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鸡肋,鸡肋是什么意思思?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如今鸡肋甚多,却不舍抛弃。也亦是受困于鸡肋二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年看这条典故时大约十岁上下,杨修那句“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只是让我深感他的聪慧,却未曾想到事情本身。十年多后,才体会“鸡肋”二字的确让人陷入痛苦的抉择之中。舍不得那块鸡肋,也就得不到我想要的其他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鸡肋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鸡肋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比喻无多大意味,弃之可惜. 1,然食之无味.鸡的肋骨、但又不忍舍弃之事物鸡肋者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7条回答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
留着有没什么用
丢了有有点可惜
指争取到也没有什么价值,但放弃又心生可惜
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没有用的东西
形容食之无位 弃之可惜
就是母鸡的意思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手把手教你做次贷(一)------- 疯狂的中国人  2009年12月,我和文倩在峇厘岛的Chedi Club.这是一家非常舒适的酒店,200亩土地上,超过200名服务生,服侍着20位宾客。  当时,正好是次贷风波闹得最凶的时候。俺LP一进门就捧了本《Big Shoot》津津有味地看着,良辰美景,也不知道欣赏。  我说你看那玩意干嘛。要说次贷,全峇厘岛没人比我更熟了。绝对的大师级人物。庸俗的作品,往往看了四五百页还不得要命,而名师讲解,几段话就醍醐灌頂了。  后来想了想,讲解次贷,就要从CDS讲起。讲CDS,就要先讲马克维兹方程式。就要先讲MBS,就要先讲风险喜好模型。  所以这个工作量还不少的。“手把手教你做次贷”,这篇文章是我早就想写的。但真要落到笔下,还得分成四个小篇。  手把手教你做次贷(一)---- 风险  手把手教你做次贷(二)---- MBS  手把手教你做次贷(三)---- FinancialEngineering  手把手教你做次贷(四)---- 谁的错误  如果你看不懂这些太难的财经知识,你只要记住一点 ----- 迄今为止,中国所有对次贷的分析,都是错误的。  一)输赢  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假设我们在一个沉闷的火车上,我们决定猜硬币。如果猜对了,你给我1元钱。如果猜错了,我给你1元钱。  对于这个游戏,可能很多人会哈哈大笑。不错的打发时光把戏。  但是,如果我们玩另一个游戏。假设某人有1000W净资产。现在我们赌明天的欧元汇率涨跌。  如果赢了,你给我600W。如果输了,我给你600W。  这个游戏会玩么。这个游戏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玩的。  为什么,因为明天欧元的汇率基本是随机的。涨跌各50%,50%概率。  但是,输赢是不对称的。  你给我1600W的资产,对于一个1000W身家人来说,生活品质其实没有大的变化。  但是一旦输了,变成400W资产。相对原先的1000W,生活质量就急剧下降。  这是现代投资学最最最最最重要的基石:“边际效用递减”。  简单点说,财富带给人的快乐,是递减的。  人生的第一个1000W,能带给你最大的快乐。第二个1000W,其实带来的快乐是很小的。  但是,往下,500W的生活质量,就要差很多。250W更要差很多,25W更要差很多。  如果同样是50%,50%的输赢。那么1990W和10W差别非常大。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拿99%的身家去赌的。  二)套利  以上是投资学上最重要的一块基石,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  一个正常理智的人,有1000万身家的人,绝不会拿他的99%财产去赌。赢了味同鸡肋,输了则沉沦到底。  但问题是,有时候是麻烦找你而来,躲都躲不过的。  譬如说,你身上大部分的资产,是债券。那么明天利率的涨跌,就是50%50%赌局。  如果你身上大部分的资产,是股票。那么明天股指涨跌,就是另一场50%50%赌局。  如果你的财富,进行着全球配置。那么明天的美元,欧元,日元汇率涨跌,就是50%50%赌局。  虽然波动的幅度没有99%这么夸张,但是哪怕一半概率80%,一半概率120%,也是另人不快的。  哪怕一半概率95%,一半概率105%,也是令人不快的。  从心理学治愈系来说,一半概率95%,一半概率105%,其实你的“快乐程度”是小于100%的。  大约估算,可能在99.97%左右。  这个时候,还有一群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譬如说你固定给我0.01%的钱,每一百万给我100元。  我保证赢的时候,拿走你的赢利。输的时候,赔偿你的损失。这样你的财富,就稳定在99.99%。虽然少了一元钱,但至少比提心吊胆好。  别嘲笑这是一群疯子的异想天开。结果就从“人性”的这么一个微小角落,发掘出了一个十万亿,百万亿级别的行业。他的名字,叫做“保险业”。  三)投资  现在我们说到第三点,也是关键的一点。  我们来看二组数列:  A)6%,6%,6%,6%,6%,6%,6%,6%,6%,6%,6%,6%  B)8%,4%,8%,4%,8%,4%,8%,4%,8%,4%,8%,4%  请问这二组数列,哪一组回报更好一点。  中国的学生么,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二组数列的回报是一样的。平均都是6%  甚至你去做民意调查的话,会有很大比例的中国人说,数列B的回报更好一点。因为他至少还有希望,还有8%的发财希望。  对于这样的“民意”,我们无话可说。本篇文章也不用再写下去了。所以我把卷一的题目,由风险改成“疯狂的中国人”,也没法再说了。  在欧美人的选择中,A和B并不是平等的。应该是A的回报更高一点。  为什么呢,还是回到了之前的50%,50%输赢的题目上面。  A和B看似绝对回报是一样的,都是6%。但问题是B是不稳定的,多赚2元的快乐,不能抵消小掉2元的痛苦。  就好像之前所说的,B的回报,其实要打个“快乐折扣”的。譬如99.97% * 6%,实际就略低一点。  在数学上,欧美人有一个专门的数字来定量此数。很简单,就是方差。任何一个初中数学生都学过。  这里,我们回到了题目,“风险”。  风险是什么,对于这个说法,欧美人和中国人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所谓的风险,是指拿不到钱。如果一个项目有18%的回报,但有一定机会拿不到钱,我们就说这个项目是“有风险”的。  假设这个项目,扣除了一定坏账概率后,加权回报仍有13%。  把他和一个4%的国债放一起,请问,你选择哪一个。  中国人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18%项目,即使扣除坏账,实际回报仍有13%。  但欧美人,是有概率选4%的国债的。因为他们觉得你项目有“风险”。  欧美人说的风险,是指你实际回报比13%还要低。  在欧美人的眼中,这个项目回报,可能是18%,0%,18%,18%,9%=13%*5  但是在欧美人眼中,这个回报仍然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其中出现了一个0%  欧美人很多人投资,他们要定期抽取红利,补贴家用开支的。所以出现任何一个0%,哪怕其他回报再高,他们也不可以承受。  所以对于欧美白痴的眼中,二种回报:  A)18%,0%,18%,18%,9%  B)4%,4%,4%,4%,4%,  他们是有可能选B的。  四)马克维兹方程式  坦白说,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也很难理解欧美人的大脑是怎么长的。  但事实是,人性如此。在欧美金融市场,为“波幅”支付溢价行为,随处可见。  在过去的30年中,股市的回报,大约平均跑赢债市2%每年。  但即使如此明显的区别,仍然有一群债市的拥趸者。坚持投资债市。他们的口号是“股市有波幅”。  意思就是,哪怕股市的平均回报是6%,债市是4%。但股市的回报是5~7%之间不停“波动”的。他们就要选恒定的4%。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现在相信黄种人是智商最高的人群了。  言归正传,正因为欧美人定义的“风险”,和中国人意义中的“风险”如此不同。于是就有了一个天才,叫做“哈里·马科维茨”。  马克维兹的想法是,如果我有1000支股票。我来“凑”。  如果这些股票,我每一支买3.2股,4.7股,5.8股,0.9股…………  将这些数字“凑”起来,最终形成我一个投资组合包,这个组合包平均有6%的回报。但他是完~全~没~有~波~幅~的。  他的这个想法,借助现代计算机,是可以实现的。  譬如现在A股一共有2500家上市公司。过去20年中,一共有4500个交易日。  我可以取一系列的参数(X1,X2,X3,X4,X5,X6,X7,X8 …………)  每一个股票买Xn股  然后用超级计算机算出,这些Xn等于多少。使得4500个交易日,“投资组合”的方差最小。  马克维兹的方程式一经面试,顿时被学术界和华尔街同时骂得狗血喷头。  据说他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主任教授扔回来,“我确定这不是金融学”。  幸亏他的导师保他,又递上去,“但也肯定不是哲学,或者文学”。  后来马克维兹还是拿到了文凭。他这篇1952年写的《资产选择》一文,成为了现代投资学的教科书。他本人因此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奖。  众所周知,美国华尔街有着臭名昭著的“自动程式交易”。甚至还有左翼媒体煽动说,华尔街的每次股市崩盘,都是由于自动程式交易集中抛售而成。  而事实上,很多的“自动程式交易”。其根基就是马克维兹方程式。  因为马克维兹方程式是简单透明的。任何人,都能借助超级计算机,都能算出2500只股票各该买多少。  唯一的区别,仅可能部分基金,只分析能源股。部分基金,取过去20年数据,或者15年数据。  现代计算机十分强劲,哪怕大型计算,也能做到实时。  市场不断交易,不断有新数据。马克维兹方程式,就会有新的“最优解”。然后计算机,就会根据方程式,少量买入抛出股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许多台“自动程式交易”会撞车集中抛售股票。  五)本章结语  从2008年次贷风波迄今,中国人所有关于次贷的分析,全部都是错误的。  中国人所有官方媒体,根本连“风险”是什么,都没有说清楚。人云亦云,官粮学者尤其可耻。  今天懒得骂了,洗洗睡了,明天继续展开。  (yevon_,日)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手把手教你做次贷(二)---- MBS  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  因为没有了MBS,所以房价飞涨。  一)MBS是什么  MBS全称是:Mortgage-BackedSecurity,换成中文是“抵押支持债券”。  这玩意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银行不用借钱给你。  我们知道,银行是一种中介机构。  对于银行来说,他左手收进2.x%的存款,右手放出7.x%的贷款。  银行只是一个过路机构,是上家和下家之间的一个中介。赚差价为生。  但是,“中介”是一个广义的词。并不一定要“存款--贷款”这样组合。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讲到;在香港,有一部分的银行,他们完全没有柜台业务,或者柜台业务很少。  那他们的钱从哪里来呢。“借”,主要是靠银行间拆借市场。  因为对一些小银行来说,他们算了一下,铺设很多的零售网点,并建设自己的借记卡/ATM机系统,其实并不是很划算。  他们宁可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之类的大行,隔夜拆借资金。多付一点点比储蓄高的利息,就可以省下巨量的柜台人工,资本投入,组织架构。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架构的简化。这样这些银行就能更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做精做细做好。  MBS也是基于一样的道理。在美国的市场上,消费者可能申请一笔房贷,但这个贷款给你的银行,完全没有自己的柜台网点,也完全没有吸纳储蓄的能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譬如飞机租赁业的老大GE金融。GE Capital就是完全没有零售网点的。但他放出去了几千亿的贷款。  这个时候,金融业的“中介”功能,是怎样运作的呢。靠的就是“贷款---MBS”而不是“贷款---存款”。  二)MBS的运作  MBS的演化,最早譬如有一家银行,他放了1000亿的房贷出去。客户平均给他八五折利率,也就是5.568%  现在,如果银行把这1000亿资产(应收账款)捏在手里,他每年可以赚利息55.68亿元。  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可能,该银行想把这笔钱套现。  具体的做法,是成立一个基金。把这1000亿的资产,全部都划给基金持有。  然后到公开市场上,去把这个基金卖了。拆散卖也可以,批零卖也可以。  注意这里的重点。他是整个资产“表外剥离”的。  意思就是说,买了这个基金1%的份额,你也就承受了1%的风险。  如果以后出现坏账,滞纳,房东失踪………银行是一概不管的,所有的损失以基金持有人自负。  那么很多人可能要吓傻了,CCAV和新闻广播里,不是天天说房地产要崩盘了,说房贷是中国最大的泡沫,说京浙沪温州到处都是跳楼,老板已经死了十几个了。  朋友,这个都是骗骗你的。  实际情况是,MBS的资产质量非常好。房贷的坏账率,每年不足0.1%。即使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超过0.8%  由于有抵押品,而且往往是超额抵押,借款成数只有70%,所以房贷MBS几乎是没有风险的。  哪怕偶尔有0.1%的违约,银行处理完了房屋拍卖,往往还能赚得更多。  所以在债券市场上,MBS是很受欢迎的。他针对的是希望有比国债利率更高回报,但又不愿意承受风险的客户。  MBS是绝对的AAA级债券。  三)MBS的奥秘  讲到这里,仍未发现MBS的好处在哪里。如果真的是好东西,银行为什么要卖给你呢。  这个道理,就好像问楼市多军,“炒楼的回报有多高”一文中,如果你真的坚定看多楼市,你为什么要抛房呢?  答案很简单,加快周转,回报更高。  MBS的第一个奥秘,银行卖出的时候,往往并不是票面价的。  譬如这个1000亿的资产包,客户平均支付5.568%的八五折房贷利率。  但银行卖出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按照1000亿的价格卖的,一般是卖1200亿~1300亿。  为什么,因为房贷是垄断的。只有银行被允许放房贷,这种低风险高利率的产品。其他很多金融机构,象保险和债基,手里捏着大把资金,垂涎三尺,但只被允许投资2.5%的储蓄产品,回报很低。  如果银行要把1000亿的房贷卖出来,他绝不会留给下家5.568%的回报。  他肯定是要卖溢价的,譬如说卖到1250亿。这样下家的精算资金回报在3%左右。虽然被宰了一刀,但仍然比2.5%的回报高,风险调整后仍然高。  然后我们看看银行方面。MBS卖掉了以后,他手里就完全没有风险了。以后房贷客户的违约与否,和他完全没有关联。  而1000亿进,1250亿出,平空就赚了250亿。资产套现了以后,我可以再去攒啊。  然后就到了MBS的第二个奥秘,他加速了银行的流动。  之前炒楼那篇文章说到,单利100%不如复利20%。对于银行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银行并不是1000亿的资产包,卖掉就没有了。只要有钱有规模,他可以扩大网点,到市场上去寻觅更多的房贷客户。  我左手把1250亿卖给保险公司,转手拿了这笔钱,我可以到市场上再放房贷,又是1250亿拿回来,就可以156.25亿卖给保险公司。  几轮下来,真的赚翻了。所以MBS大大地提高了银行的本金回报率。
  四)MBS对社会的意义  从MBS的奥秘来讲,似乎银行和保险公司都赚了。那么,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没有人亏钱。MBS对全社会都是好事。有益无害。  从宏观讲,MBS对社会的好处,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MBS使得银行可以调整头寸。  熟悉中国银行业,就不得不说中国银行的一个特色“长贷短存”。  意思说,中国的银行,资金来源居民储蓄。都是很短期的。活期,一年定存,二年定存,三年定存,五年定存。  而另一方面,银行给企业的贷款,都是很长期的。譬如给铁道部的贷款,给三峡大坝的贷款,给居民购房的贷款。这些都是没有二三十年,收不回来的。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时空上的错配。  设想一个极限例子。某银行五年定存到期后,储户纷纷要求转行,没一个继续存在你这里。  那么即使这家银行是经营完善的,他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因为他的资产都是二三十年期的,急切收不回来。他只能看着储户取不出钱,银行倒闭。  但是有了MBS以后,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银行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卖出”一部分贷款。弥补现金头寸。  银行在钱多的时候,可以“买入”一部分MBS,增加回报收益。  可见,MBS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MBS降低房贷利率  高风险意味着高利率,低风险意味着低利率。  很多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都忍不住犯嘀咕。譬如这个理财产品给我4.75%的回报,好是挺好。  可是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期间,整整一年,该产品不能赎回也不能质押抵押。假设我在这个期间,急等着用钱,买房买车。又或者是要出资产证明,出国留学,等等事情都很被动了。  而相比之下,银行定存虽然只有4.25%,到假如你随时都可以取出,必要时应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同样的道理,反应到个人房贷上面。  银行按照5.568%的利率借三十年期房贷给你,虽然看起来利息挺高,但银行内部也是犯嘀咕的。因为这笔钱不能提前赎回,长贷短存错配,银行还得自己处理流动性风险。  但是如果MBS,“个人房贷资产”可以随时做成一个包。在资本市场买进卖出,事情就没这么麻烦了。银行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展房贷业务,无后顾之忧。  优势2是MBS的核心优势。  很多人都知道1997年的香港楼市崩盘。但是没几个人知道1997年时,香港的房贷利率是多少。  答案是P+3%,当时的最优惠利率P=7%,也就是借房贷者实际利率是10%。  而香港从1997年3月开始成立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推行核批按揭文本标准化。此后香港的MBS二手买卖市场逐渐兴起。  随着MBS的不断深入,各大银行把越来越多的资产转成标准MBS,香港的利率大战,房贷利率也不断下降。  目前香港的房贷利率大约是P-3.25%,其中P=5%,实际利率1.75%  也就是说,通过十几年的MBS发展,银行业大打价格站,房贷利率从10%一路下降到了1.75%  香港虽然房价远远高于上海,但香港人的房贷负担并没有这么重。MBS居功一流。  水库论坛刚刚成立时,我曾写过一篇“从购车如何省钱,说起到MBS”。当中说道,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可以使得购车车贷利率,由10%降到3%以下。  如何实施,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让汽车金融公司发行MBS,当债券基金,养老基金,个人投资者,都可以轻松地买到汽车MBS,车贷的利率自然也就降下来了。惠福大众。  3)促进产业分工化  MBS的第三个好处,是促进产业分工。  中国目前的银行业体系,很不合理,甚至说是极不合理。中国的银行,从基本上说,属于国际上所谓的“综合银行”。  而在发达国家,综合银行是很少的。甚至全国也就这么三四家。  更多的银行,都应该是专业性银行。  譬如说,现在中国的银行要发一张信用卡。他首先必须有存款部门,有柜台服务,有借记卡和ATM机,有存贷比和考核指标,养一大堆路行长和支行长。。。  但在发达国家,这些完全不需要。  一家银行,他如果想发信用卡。他可以完全抛弃前端系统,直接从银行间拆借市场获取资金。  又或者说,他可以把自己手里的信用卡债款,打包成MBS,靠从债券市场上卖券拿钱。  GE Capital手里有超过3000亿美金资产的飞机。但是他们一家吸储网点也没有。全靠不停地把租赁合同打包成MBS。他目前是GE最赚钱的部门。  在美国,专业的“信用卡公司”才得以发生。还有专业的“房贷银行”,这些都是中国不可想象的。  2008年之前,全美前十大信用卡发卡机构,有9家是独立信用卡公司。  做小,做专,做强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全社会的效率极大提升。  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讲的就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交换”。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公司,都专注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专业分工,极大提升生产率,再社会化大交换。  我擅长于煎猪扒,没理由从养猪场做起的。  对于银行也是一样。“综合性银行”宛如史前恐龙,在发达国家早已被淘汰。  真正有竞争力的,是专业性银行。譬如有的银行专注于做房贷,有的专注于做信用卡,有的专注于做海外贸易,有的专注于做石油钻井设备租赁。。。。。。  MBS的出现,使得银行进一步产业分工产生可能。你只要专注做好一环就可以了。  五)结语  迄今为止,中国对次贷的所有分析,全部都是错误的。  MBS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中国愚蠢的,不学无术的,颟顸昏庸的“专家”们,却把MBS视为次贷发生的元凶。  从目前情况看,因为次贷风波及相应的不良宣传,中国的MBS算是无限次推迟了,越发的遥遥无期。  这意味着中国人要忍受更高的房贷,车贷,信用卡利率。中国的银行更加低效,腐朽,危险。  即使在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时,投资MBS也从来没有亏过钱。中国的无良金融专家,根本不知道在美国发生了些什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什么。  吃饭去,晚点继续写。  (yevon_,日)
  手把手教你做次贷(三)----- Financial Engineering  迄今为止,中国官方对于次贷的所有分析,全部都是错误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纰漏出在哪里。  一)穷人借钱  借款借给穷人?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  天底下有很多人借钱给穷人。欧美的信用卡已经普及,信用卡就是“借钱给穷人”的最典型例子。  美国的次贷,也是借钱给穷人的一个例子。  借钱给穷人,绝对没有问题。因为“高风险,高回报”。借给一些收入和信誉都不足的穷人,坏账风险比较高。  但相应的,债权人收取的利息也会更高一点。譬如欧美很多信用卡公司,B+级客户利率都是收32%~36%年化的。  同样道理,美国有很多收入不足的人,或者是工资不高,或者是工作不稳定,或者是抵押成数太大。  这样的人,应不应该借钱给他们,应不应该借款给次级客户。  答案是绝对应该的。没有任何不妥。  借钱给穷人,不仅没有财务上的风险。而且还有道德上的优势,正因为有了金融的支持,穷人才能赊账买回面包,住上房子,读上大学学费。  所以媒体的分析中,“次贷”借钱给穷人,绝不是错误的理由。  二)穷人的利率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借钱给穷人,该收多少利息。  借钱给穷人,信誉比较差的人,“收入还款比”比较弱的人,要支付更高一点的利率,是应该的,正常的,正义的。  关键是,如果完全的精算合理。应该高多少。  假设无风险的国债利率,是4%。  那么我同样的一笔钱,去购买国债,会得到回报104,104,104,104,104.  现在我有一个优质客户,他是500强的高级经理,有法律博士学位和大量的股票基金房车。违约的概率微乎其微。  对于这样的A+客户,他只有极小的可能会违约。  譬如说,我对他收取4.1%的利率就够了。  所以他是104.1,104.1,104.1,104.1,103.9999999  现在,我有一个很不良的客户。他是一个流浪汉,只在快餐店打一点零工。据风控小组估计,他有20%的概率会违约。一旦违约,考虑到贷款成数较高和回收费用,最后银行只能收回90%的资金。  请问,这个客户应该收取X%的利率为宜?  答案是:100+X,100+X,100+X,100+X,90  这个回报,必需和购买国债相同,即100+X+100+X+100+X+100+X+90=520.  中国的学生们数学都很好。拿出笔刷刷一算,4X=30  X=7.5%  所以我们对于此类B-客户,应该收取7.5%的房贷利率。  且慢,这里出了一个问题。美国的银行业,真正问这个流浪汉收取的利息,不是7.5%,而是9.5%  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第一篇“手把手教你做次贷(一)----风险”中说的,他里面产生了“波幅”。  因为你这个107.5,107.5,107.5,107.5,90这五个数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当中就产生了波幅,就有方差。  按照第一篇中写的,美国人的大脑运作方式,他们就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给这个“波幅”作补偿。  所以流浪汉要支付的利率,是9.5%,而不是7.5%  三)MBS中的波幅  在第二篇中,我们讲到了MBS。但只讲了一个粗略的概念,没讲到MBS如何定价。  不负责任的同学可能会说,要什么定价。市场中交易最终沉淀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  问题是,市场交易对手,都是美国的基金经理。他们可不象拍脑袋的中国股民,他们会问“我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要问清楚了,货物是什么,他才好给价钱。如果是黑箱一团,美国基金经理就不会沾手宁可不买,MBS这个市场就无法做大。  这个时候,通常银行会诚实回答。“这笔业务,是借给了住在联洋的一个叫做dittojeff的小眼睛帅哥的。他可绝对是个绅士”。  于是基金经理们都很放心,只要收取比国债利率略高一点,4.1%的回报就可以了。  但是,另一种情况,银行回答的是,“这笔业务,是借给世纪公园里的流浪汉的,他天天在麦当劳打短工,有20%的概率会违约”。  这个时候,基金经理们会先盘算一下,20%的违约概率,对应着这笔贷款,应该收取7.5%的成本。  但是,基金经理要加码的。加码的幅度,对应于该组合的“波幅”。波幅越大,加码越高。
  四)David X. Li  从1987年次级客户MBS出现,一直到2001年,资产组合包“波幅”是多少,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华尔街。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准确地给MBS定价。那也就意味着愿意来买的基金经理大量减少,市场规模就做不大。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01年,一个天才的数理分析师兼保险精算师David X. Li,他是一个中国人,中文名字叫做李祥林。曾经有人说,他只差一毫米就拿到了诺贝尔奖金。  DavidLi想出了一个天才的算法。  当时,譬如一个5万人组成的MBS信贷包。其中每一个人“违约”和“提前还款”的概率,都是随机的,突发的,而且不可预测的。  整个资产包的总体“违约”概率,几乎是不可计算的。  DavidLi说,每一个人的“违约”概率,虽然不可预测也不可计算。但是美国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  就好像中国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记录着每一个有记录的人“房贷,信用卡”使用报告一样。美国也有同样的系统,三大征信公司Experian,Equifax和TransUnion,每个月都会留下一份个人信用记录。他们使用打分制,这就是美国人的Fico费科积分。  Fico积分在330~830分之间浮动,每个人,每个月,都会有一个最新的数值。  DavidLi说,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每一个人的“违约”状况,但是Fico却是银行可以查到的。  我们把Fico积分反过来看,一个人分数越高,就说明他财务状况越好转。Fico积分越低,说明他的财务越恶化。  这样,不就得出了50000个人,在过去240个月里面的信用评分了么。  再代入方差公式算一算。整个资产包的“财务总体健康”状况,就可以轻易地算出起伏有多大。  DavidLi这个天才般的算法一经发布,华尔街顿时如沸腾一样。纠结多年的算法,终于获得突破了。  此后,美国的次级MBS得到飞速发展。2004年达到1570亿美元,2005年达到2720亿美元,2006年达到5520亿美元。更多的穷人,终于有银行肯借给他们房贷,穷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子。  DavidLi获得了巨大的声望。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或许就只差一毫米。  五)Financial Engineering  在整件事情,我觉得最具有黑色幽默的,就是David Li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的地方,李鬼也很快来了。  从2006年开始,市场上发现,一些“波幅”很小的资产组合包,开始大量出现。  举个例子,譬如同样借钱给B-级别客户,流浪汉和黑人打工者。7.5%是保本利率。  我一个资产组合包,根据过往的记录来看,波幅有20%,那我会要求9.5%的回报。  而另一个资产组合包,记录优良,波幅仅仅有10%,那基金只要8.5%的回报也够了。  从2006年开始,市场上开始大量出现“波幅”10%的资产组合包。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是黑人一起信仰了道教正义么。不是的。  具体的做法,是有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从市面上大量购入散件房贷业务。譬如手里有了20万个,30万个,50万个,100万个客户。  然后这些金融机构,借助于大型计算机,开始计算。他们可以有意识地从30万个客户中,“抽取”出5万个客户。  这5万个客户,互相抵消,旺衰对冲。你可以借助于超级计算机蛮算,最后得出一个5万人“精选”。这精选的组合,波幅就只有10%  举例一:譬如说,同样的五个黑人Negro,他们的还款金额是:  黑张三 109.5 109.5 109.5 109.5
90  黑李四 109.5 109.5 109.5
90 109.5  黑王五 109.5 109.5
90 109.5 109.5  黑顾六 109.5
90 109.5 109.5 109.5  黑戴七
90 109.5 109.5 109.5 109.5  总计:
528 528 528  基金经理拿到这张报表一看,嗯,投入500元,每期回报都是528元,波幅为0,完美。  这样的一个“零波幅”完美组合,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呢,按照4%的回报倒推,应该是101.6元。  金融公司搞出这样一个“债务人组合”,然后拿去国际市场卖掉。再买回来一些零碎小件,再用超级计算机蛮算,再卖掉一个组合包。。。。。  如果往返,赢利是十分可观惊人的。  譬如说,我买来时都是9.5%的回报率,经过我手里面一加工,组合成一个“低波幅”的资产包,卖出去就是8.5%回报。  按照债券的说法,卖出就是101元的价格。  而年化成本金的运作回报率,就非常非常地惊人了。  整个这一个链条,叫做Financial Engineering,他们就好像金融领域的工程师,一砖一瓦逐渐搭建起巨型建筑整幢大厦。  FinancialEngineering通过把几百万个次级B-客户,用巨型计算机蛮算,重新组合。卖出了一个又一个“优化”过的组合包。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  这是次贷故事中,最最最重要的一环。  中国所有的次贷报导,没有一篇说到Financial Engineering的,所以他们全都是错的。  外出带娃,晚点继续写。  (yevon_,日)
  手把手教你做次贷(四)----- 次贷是什么  次贷大结局,收网之作。  一)劣后  次贷写到了第三篇,所有该写的伏笔都写完了,次贷的“破绽”也深深地埋在了八卦阵中。前二天我问俺LP,次贷究竟的问题出在哪。  她侧着头想了半响,说“贷款的设计,把他进行分层。譬如分成A,B二组。  100个客户中,当发生了违约,前1~10名,都由A来赔偿。  第11名开始,才由B来赔偿。  这样一来,B的风险就被降到很低很低。风险高度集聚到A身上。  A等于放大了许多倍的杠杆,于是就产生了次贷”。  我说傻妞啊,你那个叫做“劣后”。  劣后是目前证券市场,早已经被用滥掉的招数。劣后是中国每一个债券经理,熟得不能再熟的基本功。包括某些散户,都如数家珍。  杠杆从来都不是金融发生错判的原因。承受十倍风险,自然就有十倍收益。有时候“劣后的劣后”,承担一百倍的风险,就有一百倍的收益。  外汇保证金市场,动辄400倍杠杆。用杠杆批评次贷,全是胡说八道。  只要金融是有效的。0的一百倍,仍然是0,劣后不是次贷的原因。  更何况,在美国连“分层前10名”这种把戏都不用玩,他们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是债券保险。  二)债券保险  债券保险是什么意思呢。譬如国债的利率是4%,但此时我偏偏买了张高风险垃圾债券,票面利率9%  东西好是挺好,回报挺高。但问题是晚上我睡不着觉。在连续失眠,心惊肉跳了很多个晚上后,我打电话给了保险公司。  “我想给我手里这张债券买个保险,为期二周。如果这二周内债券出了事,就由你们保险公司赔”。  保险公司一般会给你个价格。譬如108.75元。二周内债券价格低于108.75元,或者甚至公司破产,债券跌到0,都由保险公司负责。  相对应的,保险公司会收取你一定的“保费”。一般是几毛钱。  可见,“债券保险”相对于劣后,是远远先进,更方便更灵活的金融方式。  “债券保险”是一门很赚钱的活。举个例子,如果你为一张109%的垃圾债券出保险的话。  如果你一年52周内,每周都投保,那么最终保险费的收费,将远远超出你债券的收益。  9%的债券相对于4%国债,一年下来你多赚了5元。但如果你周周投保的话,最终保险费可能要累加到15元譬如。  而且“债券保险”相对于保险公司,他还有一门好处。就是他是一门“负本金”的业务。  我们知道,开展任何业务都需要本金。无论我是去开一家饭店,建一座工厂,或是轮船飞机运输业。  但是“债券保险”这类业务,他是完全不需要本金的。甚至是业务做得越大,本金负得越多。  这实在是天上掉馅饼,没理由不扩张的黄金业务。  “债券保险”的计算,也十分简单。他相当于“卖出”了一个认沽权证。  权证交易,在金融市场已经是十分普及,有几十年经验的常规交易。漫步香港市场,法巴,麦银,摩通,各种各样牛熊证随处可见。  “债券保险”这一步。在理论上也是完全正当的,绝对成立的,毫无纰漏可挑的。  三)当Financial Engineering遇上“债券保险”  你首先得有一个错误,然后把他放大10000倍。才会形成一个灾难 ----- yevon_ou  在美国市场,“债券保险”做得最大的是AIG和雷曼兄弟。  当时,AIG对一张AAA评级的债券收取保费,大约是0.26%,即每一万元收取26元。他们具体的算法叫做“利率互换点子”。  平心而论,这样的收费不算过分。如果标准国债是4%的回报,相当于AAA级债券4.26%回报。每一个债券投资人,可以随时选择投保/不投保。  但是,如同《The Big Short》所说,自从2006年开始,一些纯技术的人,就开始发现出了问题。  AIG是专门给AAA级债券做承保的。但是CDS,CDO系统内部的一些工程师,开始发现这些AAA级债券,表现很不好。  具体来说,譬如你AAA级债券,引伸“波幅”应该是小于10%的。  但他们接触到的几笔债券组合包,刚开始是10%,过去的1~20年,每一年的波幅都非常好,都小于10%  但是第21年,也就是他们拿到该资产包的那一年,资产包的波幅意外地到了12%  这从数学上来说,是小概率事件,但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但第22年,他的波幅到了15%,  第23年,他的波幅到了18%  第24年,他的波幅到了20%  这个就很难解释了。如果从数学上讲,这得要几万万亿分之一可能,就如同小行星撞月球,还撞出一个米老鼠像来般偶然。  更令人苦恼的是,他们的疑问还无处述说。你想要午餐的时候和你女朋友说这事么,“我观察的一个资产负债包其引申波幅的本征概率发生了预期偏差的β值20%的偶然性方程不配平或许有风险”。  你想死么,是想冰水还是牛排砸到脸上。想淋黑椒汁还是番茄汁。  这样技术的话语,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的。  但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是,他们拿到的,根本就不是AAA级债券。而是Financial Engineering“做”出来的AAA级债券。  你这个是伪劣商品,就一定会出问题。
  四)马克维兹的大溃败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了马克维兹方程式。  因为马克维兹方程式,违反了投资学上最重要的一条定理。每一个证券从业人员都耳熟能详的誓言:  “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构成新发理财产品业绩表现的保证。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当年用巨型计算机蛮算硬凑,硬生生拼凑出50000个用户,“波幅”很低很低。  但问题是,过去成绩,不代表未来成绩。  这50000个客户,算来很巧。现在很耦合,之前的0~20年数据都非常良好。  但是不代表他们以后会也很耦合。  不代表第21年,22年,23年,“波幅”依然很低。  等你卖到了客户手中,渐渐地伪劣铜金,就显露出本色了。  为了让客户们更深刻地了解马克维兹方程式,我们举个例子。  假设我跟踪10000个儿童,从0~17岁,一直足足跟踪了17年。  我们设个赌局。你每年固定给我1000元。而每当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我就赔你100元。  从第1年到第13年,我都赢得很好。因为根本没小孩上大学。我每年赚1000.  第13年,有一个神童进了少科班。我认赔,给你100,我还赚900.  第16年,有二个孩子跳二级,进了大学。我赚800元。  第17年,有三个孩子跳级,进了大学,我赚700元。  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写书了。信心满满地宣称“伟大胜利”。因为我每年都可以赚800~1000元不等。而且虽然有波幅,但事实证明赢面是大概率的。  而到了第18年呢,哇塞!  第18年,哇塞,一豁拉整整有7000个小孩子,全部都考进了大学。然后我就破产了。  为什呢,因为读大学的年龄是18岁。之前没大学生是因为年龄未到。年龄一到,几乎一大半的小孩子都考进大学了。  这里例子告诉我们的是,纯粹的数理统计是没有用的。哪怕你统计上17年,170年,也是丝毫没有用的。  事实的走势和演变,还是要看“基本面”。你得去看看股票和公司,都在做些什么业务。  你得去研究一下赌约的具体条款,看看教育部的大学生入学手册。  如果你仅仅坐在办公室里面,拿着数据用超级计算机算来算去,那你会死得很惨!  五)次贷爆发  到2007年时,事情已经闹得很大。  最主要的原因,是AIG承保的那些AAA级债券,波幅变得很大。大到人们不得不怀疑其信誉。而且的确开始有了违约。  如果这些债券,不是正宗的AAA级债券。那么AIG就不应该收取0.26%的保险费。而是应该2.6%,26%  但是你在合同期内,你又不能单方面提高保费。随着“次贷组合包”的引申波幅逐渐放大,再也掩饰不住,有关方面计算了一下,AIG的亏损,达到了100亿美金之巨。  美国的“次贷”风波,其实没有中国人想象中的大。一共也就亏了大约200亿不到。  也就是说,如果Bill Gates很有钱。他掏钱出来把所有“次贷”家庭没还的房贷还上,一共也就200多亿美金。然后次贷风波就算过去了,就没有这档事了。  而次贷风波中,AIG一家就亏了一百多亿美金,这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做MBS的银行是毫无风险和亏损的。因为他们虽然放款给不良客户,但随手就把MBS卖掉了。  其次,投资MBS的人,也是毫无风险的。因为我虽然买了垃圾债券,但因为我昨天晚上睡不着觉,我打了电话给保险公司,买了“债券保险”。  最后,所有的亏损,集中到了保险公司身上。  以美国次贷家庭,每户损失2000美金计算。AIG亏损的这100亿美金,相当于500万个美国家庭。  这已经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了。美国一共才多少家庭。  此后的奥巴马出政策,拯救次贷水深火热,也就是每户家庭减免800美金。  所以,次贷其实也就这点规模。  那么,为什么美国股市,以及中国的媒体无良小编,都吵得这么厉害呢。  摩根大通一年前有一件“伦敦鲸”事件,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清楚楚。  “伦敦鲸”,只不过因为摩根有一些资产需要调头寸。破坏了完美的互锁结构。  而此消息泄露到了市场之上,所有的人都开始摩拳擦掌,准备狙击群鲨攻击。  因为你要卖,你一定要卖。  那好,你想卖什么,什么就跌。你要买什么,什么就涨。反正你无路可去。  摩根大通最终亏损了18亿美元左右。而他仅仅是一些结构性的头寸需要调整。  但回到AIG的情况上说,AIG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的亏损是100亿。  现在你想赔偿,你就必须卖资产。  那好,群鲨攻击,你想卖什么,什么就跌。  当时,美国的股市,迅速跌到6500点左右。但这其实只不过是“杀空”的一种表现。  而不出所料的,过了几个月,他又涨回了万点。  这就是华尔街的游戏规则。  六)次贷深化  当时的次贷组合规模,在5000亿美金左右。但算上普通债券衍生品,西班牙国债,新兴国家国债,汽车MBS,信用卡MBS,整个衍生资产组合包市场,大约20000亿美元。  从数学上说,AIG犯的只是一个小错误。仅仅是波幅的变化幅度计算不足,这纯属小数点后的小数点。  但是因为他承保的标的太大,二万亿美金的细微波动,就导致了100亿美金的亏损。  当时,为了狙击AIG,华尔街势必兴风作浪。本着“你卖啥啥跌”原则,各类证券都会有巨幅波动。  当时,美国财长召集各大银行家开会,在座的全部都是面如土色。  为啥,因为这是一个负和游戏,所有的玩家“总亏损”是200亿美金。  但问题是,如果他是+9980亿和-10000亿的变化,那死的人就多了。  也就是说,在整个“次贷”危机中,有人亏损了一万亿,但还有一群基金经理,赚了9980亿。  亏损一万亿的,我们都知道了。黑名单上有雷曼兄弟,AIG,美林和贝尔斯登。  赚了9980亿的那些人,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他们不会站出来说的。  所以,“次贷危机”就总体而言,对华尔街的伤害并没有那么大。因为赢的人是“沉默的大多数”。  美国财长在次贷爆发的当日,采取了极大宽松的方法。因为他不想在债券市场看见价格战。  而此后的QE1,QE2,QE3,严肃地说,应该是美国本身的政治诉求和经济规律所致。中国小编把他们归结为次贷,是极为不严谨的。  2013年的今天,次贷早已烟消云散,美国依然迟迟不肯退出量化宽松,是因为美国本身的战略。  最后,说一下AIG事件,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是怎么个情况。  “首长,不好了,China Life出大事情了”。  “什么大事情,是不是出了反D反革命的事件啊”。  “那倒不是,听说亏了100多亿美金”。  “那就不是大事。钱的事情,都好说嘛。你去查一查,是不是收了外商红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呵”。  “我们去查过了,几位领导都很清廉。主要是遇见了百万年难遇的小概率事件,通过数学上的Markowitz方程式发生了错误…………”  “那个什么什么,就不用讲了。没拿红包就好,都是D的好干部啊。亏掉点钱,而且还是意外亏的,学费总是要教的么。真芝麻大的事情”。  “100多亿,回头写个报告就行了。几位当事人同志,先让他们引咎辞职,半年之后,保证找到同级职位东山再起”。  于是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国是永远不会发生次贷危机的。
  七)清算者  迄今为止,中国所有关于次贷的分析,全部都是错误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哪个环节漏水了。  我们整理一下次贷的错误链,他应该是这样的:  Step1:马克维兹递交博士论文,差点没通过。  Step2:过去业绩不代表将来业绩,但业界普遍将二者混用  Step3:FinancialEngineering开始制造人工美女。  Step4:AIG对“伪AAA”债券进行承保,放大100倍  Step5:这本是AIG一家的计算错误,但AIG又属于那种Too Big to fail的公司。美国政府为了拯救AIG,扰乱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秩序。  凡是在电视上观看过体育彩票开奖的观众,都会相信那个机器是彻底的无规律可寻,小球的弹跳,完全依靠概率。  但是如果你翻开报刊杂志,你会惊讶地发现,还有一片版面叫做“彩经”。  彩经甚至还有专门的彩票大师。他们认为机器的弹射,月球的运行,宇宙的规律,冥冥之中总有一点规则存在。  于是他们去算,发明的一整套的算法。包括“高区,中区,低区”,“连续球”,“横斜线”,“空格率”等等。  如果你站在旁观者的身份,你会觉得他们幼稚得可笑。那些“彩经”大师们的分析,完全没有任何物理根据。  但是,同样的事情,在金融市场,却是日复一日的天天发生。  他们认为,在金融股票市场,也是存在这种“内在”联系的。  从股市理论来讲,他们比彩经有道理。  譬如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股票,肯定呈现“你涨我跌”的态势的。  奢侈品和电影公司的股票,也会呈现对称状态。因为经济好的时候,奢侈品会畅销。经济不好的时候,人们会去看电影。  股市的分析者们,宣称他们拿了股票的K线图,分析出二家公司之间的“内在联系”,你不能说他们全错。  这是一个细小的错误,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致于次贷没有人预料得到。  这个错误就是,将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二家股票的故事,放大到整个股市2500家股票;  其波动是否仍代表“内在”联系?这个波幅β是有道理的还是瞎蒙的。  你不能说他完全100%错。但是美国人相信了,次贷的华尔街经理相信了,于是他们就吃药了。  正确的结论是,我们看见Step 2里面,将这个“内在”关系扩展到5只股票以上,我估计就很难有把握。甚至更多是盲赌,猜塔罗牌。美国的次贷倒闭公司,已经用血的教训给我们上了一课。  那么,我们进一步问,这件事情被“清算”了没有,吸取了教训没有。  答案是没有。  长期以来,众所周知,股市有二大流派。一派是“基本面”,一派是“技术流”。  基本面,讲究的是凡事都要讲个道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二家公司负耦合,因为他们是竞争对手。一家成功了,另一家则会失败。  而技术派,则宣称“数字反映一切信息”。你只要看K线图就可以了。数字的本身,就已经告诉了你基本面的一切信息。  虽然技术派在学术上毫无地位,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到处都在,无处不在。  在这次次贷危机的大失败中,其实是技术派的大失败,是计量经济学的大失败。  在整件事情中,其实是马克维兹方程式出了问题,是妄图以“数理计算推测社会演变”狂妄想法的大失败。  事实证明,社会是突变的。过去波幅不代表未来波幅。学生们是会一下子从17岁到读大学的。  那么,马克维兹方程式,被清算了没有?  FinancialEngineering,被清算了没有?  纯K线图,纯技术派的思想,被清算了没有?  以上答案,均是都没有。  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讲,“计量经济学”已经深入到美国金融方方面面,已经难以割除了。  太多的人靠他吃饭。  这并不仅仅是打到一门学科的问题了。从大学,研究室,基金经理,募集融资,衍生变化,保险精算,退休基金,保险理财,电视采访,K线研究………太多的人靠他吃饭。  就好比中医一般,你不能说他没用,但实在是文不对题。但又有几十万人靠他吃饭。在中国,你也没有办法把中医废除的。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马克维兹方程式没有被清算,就意味着次贷危机,仍然会再犯第二次。  因为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大厦,并没有被推翻。因为种种政治原因,我们天天骂次贷,但就没有人说半句Financial Engineering.  其导致的结果,是华尔街仍然在设计各种各样金融衍生产品。衍生产品不是错,但如果是基于马克维兹方程式的,我们知道他的算法是错误的。  没有从理论界进行清算,这就意味着,Financial Engineering算法会再一次产生误差。如果该公司不幸使用巨额杠杆,就会再来一次金融风暴。  如果你看懂了整个事件的逻辑,而届时你又在场身处华尔街,你将会获得十倍,百倍,千倍,万倍,一夜暴富至亿万富翁的机遇。  这是极其罕见的。即你知道这里是个错误,是个巨型套利机会。而这个错误一定会再来一次。  他不会太远的。  八)结语,次贷对中国的影响  次贷之中,我们看见几样东西:  MBS,放贷给穷人,衍生品市场,债券保险,这几件事情是好的。  FinancialEngineering,大而不能倒,计量经济学,这几件事情是坏的。  可惜的是,在目前的中国舆论之中,我们把所有好的东西,当成是坏的。  所有坏的东西,要么不知道,要么当成好的。  次贷之后,中国的MBS遥遥无期,衍生品市场已经明确被定性为罪魁祸首。政府最乐衷的是“加强监管”。  很多人不明白,清政府为什么有了火药之后,还会败给八国联军。其实我们很清楚的,这真是再清楚不过了。  (yevon_,日子夜,全文完)
  写得很好,学习下!
  确实是难得一见的高手。佩服佩服。给你发了邮件,但是邮件寄送失败,能留一个其他的联系方式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鸡肋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