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今心有哪些著作最值得读的世界名著有哪些呢?

中华诗词在信息时代显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成为许多人心灵的栖息之所。美妙的语言,唯美的意境,真诚的情感,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30首经典诵读名篇一起感受汉语的出尘之美!《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最清新的景致,最浓情的思念。《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夜幕初降,华月初升,你在想念谁?《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在离别中,更见空灵蕴藉之美,王勃,真是少年天才。《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简洁的语言背后,是深深的思念。《春江花月夜》隋·杨广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最灿烂的桃花,最美的新娘,最和谐的出嫁。《诗经·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独特的景,幽深的境,如同走进一个未知的美好世界。《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月照山前明如霜,一派蒹葭共苍苍,在此时此地告别,生寒生悲。《早秋》唐·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一叶落而知秋,一雁飞而思乡,在最凄冷的秋景中,念心中的故乡。《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外桃源,超尘拔俗,应是如此吧。《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等待,是心酸的。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醉垂鞭》宋·张先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娇美的脸上只涂着淡淡的白粉,恰如一朵野花,恬淡而幽雅地沐浴着芳春。好美的歌女!《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踏莎行》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让人回味无穷。《玉蝴蝶》宋·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秋景萧疏,花老,梧叶黄,烟水茫茫,故人不见,悲秋伤离之感充盈心头。《清平乐》宋·晏几道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一对有情人离别,先含情脉脉,而后决绝断念,原来,离别这么美。《临江仙》宋·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是怀人之作,情真、意婉、人美、语工,诸美荟萃,实罕其匹。《思远人》宋·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可豪放,也可婉约。这首词咏柳,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满庭芳》宋·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全词情深意密,布景如画,下字精美,运笔宛曲,堪称“诗情画景,情词双绝”。《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宋·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花轻似梦”、“雨细如愁”,下语婉美而韵味悠长。《临江仙》宋·晁冲之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这首词由欢聚写到分离,由分离写到梦思,由梦中相见而不愿相问,归结到春归花落,不问自明。《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写与美妙的女子错过的惆怅,实写内心郁郁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天净沙·即事》元·乔吉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柳绿花红、菩飞莺啼、美人如云,使人产生暇接的感觉,诗人以语言音韵来表情达意,颇有情致。《人月圆·山中书事》元·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此词通篇清辞丽旬,骈散相济,格调雅正,不脱自然本色,所以为佳。这30首诗词,每首都有名句,可谓字字珠玑,你最喜欢哪一首呢?图片作者:钱松岩作者:古典文学与诗词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6844095147169284615/来源:今日头条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次课我们在《伤寒论》的"概论"中谈到了《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的 历史背景,也谈到了《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怎么变成了《伤寒 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我们应当知道《伤寒论》主要的版本是什 么。这是我们上次课谈到的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讲《伤寒论》"概论"的第四个问题,《伤寒论》的内容和 贡献。我们首先应当从书名开始讲,现在叫《伤寒论》,过去叫《伤寒 杂病论》。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伤寒"的含义是什么。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 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 包括疫疠之气等。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感病。 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 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 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 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大家说了,"寒"不就是寒冷吗?为什 么"寒"可以代替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等所有的邪气呢?因 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日本有一个医生叫中西惟忠,他写过一本书叫《伤寒之研究》,在《伤 寒之研究》里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也就是 说把这个"邪"字叫做"寒"这是古代原有的意思。所以"伤寒"之所以有广 义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是因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气。不 仅在医学上是这样,在文学上也是这样。
大家可能有的读过《孟子》的,《孟子告子》篇有一段话,说现在的皇 上执行的政策不怎么英明,大家就给孟子说,你能够经常见到皇上,你见到皇上就给他提一些合理的建议,让他执行宽厚的政策,利国利民。
孟子就说了一段话:吾见也罕矣(我见皇上的这种机会和时间也是很 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这里所说的"寒之者"是指,我走了,这些献 异端邪说的,给他出坏主意、馊主意的那些人就都去了。所以这 个"寒"就是泛指异端邪说、馊主意、不良主意的这些人。所以这 个"寒"字决不是说别人拿着冰块去冻皇上。所以在汉代,在古代这 个"寒"字泛指"邪气"。因此"伤寒"它自然就可以代表人体感受一切邪气 所造成的疾病的这样一个广义的概念。
狭义的概念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人体感受寒邪就可以叫做狭义的伤 寒。为什么加个风呢?因为风为百病之长,如果只有寒邪没有风邪带领 的话,寒邪不能单独伤人。(因为风邪是善行而硕变的,只有风邪带领 寒邪才能够伤人。)所以我们在讲伤寒的狭义概念的时候,要将风、寒 邪气并称。人体感受风寒邪气,而且还要加一个"感而即发",感邪以后 马上发病,这是为了除外伏气温病。冬伤于寒,邪气潜伏体内,没有发 病,春必病温,这是《黄帝内经》的话。你说是不是感受了寒邪了, 是!可是到春天才发病,它就不叫狭义的伤寒了,它属于广义的伤寒范 畴。所以我们在给狭义伤寒下定义的时候,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 而即发的病证"。
这个概念或者说是这个含义是我们要学《伤寒论》的时候必须知道的, 我们的题库里是以名词解释的方式,或者是以选择题的方式,经常出 现"伤寒的含义是什么"这样的题。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大家琢磨 琢磨这个伤寒是什么概念?是广义的概念。《难经》里说到"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段话里头,它既有广 义的含义又有狭义的含义。"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其中"有中 风,有伤寒"的这个"伤寒"是狭义的。所以古代关于伤寒的广义和狭义的 概念经常在书里用得到。
另外,在《千金要方》引《小品方》里的一句话说:"伤寒,雅士之词, 云天行、瘟疫,乃田舍间号耳"。这些病,知识分子、医学家把它叫 做"伤寒",可是田舍间,那些种地的百姓们把它叫做天行病、瘟疫病。 《肘后方》里说:"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凡是那些 达官贵人,那些知识分子,医学家说文雅的话,把这些病叫做"伤寒", 而民间的百姓把它叫做"时行"。
"天行"也罢,"瘟疫"也罢,"时行"也罢,这都是指的外感病,都是指的 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而知识分子们,医学家们都把它叫做 伤寒,由此可见,伤寒的广义概念和伤寒的狭义概念,在古代的医学著 作中广泛存在的。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要把西医的术语翻译成中文,翻译的时候自然 就要寻找汉语中固有的一些词汇来翻译西医的术语。由伤寒杆菌、副伤 寒杆菌引起的那种肠伤寒和副伤寒,在翻译的过程中怎么办呢?找来找 去,这些伤寒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肠伤寒和副伤寒,就从中医的术语 里选了一个词,就选了"伤寒"。应当说,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是专指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劣性传染病,它和中医所说的有广义 含义和狭义含义的"伤寒"含义是不一样的。当然中医用治疗伤寒病的这 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去治疗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病,那个伤寒病在一定的 阶段用中医中药的手段去治疗,还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所以说这两个概 念是不一样的。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论"是什 么意思?我在这里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的一句话:"论也者,弥伦群 言,而研一理者也。""弥"就是广泛的意思,"论"是收集的意思,"群"就 是众,广泛的收集众多的医家的观点,去研究、去探讨一个问题。因此 《伤寒论》应当是众多医家治疗伤寒病经验的一个综述、总结。
《伤寒论》是公元2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为什么说它是总结 啊?因为它的体裁,《伤寒论》,《伤寒杂病论》,"论"的体裁就是一 种综述,收集了众多医家探讨治疗外感病和治疗杂病的这种经验的一个 集合。
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谈完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具体谈谈《伤寒论》的内容 和贡献。内容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从它10卷22篇各篇都大体是什 么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谈。另外,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谈。
首先我们看10卷2篇的内容。这22篇,第一篇简单地写是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辨脉,主要是辨别病脉,平脉,"平",正常的意思,平脉 有一大部分内容是讲平人的、正常人的脉象。当然,"平"也有辨的意 思,在平脉篇里头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讲病脉的。这两篇内容属于仲景脉 学的精华。
仲景脉学在中医脉学的发展史上介于《黄帝内经》和王叔和的《脉经》 以至李濒湖的《脉学》之间的过渡阶段。中国脉学的发展,《黄帝内 经》是奠基,张仲景是进一步发展,而到王叔和的《脉经》,特别是到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使脉诊走向完善。
我们今天讲《诊断学》的时候,用的主要是王叔和的《脉经》和李时珍 的《濒湖脉学》的内容。而从《黄帝内经》到李濒湖的《脉学》之间的 过渡就是张仲景的辨脉篇和平脉篇。因此许多它的脉象主病和我们今天 所学的有不一样的地方。
在《伤寒论》里头,迟脉,我们今天都说是主阳虚,气血运行迟滞才导 致了迟脉。可是在《伤寒论》中,脉迟,既可以主阳虚,而常常主"阴血 不足",阴血不足,气血运行迟滞,因此出现了迟脉。我们以后讲迟脉的 时候,"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明明 讲的是迟脉是主营血虚。
再说这个浮脉,我们今天学的时候都是主邪在表,邪在表,正气抗邪于 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脉轻取即得。但是主表的这种浮脉是"轻取即 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所以我们学脉学的时 候都是这样来讲。但是在《伤寒论》中,浮脉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热。 像白虎汤适应证,"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那个浮脉就主热。像"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 胸汤主之",那个浮脉也主热。像"心下痞,按之软,其脉关上浮者,大 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那个浮脉还主热。为什么浮可以主热?主热的浮脉 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实际上主热的浮脉是指"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 血涌,血管扩张",既然血管扩张的话,脉轻取即得,仲景就把这种脉象 叫做"浮脉"。但是主热的这种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这是和 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这种主表的浮 脉是不同的。所以,当我们学习仲景的脉学的时候,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仲景的脉学和后世的脉学,和当今所学的脉学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 想研究一下,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由《黄帝内经》到《脉经》到李濒 湖的《脉学》之间过渡阶段的脉象主病的话,你可以看《伤寒论》的 《辨脉篇》和《平脉篇》。
第三篇是《伤寒例》。《伤寒例》这篇内容可以看成是张仲景对外感热 病的认识的总论。它引用了大量已经遗失的《阴阳大论》的内容,也引 用了《黄帝内经》的一些内容。它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正常气 候的变化,自然界异常气候的变化,讲了外感病的成因和分类,讲了外 感病的治疗原则、护理原则、预防原则,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仲景 对外感热病的一个总的论述。我想讲温病的老师肯定也提到了《伤寒 例》对温病学的贡献,所以关于伏气温病的问题在《伤寒例》中都可以 见到。
第四篇是《痉湿暍》。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一 类病;湿病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所导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显然它是属 于广义伤寒的范畴。由于《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证篇"主要描述的是狭 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发生以后,在它的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病证 的辨证论治。所以《痉湿暍》放在这里主要是和后面的狭义的伤寒、中 风相鉴别、相比较的。在《金匮要略》里有"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有 证候、有方药,在《伤寒论》里湿暍病只有证候,没有谈到治疗方药。
所以在《伤寒论》里放这样一些内容主要是和狭义伤寒鉴别、比较的。
这四篇内容我们的教材里是没有的,我们把它叫做前四篇。如果大家作 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学者,像一个温病学的研究学者,他一定要研究《伤 寒论》中的《伤寒例》。要专门作为一个诊断教师、诊断教授,要研究 脉学发展历史的话,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辨脉"、"平脉"。中间 有10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 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然后就是 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然后"辨霍乱病 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第五开始 到第十四中间有10篇内容。这10篇内容我们把它叫做"六经病证篇"。
尽管其中有一些内容,比方说"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和"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它不属于六经病的内容,但是它放在后面,一个是和伤寒 病相鉴别的,一个是对于六经病病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比方说劳复 的问题、食复的问题、痰饮水湿等等这些问题,怎么进行治疗,怎么进 行护理。这10篇内容一共398条,涉及到的方剂是112方。有的书上说是 113方,那是因为有一个方子叫禹余粮丸,只有方名而没有药物,所以我 们通常说它112方。当然这个统计也不是特别精确的,因为有的加减方他 统计了,有的没有统计,当然我们习惯这么说,大家也就这么认可。所 谓398条,112方并不是《伤寒论》的全部内容,只是中间这10篇的内 容。而我们在大学里的《伤寒论》五版教材的原文就选自于这398条之 中,大概选了300多条。而我们在本科阶段要求大家特别熟悉、特别掌 握,甚至要求大家能够背会的条文也就是100多条,我给大家选了112 条。
前4篇加上中间10篇才14篇,还有8篇我们把它叫做后8篇。后8篇是什么 内容呢?第十五篇是"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哪些病可以发汗,也就 是说哪些病适合发汗,所有可以发汗的病证都在这一篇。第十六篇是"不 可汗篇",所有禁用发汗的条文都在这里头。第十七是"汗后",所有发汗 以后造成的各种坏病,造成的各种变证,怎么样进行救治,都在第十七 篇。这些原文绝大多数出自中间的"六经病证篇"的条文,也有一部分条 文不见于"六经病证篇"。
所以从总体来看,后面的内容是前面的"六经病证篇"按照治法重新进行 归类和编排的一种东西。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条文,并不见于"六经病证 篇"。我们作为《伤寒论》的研究者,后面这8篇内容也一定要去了解。 你比方说,在桂枝汤方后关于发汗的要求,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 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小汗出的样子。 遍身,什么叫遍身?是不是说心口窝、后背见到汗就叫遍身,在前面都 没有交代。在"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里说得很清楚,说"凡发汗,欲令 手足俱周"。什么叫遍身呢?就要手脚都见到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 周"是对"周遍"的注释。漐漐然就是小汗出的样子,就像细雨蒙蒙一样。 出多长时间呢?"令一时间许",要出一个时辰的汗出两个小时。
在古代,把昼夜分成十二个时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时辰。现在我们和国际接轨,把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段,为了和中国传统的计时能够 区别开,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小时"。它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 然,令一时间许",你只有持续盖被子保温两个小时,这样才能达到汗出 透了,才能够达到汗出邪退,脉静身凉的效果。所以"辨可发汗证脉证并 治篇"等后面八篇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另外我们在文字校勘上,也有重 要的参考意义。如太阳病篇有一条原文说,这个病,病程已经很长了, 说其人不呕,是除了少阳病,邪没有传少阳,说"清便欲自可"。
清,是指便、排、拉,清便就是拉的大便,为什么这样解释,我后面会 说。拉的大便,"欲自可","可"犹宜也,就是正常,大便是正常的。这 个"欲"自可,如果当作"欲"字讲的话,那肯定是现在还不正常。
实际上我们在后面的"清便欲自可"作"清便续自可",由此我们知道,在 太阳病篇的"清便欲自可",这个"欲"字应当是"续"字的通假。
为什么可以是通假呢?因为"欲"和"续"在古代是同一个韵部的字,同一 个韵部的字就可以通假。但是同一个韵部的字的字有很多,你必须有证 据才能够说是通假。什么证据呢?"同本以互见"或者是"别本以见例"或 者是"同本以互证"。就是有两本书,这本书是"清便欲自可",那本书 是"清便续自可"。像王叔和的《脉经》所收集的《伤寒论》里,就作"清 便续自可"。这叫什么呢?"别本以见例"、"同本以互证",在太阳病篇 是"清便欲自可",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是"清便续自可",由此就 证实"欲"通"续"。这就像我们在座的大夫,你写一本书,在这本书里 头,你开你的经验方,是个"钩藤",结果你开处方呢,你开了个"勾 丁",两千年以后这个著作是当时人们学习的一种规范,两千年以后人们 还发现了你开处方的手稿,哎呀这个处方上写的"勾丁",而书上写的"钩 藤",他们就考证在公元2002年前后"藤"和"丁"是同一韵部的字,而且又 有同一个医生,在书上是这个"藤"在方子上是这个"丁","丁"通"藤", 所以通假字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在读张仲景的书的时候,"可下"篇 是"清便续自可",在太阳病篇的"清便欲自可",于是我们就知道了这 个"欲"通"续"。他排的大便持续是正常的,那就提示病没有传入阳明。
我们接着讲后8篇。后8篇无论在文字的校勘上,还是对前面的内容补充 上,我们要深入研究《伤寒论》的话,都应该有所了解。第十八篇是"可吐",第十九篇是"不可吐",第二十是"可下",第二十一是"不可下",第 二十二是"汗吐下后"。二十二篇的内容就是这么多。后面这8篇,可发 汗、不可发汗、汗后、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汗吐下后,我们 把它叫作"可与不可"诸篇。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就是《伤寒论》10卷22篇的全部内容。我们既然要学《伤寒》,不能 光看一看讲义,起码应当知道《伤寒论》原书10卷22篇,每篇大体是什 么东西。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谈《伤寒论》的内 容。在《伤寒论》中,它涉及到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也涉及到了杂病 的辨证论治。但是无论是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也罢,还是杂病的辨证论治 也罢,它都贯穿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这种方式在理论上他创立了 六经辨证体系。
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学的著作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班 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医经"。另外一类是经验用方的著 作,《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经方"。基础理论的《医经》缺乏临床 的实际治疗,《黄帝内经》只有十三方,今天看起来实用的也不多。经 验用方呢?像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治百病方》,缺少理论的指 导。而只有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他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辨外 感病,在《金匮要略》里用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来辨杂病,而这种辨证 方法是在理论指导下,辨出证来之后,据证立法,然后方随法出,这样 一个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才落实到临床上。六经辨证体系的具体内 容,我们下面讲第五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专门谈到。
这个"法",包括治则和治法。从治则来看,伤寒是一个外感病,外感病 就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伤寒论》从头至尾贯穿了扶正祛邪 的原则。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后世医家把它总结为"扶阳 气、保卫气、存津液",像陈修园他总结的《伤寒论》贯穿始终的是"保 卫气、存津液"。四版教材、五版教材提到它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扶阳 气",其实这些都是从扶正的角度来谈的,而《伤寒论》最多的是用了 汗、吐、下等等祛邪的方法,因此,我们的远程教育课件上把《伤寒 论》的治则写得很多,实际上归纳起来就是扶正、祛邪两大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祛邪的时候不忘扶正。
《伤寒论》在1800年以前就强调了扶正祛邪这个治疗原则,这个治疗原 则在今天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的。
在治法上,《伤寒论》把中医所说的八法,在临床运用得非常好。或者 说所谓的八法就是从《伤寒论》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汗法治疗邪在体表,具有发汗的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 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都出自于《伤寒论》。而这些方子,对真正寒邪 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吐法,我们今天不怎么常用,但是在中医的历史上,吐法可以治疗许多 复杂的疑难病证。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伤寒论》。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下法 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 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 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 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和法,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 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 机不利的证候。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 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 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凭一口 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
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 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 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 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 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
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 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 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 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热, 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这都 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 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 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 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消法,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 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热都比较和缓。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 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在《伤寒论》 中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 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
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还有针药并用的方法,还有针和灸并用的方 法,还有药物和食疗并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这是我们从法的角度谈,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
在方剂学上,我们刚才提到,在《伤寒论》记述了112方,这方绝大多数 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剂量准确。比方说有一个部门用五苓散来做动物实 验,五苓散这五个药如果按照《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比例,泽泻量最 多,桂枝量最少,猪苓、茯苓、白术的量居中的话,喂动物,就有很好 的利尿作用。如果你把这五个药的剂量各等分做出来的散剂去喂动物, 几乎没有利尿效果,所以说剂量准确。
再举个例子,日本有一个药理学小组,拿白虎加入参汤做成煎剂,非糖 尿病的动物模型口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大家都知道,用四氧嘧啶给大 白鼠注射之后,抑制胰岛细胞的分泌,胰岛素分泌减少了,动物的血糖 就升高了。然后按照原方的药物组成,按照原方的药物剂量比例做成白 虎加入参汤,给这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口服,结果发现有很好的降血糖 效果。可是在我们想来,糖尿病的病人,你还能用粳米吗?粳米是碳水 化合物啊。你还能用甘草吗?甘草带有甜味呀。所以日本这个研究小组 也同样这么想。它用一个药一个药的试,结果发现这五个药单独使用的时候,只有知母和人参这两个药有一点降血糖的效果。至于粳米、石膏 和甘草这三个药单独使用不降血糖。于是他们就想,整个方子的降血糖 作用会不会是知母和人参加起来所产生的效果呢?结果这两个药合用之 后,发现并不能提高降血糖的效果。然后他们就调整知母和人参药物之 间的剂量比例,发现把人参用多了之后,降糖作用不仅不提高反而下降 了。因此他们认为,单独使用具有降糖作用的知母和人参之间,可能在 剂量比例上不适当的时候,它们的降糖效果反而具有拮抗作用。
知母单独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提高,人参单独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 也提高。石膏单独使用不降糖,但是它对知母和人参的降糖作用具有协 同效果。接着试验,把知母和人参两个药放在一起,把人参加用到降血 糖作用接近消失的时候加入石膏,发现降血糖作用可以提高,随着石膏 量的增加,降糖作用逐渐提高,当然这是有限度的,石膏加到一定程度 之后,你再加量,它的降糖作用也不再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依次加 入单独使用没有降糖作用的粳米,降糖作用进一步提高,再加甘草,降 糖作用又进一步提高,说明石膏、粳米、甘草对整个方子的降糖作用都 有协同效果,现在五个药用齐了,降糖作用没有恢复到原方的水平,为 什么?这次试验的时候人参的量用多了。当把人参的量降到原来剂量水 平的时候,降糖作用最好,把人参拿掉,就是白虎汤,发现降糖作用又 很差。所以日本这个药理试验小组非常奇怪,不知道中国的古人是用什 么样的方法找到了这样优化组合的方药组成,找到这样优化的剂量比 例。
所以我说《伤寒论》112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多一个药少一个药都会 影响疗效。然后,剂量准确,疗效可靠。你看这些方子,你说清热的, 它就是清热,你说发汗的它就发汗,你说泻下的吃完了不用多长时间它 肯定是泻下,催吐的立竿见影,喝下去就会吐出来,所以疗效可靠,不 仅经得起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的检验,也经得起现代的实验室中的药理实 验的检验。
在药物学上,《伤寒论》用药不多,一共才76味。不过我要说明的是统 计的方法,或者说统计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人把开水、清浆水、雨水, 这些煮药的水都算了进去,他算的药数就多。我这里说的是76味药,不包括特殊的水。当然包括了清酒,清酒作为溶媒,我也把它包括进去 了。这些药在炮制上都非常严格,比如,麻黄要去节。
昨天有个老师问我,麻黄为什么要去节呀?我说麻黄节和麻黄根是敛汗 的,而麻黄是发汗的。麻黄汤用麻黄要取的是发汗的作用,当然要把麻 黄节去掉。桂枝要去皮,桂枝本身就是桂树的细枝,它有什么皮可去 呀?实际上,桂在汉代桂枝和肉桂是不分的,所谓桂枝去皮,是说你采 来这么大堆桂,要把带有粗皮的粗的枝子去掉,因为带有粗皮的那个东 西不是走表的,它是走里的,有温里的作用,那就是我们后世的肉桂 了。所以要把有温里作用的这些粗的枝子去掉。杏仁要去皮尖,附子要 是回阳就逆的话,它总是生用,要是温里散寒的话,它总是炮用,从来 没有发现一次是该生用的他用了炮附子,该炮用的他用了生附子,从来 没有发现一次这样的差误,所以在药物学上也是有巨大贡献的。
我们从理、法、方、药的角度讨论了《伤寒论》的巨大贡献,除此之 外,它在药剂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什么叫药剂技术呢?中药的剂型 涉及到汤剂、丸剂、散剂,在《伤寒论》里还涉及到灌肠剂,涉及到含 剂。你看我们今天的含片,在《伤寒论》里虽然不是含片,但它都有含 剂。还涉及到肛门栓剂,在《金匮要略》里还有吹鼻剂、滴耳剂、阴道 坐药,剂型就更多了,这是药剂技术。直到今天许多药剂技术还是根据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护理知识,吃了药以后哪些饮食是要禁忌的,怎么 样去发汗,这都涉及到护理知识。所以《伤寒论》不仅是中医临床医学 的奠基,它还是药剂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护理学的奠基。你像 《护理学》的讲义,一开始讲中医护理基础的时候,首先提到的就是 《黄帝内经》,随后提到的就是《伤寒论》。
就《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做这样一个小结:《伤寒论》是中国医学 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它是公元二世纪前中 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这两句话是讲《伤寒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地 位,底下就讲它的内容,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多种 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并且涉及到中医的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
这是我们讲它的内容,下面要归纳总结的是它的贡献。它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 学上确立下来,并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它的第二 大贡献是在方剂学上,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 精确,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 因此,《伤寒论》的问世就为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并且 也是《中医药剂学》、《中医方剂学》、《中医护理学》等等,多学科 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习之路漫漫,有同行者走得更远。添加微信号 a309938477,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中医资料。公众号【风湿骨病疼痛专科】防失联,欢迎关注我加入交流,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中医传人】,一起学习进步。我们有专业老师咨询、指导,全部的知识和学习资料都可以分享给大家。谢谢!最近涉及专业的文章都无法发布,只能进行一般性科普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生必读的经典书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