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当医生有什么好处处?

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曾经和同事争论的很激烈,今天又争论了一番。之前讨论是因为语文教材要删除鲁迅的某些文章,今天争论是因为上海小学一年级要删除古诗词。不过习大大发话了,说他不赞同小学教材删除古诗词,所以啊,所以北京那边就传出消息了:下个学年要大幅增加中小学教材中古文诗词的篇幅,好像是说要增加两倍。我不太确定这些消息是不是媒体断章取义,但无论是全部删除古诗文,还是因习大大的话要增加两倍的古诗词,我都不赞同。再回过头来,说我的问题。同事一直说:"孩子不理解的东西,你让他去背有什么用?难道你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被强制背诵不理解的东西是多么痛苦吗?为何要把这种痛苦强加给孩子?”这是用大人“有用无用”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孩子的世界,我不赞成,但是面对周围功利性的环境,我又不能充分地批驳这种理念。我想请教各位知友:1、你小时候讨厌背诵教材里的古诗词、古文吗?有没有觉得很痛苦?为什么会讨厌或者喜欢呢?2、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你觉得有用吗?或者说,你会让孩子去背那些你觉得有用的东西吗?为什么呢?3、如果你会让孩子背诵古诗词,那么你觉得背诵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4、成人世界里经常要讨论做一件事是否有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后用不到的东西,孩子就不用学了?第一次在知乎提问,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答复。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3751 个回答
读初中的时候,第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说今天我们来背一篇文。于是他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现立在清华园里面)。虽然不算百分之百古文,但对于刚升初中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太懂它的含义。语文老师说,你们先背下来,以后慢慢就懂了。十多年过去了,仍然记得那句: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从高中部调过来的。高中部历史非常悠久,历史上出了很多文人政客。在我们眼里,语文老师也非常地有人文情怀。经常上课跟我们分享他随手写的打油诗和体验到的民间疾苦。当然,少年不识愁滋味。这位语文老师在我们当时看来非常奇怪。一是我们班的语文作业跟其他班很不一样。年级上统一要求的练习册,我们不用做。我们每天的作业是:每天背唐诗一首(值日生按自己喜好选择唐诗一首,在语文课的前十分钟给大家讲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赏析,当天作业就是背这首唐诗);对语文课文的随想,嬉笑怒骂皆可,字数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钢笔临摹贴一页,推荐临摹《灵飞经》。每周末的作业是一篇字数不限的随感或者读书笔记。寒暑假没有《寒/暑假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背诵《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长恨歌》这类比较长的诗词。每周他会选出优秀的随感贴在教室墙上,旁边附一张白纸,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评论。不仅背唐诗,还要背《声律启蒙》,考试的时候,我们班会有加试题,补充诗词和对对联。二是他上课从来不准备教案,也不会问学生一些教参上面的问题。而是从一篇课文,批判性地欣赏,讲课内容纵横古今。印象最深的是,在各种考试的标准答案都规定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他反问我们了一个问题:如果鲁迅不读私塾,不接受封建教育,不被逼着背文章,能不能成为鲁迅?为什么李白杜甫这样接受封建教育的人,几千年过去了,都还是无人超越?教育,是有时代性的。况且,在《百》这篇文章里面,鲁迅展现的是一个在制度牢狱之中仍然偷偷寻找乐趣的小学童,是有快乐的。他不备课,只是不像其他语文老师那样,把考试点一一列出来,一点点地按照大纲分析文章。他有自己的备课方式。教师宿舍,他跟他老婆有两间单身宿舍,里面有两面墙的书籍。三是用班费订阅《南方周末》。并鼓励我们每周读书一本以上。他当时是我们的班主任。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内,定了一套自己的班规,一方面限制学生某些方面的行为,一方面又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限制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早上迟到一分钟写1000字检讨,以此类推,五分钟就是5000字检讨。我后来工作,每天早上8点上班,一周上班5天半,三年来没有迟到过一次。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就是只要不涉及到违反校规,行为都可以接受。可惜的是,那时,我们都是13岁的初中生。一年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意境;语文随笔,也是能写诗歌就写诗歌,字数比较少;钢笔临摹也没有跟《灵飞经》,去买的《庞中华唐诗钢笔字贴》,专门临摹里面五言绝句;相比《南方周末》,本地报纸的各种花边新闻更吸引眼球;对同学写的优秀随笔的评论也是各种嘲讽。但是,这无妨我们班成为了年级最奇葩的班级。年级有11个班,我们班除了语文是年级第一,其他科目全部年级最后一名,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班平均比倒数第二名的班少了十多分。他用杜牧的《题乌江亭》鼓励我们: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作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的事情,他不情愿辞职,然后准备了一年,考上了北师的研究生。初二的语文老师觉得我们班是怪胎,强烈要求他准许我们上课值日生讲宋词、作业背宋词,上课也没人听他讲课。初中二年级背了一年的宋词。我们班的语文仍然是年级第一。从初中二年级一直到高三,我都没有再听过语文课。初中剩下的两年语文课,把近现代的各种小说看了个遍。刚进高中,每周交上去的周记,语文老师都在文章后面质疑我抄袭,因为她觉得一个高一学生,不可能写出这样水平的文章来,甚至还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语文考了个年级第五名,她才不再质疑。我们也问过那位语文老师,为什么我们要背诗词。他说,以后也许你会忘记你背过的诗词,但是你体会过好的韵律、词语和意境,你知道什么是好文。背完唐诗宋词的人,气质是不一样的。这位语文老师一路读到博士,现在在某大学教古文学。我遇到好书的时候,也会买了寄给他,在扉页写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现在自己做研究,真的非常感谢他在最关键的时期,没有束缚自己的思维方式。后来我们班同学也都混得还不错,各个行业都有,有七八个在国内外名校读博做研究的。非常怀念背诗读书不求甚解的少年时代。====================================一觉睡醒那么多赞同,谢谢。统一回复一下评论1.关于好老师。是的,老师的作用非常大,遇到一个好老师也必须要非常幸运。因为教师是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尤其对于处于同一性混乱的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当同龄人还在看图写话时,自己已经开始观察并思考生活;当大家还一心为“报效祖国而读书”,已经有老师告诉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守其身”。影响是不一样的。再则,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主要为知识上的改变(knowledge change)和情绪上的改变(emotional change)。对这两方面都有积极影响的老师,才能算好老师。2.关于数理。那位老师当班主任的时候,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下课准时放学,当其他班同学留下来补数学课到7点,我们班4点45就放学了。如果学生不想学,补再多的课也是枉然。后来我们班初三开始努力学习,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读了重点高中。平均分差,并不表示埋没了数理成绩好的同学,后来班上不少同学高中选择理科,现在在当医生的最多。我觉得自己的天赋也是数理,高中不补课不做额外练习题,数学成绩一直保持高于年级平均分五十分左右。我比较幸运的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再更新============前两天跟这位语文老师聊天,才知道他一直将我们班同学的一些作业保存着!十四年了!一瞬间觉得除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还可以说,“富有诗书重感情”。当他在班级群里面将这些作业照下来发给我们看,顿时集体感动得痛哭零涕!!!下图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估计那个时候连抗战是哪一年开始的都不知道,胡乱看了几本小说就敢写了*_*! 还要用故作老练的口气写。。。老师的评语是:尚可大改。下图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估计那个时候连抗战是哪一年开始的都不知道,胡乱看了几本小说就敢写了*_*! 还要用故作老练的口气写。。。老师的评语是:尚可大改。下图是画的《桃花源记》我们有作业是把课文画成一幅画。图画的署名是我的好朋友,真实作者是我。。。。(从小的好人缘就是帮同学写作业,给同学抄作业得来的 嘿嘿)
谢邀。孩子都要学说话的。最初学些什么好呢?好诗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句子,还是念“全面推进XXX,总目标是XXX,以XXX为荣,以XXX为耻”?以后他想起小时候的文字,是记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还是“叫一声阿姨好漂亮阿姨给你糖吃啊”比较好?就像,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听听舒伯特,听听昆曲,听听评戏河南坠子,还是让他听“擦干一切陪你睡”?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至于担心孩子不了解……诗歌哪有那么复杂?诗歌的好处,就是纯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日常语言解释起来的话,鸟儿轻轻唱,落在河洲上;美丽俏姑娘,青年好对象。哪那么复杂?世上到处是清澈见底的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句子,意思一读就明白,有什么难懂的呢?比日常语言难得到哪里去呢?当然,宋之后诗爱说理,爱用典,一言难尽。那就教些《古诗十九首》,教些汉乐府,教些王维孟浩然。中国诗那么多,没必要非让孩子背《长恨歌》吧。至于说,怕孩子对这些诗的深文奥义不懂,那么……其一:这种思维,是中了教育制度的毒了。诗歌的好处,就是言简意丰,一首诗解读出几万字,是学者们的事;读着赏玩,是我们的权利,当日《诗经》三百,多少风都是民间唱着玩儿的,哪有理解不理解。晏殊们宋初写词,是拿来牙板拍唱,喝酒时听的,多惬意;哪怕不理解,就当歌词唱,图个好听不行么?其二:《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时隔逾一年的更新————————————距离刚写下这个答案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我现在在带一年级。其实我心里也很忐忑,觉得孩子们还太小,如果我还像去年带六年级那样给他们讲那么多,他们会不会接受。事实证明我想多了。上周早读课我带着他们背诗,我的习惯是让他们先读,我讲完意思再提问他们,最后大家试着背诵。我们背的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简单讲了一下诗人看到的这些景物,然后问他们,你觉得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因为诗中的景色很美,好几个孩子站起来都说“他很高兴”“他很激动”之类的话。只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他在高兴的同时还有一点悲伤”。我很惊讶,追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他说不上来。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感受到诗人在面对美景时候的欣喜,以及背后深藏的那一点点无人知晓无人分享的惆怅,真令我汗颜。现在想想,古人写下这些诗文的时候,跟我们现在发微博、发朋友圈时的心情,想必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太小就一定什么都不懂,有时候他们比大人明白得多。我不敢再多讲,怕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为了表达我对这孩子的激赏,我奖励了他两朵小红花。——————————————以下为原答案——————————————他们不懂,我们有办法让他们懂。这学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扣诗歌大门”,第一首诗是《诗经o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讲这首诗的那一天正好在下雪,于是我给孩子们补充了这首诗描述的情景:寒冬,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也许是一切如昨,也许是物是人非。等我讲完这样的情景,让他们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再次朗诵这两句诗,他们读得非常动情,让我险些落泪。第二首是《春夜喜雨》,我讲的时候重点放在了“作者为什么觉得下雨了很高兴?”一开始没有人回答准确,于是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自己朗读了一遍这首诗给他们听。“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仿佛都屏住了呼吸,我读完最后一个字,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然后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记录的是诗人的日常生活,承载的是他们的离合悲欢,描绘的是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表达的是他们心中的凌云壮志。这些诗歌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或金戈铁马,或青山绿水。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也许现在同学们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你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你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们必定懂得什么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到了那一天,你们就会发现,之前不懂得那些诗,是因为你们没有过诗人那样的经历和感受。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连接并没有断裂,灵魂相通的时刻,诗歌就是我们的使者。”就是这样。
4,5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的,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小的时候,“坐看牵牛织女星”;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至于具体的用处,作为理科生,工作上的确用不到。但当年我情书写的是极好的,就凭这个,就觉得很值。现在我也在教儿子背。
因为长大了以后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艹”,“牛B”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课上学过一篇《项脊轩志》。当时觉得文言文晦涩异常,既无诗词的缥缈的意境与朗朗上口的韵律,又有许许多多生僻字词需要识记,学起来苦不堪言。《项脊轩志》便是之一,只听作者絮絮叨叨自己那一间小破屋,还有一个啰啰嗦嗦的老妈子,烦不胜烦。但文末有一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读之心有戚戚焉,只觉得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却说不上是为何。
高中时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学到文言文时,无论课本上是否要求,都是要背要默写的。即便是背得出来,默写时写错了字也是不依的。写错了几个,都要悉数准备好足够的《读者》和《青年文摘》,乖乖交上去。好在学校附近有几家旧书铺,有老板论斤卖旧杂志的,那些头疼背书的同学在那边称了买来交差,乐坏了书店的老板们。
凭心讲,虽然从小也爱古典文学,看了许多(情节跌宕的)明清小说,背了不少(辞藻华丽的)诗词,却无法从内心喜欢上那些课本上的古文。比如说庄子那篇颇具盛名的《逍遥游》,我觉得背下来除了写高考作文用来掉书袋之外,并无什么luan用。想来编纂课本的人也是半截子入了土的老学究罢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孩子真是苦不堪言哎哎哎。
头痛是头痛,同学们大多也都听话,毕竟老师也是为大家好,毕竟大家也希望考个好成绩(并且少捐几本书)。而且背了大段大段的文言文之后,对许许多多诸如『名词作动词』、『动宾格式』等术语都了然于胸,做起题目来,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好不快活。不知道那时是老师有心照顾我,还是自己肚子里真的有那么点墨水,语文考试总是能拿一百二三十分的(虽然,许多学习语文的时间还是匀给了数理化……)。
在漫长的青春期里,我是个心思太过敏感细腻情绪又重的人,一直都过得不快乐。我那时以为是看了太多了古典诗词文学,也变得像酸腐书生一样凄凄切切的缘故,吃了很多亏后又把自己淹没在西方哲学里自救,才自觉有所平衡。即便到现在终于明白过来敏锐与善感是自己的软肋,几经努力,却并不能如愿变成全然理性的自己。于是大学毕业后,厌倦了人文社科的虚无缥缈的我决心出了国去荷兰读工科,却又贸贸然把自己扔进另一个极端里:学业的繁重,工作的压力,陌生的环境,感觉就像被从内存里删除了从前的一切,像一个baby一样从爬开始学,却被要求要马上去赛跑。
减压的方式之一,是一遍一遍地抄写《赤壁赋》,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每每便忆起想起读中学时也喜欢在日记本上抄这些句子。那时晚上写完作业后,在睡前写几笔日记,妈咪偶尔送来点心和水果,嘱咐我说别太用功了早点休息,被我囫囵应对过去。彼时的我,正望着窗前摇动的树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突然想起那篇《项脊轩志》,想起『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想起那赠予象笏的老妪,那字里行间虽平淡、克制、不加修饰,却藏了百转千回、欲言又止的韵,人若无经历,又怎样能读懂。
在欧洲生活的快两年了,也许以后还会因为合同继续长久地呆下去,不过现在基本上完全适应了这里。甚至因为忙(和懒),不愿绕远路去亚洲超市买食材,学会了做各种意面沙拉三明治填饱肚子。早晨喝冷牛奶泡的麦片,用摩卡壶冲咖啡,中午蔬菜沙拉晚上pasta,边做菜边听英文广播,边吃饭边看美剧,把洗澡的时间从晚上换成了早上。也许我和中国的联系,不过是用微信和散在天南海北的亲人朋友同学们聊天吧。
并不是。因为文化这种东西,是在骨子里面,让我感激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那些空灵的诗文,那些对仗的古韵,那些谐音的趣味,岂能是罗曼语言日耳曼语言参得来的?一次有同在荷兰的中国好友对我讲起最近的不顺意,提到那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心下即刻会意,不言自明。他又叹道:『可惜了,当时背过的现在却只想起来这几句了。』我不禁接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不是你想说的?』
如果我高中的班主任当时能在场,他一定开心死了吧,哈哈!
荷兰的夜晚安静得让人感觉全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一人,有时为了整理思路,我会出门夜跑。即便有多多少少的烦恼和不完美,有许许多多求不得、放不下、意难平,跑完后身体的疲惫会消化所有的不愉快,然后精神百倍地继续学习工作。我家周围恰巧挨着富人区,算挺安全,一路上看看两旁漂亮的别墅和修建整齐的庭院,看着每一家一路窗口泻出来的灯光,想象着里面发生的许多故事。这一路还有一座教堂,教堂后面是一处墓园,园边是一座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塑像。经过的时候,从外面能看到耶稣的背影,却从来不觉得害怕,因为睡在教堂旁边、被耶稣守护的教徒们,一定也是善良平和的人吧。
一天晚上,又被许多思绪缠绕心头,我起身换了运动服出门夜跑,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稣的背影。又看到眼前绵延向前的路,突然就想明白了让自己被折磨许久的问题:其实终其一生不过是自己一个人在走的。路上停到了哪儿,见过谁,有没有人和我一起走,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都是不能强求的,但是也不能丢掉self-independence & integrity。所以无论发生过什么会发生什么,都应该觉得感激才是啊。
又想起《红楼梦》里,宝玉听那《寄生草》的戏文,唱到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竟滚下泪来,黛玉叫了他几声也不应。宝钗叹说:『坏了,他悟了』。我站在墓园的围墙边,看着那被灯光打的惨白的耶稣像愣了一会儿。看《浮士德》,最迷恋那句『真美啊,请停一停』,然而歌德终其一生无法解答的谜,西方哲学无法参透的结,其实已经被『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句干干净净地解了。
从中学到大学,把自己的敏锐善感看做早慧,故自以为早已明白了世间许多道理。那时也任性也自负,又不愿藏锋芒。有次我对一个老教授讲,自己常常觉得痛苦,认为是闲书看多生了太多心魔的缘故,他却一针见血地说:『痛苦来自于撕裂感。你敏感,自觉看得透,然而经历太少,撑不起你智慧的高度,智慧和经历不能同步的撕裂,怎不会让人觉得痛苦。』我那时不能悟得他的意思,只听他又看着我说:『如果直接对人下结论是没有悲悯的,我倒是希望能看到人几年后的变化。』更是不得要领。直到经过了更多的困难,见识了各色的人物嘴脸,再回想起老先生的话,也才懂了他对学生的期许和盼望。
春节回国,奶奶跟我讲起从前的事,她说当年有老友对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说自己咂摸半生,也不过懂得其中一二。我听后,想起自己年少时自以为『世事洞明』,却不知道无论『洞明』与否,明白一件事和去做一件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即便真的有所开悟,『世事洞明』,离那『人情练达』又不知差了多远。想到这里,又念及奶奶从大小姐到建国到文革又到现在,浮沉十几年,却只肯说自己只知了一二分,心下竟惭愧不已。
不敢说自己已参透了人生,可那利禄功名,儿女情长,自己也不是没有尝过个中滋味的。我只愿,用这余下的几十年,去体验生命的不同的形态,坦然接受它即将带给我的全部,也离那『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更近一点罢了。 虽道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自己只能在这世间停留须臾片刻,并不能有机会看到更多时代的变迁。但,当年让自己背得头昏眼花的《逍遥游》也云,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彼且恶乎待哉!
写到这里,不禁哂笑:真正带来快乐、带来内心的平静的,不是那些数理化公式,而是当年老师让我背过的记在心里的古文啊。
有许多东西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理解,比如音乐、比如美术、比如舞蹈、比如运动、比如先贤的话。但是我们所能肯定的是:一个学过乐器的孩子听一场交响乐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学过画画的孩子看到一场晚霞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一个学过舞蹈的孩子听到节拍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读过经典的孩子游历古迹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我小的时候,家里的老人都反对女孩子学音乐,学中医、学诗词、学书画…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才是唯一出路。他们更反对学艺术却不去比赛考级,认为有了考级证书才能证明实力。那个时候我才八九岁,我记得妈妈挡在我的身前,背着一把琴。温柔而坚定的说:“她没有兄弟姐妹,等有一天我们不能陪她,她起码可以和自己作伴。”我感激她一生。
有些东西你原来不懂可是你记下来了以后漫长的生命里你会用一生去懂(一向不喜欢写长答案,就写这么多吧,哪天有心情了说不定会补)
给六年级的孩子讲授古诗时,领读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因为离家一年有余,我几乎心酸又感动得要落下泪来。可是孩子们全无感觉,只是大声读过,然后问我“要求背诵么?”后来,我跟他们说,诗歌的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懂得。“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总被无情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都是多么美好的意境,足以令人落泪。诗歌带给人最美妙的体验,大概是,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你突然生出了特殊的感动,这时就会感觉胸中有一首诗非要吐露出来不可;如果不能,只能感慨一句“真美呀”或“好伤心”,实在显得单薄,也是一大憾事。可惜,这种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领悟。可是,如果没有幼年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长大后再想领略这份美好,怕也是不现实的吧?昨晚与友人聊天,她说幼读诗歌,未解其意,但是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是童子功,没有几年的阅读基础是难以达成的,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写作和讲演。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所以,或许是我们搞错了重点。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要保留诗歌,而是应该怎样教授诗歌;不是应不应该背诵诗歌,而是应该怎样背诵诗歌。同事有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儿。幼儿园小班。让她背诗,必然是艰涩困难。可是,她的母亲跟我说,孩子看电视时,只要看过几遍,就能背下所有的广告语。连语气声调都拿捏惟妙惟肖。我想,这应该不是个案。广告的本质就是重复,借此营造一种“虚假熟悉”的错觉。也许应该把这个例子迁移过来,不应该强求学生在一个小时或者一天内背诵出来,相反,应该不断重复、不断在他的耳边眼前晃荡,所谓耳濡目染,大概就是这样的概念。说让小学的孩子领略诗歌的美感,这扯得有点远。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与其让他花时间模仿广告,不如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在轻松的重复里,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诗歌。不要强迫,不要压制,不要引起逆反心理。要引导,要陪伴,要设置情景和画面。就诗歌气氛的熏陶而言,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实是要胜过学校教育的。可惜,多数家长都忽略或者无暇顾及这一点。他们在接孩子时习惯性的问一句:“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父母教了什么。对了,让我把开头的故事讲完。孩子们问我:“这首诗要求背诵么?”我说:“课本里没有要求。如果你们喜欢,就背;不喜欢就算了。考试不会出现的。”两天后,默写。在写了全部的字词后,他们提醒我说还有一首诗没写。“哪首?”“《逢入京使》。”“不是没有要求背诵么?”“我们都背过了!”他们很大声的说。语气里是完成了额外任务的骄傲。果然,全班只有两个孩子写错。那一刻,在我心里燃起的是满满的感动,这比一百分的卷子更让我骄傲,因为我跟他们说的是“如果喜欢,就背”。而我知道,他们喜欢,绝大多部分的原因是来自我喜欢。其实,背诵一首古诗,没有那么痛苦的。------------------下面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小广告”--------------------
赞数破2k了,知乎小透明表示受宠若惊。可是我能不能弱弱地吐槽一句:现在只有抖机灵才能得到高的赞数么?ㄟ( ̄▽ ̄ㄟ)手机编辑,排版勿怪,见谅见谅……以下原答案:
要是生个女儿,让她懂一点古诗词总是好的,这样当她长大后有哪个中二文艺青年古风爱好者为她写“诗”的时候,她脑子里就会萌生出一种“这什么jb玩意”的想法。
要是生个儿子,让他懂一点古诗词总是好的,这样当他长大后,给姑娘写诗不至于让人家脑子里萌生出一种“这什么jb玩意”的想法。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老师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