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郑州轻工业大学学附近都有什么村子

河工大与郑州丁楼村争夺地铁站点命名-中新网
河工大与郑州丁楼村争夺地铁站点命名
日 09:02 来源:大河网
  河工大师生组织签名活动,希望能以学校名字命名地铁站
  9月15日,郑州地名办公布“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其中位于长椿路与莲花街交叉口的地铁站,两个备选站名分别是“丁楼站”和“工业大学站”。
  昨天上午,上千名河南工业大学师生组织签名活动表达观点,他们认为,数万师生是乘坐地铁的“主力军”,应以高校名称作为交通站点。命名“丁楼站”有何初衷?对于师生的建议又有何反馈?昨天下午,郑州市地名办工作人员与河南商报记者进行了对话。
  【争议】
  该用村庄名
  还是高校名
  对于将“丁楼站”作为命名首选,不少河南工业大学师生表示反对。@河南工业大学官方微博转发:“工大三万多师生表示:我想去工大,不想去丁楼。”
  而针对上述地铁站命名问题的一场投票活动显示,截至昨天下午6点,已有接近4030人参与投票,其中77%选择了“河南工业大学站”。
  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董庸昌认为,“河南工业大学站”较“丁楼”,便于记忆、好找、标志性强,识别度高,且河工大数万师生也是乘坐地铁的“主力军”。
  该校一名张姓校友认为,丁楼村虽系明代延续,但是一个普通的村庄,目前全部被政府拆迁改造,没有建筑保留,历史价值相对弱。而河南工业大学是1956年建校,无论是从涉及的人口、区域还是未来的发展来看,都高于丁楼村。
  也有网友提出,与上述站点毗邻的另一地铁站拟命名方案为“郑州大学站”或“翠竹街站”,并以前者为第一选择,“同是在大学旁边的地铁站,为啥不能统一以学校命名呢?”
  【对话】
  昨天下午,郑州市地名办区划地名处一位负责人对话河南商报记者,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为何以村庄
  命名地铁站点
  地名办: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是以车站周边的地名作为车站命名的首要因素,如北京的公主坟站、中关村站。此外,也可以用当地公共设施、地标建筑命名,如北京地铁的天安门东、天安门西站,郑州地铁的绿城广场、会展中心站,高等学府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时常被用作地铁站名。
  但我们认为,地铁站命名在反映地理位置、好找好记之外,还应该能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乡土文化,“比如‘中关村’,名字上带个村字,但并不妨碍孕育出高大上的IT业。丁楼不止是村名,还代表其所在的周边大片土地,以此命名并无不妥。”
  将来另一条线路
  会设“河南工业大学站”
  地名办:长椿路与翠竹街交叉口的地铁站点就在郑大东门正前方,且周边没有历史地名,其备用方案所提到的“翠竹街”,是高新区建设时命名的一条小道路,所以我们优先以“郑州大学站”命名该站。而长椿路与莲花街交叉口的地铁站距离河工大南门尚有距离,且根据郑州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另一条地铁线路会在河工大门口偏东再设立地铁车站,这个站点比1号线站点离工大更近,我们准备将“河南工业大学站”命名在这儿。
  目前,上述地铁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河南工业大学师生,但毕竟丁楼村得名在前,周边高校建设也占用了丁楼村土地,我们以一个被拆迁的村庄命名地铁站,也是想以此留住乡愁。
  对于改名意见
  将作何处理
  地名办:关于长椿路与莲花街交叉口的地铁站命名问题,我们已接到很多师生、市民的建议,对他们的参与我们表示欢迎和感谢,最终我们会把市民的建议梳理并如实向市政府反馈,最终地铁站如何命名,将由市政府综合各方意见确定。
  地铁站命名公示期将到9月29日止,地名办仍欢迎市民对命名问题提出建议,热线电话9,E-mail:。 (河南商报 高瞻展文/图)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郑州一村庄与河南工业大学打响地铁站名争夺战
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河南省郑州市民政局地名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郑州地名办”)对郑州地铁1号线站名的公示已经结束,但丁楼村和河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南工大”)的地铁站名之争仍未分出胜负。郑州地名办一位工作人员10月10日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还在意见整理阶段,意见较为复杂,“今年都不一定能定下来”。上述工作人员称,即便公示期已经结束,也不断还有意见反馈进来,仅10月10日上午,就有多拨市民、村民到访地名办,表达各自的主张。引起争议的地铁站位于郑州市长椿路与莲花街交叉路口,是郑州地铁1号线延长线最西端的一站。争夺该站命名的双方,一边是明代延续至今的丁楼村,另一边是拥有3万多师生的河南工业大学。公示面世,河南工大出招9月14日,郑州地名办在郑州地名网公示了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对于1号线延长线最西端的地铁站,郑州地名办给出了两个方案,其中方案一为“丁楼站”,方案二,即备选方案,为“工业大学站”。该命名方案公示时间为日至9月29日,但公示甫一推出,河南工大方面即表达了不同意见。河南工大学生举横幅征集签名。“河南工业大学”官方微博9月17日转发“工大阿飞”(认证系河南工业大学教师)的微博时直呼:“工大3万多师生表示:我想去工大,不想去丁楼。”另据《河南商报 ()》报道,9月21日上午,上千名河南工大师生组织签名活动表达观点。新闻现场图片显示,多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拉起征集签名的巨大横幅,横幅上印有“坐地铁,我想去工大,不想去丁楼!”标语。河南工业大学方面强调的其中一个理由是,数万师生是乘坐地铁的“主力军”,应以高校名称作为交通站点。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搜集及表达意见的过程也在进行。河南工大校团委、部分师生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呼吁大家支持命名“工业大学站”,甚至在网络上公开给郑州地名办发去意见书。在河南东方今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时话实说”发起的投票中,有超过1万3千人参与,其中超过八成的投票者支持命名“工业大学站”。值得一提的是,在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中,丁楼站(工业大学站)的相邻站(位于长椿路与翠竹街交叉路口),方案一以另一所大学校名命名,称“郑州大学站”,而方案二则是“翠竹街站”。来自丁楼的反击丁楼村的村民聚集在村子的古树前。来自另一方丁楼村的“反击”也在同步进行。据《河南商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记者陪你去办事儿”披露,9月24日上午,丁楼村数十位村民集会表示,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已有三百多年,至今仍有三棵百年古树遗存,如今村子被拆,但村民仍就地安置,若不叫丁楼站,一段历史或被永远尘封。丁楼村村支书毛卫和认为,丁楼村为周边大学建设提供了土地,作出过贡献,又因城市化推进而被拆迁,以村名命名地铁站,进而记录、保护、传承这段历史,才是地名文化的题中之义。在接受河南当地媒体采访时,郑州地名办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了将“丁楼”作为首选方案的理由。该负责人介绍,争议地铁站距离河南工大南门尚有距离,且根据郑州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另一条地铁线路会在河南工大门口偏东再设立地铁车站,这个站点比1号线站点离工大更近,准备将“河南工业大学站”命名在这儿。该负责人还表示,虽然目前这个地铁站的主要服务对象会是河南工业大学师生,但毕竟丁楼村得名在前,周边高校建设也占用了丁楼村土地,以一个被拆迁的村庄命名地铁站,也是想以此留住乡愁。对于网络投票的结果,有人表示异议。中国古村落保护及发展委员会会员彭保红在微信公众号“豫记”上撰文认为,如老者和孩童pk跳舞,网络投票其实并不公平。而《东方今报》也曾报道,9月30日上午,丁楼村的几名村民代表到郑州地名办反映意见。郑州地名办一位负责人介绍,“丁楼村村民说,他们不会玩微信投票,就只能用见面的形式来表达意见了。”地铁站的“名分”除丁楼站外,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中还有布袋里站、铁炉站、牛岗站、小乔站、高庄站……澎湃新闻注意到,其中不少站名都较有“乡土气息”。郑州市地名办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这些站名命名的原则,首先是按照规范化命名,做到雅俗共赏、用字规范;站名要有指位功能,要求所在地与主地名实现一致,方便群众好找好记;换乘车站尽量不使用道路名称,避免影响市民换乘方向的不明晰。另外,该负责人还提到,这些站名的命名还更加注重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尽量使用历史地名,保护老地名。一位郑州地名办工作人员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关于地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功能,民政部内也有相应要求。据新华社报道,今年5月28日,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乡愁”这篇地名文化建设文章。今年9月10日,郑州市地名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及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交铁路工程车站命名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邀请了7名专家对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及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交铁路工程24个车站命名方案进行了论证。据郑州地名网消息称,与会人员对市地名办草拟的车站命名方案逐一进行了探讨、论证,专家认为拟命名方案总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遵循了科学化、规范化、注重指位功能、注重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体现了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原则上同意该方案。除了政府和专家,公众的参与也是部分命名过程的重要环节。2013年10月颁发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重要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征求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按照有关规定,对于地铁站名称公示期间收到的意见,郑州地名办将梳理并报郑州市政府最终决定,郑州市政府将以通告的形式公布最终结果。事实上,民众参与最终改变地铁站命名,之前曾在广州市发生过。广州地铁3号线“汉溪长隆站”在正式启用前,曾定名“汉溪站”,后因出口通往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市政府一度将其改称“长隆站”。但在市民表达“似为企业站台”等不满意见后,市政府于2008年8月起,批准再度改名为“汉溪长隆站”。(东方今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ericati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澎湃新闻APP下载郑州228个城中村全部拆迁 村民争地铁站名寄乡愁
  按郑州市统一规划,未来几年,郑州市228个城中村将全部启动拆迁改造计划。祖祖辈辈生活的村落没了,村民想通过一定的方式,给子孙留点念想。
  守护与村子同岁的古树,留下村子记忆的名字,当个“村志官”书写历史……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留住已逝城中村的乡愁。郑州市政府也出台政策,要求所有拆迁改造村庄都要编写村庄变迁史。
  村庄被拆了:村民保留400余岁古槐树寄托乡愁
  “请问菜王村在哪儿?”
  “沿中原路向西走,见到金水河边的一棵大槐树,就到了!”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这是昨天记者在中原路与大学路交叉口附近,问路时的对话。
  按菜王村村民的说法,这棵大国槐与村子同岁,至今已400余岁。它见证了菜王村的发展与变迁,在村民眼中早已成为村庄标志物。
  2004年,郑州市将菜王村列入二七区首批改造的城中村,这棵古槐在村民强烈要求下,得以保留。菜王社区主任董枝春说,明朝洪武年间,王姓两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种菜为生,特别以种植冬瓜、大白菜在郑县有名,故称“菜园王”,清朝末年改称“菜王村”。
  “当时,两兄弟在村前种了3棵槐树,目前只有这一棵一直存活到今天。”董枝春说,在菜王村民心目中,看到了这棵古树,也就回到了故乡。
  2007年,菜王村拆迁改造完成,村子大部分区域改造成了酒店和写字楼,村民搬进30层的高楼。不过,古槐树依旧是村民的心灵寄托,每逢初一或十五,总有老人在此祈福;而村里人每次开会或搞活动,通知大家的集合地点总是“大槐树下”。
  “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菜王村了。”该村一位王姓村民称,今年2月,五里堡街道办事处将菜王社区与康复路社区合并,并改名为馨康社区。据该村民说,大家希望能沿用400年历史的村名,但无果。“村子旁边是郑大三附院,命名为馨康,可能想表达一种美好愿望吧。”他表示,如今,村子和名字都没了,将来只能依靠这棵古槐树来寄托乡愁。
  争站名路名:只想用村名给子孙留个念想
  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除了菜王村村民,村子已被拆除的郑州丁楼村民也在竭力保护。2013年,丁楼村拆迁,为保护已存在300余年的三棵古树,村民每天轮流排班值守,最终,三棵古树终于在一片废墟中保留了下来。
  昨天上午10点,村民毛晓光(化名)骑电动车来到原村旧址在建的地铁站,见到站牌还没装,他舒了口气,将敞怀的扣子系上,转身走了。
  毛晓光是村里一名值守员,他的任务是看护废墟中的古树。这几天,他又多了一项任务,盯好地铁站名,如果树起的地铁1号线终点站名不是“丁楼站”,他就得迅速向村里汇报。
  为何要汇报?这要从今年10月初郑州地名办对该站名的公示说起。根据公示,该站名有两套方案,一个是“丁楼站”,一个是“工业大学站”。公示一出,丁楼村民便带上家谱、手持村民集体签名,抱着孩子,来到祖先留下的300余年古树下,抗议其命名为“工业大学站”。“我们只想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这里不论咋变,永远都是丁楼。”丁楼村党总支书记毛卫和说。
  与此同时,距丁楼村15公里的金水区沈庄村,村党总支副书记宋俊峰却在村委会与郑州地名办之间奔波。他不是为地铁站名,而是为了一条路名。宋俊峰说,现在的福元路,村子拆迁前一直叫以村名命名的沈庄北路。如今,城中村改造完成,发现路边竖起了“福元路”的牌子。“路刚修好,我去地名办讨说法,工作人员说,福元路将来会向东建下穿中州大道的隧道,那时才会定正式名,福元路只是一个‘非正式名’”。
  今年10月,福元路下穿中州大道隧道竣工通车,但福元路的路牌依然未摘除。这时,沈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宋俊峰说,这几天,村民经常来村委会反映此事,均希望政府将路名正式定名为沈庄北路。“村子没了,我们只是想用村名给子孙留个念想。”宋俊峰说。
  老人修村史:为告诉重孙“从哪儿来”
  站在金牛路杨君刘村村头,看着拆迁中的村庄成为废墟,74岁的胡立堂老人想起一个月前搬离时的场景,潸然泪下。
  “老娘用了一辈子的织布机不知道放哪儿,不得已以两分钱一斤给卖了,当时那个心疼。”胡立堂说,10多年前,母亲生前叮嘱他,这是咱家的老祖业,一定要传下去。解放前家里穷,他母亲就给人织布挣点工钱,养大了几个孩子。
  更让他伤感的是,在卖这些物件时,同村年轻人看到后开起玩笑,“几百年前的老东西了,早该扔了”。眼看村庄拆掉,下一代人的归属感少了,胡立堂心里着急,前几天,村里提出想写村志,作为村里年龄排行第四的老人,他主动担起这份责任。
  “村志写得太晚了,很多老人过世了,解放前的资料太少。”胡立堂不住地叹息,这几天一直在各个村民家里串门找资料,但发现遗留下来的太少,村子这20年一直在拆建房子,很多老物件都丢掉了。
  胡立堂已是四世同堂,他把1岁多的重孙子揽在怀里说:“写村志,就是让他们长大后问起‘我从哪儿来’,能给他一个答案,知道了根在哪儿,才能走得更远。”
  事实上,在杨君刘之前,郑州已有小李庄、白庙、路寨等数十个城中村编纂了村志。《关虎屯村志》中写道:“村中的一些历史、传说、故事正逐渐被淡忘,村里的一些‘文物’也在逐渐散失,保存历史,既是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后世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发文件:拆迁改造村都要建村史馆
  “从城市化轨迹来看,城中村是城市的故乡,而故乡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后的乡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村民对城中村文化的各种守护行为。”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教授称,城中村为郑州的城市化做出了贡献,我们也有义务记录、保护和传承它们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入高潮,郑州市也更加注重城中村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今年7月,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拆迁改造村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提出所有拆迁改造村庄都要编写村庄变迁史,所有拆迁改造村庄都要规划建设或设置村史馆。
  通知提出,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保护街区或园区。鼓励各村挖掘传统艺术、地方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村庄改造时规划、设计、建造具有地域风格的公共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对于村庄名称、村庄遗址等文化符号,可采取社区、道路、广场、车站、公用设施命名的形式予以保护传承。
  昨天,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县区处处长陈维说:“对一般村民来说,什么都没有了,怎么留得住乡愁?对城中村传统文化历史的挖掘保护,对郑州的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记者手记
  还记得这组系列报道开篇时说的初衷吗?“如果说城中村有体温,那这番报道权当量一回体温吧。”
  把“体温”这个词汇,用在城中村身上,已说明了它背后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几天来,我们从郑州地图上追寻城中村消逝轨迹,进入安置楼里倾听村民身份转变遇到的问题,也在刚开拆的废墟旁思考村庄的过往。最后留给心底最深的感触正是:城中村是一个有体温的地方。
  对“郑漂”来说,梦在那里。如昨天一早,一位老同学发来微信,“看到你的报道了,想起了当年的大铺,好想再回去看看。”
  5年前,我俩大学毕业沦为“郑漂”,奔着月租三百、刀削面5块一碗的实惠,落脚城中村,夏天电扇放在枕边还汗流满面,冬天蜷进被窝仍冻得发抖。我说大铺拆了,他回了句:“那么苦的日子都走过来了,将来还怕什么呢?”
  对村民来说,家在那里。如一位90后“拆二代”说的,最害怕路过已是废墟的韩砦,“那个场景让我觉得家乡没了,空落落的”。
  拆迁搬家前,杨君刘的老人们蹲在门口不愿离开,老泪纵横。那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藏着几代人的欢笑辛酸,乡土念想割舍不了。
  也许,我们都需要思考,城中村改造及以后,如何把这种体温延续给郑州这座城市,让村庄留得住乡愁,让村民能适应新市民生活,让郑漂族住有所居。
  希望有一天,大家提起“后城中村时代”的郑州时,也能说上一句:郑州是一座有体温的城市。
编辑:天天
关键词:村民;乡愁;拆迁改造;城中村改造;站名
(记者 孙婷婷 通讯员 蔡诗安) 记者昨日从黄埔区城管局获悉,前日下午,在萝岗街长平社奥园春晓后山,1名司机在村民祖坟山地偷倒建筑垃圾时,被一群周末拜山祭祖村民现场抓获并报警。
记者联系上一名出警的黄陂消防队员,他介绍,到现场后发现是田间失火,他们的救火设备无法施展。胡先生告诉记者,严格来说,田间失火并不在其管辖范围,他们主要负责森林防火。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州轻工业大学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