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投稿为什么选择国际学校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带着孩子旅行不要走马观花,而要认知真实的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3评广袤的土地上,还有那么多乡音我们没有听过,那么多眼神我们没有触碰过,那么多植物的清香我们没有闻过,那么多淳朴的幸福和低沉的痛苦,我们没有体会过。悠长假期,带孩子行走在我们平日并不接触的那部分中国里,是给予孩子健全现实感的重要一课。记者是一个经常给予我时空错位感的职业。平日里居住在北京,周围人谈论的常常是职业前景、创业、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让孩子上国际学校,但是一旦因为有采访要去到中小城市、县城或是农村里,我的心头常常涌现出一种奇怪的带着点抱愧的抽离感。生活在中国大城市里的人的话语,换一种土壤,便突兀地有些不真实。每一处土地都有自身的现实,每一拨人群都有自己的忧喜。北京聚集着全国各地通过自身努力而扎根下来的人群,人们在教育孩子时,很自然向往着把孩子推向更高的层级。所以如何向国外精英教育看齐,是个永远有吸引力的话题,也是不少父母勒紧裤腰带的奋斗方向。而我行走在中国不同行政级别的疆域里,能够明显感觉到,越是到了基层,教育就越不是一个专门的话题。这一方面可能并不值得称道,或者说是一种略带无奈的现实,谋生才是多数人更为急迫的现实。但是它或许正在讲述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教育从来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抛离了生活自身的稳固感,只在教育方面追求加速度,这就好比一个倒置的圆锥,总让人焦虑于它的稳定。我所在的新闻机构,这些年来过各式各样的实习生。有些学生虽然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毕业,聪颖可人,但好似玻璃箱里的金鱼,只是隔着玻璃观摩过外部热气腾腾的生活。让他(她)们独自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探究一件并不熟悉的事情,吃着显然谈不上卫生的街边小摊,夜宿黏糊糊被单的村民家,每一项都可能构成难以突破的障碍。他(她)们受得了读书做题的“苦”,享受从书本到书本的阅读经验,英文流利,熟知国外思想家文学家的谈吐,却缺乏真实世界里的生存常识,理解不了与他(她)面对面的一个农民的想法。平日里过于精致的生活,阻挡了一些人看到“他者”的可能。教育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培养“套中人”,如何融入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生活,如何在勤奋练习学习技能的同时具备共情能力,如何忍耐物质条件的不足而看到他人世界的富足之处,如果从广袤中国里像蜜蜂一样勤奋的各式人群中体味生活的不易与美好,这样带给孩子的用脚步丈量真实生活的勇气、方法,从大地里吸收来的养分,或许正是他(她)今后面对人生低潮时,内心始终充满张力与健全感的秘密所在。实际上,这样踏着土地的行走,与昂贵和精致无关,它是多数家庭可以自己安排筹划的行程。就拿我自己曾经采访过的题目而言,不少题目就像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一样,自己查找资料,确定主题,规划行走路线,访谈相关的人士。大可不必担心路程中的各种预期之外的状况,这些正是构成我们日后反复回味的插曲。先从我最近正在调查的云南鲜花产业说起,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一起启发,激起家长们带着孩子探索中国的欲望。首先,确定一个目的地和探索方向,比如云南、鲜花产业。然后寻找更为具体的地点,我查到昆明郊区的斗南是鲜花交易的集中区域。白天我来到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为这里像卖菜一样卖花的场景感到兴奋。我一边买花一边在市场里与不同人交谈,然后通过聊天得知,夜晚的花卉拍卖中心很有意思,那里鲜花的品质更好,大宗的鲜花交易在那里发生。我这才知晓夜晚才是探索鲜花产业的开始,无论是拍卖中心还是自由市场,夜晚比白天繁盛好多倍。于是连续好几个夜晚,我从傍晚开始混迹于鲜花交易市场。我通过与花卉拍卖中心的人交谈,获知玉溪通海是高档玫瑰的种植地,便从昆明租车去玉溪寻找种植基地。当地朋友又介绍了昆明附近阳宗海的绣球花露天基地,带我去那儿寻访了绣球花的种植。在这个过程中,我获悉了鲜花产业的整个生产链条,云南产业状况是如何被带入世界流通体系,以及关于种子市场和定价市场的博弈。整个探寻中,我的记者身份谈不上什么优势。因为我多数的拜访对象是花农和鲜花交易小贩、鲜花购买商等,一直到与他们聊完了,人家也只是把我当作一个对鲜花有兴趣的外地人而已。所以对于有兴趣做主题探访的家庭而言,这样自己筹划的“夏令营”,正是给一家人提供了探索知识、增进感情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几点心得:1提前筹划,一旦确定了探访主题,整个家庭都应该投入寻找相关的书籍等资料。比如我从朋友处得知的给我探访鲜花产业有启发的书籍是《鲜花帝国》《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等。2每个产业里的人,是最好的请教对象。鲜花产业里有花农、育种者、拍卖中心、购买商、运输业、研究者等等。与各式各样的人多聊天,会有特别多的收获。3试图把通过踏查、访谈所得的资料整理出来,为它们寻找一种组合方式,比如写文章,做笔记。按照家庭成员能力的不同,归纳出大的产业链条、有意思的小话题,产业里的新发现等,这是对于人的调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的训练。4有了一定调查基础之后,试图提出新的问题。带着这些新的问题,再去寻找产业里各个链条上出色的人,去与他们探讨问题,印证或修改你的发现。5将旅游放松与主题探索结合起来。比如从昆明去玉溪寻找鲜花基地的过程中,会途经景色迷人的抚仙湖,环湖一周是极大的享受。玉溪的秀山公园集人文和自然景色一体,是个非常值得游玩的地方。玉溪的小吃凉糕和豆沫糖都非常不错,如果对吃食特别感兴趣,还可以寻访美食的制作工艺。我们杂志推出的对各个茶叶产区的探访,也是非常好的家庭探索项目。再比如暑假是云南野生菌出产的季节,一家人自己来个野生菌探访旅游,也是不错的题目。对于一家人而言,这种探访带来的对中国的真切了解,或许比训练孩子某项数学或英语技能更为重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在真实世界更好地生存,带着一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行走,被真实世界里的人所打动,听取多种乡音,目睹各式面孔,看到生活的若干种可能,正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当我在凌晨的花市里,看到一束束鲜花背后忙碌而投入的身影,他们小跑着的步伐、脸上专注的神情和负担着一家老小生活的责任感,总是觉得很感动。生活不是只有书本和感慨,生活是生活本身,我闻到了它的气息,看到了它的质感。(鲜花图片由敢于胡乱拍摄,其余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一键下单新刊「拉美范儿」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点击展开全文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国际学校和美国高中的区别在哪里?应该怎样进行选择?在美国高中,孩子能感受到价值观的碰撞,学会新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超越自己。但是,选择美高还是国际学校,其实是在风险和回报之间找平衡,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一、美高与国际高中,结合与竞争
  5月份,我接受了《三联生活周刊》采访,围绕美国精英高中教育话题,讨论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东北部的寄宿制高中。事实上,这个话题并不新鲜。
  记得若干年前“去美国读高中”潮流开始发热时,CNN找我做了专题采访。几年之后,旧事重提,因为低龄留学和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倘若我做媒体,我更有兴趣关注国内的国际学校办学,与美国高中之间的结合以及竞争。
  从2010年以来,国际学校遍地开花,我们不难发现更多的家庭选择小学或初中就读国际学校,之后转战美国高中。言外之意,国际学校成了美高的跳板。这就是国际学校和美高的结合。当然也有相当量级的家庭向我询问:国际学校高中和美国高中存在哪些不同,如何选择? 这就是国际学校和美高之间的竞争。
  有家长认为,读美高,沉浸在美国学生中,全天24小时英文,因此语言能力提高比国际学校更快。也有家长认为美高接轨美国大学更加成熟,因此优先考虑美高。
  以上观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些思考过于表面。浸泡在美国同学圈子,对口语提高相当有帮助,但就阅读和写作的提高,并无实质性优势。美高接轨大学更加成熟,但本质上是因为学生提前熟悉了美国生活罢了,并不能归功于学校体系。
  二、了解自己,先从了解他人开始
  那么美高和国际学校之间的区别何在?根据过去多年在美国高中和国际学校一线的从业经验,我想来浅谈一下两者之间的一个最根本差异。
  Joseph Conrad,波兰裔作家,母语并非英文,但他所创作的英文小说,让英美作家俯首称臣,因而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你学习了另外一种语言,你才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
  由此引申,当你开始在另外一个国家生活,你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国。对于一位15岁的青少年而言,当他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到新的环境去生活,他的最大收获将是真正开始认识原来的自己。
  异国他乡的陌生是一种无法复制的资源,压力和新鲜感并存。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陌生会让你处处不舒服。
  在生活习惯上,中国人喜欢喝热水,但是生活在美国,你不得不开始适应没有热开水的日子;在人与人交流上,美国人的交流方式直来直往,中国文化倡导的大事化小、能忍则忍的方式不再合适,中国学生不得不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再深一层,那就是价值观的碰撞。</
  众所周知,人总是在逆势中才会成长得更茁壮。不能打败你的,就会使你变得更加强壮。学会新的一种生活方式、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语言,并非要去取代原有的,而是弥补和加强。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多一种解决方案。
  打个比方:曾经是小留学生的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之后,依旧喜欢中国美食,但我对它已经没有依赖,因为我同样接受墨西哥、意大利、希腊菜。出生在中国南方的我,依旧喜欢家乡的米饭,但也喜欢以北方的馒头当主食。饮食仅仅是表象,其背后是一种接纳和转换新事物的能力。
  三、做美国人+做中国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上唯一的华人校长田长霖,曾鼓励华人在美国做美国人,在中国做中国人――做两栖动物是何等高的境界!国际学校完全可以培养出具有双语能力的人才,但是几乎不可能培养出双文化人才,因为文化是需要体验和领悟。
  相比较国际学校,美国高中提供了一次在极大反差和严重碰撞中认识自己并超越自己的机会。这种机会也就是两种教育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别。
  正所谓风险越大,回报越大,但损失也越大。逆势虽然促进成长,但同时也是一大风险。中国学生的扎堆现象,无非是在面对陌生,面对种种不舒服,为了自保而形成的一股力量。
  小留学生所经历的迷失、孤独、失落、抑郁等等情绪,无非是面对陌生而表现出来的不适症状。成功克服了,美高的经历能够使一个人脱胎换骨;失败了,美高经历将击倒一个未准备好的青少年。
  如果你来自公立学校,国际学校和美国高中之间存在更多的是共性。如果你已经在国际学校完成了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个人偏见,美高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收获。
  说到底,选择美高和国际学校无非就是在风险和回报之间找到平衡。因此,还是那句老话: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百度一下“”(),有美国顶尖名校的最新文书题目、范文,中英文解析和免费视频,你还可定制文书!
  ,好文书-大世界,老查亲自带队直播,带你颠覆留学产业,首次公开,直播时间:-晚上8~9点,加下面的公众号即可坐等直播。
  离美本顶尖名校,你还差一个关注!老查公众号(laocha100),为您推送美国前TOP30,英国G5等顶尖大学信息。在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家长、、、背景、,将获得对应资源。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专注于美国和英国顶尖大学申请服务的高端工作室,公众号:la...
1574文章数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国际学校与传统教育的冲突 家长如何选择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国际学校与传统教育的冲突 家长如何选择
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微信
  在西方现代国家的教育史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教育发生变革的一个契机,促成儿童在教育中地位的重新思考和认识。儿童是什么?他应该以什么方式接受教育?这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教育史的两大问题。对西方现代教育影响最深刻的是由杜威、蒙台梭利等教育思想家在上世纪中期做出的探索和回答。虽然他们提出改革基础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核心观念都是一个――教育应该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天赋的基础上进行。在此基础上,一系列以儿童为教学中心的新式学校诞生,并逐渐星火燎原,成为西方学校教育中的普遍价值观。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但他们讲述的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关键感受:尊重。
  Funny回忆自己孩子上国际学校的经历,有一个细节让她至今还颇为感叹。“有一次圣诞节,他们班要演一个舞台剧,剧中的角色是各种动物,猴子、小猪、大象等等。我的孩子非常胖,所以我想他一定是演小猪。但结果并不是这样,没有让他演小猪,也没有让班上非常瘦小的孩子演小猴。老师解释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不能去强调丑化孩子的身材特点。他们为了尊重孩子,可以考虑到这么细致,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
  2014年,孙敏决定放弃这所众人羡慕的公立名校,将女儿转入一所外观和设施上并不那么风光的国际学校。这所学校和另一所公立学校合用教室,甚至没有独立的操场,学生体育课要到校外租借的场地上课,但陈钦怡却开始感觉到了上学的快乐。她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个俯首听命的小孩,而是有独立意识的学校的主人。学校的所有设施都可以使用,只需要刷学生卡,就可以使用学校的3D打印机完成作业,在图书馆任意翻看所有的书籍。这里鼓励她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老师争论问题,甚至是辨识优等生的一个重要标准。“我觉得自己更自信了,可以大胆跟人讲自己的观点,因为在学校每天都会跟老师讨论发表意见,交往和表达的练习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作业留给孩子的操作空间也很大。最近陈钦怡正在完成的是人文课作业――描绘一条河流。她选择了欧洲的多瑙河作为模板,自己去网上搜罗了不少有关多瑙河的资料,然后画设计图,选择河岸的风景和建筑,再用3D打印机把自己的设计变成现实,最后还要为这条河流配乐。陈钦怡颇为享受这样的过程,既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又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自己意识的主人。
  国际学校通常是小班授课。Funny记得自己孩子上的国际学校,一个班只有12个人。“因为英联邦的学校规定,一个班级的人数不能超过12个人,这样保证老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陈钦怡现在就读的班级也只有十几个人,整个年级的人数相当于原来公立名校的一个班。限定师生比,也是西式教育践行“以儿童为中心”教育观的细节体现。“学生没那么多,感觉老师能关照到每个学生。”陈钦怡对本刊记者说,“每个孩子总是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注意。”
  更多的关注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哪里呢?梅满的故事可能更说明问题。上世纪90年代,梅满妈妈从武汉来到北京,从事设计工作。经过十几年的辛苦工作,她在北京城三环附近买了房子,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但仍然没有为自己和孩子获得城市的居住凭证――户口。“2002年孩子出生时,我们考虑过孩子以后可能会上私立学校。”梅满妈妈回忆,“不过当时只是个隐约的想法,并不是家庭决定,因为觉得可能10年后,情况可能会改变。”
  但12年后,有关城市居住权利和凭证的规定并没有什么改变,如果孩子没有北京户口,进入公立学校有颇多限制,而且最终无法参加北京市高考。对以高考为最终指向的传统教育系统来说,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就读公立学校是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因此在即将面临小升初的门槛时,梅满妈妈也决定将孩子转入一所国际学校。
  在传统学校就读时,梅满在老师眼中是个不太一样的孩子。“老师曾经跟我说,觉得梅满太天真,有很多幻想。”在传统的评价标准里,这并不算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包含着与环境有些格格不入的含义。进入国际学校后,孩子爱幻想的特质却得到了戏剧课老师的关注。她告诉梅满妈妈:“小满特别干净、单纯,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梅满妈妈听到后,眼泪差点夺眶而出。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当成独特的个体得到理解,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当成独特的个体获得尊重。国际学校对每个孩子的个性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这套教育体系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给每个孩子留出了自我空间,又让他感受到了被关注的存在感。
  陈钦怡正在为明年初离开家去加拿大的一次培训做准备。这是她12岁人生的一次冒险――第一次独自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待3个月。她已经在盘算要一个人在外如何自我保护的问题:比如应该带些什么物品,以备身体突然出现的不适状况;如果与房东发生冲突,自己应该怎么据理力争……
  陈钦怡去加拿大是为了学语言。虽然她在公立学校读书时英语不错,而且课外坚持报班补习英文,但进入新学校后,仍然感觉到语言方面力不从心。国际学校是全英文授课,每个新入学的中国孩子的第一个难关都是语言。梅满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后,一开始面临的问题就是做作业的时间太长,常常写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到两三点。“国际学校的作业与以前的作业有很大不同,更讲究逻辑、格局,而且所有题目都是用英文描述。很多数学题其实很简单,但描述题目的英文单词对中国小孩来说太难,所以他常常在看懂题目上就要花不少时间。”梅满妈妈对本刊记者说。
  家长也同样要遭遇陌生语言和课程的考验。“在我们家里,姥姥姥爷最先感到焦虑。”梅满妈妈对本刊记者说,“他们突然完全帮不上忙了。”在大都市里,长辈参与是非常多白领家庭的育儿模式。在传统学校就读的几年里,梅满的姥姥姥爷是孩子日常学习的主要监护人,但转入国际学校后,他们对辅导梅满的功课就无能为力了。除了语言障碍外,还有思维的代沟。传统课程里从来没有的作业内容,比如描绘一条河流,或者设计一个城市,都让老人们疑虑重重:孩子究竟能学到什么?
  老人的担忧,一方面来自无法理解新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来自对这条陌生道路前景的不确定。全英文授课,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上学体验,也改变了整条教育路径。选择了国际学校的孩子,就很难再回到传统教学的框架里――这意味着他们就此放弃中国高考,转入一条“看上去很美”,但沿路却有颇多断裂的道路。
  国际学校是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镶嵌到中国环境的一种教育模式。就像对外来物质的天然排斥反应一样,这个嫁接进入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和周围环境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教师就是个例子。国际学校有相当部分教师来自国外,他们的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但随着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很多外籍人士都纷纷离开了这个城市。“可能会对教师的质量带来影响,因为可供选择的教师群体在减少。”梅满妈妈对本刊记者说。
  而在课程方面,不管教学方式有多么新颖有趣,但求学之路不可能永远轻松。入读国际学校的出路是进入国际高考的竞赛场。对中国的孩子们来说,不管走在哪条路上,他们都逃不开族群的竞争。美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设备最齐全的教育机构,这让它的高考成为世界范围的竞争平台。美国的大学会倾向选择不同族群中的优秀者。也就是说,国际学生要进入好的世界级高校,还是需要面临和同族人的竞争。对中国学生来说,因为中国人的庞大基数,这条路的竞争同样激烈。孙敏对此有清醒的认识:“IB课程(一类国际学校的教学课程)并不好学,越到后面越难,甚至超过中国高考的难度。进入高中后,课业负担也会很重。”
  因此,对选择国际学校的普通家长来说,他们像是进入了一条通向更广阔的未来,但却更冒险的陌生路径,家长们需要小心翼翼在前面帮孩子t望着这条路上的险情,提前为路上的沟壑铺路架桥。对孩子来说,进入一个从语言到思维方式都完全陌生的教育体系也是一种需要付出心力的冒险,但路边能看到不一样风景的喜悦,会冲淡冒险的恐惧。就像陈钦怡所说:“我喜欢多尝试一下不同的环境,因为那是我长大后也要去的地方。”文/陈晓
  新浪教育于5月10日举办“2015国际高中择校说明会”,届时可与40余所学校招生官面对面,详情请点击:
&&& 更多信息请访问: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这些中国家庭为什么选择让小孩上国际学校?_网易荐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联生活周刊2016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