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郭磊个人信息简介资料郭强介绍

  中文名: 赵恒煊  外文名: HengxuanZhao  别 名: 恒煊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星 座: 摩羯座  血 型: O型  出生地:河北省张家口市  出生日期 :1960年1月12日  职 业 :演员  经纪公司: 世纪星润影视传媒  代表作品:白眉大侠、大雪无痕、铁道游击队、十三省  主要成就:河北省政协委员  赵恒煊,中国内地演员,1960年1月12日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世纪星润影视传媒签约艺人,河北省政协委员。1994年,主演了同名武侠题材改编的古装武侠剧《白眉大侠》。2000年,主演了历史人物传记片《成吉思汗》。2003年,主演了雷献禾执导的反腐打黑三部曲终结篇《大江东去》。2006年,主演了军事战争剧《风云泸沽湖》。2008年,主演了真实故事改编的《情系北大荒》。2010年,主演了现代情感戏《无情道》。2012年,出演了海顿执导的谍战剧《浴血太行之尖刀出鞘》。[早年经历]  赵恒煊11岁就到张家口市京剧团做了演员,学的是武花脸,不仅有一副好嗓子,还练就了一身的武功。1984年,他被选中到山东拍电视剧《水浒》中演一百单八将中的一员,就这样,他从戏剧界一脚踏进影视圈后,就再也没回头。1989年,赵恒煊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演艺经历]  1994年,与邢岷山、张子健共同主演了同名武侠题材改编的古装武侠剧《白眉大侠》。  2000年,在雷献禾执导的反黑剧《大雪无痕》中饰刑警大队长郭强;随后,主演了历史人物传记片《成吉思汗》。  2001年9月,与任程伟共同主演了反腐打黑的公安题材的《绝不放过你》。  2003年3月,主演了雷献禾执导的反腐打黑三部曲终结篇《大江东去》,饰演反一号陆天宇;同年,与何政军共同主演了描写反黑缉毒的电视剧《无怨无悔》,出演大毒枭 。  2004年2月,参演李源执导的反腐打黑除恶作品《阻击罪恶》。  2006年4月,出演了根据民国八大奇案改编的《津门烟云》;随后,李欣凌共同主演了军事战争剧《风云泸沽湖》。  2007年5月,领衔主演了根据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神话作品《王屋山下的传说》;8月,主演了歌颂公安干警执法为民的主旋律作品《警中英雄》,扮演公安局长丁洛山。  2008年5月,加盟了抗联秘史题材剧《十三省》;9月,主演了真实故事改编的《情系北大荒》,并在本剧当中担任导演。  2009年5月,加盟了雷献禾执导的年代戏《大掌柜》,赵恒煊在剧中饰演大当家;随后,主演了改编自真人真事的《战火中的青春》,赵恒煊饰演侦察班班长“老刁”。  2010年1月,与赵子惠共同主演了现代情感戏《无情道》,赵恒煊饰演反一号“吴冠军”;5月,参演谍战剧《利剑无锋》,剧中与杜源合作;9月,加盟了王新军执导的讲述枣庄人民的战后生活的《铁道游击队战后篇》,饰演大队长刘洪。  2011年4月,主演了集战争悬疑反特为一体的电视剧《盗火线》,饰营长祝新华;12月,与保剑锋、杨恭如共同主演了年代古装戏《江山风雨几多情》,挑战大反派马祥琪一角。  2012年12月,出演了海顿执导的谍战剧《浴血太行之尖刀出鞘》。  2016年1月,拍摄 由中央电视台和韩国KBS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历史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在这部纪录片中出演一代抗倭名将明朝水军都督“陈?U”;4月,赵恒煊做客《马兰花开》。[主要作品]  参演电视剧:  娘要嫁人2013  导演:乔梁  浴血太行之尖刀出鞘2012  导演:海顿 主演:张恒, 王艺禅  江山风雨几多情2011  饰演:马祥祺 导演:王晓明 主演:保剑锋, 杨恭如, 李修贤  铁道游击队战后篇2011  饰演:刘洪 导演:王新民 主演:刘长纯, 张亚坤, 史兰芽  奸细2011  饰演:邓彪 导演:海顿 主演:佟瑞欣, 海顿, 王奎荣  盗火线2011  饰演:祝新华 导演:高升中, 海顿 主演:刘子豪, 卢海华, 海顿  利剑无锋2010  导演:刘恺 主演:尤勇, 颜丙燕, 于晓光  无情道2010  饰演:吴冠军 导演:余丁 主演:赵子惠, 孙洪涛, 陶慧娜  大掌柜2009  饰演:大当家 导演:雷献禾 主演:张国强, 刘威葳, 杜志国  留神2009  饰演:高峰 导演:海顿 主演:海顿, 张恒, 吴秀波  瑞雪丰年2009  饰演:杜喜宽 导演:康宁 主演:丁嘉丽  战火中的青春2009  饰演:老刁 导演:陈亚洲 主演:黄明, 贾青, 金伽  津门烟云2008  饰演:魏世臣 导演:李森 主演:罗海琼  警中英雄2008  饰演:丁洛山 导演:孙波 主演:王玉璋  情系北大荒2008  饰演:邱大梨 导演:张新建 主演:朱亚文, 齐奎, 梁林琳  闪亮军刀/十三省2008  饰演:耿殿君 导演:雷献禾 主演:赵子惠  愚公移山/王屋山下的传说2008  饰演:愚公 导演:吴家骀 主演:冯华南, 谢兰, 杜源  井冈山2007  饰演:余洒度 导演:金韬 主演:潘雨辰, 王伍福, 侯勇  虎穴剿匪/风云泸沽湖2006  饰演:翁浩然 导演:刘晓龙 主演:李欣凌  森林武警2006  新英雄虎胆2006  饰演:纪元 导演:于立清 主演:吴秀波  红色天网2005  饰演:周飞 导演:谢洪 主演:何政军  铁道游击队2005  饰演:刘洪 导演:王新民 主演:史兰芽、刘长纯、矢野浩二  阻击罪恶2004  饰演:苗旭 导演:李源 主演:董勇  大江东去2003  饰演:陆天宇 导演:雷献禾 主演:李幼斌  裸雪/权利Ⅱ/共产党员2003  饰演:郑京生 导演:曾剑锋 主演:鲍国安  永不言败2003  导演:张来京, 马鸣远 主演:丁志诚  无怨无悔2003  饰演:苏国能 导演:刘建华 主演:何政军  血脉2002  饰演:肖洪波 导演:雷献禾 主演:左翎, 侯传杲, 侯天来  人大主任2002  饰演:曹二勇 导演:唐敬睿 主演:鲍国安  绝不放过你2001  饰演:陈一龙 导演:雷献禾 主演:任程伟, 刘之冰  大雪无痕2000  饰演:郭强 导演:雷献禾 主演:任程伟  百姓  2000  光荣之旅2000  饰演:作训参谋 导演:王文杰 主演:濮存昕  成吉思汗2000  饰演:扎木合 导演:王文杰  笑一笑十年少1999  导演:林蓝 主演:达达  胡雪岩1996  饰演:柳成祥 导演:金韬 主演:陈道明, 茹萍, 张子健  警方1101996  饰演:刘汉 导演:孙波 主演:刘继忠  梨花湾1995  饰演:豆子  白眉大侠1993  饰演:徐良 导演:王文杰 主演:李婷, 秦川, 邢岷山  窑神1993  饰演:陈七 导演:王超 主演:薛俨  水浒1983  饰演:穆春  参演电影:  浪子街1994  饰演:王金星 导演:薛彦东 侯文瑞 主演:徐卫、王佳宁  秃探与俏妞1992  饰演:于雷 导演 :雷献禾 主演:吕凉  大禹的传人1992  饰演:崔进军 导演:金韬 主演:李幼斌  毒草莓1991  饰演:丁林 导演:贺米生 主演:张甲田}
社区医疗现状篇1
[关键词] 临终关怀;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27-04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SHI Hongrui ZHANG Ying GUO Xiaoyan ZHANG Feng
Nursing College,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zhi city.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factors, were conducted in 4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in Changzhi cit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Results 15(30.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hospice care, and 26(53.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were planning to conduct hospice care. 17(34.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27(55.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planned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Ideal service places were mainly nursing hom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hospice care were mainl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hospice care, such as diverse service requirements, lack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deficiencies, and cognitive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ies of Changzhi city is not optimistic.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wareness and outreach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倍受重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惠及民生,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尤为迅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场所,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如何推动社区临终关怀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课题[1-5]。把握好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旨在进一步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6月选取长治市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社区老年临终关怀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以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15所(3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有此打算的26所(53.1%),没有此打算8所(16.3%)。17所(34.7%)对所管辖社区的居民进行过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27所(55.1%)计划进行,5所(10.2%)没有计划。见表1。
表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2.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工作人员理想的临终关怀场所问题回答256人次,理想场所回答为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的46人次(1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人次(26.6%),综合医院41人次(16.0%),养老院55人次(21.5%),居家病床46人次(18.0%)。多数(82人次,46.3%)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由医务人员和家属共同实施更好,其次为家属(55人次,31.1%)。见表2。
表2 工作人员对社区临终关怀的定位
2.3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
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困难调查共437人次,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83人次,19.0%)、政府重视程度不够(82人次,18.8%)、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缺乏(82人次,18.8%)等方面。对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措施调查共422人次,主要体现在增强政府行为力度(92人次,21.8%)、制定相关法律法规(90人次,21.3%)、增加服务机构(84人次,19.9%)等。对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26.4%)、亲属陪伴(26.4%)、维持一般治疗至患者去世(21.0%)等。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6,7]。国内学者对上海市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8]。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服务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次调查旨在为加强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3.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临终关怀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中仅有30.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34.7%进行过相关宣传。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被服务的对象较少,多数是在社区进行一般性治疗,并不住院。社区所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诊疗、转诊、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社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临终关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设备、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9];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3.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目前临终关怀的实施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主要以宁养院、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等为主。本次调点访谈临终关怀建设的参与者及实施者,结合本地情况,多数工作人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理想的实施场所。选择医护人员和家属为理想的临终关怀实施者。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选择就近医疗的家庭逐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可能更加专业,但经济负担也相应较大。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实施的主导,但由于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家属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家属的参与不仅能够解决被实施者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3.3 社区临终关怀开展的影响因素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在缺乏经费支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缺乏规范的管理、公众的认知不足等方面。促进因素方面基本与影响因素相互契合。虽然政府在新的医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基层倾斜,扩大了投入,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这种制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10]。本次调查在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内容。与相关报道[11,12]相似,本次调查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内容需求较多、范围较广。“尽力抢救并治愈”、“条件允许则应用先进手段、药物延长患者寿命”等部分需求已经超出临终关怀的范围,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才能有效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服务在长治市社区开展情况不乐观,亟待加强宣传,需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扩大认知度和服务范围。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虽然有自身便利条件,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必定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点[13-16]。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争取多方支持,科学管理,相信经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晶,刘素珍.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3):758-759.
[2] 孙晓峰,孙金海,郭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 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84-85.
[3] 王丽萍,李亚洁. 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6-69.
[4] 杜伟华.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8-159.
[5] 辛婵滢.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进展[J]. 上海医药,2014,35(18):38-42.
[6] 钟敏,孙伟,钟宁,等.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分析[J]. 上海医药,2013,34(8):46-49.
[7] 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8] 袁炜. 上海市社区临终关怀2012年和2013年调查主要数据比较分析[J]. 上海医药,2014,35(22):13-17.
[9] 马娉,苏永刚.中国临终关怀困境及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44-46.
[10] 何静,徐蓉,陈慎,等. 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6):73-75.
[11] 唐争艳,张永爱. 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12] 钟宁,孙伟,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1):3589-3591.
[13] 钟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现状,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 吉林医学,2014,35(6):1287.
[14] 李霞,付伟.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 健康研究,2012,32(2):143-146.
[15] 岳林,张雷.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7-119.社区医疗现状篇2
关键词:社区护理 人员配置 护理服务 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社区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为了了解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提高社区护理的整体发展水平,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随机抽取的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部12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2.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制定,经护理人员和有关专家论证,反复修改而成。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社区护理服务情况及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二、结果
1.社区护理人员配置
(1)人员基本情况。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年龄、学历及职称情况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人员的年龄偏小,职称和学历也较低。
(2)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和护士的比例为1:1.25(表2),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配备不齐。
2.社区护理服务开展情况(表3)
以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为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开展最多的是医疗和健康教育,而康复则为最低。在医疗服务中,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开设了家庭护理项目服务的有11个(52.38%),开设了慢性病管理的有13个(61.91%)。
3.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其他的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均没有进修学习。表4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愿意接受继续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1.人员配置不合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士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不当。表1显示,社区护理人员大部分为30岁以上,年龄比例不当;学历为中专,学历结构偏低;职称大多数为初中级职称,职称结构不合理。表2显示医护比例只有1:1.25,而在国外医护比例达到1:5以上。由此可见,秦皇岛市社区护士数量不足,高素质人员较少。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护理人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严重制约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服务质量也受到影响。建议:加强社区护士配置,引进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充实到社区;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以继续教育为依托,进行社区护理的系统培训,促使她们尽快成长;以老带新,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医学院校增设社区护理专业,专门培养社区护理需要的护理人才,毕业后直接面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社区护理服务范围较窄
社区护理工作面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群体,护理服务工作也不再是单一的打针输液了,需要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服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理“六位一体”服务中只有医疗服务的提供是100%比例,其他各项护理服务提供得较少,甚至有些服务在有些卫生服务站还尚未开展。目前社区护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以基本护理为主,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建议: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加强人群保健,尤其是社区重点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的保健;建立系统的健康检查体系,建立健康档案。
3.社区护士缺乏继续教育
秦皇岛市社区护士的整体水平较低,大部分为中专学历,是由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在校时课程较少涉及社区护理,因此毕业后很难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所以当前急需培训护理人员,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继续教育,制约了社区护士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更新。为了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建立健全社区护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体系,鼓励护士参与,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进而全面提升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建议:社区护士每两年到三级医院或医学院进修培训一次,提高技能,夯实基础知识,学习护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短期培训,针对社区护士年轻化的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补充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李晓霞,王玲,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4(1).社区医疗现状篇3
关键词:远程监护;社区医疗;数据监测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智能医疗的应用推广突显出政府主导、实施规模有限、标准缺乏等特点,但也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推广的趋势。通过对“互联网+”战略及我省医疗信息建设的调研分析,通过和社区医院合作,设置监测设备及终端应用与医疗管理系统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医疗指导和服务,达到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二、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了解和接受,一些国家和地区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的发展战略。目前,尽管各大厂商已竞相布局互联网+医疗,但是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初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各个模式也处于探索时期。
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主要是通过建立智能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进行健康医疗的系列服务,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下持续监测社区民众的健康状况,并结合病历及健康档案相关数据对其提供医疗指导和服务。
三、项目实施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实施基本思路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项目由线上线下两部分组成。
1.线上:主要由居民健康管理系统、随身携带监测设备、移动终端APP和医疗监测评估系统四部分组成。
(1)居民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社区医生可以同时管理辖区内的病人,系统主要包括慢病管理,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中医体质管理等几大模块。
(2)随身携带监测设备: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类似手环、手表之类的监测终端,通过这些终端家人可以实时了解老人身体情况,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或医院采取急救措施。
(3)移动终端App:通过App让家人及时了解患者或老人的身体状况。
(4)医疗监测评估系统:通过医疗查询和评估自身的健康状况。
2.线下:依托离居民较近的社区中心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为慢病患者及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数据采集及进行康复指导。
(二)实施方法
通过设置患者随身监测设备及家庭监测工具全程对其身体状况、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将监测和跟踪的数据结果回传到数据库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及时通知家属和医护人员,便于家属及时了解病人情况和医护人员及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同时根据建立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整合患者医疗信息,利用互联网与社区医院及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诊疗,整个操作过程实现全程监控,保障患者资料保密性,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有效为患者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减轻医患负担。
四、方案实施模式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在部署上分为两部分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和居家部署2部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工作用电脑;医疗服务综合平台(包括日常诊疗、会诊、转诊等);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仓库;智能分析、数据处理系统;测量仪、体检设备;远程接收器(如电子腕带接收器);老年人综合服务平台。
居家部署。居民健康浏览器;家庭健康监测手机;贴身监测装置,用于特殊人群(如腕表);呼叫装置;老人异常行为监测装置和报警器。
系统功能与服务:智能社区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可提供全套的医疗管理和全过程医疗服务,它具有如下功能:健康查询和咨询服务;数据监测搜集;健康体检、评估和预警;服务选择和传递;应急救护;双向转诊;意见征询:定期组织客户回访,结合客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绩效和积极性。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除能提供上述医疗服务外还可以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知识等提醒服务、监测老人活动轨迹对老人日常及生理出现异常情况的报警服蘸驼攵岳先伺阋剿驼铩⒕神抚慰的亲情服务等服务。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的实施,实现了网络与医疗服务的有效结合,有效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缓解了医院压力和患者看病难的现状,为社区居民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社区医疗现状篇4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全科医疗;应用
前言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愈加明显,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生活物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压力,因为老年人口缺乏劳动力,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要消耗很多的物质。但是,他们由于缺乏劳动力,病痛增多,身体抵抗力下降,面临着生存困境。为了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地生存环境,让他们安享晚年,社会各方面就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关注,给予他们丰富的生活物质、配套齐全的全科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等等,以减轻病痛折磨和增强日常生活事务的管理。
1 全科医疗应用于养老机构的必要性
全科医疗从服务理念、方式、内容以及效果上都比专科医疗服务更有优势,它能够给社区带去更加方便、经济、及时有效等等服务,让老年人们感受到舒适与亲切,而且合理的全科医疗服务能够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提升服务企业的社会形象。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有不小的比例,加上我国某落后的农村或城镇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水平低下,老年人口日生活无人照料,以及老年人本身的身体状况不良好,各种生理疾病的出现,这些导致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甚至有些老人为了谋生上街拾垃圾、乞讨等等,这给社会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改便他们的生活现状;为了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等等有保障,国家应该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投资与管理;增强对老年人口的关爱意识,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2 全科医疗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养老机构中,全科医疗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大多数人对全科医疗没有热情,或半信半疑,或处于观望状态,或完全否定等等,从而导致全科医疗在养老服务中没有起到应有的功效,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能量来,因而也就不能为老人们带去有效的服务,老人们没能享受到这种先进医疗服务的便利。这也是导致当前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全科医疗不能在养老机构中广泛运用跟人们的健康观念、求医观念、预防保健意识、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医疗水平以及社会的信任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们对全科医疗服务的不信任、不理解,进而严重阻碍了全科医疗在养老机构中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不完善,老人们也就不能够享受到便利的服务。
3 养老机构中全科医疗的应用分析
全科医疗虽然现在还未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已经展现出了很明显的效果,为老人们带去了更多的舒适与便捷。
3.1 全科医疗推动养老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养老社区中,全科医疗服务得到了有效地推广,例如,“全科医疗档案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对老人们的健康生活进行有效地管理”。[1]全科医疗档案是记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全科医疗服务活动的重要文件,它是对社区日常的全科医疗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记录的重要工具。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法与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医疗服务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其在记录的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内容上坚持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原则”,[1]在形式上,也是以问题为中心收集资料并进行相关的记录,充分地将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养老社区全面的卫生服务。养老社区的卫生服务关系着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完善的卫生服务可能导致个性疾病的衍生。
3.2 全科医疗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养老社区中的慢性疾病:近些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快速的提升,严重威胁到了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不便。为了能够减轻慢性疾病对老人们的长期折磨,为了让老人们得到更好地照顾,开展以社区为主全科医疗服务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深圳市皇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社区积极开展慢性疾病全科医疗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果,对养老社区的慢性疾病进行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2]
3.3 全科医疗有利于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接受意识和信任关系的形成: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的老人们不能够接受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对全科医疗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全科医疗服务不可信,不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怕自己会上当时受骗,因此,有一段时间全科医疗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后来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不断无完善全科医疗服务体系。
结语: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家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新思维、新理念的全科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养老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能够帮助老人们预防各种生理疾病,优化社区的卫生环境,为老人们营造一个宁静、舒适、祥和的养老环境,让他们能够好好地享受晚年幸福生活。同时,这也将减轻社会发展中的负担,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社区医疗现状篇5
一、“预约诊疗进社区”的现状
1.国外“健康守门人”制度以英国、德国等为代表的“健康守门人”制度发展已久,严格实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规定患者除急诊外,生病后必须先到社区家庭责任医生处进行初诊,遇到困难时由责任医生出具证明转至上级医院,上级医院不直接接受非急诊患者,病人情况好转后由上级医院再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健康守门人”制度提高了医疗效率和医疗资源利用率,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起到了关键作用。
2.浙江省“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现状杭州市某城区在借鉴“健康守门人”制度的基础上,推出“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该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0年11月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建立了“预约挂号平台”;2011年3月,该区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浙江省率先探索“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全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均开通并试运行了“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平台。患者经全科医生首诊后,根据病情需要,可由社区医生在诊室通过平台预约全省74家医院近2500名专家一周内的专家号,并可自由选择序号,实现了社区与大医院同步挂号。随后,浙江省对该区“预约诊疗进社区”工作进行了全省范围的宣传推广。浙江省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统一的公益平台,自2010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截止2013年12月18日,累计接入医院1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家,整合专家资源15299人,累计注册用户210.3万人,预约总量815.1万次、现日均预约1.2万余人,逐步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省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同步挂号、检查、诊断、转诊等多项服务。
3.我国其他地区“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现状继浙江省之后,福建、天津等地也逐步推出“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福建省于2011年11月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预约诊疗服务进社区”工作,由社区医生负责管辖居民的就医初诊、挂号工作。天津市提出2014年将在全市推广诊间预约、分时段预约以及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站预约。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站预约是指大医院将一定数量的专家号分配给社区医院,社区全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为确有需要的患者预约上级医院专家号,社区转诊预约将享受优先诊疗服务。
二、存在问题
“预约诊疗进社区”采用实名制预约,同时需要首诊责任医师提供“推荐信”,有效打击了“号贩子”,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省市医院提供给社区的预约挂号号源不足由于社区预约诊疗仍处于试行阶段,省市医院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约挂号号源比例很小,尚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社区预约诊疗的需要。与此同时,实施社区预约诊疗以来出现部分患者爽约的现象,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较大浪费,也使省市医院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约挂号号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2.社区患者接受度不高社区预约诊疗对社区患者来说还是新鲜事物,社区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习惯于去大医院挂号窗口挂号,或者自主网上预约挂号,对社区预约诊疗的方式、目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程度不高,对这种新的就医模式缺乏了解和信任,从而影响了社区患者参与社区预约诊疗的积极性。
3.社会医疗保险配套政策缺失由于很多地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后仍需到定点医院进行医保报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居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积极性,使社区预约诊疗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同时,社区患者从大医院转回社区仍要面对医保报销的困难,导致社区医生无法对社区患者进行连续的治疗和健康管理。
三、政策建议
1.上级医院为社区优先提供预约挂号号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大医院的沟通,得到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争取大医院能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放优先挂号权,预约号源能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所倾斜。
2.扩大宣传力度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预约诊疗进社区”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居民对“预约诊疗进社区”的知晓率,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提高预约比例。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与省市医院的联系,加强社区医生与医院专家的交流,使社区医生进一步了解专家擅长领域和特色服务,提高社区医生转诊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好地为需转诊的居民服务。社区医疗现状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现状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服务中的一种最基本、普遍的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这与医院定向的专科服务有所不同,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为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2.1服务的综合性 社区卫生服务体现社区全科医生提供的"全方位"或"立体性"服务,即: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就服务内容而言,不分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就服务层面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服务范围涵盖个人、家庭和社区,要照顾社区中所有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就服务手段而言,可以利用一切对服务对象有利的方式和工具。
2.2服务的持续性 持续是从生前到死后的全过程服务,其持续性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生的各个阶段的服务;②健康-疾病-康复的各个阶段的服务;③在任何时间地点、对各种健康问题的服务。这种持续性照顾使全科医生可以利用时间作为诊断工具以鉴别严重疾病和一般问题,同时由于其诊断和治疗能获得全程反馈,使全科医生可以谨慎地、批判地应用现代医学成果。
2.3服务的协调性 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为居民提供广泛而综合性的卫生服务,但并不能代替各门专科医疗服务。要实现对患者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全科医生成为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的重要枢纽。患者需要时可为其联系有效的社区支持;它还需要熟悉患者及其家庭情况。一旦患者需要,全科医生将调动医疗保健体系和社会力量,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援助。
3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
3.1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经费不足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功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拨款,其资金投向仅限于医疗设备的配置。尽管社区医疗机构承担着诸如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功能,但获得的经费却非常有限。
3.2社区医疗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全科医生不足 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方面:①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越来越多的院校的办学目标不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而是追求研究生的升学率。政府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②社区医疗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度不够,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医护人员更希望到大城市大医院,而不愿意到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导致社区医疗机构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3.3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认识不足 有病才到医院治病,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就医观念,缺乏预防和保健意识。多数居民认为社区机构在医疗技术、实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综合性大医院,宁愿在大医院排队,也不远去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网底,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却呈现萎缩发展态势,政府用于预防、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的支出越来越少,出现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效率低下。
参考文献:
[1]贡森.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9,(2).社区医疗现状篇7
老年护理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护理的地点不仅在医院,还可以在家和老年养老机构,可以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还需要亲人、志愿者等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心。
2老年护理现状
2.1现有老年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2.1.1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是在老年人的家里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亲人或者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居家护理的优点是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缺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覆盖的人群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不符合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习惯,居家护理缺少专业能力,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中国“4+2+1”家庭的逐渐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提高,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独居老人增多,单一的家庭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护理的需要。
2.1.2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居家护理的基础上,以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实施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精神文化需要。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理的优点是既尊重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符合老年人、政府、子女等方面的需要。缺点是社区老年护理医疗及护理专业人员缺少、服务素养不高;大部分针对孤寡老人养护,服务辐射面积小;老年护理资金缺乏,缺少老年人需要的场所、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
2.1.3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建设的养老院、护理院、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的优点是在硬件设置、人员配套、服务项目等方面有较高的优势。缺点向两极化发展,由政府投资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往往存在低端化状态,尽管人员和设施较为全面,但多数仅仅处于保障性层面。由各类资本投资的私营机构,大多数处于高端消费层面,人员、环境、设施齐全,但收费较高。而且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居住在护理机构中,机构护理无法满足普遍的老年护理需求。
2.2现有老年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没有形成整体老年护理体系
居家、社区、机构这3种老年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目前居家和社区护理有相互补充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社区的护理补充还是存在服务面狭窄、医疗和护理服务无法与老年人实际状态完全对接的缺点。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关键缺陷在于,3种护理模式没有在根本上形成顶层设计、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的养老体系。最合理的老年护理体系应该是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年人。
2.2.2养-护-医缺少有效衔接
养-护-医“三位一体”的老年护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的护理模式的重点基本还在“养”的层面。居家护理的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基本靠自己去医院;社区的护理医疗水平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机构护理中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需求。社区和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患病史,护理没有有效针对性。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在护理机构的医疗和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桥梁进行衔接。
2.2.3受限于行政体制及制度
目前养老和医疗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形式、模式、制度等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护理体制和制度。在整体老年护理事业上牵扯到诸多相关行政部门,由于各自的职权和利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医疗和护理不能有效地衔接到老年护理中去。缺少卫生和医保系统的参与,老年护理事业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3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
组建医疗集团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医疗集团是将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主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是新医改的有效载体。目前主要的医疗集团模式是“3+2+1”模式,即三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团化运作中,医疗集团推进管理一体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信息联网等。在医疗集团模式下,主要从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5个方面来构建老年护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老年护理体系。
3.1护理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服务由集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完成,包括了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有家庭、个人和各类组织。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保证公平的时候能够体现提供服务的效率。
3.2护理服务的分层
医疗集团根据老年护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社区、急性、中期、长期和临终5个层级。医疗集团结合老年护理的不同阶段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实现老年护理的分级护理,分工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家里患慢性病和康复期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包括营养指导、健康咨询等和基础护理技术支持,如换药、导尿、测血压、输液等可在家庭实施的护理技术服务。二级医疗机构利用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老年护理。三级医疗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急诊急救、老年综合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期护理,以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老年护理,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3.3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不仅是针对有生理问题的老年人护理,还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疏导等预防和指导性护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方式。
3.4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可选择性
老年护理不一定在医疗机构内,也可以在家和在社区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咨询。医疗集团的居家护理主要是通过“3+X”健康团队来完成,实现网格化管理。机构护理主要是老年人在护理机构、养老院和医院的老年科来完成。
3.5护理服务接收者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内的全覆盖,在集团内只要是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对行动不便又不愿意离开家的由志愿者团队来护理,对想要个性化老年护理的,有老年护理院来满足需要。
4完善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4.1健全老年护理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首先,要完善老年护理法律法规,老年护理服务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老年护理有序开展。其次,要增加老年护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起老年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第三,要坚持老年护理公益性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大力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项目。
4.2建立老年护理资源整合体系
以科学配置、合理共享、有效流动的原则对现有的老年护理体系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在集团内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第一,统筹医疗设施资源的配置及共享,在医疗集团化运作下,在集团区域内实现医疗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过剩设备资源实现平行或下行释放。第二,人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共享。将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进社区制度化。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坐诊;推进健康服务进家庭,让医生护士参与到社区服务团队中;推进集团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中心。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向优质化发展。第三,实行分级服务、双向流动,根据老年人护理及医疗需求的不同程度,在医疗集团内实行分级服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提供阶梯化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实现向下及向上的服务转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护理服务。
4.3扩充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由医疗集团选派老年病医护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了专业培训外,强化继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更具专业化。同时,加大向社会进行老年护理人员招聘力度,按集团内人事聘任办法给予相应编制及待遇,充实到老年护理工作中去。
4.4构建老年护理信息化体系社区医疗现状篇8
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是对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的重大举措。作为创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实践,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保障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电检查和监护服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远程医学模式和新式远程心电设备和网络技术,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工程中将直接服务于广大百姓。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将是首先走入家庭的新型医疗服务项目。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整体架构中,远程心电监测服务作为家庭患者管理功能板块中的服务项目之一,目前已在社区医疗系统中首先实现。
示范工程中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采用了德国威达丰公司的便携、移动式心电记录系统,使用者在家中自行记录心电图信号, 通过普通电讯网络(电话机、手机)将心电图信号首先传输到相关的社区诊所,如需要会诊可上传协同医疗的上级医院,进而得到相应的快速的医疗服务。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实现了患者在家中足不出户即能得到医生的心电监测服务,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评估。
在北京示范区内,目前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已将海淀区的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季青社区服务中心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网络管理之中。并已让患者受益。
1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总体结构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由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心电监测终端仪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协同医疗诊断单位、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部分组成。WWW.133229.cOM先进的设备加之优质的医疗监护诊断服务是远程监测服务的保证。
1.1 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概述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ecg信号记录器,由使用者自行掌握使用;第二部分为ecg信号接收处理器。 ecg信号整个传输过程如图1。
心电信号通过isdn电话连接方式传入数据服务器,经一系列运行后心电图最终传送到医疗服务单位。医疗服务单位接收的方式可选用电子邮件和/或传真接收,接收后医疗服务单位可根据与使用者达成的服务契约提供相应医疗监测会诊服务。
远程心电监测的心电图信号处理器的功能及运行操作是全系统主要的技术部分。德国vitaphone公司生产的远程ecg数据处理器中的关键是一套运行软件,名称为remos软件系统。它在debian linux操作系统下运行。该系统自接收心电图至转发心电图全过程为自动化运行,无需配置专门人员进行日常操作。此系统内数据库为双备份,一般性维护可采用远程操作。 数据服务器工作模式如图2。
1.2 终端远程心电监测仪 为适应不同患者、不同临床诊断的需求,终端仪器目前配备了3种不同用途的远程监测仪器。
1.2.1 远程心电监测仪 单导联便携移动式心电监测仪。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者无需粘贴电极,心电信息可随时通过电话传送医院监测中心的特点使此款仪器可长周期使用。特别适用于有一过性、偶发性症状的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
sm100/100ir:仪器重量37克,可连续工作5年,比信用卡稍大,可随时随地由患者自行记录、传送心电图信息,从而得到诊治。把过去认为需专业人员操作使用的心电图检查方法让患者“像小孩玩玩具那么简单”的使用起来,就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实,使用sm100/100ir,85%的心律失常可在一周内确诊,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而只有50%的心律失常被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出)。
1.2.2 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 单导及3导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可预先设定心律失常的参数,仪器可自动识别记录心律失常心电图。事件一旦记录,心电信息将自动通过蓝牙传送方式发送到医院供医生诊断。此款仪器适用于有症状或无症状患者及术后和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电监测。
1.2.3 网络诊断管理系统 医院心电监测中心的远程心电诊断管理系统的远程监护平台软件可实现心电图接收、患者自述症状语音接收与回放、心电图网上诊断、未诊断心电图自动提示、诊断统计及短信自动回馈等方便医生工作的模式。医生在网上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和患者的自述症状,进行远程咨询、诊断服务。
远程心电监护平台软件提供完整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包括用户设备管理、计费和结算系统,方便项目的具体实施。
诊断管理系统的网上会诊功能可建立多个医院间的合作,形成多级会诊,建立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协作医疗模式。
2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协同医疗的应用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由一个一级监测中心,多个二、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及诊所组成。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日常监护由社区诊所直接进行,监测中心采取中央监控的形式对社区诊所提出会诊的病例提供医疗支持, 并将会诊结果传回社区,由社区诊所将心电监测诊断结果及医生建议打印报告交予患者。 患者如需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治疗,患者的相关监测信息可以在各终端监测站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社区医疗卫生站作为中心医院的触角,贴近群众,为百姓服务。中心医院优良的医疗资源作为后盾支持社区卫生站的医疗诊断。广泛覆盖的远程心电监测医疗服务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协同医疗的医疗资源、患者资源的共享。
2.1 适用人群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出现猝死。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地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提供帮助。
2.1.1 对协助医院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①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检出率,是院内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②为心脏病患者提供院外心电监测服务,减少住院的次数降低医疗费用。
2.1.2 对亚健康人群及治疗期间的心脏病患者提供日常的心脏保健和病情监测 ①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日常心脏保健服务,减少亚健康人群盲目就医;②实时、互动地对用户进行心电监测,对预防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重要意义。
突发的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猝死原因,心性猝死患者全球每年1200万。大约5%的中年人(45-55岁)有心律失常发生,但这些心律失常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心电图的及时确诊。十分重要的是在患者发生突发性猝死前常有心律失常出现,部分患者伴有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大多发生在下列人群中:①以办公室工作为主;②超负荷状态下的人群;③因职业关系缺乏活动;④经常处于紧张状态;⑤经常出差工作(变换生活地点);⑥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⑦严重心律失常人群;⑧各种病因所致的高危人群。
常规心电检查仪有时难以对这类心律失常做出明确诊断,常常待患者就诊时心电图检查已错过了最好诊断机会。许多患者因患心律失常需从一个医院到另一个医院重复进行普通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等,都不可能马上捕捉到严重的和急性心肌缺血。对恶性心律失常来讲,争取及时诊断与治疗就更显得重要。
远程心电监护仪可由患者方便地在发生症状时记录心电信号,非常适用于极易发生心律失常、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易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如运动员、公司职员、行政管理人员等。恶性心律失常可在很短时间内引起患者猝死,诊断也常有困难。使用远程心电监测仪后患者自行操作,不必到医院就可记录下心电图,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诊断。
2.2 目前的实施方案与数据分析
现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电图室建立了远程心电监测中心, 此中心与海淀区的部分社区医院利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建立了分级诊断,集中会诊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社区居民选择本地社区诊所接受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初级监测由社区医生进行,疑难心电图上传会诊中心进行会诊。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的诊断管理系统上为用户建立了完善的个人数据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协同医疗单位间跨地区、实时、可靠的信息共享。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监测信息数据随时写入档案, 协同医疗单位可通过不同的授权范围,调阅用户信息。 个人用户可随时登陆协同医疗公共信息网站查询心电图及个人资料等信息。
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在心电监测项下,预先为患者贮存进以往的12导心电图一份,以便于医生在对居民提供心电监测服务时进行心电图的比较,患者可在任何时间传送心电图,专业医生将患者现在的心电图与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患者的情况,在患者有紧急情况时与急诊医生联系或与专业的心内科医生联系并与急救中心联系、尽快给予治疗。
在开展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的5个月中,我们对2008年10月份的259例近800个发送的信号进行了追踪,了解到2/3的患者传送的信号是在8:00~18:00期间,1/3的患者传送信号在18:00~8:00期间。74%的患者是在有临床不适症状时(如胸痛、气短、心慌时)记录下心电图并传送到远程心电监测站点,26%的患者传送信号是无症状时传送心电图信号,有43%的患者发现有心律失常的出现,其中有36%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如胸痛、心慌。25%的患者通过第一次有临床症状时的心电图而明确诊断,这样可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的关系。
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资料显示,80%的心律失常的患者的问题可得到解决,如需休息,找社区医生或再次监测(传送几次心电图信号),或者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还有20%的患者需要立即到急诊室就诊,这其中有35%需要住院治疗。这样通过远程传送的心电图,医生可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远程心电监测项目组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资料显示,没有远程心电监测仪时,即使患者有临床症状,也只有11%的患者去医院, 而89%的患者是等待。有了仪器时,有3%的患者在15min内与医生联系,85%的患者在1h内与医生联系,12%的患者在1h后与医生联系。这样通过远程心电监测系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方式。它可及时的传送心电图,医生可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社区医疗现状篇9
她告诉记者说,“社区医生不仅工资低,社会地位也低,最关键的是,在老百姓的印象里,社区医生就是诊疗水平差的医生,只有不能进大医院的医生,才会到社区医院,很打击社区医生的积极性,我可不想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工作。”
其实,当听到这样的话时,不仅社区医生颓废,作为专门报道社区医疗的行业媒体记者,都顿时觉得工作没有了意思。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特别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不需要患者说谢谢,需要的仅仅是一种认可。
然而,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海峡两岸四地全科/家庭医学学术大会上,记者找寻到了鼓足社区医生干劲的话语。卫生部应急办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梁万年指出,社区医疗之所以没有获得老百姓认可,源于社区卫生服务没有成为医疗行业的拳头产品。其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大医院所不具备的独特竞争力,在社区医师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社区医务人员既不是什么都做不好的万金油医生,也不是从事公共卫生的防爆人员,社区医生应该是患者基本医疗的服务者和居民个体化健康教育的管理者,只有这样社区医疗才能实现差异化医疗卫生服务。惟其如此,才能得到老百姓认可,进而体现自身价值。
那么,要实现这些,社区医务人员该如何体现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服务又会给社区卫生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竞争力1提供契约式的连续
如果说大医院医生看的是一个人特定时段的疾病,那么社区医生所看的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
在美国,孩子出生就要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出生时体重和身体状况,这便是医生与患者建立的契约合同。梁万年指出,契约式的连续是社区医疗差异化服务的核心。居民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所有的健康信息,管辖他们的社区医务人员几乎都晓得。社区医生会随时掌握居民的健康信息,依据每个人成长阶段的健康情况,提供不一样的健康服务,此种服务相伴居民一生,这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姚岚教授表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强调的是对一个人一生健康状况的关注,大医院医生只会关注患者生病的一个阶段,他们只是让患者摆脱生命危险,但社区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康复和预防保健等。
例如,高血压患者,急性高血压需要到大医院进行就诊,社区医疗难以控制病情发展;但当患者症状缓解之后就需要出院,大医院的医生很难完成随访。高血压的病程长,可能伴随患者一辈子,社区医生就要在此过程中提供连续,长期跟踪服务,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将患者的血压值控制到合理的范围内。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秘书长王炜指出,“全科医生与患者接触时间长,联系紧密,可以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可以管理社区内一名高血压患者5年、10年,甚至到患者的死亡教育。”
竞争力2细致入微的照顾性医疗服务
因社区医师是离居民最近的医务工作者,所以社区的全科医生不仅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还能提供有利于患者健康的医疗、预防、心理、康复等医疗照顾服务,这一优势是大医院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这一优势尤为突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卢祖洵教授认为,照顾性医疗服务不仅减轻了住院给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而且在不改变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同时,仍可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
王炜也表示,服务能力对社区而言,可能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康复、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服务都是照顾性医疗服务的体现,也是当下老百姓最为需要的服务。
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举例,不少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由于其行动不便,大医院不仅距离远,且患者多,所以他们会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家庭病床的服务。对于一些重病如癌症晚期患者,已经确诊患者治疗无望,大医院由于床位等资源紧张无法接收,这时患者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享受临终关怀和接受基本医疗服务,这些都是大医院所无法比拟的。
竞争力3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胡善联教授介绍说,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不应该是“天敌”,应该是“朋友”,因为二者在医疗服务上的分工非常明确,且需要相互协作。
在美国,政府规定大医院要被15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包围,才能构成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链条。大医院的工作核心是“治已病”,社区医院的优势是“治未病”,也正是因为两家医疗机构提供了差异性医疗服务,才同样得到患者的认同,成为医疗服务链条中的伙伴。
“特别是现阶段,人类的疾病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所转变,由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早期预防进行干预。”
卢祖洵指出,中国人的习惯是没有症状不去医院,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对其他疾病症状不明显,一般不会有人主动去大医院检查这些项目,就连常规的体检都没有涉及这些项目,大医院的医生要接触到这类患者难上加难,只有到最后发生卒中或是心梗时医生才会见到患者,但这时患者要承担的经济成本和身体上的疼痛要增加数倍。而社区医生正是离居民最近的医务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健康管理,让居民提前预防疾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做到让居民不得病。例如,社区医务人员通过控制患者饮食,降压、降胆固醇等,都能较好地预防卒中或心梗的发生。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崔树起教授说,很多人认为社区医务人员比不上大医院医生诊疗水平,有病就要去大医院,岂不知如果不得病不是更好!社区医务人员根据整理居民健康资料提前发现潜在病人,主动联系他们,并积极开展健康和疾病预防教育,从而防止他们患病。而不是等到病情严重了,千里寻医去治疗。这便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也是最省钱的健康管理方式。
竞争力4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
王炜指出,目前到社区就诊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社区医生会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通过访视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逐渐了解老人身边人的健康状况、了解家庭中有无遗传学方面的问题,从而完成为一个人服务到为全家人服务,从为一代人服务到为全家几代人服务的转变。当流感季节到来,社区医生在为60岁以上老人注射流感疫苗的同时,可以关心老人的5岁的孙子是否打过疫苗,可以通过为5岁孩子的健康管理,了解和帮助孩子的父母解决健康问题。这样通过为一个老人的服务,服务于整个家庭,不仅是社区医生的工作内容,更是全科医学的工作思维模式。
此外,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婚育咨询开始,经过孕期、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少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直至濒死期,都可覆盖在全科医疗服务之下;当患者去世后,社区医生还要顾及其家属居丧期的保健,乃至某些遗传危险因素和疾病的持续性监测问题,这也是将为一代人服务延续到为几代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到为所辖的全体居民服务。
“社区医生只有在社区、家庭的原始背景上才能真实、全面地把握患者的问题性质和类型。只有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才能更有效地认识和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从而分析所辖居民整体的健康情况,并用最少的资源解决最多的问题。”王炜说,“如果在一个群体内,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高发,社区医师应考虑用哪种方式干预更为有效,能把危险因素降低,最终提高整个人群的身体健康。”
竞争力5符合群众需求的适宜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说,社区医院与综合医院所承担的医疗服务是不一样的,大医院治疗的是疑难杂症,是无法预防并已经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而社区医院承担的是基本医疗服务,诊治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王炜指出,全科医学的概念中就提到“以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为导向”,即向他们提供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
“现阶段,大医院人满为患,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老百姓认为社区医生诊疗水平差。试想,如果社区医生也像大医院医生一样只针对一个病种进行深入挖掘,当患者病情复杂难以判断的时候,就无法指导患者到相应专科就诊,所以我们的社区医生既要向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要增强甄别疾病的能力。如果仅仅是感冒或者是肠炎,就可以在社区医院治疗;如果患者是肿瘤、心梗等病症,社区医生甄别后就要上转到大医院相应的科室,这就是大医院无法提供的医疗需求。”王炜如是说。
这便要求社区医生不仅要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还要有疾病诊断能力,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将患者分门别类地介绍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甚至是介绍给大医院的某个医生,告知患者这个医生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权威,而不是让患者摸不着头脑地去看病,一个感冒也要到大医院排上一天,做完核磁做CT,最后只开一点儿药。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顾教授如是表示。
竞争力6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梁万年指出,全科医学的优势除了适宜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外,还应从其岗位特性去看。全科医学其实也是临床医学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不仅涉及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学科,也涉及到社会医学、社区医学、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医学学科。很多人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内外妇儿多个学科知识和技术集合起来就是全科医学。其实全科医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那就是“以人为本”。
社区的全科医生不仅是“管病”,更重要的是“管得病的人”,全科医生先看人后看病。王炜指出,当患者来到社区,社区医师首先需要判断是急诊还是非急诊,其次需要明确是生理性疾病、机体性疾病,还是心理性疾病,把这些问题厘清后,医师才开始管理这名患者。
假如一名患者告诉医生他夜不能眠已经一周多了,可能大医院精神科的医生会给患者开一些安眠药,但社区医生会分析这个患者是不是因为搬了家,或者是工作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不会直接给患者开药。最终这名患者告诉医生他是因为刚刚搬家,新家离火车道很近。社区医生就可以通过开药和睡觉带耳塞等方式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只用药物进行干预。
延伸
差异化服务 让社区医疗回归本位
现阶段,很多社区医疗机构都在抱怨吸引不来患者,门诊量低,医务人员待遇低,很难维持机构运营等问题,但实际上致使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社区医疗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梁万年指出,社区医疗机构不是要和大医院比技术,而是要比功能。大医院有大医院的优势――高精尖技术,社区医疗机构也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健康管理,不能拿着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长板拼。
“从医疗服务体系构建来看,大医院负责诊治疑难杂症,社区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医疗、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等工作。大医院的优势仅仅是诊病,并不能帮助居民预防疾病和做好康复工作,这就是社区医疗机构高于大医院的优势所在。要看到自身的长处,社区医疗机构有很多其他医疗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不要摒弃自身的优势,一味追求自身难以提高的能力。”梁万年表示。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院长郭清认为,只有建立起社区医疗独有的医疗服务模式,才能让老百姓真正的认可社区医疗,不能总让老百姓认为社区医疗机构就是低于大医院的医疗机构,正确的概念是社区医疗机构是有别于大医院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也是有别于大医院的。
以上的六大优势正是社区医疗有别与大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帮助社区医疗找回本位的法宝,是让老百姓最终认可社区医疗服务的法宝。
观点
全科医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点上或者一个面上,否则全科医学发展就可能被其他学科所覆盖,更何况现阶段整合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整合医学发展的体系和思路很多层面上,哲学思维上,很像全科医学,对此大家必须要对全科医学有清醒的认识,全科医学不仅是临床学科,还是临床二级学科,是完全不同于整合医学的概念,绝对不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科。
――梁万年
目前,从小的层面上来看,虽然大医院的门诊量和社区的门诊量形成明显的对比,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区医疗和大医院医疗应该是分工不同、目标定位不同而相互协作的关系。
――姚岚
专科医生是按人的系统、器官,甚至是DNA的层面,把人分成若干专业,进行诊疗,属纵深发展。而全科医生的专业知识面宽,是在一定深度上横向发展。
――王炜
社区医疗和大医院应该说各有各的特点,在国外很多大医院林立的地区也有不少小医院、诊所,他们大多侧重居民的疾病预防、健康咨询,正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和大医院有差异性的医疗服务,所以同样得到病人的认同。
――胡善联
居民的健康是社区医疗的重要责任,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社区医疗人员专业上可能不要求有大医院医生那么精,但必须在耐心、知识面、沟通技巧等方面做得更好。
――崔树起社区医疗现状篇10
关键词:社区门诊 支气管炎 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5-02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部分病人可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几年由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社区医疗的发展,这种常见的呼吸道类炎症在社区门诊已基本具备解决的设施及能力,在社区门诊服务中,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进行社区诊断,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进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是其基本的功能所在,下面将我社区门诊对于支气管炎的诊治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门诊2010年1月~2010年12月应诊的部分支气管炎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48~68岁,平均58岁,包括急性支气管炎28例,慢性支气管炎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支气管炎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脑等器官病变。
1.2 社区医疗概述。其范围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即病人在转诊到医院或专科前的一些医疗。社区医疗为提供整合的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生的责任是满足绝大部分个人的医疗需求,社区医疗又称为第一线医疗,医生通常称为全科医生。
1.3 临床表现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症状,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粘稠不易咳出。部分严重病例常有哮喘样发作。大部分患者见两肺下部纹理增粗,或呈索条状,合并支气管周围炎时,可有斑点阴影重叠其上。
1.4 治疗方法。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社区门诊采取如下治疗:
1.4.1 控制感染。轻者口服,较重病人静脉滴注抗生素。我社区常用的有青霉素G,红霉素,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我们一般使用头孢他啶4g/d或头孢呋辛4.5g/d稀释后分次静脉滴注。
1.4.2 祛痰、镇咳。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药及镇咳药物以改善症状。一般使用甘草合剂、咳特灵口服,感染较严重者使用沐舒坦、溴已新静脉滴注。
1.4.3 解痉、平喘。喘息较严重的患者常选用氨茶碱口服或用沙丁胺醇吸入剂。若气道舒张剂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可使用皮质激素,泼尼松20~40mg/日。
1.4.4 雾化吸入。部分合并有咽喉肿痛或老年、儿童患者痰液不易排出采取雾化吸入办法稀释气管内分泌物,有利排痰。我社区在雾化液中加入生理盐水、庆大毒素、病毒唑及沐舒坦吸入。
1.5 疗效评定。所有患者均于治疗6周后观察症状、体征,并到社区中心进行相关检查。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辅助检查无阳性体征。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呼吸功能基本正常。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仍对患者生活有影响。无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并发症出现,包括3例支气管肺炎,2例支气管扩张,经进一步临床对症用药好转。
3 讨论
支气管炎主要原因为病毒和细菌的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当气温骤降、防御功能下降或烟雾粉尘等慢性刺激可致发病,某些患者吸烟使支气管痉挛、粘膜变异也利于感染的发生。随着近几年我国社区医疗改革及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措施的实施,社区门诊患者就诊量逐年上升,有效的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常见病的诊治上也起到了很好的分流作用。支气管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壁各炎症细胞浸润,我社区采用抗菌、祛痰、镇咳,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方法,疗效甚好。
在临床诊治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社区就诊患者有一定特殊性,对年老体弱、无力咯痰者或痰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禁用可待因等强镇咳药,以免呼吸中枢抑制。激素对于解除支气管痉挛效果明显,但有降低免疫力、造成依赖等副作用,不能轻易使用。由于社区医疗是六位一体的功能,对于某些缓解期患者可以在社区公共卫生科采用疫苗注射疗法,同时社区全科诊室治疗技术手段多样,对于支气管患者也可进行中医辅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进行中医辩证论治,进而选取补肺益气,祛邪解表的中药,如厚朴,杏仁,桔梗,浙贝,桂枝,葡公英、鱼腥草等。寒性体质还可以在肺经穴位及背部肺俞等穴施以艾灸治疗。研究也证实,中药与西药间有协同作用,能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炎抗菌作用[1]。对于一些由于相应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支气管炎治愈进展较慢患者,可以联合0.3%左氧氟沙星200ml静脉滴注,报道表明左氧在呼吸道靶部位的浓度远远超过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2]。此外,社区就诊患者也应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卫生,戒除吸烟,加强锻炼,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
综上,社区门诊在治疗支气管炎上可以显著改善支气管炎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起到很好的预防及延缓病程作用,
参考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磊个人信息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