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原:旅遥好玩吗?哪个辅助什么挂机手游最好玩脚本体验感更好?

在深深吸完一只烟后,我看到2个提问邀请,我知道网上口号科普文繁多,知乎也是人人轻松戒,虽然是善意,但终究有些失实,于是写亲身感受如下:在网络时代,决定戒烟的你首先会去寻求认知疗法,然后很快得到一个知识点即:抽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陷阱,一旦成瘾,会由于尼古丁的超高速代谢特性,几乎每半小时就令身体产生戒断反应,因此你不得不依靠频繁吸烟让身体和精神恢复到正常状态。获得这样的认知之后,你就明白了,抽烟并不解乏、也不解压、更不会让你真的嗨起来,不断抽烟只是为了维持身体不出现戒断反应。不是”你“真想抽烟,只是尼古丁戒断反应让你不得不想而已。换言之,假设产生烟瘾之前你的状态是0,那么烟瘾的戒断反应会不断让你的状态跌至-5、-10、-20……,不停吸烟仅仅只是让你重回接近0的状态,而这个过程还需要你献祭一部分寿命。如果一个人从不抽烟的话,那么他的状态始终就是0。譬如酒足饭饱后,不抽烟的人直接就获得了惬意感+10,而抽烟的人则必须依靠抽上一根饭后烟才能获得别人原本就能获得的惬意感。所以戒烟没有任何损失,更不是为了健康而牺牲或放弃什么,戒烟的本质是逃离和回归,逃离那个不停让你状态低落的尼古丁陷阱,回归你不用抽烟就本该有的轻松状态。至于健康,只是顺带的收获。以上就是《这本书可以让你戒烟》的核心内容,你会打从心底里认同并豁然开朗。当然你觉得每个人感受不同,要这么容易,那不是都戒了?你并非冲动戒烟,也很理智,不认为这件事真会那么轻松,既然刚得了道法,索性再来套物理超度,魔武双修更保险。于是你尝试用戒烟糖或者戒烟贴这类公认的尼古丁替代疗法慢慢来。然后你发现,戒烟贴贴上心慌冒汗,睡觉不停做梦,戒烟糖嚼多了还会导致尼古丁过量,冒冷汗,恶心想吐,比抽烟难受多了。去他妈的吧,戒烟既然只是逃离和回归自我,并无损失,更谈不上抛弃喜好,那就干脆硬戒。又不是戒毒,多大点事。你想。于是你开始硬戒。短兵相接之后,你发现所谓的戒断反应,什么24小时,72小时,真是太他妈的不值一提了。毕竟抽烟的时候,晚上睡觉也等于停烟8小时,尼古丁那点戒断反应甚至不会叫醒你——就这么轻微。没有想象中的抓耳挠腮,鼻涕眼泪,浑身难受,顶多是烟瘾猛然冲上来那刻,胸口发堵的时候稍微忍一忍,吃点喝点,干点别的,也就过去了,轻松得甚至不能用熬这个词。你就这样硬戒了3天,烟瘾迅速软化下去,弱得几乎感觉不到,你甚至要得意洋洋了。你不仅收获了成就感,而且你发现你的喉咙气管、你的心肺功能、你的耐力、甚至性能力都明显提升。你的皮肤迅速变得健康起来以至于你肉眼可见的变年轻了。这太棒了,你想。很快一周过去了,你没抽一只烟,你时不时诧异的思考,太容易了,而且诸多好处如此迅速而明显的涌现出来,更令你动力十足,看来这段戒烟历程应该很快就结束了。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你经常觉得饥饿,体重和皮肤一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但你精力充沛,时不时就想跑起来,跳起来,做点运动。来到户外,你发现五感都清晰了,你重新体验到了小时候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你有一种想跑遍全城的冲动。虽然脑子里似乎有些空泛,但也谈不上难受。如果你是烟龄长,烟量大的人,你的嘴里可能会出现一些古怪的味道,可能是苦、是酸、那也许是因为烟气的脱离导致口腔菌群发生了变化。你的心脏可能会出现早搏或者心律不齐,你的肠胃可能会不适,你的睡眠可能会变得混乱,你的喉部可能会有异物感,也可能会皮肤瘙痒,口腔溃疡、长痘上火。各种各样的乱糟糟的感受都有几率出现——那应该是戒烟带来的植物神经失调与内分泌紊乱。这一切都并非陡然出现,但几乎必然出现。毕竟嘛,这么多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你的身体,甚至你身体里的共生菌群都已经彻底与烟共存,你早已练成烟鬼之躯,突然的巨变必然带来身体和神经的无所适从。但是你发现这些痛苦并非难以忍受,至于烟瘾,每天也不过就轻微的犯一两次,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一整天都毫不犯瘾。于是你坚持,一周,再一周。哦嚯,是烟瘾不过如此,还是你拥有超凡意志?难吗?太轻松了。虽然脑子总有些空泛,但这种感觉不一定可称之为难受。你能感到体力依然明显强于抽烟时,虽然植物神经失调与内分泌紊乱还是搅得你的身体混乱不堪,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想抽烟的渴望也不定期发作,但还可以忍。是的,不知何时,你开始感受到何为忍耐。你体会着这种滋味,知道自己在对抗,并且正在获胜。半个月,或者一整月,就这么乱糟糟的过去了,梦里你抽烟了,醒来上网搜索,发现这很常见,并且有人说这是即将戒除的征兆之一,于是你有了希望,再次强忍想吸的欲望。你已经熬了这么多天,再放弃也太可惜了——你决定继续坚持。只是你发现,不知何时,你在说笑之余,开始有无意识摸索烟盒火机的举动,烟瘾竟悄无声息的站到你的面前,安静而强烈的通知你,别闹别扭了,快回来吧。我没有这么软弱,你想。你拒绝妥协,将它推开,开始找乐子,女人?佳肴?足球?游戏?电影?什么都行,只要让你摆脱它。你不断尝试着,却又很快戛然而止。你尝试兴奋起来,你发现你能够兴奋——但总是不能投入,甚至于性高潮都不再那么强烈,所有愉悦都因为少了那缭绕烟雾而令人意兴阑珊。你发现你的五感都敏锐了起来,可刚戒烟时鲜亮的世界却渐渐好似隔了一层什么东西,显得真切而遥远。你闭上眼睛,相信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如果这就是烟瘾提出的决斗,你决定直面接受挑战。你早已度过了生理戒断期,你知道你只需要耐心和意志,不断的在内心体会戒烟带来的好处,以此抵挡渴望,静静的等待戒烟期的结束。乱糟糟的植物神经失调,乱糟糟的内分泌紊乱,总会好起来,毕竟身体本来就不需要香烟来维系稳定。在忙碌的间隙,戒烟这件事时不时浮现脑海,真不错,你告诉自己,我在戒烟,我健康了,我强壮了,这件事总会结束的,我现在需要抽一支吗?不,我感觉还行,我一定会成功。可何时才会结束?你不禁追问。你已经赢了很多次,可就是无法忘记这件事。你并不是想抽烟,你只是不断的想起你正在戒烟。道理你都懂,你的意志也很坚强,你只是不知道为何无法将这一切抛诸脑后,回归正常生活。你没有手持香烟了,但它一直在你的脑子里静静的注视着你的狼狈不堪。你时不时从现实中漂浮起来,平静而混乱的思考着关于烟的种种,烟是有害的,而你是真的不愿复吸,你想坚持,直到等来这一切终结的神谕降临。时间、工作、娱乐、生活都在你抵抗香烟的间隙悄然掠过。和朋友玩耍聊天,戒烟成了谈资,你一面得意洋洋哈哈大笑,一面又觉得一切都很遥远,他们的声音忽远忽近,你听的真切,但又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空泛的、抽离的、咬牙切齿的,意志的、坚持的、健康的、伟大的、焦灼的、宁静的……种种思绪升腾又消散——并不强烈,但没完没了。你基本还是平和的过着每一天,时间过去了很久,你并不是想吸烟了,你只是从未忘记。你继续不时熬一阵烟瘾,或微弱、或强烈、或短暂、或持久,你表情平静,状态自然,与人说笑,内里却打着一场又一场不为人知的圣战。但你总能取得胜利。我真棒,你想。现在的你,感觉自己活得冷静,平和,健康、空明,只是脑子里始终寂静又嘈杂。佛经说: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啊,亦复如是。你有时想。几个月,或者半年,甚至一年就这么过去了,你有时候在梦里大口的吸烟,你能感受得到那种坠落的愉悦,那种深刻的满足,宛如邪魔扰乱你的清修。时间流逝着,烟瘾?只是一个名词,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只是你发现不论你在忙什么,你的精神始终有一个需要填补的黑洞,不管你在爽什么,你的情感永远在一层纱幔之外飘忽;不管你在专注什么,你的思绪却似乎又在游离;即使痛楚,都显得不那么锐利。你的内在不断滋生出自相矛盾的感受——安静而嘈杂,专注而涣散,满足而空虚,快乐而沮丧。太艹了,你只是想戒个烟,没成想却好像变成被抓起来封住知觉的许仙。而法海那一声震碎邪魔的大威天龙狮子吼却怎么等都不来。时间终于令你渐渐发现了真相——戒烟永远不会结束,你等的那个时刻永远不会降临。余生你都将持戒清修,你要念一辈子烟恶莫作,健善奉行。内有烟瘾,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需要信心清净,明心见性。你终于明白,戒烟,就是选择余生修行,是驱除邪魔,是勇猛精进,是隅隅苦行。能戒烟者,可戒人间诸恶。可一直以来,你打的算盘都只是借助短暂修行逃离这窠臼,而非就此持戒苦修一生。你感觉生活已经形同疏离,精神则势如水火,若有似无又挥之不去。你沮丧不已,甚至恐惧。道理知识,你比任何人都懂,但道理和知识,此时皆无用。已经戒了这么久了,何时是个头,如果再抽又是什么感觉?还会被诱惑吗?这念头越来越强烈的挤占进你的大脑,你挥手,它不去。梦中,你又抽上了。尘俗如你,在醒来之后,终于选择点燃一支烟,平静的吸上一口。突然你和世界的疏离感就消失了。烟气弥漫,宛如瘴雾,却能掩盖掉尘世的恶臭,它遮挡住你的慧根,又让世界变得斑斓而真切。你感觉有什么东西从你的左前方回归你的躯壳。恶魔重生,灵魂归位,你的软弱、欲望、你的贪念痴心都瞬间集合。若不纵欲,浮生何苦。蛛丝折断,你再次坠落,却又真切的满足。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可魔早已与你融为一体。戒你自己?原来这段时间以来长久空泛抽离的,不是烟魔,而是你的魂魄啊。于是你一边抽烟一边大笑放歌:让我们寻开心快乐去快乐的人生一切是游戏笑一声醉醒之间难得糊涂都不过一出戏}
很多人对休息,其实一直有一个误区,什么误区呢?1)工作的时候要专注,能越长时间专注工作越好,等事情都做完了再去休息。2)工作的时候动脑已经很辛苦了,休息就别动脑了,做点不费脑子的事情吧。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上班的时候,集中精力在攻克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一件事情,又来一件事情,大脑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高度紧绷。下班了,精力已经被上班时透支殆尽,于是非常自然地告诉自己「别动脑了」。虽然还有读书和学习计划没完成,但仍然告诉自己「我要放松一下」,于是要么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看剧,要么跟朋友喝酒、闲聊……一晃眼时间就过去了,接着又到了第二天,继续重复昨天的循环。我把这种模式,叫做「被动休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脑工作的时候是需要耗能的,于是它会分解ATP来产生能量,这些分解的最终产物就是腺苷。一般情况下,腺苷会再次组合形成ATP,储存能量,从而被消耗掉。这可以维持我们大脑中腺苷浓度的一个平衡。但是,当我们一刻不停地持续工作、大脑全速运转的时候,一方面,腺苷被不断产生出来,大量累积;另一方面,这些累积的腺苷又无暇去重新组合、消耗。这就会导致大脑里面腺苷浓度的持续升高。腺苷升高会有什么后果呢?会降低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让大脑产生困意,让我们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失去行动力……只想静静待着什么也不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身体:你现在的能量已经严重匮乏了,是时候待着不动,好好恢复能量了 —— 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状态,因而触发了大脑的警报。但到了现代,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和工作流水线,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刻不停地奔波。这就导致了,这种危险状态几乎天天都会产生,大脑每一天都会判断我们处于「能量不足」的匮乏里,强制要求我们宕机、休息。这就是「被动休息」的含义:我们的精力已经严重透支了,不得不去休息,通过休息让精力的「债务」回归零点,继而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对身体和心态都是不利的。一方面,身体长期处于「精力透支」的状态里,会持续地给机体造成压力,久而久之会破坏我们的能量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影响整个身体的运作。另一方面,这种高强度的生活模式也很难给我们满足感和幸福感,会让我们在工作中变得更加「疲于奔命」,更加机械,从而让自己过得更不开心。所以,一个更好的模式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主动休息」。前面已经讲过:腺苷只有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才会合成ATP,从而被消耗掉,为我们恢复精力。所以一个好的模式,一定是工作和休息交替,而不是专注长时间地去思考和工作。这就是主动休息的第一条原则:交替工作。也就是:主动掌控工作和休息的节奏。Draugiem 集团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调查了企业里工作效率最高的 10% 的员工,发现:他们在工作总时长上跟其他员工并无显著差别,那么差别最大的地方在哪里呢?他们平均每工作52分钟,就会休息17分钟。组织心理学家 John Trougakos 也认为:我们每小时至少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的时候不要看邮件、思考工作,而是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交替工作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打破一个迷思:专注。很多人对专注总会有一个误解,认为专注就是长时间、持续地、心无旁骛地把注意力投注在一件事情上,把它做好 —— 其实这是违背大脑天性的。偶尔为之可以,但绝不可能形成长期的习惯。一个良好的做法,一定是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休息,转换思绪,恢复精力,再继续集中精力工作。也就是「小步快跑,少量多次」的「冲刺」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被很多人推崇的番茄工作法是合理的,但你不一定要用默认的25分钟来作为一个番茄钟 —— 那样很容易打断思绪,让你在不适合休息的时候中断工作。我个人的做法是不以时间为单位,而是以一个小阶段为单位。举个例子:我写作的时候,一般一篇文章会有五六个段落,那么我就告诉自己:每写完一个小段落,就起来走动一下,喝喝水,活动身体,做点别的,转换思绪,让大脑放松一下。一个简单的建议是:每半小时到一小时要有一个小的休息,起码15分钟;每一个上午和下午要有一个大的休息(不包含午休),起码半小时。这样可以充分恢复精力,为大脑松绑。那么,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呢?这就进入了第二条原则:动脑休息。前面讲到,很多人的误解是:休息就是要不动脑子,让大脑彻底放松,无所事事。于是,很容易沦为刷剧、刷手机、闲聊,甚至发呆。这其实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是无法「不动」的,只要我们醒着,它就会一刻不停地运转。如果你不给它外部的刺激,它就会转向内部,开始通过 DMN 模式漫无目的地反刍,从而让你陷入不安定的情绪波动之中。刷剧、刷手机则是一种用外在的新鲜刺激去填充注意力的方式,依靠这种刺激把大脑一次次拉回外界。但这种刺激是无意义的,很容易提高大脑的阈值,从而令你感到无聊、烦躁、提不起兴致。所以,一个更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呢?是采用中低耗能的模式,去做一些跟日常工作不同的事情,激活大脑不同的运转模式。我自己会有一个做法, 叫做「齐头并进」。简单来说,就是会有一张表格,里面列举了两大类东西:1)我读到一半的书、文献、资料,看到一半的纪录片;2)我在写的各种各样的写作项目,比如对生活的记录和观察,对某本书的评价和思考,对某个点子的发散性创意,以及能用到课程里的延伸阅读……然后,随便从里面找一个东西,继续做下去。比如:打开书,回忆一下前面的内容,接着看下去,一段休息的时间刚好足够提炼一个知识点,转化成知识卡片;打开看到一半的纪录片,继续看,顺手做点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打开写到一半的内容,接着之前的思路继续写下去,顺带做一些修补和完善;……关于这一点,国外也有很多研究。比如:工作间隙看一些有趣的视频,可以有效缓解疲惫,提高生产力。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挑一些关于历史、文化、美食、旅行……的纪录片,一点点看,慢慢看,补充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同时还能得到放松。我还有一个小技巧: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把问题放进一个问题库里面。那么当我休息时,就可以打开问题库,把这些问题拿出来,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可以如何解决,记下可行的思路和方案。这样一来,一旦能解决一个小问题,可以给你提供大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充分刺激多巴胺分泌,让你拥有更强的动力去做事情。就算没能解决,也可以验证自己的思路,推进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进程,让自己看到确切有效的成果。进一步,有一个点可能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休息。这就是第三条原则:黄金时间。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每天那么累,回到家还要学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苦差事吗?学习难道不是反人性的吗,为什么说也是一种休息?当然,我不是说学习很轻松、不费力,这是不可能的。不过,你不妨跟我一起来思考:如果我们在白天的时候,可以通过交替工作和动脑休息,使得我们的精力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状态良好,那么晚上我们做点什么好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要去休闲,比如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这些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我会建议你:每天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去做一些超出生活日常模式的事情。什么意思呢?就是投入精力,动脑、动手去探索一些日常不会做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手艺、技能,接触一个新领域,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等等。随便举几个例子:如果你喜欢读小说、看故事,不妨试着学习一下文学创作,试着动手写一点故事;如果你喜欢钻研工具和工作流,不妨动手学一下编程,给自己写一些插件或脚本;如果你喜欢与人交流,不妨试着运营一个账号,分享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或是做一做社群;如果你有旺盛的好奇心,不妨试着多涉猎几个不同的领域,学习一些平时可能用不上的知识;如果你喜欢做手工,不妨学一学咖啡、烹饪、烘焙、刺绣、插画……重点在于:每天给自己一段固定的时间,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让自己能够充分地发挥好奇心、创造力和想法,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一定门槛的、需要动脑思考或动手的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会是你一个非常牢固的「生活储备」。你可以把它当成生活的「后花园」。一旦你在工作上遭遇挫折,或是人际交往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又或者面临压力、焦虑,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暂时忘记烦恼的地方,让你重新找回快乐。那么,为什么强调要动脑或动手呢?因为只有具备一定门槛,需要付出脑力去思考、认真对待,你才能够进入「心流」状态,从而,从做这些事情里面获得创造的幸福感和乐趣。可能你会觉得:每天工作已经要消耗很多脑力了,回家还要学习,脑力跟得上吗?其实,近10年的研究认为:只要你认为你的意志力是无限的,那么它就真的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摆脱「我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了,是不是该做点不费脑子的事情?」这种思维,让自己相信「虽然我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但我依然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做我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你就能够做得到。一旦你相信这一点,并让自己投入脑力进去,你就会感到:每一天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充实。这种充实感,以及创造的乐趣,就是对抗生活的繁琐、无常和枯燥的最好的武器。最后,讲讲主动休息的第四条原则:设定边界。完成上述三条原则,其实都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你必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你工作的节奏。很多缺乏边界意识的人,很容易在工作中承担过多的外部压力,从而导致自己疲于奔命,一直在忙着解决「要我做」的事情。比如:难以婉拒同事的请求或朋友的求助;比起教会下属动手,总是喜欢自己包揽;过度高估自己的效率,导致接下太多的任务;受限于别人的节奏,频频在开会、打电话、回消息、回邮件……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之间流逝。每一个点看上去都很小、很琐碎,但累积起来却可能非常可观。因此,设定边界的意思,主要包含两点。第一点,你必须非常明确: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你可以选择做或不做的;哪些是非常重要、优先要做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或可以转交给他人去做的。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安排好每天的日程。不需要计划得非常细,但你需要知道,你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需要做些什么,有多少时间是被「锁住」的,多少时间是有余力、可以自由安排的。而不是来者不拒。永远要记住两件事情:1)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不存在「把事情做完就好了」,我们应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追求平衡、舒适和可持续。2)别人的事情是别人自己的课题,不是你的,不需要过度担责,要学会课题分离。第二点,化零为整。什么意思呢?我们每天会有非常多的琐事要处理,工作上,比如回邮件、回消息、写报告、写日志;家庭上,比如买东西、带孩子、做家务……尽量不要让这些事情占据我们每天的休息时间和空余时间,而是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去处理。这样可以避免自己陷入「时间黑洞」里面,让自己不知不觉把大量时间丢进去,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也可以避免这些琐碎残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占据我们的认知资源,让大脑后台持续不断地耗能。所以,平时可以跟需要合作的人尽量沟通你的习惯、模式和工作节奏,想办法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平衡,避免过度去迁就别人。最后的最后,还是提提非常重要的老三样:作息,运动,社交。作息包含饮食和睡眠。关于饮食,这方面也非常复杂,大家记得一个基本的原理就行了:任何「不摄入」某种营养物质的饮食方法,都是不健康的,比如零脂肪、生酮饮食、纯素主义……最好的做法,一定是「均衡」。换句话说,只要吃得均衡了,大概率就不会错。关于运动:之前有读者问,说,有没有方法可以提高精力上限?答案很简单:有且只有一种,就是运动。所以,平时一定要想办法多运动、多锻炼,最低的程度,哪怕是出去散步都可以。最好是每天能有半小时比较剧烈的运动时间,每周能有3-5小时的累计运动时间。最后就是社交。这方面也很复杂,以后有机会再详述吧。总结一下:交替工作,用小步快跑的冲刺策略,给大脑留出恢复精力的时间和机会。动脑休息,激活大脑不同的区域,持续为大脑注入能量和活力。黄金时间,为自己留出抵抗生活的慵常、提供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生活储备」。设定边界,明确自己的工作节奏,用自己的节奏去主导自己的行动,而非依从他人。}
7.4更回复评论区,本科是首都一所211非985----------------------------------高考是我心里的一根刺。我是活生生把自己作死的。在那个很闭塞的地方,我知道自己聪明,无数人跟我确认了这一点。我从来没有连续几次拿过第一名,但是我的模式一直是这样:学一学期,考第一名;颓一学期,学习掉下去了,再努把力又回到第一的位置。那时候一是觉得一直考第一很没意思,二是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结果。但其实不是。每一学期学的内容不一样,有些当时没有学但事实上存在的盲点被我永久地忽略了。到了高三总复习时刻再和同学抢夺第一已有些吃力,但自负的我一直认为是自己没有全力以赴(整个高三状态也不太好),等到高考全力以赴就OK了。后来就这样去参加高考了。奇葩如我还有一个独特的考试策略:别答边检查。我一般答题只用60-70%的时间,但是由于平时疏于练习计算错误太多,所以我给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答题方案——每做一题,检查一题。你可能会问,会不会答不完啊?别傻了,我怎么会答不完?!那时候我就是这样想的。然后,那年高考数学,考试第二门,我傻逼了。选择填空题,计算量略大,对于我这种疏于练习的人,已经是有点吃力。边做边检查下来,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没事,后面的题45分钟就能做完。我对自己说。但是我懵逼了。第一大题计算得出来一个怎么看都是错的答案,我懵逼了。。。慌乱之下我算了五遍,五遍答案都不一样。。。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我开始慌了。放弃这一题开始答下一题,计算量又很大。。。算来算去来到一个看上去错误的答案。但我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开始答下一题。但我太紧张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算什么东西了。心脏狂跳,拿笔的手都在抖,有史以来第一次。我把自己的手按住,深呼吸,五分钟之后开始重新答题。手已经没那么抖了,但心脏还在狂跳。。。狂乱中我写了一题又一题。我忘了哪些题答出来了,哪些题答到一半就放弃了。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我知道自己今年毁了。走出考场我见到我妈就开始哭,直接躺在地上哭,觉得天旋地转,我完了。由于哭得太厉害了我妈弄不动我,把我架到学校一个叔叔家。。。我继续躺在地上哭。。。我忘了哭了几个小时,忘了丢不丢人。。。第二天,擦干眼泪继续考试,状态极差。那个夏天,就这么在忐忑中等待分数。最后的结果出来了,英语和理综比平常考得略差,而数学。。。数学是我最强的一门,只勉强上了100分。分数出来后依然是:躺在地上哭。那个段子成了真的:我从小就在考虑要上清华还是北大,后来才知道,我想多了。别人都在开开心心填志愿的时候,我在昏天黑地地玩游戏。好像是最后一天上午,我爸打电话把我叫到办公室,我爸我妈,我,匆匆填完了志愿。最后结果是录取了,我爸为了保险填了一所稳上的学校,结果超出了很多分。我爸说,你心态太差,今年走了最好,就不要去复读了。我也没有勇气去复读了。我整个人都被打败了。后来去到大学发生了改变,报复性学习。原因有很多,有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们的鄙视,更多的,是我不甘心。高考的遗憾终有一天要去弥补。往后的每一步我都走的很顺,一直在走上坡路。此后再也没有在哪次考试中出现过重大失误,很多数学类考试拿了满分(以前马虎的性格根本就不可能),考研、考证都是一次过。但我知道,我只是把那年失败摔下去的高度,一步步爬回来。如果说那场失败的高考带给我什么,它带给我人生的一段不完美。特别是研究生上了北大以后,我多希望时光能倒流,让我从一开始就能在这样好的环境学习,成长。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但更多的,它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以前一直自诩聪明,以为想要的东西唾手可得,所以一直不努力;但17岁以后我变得谨慎而勤奋,每一次机会都全力以赴。我开始懂得开始感恩每一次机会,珍惜每一次经过努力后得来的成功。以及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不要和任何人比较,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只需要打败你自己。要知道我高中母校三五年才能上一个清华,也就是说最牛逼的孩子可能也就那样,而我当年竟然一直以考第一名为目标。到了大学以后同宿舍,以及隔壁宿舍有两个很厉害的同学,一开始觉得根本无法超越(但也有意识无意识和她们竞争),等我放弃与别人竞争后,大三学年的绩点远远超出她们。不要盯着别人,这样眼界注定狭窄。今年刚好第十年。直到现在,我还是会做各式各样重回高考的梦。要么梦见我回到了十七岁那年那个教室,要么是我二十几岁一把年纪放弃工作回去参加高考。它永远都是我心中的遗憾。好像高考失败总让我觉得我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总是想一点一点努力让它变得更完美。带着这个遗憾上路,再也不敢不努力。-----------------------------------------------------------一下子多了好多赞。看来很多知友都有共鸣。再补充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吧。一、很多经历过高考失败的人都会强调自己的失败,试图想向大家说明:真实的我,比你们眼中的我,要高一个档次。我也不例外。直到别人也跟我叙述着类似的经历,好像我并没有因此高看他一眼。现实就是那么残酷,没有人会听“我本来可以成功”的那一套说辞。这套说辞除了安慰自己那点可怜自尊,并没有什么卵用。二、很多人在评论区问本科第一学历重不重要重要,当然重要,这个简历会跟随你一辈子。可是人的一生很长,本科学历只是第一笔。一开始你的简历是这样:本科就读于XX大学然后会加上:获得了XX奖项,参与了XX项目,发表了XX论文然后会加上:研究生就读于XX大学博士生就读于XX大学别急还有,你工作的第一家单位,职位,习得技能第二家单位,职位,习得技能......以此类推。随着你的成长,最开始的烙印会越来越浅。管它本科X校研究生X校,现在几乎没有人会问我什么学校毕业了。如果你的路线是这样,所有人都会关注你的本科学校,因为那是你的巅峰如果你的路线是这样,则相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挂机手游最好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