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 韦伯提出了·韦伯为什么认为中国没有“科学”

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哲学等于一身的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西方学术史上一位著述甚丰、研究领域甚广、影响极大的伟大思想家,也是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之一。在西方,韦伯被认为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巨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宏大、思想深邃,其方法论尤为独特。他力图调和社会科学理论中的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建立了一套以“理解”为中心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体系,在社会科学理论的方法论领域独树一帜。韦伯著有多篇方法论著作,其中的文章大都是在具体的论战背景下产生的。在学术上韦伯应当定位于社会科学,正是这些方法论著述中的哲学思想许多学者将韦伯划归到哲学家的行列。就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基点来看,韦伯在方法论上属个体主义,这与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杜克海姆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逻辑基点不同。韦伯的主旨是要对当时流行的杜克海姆实证主义方法和狄尔泰人文主义方法两大流派进行综合,以调和两者间的对立。实际上,韦伯方法论是对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扬弃和超越。
反思韦伯方法论,对韦伯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的了解是必要的。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韦伯的方法论思想是当时哲学思想交锋的反映。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最直接影响的:一是狄尔泰关于精神科学“意义和理解”的学说。狄尔泰的理解释义学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源头,韦伯在“理解社会学”中把它置于核心地位。而狄尔泰关于精神科学“意义和理解”的学说,又是从意大利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维科“想像科学”的“理解”方法原则那里吸收过来的。二是新康德主义文德尔班和李凯特尔的科学二分法及价值学说的特殊性和个别性观点。文德尔班关于“描述性特征的科学每走一步都要向规范科学借用一般命题作出论证”的思想对韦伯方法论中确立普遍命题的概念“理想类型”的建构产生直接影响。而李凯尔特的“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的理论为韦伯“理想类型”的因果分析法及解决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提供了哲学和逻辑基础。
韦伯方法论的核心原则“价值关联”及“价值中立”是本文讨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方法论的“价值中立”原则,既有矛盾、虚无,也有其真理性的因素,就此韦伯无法摆脱两难困境。“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思想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现当代社会科学界的影响也是致深的。
韦伯方法论理论也是本文重点涉及的内容。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独到之处,其方法论的框架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社会科学普遍适用的核心概念——
“理想类型”。其二,社会科学家认识“社会行动”的“解释”和“理解”方法。其三,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可能性一一“适合的因果多元性”。其四,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一一“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其它社会科学方法论范畴都是围绕这四个主要方面展开的。对韦伯方法论理论的了解,对全面准确地理解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是有益的。
对韦伯研究,其中还有一重要课题就是韦伯和马克思的比较研究。韦伯被某些西方学者称为“资产阶级的马克思”。韦伯与马克思的关系这里值得一提,他与马克思被奉为社会学的现世神明。韦伯与马克思在理论研究上有同有异。
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研究,对于把握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整体脉络以及适应当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形势无疑有着深刻意义。重温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著述,不是找出某些现成答案,而是要从中寻找启迪。
Max Weber, whose identity is composed of sociologist, economist, jurist, philosopher, and scholar on politic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culture .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f 19th and 20th . The West , He was regarded as a giant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and encyclopaedia of a scholar. His theory of sociology is full profound thoughts with broad prospective, especially for his methodology. He has tried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humanism and positivism in his theory and established an edifice of methodology centered on $$understanding$$, which developed a school of his own. Weber wrote a lot on the subject of methodology, most of which were created on the conditions of debating. It was the philosophical elements in his theory that made him a philosopher just as some scholar called him. His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s rooted in individualis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ositivism that is in the main hold by Durkheim in his study on sociology. Weber’s aim is tomake a combination of Durkheim’s positivism and Dilthey’s humanism which has infact transcended and sublated both of them.It is very necessary to think Max Weber’s methodology, in learning abou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origin of Weber’s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at that time background,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the thoughts in Weber’s methodology are reflections of the confrontation of idea in his epoch. There are to resources of Weber’s thinking on the methodology. One of them is Dilthey’s thinking on $$ understanding$$ in his $$ science of spirit $$which was arranged in the key position of weber’s sociology of understanding, the other is the thoughts about particularity and individuality reflected by $$ two kinds of science$$ and the ideas of value which are the ideas of Windelband and Rickert who are classified as the philosopher of Neo-Kantianism. Windelband’s idea that every step of soft science’s develompent has to be grounded on the propositions of strict science for surporting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Weber’s thinking on constructing the $$ ideal type $$ of general propositions in his methodology. Rickert’s idea of the limita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natural science’s concepts lay thefoundation for Weber’s thinking on Causal analysis of
$$ideal type$$
and the solutionto the contradictions of methodology.The main subject this thesis talks about is Weber’s two basic principles methodolog’s of namely, $$ relation to values $$and$$ value neutrality $$that have revealed elements of the truth on the one hand and contain contradictions and unsignificnce on the other, which is a formidable dilemma Weber have to meet. The presenting of these two principles aroused wide discussion. It has a deep influnce even on today’s social sciences.The whole theory of Weber’s methodology is also our concern. Weber’s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ntains four points as follows: the universal and key concep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amely, $$ ideal type $$ ;the method for sociologist imploring the social behaviour, namely, interpretati the possibility of 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s, so-called the pluralis the key principles of the study in sociology, namely, $$relation to values$$ and $$value neutrality$$ .Other methodology categorie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re constructed of cetering around these four aspects.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Weber’s methodology precis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whole structure of his methodological theory must be well mastered.Another important subject on studying Weber 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his theory and Karl Max’s. Weber was regarded as Max of capitalist cla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wortheng mentioning. In short there are as many differences as in common between them.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vestiga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Weber’s social sciences is significant to see a more clear vein of the m
本类论文推荐
本类求购排行
作者:刘晓静&&年度:2011
作者:杨金&&年度:2012
作者:张继云&&年度:2012
作者:孙慧&&年度:2012
作者:蔡后奇&&年度:2012
作者:江锦兴&&年度:2012
作者:王晓庆&&年度:2012
作者:周翔&&年度:2012
作者:李杨&&年度:2012
作者:崔秀文&&年度:2012马克斯·韦伯: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转载)
马克斯·韦伯: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转载)
发信人: NullPointer (野马也,尘埃也), 信区: Reader
标&&题: 马克斯·韦伯: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an&&9 19:52:32 2005), 站内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JC 讨论区 】
发信人: fascforever (闲看落花), 信区: SJC
标&&题: 马克斯·韦伯: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an&&9 03:14:55 2005), 站内 && 来源:世纪中国 &&  作者简介:何爱国,1970年生,江西抚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化理论与发展理论,经济文化学、发展历史学、东亚文化与现
代化,东亚现代化思想比较。在《社会科学战线》、《学术前沿》、《东亚学研究》
、《历史教学问题》、《思想战线》、《史学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报》、《北方
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   摘要: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
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是理性化。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运动,实质上是一
场西方式的社会理性化运动。现代西方科学无疑是这场理性化运动的产物。科学是系
统化和理性化的知识,在前现代就已经存在。而现代西方科学则是现代西方式理性化
的科学。韦伯认为这场理性化运动与西方独有的理性主义思潮有内在关联。理性主义
具有多面性和相对性,不同的理性主义有不同的建设指向。中西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
的差异就与不同的理性主义思潮及其建设指向有深切的相互制约和连锁的关系。西方
理性主义或者说新教理性主义是以“入世而不属世”为救赎特征的,因此它与现实世
界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和征服型的关系,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的征服”。
而儒教理性主义是“入世而属世”的,以实现现实世界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它对现
实世界是一种“理性地适应”。两种不同的理性主义,其建设指向是两种不同的科学
发展和社会发展道路。在现代化困境重重的今天,韦伯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理
性主义进行的思考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   关键词:现代化;理性化;西方理性主义;新教理性主义;儒教理性主义;科学 &&&&   德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奠基人,韦伯
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是理性化。其实韦伯基本上把现代化
等同于一种西方方式的理性化。16世纪以来日益向全球推进的现代化运动,是一场西
方式的社会理性化运动。韦伯认为这场理性化运动不是全球都可能走的道路,而是一
条独特的西方道路,与西方独有的理性主义思潮有内在关联。理性主义具有多面性和
相对性,不同的理性主义有不同的建设指向。中西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就与不
同的理性主义思潮及其建设指向有深切的相互制约和连锁的关系。西方理性主义或者
说新教理性主义是以“入世而不属世”1为救赎特征的,因此它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
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和征服型的关系,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的征服”。而儒教理性
主义是“入世而属世”的,以实现现实世界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它对现实世界是一
种“理性地适应”。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导向中西方不同的科学和社会发展道路。 &&&&   一、 理性主义的文化规制 &&   韦伯认为“理性主义”此一名词是有许多不同意涵的,一种从其他生活领域的观
点看来特别非理性的行为方式也有其“理性”,正如经济、技术、科学、教育、战争
、法律和行政的“理性化”一样。所有的领域均可按照完全不同的终极价值和目的来
加以理性化,“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根本不同的基本观点并在完全不同的方向上使生
活理性化”,2也就是说,理性化是有不同的选择坐标的,不同的理性主义坐标完全
可能导致不同的理性化路向。因而,从某一观点来看是理性的东西,换一观点来看完
全有可能是非理性的。譬如说新教的“宰制型理性主义”或“入世的禁欲理性主义”
,儒教的“适应型理性主义”或“入世的人文理性主义”,道教的“巫术理性主义”
,犹太教的“律法理性主义”和佛教的“出世理性主义”等。因而,各式各样的理性
化早已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部门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了;要想从文化史的观点来说明其
差异的特征,就必须明了哪个部门被理性化了,以及是朝着哪个方向理性化的。3韦
伯强调说:“这一简单的论点常常被人们所遗忘,现在我们应该把它放在每一篇试图
讨论理性主义的论文的开头。”4 &&   理性是人类的一种自觉性和自主的创造性,“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5。
理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
发展路向。韦伯惊奇地发现,我们愈往上溯,愈能发现中国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的种
种相似之处。古代的民间信仰、古代的隐逸者、最古老的诗歌《诗经》、古代的战斗
君主、哲学派别的对立、封建制度、战国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所有这些被认为具有
特色的,都比儒教中国的各种特质,要来得贴近西方的现象。因此,我们该考虑一下
,许多原先被认为是中国基本的特质,有多大的可能性或者纯粹只是历史与文化影响
下的产物。6&&&&   二、 西方现代科学的特殊性及其起源 &&   科学的进步是理性化过程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我们
已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而如今对这一过程一般都会给予十分消极的评判。韦伯认为首
先要澄清一个事实:这种由科学和技术而产生的智力的理性化,是否意味着我们对我
们的生存条件比印第安红人或霍屯督人有更多的了解呢?这很难说。理智化和理性化
的增进,并不意味着人对生存条件的一般知识也随之增加。但这里含有另一层意义,
即这样的知识或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
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
意味着为世界除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
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
确地意味着理性化。7对于刚踏入近代门槛的人来说,科学意味着通向真正的自然之
路,也是真正地通向艺术之路,还不仅如此,韦伯认为在严密的自然科学发展的那个
年代,人们对科学有更高的期望,那就是找到一条通向上帝的可靠之路。但今天的人
们还有谁相信科学能够教给我们一些有关世界意义的知识呢?即使有这样的意义,我
们如何才能找到这种意义的线索?今天的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将科学——即在科学的基
础上支配生活的技术——欢呼为通向幸福之路,但谁又会相信这样的幸福?自然科学
是非宗教的,现在谁也不会从内心深处对此表示怀疑,无论他是否乐意承认这一点。
8自从理性主义给世界除魅以来,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科学只是认为在它所能建构
的范围内,掌握宇宙终极规律的知识是有价值的。至于科学所描绘的这个世界是否值
得生存?它有某种“意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科学也从来不提出这样
的问题。9 &&   今天,作为“职业”的科学,不是派发神圣价值和神启的通灵者或先知送来的神
赐之物,而是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它
也不属于智者和哲人对世界意义所做的沉思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历史环境中无可逃
避的事实,只要我们忠于自己,我们便不可能摆脱这一事实。10 &&   至于作为可计算和可实验的理性科学,只有在西方,才发展至我们今日视为可靠
的程度。只有基督教——在大希腊化思想的影响下——才圆熟地发展出来一套系统的
神学,至于回教和某些印度的宗派则仅有些许迹象。其他的文明,特别是印度、中国
、巴比伦与埃及,也有经验的知识、对世界及生命问题的反思、极深奥的哲学和神学
智能,以及极端精微的学说和观察,但是却没有独具西方特色的理性主义思维、理性
化的方法以及理性主义的路标和指向。韦伯从天文学、数学、医学、历史学、政治学
、法律、艺术、建筑、文学、教育、国家观等方面对东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个
以西方特有的理性主义为坐标的比较,比较的目的仍然是凸显西方理性主义的特殊性
,而不是一般性。 &&   第一,巴比伦的天文学,就像其他文明的一样,缺少了希腊人首次发展起来的数
学基础:质实言之,此一事实更突显出巴比伦天文学的特殊发展。 &&   第二,印度的几何学则没有理性验算的概念——这也是希腊人天才的另一产物,
同样的天才也创造出力学和物理学。印度的自然科学,就经验观察的角度而言,确有
高度发展,然而并没有理性实验的观念,而此一观念虽已出现在西洋的古代世界,基
本上仍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同样地,近代的实验室并不存在于印度,其结果则为
印度的医学——虽然在经验与技术层面有高度发展——缺乏生物学、尤其是生化学的
基础。除了西方外,没有理性的化学。 &&   第三,中国的历史学,尽管复杂精微,却缺乏修昔底德(Thucydides)式就事论事
的研究方法。 &&   第四,马基雅维利(Macchiavelli)确有其印度的先行者,但从亚洲的政治思想里
,我们找不到任何类似亚里斯多德的分类法和一般的理性概念。 &&   第五,理性的法律体系所必备的、严谨的思想论证及形式,为罗马法的特色(西
方法律亦源于此),确不见于他处,尽管印度的弥漫差(Mimamsa)学派、范围极广的法
典编撰——特别是近东,无数印度以及其他地区的法律文书——稍有迹象可寻。教会
法(Canon Law)的结构,亦仅见之于西方。 &&   第六,在历史上,其他民族对音乐的敏感似乎比我们有更高度的发展,至少是不
比我们差。但某些特色则仅见之于西方音乐:合理的合声乐,包括对位法律及合音;
基于三和音(以及第三阶音)的音符组织法;自文艺复兴以来,我们的半音阶或更短的
音符的和谐演出,是以理性的形式取代了空间式的休止符。我们的管弦乐团也是西方
所特有的,以弦乐四重奏为其核心以及管乐器的整体组织;我们的连续音;有了我们
的记谱法后,近代音乐的创作、演出以及其持续的存在,才成为可能;我们的奏鸣曲
、交响乐或歌剧;以及最后,所有演奏这些的必要工具,我们的基本的乐器——管风
琴、钢琴及小提琴。我们也见不到此种所有艺术“古典式”合理化的现象,例如绘画
所用的直线及空间透视法——这是我们的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 &&   第七,作为装饰之用的尖形拱门亦见之于西方古代世界与亚洲各地;亦有人认为
尖形拱门及十字型拱形圆顶的结构曾出现于东方。但在其他地区我们找不到理性运用
哥特式拱形圆顶以分散张力,并利用弓形跨越空间——不管其采用形式为何。哥特式
拱形圆顶成为宏伟纪念建筑物的结构原则,并延伸成为某种雕刻与绘画风格的基础,
如我们中世纪所流行者。同样地,虽然此一技术基础来自东方,然而除了西方外,我
们从其他地区找不到用以解决半球形圆顶方法之遗迹。 &&   第八,印刷术的成品曾见之于中国,但只有在西方,才发展出一种只设计为印刷
而发表——也只有通过它才有可能——的文学体裁,直截而言,即“刊物”与报纸。 &&&&   第九,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与我们大学或学院表面上极类似者,皆曾
见于中国与回教世界。但只有在西方,才发展出一种理性的、有系统的专业化知识,
以及一群受过训练的专业人才,他们在今日文明中已踞有一重要的几近支配的地位。
毕竟只有在西方,我们才能发现到专业性的官员——近代西方国家及经济的基石。尽
管此一群体在其他地方亦曾萌芽,但从未构成社会秩序中如此必要的部分——如他们
在西方所扮演的。许多文明区的确早有“官吏”——甚至具有专门职务的官吏——存
在;可是没有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他们的整个生存——生活中政治、技术及经济的
基础——如近代西方一样,以如此绝对而无可避免的方式纳入受过训练的专家所构成
的官僚组织的罗网之下:社会生活上最重要的日常运作,以同样方式掌握在受过技术
、商业、尤其是法律训练的政府官吏手中。这在其他地区是找不到的。 &&   第十,根据身份团体而构成政治及社会组合,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只有在西方,
才出现基于身份的——“王与王国”——独特形态的国家。同样地,由定期选举人民
代表所组成的国会、群众领导者以及由政党领袖担任“部会首长”向国会负责的统治
形态,也是西方特有的制度,虽然为了获取或影响政治权利而形成政治,此一意义下
的“党派”亦曾见之于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而言,“国家”——也就是基本上具有合
理制定的“宪法”、合理制定的法律,以及由根据合理制定的法规或原则办事的专门
官吏所负责的行政等特征的政治形式——仅知之于西方,尽管他处已有萌芽。11 &&   现代西方科学是一种极具工具理性的科学。近代西方特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
条件之一,显然是技术能力的进展。如今其合理性的基本条件是由于一些技术上具决
定性因素的可计算性,这些技术上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又构成精确计算的基础。换言之
,它乃是有赖于西方科学的独特性,尤其是基于数学以及精确而又合理的实验的自然
科学。而反过来,这些科学及以这些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做经济性的应用时,其发展则
又受到资本主义机会的巨大刺激。当然,西方科学的起源是不能归功于这种利得机会
的。代数与进位法的计算,曾为印度人所用,他们是进位法的发明者,然而只有在西
方,这种计算才首次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印度却没能导出任何现代计算和簿
记的制度。同样地,数学和机械学亦非源自资本主义的营利心。当然,科学知识的技
术应用——此点对我们西方大众的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确实是受到经济因素鼓励
,西方的经济因素特别有利于科学知识之应用。然而,此种鼓励是来自西方社会秩序
的特殊性格。12&&&&  韦伯认为西方现代科学的起源与以下四大因素密切相关: &&   第一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理性的思维形式是古代希腊哲学的
沃土上生长出来的,但与经过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关系更大,“入世而不属世”从
而得以“理性地宰制世界”是新教理性主义的根本特征。 &&   第二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形成的技术上的“实验”精神。技术上的“实验”
——一切自然主义的规律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现代质素——则是在文艺复兴的沃土上
成长茁壮起来的,重要的是,起初并不是从科学的领域而是从艺术的领域中发展出来
。作为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的“实验”精神是两种要素独特结合下的产儿:西方艺术
家以手工业为基础的经验性技巧,以及他们在历史的与社会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理性
主义的雄心。他们把艺术提升到“科学”的层面,以求取得艺术的永恒意义,以及自
己的社会声誉。这点是西方所特有的。 &&   第三是西方文化现代化时期出现的强烈的“回归”到古代的动机。这种“回归”
实质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是社会抗议精神的体现。因而这种“回归”不是复古
主义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淘洗古典文化精粹的一种创造,是新的社会转型下的创造
性回归。 &&   第四是西方经济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将艺术活动推向高度竞技状态的特殊
社会条件,就像古代那样,蓬勃跃动着。北欧经济在经济上与技术上的关注,尤其是
矿业的需求,则助长了将实验转化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力量。13 &&   三、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   韦伯认为从理性主义的不同发展路向来看,中国的科学没有发展出,也不会发展
出类似今天西方这样的发展道路来。韦伯从现代西方科学的视野对中国传统的正统意
识形态儒教及其异端的道教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儒教与道
教的理性主义都不可能产生出“西方式”的现代科学。 &&   首先,从儒教理性主义及其社会学基础来看: &&   (1)在家产官僚体制的约制下,支配阶层的竞技完全只限于受俸者和士人猎取功
名禄位的竞争,其他所有的追求都被窒息了。中国的考试,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完
全具备经典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适合于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思考方式。教育的性质一
方面是纯世俗性的,另一方面则受到正统解释的经典作者的固定规范的约束,因而是
极度封闭且墨守经文的教育。14 &&   (2)相对而言发展相当有限的产业资本主义,也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报偿,而这
种经济报偿对于将经验性技术转化为理性技术却是必须的。 &&   (3)儒教虽然发展出了一套宇宙创成的理论,但本身却极无形而上学的理论兴趣
。韦伯认为正统儒教除了纯粹的古物研究或者纯粹的实用项目以外,其他概无兴趣。
15中国的思维还是一直停滞于相当具体形象(直观)的状态。逻辑、定义与推理的力量
,尚未为中国人所接受。16儒教的本质,只不过是一种伦理,即道。儒家纯粹是俗世
内部的一种俗人道德。儒教所要求的是对俗世及其秩序与习俗的适应,归根结底,它
只不过是为受过教育的世人确立政治准则与社会礼仪的一部大法典。世界的宇宙秩序
是固定和牢不可破的,社会的秩序不过是世界宇宙秩序的一种特例罢了。伟大神灵的
宇宙秩序显然只希望世界的尤其是人的幸福。社会秩序亦如此。只有融入内在和谐的
宇宙之中,才能实现帝国“幸福的”安宁和心灵的平衡。17儒教怀疑巫术的真实性,
也认为巫术在面对德行时是无计可施的,儒教也完全排斥冥想,“儒教所关注的是此
世的事物”。18从“礼”的中心概念出发,我们在中国发现的是警觉的自制、内省与
谨慎,尤其是对任何形式的热情(包括欣喜在内)的抑制,因为热情会扰乱心灵的平静
与和谐,而后者正是一切善的根源。当然,儒教伦理中完全没有拯救的观念。儒教徒
并不渴望得到“拯救”,不管是从灵魂的转世还是从彼世的惩罚中得到拯救。这两个
观念都是为儒教所不知的。儒教徒并不希望通过弃绝生命而获得拯救,因为生命是被
肯定的;也无意于摆脱社会现实的救赎,因为社会现实是既有的。儒教徒只想通过自
制,机智地掌握此世的种种机遇。他没有从恶或原罪(对此一无所知)中被拯救出来的
渴望。他唯一希望的是能够摆脱社会上的无礼貌的现象和有失尊严的野蛮行为。只有
对作为社会基本义务的孝的侵害,才是儒教徒的“罪孽”。19儒教的“理性”,是一
种“秩序的理性主义”20,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紧张性和斗争性,没有对现实世界的一
种“宰制”和“征服”的冲动,从而对改造世界没有产生兴趣。而新教理性主义是以
“动力”横决天下的。 &&   因此,这个学派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微小。21自然科学整体而言乃停留在纯粹经验
性的层次。22在最高超洗练的中国艺术里,全都缺乏这种促成(西方文艺复兴意味下
)理性主义野心的诱因。因此,一切都停留在精纯的经验层次上。结果实践的理性主
义——官僚体系对于生活的最根本态度——摆脱了所有的竞争,而得以完全的伸展。
没有理性的科学、没有理性的艺术活动、没有理性的神学、法律学、医药学、自然科
学、或者工艺学;没有任何神圣的或者人类的权威能够和官僚体系相抗衡。23 &&   在道教的巫术乐园里,具有近代西方特色的那种理性的经济与工技,根本就是不
可能的。因为一切自然科学的付之阙如,是由于以下这些根本的力量(部分是因,部
分是果)所造成的:(1)占日师、地理师、水占师、与占候师的势力;(2)对于世界的
一种粗略的、深奥的天人合一观;(3)道教所关心的是官职制度的俸禄化——巫术传
统的支柱——下的所得机会;(4)不过,这个巫术乐园之得以维持住,是因为儒教伦
理本就有与其亲和的倾向;(5)于是,另有内政上的因素添加进来,用以防止动摇儒
教的势力。24&&&&  四、 科学建设的不同指向 &&   韦伯认为,说中国科学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从西方的科学路向上来说话的,中国
科学的发展路向并不是“理性地征服世界”,而是“理性地适应世界”,循此轨而行
,中国的科学必不会走西方同样的发展道路。西方现代科学的兴起,韦伯认为问题的
核心是西方文化的独见的、特殊形态的“理性主义”的本质。25因此首要任务是去认
识(一般的)西方理性主义的特质,以及(特殊的)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并解释其起源
。26进一步认识儒教理性主义与清教理性主义的之间的重要差异。 &&   韦伯认为儒教理性主义与清教理性主义的基本差异是:儒教的理性主义意指理性
地适应(Anpassung)世界;清教的理性主义意指理性地支配(Beherrschung)。清教徒
与儒教徒都是“清醒的”。但是清教徒的“清醒”(Nüchternheit)乃建立在一种强
力的激情(Pathos)上,这是儒教所完全没有的;同样的激情也曾鼓舞着西方的修道士
。西方的禁欲精神对于世界的拒斥,难以理喻地连接到另一面,亦即,对支配世界的
渴望。在一个超俗世之神的名下,禁欲的律令被颁布给修道士,并且以变化和缓和的
形式颁布给俗世。再没有比儒教的高贵理想(Vornehmheitsideal)更与“职业”(Beruf
)的理念相冲突的了。“君侯似的”人(Der fürstliche Mann)是一个审美上的价值
,因此,也就不是个上帝的“工具”。但是,真正的基督徒,出世而又入世的禁欲者
,希望自己什么也不是,而只是上帝的一件工具;在其中,他寻得了他的尊严。既然
这是他所期望的,那么,他就成为理性地转化与支配这个世界的有用工具。27 &&   新教理性主义以一种非理性的对上帝的虔诚,即充当上帝改造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的工具,而理性地支配现实世界。现代西方科学从诞生的时候起,就以“工具的理性
主义”为最突出的特征,这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几乎不容置疑的是:(
中国人的)“心态”(Gesinnung)——在这里意指面对世界的实际态度——的各种特征
,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是深受政治与经济的命运所共同影响的;但是,只要看看此一
心态的固有法则性(Eigengesetzlichkeit),也就不难指出这是强烈阻碍资本主义之
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了。28 &&   被公认为继韦伯以后最重要的社会学家(把结构功能主义发展成为一个对20世纪
中期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想运动)、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
授T.帕森斯(T. Parsons)认为儒教伦理的理性主义(T.帕森斯称之为“纯之又纯的理
性主义”、“今世的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的理性主义”)对传统主义的助长。T.
帕森斯认为儒教伦理的“人文主义的理性主义”与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的理性主义
”存在根本的区别。新教伦理“的确是一种明显的革命性的力量”,而儒教伦理“直
接而有力地支持了传统秩序”。T.帕森斯对儒教伦理的理性主义和新教伦理的理性主
义(T.帕森斯称之为“禁欲主义的理性主义”、“超越的理性主义”或“普世主义的
理性主义”)从“基本差别”到“更加具体的差别”进行了仔细地分梳。29 &&   儒教理性主义和新教理性主义的基本差别在于: &&   (1)儒学以它几乎是纯粹的道德学说,是没有任何明确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实践准
则的汇集而闻名。孔子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毫无关系。对于他来说,形而上学的思辨是
无用的和空洞的。对于来世没有任何确定的兴趣,也没有任何拯救的概念。儒学为了
今世生活而关心今世生活,舍此除了好名声以外别无所求。 &&   (2)可是,它的世俗性对无纪律并不支持。相反,它的理性主义包含一种特定的
纪律。作为其基础的中心概念就是和谐或秩序。宇宙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由“天”统治
的秩序,人类社会是世界秩序的缩影。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人士追求同这种秩序一致
的生活。这样做就要避免任何种类的可能破坏其平衡的失去自我控制力的行为。 &&   (3)没有任何像极端的罪恶原则这样的东西,没有任何“罪孽”——只有错误,
即未能如他所继承的传统和他所拥有的机会那样,成为尽可能完美的“君子”。理性
的人避免表露情感,总是自制的、有尊严的和彬彬有礼的。他总是最谨慎地遵守各种
境况之下的礼节。他的基本目的是与得到普遍接受的社会秩序协调一致地生活,并且
做一个为这种社会秩序增添光彩的人。 &&   (4)他的本分不是去承担别人的责任,也不是去关心整体社会的状况,而是专心
于与他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这包括两个主要的成分——他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君子
的自我发展和他与其他人的关系。在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主要强调的是某种特定的个
人关系,首先就是孝顺。中国的中心美德就是子女的孝道,而官吏对他的上司的态度
,也应当像儿子对待父亲的态度一样。实际上,孔子把整个社会设想为这样的个人关
系网,他要求每一个人的言行就其所处的关系而言是合宜的。这同清教徒关心所有人
的言行显然是对立的。 &&   (5)儒家的君子所追求的和谐生活于其中的秩序,是一种确定的具体的秩序。在
儒教伦理中,没有试图改变这种秩序的主要面貌的任何动机。这一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一套态度的根源,即对这个社会的“宗教”实践和“宗教”信仰的那些态度的根源。
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把以官吏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国家结构本身,看作一种“神圣
的”结构。儒教只是把这些东西作为当然之事来接受,既不反对他们,也不探究他们
的含义——那将是毫无结果的形而上学思辨。它们是秩序的一部分。如同韦伯所说的
,儒家尽管是理性主义的,却丝毫没有把这些东西在伦理的意义上加以合理化的倾向
。第二,儒家非常强调的儿女的孝道有一个层面是遵从繁复的礼仪。对此,儒家也是
简单地接受下来,丝毫不想在伦理上将其合理化。第三,中国同别的地方一样,一直
存在大量的巫术和迷信。儒家也接受这些,但是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接受的。他们自己
不参与这种活动,因为这和他们的尊严不相称,但同时丝毫不想排斥她们。这种活动
属于无知无识的群众的生活。第四,关于修身之道的概念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接受
既定的事物。儒家的至善之境是通过学习经史典籍达到的。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不是出身和财富,而是经典的学习。了解这个学习概念与近代西方多么不同是很重要
的。任何人都不会想到对经典加以改进。学习不是能动的,而是按照一种固定不变的
规范刻板进行的。30 &&   T.帕森斯又进一步把儒教理性主义和新教理性主义的基本差别归结为一点,即有
没有超念理想,或有没有形而上学的思辨以及进行这种思辨的先知者阶级。T.帕森斯
认为,儒教伦理的理性主义是纯之又纯的。它也是一种今世的理性主义,同超念的东
西丝毫无缘。在中国社会架构内,它使今世的好事情——首先是财富、长寿和好名声
具有公认的价值。但是,儒家基本是原封不动地接受现成秩序,首先是原封不动地接
受现成秩序之中的国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民众巫术等等宗教——迷信成分,这就使
它的理性主义有了局限。由于没有超念,儒家君子的理想是一种传统的、静止的理想
,这种理想的基础就是汲取传统上固定下来的一堆书本文化,即经典。儒家的学问完
全没有西方科学那种富有生气的特点。最后,如同韦伯所说的,儒教的占支配地位的
伦理价值观、它唯一的绝对责任——“孝顺”,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主义的美德。它要
求人们把祖辈的秩序以及合理构成的权威和礼仪接受下来,反对以抽象的理想来反抗
这种秩序。儒家理性主义是庄重地适应传统秩序的理性主义。它要求人民不做任何破
坏秩序的事情,要尊贵的君子自我节制。如同索罗金教授所说的,他是“一种健全的
保守主义的审慎政策。”31儒教总的说来是反对形而上学思辨的,而且没有产生能够
进行预言式思辨的先知者。韦伯认为,这种先知者所做的预言是西方得以突破传统主
义的一个主要根源,是有利世界的道德合理化的。32 &&   T.帕森斯认为,以上论析应已充分明白地说明,儒教恰好是与禁欲主义的新教伦
理不同的。新教伦理倒的确是一种明显的革命性的力量。它的主导精神不是要个人毫
无批判地去适应社会现状,而是要求个人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建立人间天国这
样一个超念理想的名义去改造世界。韦伯简洁明了地说过,新教不是像儒教那样理性
地适应世界的学说。据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儒
教伦理之所以未能推动世界,原因就在于它的世俗性不能使它在尘世之外找到立足点
。而新教伦理则有这样一种立足点,即其超念的上帝和拯救的概念。它的推动力正在
于它的伦理的禁欲主义的方面。33&&  由这个基本差别产生出许多更加具体的差别。 &&   (1)如何看待传统。由于儒教是世俗性质的,所以它接受传统,甚至将传统神圣
化。而清教伦理建立在超念基础之上,所以它认为传统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性质。对
于清教徒来说,中国人的孝道是不折不扣的偶像崇拜,国家崇拜则纯属“迷信”。惟
一能使事间万物得到裁可的,就是它们遵循上帝的意志。清教教义贯彻的是从世界上
驱除巫术的最激进的极端措施之一。儒教则毫不触动根深蒂固的民间巫术。这个差别
反过来又是韦伯的一个最根本的学说的一部分,在所有地方,传统主义都是特定社会
发展早期阶段的通例。这种传统主义的势力非常顽固,要想突破非有特别强劲的力量
不可;并且必须突破这种势力,像理性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这样的社会发展才有可能
实现。儒教伦理纵然是一种世俗的理性主义,却完全未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如此,相
反地它还直接而有力地支持了传统秩序。34 &&   (2)如何看待专业化。现代科层制结构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职能的专业化和与之
相伴的法律或科学专业知识。。这是现代西方科层制的一个特点,中国官僚的科层制
显然是不具备的。实行这种专业化的结果,当然就不可能有什么完备的人格。对我们
来说,专业化一直与人文主义理想有尖锐的矛盾。清教伦理成功地克服了这个障碍。
因为在清教的概念里,人就是上帝意志的工具;人的最高程度的自我完成就在于在一
种职业中发挥他的作用,即使是高度专业化的作用。而儒家的君子却不是在任何意义
上的“工具”,他本身就是目的,是意见完美无缺、和谐一致的“艺术品”。这对专
业化非但不是促进力量,反而是一种很强的抑制力量。此外,在儒家看来,对于个人
有价值的知识只是经典方面的知识。儒家是人文主义者。35 &&   (3)如何看待道德“普世主义”。我们现代西方社会秩序的另一根本原则,是它
在道德方面的“普世主义”。我们那些最重要的道德义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分
对象地”适用于一切人。适用于人的各种大范畴,而不管所涉及的具体人际关系。例
如,同任何人做生意都应当诚实公道,不是只对亲戚朋友才讲诚实公道。确如韦伯反
复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这种普世主义,就很难理解现代经济制度是怎样才运转的。
因为,诸如信守合同、保证货物质量之类的商业联系,都必须基于最根本的信任,而
这种信任就是以道德的普世主义为依据的。在这方面,清教伦理强化了基督教的一般
倾向。它同裙带关系和区分亲疏是水火不相容的。儒教伦理则与之正相对立。儒家在
道德上支持的是个人对于特定个人的私人关系——在道德上强调的只是这些个人关系
。为儒教伦理所接受和支持的整个中国社会结构,是一个突出的“特殊主义”的关系
结构。这样,凡私人关系范畴之外的各种关系,在道德上就都是无关紧要的,而且普
遍不愿对这些关系承担道德义务。由于市场制度中的经济关系大都非私人的关系,因
而任何突破传统主义的倾向都采取摆脱道德限制的方式,采取“投机者的资本主义”
的形式,而不是像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所典型特有的那样,在道德是有所节制
地去牟利。36 &&   (4)如何看待超念或形而上学的思辨。儒教总的说来是反对形而上学思辨的,与
此同时,包括儒教在内的中国思想当中有一种同西方思想正相对立的非常明显的倾向
,这是同宗教伦理基础何在这个一般性问题有关的。就儒家哲学来说,宇宙中存在着
秩序的诸原则,社会秩序只不过是宇宙秩序的一个方面。但是,与主导性的西方观点
不同,宇宙秩序的基础是内在而且归根结底是非人格化的。没有任何与犹太教——基
督教的超念的人格化的上帝、创世者和世界之主相类似的神。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宇
宙秩序是要以“道”的概念加以阐发的,这种概念在儒家以及大多数其他学派中都是
共同的。这种情况同韦伯认为的最重要的另一种情况是联系着的,即在中国根本未能
产生出像犹太人那样的一个先知者的阶级,先知者的“使命”,就是以那样一种超念
的上帝的名义给一种超念的理想赋予道德的责任。韦伯认为,这种先知者所做的预言
是西方得以突破传统主义的一个主要根源,是有利世界的道德合理化的。37 &&   这种先知的态度同泛神论的观念体系是不相容的。中国的宗教思想确实不是只有
正统儒教一家。但是,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道教,也没有向西方的道德合理化的方向发
展,而是更加背道而驰。道教包括两个主要倾向。在学识深奥的高层次上,它是一种
玄妙的沉思的学说。道教徒不向儒生那样寻求建立一种完美的世俗君子的理想,他们
认为人的最高级的活动是对宇宙的本质作一种沉思的把握——这种途径同任何一种以
积极的苦行来控制世界的做法都显然是直接背离的。韦伯认为,既然中国人思想的背
景是泛神论的,“从事认识”的人对于宇宙的态度如果要合理化的话,就只有两种可
能——要么是儒生那样以世俗的方式“适应”社会领域里的世界秩序,要么就是道教
徒那样的玄妙深思的离尘脱俗的态度。另一方面,道教也被庸俗化,使巫术迷信广泛
地蔓延开来。在佛教方面,也有同道教这两种倾向非常相似的情形。38 &&   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包含着由各式各样东西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
韦伯认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出理性思想的这一特殊具体的形式到底是谁的精神产
品,因为关于一种职业(科学研究,即学术研究也是一种职业)39以及在这种职业中献
身于劳动的观念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这一观念从纯粹幸福的论所强调的个人利益
这一角度来看完全是非理性的,但它却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我们资本主义文化的
最有特征的因素之一。这里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恰恰就是存在于这一观念之中,以及存
在于每一种关于职业的观念之中的那种非理性因素的起源问题。40现代科学起源于现
代西方却是与特殊的西方理性主义的非理性因素关联着的,这的确是一个科学的或理
性主义的悖论。 &&   结语:中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现代西方科学的未来 &&   儒教理性主义在19世纪的中国以前由于未能实现由“适应型理性主义”向“宰制
型理性主义”的转化,按照韦伯和帕森斯的看法,是不可能产生如同现代西方科学那
样的科学来的。他的科学发展只能是在“适应型理性主义”的框架内继续发展,从而
走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科学发展道路来。 &&   然而,理性主义的发展坐标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新教理性主义出现以前的西
方理性主义,尽管也有信仰与现实的强烈对抗,但由于未能摆脱神秘主义的诱惑和纠
缠,未能体现彻底的禁欲主义,这种对抗的性质与新教理性主义有质的区别,但新教
理性主义最终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意识形态的风云际会之下破土而出,使西方理性
主义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同样,儒教理性主义,在挟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发生了蜕
变和裂变。“适应型理性主义”出现了向“宰制型理性主义”过渡的趋势,同时,“
适应型理性主义”和“宰制型理性主义”也出现了调和的趋势。诚如姜义华所言,中
国完全能够发展出一种调和“适应型理性主义”和“宰制型理性主义”但“和而不同
”的“新理性主义”41。并且以这种吸收了现代文明各种积极成果的新理性主义,来
解决好社会大转折中出现的诸多失序、失衡和失范的问题,实现使中华文明自身科学
化和现代化的目标。42韦伯对儒教理性主义的未来并没有进行很系统的讨论。但从韦
伯判定的儒教理性主义的根本特征来看,作为对现实世界的“适应型理性主义”,儒
家社会的动力资源虽然不足以产生西方式的“宰制型理性主义”来,但它是能够转化
和适应西方现代化运动所造成的现实世界的。中国社会虽然不足以产生现代科学,但
完全可以吸纳现代科学,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现代科学,以适应这个充满竞争和已经现
代化了的世界。韦伯承认:“对于近代文化领域里,在技术上与经济上皆已获得充分
发展的资本主义,中国人大概相当有(可能比日本人更有)加以同化的能力。这显然不
是个中国人是否‘没有自然禀赋’以适合资本主义要求的问题。但是,较之于西方,
中国人所拥有的各种外在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之成立的条件,并不足以创造出它来
。”43 &&   韦伯从理性主义的科学性和现代性的视野,对西方的“宰制型理性主义”这样的
“工具理性主义”有着深沉的忧虑和警省,由于这种理性主义对“价值理性主义”的
异己排斥,韦伯担心人类的未来命运44,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
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
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
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45当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的斗室里被带入日常
生活,并开始统治世俗道德时,它在形成庞大的近代经济秩序的宇宙的过程中就会发
挥应有的作用。而这种经济秩序现在却深受机器生产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今天这些条
件正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于这一机制之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且不仅仅
是那些直接参与经济获利的人的生活。也许这种决定性的作用会一直次持续到人类烧
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原本“身外之物”是新教徒披在肩上的一件随时可以甩掉的轻
飘飘的斗篷,却变成了人类再也甩不脱的铁的牢笼。除非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或一个老
观念和旧理想的伟大再生,否则“这个废物”只能“幻想着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程度”。46当然韦伯并不否认现代西方科学的价值,恰恰相反,“韦伯终其一生忠实
于现在所谓‘旧式’科学的理想,如果他没有这样做,他大概也就不会成为所有专家
所公认的大学者了。”47 &&   然而,韦伯认识到,理性对现实的这种质疑最终将会有悖于自身的初衷,沦为自
我毁灭。由此理性开始质疑自身的界限,认识到其自我限制。从理性的高度来看,我
们怎么能够在理性的角度上证明理性本身的正当性?理性是否存在许多种形式?(以
工具理性形式出现的)理性是否实质上是否定生命的?在理性的背后,是否有各种不
同的策略为后盾,而这些策略只不过是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人为产物,归根结底只是任
意武断的?48倾其一生,韦伯都在思考理性化历史及其方向、后果、限度及其转向。
科学化、民主化与现代化也都在其理性主义的思考之列。换句话说,韦伯是以从理性
化的视野来探讨科学、民主与现代化的。由于人的理性不是万能的,是受各种历史的
和具体的条件制约的,因而是有限度的,科学的理性化及其进程也是有限度的。理性
主义的挑战及其限度和转向是韦伯最大的兴趣所在,而作为工具理性载体的科学和作
为价值理性载体同时又是工具理性的掌控者的人的之间的紧张、对抗和消解是韦伯理
性主义的最大困境所在。这是一个真正的“韦伯难题”。因此,他不无谦逊地说:“
人类命运的道路,确实会使一个概览其某一片断的人不能不惊讶无比,但他最好将他
那些个人的微不足道的意见隐藏不露,就像一个人在目睹汪洋大海或崇山峻岭时所做
的那样。”49&&&&  1 作为上帝恩宠者的个人仅仅体现为上帝的创世工具,他是为上帝而活着,为上帝
创造社会财富,为上帝去征服和改造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现实世界的不完美正是上
帝创造出来的对信徒的一种入世苦行的历练,他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为了获得上帝
的救赎来到这个世界的,他真正的生活意义是在另一个世界,但他必须用在这个世界
的一切贡献来向上帝证明他的确是获得了上帝的宠爱的。因此,韦伯认为新教理性主
义的典型特征是“理性地宰制世界”。 &&   2 [德]马克斯·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王容芬、
陈维纲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   3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页。 &&   4 [德]马克斯·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王容芬、
陈维纲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   5 韦伯1919年在慕尼黑发表了《以学术为业》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观
。 &&   6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页。 &&   7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版,第28——29页。 &&   8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版,第32——33页。 &&   9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版,第34——35页。 &&   10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45页。 &&   11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8——451页。 &&   12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459页。 &&   13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   14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3年版。第102——103页。 &&   15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   16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3年版。第105页。 &&   17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3年版。第126页。 &&   18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3年版。第127——128页。 &&   19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3年版。第128——129页。 &&   20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137页。 &&   21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   22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   23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   24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   25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9——460页。 &&   26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页。 &&   27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3页。 &&   28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   29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614、615页。 &&   30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0——614页。 &&   31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   32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617页。 &&   33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614页。 &&   34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4——615页。 &&   35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5页。 &&   36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5——616页。 &&   37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617页。 &&   38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7页。 &&   39 韦伯1919年在慕尼黑发表了《以学术为业》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
观。 &&   40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王
容芬、陈维纲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195页。 &&   41 姜义华把“新理性主义”概括为四个“并行不悖,相砺相长”:科学精神与
人文精神并行不悖,相砺相长;个性化精神与整体化精神并行不悖,相砺相长;戡天
役物的竞争精神与自然谐适的保守精神并行不悖,相砺相长;世界化精神与本土化精
神并行不悖,相砺相长。姜义华强调,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
关系,将会推动世界上所有古典大陆文明和新兴海洋文明以及环赤道诸文明的良性互
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参考姜义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与新理性主义》,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 &&   42 参考姜义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与新理性主义》,李世涛主编:
《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   43 [德] 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简惠美译,见《韦伯
作品集》(V),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3页。 &&   44 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认为韦伯出于对人类未来的关心,从一位“曾
经坚信个别事件之独特性的历史学家变成了一位寻求普遍性的社会学家”。不过,李
凯尔特又认为,韦伯“一贯拒绝所有的历史哲学——就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而言。他
作为历史学家积习已深,因此不可能对普遍历史的整体做思辨的表述。即使作为社会
学家,为了做到方法上的自觉和明确,他也仅仅满足于做一位专业研究者。任何把社
会学当作‘哲学’的做法,同他的思想总是相距甚远的。”参考[德]李凯尔特:《马
克斯·韦伯的科学观》,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附录一,冯克利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2页。 &&   45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第48页。 &&   46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2——143页。 &&   47 [德]李凯尔特:《马克斯·韦伯的科学观》,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学
术与政治》附录一,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5页。李凯尔特强调
:“在学术工作中,他(韦伯)一贯信守纯理论的工作,即严格的概念工作。这方面他
堪称所有学术工作者的光辉楷模,今后也依然如此。”参考前引书同页。 &&   48 [德]特纳(Bryan S. Turner):《探讨马克斯·韦伯》,参见[德]马克斯·韦
伯:《学术与政治》附录五,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3页。 &&   49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
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 &&&& --
尊敬阶&&对等阶&& 基本阶
我不使用对下阶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61.97.27.*]&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