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到底有没有才能?曹刿论战教案中,只是问了三个问题,而没有做任何事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只有“未可”“可以”两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他有着怎么样的特点?
Girl丶是330
运筹帷幄 胸有成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曹刿论战
【名师名案】
[教学目标 ]
1.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难点、重点分析]
1.&长勺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取胜?
分析:&长勺之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当时齐襄公做了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受连累,分别出奔到莒国和鲁国。这时齐国大臣先后杀了齐襄公和继立者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做国君。公子小白从莒国抢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鲁国派兵送公子纠回齐失败。后来,齐国虽然杀死了公子纠,解除了争夺齐国君位的严重威胁,但齐桓公还是以此为借口,仗着国大力强,发兵攻打鲁国,爆发了长勺之战。
齐国攻打鲁国,显然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但鲁国按曹刿的意见,打败了齐国,使这次战争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役。
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重视士气。要&一鼓作气&,因为第一次擂鼓时战士们勇气十足,是战斗的最佳状态;而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泄完了,所以进攻要等敌人击完三遍鼓时,我们再进军。
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当齐军大败,纷纷溃逃之时,曹刿没有马上要庄公率军追击,而下车观察敌军的车辙是否纷乱,登上车前的横木向远处眺望溃退的齐军是否有诈,然后再追击齐军。
通过齐鲁&长勺之战&,说明只要能取得人民支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制造并利用有利的战机,弱军也能打败强军,小国也能打败大国。
2.《》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分析:做衣服,选好料子,确定式样之后,还要量体裁衣,最后才能做出合体美观的衣服,写文章也是如此。在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之后,要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清主次,决定详略,这就是剪裁。在这方面,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分析: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这样一个平民的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4.《左传》是怎样一部书?
分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也有人认为它是传(zhu&n解释)《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史书),故又称《春秋左氏传》。事实上不论历史或文学价值,《左传》都远远超过了《春秋》。
《左传》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写出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荒淫无耻,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他们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写作技巧上,《左传》在记叙各个战场和复杂事件时井然有序,繁简适度,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学习。
但是《左传》是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的,它提倡的道德、秩序、歌颂或谴责的内容,也大都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至于占卜预言、迷信天命等糟粕更是充斥于书中,反映了其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 间(ji&n) 弗(f&) 偏(bi&n) 帛(bǒ)
孚(f&) 辙(zh&) 轼(sh&) 竭(ji&) 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①字音准确。②句读正确。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
&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从&,跟随。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
&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人(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
[小资料]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同乡的人对他说道:&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回答道:&有权位的识见鄙陋,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去和齐打仗呢?&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臣下。&曹刿应答道:&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于众,庶民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告神。&曹刿应答道:&这些小信用不能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曹刿应答道:&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的表现,凭借这点可以和齐军打一仗。如果迎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起攻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未能奏效。这时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溃退。鲁庄公想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登上战车,凭轼遥望溃败的齐军,然后说道:&可以追击了。&于是挥师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盛;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便衰减低落;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全都没有了。齐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士气,我军的士气正旺盛高涨,因此我军打败了齐军。大国的情况难于揣测,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齐军的车辙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确认齐军是溃败)因此才去追击齐军。&
《》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官左丘明。现代学者有人考证,《左传》的作者是战国初期人。
《》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课堂实录】
主持人:上节课分析《》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庄公同学们当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他寡谋少断,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指的就是他;一种认为他有谋有智,长勺之战大败齐军,作为主帅功不可没。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让双方的见解充分接受挑战,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准备一场小型辩论赛,辩题为:庄公有无&远谋&。正方观点是:庄公无&远谋&。主辩为殷秀平同学,助辩何孔明、何大静同学。反方观点是:庄公有&远谋&。主辩是程国香同学,助辩方习贵、何钱源同学。现在让你们智慧的花朵在赛场上绽放,让你们思想的活水在论辩中激荡吧!
正方主辩平:我方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政治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指挥调度有板有眼;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茫然不知胜因。这些&远谋&,庄公具备吗?没有啊。我们看到的只有庄公被动应战的无奈与慌乱,看到的只是庄公处处受制的狼狈与张惶。若不是平民刿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远谋&拯国于危亡,那么庄公园破家亡、沦为臣虏的命运必定是不可避免的。怪不得曹刿感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了!(掌声)
反方主辩:正方辩友,首先我想阐述的是,作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不能相提并论。纵观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并不是本人如何谋略过人,而是善用有&远谋&的人才。选准了人,用对了人,就是有&远谋&。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不及诸葛孔明,但谁能即此断言刘邦、刘备就是无谋的呢?就鲁庄公而言,他用曹刿,确有胆识过人之处。从身份看,曹刿不在&肉食者&之列,而庄分贵为一国之君,这一贱一贵能够超越森严的礼法等级走到一起,外因是国难当头,外患骤至,内因从曹刿一面说,是他感于匹夫兴亡之责鼓足了勇气,从庄公一面说,是他放下诸侯的架子,广开言路,不以身份取人,不拘一格,打破了常规。他让曹刿越过三&关&,实现&三级跳&&&得以入见、纵谈国事乃至直接参与指挥。这样的大手笔,非具备超乎寻常的胆识、从谏如流的勇气、知人善任的眼光不可。因此,我方认为:单就慧眼识才、超常规破格使用曹刿这一点来看,庄公确有&远谋&。(掌声四起)
正方助辩: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么他为何病急乱投医,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和近臣的拥护上?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眼前的&近谋&啊!(众笑,掌声)
反方助辩:对方同学问得好,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庄公与曹刿的谈话看成他政治上昏庸无能的表现。我方恰恰认为这是他治国有方,政治上成熟的显示。不错,前两问两答,庄公说到了神,说到了近臣,但能据此认定他政治目光短浅吗?不能,因为这样的看法是那时的大部分国君都有的,庄公当然不能免俗。可贵的是,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他高于别的国君的地方,这正是他有&远谋&的具体表现啊!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对话过程中,不是庄公问计,曹刿作答,而是曹刿反客为主,一步紧逼一步,庄公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回答,其耐心、沉着及远谋不是于此尽显了么?倘若无视庄公精彩的第三次回答,只抓住前两次未能点出要害的回答,就断言他&病急乱投医&,那岂不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掌声)
正方助辩:我方很佩服对方辩友敢为庄公翻案的勇气,但很遗憾的是,你们热情有余,理智不足。请你们看看以下事实吧。长勺之战的前前后后,庄公的所言所行,丝毫显不出&远谋&的样子,有的只是处处被动:一开始&将战&,疲于应付,被动挨打;战斗伊始又急躁冒进,不知深浅就要&将鼓&;敌军一败,即&将驰&。请大家看看吧,这哪里像一位有&远谋&的三军统帅,倒像一只被掐去了头到处乱撞的苍蝇嘛!(众笑,掌声)
反方助辩:对方同学,你们只看到庄公&将战&&将鼓&&将驰&的无奈与被动,为什么看不到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从善如流的果断与气魄?从指挥过程看,庄公是主帅,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意见,庄公&将鼓&时,刿曰&未可&,庄公虽不明就里,却能惟曹刿谋略是从,用人不疑,胆识可谓高矣,谋略可谓远矣!齐军大败,庄公&将驰&,曹刿又曰&未可&,庄公先从后问,当机立断,正确发号施令,终于大胜。反推一下,若庄公故作深沉以显&远谋&,非要刨根究底,或顾及自己权威固执己见,都会坐失那稍纵即逝的战机,鲁军焉能以弱胜强?总之,战争中庄公的果断、从善压倒了被动、无奈,这是庄公有&远谋&的又一有力证据。
正方主辩总结:我方认为,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非虚言,文中庄公所言所行恰恰印证了曹刿的话。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作政治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曹刿的过人谋略,鲁国才险渡难关。正是这样一个缺谋少智的人物作反衬,曹刿的形象才显得光彩照人。与曹刿相比,庄公真的无&远谋&。最后要问对方辩友:你们认为庄公有&远谋&,那么曹刿的话错了么?(掌声)
反方主辩总结:我方认为,庄公确实是作为曹刿的陪衬出现在文中的,但是正衬,而不是对方辩友所说的反衬。鲁庄公是正面的人物形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有&远谋&。对方辩友问,曹刿的话有没有错?我方认为,当然没错,错的是你们,你们理解错了。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到底是指谁呢?结合全文,我方认为是指庄公周围的大臣,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大臣们受恩惠很多,&养兵千曰,用兵一时&,在国难临近时,理应为国解难,替庄公分忧。可是他们尸位素餐,不能为庄公设一计一谋,与不食君禄却为国建立奇勋的平民曹刿相比,他们这些&肉食者&才是反衬。(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感谢双方同学的踊跃参与。双方都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滔滔不绝,振振有词,在论辩中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能力。鼓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今天的辩论正方锐气有余,底气似乎不足,论证未能充分展开;反方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在概念上把不属于&远谋&的内容贴上了&远谋&的标签。至于庄公其人,论谋略不如曹刿,但不能说他无&远谋&,长勺之战,他还是有功劳的。老师比较倾向反方观点,同学们呢?
上一篇::
《曹刿论战》其它教案
《曹刿论战》课件下载
《曹刿论战》知识扩展曹刿论战&部分中考问答题集锦(含答案)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刿:&&&&&&&&&&&&&&&&&&&&&&&&&&&&&&&&&&&&&&&&&&&&&&&&&&&&&&&&&&&&&&&&&&&&&&&&
鲁庄公:&&&&&&&&&&&&&&&&&&&&&&&&&&&&&&&&&&&&&&&&&&&&&&
答: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 语言描写&
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2)战中:
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1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12【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1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刿:&&&&&&&&&&&&&&&&&&&&&&&&&&&&&&&&&&&&&&&&&&&&&&&&&&&&&&&&&&&&&&&&&&&&&&&&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
取信于民(1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
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
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
答:&&&&&&&&&&&&&&&&&&&&&&&&&&&&&&&&&&&&&&&&&&&&&&&&&&&&&&&&&&&&&&&&&&&
&&&&&&&&&&&&&&&&&&&&&&&&&&&&&&&&&&&&&&&&&&&&&&&&&&&&&&&&&&&&&&&&&&&&&&&
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福建福州市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
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13.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
&&&&&&&&&&&&&&&&&&&&&&&&&&&&&&&&&&&&&&&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1分)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2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2分)
答:&&&&&&&&&&&&&&&&&&&&&&&&&&&&&&&&&&&&&&&&&&&&&&&&&&&&&&&
2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分)
答:&&&&&&&&&&&&&&&&&&&&&&&&&&&&&&&&&&&&&&&&&&&&&&&&&&&&&&&
22.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3.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答:&&&&&&&&&&&&&&&&&&&&&&&&&&&&&&&&&&&&&&&&&&&&&&&&&&&&&&&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答:&&&&&&&&&&&&&&&&&&&&&&&&&&&&&&&&&&&&&&&&&&&&&&&&&&&&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