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碱性土壤的植物能否用石灰氮

您的位置:>>>>
重新认识农用石灰氮
  石灰氮是已有100余年使用历史的化学肥料。二十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石灰氮在我国农业上开始广泛应用,如作水稻的基肥、调节土壤的酸性、补充植物的钙素等等。随着化肥工业的崛起,农用石灰氮因其施肥时操作复杂、价格比较高等缺点而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近年来,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对石灰氮重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石灰氮是当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极具使用价值的一种生产资料,这也使得石灰氮这一古老的肥料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1、石灰氮的主要特性
  石灰氮学名氰胺化钙,一般为黑灰色粉末,质地较轻,不溶于水,带有电石臭味。
  石灰氮基本为粉末状,施撒时粉末飞扬,污染环境,同时粉末状石灰氮比重小,施用时漂浮在地表面或水面上,易造成肥料的流失以及人畜的过敏、中毒。为了克服石灰氮的不良性状,目前已有一些科研院所和大公司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其制成了颗粒剂,施用起来既方便,又安全可靠。因此,石灰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2、石灰氮的作用
  (1)农药作用。石灰氮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氰胺和双氰胺都具有消毒、灭虫、防病的作用,可有效防治各种蔬菜的青枯病、立枯病、根肿病、裂蔓病等病害,有效防止地下害虫和杀灭根结线虫,同时还能减轻单子叶杂草的危害。(2)肥料作用。石灰氮是众多氮素肥料中一种不溶于水的肥料,其所含的氮素需要多次水解,才能变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素营养,因此,它是一种缓效氮肥,其氮肥肥效可持续长达3至4个月。另外,石灰氮含38%以上的钙,能满足植物生长中对钙的需求,特别是对喜钙植物有显著的作用,在国外有“果蔬钙片”之称。(3)改良土壤和保护环境作用。石灰氮不含有酸根,是一种碱性肥料,能防止土壤特别是保护地土壤的酸化。
  3、石灰氮在蔬菜无公害生产上的应用
  (1)利用石灰氮进行土壤消毒可有效防治设施菜田的根结线虫病,黄瓜、番茄的裂蔓病、幼苗立枯病、疫病和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的菌核病、根肿病和黄萎病,茄子的青枯病和立枯病等,并能有效抑制单子叶杂草的产生,减少田间杂草的危害。
  具体做法:在夏季休闲时节进行比较适宜。将稻草或麦秸(最好粉碎,用水浸湿)等未腐熟的有机物撒于地表,每公顷用量为千克。然后,撒施975-1500千克石灰氮,用拖拉机或人工将有机物和石灰氮深翻入土壤。浇水后,用旧棚膜盖于土表,密封,并将温室完全封闭。20至30天后,打开温室及地面棚膜,10天后可进行蔬菜定植。
  (2)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田间试验证明,石灰氮对多种作物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黄瓜、西瓜、草莓和番茄分别增产14.7%、13.3%、11.7%和7.0%;其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能抑制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
  具体做法:每公顷均匀撒施石灰氮600至900千克,随后深耕土壤,注意保持土壤含水量70%以上,7至10天后,方可整地定植作物。夏季气温较低,等待时间应稍长。为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应配合一定量的有机肥使用,作物生长中、后期应补充速效性肥料。
  4、使用注意事项
  石灰氮分解产生的氰胺对人体有害,使用时应特别注意防护。首先,施用地点不能与鱼池、禽畜养殖场太近,时间应选择在无风的晴天进行;其次,撒施前后24小时内不要饮酒。撒施时要佩戴口罩、帽子和橡胶手套,要穿长裤、长袖衣服和胶鞋。撒施后要漱口,用肥皂水洗手、洗脸。再者,未用完的石灰氮要密封,存放在通风、干燥处。
(文章来源:京郊日报)
[农博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相关新闻
新闻热线:010-2 邮箱:一种菜地好肥料――石灰氮
当前位置: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种菜地好肥料――石灰氮
作者:&林蒲田&&&&
来源:&娄底市机电工程学校&&&&
字体:&&&&&
随着蔬菜生产的进一步专业化和设施化,石灰氮已成为当今菜地的一种好肥料。在蔬菜种植区,因蔬菜种植结构相对固定,同类蔬菜品种种植时间长,并超量施用有机肥,过量施用化肥,使菜地土壤,特别是温室和大棚土壤严重恶化,造成土传病害根腐病、桔萎病、黄萎病等加重和土壤的盐渍化、酸性化,使肥料利用率降低,蔬菜减产。而施用石灰氮,能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病虫害发生,从而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
石灰氮又叫氰氨化钙,含氮20%左右,因含有石灰成分,故叫石灰氮。它是迟效碱性氮肥,是氮化肥中惟一不溶于水的肥料。它施入到土壤中后,先与土壤中的水分、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氰氨化钙、氢氧化钙、游离氰氨和碳酸钙。氰氨化钙与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代换形成游离氰氨,进一步水解生成尿素,再进一步水解为碳酸铵。由于石灰氮中的氮素缓慢释放,而最终分解形成的铵态氮在土壤中又不易淋失,故氮肥肥效期可达3个月~4个月,能满足蔬菜作物前期生长对氮肥的需求,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量,降低农产品中硝酸盐的含量和对地下水的污染。石灰氮在土壤中分解产生的氢氧化钙,又能对酸性土壤有中和作用,还可预防作物缺钙症,增厚果皮及增强果皮韧性,减少果实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如番茄脐腐病、白菜的干烧心病等,同时还可增加水果及蔬菜的耐贮性。石灰氮还能促进堆肥中秸秆等有机物的分解。
石灰氮在分解为尿素的过程中产生的氰氨,对有害生物具有杀灭作用,它能减少地下害虫危害,驱避蜗牛和田螺,长期使用可抑制线虫的发生,还能杀死土壤中残存的病原菌,减少土传病害,并能抑制杂草的生长。石灰氮在碱性土壤中分解形成的氰氨,可进一步聚合而形成双氰氨。氰氨和双氰氨都能抑制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性,阻碍硝化作用,使施入土壤中的铵态氮不易转化为硝态氮,能够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
石灰氮是一种无残留、无污染、能改良土壤和抑制病虫危害的多功能肥料。土壤酸碱性的鉴别与改良
索 引 号:15-00625
农业、林业、水利
肃宁农业局,
名 称:土壤酸碱性的鉴别与改良
土壤酸碱性的鉴别与改良
一、感官识别&一般酸性过大的土壤潮湿时糊烂,干时则结成较大硬块,放少许入口中有苦涩味。在碱性过大的土壤中,雨后地表结皮,干时松散。将松散土壤放入水中搅混浊,澄清后取澄清液煮干,底层有少许霜状物。土色为红色或黄色的土壤通常为酸性,如黄泥土、红壤旱土、红壤荒地等。一般红壤pH值为4.5-6.0&,黄壤酸性较大,一般pH值为4.0-5.5&。&二、看指示植物识别&观察野生植物中有无喜酸指示植物,凡是当地长有苦槠、毛栗、闹羊花、杨梅、茶树、马尾松、杉树、石松等耐酸性植物,说明土壤呈酸性;凡是长有南天竹、柏木、石苇、卷柏等植物,表示土壤呈碱性。&三、看水质识别&灌溉用水后很快渗下,水比较混浊,甚至出现锈膜状物质,表明土壤酸性较强;浇水时冒出白泡,起白沫,多为碱性土壤。浇水后土壤松软为酸性;浇水后土壤板结,且干的快,土壤表面有一层白粉状物为碱性。&四、看石头识别&在石英岩、砂岩和黄色页岩、红色页岩地区的土壤多是酸性;在石灰岩或钙质土地区,土壤多少带点碱性。&土壤酸性过大,可每年每亩施入20至25公斤的石灰,且施足农家肥,切忌只施石灰不施农家肥,这样,土壤反而会变黄变瘦。也可施草木灰40至50公斤,中和土壤酸性,更好地调节土壤的水、肥状况。而对于碱性土壤,通常每亩用石膏30至40公斤作为基肥施入改良。碱性过高时,可加少量硫酸铝、硫酸亚铁、硫磺粉、腐殖酸肥等。常浇一些硫酸亚铁或硫酸铝的稀释水,可使土壤增加酸性。腐殖酸肥因含有较多的腐殖酸,能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以上方法以施硫磺粉见效慢,但效果最持久;施用硫酸铝时需补充磷肥;施硫酸亚铁(矾肥水)见效快,但作用时间不长,需经常施用。  &酸性土壤改良培肥方法:&酸性土壤的特征是&酸&(PH值在6以下)、&瘦&(速效养分低,有机质低于1.5%,严重缺有效磷)、&粘&(土质粘重,耕性差)&深&(土色多为红、黄、紫色)。在这些土壤上种植作物,不易全苗,常形成僵苗和老苗,产量低品质劣。改良培肥方法是:&1、使用石灰中和酸性,每亩每次施20~25千克石灰,直至改造为中性或微酸性土壤。&2、施绿肥,增加土中有机质,达到改善土壤酸性的效果。&3、增加灌溉次数,冲淡酸性对作物的危害。&4、增施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钙镁磷肥、磷矿石粉、草木灰等,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好处。&碱性土壤改良方法:&1、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土壤的亲和性能,如施入腐熟的粪肥、泥炭、锯木屑、食用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铅、硫酸亚铁、硫磺粉、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硫酸钾等,定向中和碱性。&2、多施农家肥菌的土等。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讲解]石灰氮在农业上的应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讲解]石灰氮在农业上的应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碱性土壤如何改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