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看不懂的书还要继续看吗感觉很费脑 是不是文化程度低?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首先,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看书没老一辈人多?”我认为认为并不是。在阿里发布的《2018中国人读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80/90后已经是中国阅读力量的主力,合并一起占比达到了65%左右;而我们父母亲那代人也就是70/60后的占比仅21%。显然,从电商平台的购买数据来看,8090后已经是主流人群了。此外,在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年度报告》中,35岁以下的人群阅读量占比总和,同样远远超过了35岁以上人群阅读占比。一叶落而知秋,数据样本即便不够全面,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年轻人看书没有老一辈多这样的问题并不能成立。其次,再谈一谈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普遍看起来更有知识有文化。在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我找到了一份《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其中一段是这么写的: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素质十分低下,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质的飞跃。1982年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7.2%,1990年占9.4%,2000年占14.7%,2010年达到22.9%,2018年提高到29.3%,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尤其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显著提高,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仅有0.6%,1990年为1.4%,2000年上升到3.6%。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长,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不断增多,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8.9%,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了13.0%,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1个百分点。此外,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8年的9.26年,增幅将近80%。因为历史的原因,老一代人在动乱、饥饿中成长,即便想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要先解决生存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一步步繁荣,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追求精神上富裕的人自然越来越多。更丰富的知识,同样也是满足自身精神追求的一部分。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阅读信息也越来越方便。小时候,我们家里每个月都会购买故事会,可以说那是我获取“故事”的唯一途径,也是除了看电视以外的唯一娱乐。而现在,只要打开知乎,上面有数不尽的故事任君采劼。小时候,想要知道今天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只能等到地方台的晚间新闻,才知道原来今天莲前在修路,同安出了一起交通事故。而现在,只要打开微博,地方的新闻实时为你更新。小时候,如果想要获得知识,除了课堂的老师教学外,课外书或许是唯一的选择。而如今,各种科普节目、高校名师的课程、不同行业前辈的分享,只要你肯学,一定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知识。百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反之亦如此,国富则少年富,国强则少年强。如果当代年轻人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比不上先辈们,那才值得引人深思。首先这是个伪命题,现代的年轻人看书的量不可能比“老一辈”少。不知道你定义中的“老一辈”有多老,四五十岁?六七十岁?我不知道在一个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年龄阶层里,是什么让你形成一种“老一辈”人读书多的印象的?你不会拿“我姥爷”“我爷爷”举例吧?你家的老人是老人,公园里跳广场舞下象棋的老人也是老人,他们一年能读一本书吗?如果你非要拿个例比整体来抬杠,那就没法说了,你拿钱钟书比抖音快手几亿用户的话,那年轻人阅读量确实8行。年轻人根本就不是看起来更有文化,他们是真的比上一辈更有文化。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谁说看书就是唯一的学习途径了?直到2020年,我爸妈还经常嘱咐我——要多看书啊!我从不反驳他们,因为在他们那代人眼里,看书是最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了。他们根本意识不到,网络带来的高信息密度,对书籍形成了多么大的碾压级优势。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本人一天要批复两百多斤的文件。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那个年代的人写字用竹简,所以两百多斤加起来可能也没几千字,一天阅读几千字,这已经是一个勤劳皇帝能做到的标准了。所以那个年代的记述都极其简略,四书五经都是几万字的水平,司马迁写一部五十二万字的史记,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大书了。古人所谓的学富五车,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慧施读过的书能装满五辆大车。有人还专门算过,五辆车的竹简大概能写九万多字。换句话说,在战国时期,能读过九万字的人就已经算是天下知名的学者了。以这个角度看,知乎人均学富五车。后来随着纸质书的普及,司马光开始敢给皇帝编《资治通鉴》这种三百万字的作品了。而且皇上说我一天看两本,一年多就能看完。这要让秦始皇一天看两本《资治通鉴》,秦始皇估计能把司马光给斩喽。等到明清的时候,随着印刷术的不断进化,以及造纸技术的改进,《三国演义》、《红楼梦》这种书都能成为家常读物了,写东西也不用文言文了,因为不用考虑篇幅带来的成本问题。就像电报时代人们用汉字来代替日期,以节省字数降低成本(如巳齐代表六月八日,午艳代表七月二十九日)。而现在的人打字毫无成本,除了文字外甚至还想发个表情包。如果清朝有“老一辈”,可能也会说:你看的这些《三国》、《红楼》都是什么东西啊!赶快去看看《诗经》、《春秋》才是正经!《红楼梦》确实没有诗经里的风雅颂高雅,可是潜心看红楼梦三天可以看完,翻完近四万字的《诗经》竹简也需要三天,那么同样三天下来,你说是红楼梦的读者更了解清朝呢?还是诗经的读者更了解周朝呢?信息密度的提高,带来了人摄入信息效率的提高,网络让人类摄入信息密度的效率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在现代社会还坚持认为看书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跟在清朝劝人看竹简是一个概念。书籍自然有它无法替代的优点,但这些优点并不足以遮盖它信息密度低的缺点。如果想要深刻的研究某事物,不钻研纸质书是不可能的,我本人常年把床头摆的跟书架似的。但是,如果有人问我我主要的信息来源是什么,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说是网络。从摄取信息题材的宽度,到摄取有效信息的密度,网络都比书籍强太多了。现代人总说“碎片化”的知识,虽然这个习惯被很多人吐槽,但它的确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更全面的知识。你想了解地理,没必要看一遍国家地理图册,看看知乎的相关问题也能看个大概。你又不是专业的学术人才,从“了解”的角度讲,网络比书籍效率的高的多,当然代价可能是知识体系博而不精。“玩手机”这个说法本来就是错误的,同样使用手机,看抖音打游戏也是用,刷信息流看电子书也是用,用法不一样收获不同。要引导人们正确的使用网络,而不是死抱着上千年前的学习方法说你们这群后生都是异端,抱残守缺的结果只能被时代淘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不懂的书还要继续看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