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道河子镇上掌的密林中是什么意思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抗联密营[精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抗联密营[精华]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抗联密营[精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抗联密营[精华]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抗联密营
文档格式:TXT|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4:28:1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一、&安图人&洞穴   位于安图县明月镇东南25公里的石门山南坡洞穴中。洞穴海拔365米,南临布尔哈通河,高出河床25米。1964年5月,吉林省地质局区测大队、东北地理研究所和吉林省博物馆组成联合发掘小组在洞穴中发现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考古学家命名为&安图人&。在洞穴堆积中,出土了与&安图人&共生的真猛貂象肩胛骨(26 600&550年)、真猛貂象臼齿(35 400&1 800年)、披毛犀臼齿(28 700&750年)化石。碳14测定结果,印证&安图人&所处的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二、大六道沟遗址   位于珲春市青化乡大六道沟村东南约1公里处珲春河右岸南团山顶部。年,吉林省博物馆两次发掘,清理居住址7处,窑址2处,出土一批石器和陶器。为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分布在图们江下游左岸及珲春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遗存,均属于大六道沟文化类型。   三、王八脖子遗址   位于通化市环通乡江南村浑江南岸一漫岗上。面积约2 50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陶片数十件,石器十余件。为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物并存的遗址。   四、百草沟遗址   位于汪清县百草沟乡安田村东嘎牙河右岸台地上。1953年对遗址进行发掘,总面积50平方米。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角器、铜器、装饰品等。分上下文化层,为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遗物并存的遗址,时间当在战国至两汉时期。   五、赤柏松山城   位于通化县快大茂镇西南2.5公里的山坡上。城东是狭长的河谷平川,城东临鹤大线公路,城北是快大茂镇向阳村。城地坐落在高9米的台地上,呈不规则形状,周长976米。出土有绳纹板瓦、深檐灰筒瓦、陶器、青铜矛等。为汉代城址。   六、国内城   又名不耐城。位于集安市黎明街至通沟河东岸之间。城东5公里为龙山,城西临通沟河,南城墙外500米为鸭绿江,城北1公里为大禹山。略近方形,方向南偏东25度,周长2 686米。该城始建于西汉时期,公元3~427年间,为高句丽都城。   七、敖东城   又称鄂多理城、阿克敦城、俄朵里城。位于敦化市区东南部,南距牡丹江约500米。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外城东西约400米,南北约200米。年,在该城采集到铜钱、石臼与唐朝瓷相似的白瓷片、陶器、兵器、铁锅、车穿和瓦片等遗物。为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率众在敦化盆地中央所建的渤海国早期都城。   八、八连城   又称半拉城。位于图们江下游珲春盆地中部偏南珲春市内。东距珲春城6公里,西距图们江约2.5公里。方向为东偏西10度,略呈方形,周长2 894米。为渤海国时期城址。   九、报马城   位于二道白河镇西北4公里处南坡(今白河乡宝马村)。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126米,西墙长132米,南墙长103米,北墙长104米,周长465米。城垣、墙基以石块垒砌,上部土筑。城墙破坏严重,南半部几乎无存,门址已看不清;北墙保存较好,宽4米,高1.2米。城墙上不见瓮城、角楼、马面、护城河等设施。《安图县志&古城志》(1928年)记载:&县西南距城七十里有古城一座,建修之年无所稽考,现已颓废不堪,仅有城基尚在,遍地瓦砾而已,计城周围二百六十七&。从城内遗物看,该城系渤海时期所建,后为辽金所沿用。   十、苏密城   位于桦甸市桦甸镇大城子村。全城平面呈&回&字形,内城周长1 381米,外城周长2 590米。城址坐落在桦甸盆地中,辉发河南岸,北濒辉发河故道。地表散布许多遗物,有瓦当、陶片、铁镞、石磨、石臼等。为渤海国城址,并为辽金沿用,明代末期废弃。   十一、丸都山城   位于集安市北2.5公里的高山上。海拔767米,山下通沟河自东北向西南入鸭绿江,河两岸有狭长的冲积阶地,阶地上高句丽时代的墓葬星罗棋布。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6 951米。城内共有高句丽时代墓葬37座,36座石墓和1座土墓,是高句丽时期典型的早期山城之一。建于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二十二年(公元3),初名尉那岩城。到十代王山上王二年(198)时,进一步完备并易名丸都。城原是作为国内城的守备城修建的。高句丽时期,曾两次以该城为王都,一次是山上王时期,另一次是故国原王时期。为高句丽城址。   十二、霸王朝山城   位于集安市财源乡霸王朝村东北的高山上,与集安市相距97公里。海拔862.8米,略呈梯形,周长1 260米。城内采集遗物有铁车、铁饰件、铁链、铁铤、铜镞、钱带扣、石臼和少量陶片。为高句丽城址。   十三、罗通山城   位于柳河县东北25公里大通沟乡与圣水河子乡交界的骆驼山(罗通山)山顶上。东南距大通沟乡政府6公里。海拔960米。由东西两城组成,周长约7 500米。城内遗物丰富,主要有陶器、铁镞、玉环、玉板指、鎏金带扣和花饰、瓷片和海贝币、铜贝币及双翼铜镞等。为高句丽中晚期城址。   十四、关马山城   俗称关马墙。位于集安市城西北53~54公里的深山大谷中。北距热闹乡1.5公里。为三角形山城,占踞沟壑南北长960米,东西宽120~340米。北墙,俗称头道关马墙,方向南偏西60度,原长150米;南墙,俗称二道关马墙,正东西方向,原长120米;东墙,俗称三道关马墙,方向南偏东50度,原长125米。建于高句丽时期。   十五、渤海国朝贡道   为渤海国与中原的水陆重要交通线,是通往中原的七大干线之一。渤海国入唐朝贡,从渤海京城上京龙泉府出发,越哈尔巴岭,到达中京显德府,经兴州(安图县宝马城)和丰州(抚松县新安城),南下神州(临江),旱路500公里。乘船沿鸭绿江顺流入黄海,傍辽东半岛南行至大连,水路300公里。再由旅顺口渡渤海到达登州(山东蓬莱),水路170公里。全程水陆共计970公里。   十六、辉发城   位于辉南县城(朝阳镇)东北17.5公里辉发河东南岸辉发山上。辉发山平地拔起,四周平坦辽阔。城址三面环水。城由内、中、外三道城墙和山顶上的一个平台组成。遗物丰富,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建筑构件、武器和装饰品。陶瓷器多为明代中晚期,其中部分为官窑产品。大量五彩、青花等彩绘瓷器皆为明代景德镇窑烧制,说明该城与当时中原文化、经济有着密切联系。为明代女真辉发部城址。   十七、珲春副都统衙署   位于珲春市靖和街。清光绪八年(1882),由珲春协领衙门旧址改建而成。主要建筑有副都统署、副都统府、演武厅、三旗堆拨房、招垦局、钦差行台等。清光绪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日),清廷批准设立珲春副都统,五月初七(6月3日),设珲春副都统署于珲春城,属吉林将军。   十八、延吉边务督办公署   亦称戍边楼。位于延吉市布尔哈通河南岸,光华路和丛柳街交汇处。约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占地290亩。有南楼、北楼、办公厅、大堂、花厅、青砖瓦房等221间。分南、北两部分。南部庭院有26间瓦房、8间草房,为军警住房。北部院内为办公署所在地。办公厅、大堂、北楼居中间由南向北排列。另外还有库房、沐浴室、水井、养鱼池、游览桥、花池等设施。清宣统二年(1910)正月,被清政府裁撤。   十九、珲春炮台   分东西两处。东炮台位于珲春市区东南4.5公里驯子乡炮台村,往西5公里处为西炮台,属板石乡春景村辖境。两炮台南10公里为中苏边界的重要通道长岭子山口。为抗击沙俄入侵,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奏请,当地自行捐献助修,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竣工。东炮台东西径100米,南北径70米;西炮台东西径90米,南北径80米,均为椭圆形。东、南、西各有一个炮位,外围以9米宽的河护墙,围墙均为&三合土&夯筑。东西炮台各置3尊德国造钢炮,每尊15生(36吨),有官厅6间,药弹房3间,长房10间,马道3道。   二十、药水洞苏维埃政府   位于和龙市龙门乡西北洞1.5公里的西北小山脚下(原药水洞上村)。共有8间朝鲜族草房,面积为70平方米。1930年5月,延边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红五月&斗争。东满特支成立了&五一斗争行动委员会&,提出反帝反封口号,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5月27日,药水洞农民在申春领导下举行集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农民赤卫队。5月30日,赤卫队与100余名暴动队员一起,切断敌人电话线,袭击头道沟日本领事分馆,烧毁&朝鲜人民会&。不久,日伪军警对药水洞进行大规模&围剿&,苏维埃政府遭到破坏后转入地下。   二十一、东大顶子密营   位于靖宇县城东北60公里的那儿轰镇以南3公里的东大顶子南坡。年,杨靖宇领导的抗联在此建立了第一个修械所和部队医院。杨靖宇曾为部队医院制订了《独立师军医院共同使用条例》。修械所有工人十几人,技师3人。   二十二、神仙洞密营   位于安图县福兴乡南20公里的山谷内,现称福寿村东光屯。1933年延吉县抗日游击队一部,到神仙洞建造密营。后延吉县的王隅沟、八区、三道湾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也相继转移到这里。1934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开进这里。不久,日军跟踪而来,抗日军民利用神仙洞的有利地形巧妙地反击敌人。1935年2月,大部分抗日军民安全转移。   二十三、黑瞎沟密营   位于长白县龙岗乡二道岗村东北约15公里的黑瞎子沟。月,抗联二军六师、四师先后进入长白县境,在此设密营。有印刷厂、医院(在天然山洞内)。大营房长12米,宽7米;小营房长6米,宽5米;指挥部长11米,宽5米;练兵场长80米,宽60米。黑瞎子沟密营是抗联在长白县境内主要根据地之一。   二十四、瓮泉沟红军洞   位于长白县十五道沟峡谷东坡瓮泉沟半山腰丛林隐蔽处,西距沟门高丽堡子1.5公里,东距三南里村2公里,为一座天然石洞,洞口朝南,深约4米,宽约3米,高约7米。抗联二军六师来到长白县后,此石洞为后方医院。1937年夏,全淑日、白凤英等7名抗联战士在此洞中养伤,由此称&红军洞&。三里南村朝鲜族农民高南焕,多次为抗联伤员送饭、送粮食和情报。至今高南焕老人还保存着抗联战士在洞中使用过的斧头、镰刀。   二十五、北沟岔密营   位于桦甸县老金厂乡大楞场旧屯西南5公里的大梨树沟北沟岔内。始建于1937年,为抗联二军四师居住过的密营。1937年末,从东满远征到桦甸的抗联二军四师在这里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1938年冬,杨靖宇来到密营,会见了四师全体指战员。日,驻在松花江西蒿子湖密营的一路军警卫旅、少年铁血队此与四师指战员欢度春节,开展联欢活动。之后,又在此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   二十六、魏拯民密营(又称&小二道河子密营&)   位于桦甸县夹皮沟镇东北27.5公里黄泥岭西麓小二道河子的密林中。是中共东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总政治部主任魏拯民居住、养伤和殉难地。始建于1936年,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左右,由两个呈长方形的房址组成,另有3个警卫哨所。1940年秋,魏拯民病重,被护送到密营休养。日病逝于密营中。警卫战士将魏拯民遗体浮厝(用木楞丘起来)于房。不久,由于叛徒告密,日本&讨伐队&焚烧了密营,割取了魏拯民遗首。1961年,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副州长吕英俊为首的魏拯民遗骨踏查组,于10月18日来到密营遗址,找到了烈士遗骨。踏查组根据省委指示,将烈士遗骨于原地重新安葬。   二十七、溥仪宣布《退位诏书》旧址   位于浑江市大栗子镇火车站西北,是一栋50米长,有9个房间的日本式砖瓦结构平房。原为日本大栗子沟铁矿株式会社食堂,现为大栗子铁矿商店仓库。日,苏联对日宣战。11日夜,溥仪乘火车逃往通化,8月13日到达大栗子。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伪满洲国总务厅长官武部六藏在大栗子某旅馆召开会议,通过了溥仪的《退位诏书》。溥仪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后,在此举行了&退位&仪式。石(木)刻 碑刻 祭坛塔寺  一、石(木)刻   (一)人像石刻 位于集安市北郊禹山坡上,立在3319号墓(高句丽)的左前方9米处。墓前左右各立一巨石。左石长1.04米,宽0.54米,厚0.90米;右石长1.42米,宽1.10米,厚0.90米。左石上刻有人像,占整个石面,为单线阴刻,男性半身正面像。石刻由两个层次的图像相重合,一层为半身人像,一层为圆形环。雕刻者用立体透视方法,将人像与圆形环融成一体。立在墓前的人像石刻是作为墓碑出现的,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形象。   (二)石狮 位于敦化市六顶山渤海墓群贞惠公主墓前。为一雄一雌两尊,花岗岩质。雄狮通高64厘米,雌狮通高60厘米。石狮造型风格和雕刻手法,与陕西唐昭陵、乾陵前的石狮十分相似。   (三)穆石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时,立于长白山东南一分水岭上。石高3尺余,宽约2尺,石质青色,头背左右琢而未磨。石之上额横书&大清&二字,下面由右至左竖书:&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左边稍下,竖书&朝鲜&,下又竖书:&笔贴式苏尔昌通官二哥军官李义复赵台相差使官许木梁朴道常通官金应德金庆门&。光绪三十四年(1908),奉吉勘界副委员、奉天选用知事刘建封(1910年首任安图县知事)踏查长白山,曾记载:&余寻穆石于岭旁&,&思拓印遇雨&,&仅印两张,一呈奉天公署,一呈吉林公署&。此石遗失。   (四)&龙虎&石刻 位于珲春市区珲春大桥西南龙虎公园内。石刻第一址位于珲春市凉水镇东南图们江边。为花岗岩质,高1.40米,宽1.38米。石刻坐北朝南,正面用双勾法镌刻&龙虎&二字,左下端阴刻楷书&吴大书&四字。&龙虎&二字有&龙蟠虎踞&和&龙骧虎视&之意。清光绪十二年(1886),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奉使赴珲春,会同副都统依克唐阿同俄国代表查勘中俄东部边界期间,书此&龙虎&二字,以示保卫边疆之心。1940年修筑图们至珲春公路时,向东北方向迁移300米,立于公路北侧,南临图们江,背依陡峭的高山。1985年修筑图们至珲春二级公路,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石刻及保护亭一并搬迁到珲春市区。   (五)避风石 位于华盖峰东侧滚石坡上。因奉吉勘界副委员、奉天选用知事刘建封(1910年首任安图县知事)踏查长白山时,曾3次以此石避风而得名。刘建封在避风石上题刻:&戊申夏,天池钓叟到此,己酉秋再到&,&庚戌秋三到&。他还在《白山纪咏》中写有:&石边镂字者,也是避风人&的诗句。此石因风雨侵蚀,字迹已无法辨识。   (六)&大富贵昌&文字砖 系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建长白府衙署墙面砖,镶嵌在正厅东厢房门右侧墙壁上。砖呈方形,青灰色,边色39.8厘米,厚6.3厘米,边框8.5厘米,宽俘雕状回字形纹,内有阴刻金石文&大富贵昌&四字,象征富贵吉祥。   (七)石壁刻字 在长白山天池气象站转运站东侧峭壁上,刻有&抗联与山河同在,共产党与世同存&字句。后人曾有:&高耸桦林壮语留,英雄浩气贯千秋。丹心踏遍白山雪,不逐倭奴不罢休&的赞诗。   (八)忠义同天匾 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桦甸县桦树林子善林寺落成之时所刻。为椴木质,长2米,宽1.2米,厚10厘米。自右向左阳刻&忠义同天&4个楷书大字。蓝地金字。右侧边款为&岁次壬申巧月谷旦&,左侧边款为&弟子韩宪宗等仝立&。此匾悬于关帝神像之上。   (九)安分务农匾 光绪六年(~28日,督办吉林边务钦差大臣吴大单骑简从,进入桦甸&韩边外&辖地,奏请委韩宪宗以&南山练总&,赏给&五品顶戴&。吴大在地窨子会见韩宪宗时,见其门匾&威镇江东&,将其摘下,亲笔书写&安分务农&小篆匾额和&知命乐天安其田里,日反畴食德宜尔子孙&的楹联。光绪七年(1881)韩宪宗将此匾悬于地窨子宅邸,以后又移于善林寺正殿卷棚之中。   (十)渔浪村树标 和龙县渔浪村抗日游击根据地,自1932年冬至1934年末,坚持两年多时间,在树上留下了&大团结大联合打倒共同的敌人日寇&的标语。   (十一)大马鹿沟树标 1938年,抗日联军一路军在和龙县大马鹿沟深山老林中用朝汉两种文字写下的宣传标语。&响应关内抗日大战&,&中朝人民要实行大团结大联合打倒共同的敌人日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法西斯军阀&,&要彻底认清自己的敌人是日寇&,&解放自己的惟一道路是抗日&,&朝鲜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参加东北抗日联军&。   二、碑刻   (一)丘俭纪功碑 位于辑安县城西17公里板岔岭西北天沟的山坡上。系用赭红色含石英颗粒的岩石修琢而成,表面加工平整。现存部分是碑的上部一角,残长39厘米,宽30厘米,厚8~8.5厘米。碑正面刻汉字碑文,可见7行48字,另有2行残。碑文为隶书体,刻工精细。碑文记载的是魏正始五年(244)丘俭(曹魏名将)率兵征讨高句丽的史实。   (二)好太王碑 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太王乡大碑街。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在位22年(391~412)。死后被谥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其子长寿王为纪念父亲的功绩,于义熙十年(414)在好太王陵东的山坡上建此碑。碑由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稍加修琢而成,略呈方柱形。碑高6.39米,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00~1.60米。碑文四面环刻,每面文字横竖成行,呈规则的长方形。四面碑文共44行,原文1 775字左右,目前尚可辨识1 590字左右。碑文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和牟王、儒留王、大朱留王祖孙三代王位的承袭,并简述好太王碑的行状;第二部分,记好太王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寇,征东扶余等战事;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存时教言&,对好太王墓守墓烟户的来源家数作了详细记载。此碑湮没已久,光绪初年,人们在荒烟蔓草中发现时,&碑面为苍苔漫没&。光绪三十三年(1907)前后,日本侵略者企图将此碑运往日本,遭到当地人民的坚决反对而未得逞。1927年,当地工商各界集资修建了好太王碑亭。新中国建立后,1961年,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好太王碑新碑亭落成。   (三)贞惠公主墓志 位于敦化市六顶山贞惠公主墓甬道内,为首次发现的渤海石刻文字。呈圭形,花岗岩质。通高90厘米,宽49厘米,厚29厘米。正面阴刻志文,楷书体。志文21行,序19行,铭6行,末行为立志年月,计725字,其中有491字清晰可识,234字因斑驳不能辨认。志文记载,此志立于渤海文王大钦茂宝历七年(780)。墓主为渤海文王大钦茂次女,谥号贞惠公主。   (四)贞孝公主墓志 位于和龙县龙水乡龙海村西龙头山贞孝公主墓中。系花岗岩质,圭形,通高1.05米,宽0.58米,厚0.26米,保存完好。正面阴刻志文,楷书字体,共18行,728字,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识。墓志侧面和背面皆磨平。墓主为渤海文王大钦茂第四女,谥号贞孝公主。志文为骈体文,有序有铭。墓志证实渤海使用汉字。贞孝公主墓志证补了贞惠公主墓志脱落的文字。   (五)铜柱 位于珲春市区东南20公里板石乡长岭子中俄边界上。长岭子是珲春通往俄罗斯境内岩杵河的要道。清光绪十二年五月二十日(日),勘界大臣吴大、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事竣后于中俄交界长岭子第八记号天文台(用砖垒高,以坚石为基址)东10米,东墙内侧,用人工雕凿石块垒砌的一个方形石坛(边长1.7米,高0.7米)上,竖立一铜柱。铜柱铭文由吴大所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由吉林机器局代刻。光绪二十六年七月(1900年8月),俄军侵占珲春时,将铜柱碎为两段,掠往俄境,置于伯力博物院。   (六)天女浴躬处 立于天女浴躬池(圆池、布勒瑚里、元池)西南侧。光绪三十四年(1908),奉天选用知事刘建封调查安图全境筹设县治时,寻觅圆池于老岭之脊后,为使人人得瞻&神崇发祥&之地,翌年立此石碑。碑高约2米,宽尺余。碑正中竖写&天女浴躬处&,右侧写:&宣统元年八月立&。虽当年建有木栅加以保护,终因年代久远而湮没。   (七)徐世昌荡平岭碑记 此碑位于浑江市东40公里的老岭上,浑(江)长(白)公路北侧。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通老岭山路竣工后立,因由徐世昌撰书,故名。碑额呈拱形,雕刻二龙戏珠,中间镌刻&皇清&二字。碑通高2.45米,用青石板刻制。刻楷书碑文,共603字。碑文记述了长白和鸭绿江之险要形势,开通奉天(今沈阳)到长白府道路的经过和意义。   (八)老岭刻石 立于老岭之巅,清宣统元年(1909)七月,奉天选用知事刘建封踏查长白山时为&第一次拔木通道之纪念&而设。碑高约1.5米,宽0.66米。正面竖刻:&众山皆小&四个端庄大字。右竖刻:&宣统元年七月立&;左侧刻有:&刘建封&等字样。此碑已湮没无存。   (九)石门山刻石 位于安图县石门乡与明月镇交界的地方,长(春)图(们)铁路东侧3米处。碑高107厘米,宽46厘米,厚19厘米。由花岗岩刻制。上面用浑厚有力的魏体阳刻&石门山&3个大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延吉边务督办吴禄贞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保证边疆道路畅通而立此碑。立碑地称土门子(土门岭),因道路从这里劈岭而过,两侧如门,故名石门山。   (十)张凤台、李廷玉荡平岭碑记 碑的位置、大小均与《徐世昌荡平岭碑记》相同。是长白知府张凤台和同知李廷玉所立。碑正面刻文22竖行,碑背面刻文12竖行,全文787字,记载了荡平岭修路工程之始末。部分碑文字迹漫漶。   (十一)长白山神祠碑 清末东三省总督锡良于宣统二年(1910)奏请建长白山神祠,欲立此碑,并亲自撰写了554字的碑文,得到了清廷的批准。但因清朝被推翻,故未实现。碑文刊入《安图县志》之中,得以传世。   (十二)保障边陲石碑 原碑于民国初年立于清末长白府旧址(现长白县政府门前)。1960年被做成打糕石槽,碑背面碑文大部分被凿掉,仅残留10个字。碑正面阴刻&保障边陲&四个正楷大字。   (十三)去思碑原碑 立于长白镇风景桥南30米处道东,鸭绿江渡口处。此碑立于宣统元年(1909)长白府。知府张凤台因病离任后,长白府各界人士所立。青石质,已残,碑宽7.12厘米,高26.7厘米,厚25.5厘米,阴刻正体楷书,背面为立碑者姓名。碑文记载张凤台为长白设治建衙署,设巡防,保边防,兴教育,重农商,开发长白地区的贡献与功德。1982年7月发现,保存在县文化馆。   (十四)依克唐阿德政碑 位于安图县亮兵乡南沟村西北2.5公里,安图县与敦化市交界的哈尔巴岭上。光绪十五年(1889),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升任黑龙江将军后,南岗六社为颂扬他的功德而立。此碑以汉白玉雕成,碑座以砂石做成,刻有莲花纹。碑正面四边饰以蔓草纹,右上款为&钦命帮办吉林边务事宜珲春副都统升任黑龙江将军法什尚职巴图鲁依公德政&;中为碑文;下款为&大清光绪十五年六月上旬南岗六社敬立&。碑的背面刻立碑者姓名。此碑现保存在敦化县文管所。   (十五)依克唐阿德威丕著碑 该碑与&依公德政碑&并立,碑面向南,亦为汉白玉雕成,镶嵌在工字型花岗岩底座上。碑正面上款为&钦命帮办吉林边务事宜镇守珲春副都统升任黑龙江将军法什尚阿巴图鲁恩宪依公德政碑&;中间楷书&德威丕著&四个大字;左下款为&靖边左路统领副拉林花翎协领沐恩保成率中左马步两营文武弁等敬立&。   (十六)吴都获去思碑 系光绪三十四年(1908),延吉厅民众为纪念延吉边务帮办吴禄贞积极交涉边务的政绩而立。原在延吉市河南街,1926年移至清末吴禄贞兴修延吉市时建立的西公园内。此碑已佚失。   (十七)刘公抗俄石碑 位于柳河县五道沟镇沙家街西山上,距沙家街1.5公里。碑高1.80米,宽0.60米,厚0.33米。碑刻,竖书,共18行629字,清晰可辨。碑文记述了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期间柳河县义士刘宽号召乡民抗御俄兵,只身赴战,英勇殉难的史实。1927年刘宽之孙刘玉祥(柳河三区二道沟巡官)与好友廉瑛楼述其事,由廉瑛楼撰写碑文。   (十八)解放塔(别名白塔) 位于图们市中心。1945年8月,为纪念解放图们的苏联红军烈士而建。正面刻有:&光荣属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图们城而英勇奋战的红军战士&的俄文题词。   (十九)敦化市革命烈士纪念塔 位于敦化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坐落在市区北山顶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敦化牺牲的烈士,敦化县人民于1946年在北山下小石河南岸,将原日本神社台基压在下面,建立一座烈士纪念塔。1973年敦化市政府在北山新建了敦化市革命烈士陵园,1975年重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塔为5棱柱体,分别嵌刻着吉林省政府主席周保中、吉东警备二旅旅长邓克明和政委袁克服、敦化县长马远海、敦化地区中心县委书记刘俊秀的题词和敦化县临时参议会的献词。塔后侧排列着276座烈士墓。   (二十)陈翰章将军纪念碑 位于敦化市人民政府院内。为纪念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将军,敦化、额穆、蛟河县人民于日建立。背面刻有记叙陈翰章生平事迹的碑文。   (二十一)玉皇山烈士塔 位于通化市区玉皇山东南侧。为纪念解放通化牺牲的烈士,通化市人民于日建立。下部刻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题词。   (二十二)吴恒夫墓碑 位于敦化市北郊小石河北岸的北山上。1947年敦化、蛟河、额穆、安图县人民共同树立。石刻墓碑高1.8米,宽0.5米,正面刻有吴恒夫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   (二十三)抗日名将王凤阁纪念碑 位于通化市玉皇山烈士陵园内,始建于1948年3月。该碑为卧式长方体,长4.1米,高2米,宽0.9米。背面刻有王凤阁生平事迹的碑文。   (二十四)吕麟烈士墓碑 位于通化市玉皇山烈士陵园内,始建于1948年3月。碑文刻有吕麟生平事迹。   (二十五)集安烈士纪念塔 位于集安市内。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集安牺牲的烈士,集安人民于日建立。   (二十六)柳河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位于柳河县城北山坡上,始建于1949年7月。为纪念解放战争中在柳河县牺牲的烈士而建。共有690座烈士墓。该塔四面均刻有题词。塔顶有一尊高2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全身塑像。   (二十七)歼灭美特纪念地石碑 位于和龙市和龙镇西南的甑峰山下的三道沟村村口。1952年11月,吉林省公安厅及地方公安部门、公安部队和人民群众在此一举歼灭美国情报机关日本厚木间谍机构空投到长白山老岭山区&文队&伞特,击落美国间谍飞机1架,活捉美国间谍唐奈、费克图等,缴获大批罪证。为了纪念这一斗争的胜利,当地政府特树此碑。   (二十八)抚松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位于抚松县城东1公里的炮台山上,1972年建成,占地面积4 48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主要有纪念广场、烈士纪念塔、陈列室和烈士墓。塔高15米,下部刻有毛泽东题词。   (二十九)辉南县烈士纪念碑 位于辉南镇北紫岭之巅辉南镇革命烈士陵园之内。建于1983年7月,碑高8米。正面刻有毛泽东题词。   (三十)杨靖宇烈士纪念塔 位于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军殉国地。1980年2月落成。塔高15米,正面镌刻着朱德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三十一)杨靖宇殉国地石碑 位于杨靖宇烈士纪念塔北百米左右恶河岸边。碑由7块方条石构成,高5.34米,宽1.2米。碑身正面刻&人民英雄杨靖宇烈士殉国地&,背面刻有人民英雄杨靖宇生平事迹的碑文。   (三十二)江贤儒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敦化市城南21公里贤儒镇驻地--牡丹屯东侧,1976年10月落成。碑高21.5米。   (三十三)渔浪村十三勇士纪念碑 位于和龙镇东北部。日,中共和龙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等单位,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献身的渔浪村十三勇士而建此碑。碑高22米。正面用朝、汉两种文字刻写&十三勇士纪念碑&,背面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用朝、汉两种文字刻写十三勇士的姓名和碑文。   (三十四)王德泰墓碑 位于浑江市松树乡大安村西北羊脸山半山处王德泰墓前2.5米处。水泥制成,浑江市人民政府于日立。碑背面刻有王德泰生平事迹的碑文。左侧2.30米处有另一块墓碑,为1959年8月朝鲜&抗日战绩考察团&所立,背面刻有与王德泰一起战斗过的11名朝鲜战士名字。   (三十五)抗日英雄纪念碑 位于集安县清河镇东岔沟里的山坡上。为纪念日在保卫东岔抗日根据地长岗战斗中牺牲的杨俊恒等抗联战士,集安县人民政府于日修建。纪念碑由花岗岩雕成,高14米,碑身正面阴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二师抗日英雄万古流芳&。背面阴刻:&抗联业绩,永垂史册,烈士英名,流芳千古。&   (三十六)隋金堂烈士纪念碑 位于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下侧海拔2 500米云中路南侧。日由安图县人民政府修建。碑通高为2.13米,正面镌刻&隋金堂同志永垂不朽&字样。   (三十七)图们市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图们市郊区南山岗上。图们市人民政府于日立。碑高22米,占地面积655平方米。碑背面用朝、汉两种文字铭刻着不同历史时期牺牲的939位革命烈士的英名。   (三十八)延吉市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延吉市公园北侧山坡上延吉市烈士陵园内。日建立。碑高25米,坐北朝南,北面刻有碑文。   (三十九)李学忠墓碑 位于抚松县东岗镇大碱场村。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牺牲地和安葬地。墓碑为青石质。日,由抚松县人民政府建立。墓碑背面刻有李学忠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   (四十)龙井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龙井市郊东山坡上。1984年建成,占地面积1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碑高20.83米。碑身正面和背面刻有用朝、汉文字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南面刻用朝、汉文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四十一)燕平烈士纪念碑 位于靖宇县城东南30公里的燕平乡。日,为纪念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氵蒙江县二区区长燕平烈士,燕平乡人民政府建立。碑背面刻有燕平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   (四十二)四保临江纪念碑 位于浑江市北山公园,坐落在浑江北岸的山岗上。为纪念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浑江市人民政府和各界民众捐资于1987年4月建立。碑身正面刻有陈云题词,背面刻浑江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   (四十三)花甸镇烈士纪念塔 位于集安市花甸镇东大桥小山上。为纪念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中共花甸镇委员会、花甸镇人民政府于日建立。塔高9.38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正面与左右侧面均刻有铭文。塔顶端有一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持枪冲锋的全身塑像。   (四十四)苏剑飞烈士纪念碑 位于抚松县北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为纪念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大队长苏剑飞烈士,抚松县人民政府于日建立。占地面积1 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周竖有青石雕琢的28根石柱。碑高2.2米,宽0.89米。背面刻有苏剑飞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   (四十五)通化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快大茂镇后山坡上。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四保临江战役牺牲的烈士,中共通化县委、县人民政府于日建立。占地面积1 440平方米,碑高12.6米。碑座正面为一幅反映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通化县战斗情景的大型汉白玉浮雕,前面在汉白玉石上刻有中共通化县委、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   (四十六)长白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长白镇北山顶长白县烈士陵园中央。日竣工。用1 945块花岗岩砌筑,碑身高19.88米,分别寓意长白解放和建碑的时间。碑座正面刻有碑文,背面刻有碑志。&功在人民&纪念碑位于烈士墓前排中间处,是为纪念关其昌、邢芳银烈士而立。   (四十七)张蔚华烈士墓碑 位于抚松县城郊南甸子抗日烈士张蔚华墓前。墓碑为纯白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立于日,张蔚华烈士牺牲55周年纪念日。碑身高1.5米,宽0.8米,厚0.2米;底座长1.3米,宽0.49米,高0.3米,底座前刻有朝鲜国花木棉花图案。墓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亲笔所书的碑文(中文繁体)。碑文如下:&张蔚华烈士的革命业绩是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的光辉的典范。烈士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业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金日成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张蔚华烈士墓建造了白色花岗岩碑亭,镶嵌了大理石质烈士雕刻画像。   三、祭坛塔寺   (一)灵光塔 位于长白县城,西北2公里的塔山上,海拔820米。坐北朝南,为五层砖筑密檐仿楼阁式塔,高13米,铁制塔刹。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各层均有塔檐,出檐较长,转角处略微翘起,挂有风铃。造型古朴优美,端庄秀丽。与西安小雁塔风上一致,与和龙县贞孝公主墓的塔基结构相同,应属唐代渤海时期的建筑。当时,长白县属渤海国西京鸭绿府丰州所辖。《长白山江岗志略》载:此塔&相传唐时建修,塔底砖方可盈尺,泥质不甚细腻,塔顶明时被烈风吹折,今尚阙。如土人云,十数年前潘姓见塔前有一石碑,甚小,上勒文能辨,后被人损毁,无存,未易考核,惟所称皆系唐人,其为唐塔无疑。&灵光塔之名始于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长白山南设长白府,辖抚松、安图两县。长白府设治总办张凤台见山上有古塔一座:&长郡斗绝大东,沧海变迁,一柱高撑,如鲁灵光殿,岿然独存,因以灵光名其塔云。&此为灵光塔名称的来历。   (二)兴国灵应王庙(开天宏圣帝庙) 位于长白山北70余里的安图县二道白河乡宝马村(报马屯)古城遗址中。金统治者以&长白山在兴王之地&,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于金大定十四年(1174)7月建成庙宇正殿3间,东西两廊各7间,东廊当中3间作斋厅,神厨2间,并添寝殿3间,贮廊3间。看庙户2户,一年一轮换。金明昌四年(1193)11月,又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   (三)女真祭台 位于天池东畔40米钓鳌台上,东距滚石坡1华里许,白岩峰(原华盖峰)南。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石块组成,南北略长,东西略窄,直径2.5米,高0.7米。据《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台上有一石堆,相传女真人登白山祭天池曾筑石于台上,故今尚有遗迹。&   (四)长白山寺 位于长白山北宝马古遗址(该古城为辽、金、明代沿用)。明永乐五年(1417),明廷派张童儿(张信)率兵1 000人从辽东到长白山北的南罗尔砍伐木材建造长白山寺。以达达僧人及近处有善心僧人看守,并置管理僧人的行政机构--僧纲司,行政官员由当地僧人中选任。   (五)长白山望祭殿 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于吉林将军驻地(今吉林市)西南4.5公里的温德亨山(满语祭祀板),今称小白山,也称望祭山。望祭殿面向东南,正殿五楹,祭器楼二楹,牌楼二座。现遗有残垣。   (六)铜佛寺 位于龙井镇西北54华里处,布尔哈通河岸铜佛乡铜佛寺屯。光绪十三年(1887),住在布尔哈通河边的姜氏老五,投网打鱼时,捞出一尊高1.2尺、宽6寸的铜质佛像。吉林将军奏请拨银800两修建庙寺供奉。光绪二十四年(1898)8月建成900多平方米青砖青瓦结构庙宇。此后,该地称为铜佛寺屯。   (七)善林寺 位于桦甸县桦树林子乡桦兴屯北侧的高岗平地上。始建于同治八年(1869),同治十一年(1872)8月竣工。韩边外(韩宪宗)、李茂林等人主修,河北省永平府乐亭县工匠益德珍、王永昌、霍德明等人施工。东倚群山,西濒松花江,由山门、院墙、前殿、正殿、后殿、西殿、钟鼓楼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山门正门可直入前殿,殿宇三重。前殿3楹,正殿居中。寺庙的全体建筑,由神殿和卷棚各3楹组成。正殿前建有钟鼓楼两座。后殿3楹,为&娘娘庙&。后殿西侧为&胡仙堂&,东南3间为佛堂。   (八)宗德寺 位于天池北侧天豁峰下,补天石北部,距天池30余米。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庙宇,因外形如八卦,俗称八卦庙。据说1928年建成,主建人曹周奎。庙址在天池出水口东北侧岩石台地上。南距天池100米,西与龙门峰相对,与补天石相距约150米。此台地的西、南、北为高约40~50米的悬崖。八卦庙为木质结构,均用较细的方木和薄板而筑,近年已完全倒塌。庙址从平面看,为三重壁,最外层为不等距的八角形,长边11.40米,短边2.5米,东、西、南、北各宽14.60米。门址在南墙正中。此层内又有一方形墙壁,边长11.20米,门址在南、北二墙中部,壁内侧各有一长方形础石,础石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顶部有长28厘米、宽6.5厘米、深11.5厘米的凹槽,当是立柱的基石。此方形墙壁内,还有正八角形墙,各边长2.6米,宽6.3米,门开在南墙偏东处。此八角形内置有8个础石,排列成八角形,间距1.9米,础石呈方形或长方形,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厚约20厘米。在寺庙西南角外侧,相距约3米处,有一住房遗址,为土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7米,东西宽1.9米,门址在西墙偏北处,屋内有火炕。1964年曾调查过此庙的原长白山保护局局长李柱哲记录,此庙最里面立有两个高70厘米、宽40厘米、厚3厘米左右的圭形木牌,上面楷书汉字,背面为篆字。右边正面碑文,竖写3行字为:&道根载源舍堂更造/地于灵宫本无币寺/北接法大道主张宇白氏月氏善愿文&。左边碑文,上部横书&康&、&严&二字,下边竖写2行字为:&崔氏时玄功德戊辰(1928)四月五日立碑&。   (九)玉皇阁(天成宫) 位于通化市区玉皇山上。始修于清朝末年。1920年春,又修建了关帝庙。1932年,加以扩建,改称天成宫。坐北朝南,南北长64米,东西宽33米,四周有青砖围墙。从前院至后院依山势升高,形成三进大殿院落布局。1984年,市政府拨款维修,重新修复一、二进大殿,钟鼓楼和两庑共394平方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峙东西的钟、鼓二楼,均为方形,青砖砌筑,墙高3.3米,边长3米。前侧和内侧开有拱门。楼的上部为4柱双层亭顶,红柱彩画,鳞瓦飞檐,4角下挂响铃,古朴雅致,造形轻巧挺秀。过前殿为一庭院,正中3间为新修的玉皇阁,门上横匾书&玉皇阁&3个大字。屋内正中靠后墙砌一青砖台座,上塑一尊玉皇大帝像,后墙和两山墙彩绘壁画。墓葬殉国地陵园  一、古墓   (一)新兴洞墓群 位于珲春市凉水乡新兴洞村东南一山岗的南坡。30多座墓穴,其中一座为竖穴封土墓,其余皆为竖穴积石墓。有单人墓和多人合葬墓。一半的墓有火葬现象。是一处公共墓地,为青铜时代,相当于西周至战国。   (二)小西山墓群 位于磐石县吉昌乡吉昌村西南1公里的漫岗上。墓群散布在长约2 000米、宽1 000米的漫岗东坡。为长方形竖穴土矿石棺墓,结构分块石垒砌、板石垒砌、板石对砌上加块砰铺、块石垒砌的正棺与板石对砌的副棺4种类型。属于西团山文化范畴,为春秋时期遗存。   (三)金城墓群 位于汪清县东光乡金城村西侧约20米的小山上。为土坑封石墓,墓室长1.8~3米,宽0.8~1.8米,墓口至墓底深0.4~1.2米。墓群为青铜时代,其年代为春秋时期。   (四)西荒山墓群 位于桦甸市横道河子乡北约5公里西荒山屯的东山和后山上。建于山顶,就自然山石修凿而成。分墓室和墓道两部分,墓室为竖穴,墓道位于墓室的一端。年代在战国时期。   (五)干沟子墓群 位于长白县十四道沟镇东4公里干沟子村西北500米处。东西长1 200米,南北宽400米,现存19座墓。形制有积石墓和积石串墓。出土和采集的器物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   (六)洞沟墓群 位于集安市洞沟平原上。划分为6个墓区,查明墓葬总数为11 280座,共清理墓葬1 071座,出土文物数千件。分石墓、土墓两大类。石墓有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室墓、封石洞室墓数种。土墓有石砌阶梯封土墓、石砌方坛阶梯封土墓、封土洞室墓等。为高句丽时期墓葬。   (七)千秋墓 洞沟墓群著名墓葬之一。位于集安市区西3.5公里,麻线河东岸约200米的坡地上。形制浩大,宛如山丘。因墓上发现&千秋万岁永固&字样铭文砖,而名之为&千秋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近正方形,边长85米,现高15米,四角尚存部分层层迭砌的大石条。四周有巨型护坟石20块左右。墓室约20米见方。修筑方式与将军坟相似,但规模更宏大,为高句丽墓葬之冠。占地6 700平方米,均使用石材达数万立方米,是4世纪末的高句丽王陵。   (八)将军坟 洞沟墓群著名墓葬之一。位于集安市区东北4.5公里的龙山脚下。是方坛阶梯石室墓的典型,系用精琢的花岗岩砌筑,墓高12.40米,底面积960多平方米,顶面积约270多平方米,用1 100余块精细加工的石条垒砌边缘,内以河卵石充填。共用石材近6 000立方米。有7级阶坛,层层内收相叠,四面各置3块倚护巨石,其中最小的一块重15吨。在第三级上起筑墓室。墓室正方形,边长各5米,高5.6米,由60余平方米、重约50余吨的巨大石板覆盖。是一座高句丽时期的王陵,为5世纪初的墓葬。   (九)太王陵洞沟墓群 著名墓葬之一。位于集安市区东4公里禹山南麓岗地上,东北距好太王碑约200米。因墓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铭文砖,而名之&太王陵&。为方坛阶梯石室墓,平面为正方形,边长66米,残高14.8米,至少有7级阶坛,阶坛内以河卵石充填。阶坛基外,每边用5块巨型花岗岩斜倚在阶坛上,每块高3~5米,宽2~3米,厚约1米,重十几吨以上。墓道开在墓室西壁正中,墓室四壁用光滑的石块平砌,上盖一巨石为顶。结构、筑法与将军坟类同。为4世纪末至5世纪初高句丽王陵。   (十)长川一号墓 位于集安市黄柏乡长川村,鸭绿江北岸二级台地上。系土石筑双室墓,呈截尖方锥形,高约6米,周长88.80米。分墓道、前室、甬道和后室几个部分。前室呈横长方形,进深2.37米,宽2.90米,高3.35米。后室近正方形,宽3.20米,进深3.20米,高3.05米。四壁均施彩绘壁画,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图案华美,有一百多个人物形象,男女墓主人的礼佛图,为迄今发现的高句丽壁画墓中所仅见。年代不早于五世纪末。   (十一)五盔坟五号墓 位于四号墓之东,二者相距44米。结构与四号墓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完全建于地下。平面为甲字形,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呈横长方形,长4.37米,宽3.56米,四壁高2.18米。墓内石壁上留有彩色绚丽的壁画,内容与四号墓基本相同,技法略高。属六世纪末高句丽的王室墓。   (十二)六顶山墓群 位于敦化市南5公里的六顶山上。包括两个墓区,有大小石室墓、石棺墓80余座。第一墓区有墓30余座,第二墓区有50余座,均为玄武岩、熔岩逐层叠砌或以不规则的石块堆砌而成。贞惠公主墓位于第一墓区内。为渤海早期王室、贵族的陵寝。   (十三)五盔坟四号墓 位于集安市火车站北侧。五座高大的石室封土墓,东西排列,形如盔胄,俗称&五盔坟&。由西向东的第四座墓为截尖锥形的石室封土墓,周长100米,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长4.2米,宽3.08米,四壁高1.92米,以一工整大石板平封墓顶。墓室四壁、藻井、棺座和甬道壁上均有壁画,以神灵为题材,绘画技术娴熟,色彩绚丽,布局、设色和技法精当。年代约在六世纪末。   (十四)贞惠公主墓 位于敦化市六顶山渤海墓群第一墓群中央。为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次女墓。墓室修于地下,有残高1.5米的封土堆。墓室近方形,长2.80~2.94米,宽2.66~2.84米,高2.68米,顶部以3块长方形巨石平列覆盖。出土文物有墓志一方,雄雌石狮各一尊,鎏金圆帽铜顶等。   (十五)贞孝公主墓 位于和龙县龙水乡龙海村西龙头山上。为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第四女墓。由墓室、甬道、墓门、墓道、地面塔组成。塔身已倒毁不存,只剩塔基。南北长15米,东西宽约7米。修于地表下约4米深处,青砖砌筑墓壁,大石板封盖室顶。室底南北长2.40米,东西宽2.10米,墓室高1.90米。为夫妻二人合葬墓,分两次安葬。内有一方竖立着的墓志。甬道后部东西壁和墓室东西北壁上绘有横排竖列12人物壁画,均为侍者。墓内有方砖、长方砖和特制的坡面砖、尖砖、齿形砖等。   二、烈士墓雕像   (一)张蔚华墓 位于抚松县城郊南甸子。张蔚华,字雅青,抚松县人。1920年入县立第一小学读书,与同桌朝鲜人金成柱(金日成)结为好友。1929年与金投身抗日斗争。1932年经金日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抚松县城以开书店和照相馆为名,从事地下工作,为抗联输送物资和药品。1937年10月被叛徒郑学海出卖,遭日伪当局逮捕。10月27日,为了保护金日成及率领的抗日队伍,在秘密送出情报后,毅然服汞自杀,壮烈殉国。   (二)曹亚范墓 位于辉南县金川大龙湾西山坡金川乡革命烈士墓地内。为方形封土墓,四周用花岗石砌筑,墓前竖有木质墓碑,碑座用砖石水泥建筑。正面刻有:&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一方面指挥曹亚范烈士之墓&。   (三)陈翰章墓 位于敦化市翰章乡翰章村(原半截河村)南,建于1940年12月底。为封土墓,东西30米,南北40米。陈翰章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二军二师(五师)师长,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1983年,翰章乡政府在墓地北面建立一座8米高,底座呈五角形的纪念塔,正面刻:&陈翰章将军永垂不朽&。   (四)吴恒夫墓 位于敦化市北郊、小石河北岸的北山上。1947年,敦化、蛟河、额穆、安图4县人民共同为曾任吉东警备第二旅参谋长、东南纵队副司令的吴恒夫修墓竖碑。为拱顶圆形,用方石砌成,水泥抹顶,高2米,占地面积15.7平方米。   (五)王德泰墓 位于浑江市松树乡大安村西北羊脸山半山处,面积600平方米。墓坐北朝南,水泥挂面,高3米,直径3米。墓碑用水泥制成,碑正面刻:&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将军之墓&。墓碑左侧2.30米处有另一块墓碑,为1959年8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抗日战绩考察团&所立。   (六)魏拯民墓 位于桦甸市夹皮沟镇东北12公里黄泥河岭英雄峰西麓魏拯民密营前。距密营55米,为封土墓,墓周敷以石块。墓高1.2米,直径2.4米。墓前竖立木质墓碑(高1.45米)和水泥质墓碑(高1.2米,宽0.4米,厚0.1米)各一方。木质墓碑(立于日),正面书:&魏拯民之墓&,背面书:&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魏拯民遗骨踏查队&。水泥质墓碑(立于1961年12月),阴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治委员魏拯民同志之墓&。   (七)李学忠墓 位于抚松县东岗镇大碱场村。日,抚松县人民政府建立墓碑。墓碑为青石质,正面刻有:&东北抗联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殉国地、李学忠之墓&。   (八)杨靖宇将军铜雕像 位于通化市浑江东岸杨靖宇烈士陵园中心。坐北朝南,由通化市青少年捐款集资于1985年11月建立。高3.85米,坐落在高1.5米的基座上。基座正面刻有彭真于1986年1月题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   (九)杨靖宇塑像 位于靖宇县靖宇镇保安村三道崴子恶河南岸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前导区的中心。塑像建于1989年,像高6.6米,重42吨,采用花岗岩石雕琢。基座高3米,正面刻有彭真于1986年1月题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   (十)陈翰章将军雕像 位于敦化市实验小学校内操场上。敦化市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于日建立。采用白色花岗岩石雕刻,坐落在方柱形的黑色大理石板贴面的碑座上。正面刻有:&陈翰章将军&4个金色大字,背面刻有敦化市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题撰的碑文。   三、殉国地   (一)珲春大荒沟13烈士殉难地 位于珲春县城西北大荒沟村。1933年1月,珲春抗日游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会吴彬等13人从汪清县转移到珲春县大荒沟村时,因叛徒告密,遭到日伪军突然袭击。激战中,13名游击队员壮烈殉国。   (二)李学忠殉国地 位于抚松县东岗镇大碱场村。1936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在与日伪军激战中,壮烈殉国。时年26岁。   (三)王德泰殉国地 位于浑江市三岔子区松树镇小汤河村(现大安村)。1936年11月初,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在与日伪军交战中,壮烈殉国。时年28岁。   (四)曹国安将军殉国地 位于浑江市临江区六道沟镇七道沟村江畔。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一军二师师长曹国安将军(永吉县人)率部队与日伪军作战中,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36岁。   (五)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位于靖宇县靖宇镇保安村三道崴子恶河南岸,距县城6公里处。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杨靖宇(河南确山县人),在与日伪军战斗中,壮烈殉国。时年35岁。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鸡西 二道河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