让土地,背井离乡,成千上万印第安人因为饥寒交迫和疾病,客死他乡。讲述印第安人历史的文章很多,偏偏选一篇给白人洗地的文章。  ===========================
  上面的内容摘自:  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谁在给“白人洗地”呢?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课),作者西雅图·艾新德尔·乌乐淄何尔克(酋长)(Chief Seattle,1786年 - 日)印第安人,红种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他是美国华盛顿州境内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领袖,信奉天主教,乐于与白人移民共处并同西雅图的创立者之一戴维·斯温森·梅纳德建立了私人友谊。热爱大自然,倡导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哇,,不可思议,原来是一个印第安人在给白人洗地,,是不是不可思议呢?
  再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  写作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这篇课文是当地酋长西雅图写给白人的一封信。让他们好好善待这片土地。之后为了纪念他就将这片土地取名为西雅图。西雅图酋长(Chief Seattle,1786年 - 日)印第安人,黄种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是美国华盛顿州境内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领袖,信奉天主教,乐于与白人移民共处并同西雅图的创立者之一戴维·斯温森·梅纳德建立了私人友谊。根据梅纳德的建议,西雅图即得名于西雅图酋长。西雅图著有《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西雅图的印第安领地被白人强制收购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印第安酋长,将这片土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也就是现在美国西雅图市。 西雅图酋长在被迫离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块土地时,曾对驱赶他到“保留地”的白人说道:“我走。但我在走之前,我对华盛顿的大首领有一个请求,我请求你们能像我们一样地,善待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西雅图酋长深知,人类如何对待环境和其中的生命,最终都将变成人类自己的命运。他是为整个人类而请求。可是在自然法则被执行之前,西雅图酋长的话无人在意。  ==================================
  很明显,印第安人和白人之前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不共戴天之仇”  那印第安人和白人之前是怎么回事呢?,,又是屠杀又是剥头皮的?
  以下内容摘自  《说说美国屠杀印地安人的事》  链接:/content/10/7.shtml  ================  ……  事实上,早在欧洲殖民者登陆美洲的早期,与印地安人的战争和屠杀就已经开始了。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便已经与印第安人发生了战斗。当时抵达佛罗里达的奈华斯远征队就被印第安人围歼而损失惨重,头目奈华斯被印第安人击毙;1539年西班牙军德索托在墨西哥湾几乎被印第安人全歼,1000余人仅300人生还,德索托也被击毙;到1576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湾的据点几乎全部被印第安人夷平;法国殖民者也在北部被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所击败;1622年的包哈坦战争中,印地安人摧毁了弗吉尼亚88个移民定居点中的80个,首府詹姆斯顿被夷平;1675年殖民者发起“大沼泽地战役”,以200余人伤亡的代价剿灭近千纳拉干人;而几乎同时,“菲力普王之战”中万余印第安人进攻新英格兰,荡平了90个移民定居点中50多个,号称北美历史上印第安人发动的最大战役。在战斗中印第安人的伤亡大致是殖民者伤亡的一倍以上。最终殖民者只能靠分化、收买印第安人才免于失败,菲力普王就是被收买的印第安人杀掉的。   ……  印第安人当然还有胜利的例子:1680年普韦布洛人就成功地把西班牙人驱逐出境,12年时间里殖民者不敢冒犯;而三年战争过后,阿布纳基人甚至迫使英国殖民者签约认输,并保证每年纳贡才得以生息。北美独立战争中1780年的哈马尔之战,就以哈马尔将军损兵折将败逃告终;1791年“圣克莱尔惨败”,圣克莱尔以伤亡几乎一半而告负。   ……  印第安人在殖民者到达之前也不像很多的宣传的那样和平安详,这个种族有300多个部落,尚处于原始氏族公社末期。这些部落之间的残杀从未间断过,其野蛮与残酷远非旧大陆可以想象。特征之一就是胜利了的部落必须把失败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杀绝,印第安人尚未进化到需要奴隶的地步,他们更看重保持其原始江山“永不变色”;其二便是以割下的头皮数目计算战功,而战功卓著者就成为部落的首领;其三即迁徙性,从无永久领地的概念,要么放弃,要么被别的部落夺占。前边所叙述的白人殖民者赏项,不过以印第安之道还治印第安之身罢了。所不公平的,只是武器的差异而已。   ……  具体到美国与印地安人的恩怨,则要从美国独立战争是说起。在北美独立战争中,绝大多数印第安部落都站在英国一边镇压争取独立的大陆会议,缘由是酋长们迷恋英国殖民者赠与的商品(虽然英国对于印地安人的屠杀是出了名残酷)。只有极少数部落与13洲的起义者并肩战斗。例如著名的1778年7月“怀俄明惨案”,以印第安人为主的镇压部队便残忍地屠杀了近四百名拥戴独立的和平居民;而在中部肯塔基,独立军几乎完全是在与印第安人作战,印地安人也屠杀了近千名要求独立的和平居民,手段均为残忍的印第安传统方式。1782年11月,骁勇的印第安人肖尼部落歼灭独立军一支部队,导致克拉克将军率部击溃这个部落并驱逐其到13州以外的西部。带有纪念意味的是,这是北美独立战争的最后一场陆战,它竟然是以打败印第安人帮助殖民者的镇压为结束标志的。  ……  北美13州获得独立后,英、法、西班牙认为对殖民主义的巨大威胁,所以这三个殖民国家联手攻击美国,企图遏止殖民地独立的浪潮,而代替殖民者开战的却是印第安人。三国向他们提供的武器、金钱,他们便不断地从西部向新生的美国进击,充当三国的马前足。前期的战斗是印第安人的胜利,仅1791年的“圣克莱尔惨败”,美国军队便战死637人、伤263人。1794年8月的“伐木之战”,印第安人被击溃,次年被迫签署《格尼维尔和约》,割让了从纽约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广阔土地。当然,也有一些印第安部落站在独立军一边,只是数量相对要少很多。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很多部落不看好美国获胜的可能性。  ……  ================
  OK,,现在你应该可以明白了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了吧。  谁都不比谁好到哪里去,谁也都不比谁差到哪里去,总之,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Neo2015
14:01:00  @一只老白兔2016   现在再来说《父与子》,这篇原文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当初译者并没有对原文进行足够仔细的检查。没有想到原文作者会犯低级的错误,但是后来更正了。   人无完人,教材编撰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及时更正了就好。  —————————————————  你是一个包容的人,现在这个社会对TG这么包容的不多了。但是我做不到那么包容,小时候我上学的时候理解的就是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英语什么的都必须是严谨的,必须是正确的,这是政府教书育人的东西,哪怕一个错别字我认为都是他的疏忽,都是不能出现的。再说,就算他日子出现了错误,那我问你,整篇故事是真实的吗?同样是编,你编个中国人不行吗?再说汶川地震,唐山地震中国就没有点可歌可泣的故事???你写一个真实的故事用的着编吗?编书的就算不是他们说的汉奸那就一定是个脑残。  
  教材没有好坏,否则要老师要家长干什么。在这个随便一个词都是污的世界,引导是最重要的。语文课首要是读书认字,其次了解不同文化。学生学到的是品质而不是三六九等。
  @Neo2015   这种没水平的文废帖,少发为好。
  码这么多字,辛苦了,领钱去吧,好了,我继续上班,&&与狼共舞&&
      
  西狗一只,不解释
  这套教材能不能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或者 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还是说,我们只需要一些“中国式”的贬义定语——中国真的有一群数典忘祖的人吗?没错!
  人教社派你来洗地的吧?或者你就是编教材的?
  @Neo2015 拿钱发帖死全家  
  @唐刀之锋
16:33:07  人教社派你来洗地的吧?或者你就是编教材的?  -----------------------------  他肯定不是编教材的,这要编教材,教材不定啥样呢
  @唐刀之锋
16:33:07  人教社派你来洗地的吧?或者你就是编教材的?  -----------------------------  它是来挑坏的!一个外国鬼子
  ―――教材不能以“多元化”隐性张扬“去中国化”   中华文明是以儒家思想占主流的道家思想、经过华夏文明改造的释家作辅助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文明演变过程中,统治阶层逐渐的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以有利于统治,但无论如何变化,以“仁”为核的“忠孝”“中正”文化一直没有改变,因为“忠孝”为起源农耕文明体系之下的中国家庭结构方式和谐的促进剂,是促进家庭团结与凝聚力的粘合剂。历来正直的中国文人崇尚、信奉“家”“国”一体,都是这个文明体系的影响与延伸。在这种执念之下,在每当华夏遇到危险时,总有一批华夏儿女挺身而出,以拯救华夏文明、维护华夏大统为己任,并在他们的激励下前赴后继,挽救遇到生存危险华夏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持续五千年。   近代以来,华夏文明遇到空前的危机,从戊戌变法以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力量越来越大。华夏儿女,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放弃优越的生活纷纷回国,就是因为受到这个文明体系的教育,“华夏”“中国”是“家” 的理念已深入骨髓。在近期央视一期节目“十大80后老艺术家”演唱会专场中,80岁的老艺术家于淑珍女士说她在15岁那样海外回国,就是因为受到这种理念的教育与影响(虽老人的表达被主持人不知道什么原因给强行打断,其实,这种表白比歌唱更能震憾人心)。这说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多么重要!保持对下一代持续的华夏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华夏能继往开来的一个关键因素。   任何国家与民族,都要进行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教育,教育下一代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是保持本国、本民族存续的关键。若这方向缺失,两代人后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就会弱化,“欲亡其族。先灭其史”就是写照。远的不说,离我们最近的是2000年2008年间在台湾进行的“去中国”教育的灌输,只经过了区区八年时间,台湾青年对华夏的认同已经基本丧失!可见教育的影响是多么强大,对本国、本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更加深远,是培养“主人”还是“奴才”的问题。   道德经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逐步到“大的”,这种局面在我们大陆已经若隐若现的出现,这就是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体系的问题。看到红德智库关于“中小学文教材内容调查报告”后感觉怵目惊心。人教社虽给了声明与说明,但单纯给了个比例是没有说服力的,数字的多寡不能说明思想动向与内容实质,关键在内容是否在变相“去中国化”,若不是,人教社应该给出明确的说明与论证之据,若是,“多元化”只是幌子。  ****大家看这段**  中国中小学教材“风波” 暴发后,有网友对美国的小学教材进行了分析,美国作为当今最发达的,自称最“国际化”的国家,课文227,涉外24,这24篇中有23篇来自英联邦国家,而且将我们1800多年前的古代经典故事《曹冲称象》的主角变成了美国小男孩!可见美国自诩为“国际化”的所谓“自由民主”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倾向性是明确的,美国并不象标榜的那样“多元化”。相反我们的教材则要“大方”得多,免费且是义务逐步改变中国下一代的传统信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人教社那一纸声明能否给出最合理的解释?   从调查报告来看,他们给了详细的证据,笔者看了几篇镶嵌“文章”是很有说服力的,看来目前的中小学教材确实存在一定问题,被发现了问题整改是关键,而不是给个声明与说明就能解决问题的,否则,只能激化民间情绪引起领导高层警惕,采取行动。随被发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更不好办。能编写教材的,审定教材的人都是“人才”,相对“一般人”要聪明得多,肯定能分清轻重主次,对大是大非问题把握不会有任何问题。否则让人民群众再揭发下去,不好收场还在其次,下场不好就麻烦了。珍重!(来自天涯社区微论客户端)
  @Neo2015 为何满纸空话?对教材的质疑应该说出你的回答而不是忽悠
  @Neo2015
15:46:00  OK,,现在你应该可以明白了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了吧。   谁都不比谁好到哪里去,谁也都不比谁差到哪里去,总之,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  精辟,看完你发的一大堆,我的第一感觉是印第安人是坏的,残暴的,他们一次次的屠杀西方人,西方人美国人是被逼的。其他网友是怎么想的那?这让我想起了有个公知汉奸的话,日本鬼子南京屠杀,杀那么多中国人是因为中国人反抗造成的,你说的那个写文章的印第安老酋长让我想起了伪满的溥仪,何其相似啊?我问你,别光跟我说什么文章谁写的,别光跟我说真实性什么的,咱就说这种文章要让孩子们学什么东西?这些文章孩子们看了以后会让他们的价值观有什么影响?就像我讲的桐华的曾许诺很多人骂黄帝一样,其结果会不会产生让孩子对国家价值观和认同感产生扭曲?  
  @Neo2015
15:46:00  OK,,现在你应该可以明白了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了吧。   谁都不比谁好到哪里去,谁也都不比谁差到哪里去,总之,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  我该没仔细看你说的后边的话,原来来你在意的是澄清印第安人和西方人的是是非非,表达一下印第安人和西方美国人谁也好不到哪去,根本不是在关心我们的孩子以后会怎么,从最后这两句话看出你就是在洗地啊!  
   16:47:44
评论  评论 职业砸石头的鸡蛋:你如果没学过“玛”字,那你以后看到外国文章里有“玛”字怎么办?  职业砸石头的鸡蛋: 举报
评论  评论 Neo2015:外国文章里出现玛字,你的意思的英文字母还是什么文字母有玛这个字吗?这个字具有意义 认知的意思吗?汉语中除了玛瑙的合成词具备其他意义吗?外国文章中的玛尼举个不是人名的例子呗?
  贴子不错,支持楼主,支持不同的观点,反对那种人云亦云的傻缺。  有的人就是看人数多少,看见貌似反对的人多,于是反对,连事情都没搞清楚,先站好队以示政治正确。  就像那篇“矛与盾”,我在好多贴子都说,那篇根本不是中国的自相矛盾,这些人还在那你嚎叫“中国的自相矛盾变成了外国人……”,明显连课文都没看就跟着叫,看一下那篇课文会死啊?
  @Neo-02 16:56:37  还有点时间,扒一个我印象最深的,最无聊可笑的吧。。  =========下面内容摘自原帖=============  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  矛盾?印象中我们以前学的可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是的。你没看错。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用心极其险恶啊。  ======================================  =======......  -----------------------------  看完3楼了,只看到了汉奸不要脸,跪舔洋人的嘴脸,我眼拙,并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
  @武平军节度使
17:11:05  贴子不错,支持楼主,支持不同的观点,反对那种人云亦云的傻缺。  有的人就是看人数多少,看见貌似反对的人多,于是反对,连事情都没搞清楚,先站好队以示政治正确。  就像那篇“矛与盾”,我在好多贴子都说,那篇根本不是中国的自相矛盾,这些人还在那你嚎叫“中国的自相矛盾变成了外国人……”,明显连课文都没看就跟着叫,看一下那篇课文会死啊?  -----------------------------  洗地文看不出来?请解释下印第安人是怎样转让土地给白皮的?
  小学生什么都不懂,为什么不交他们一些日常的基本生存与生活技巧??  比如:  不能在马路上玩  要在马路边走  遇到地震,火灾等时要马上跑到没有地震,火灾的地方,然后告诉大人或报警。  没有父母亲等在场情况不能下河,下海,包括游泳或抓鱼虾等。  其它等等
  全面学习,全盘西化。
  @Neo-02 16:35:32  那个帖子里的“大量不符合事实和充满情绪偏见的内容”,有些根本就是幼稚可笑  今天没空扒了,以后有空慢慢扒。这个帖子我准备盖高楼的。  -----------------------------  楼主别盖高楼了,你脑子不行。
  初级洗地者,略显嫩
  本人反对过度西化,可以学习西方的科学和一些好的文化,但有必要过度的吹捧吗,优秀智慧的好人好事的都是西方人,愚昧懦弱的都是中国人,有这样编造教科书的吗? 欧美人的教材是不是这样呢? 洋奴买办通过教科书中植入精神的木马,企图绑架中国年轻的一代,潜移默化的去支配中国年轻人的思想,把中国人变成他们的精神奴隶
  语文教材一般,政治教材最棒  
  @Neo2015 只说生字一事,你有个理论,以后要不要看外国人名字,请问,用中国的文章学习生字会不识外国人名字中的字?而反过来用外国人名字来学习生字,对理解字意会有好处?有什么好处你来论证一下。  题目:果然  小朋友写:昨天我吃水果,然后喝凉水。
  人教社连同教育部的八辈祖宗!   中华的华,竟然用华盛顿的华教小朋友认识生字!   只此一点,你教育部长罪责难逃(来自天涯社区微论客户端)  
  @u_16-05-04 00:09:04  人教社连同教育部的八辈祖宗!  中华的华,竟然用华盛顿的华教小朋友认识生字!  只此一点,你教育部长罪责难逃(来自天涯社区微论客户端)  -----------------------------    人教版小学第一册第二页,就教了“华”字。  你看看是华盛顿吗?  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去了解一下真相很难?
  发生在18-19世纪的美洲大陆的美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起初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未到达美洲大陆之前,美洲大陆居住8000万印第安人,美国区域居住1000万以上的印第安人,而如今生活在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不超过400万,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仅剩20万(不包括混血者)。  
  美国西部大开发(又名西进运动)的历史:  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运动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西进运动的进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更为荒凉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迁徙之路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美国独立后掀起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西进过程中,大批移民出于不同的原因迁往西部,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国内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西进运动,就没有后来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在研究西进运动时,对它的积极作用大肆赞扬,而对另一方面却轻描淡写,那就是对土著印第安人的野蛮屠杀。  西进运动是美国拓宽疆土,吞并土地的一种侵略行为,它开发了如今的美国西部地区,消灭了众多印第安文明,当时只是东边的殖民地地区,需要大量的土地,当地已经满足不了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当时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有一帮先驱者向西部探索,并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直行进到太平洋,就是现在墨西哥一带。后来大量人包括政府和军队涌入西部,通过劫掠、诱导、欺骗、屠杀印第安人,并开发西部地区。  美国的西进运动,是一个与工业革命相随、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开发过程。广袤无垠的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和森林资源,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湾,有适宜的气候,宜农宜牧。它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到 19 世纪 60 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以北发展成为“小麦王国”,密西西比河下游成为“棉花王国”。农业的兴盛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东部工业和城市人口分别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粮食  
  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北方联盟为了获得加利福尼亚等西部地区的支持,就开始派出正规军,主动讨伐印第安人。南北战争的英雄格兰特将军后来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在南北战争期间就宣布:“有必要灭绝全体印第安人部落”。南北战争的另一个英雄谢尔曼将军说:“我见过唯一的印第安好人,就是死人”。南北战争后,获胜的北方军队无事可干,讨伐印第安人就成为另一场战争。但是,分散在草原和群山中的印第安部落,即便派出正规军也难以迅速一一剿灭,并且还会遭遇抵抗,纯粹武力清剿印第安人代价太大,因此,这一种族灭绝计划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先灭绝野牛。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不到20年的时间,北美野牛的数量从原先1300多万头,减少到不足1000头。  北美野牛的消失,使得美国政府的目的很快达到,失去食物来源和生活必需品来源的印第安部落,不得不放弃抵抗,搬迁到美国政府规定的“保留地”,最终,“保留地”越来越小,成为互不相连的几小块贫瘠的土地。美国政府看似好心地提供食物,但是,除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外,“协议”规定提供食物是有年限的。美国政府第一次答应的年限是10年。年限过去之后呢?印第安人必须在“保留地”自谋生路。美国政府派人教他们种地,但是,北美最肥沃的土地都被白人占据了,草原本来就不适合农业,环境日益恶化,印第安人越来越贫穷,越来越成为乞丐。那个曾经在草原上自由生活的民族,变成了保留地中,被圈养的保留人种  
  头皮政策  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早就开始了,在美国被称为建国基础的新教徒们,刚到北美不久,就忘了最初艰难时期印第安人给予他们的友好帮助,制定了对印第安人头皮的悬赏制度。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悬赏印第安人头皮的制度一直存在,并以英国女王陛下的名义颁布。谁都知道,一块头皮根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高额悬赏头皮的唯一目的就是屠杀印第安人。也许“美国人”会说,那是在美国建国之前的事情,其罪恶不该怪到美国头上。那么,看看美国的《独立宣言》吧,美国开国元勋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毫不掩饰地责怪英国兄弟对印第安人太好了,比对同样是白人的美国兄弟要“好”。难道英国人割了“美国人”的头皮,甚至还有更严厉的酷刑?  美国是一个现代国家,现代国家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国土、人民和主权。对于美国这个新国家来说,国土都是别人的,从最初独立的十三州,到现在的面积,美国的每一寸国土都是别人的。而这个新国家的“人民”却不包括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后来包括了,但印第安人已经所剩无几。即便美国国民后来包括了印第安人,美国的主权也没有印第安人的份  
  直接屠杀  美国政府从开始正式建军那天起后,命令军队立即向西开进。美国陆军第一团从成立之日起,征剿印第安人就成为它的基本任务。美国联邦正规军队和民兵从事的这种残暴的屠杀和征剿,从1803年(正规军正式开始投入战斗是1811年)一直持续到1892年,差不多进行了整整一个世纪。  在北美殖民史上,“印第安屠杀”一词被经常用于形容被北美印第安人大规模杀害的欧洲人或被欧洲人大规模杀害的印第安人。理论上说,“屠杀”一词应被用于对 非战斗平民或战俘的杀戮上。但在实践中,这一词的使用比较随意,有时侯被用于形容一场压倒性的军事失败。因此很多时候“屠杀”与“战斗”容易混淆。  要确定有多少人在这些屠杀中被杀害非常困难。在《野蛮的边界:从Jamestown殖民地到“伤膝”的美国-印第安战争中的暴行》一书中,业余历史学家 William M. Osborn 试图记录下美国边界最终成型前的每一场暴行,从第一次接触(1511年)到边界的形成(1890年),大约有9156人死于印第安人之手,约7193人死 于白人手中。  但是其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现在最可靠的数字是有21586名双方人员在年间死亡、受伤和被俘。另有学者 认为有45000名印第安人和19000名白人在这段时期被杀,这一数字包括了双方被杀害的妇女和儿童。其他的数据则从5000—50万不等。但有一点不 用质疑的是双方在战争中的野蛮暴行——印第安人自己的残忍战争方式和美国人发动的摧毁式的军事行动。  1779年,乔治华盛顿指示JohnSullivan少将攻打Iroquois人民时说:“(假如)将废物(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点附近,那么整个国家将不仅仅是泛滥成灾,而是被摧毁了。”在屠杀灭绝印第安人过程中,华盛顿还指示他的将军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在1783年,华盛顿在把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较中他的这种反印第安人情绪暴露无疑:“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华盛顿的灭绝政策在他的部队一次又一次屠杀了印第安人以后得以实施。军士们从Iroquois人的死尸上剥皮,“从臀部往下剥皮,这样可以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可以并腿而长的长统靴来。”在那场袭击后幸存的印第安人将美国第一总统改名为“城镇摧毁者”。大部分Senca人的城镇都在5年时间内被灭绝  
  曾积极参加和推动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的“当时美国许多杰出的民主领袖”之一,就是提出“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说的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第叁届总统托马斯 杰斐逊。美国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即从密西西比河西岸到洛基山麓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后,随着疆土大步向西推进而大规模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杰斐逊的总统任内开始的。  1807年,托马斯 杰裴逊指示他的战争部门,说道;“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国人去获取他们的土地,那么,对印第安人的反抗就要用短柄斧头反击,”杰弗逊继续道,“如果我们约束自己不去举枪迎向这些部落,那么在这些部落灭绝之前我们将不会安静地躺下,或者被驱赶出密西西比河以外。”杰弗逊继续道:“在战争中,他们也会杀死我们中的某些人,但我们会杀死他们全部!”美国人必须“追求灭绝印第安人或者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  1814年,美国詹姆斯 麦迪逊政府参考1703年北美各殖民地议会作出屠杀印第安人的奖励规定,重新颁布。法令规定规定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不论男女老少甚至婴儿)的头盖皮,美国政府将会发给奖金50---100美元(杀死12岁以下印第安人婴幼儿和杀死女印第安人奖50美元,杀死12岁以上青壮年印第安人男子奖 100美元)。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特别是1864年后(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人根据林肯颁布的《宅地法》屠杀印第安人的活动达到高潮,许多印第安人村庄在一夜之间变成鬼域。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国联邦正规军采取分进合击等战术,集中发起了100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到 18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灭绝印第安人的作战任务。  1862年,林肯总统下令绞死了38个明尼苏达曼卡托地区的达可它人苏语部落的38个酋长。这些被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们部落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这些酋长之中没有人犯过他们被美国政府所控告的罪行,林肯总统有意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冤杀死刑。  美国内战英雄,曾对美国叛乱的南方各州实行“三光政策”的联邦军威廉 谢尔曼将军对此发表意见说:“如果我们今年多杀一点,那么明年要杀的人就少了一点---反正他们都得杀掉,或将他们作为穷光蛋的品种保留下来.”  美国历史学家在有关着作中叙述这段历史时写道:“美国向西、向南、向北叁个方面勐烈推进时,不仅排挤了阻止它前进的国家,并且残暴地粉碎了这些土地上原来的主人──印策安人──的反抗。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是美国历史上最可耻的污点之一,而当时美国许多杰出的民主领袖也曾积极参加这种行动。”  如此长期军事征剿、屠杀的结果是什么呢?  据美国一些诚实、严谨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据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当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在现在美国境内居住的印地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至l亿之间。到在20 世纪70年代,美国被迫分散聚在美国全国各穷乡僻壤的“保留地”里的印地安人总人口还剩下了多少呢?据美国官方统计,还不到80万人。而国土面积小得多的墨西哥还有1000多万。  
  楼猪,孔融比之美国那群强盗,谁更伟光正?  
  楼猪,孔融不能入选的话!那现在的教材有多少人不能选?华盛顿比之孔融凶残何止千百倍?  
  楼猪,尔tm真是只猪,就这水平也敢出来洗地?  
  @Neo2015 慕洋犬……用五星姨的话来说,你就是个废废。中国不如欧美,你自己意银的吧!还是你那白皮主子给你洗脑洗的。有空看看五星出东方ABC的帖子,别搁这丢人现眼的不知道臊的慌。关键词……呸……。  
  看了一小部分,实在看不下去了,总之楼主就是一个傻逼!愤青之流!纵使国家有诸多不尽如意之处,我热爱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楼主如此跪舔西方,何必待在我华夏大地?!滚回你的西方母亲怀抱!你妈要是知道生出你这个毫无国家民族的败类,悔不当初让你爹射到墙上?!
  垃圾贴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那么好当的!
  楼主这句话“放眼全球,谁优秀就向谁学习,吸收所有人类(不论民族国家,当然包含我们的古人)的优秀成果,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看似有理,细思极恐。  1. 西方的优秀成果都是科学技术成果,这是我们应该学的,但课本上全是关于道德品质的故事,与科技无关。  2. 优秀的思想品德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并不是说科学越发达就道德越高尚,西方人的道德水准就不用我教你了,恃强凌弱是他们共同的价值观。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绝对更高尚。  3. 课本中宣扬的优秀品质,实际是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的道德观,为什么偏偏要放到西方人头上?  4. 只有树立民族自信,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中国大量人才流失去为美国人民服务?从小受的教育肯定脱不了关系。
  作为一个美国人,瑞典人,或一名西方人,当然更可能是一个香港人,你当然肯定这版中国人的教材适合中国人,但我要说,滚你妈的蛋,有多远滚多远!!!
  当狗当的如此理直气壮,如此赤裸裸也是服了。你所列举的那些现代科技,我想说的是如果人类没有这些现代科技照样可以过下去,唐宋人没有手机电脑,他们的精神世界比现代人丰富百倍。中国古代不是没有没有这些科技的类的东西,墨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但是聪明的中国人知道,搞这些东西的是有违自然的,人所凭借的工具越发达,人自身就会越退化。中国人要有自信,中国拥有这世上最智慧的思想,而且是一直拥有不曾丢失,千万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丢失了。
  楼主你能告诉我,你的“当今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中国普遍落后于西方。”是怎么得到的吗?
  楼主你能告诉我,你的“当今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中国普遍落后于西方。”是怎么得到的吗?-----  -------------------  全面落后国外就要跪舔了吗,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小学教材里面是这样的??!!1!品行不端的是本国人形象,高贵品质的是外国人形象!!!!!  每个国家每个民祖都有自己的骄傲,更何况是创造了华夏5000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
  这是专业的美分吧  
  学西方的技术没人反对,中国人是极其看重数理化的。学西方的人文?那是病态
  楼主可以收声了,咱们不吃这套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护士资格证考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