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删除抖音书架上书旗小说怎么删除自己写的小说?

查到抖音上面推荐的小说的方法如下:该功能目前在内测中,只有部分用户有资格体验哦。打开抖音,可以看见主页上方有个名为“小说”的一级入口。点击进入,可以看见只有“我的书架”、“排行榜”和“独家精选”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小说,就可以直接在线阅读了哦。正规的网络小说平台:1、飞卢,能上天榜就一定能赚洋承格民蒸数过象钱,但竞争太激烈,每本书的推荐流量都很少,来自天榜几乎不对新人开放。新书如果前三天成绩不好,直接切别犹豫,再开新书试试运气。而在竞360问答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飞卢内卷严重,日更字数从几千进化到命一万、两万都是常态,人均八爪鱼环坚亮指客河修例念光,新人如果更新字数少没有竞争力欢养绍军均息议。2、塔读是一万字就能签约、签约第二天就能见稿费,把门槛降到最低;推荐榜单特别多,而且流量分配公平,新人作者和老作者都有机会上推荐榜。有一点就是塔读的渠道费不太高,但是对于新人作者来说,现在考虑渠道费还为时过早,这部分可以忽略不计。3、番茄,两万字签约,同样门槛不高。但签约之后写到十万字才有第一波推封士几率间兴治材富曲荐,十万字之前几乎没成绩,对新人来说等待时角间太长。而且这两年番茄明显是想打造唐三那样的明星作者,流量向平台头部作者倾斜的比较厉害,新人拿推荐难度比较大。}

时间:2022-06-13
作者:暖花
来源:未知
抖音推出了看小说功能,想必还有不少朋友都不清楚抖音如何看小说,接下去就由小编告诉大家解决看小说方法分享。
1、抖音目前已经在平板端开启测试名为“小说”的功能频道,用户可以打开平板端的抖音,在小说频道内选择小说进行阅读。不过该功能还在内测阶段,所以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
2、根据体验,小说频道的设计非常简单,由“我的书架”、“排行榜”和“独家精选”构成。用户可以在排行榜和独家精选内选择感兴趣的小说进行浏览。如果用户对该小说感兴趣,还可以将小说保存至“我的书架”中,方便下次阅读。}

图书基本信息
内容提要:
《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己的秘密书架,好比金屋里藏的阿娇,或者贪官的银行户头,不到万不得已,那是绝不愿意轻易示人的。
而今真是难得,72位学者竟敞开心扉,向读者介绍自己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其中多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旧制度与大革命》《鲁迅全集》等。也有符合大众阅读口味的通俗读物,比如四大名著、金庸的小说等。当然,更有带着浓郁时代色彩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选集》等。
看看这些名家推荐的书单,有长有短,各有偏爱。他们视之为珍宝的藏书,或许总有三两本适合你的阅读口味,不求对你有多大的帮助,只求为你打开一片阅读的空间,足矣。
作者简介:
刘小磊,主编,《南方周末》副刊部执行总监。
刘慈欣,山西娘子关电厂工程师,科幻小说作家,主要著作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乡村教师》、《朝闻道》、《三体》等。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观念的水位》(政论随笔)等。
吴思,《炎黄春秋》前主编,主要著作有《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等。
名人谈读书: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
——刘瑜
放下现代性的傲慢,去回望我们的家园。在我的孩子10岁时,我对他说,每天看五分钟《非诚勿扰》之类,坚持十年,这个人仍将是一无所知的废物;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这个人将有一技之长。人生是一种习惯,甚至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天堂大致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钟伟
实不相瞒,我的实践学术生涯是从不再读书的 30 多年前开始的。到处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观察才作得准,避书有利。为了推出假说作验证,要修改前贤的概念,简化他们的理论,避书也有利。天下的学问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要占为己有,像选女人一样,不是佳人是不值得谈恋爱的。
——张五常
当我们说,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对那改变的时间点、那改变降临的方式、那改变发生作用的形态进行追忆?
——刘铮
看点:
72位著名学者的秘密书架,通往智慧之路的书单
独一无二的《全唐诗》是如何炼成的?
被誉为“业余学术警察”的人是谁?
正在重新译注《圣经》的人是谁?
一生嗜读旧小说、尤爱金庸,一个人翻译了《玻尔全集》的物理学教授是谁?
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我书架上的神明
这本小书,收集的是《南方周末》阅读版“秘密书架”专栏的系列文章。
这个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刊登于2002 年,从那时到现在,编者陆陆续续邀请到了一百多位学者(本书选了72 位),向读者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
当初设立这个栏目,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传统学问,讲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很重视目录之学,有深厚的积累;社会科学是新兴事物,请一些过来人,为初学者做个向导,很有必要,也很适合报纸读书版(实际操作时,也请一些自然科学或人文学界的作者参加了)。也受到《哈佛书架:100 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一书的影响,这本书向哈佛大学的教授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1. 哪些书对你的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
2. 为什么?
提得很好,编者就直接拿来叩问这些中国的学者了。
栏目取名“秘密书架”,所谓“秘密”,取其“私密”之意,以示所推荐者乃一己之偏好与思想资源,非“秘不示人”之“秘”也。由于这个名字常遭误会,并已为书商抢先使用,文章结集时只好更名了。
文章以作者姓名的音序排列,文末注明了发表日期。作者在开列书单时,大多未交待版本信息,编者作了补注。一本书有多个版本的,补注较新的或编者认为较权威的版本。补注的版本,可能并非作者当年读过的版本,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三联书店的译本出版较早,影响很大,但误译较多,编者就补注了新出的译本,这是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所有文章,除了刘铮、黄有光两位先生的外(刘文原题“在语言那仁慈的怀抱里”,是应吴慧女士所约,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黄文均在《南方周末》上刊出过,刊出时由于篇幅的关系,对作者的介绍都比较简单,这次也作了补充。
作者照片除特别注明者外,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刘小磊
liuxiaolei@gmail.com
2015 年3 月14 日
陈尚君
生年:1952
现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主要著作:《全唐诗补编》《唐才子传校笺(五)补正》(与陶敏合著)《唐代文学丛
考》《陈尚君自选集》《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汉唐文学与文献论
考》《四库提要精读》《唐五代文作者索引》
陈尚君的书单
《全唐诗》,王全整理,中华书局,1960
《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等编,中华书局,1982
《资治通鉴》,司马光编撰,中华书局,1976
刚开始学术研究那会儿,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什么书都看。那时总有个梦想,何时自己也能拥有很多的书,享受坐拥书城的感觉。图书馆的书可以阅读可以出借可以利用,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书,不能批点不能札记更不能剪贴,学者还是要有可以处置可以积累可以保存的自己的书。
几十年下来,不断积累,自己的藏书也有很大的数量,只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总觉得在衰退,经常不记得某书自己买过没有,自己肯定有的书,经常遍寻不见,还得劳动图书馆。
我的书,部分是有兴趣阅读的,有愿望收存的,都属闲书,广涉古今中外。核心部分则是专业书,与本人治学有关,以唐代为中心,以中古基本典籍为主,各路学问的书都完足。谁让我要做唐代基本文献呢!
基本文献的特点就是包括四部,奄涵各科,储材备用,服务学林。话说得有些大了,但还属实情。最初也随一般学者那样治作家作品,偶然发现大批唐人佚诗居然不为世知,于是将工作漫及一代,1987 年成《全唐诗补编》。继而补《全唐文》,更感原来知识不够用。1993 年起做五代史,浸润十来年,完全不带文学的立场,又有别样的感悟。可以说每一段工作,都涉及成百上千的典籍,每天都在书堆中折腾。偶有记者询问,最近在看的书,可以推荐的书,最喜爱的书,我都茫然无以应答。在我,是详尽阅读所有相关存世文献,理解每部书的作者、成书、留存、价值后,可以在学术研究中运用自如,有早晚真伪完残的区分,但不厚此薄彼。这是专业学者与业余阅读者不同的地方。
当然,也有如神明般守护我的书架,引领我学术航路的宝书。第一部是中华书局点校本《全唐诗》。初版于1960 年4 月,精装12册,仅印2600 册。整理者署名王全,是王仲闻与傅璇琮两位先生1959年据清扬州书局本整理,仅作点断,略有订正,末附《全唐诗逸》。1978年我考入唐宋文学研究生,开始在图书馆看到。第二年看到将要再版,平装25 册,定价39 元,大约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现在书的扉页有题记:“1979 年10 月预订。1980 年2 月26 日始取得第一至第五册。略翻审,除分册略异,文字较1960 年初印时未加校订。”就现在来说,这部书平常多见,凡做古代文学的,谁手上没有呢?但我的这本,真和所有人的都不同。
《全唐诗》是康熙第五次南巡时,让曹寅在扬州开局,由彭定求等十位江南在籍翰林用一年半时间编纂而成。康熙撰序,称“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于是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近年因为胡震亨《唐音统签》、季振宜《全唐诗稿本》先后印行,这部钦定大书成书过程以及材料取舍都已经很清楚了,可是那时还不了解。当时读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闻一多《全唐诗校读法》、李嘉言《改编全唐诗方案》,知道这部大书问题很多,但就全局来说,似乎并没有清晰的认识。那时候年轻,精力好,胆子也大,古人不是说读书必先校书吗?我就从校书开始。
我将唐诗基本典籍中收录唐诗的篇目,与《全唐诗》逐篇对核,在自己的书上做记录。其中包括各种文本的唐集,《文苑英华》、《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乐府诗集》等要籍,明清时期刊刻的大型丛集与总集。那时图书馆凡康熙以后刊本都不算善本,研究生可以借到寝室阅读,我就每天借几大捆线装书,包括《唐音戊签》、《全五代诗》等。
列入善本的明刊本,比如《唐诗纪》、《唐人八家诗》等,则在图书馆爬梳。我的工作是竭泽而渔式的,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就将复旦图书馆所藏唐诗典籍阅读殆遍,且留有记录。凡遇稀见善本,也与手边文本作校勘记录。这样积累几年,我手上的这部《全唐诗》已经附抄了大量材料,记录了各种典籍中保存唐诗的线索。当然,也因此而见到许多清人失收的唐诗。书当然还是原来的书,但有这些阅读调查记录,我的这部《全唐诗》可以说已经完成升级换代了。
我后来的许多工作,就这样做好准备。做《〈全唐诗〉误收诗考》,是在查对中发现数百首其他朝代人诗混入唐诗;做《全唐诗补编》,是在《全唐诗》以外查到数千首唐人佚诗;做《二十四诗品》辨伪的最初契机,是我从没见到明末以前有此书为司空图做的记录,《全唐诗》下此篇一直空白。当然,有此凭依,我可以做出可以取代清编《全唐诗》的新本。
年轻时愿意牺牲一些名分与别人合作,可惜所遇不淑,终难有成。近年忽感时不我待,始发愤著书,期有所成。
第二部可以说的是《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 年影印本,略作点断,有标识。书价高达370 元,那时可是我三四个月的薪水,新婚不久,恰是手头最吃紧的时候。犹豫很久,偶见打九折,咬牙买下。按照当时书价,定价在100 至150 元间比较合理,370 元太离谱了。后来确认是书局财务算错了,郁闷。恰好唐诗辑完,准备辑补唐文,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方法仍和《全唐诗》一样,只是1985 年后复印开始普及,平冈武夫《唐代研究指南》已经可见,不必全部记录。但文有比诗更复杂的地方:一是文体界定不如诗清晰;二是诗至少可以句为单位查检,文的传异、传误则更严重,很难检索;三是文包括了社会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四是清末以来新发现文章数量极其巨大,近年几乎是以几何级数在增加。我作《全唐文补编》增补7000 篇,够丰富了吧,此外未用的墓志和新出石刻居然还有上万篇。算了,学无止境,坐观云起云灭吧!
第三部可以说的是一部索引,傅璇琮先生等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 年出版。以前看陈寅恪、岑仲勉的著作,在涉及人事研究时,文献随手取舍,佩服得很。但这部索引则将唐代基本人事文献的具体细目全部作了编录,使笨拙如我者也可以在史料间任意跳掷腾挪。这本书为85 种书编了传记索引,其中既包含正史、全唐诗文、唐诗基本典籍、书志、书画、僧传等,还包括了《元和姓纂》、《郎官石柱题名考》、《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登科记考》、《唐方镇年表》等缙绅、职官类专书。我在20 世纪80 年代做唐诗文辑补,广检文献,手头一直放着这本书,随时准备对检查核。可以说,我那时能够广泛了解唐代人物事迹,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本书提供的方便。
许多学者都喜欢故作高深,似乎一切学问都是阅读得来,何曾利用工具书。其实有成就的学者都离不开工具书,甚至自编工具书。在我则多年来坚持购备各类文史工具书,自己也编过。金针度人也自度,学问其实不复杂。
最后一部书说《资治通鉴》,司马光空前绝后的著作。中华书局1955年整理本,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其确定的规范为后来二十四史点校本所继承。我是1978 年买的1976 年上海印本,20 厚册定价30 元,那次偶去书店见正特价20 元,愉快何如!司马光是我很钦佩的历史人物,他有执著的政治立场,但在遭遇挫折时退而著书,真是进退得宜、穷不丧志的典范。对这部书的认识,则绵续许多年而逐渐加深。我在研究生一年级时为熟悉唐代史事而通读唐代部分,喜欢其叙事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人事恩怨,政事得失,每有深入陈述和诛心之论。以后研究深入,特别是与欧阳修比较,更可知他不强调春秋笔法,不讲究正统偏见,努力探索历代兴亡过程和真相的努力。十多年前做《旧五代史》的考证和辑校,把正史、《册府元龟》所存实录与此书作了几乎每天史实的逐条比较,确认其叙事在纷繁文献中取舍之有识,在文献纷歧时遴选和考证的准确精当,以及改写史文时的忠实严肃。
2009 年是司马光诞辰990 周年,我曾在复旦学院作题为“兼济独善之典型千年史家之魁首”的学术讲座,肯定其为人为政为学的成就,而《资治通鉴》成功的原因,我则概括了四条,曰史观通达,曰方法得体,曰助手得力,曰亲力亲为。缺了其中任何一项,必无所成。特别是亲力亲为,全书一手写定,更属难能可贵。司马光的德、识、才、学,在这部书里贯穿始终。他在最后完成的进书表中说:“重念臣违离阙庭,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顾以驽蹇,无施而可,是以专事铅椠,用酬大恩,庶竭涓尘,少禆海岳。臣今筋骸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这是一位伟大学者的自述,是他以生命贡献学术的写照。每读至此,不能不为之动容。
可说的书成百上千,天热,就此打住。
(2013.8.15)
冯克利
生年:1955
现职: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
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
主要著作:《尤利西斯的自缚:政治思想笔记》《虽败犹荣的先知》,译有《民主新论》(与阎克文合译)《学术与政治》《政治的浪漫派》(与刘锋合译)《宪政经济学》(与秋风等合译)《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与胡晋华合译)《论公民》(与应星合译)《哲学的终结》《论李维》《洛克〈政府论〉导论》《驯化君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自由、平等、博爱》(与杨日鹏合译)《哈耶克评传》《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与秋风合译)《二十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竞争》(与魏志梅合译)《社会学思想简史》(与陈玮合译)《当代英美哲学概论》(与涂纪亮等合译)《文化社会学论集》(与郑也夫等合译)《社会主义》(与王建民等合译)等
冯克利的书单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七缀集》,钱钟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俄国思想家》,[英]伯林著,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1
《拉奥孔》,[德]莱辛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史传通说》,汪荣祖著,中华书局,1989
《巴黎的忧郁》,[法]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花城出版社,2004
人这一辈子,有一项任务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的。大体上,一到两日内,至多不出三日,必须入厕卸货。次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然肯定是皮囊出了大问题。当然也可适当加快或延长完成任务的时间,但成效相当有限。年轻时有过一段干重体力活的经历,每有入厕需要,便想在里边多待会儿;有时正玩得痛快,则恨不能把那些东西比小解还快地打发掉。但是这样争取来的快乐时光,每次也不过十分八分而已。
由此算来,若以人寿七五,每日一番,一番耗时15 分钟计,则人生需以蹲姿或坐姿,在厕所里度过7000 小时上下。我们这时只能在孤独中与异味相伴,西人雅喻大小便为nature’s call(自然的召唤),非常传神,也很能传达此时的无奈。有一次去大学会朋友,恰好那儿的对面开了家豪华商场。听说里边的厕所香气扑鼻,有些学生宁花十几分钟跑去方便,也不屙在宿舍楼里。可见今人提倡厕所革命仁心可嘉,这是为尽量减少数千小时的人生痛苦着想啊。
不过,即使厕所被彻底现代化了,通体光亮如鉴,灯火辉煌,仍是没有多大魅力可言的。人体的进出口两个环节,颇能反映人性的两面:每有美食,大家便喜欢相聚而餐,这反映着人的社会性;入厕者则多孑孑而行,成帮结伙的甚少见。不管厕所盖得多么富丽堂皇,尚未见过引来公款消费的热潮,可见厕所不是个能够享乐的地方。倒是前几年看过一篇游记,谓某个边陲之地的茅厕全无遮拦,只一根大木头横亘于一排深邃的茅坑之上。宽衣解带入座后,不但有四面清风为君荡尽污浊之气,且可把一片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一般人享用的机会恐怕不多。在都市里的我们,此时仍然只能默默地坐着,顶多闭目养颜,动动坏心眼儿。盖入厕姿态虽如面壁,你是断断不敢祈祷念佛的,这有“妇人读经于厕竟卒于厕”的前车之鉴。因为按弗洛伊德的分析,肛门(anus)不但负责排污,还是表达肉欲的器官之一呢。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这项差事不管多么无趣,却有个莫大的好处:你只管坐着就成,用不着动脑子它便自动完成。所以,为消磨这新陈代谢夺去的时光,自打粗通文字起,我就养成了一种如厕阅读的习惯。
因为时间有限,这样的阅读面是极受限制的。最适宜此种场合的,要首推小时候到处可见的“小人书”了。回想起来,至今犹能记得“三国”中一些情节,并不是年近弱冠时读三大卷正本的结果,倒要感谢光着屁股看画的经历。收获之一便是看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话,居然让曹操“闻言大喜”,使我后来很顺畅地领悟了看问题为何要有“辩证眼光”,对一些不明就里的迂阔分子,老想还曹操在《三国志》里的清白,也就不太在意了。其实,歪曲不光是渲染夸张的修辞手法之一,更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作恶的冲动,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曹操的形象,一向就有不知多少人暗自倾慕。所以《三国志》的读者群才远不及“三国”,更遑论社戏中的《捉放曹》了。此乃民族心理发育史的题目,遵循时下的犬儒精神,不便多讲。不过,常听见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却对宋宰相赵普“臣有一部《论语》”的原话从不再提。
我一直就纳闷,为啥从未听人说出此种现象的正解呢?为防继续谬种流传,不妨本着“明言与未明言者同样重要”的原理,把它的心理重组机制说破罢:以整部《论语》治天下是要出麻烦的,故只可用半部,另外需以半部“三国”补充之。而没了白脸曹操,补了岂不是也白补么?
有这么点儿见识,自然要感谢当年离我家不远处那个砖砌的小屋。里边发生的另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事情是,有时别人的小人书催要得急,只好一鼓作气,难免蹲得太久。等事完之后,腿脚麻得我半天站不直,也就顺便知道了不论曹操的雄材大略,还是他的奸诈用邪,我这身子骨的本钱都差得远,所以从此没了抱负。
再往后,马齿见长,不好意思翻小人书了,于是把诗歌散文小品之类渐渐请进厕所。我知道人粪在《本草》中还有个“人中黄”的雅号,便是厕所里“讽诵”周作人的成果。他也有篇写厕所读书的应景文章,记一日本诗人把寺庙的方便处刻画得风雅无比,拿来跟中国寺院周围的污秽斑斑做比较。我这人从不在乎考证他什么汉奸不汉奸的,读到这里心里还是打鼓,人家老爱骂他,是不是真有道理呀?不过最令我感动的,当是在钱钟书的《七缀集》里看到的,中国也有个无比美丽而我闻所未闻的雅号—“繁花似锦的故土”(the flowery land),钱先生直来直去地把它译为“华国”,虽略显会通中西的功夫,却未免有些扫人的兴。当然聪明如钱钟书者,也给我留下不少感佩。他曾借用以赛亚伯林的大作《俄国思想家》中“狐狸多智巧,刺猬只一招”的著名隐喻,意不在突出执著与圆滑的对立,而要说明风格迥异之人也可相互“爱好”与“仰企”,这比故意制造紧张气氛的伯林厚道多了。至于他讲到有些令画家无从描绘的状态时,是以《拉奥孔》中地狱“没有光,只有无碍于观察的黑暗”为例,这种淡漠阴阳两界的混账说法,让我在好久一段时间里,无法摆脱不知生活在何处的惶惑。
钱著我读得不多,但脑子里有这本《七缀集》的只鳞片爪的印象,对于后来仰慕钱氏者要创“钱学”的计划,也着实捏着一把汗。因为以我的感觉,他不但是个狐狸,而且狐狸得一塌糊涂。对于现今的学术门类,他是从不入套的,只身一人悠然穿行于故典(或古典)丛中,不但让脚注和文中注充斥着英法德拉数种洋文,且把伯林与苏轼和司空图置于一起讲论,以休谟讥讽中西诗歌交流史上的荒唐事,还能拿荣格去声援林琴南。对于那些把钱先生当“国宝”的人,他之不好对付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样的阅读得来的,也只能是以上这些鸡零狗碎的小感悟。入厕求学的范围,大致也以此为界,不能再求更愉悦更高深的东西了。看小说不可以,这容易导致废寝忘便。海德格尔更是万万读不得,就如纯金锻造的马桶不会给屁股带来丝毫富贵相,在厕所里读这个,等于把数千时辰的人生全瞎了。
不过这种经历中,也有增长我不少见识的。汪荣祖先生的《史传通说》,书名听上去像部严肃的学术专著,其实“甚不入流”。或者说,它仿佛是柯林伍德把《历史的观念》改编成了明清笔记体。汪先生以准古文的笔调写成此书,行文博雅归博雅,却让受众的范围大为缩减,想必只是为了给同好说些私房话。刘勰的《文心雕龙》过去是粗读过的,里边还有“史传”一章,我却是全不记得。作者从中撷取只言片语置于各篇之首,然后调动古今中西的大量史论资源,发微掘幽,专在“殊语一义、貌异心同”处下工夫;下笔虽潇洒肆意,文脉却紧凑得很。这让我大有感悟:看书要看出大门道,缺了眼力与学识是不行的。
此书最大的好处有三。一是各章选题十分精当,举凡盛衰轮回之史见,信史与传奇之异同,圣典而法则之巨变,全是史学理论中大有来头的话题,让你不管愿不愿意点头称是,都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琐细小事上。二是从中可学到不少中外史学的名句名典。盖作者多引论而少自矜,几乎句句有出处,事事讲传承,绝无放言蹈空的毛病。三在于它打破中西间的樊篱,疏浚史家胸怀的良苦用心。只要有耐心读文言的人,不需水平多高,这书很容易为你带来中西一家、其乐融融的美感,尽管那可能只是一种幻觉。对此,书中所引法儒波德莱尔的名句:“美者未必真,真者未必美”,倒是可以引为警策。
近些日子在厕所里看的,恰好便是这位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收入了作者称为散文诗、“总之,还是《恶之花》”的千字文。确实,那调子依旧阴暗得很,把艺术家追求美的努力称为失败前的哀号,又把自然与上帝丢在一旁,只从狡黠的猫眼中寻找永恒。但书中也有两件让我高兴的事。有一段讲到中国的文字,以“青翠的木叶”和“精美的花草”来形容华夏大地,这与前面“繁花似锦的故土”之说出于同一时期,既可印证“华国”之译欠缺时代意识,又提醒我们欧洲左派于“文革”时表现出的东方朝圣情结,病根是在百多年前就种下的。另外书中有数十幅木刻插图,每看一页,便有重温儿时入厕读小人书的感触—只是在那细腻而僵直的刀工中,古典与浪漫时代必备的优雅曲线已踪迹全无,与波氏颠覆真善美统一性的用心倒是十分相契。《穷人的玩具》一篇说到“汽车制造工”这个工种,让我始终不太明白。一个半世纪前的巴黎,怎会有汽车工厂呢?我估摸着是“汽船”的误植,却懒得如诗学专家那样去寻检法语原著了。
话说到这里,便想起一件不时遇到的事情。与朋友交杯换盏时,常有些在座而不相熟的人问:“先生曾在何处就读?”以我这种从未就读于某学府的人而论,若不怕倒了人家胃口,倒是大可以说:“在下不才,只能如厕就读。”地方是寒碜了点儿,但说句良心话,现在的就读条件,比看小人书那阵子,可有天壤之别了。
(2005.4.28)
刘慈欣书单
刘慈欣
生年:1963
现职:山西娘子关电厂工程师
主要著作:《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乡村教师》《朝闻道》《三体》
刘慈欣的书单
《海底两万里》,[法]凡尔纳著,赵克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机器岛》,[法]凡尔纳著,联星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从地球到月球》,[法]凡尔纳著,李仓人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2001 :太空漫游》,[英]克拉克著,郝明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与拉玛相会》,[英]克拉克著,蔡南德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一九八四》,[英]乔治奥威尔著,董乐山译,花城出版社,1988
《美丽新世界》,[英]赫胥黎著,孟祥森译,探索文化出版社,1998
《我们》,[俄]扎米亚京著,范国恩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战争与和平》,[俄]托尔斯泰著,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战争风云》,[美]沃克著,施咸荣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自然科学趣谈》,[美]盖朗特、阿西莫夫著,董眉君等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宇宙》,[美]萨根著,周秋麟等译,海洋出版社,1989
《伊甸园的飞龙:人类智力进化推测》,[美]萨根著,吕柱、王志勇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
《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张岱云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动物解放》,[英]辛格著,孟祥森、钱永祥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宇宙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美]温伯格著,张承泉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2000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关于宇宙归宿的最新观念》,[澳]戴维斯著,傅承启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书籍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那些书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科幻作者,我只想列出使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书。
儒勒凡尔纳的大机器小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描写对象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探险小说,另一类是描写大机器的小说,后者更具科幻内容,主要有《海底两万里》、《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等。这类小说中所出现的大机器,均以18 和19 世纪的蒸汽技术和初级电气技术为基础,粗陋而笨拙,是现代技术世界童年时代的象征,有一种童年清纯稚拙的美感。在凡尔纳的时代,科学开始转化为技术,并开始了全面影响社会生活的进程,这些大机器所表现的,是人类初见科技奇迹时的那种天真的惊喜,这种感觉正是科幻小说滋生和成长的土壤。直到今天,19 世纪大机器的美感仍未消失,具体的表现就是科幻文学中近年来出现的蒸汽朋克题材,在这类科幻作品展现的不是我们现代人想象的未来,而是过去(大多是18 世纪末和19 世纪上半叶)的人想象中的现在。在蒸汽朋克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蒸汽驱动的大机器,像巡洋舰般外形粗陋的飞行器,到处是错综的铜管道和古色古香的仪表。蒸汽朋克是凡尔纳作品中的大机器时代在想象中的延续,它所展现的除了大机器的美,还有一种怀旧的温馨。
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同为技术型科幻,它与凡尔纳的大机器小说却处于这一类型的两端,后者描写从现实向前一步的技术,前者则描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于终极的空灵世界。读这本书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初,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在不算长的篇幅中生动描写人类从诞生到消亡(或升华)的全过程的小说,科幻的魅力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那上帝式的视角给了我近于窒息的震撼。同时,《2001,太空奥德赛》让我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文笔,同时具有哲学的抽象超脱和文学的细腻,用来描写宇宙中那些我们在感观和想象上都无法把握的巨大存在。
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则体现了科幻小说创造想象世界的能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套宏伟的造物主设计图,展现了一个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其中的每一块砖都砌得很精致。同《2001,太空奥德赛》一样,外星人始终没有出现,但这个想象世界本身已经使人着迷,如果说凡尔纳的小说让我爱上了科幻,克拉克的作品就是我投身科幻创作的最初动力。
反乌托邦三部曲。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只被划定为科幻的边缘,但我从中看到了科幻文学的另一种能力,就是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所不可能具备的角度反映和干预现实的能力。《一九八四》在文学界没有很高地位,它的影响主要在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在刚刚闭幕的成都科幻大会上,甚至有些作家认为,正是《一九八四》的出现,使真正的1984 没有成为“一九八四”,这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科幻文学除了带给人想象的享受外,还有其他文学体裁所达不到的现实力量。在我和江晓原教授的讨论中,我们都承认,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看似最黑暗的《一九八四》,实际上是三个想象世界中最光明的一个,其中的人性虽然被压抑,至少还存在;而其他两个世界中,人性已在技术中消失了。这种黑暗,是现实主义文学不可能表现出来的。
从文学角度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系列不是一个档次的作品,但我所关注的是它们共有的鸟瞰全局的视角,两者都是全景式描写人类战争的小说,与那些以个人感觉为线索的小桥流水的精致文学相比,这样的巨著更能使人体会到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的整体存在,这也恰恰是科幻文学的视角。
阿西莫夫的《自然科学趣谈》虽说是一大部流水账式的东西,但确实也没有见到还有哪部科普作品对现代科学有这样系统的介绍。卡尔萨根的《宇宙》、《伊甸园的飞龙》也是较早进入国内的西方科普名著,虽然现在看来在理论的新颖上有些过时,但它在对科学的描述中引入了美学视角,这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真的为我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
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尽管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而辛格的《动物解放》则相反,把平等和爱撒向人类之外的芸芸众生,同样使我们从一个以前没有过的高度审视人类文明。不管怎么说,这两本书都很“科幻”。
但最科幻的是温伯格的《宇宙最初三分钟》和戴维斯的《宇宙的最后三分钟》,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宇宙初生和垂死之际的极端状态,这时的世界离现实是那样的遥远,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在我们无法经历的时间里带我们去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这是科学与科幻的最大魅力,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科学做得更好。世界各个民族都用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的漫长故事,是如此曲折和浪漫,与之相比,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真是平淡乏味。还有广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观,量子物理中精灵一样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所创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这种想象是人类的神话作家绝对无力创造出的。但科学的想象和美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要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到她的一线光芒。而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学之美难以达到的。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2007.9.13)
罗志田
生年:1952
现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外关系史
主要著作:《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裂变中的传承:20
世纪前期的文化与学术》《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罗志田的书单
《新版传统蒙学丛书》,喻岳衡主编,岳麓书社,2005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商务印书馆,2001
《战争与和平》,[俄]托尔斯泰著,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金庸作品集》,广州出版社,2002
《还珠楼主小说全集》,李寿民著,裴效维等编校,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
《章太炎的白话文》,章炳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
“余英时作品系列”,北京三联,2004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王汎森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说到开书目,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鲁迅当年“开不出”的回答,那当然是针对当时媒体和舆论界一些倾向有意“说不”,其实他私下也曾给朋友许寿裳的小孩开过书目,计12 种,且均是旧书;这又与他所说的青年最好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的名论相悖,但那同样是有针对性的:不仅因为“中国古书,叶叶害人”,且当时“新出诸书亦多妄人所为,毫无是处”。鲁迅深知群体“认同”的巨大影响,当年肯开、敢开书目者,恐怕也不乏“妄人”,所以他不愿在特定场合有同类行为而沦落到与此辈为伍。
其实鲁迅并不真正反对开书目,即使不够趋新且曾遭其质疑的“国学”,他也认为可以开一些,并曾“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但“结果都不满意”。他婉转批评胡适曾经开具的庞大“国学书目”说,“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所以,书目还是“只开几部的较好。可是这须看这位开书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糊涂书,不看还好,一看就糊涂”。
不过,如果开书目者不是自居指导地位,而是以曾经读书的“过来人”地位出其经验教训,为今日面临“读书”选择的年轻人提点参考建议,即使其中仍不免有“妄人”和“糊涂虫”,也不十分可怕。若能出现更“多元”的书目,似乎也是理想的状态。且今日世风已变,读书人一呼百应的局面早已不再,其所开书目必无当年那么多人追随,则其正面负面的影响本也有限。岂不闻“难得糊涂”一说,“糊涂”境界固非易得,姑妄言之。以下提到的书,不求全面,且必有偏见(因久已无看“闲书”的时间,尤其近年出版的文学书籍极少触及),不过供参考而已,各人恐怕还是选择与自己兴趣相近者读之最好。
以今日中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大学生的实际水准,本科教育大概会越来越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素质当然与知识有相当程度的关联,但未必以知识(特别是所谓专业知识)为核心。故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读书范围,不一定非集中在史学方面不可。我同意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开卷有益。本科期间,不妨尽量强化一些基本技能(特别是与文科学生今后的择业直接相关的中、外文口头和书面表述能力),读书以泛览为主,很难说什么是必读书,最好尽可能多读。
我想,《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这些过去的蒙学读物,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中与人生日用最直接相关的理念,虽不一定都特别“高尚”,却是应该了解的。进一步言,如果可能的话,孔孟老庄四位的作品都以不求甚解之法熟读为宜,以后受用无穷。
中外小说所谓名著都可读,最能了解与我们时空不同的文化,特别是那些人的生活习俗和思想心态。我特别推荐读一些武侠小说,从还珠楼主到金庸均可读,应能了解到一些中国文化中“荐绅先生”不言的层面,对真正的道教(非学院派教师爷所说的道教)和民间宗教的认识或有助益;尤其各时代“练武之人”的一些基本心态和观念,至少有助于了解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社会(尽管金庸所写的时代皆晚,但“游侠”是司马迁和班固为之立传的社群,到《后汉书》则无,说明两汉之间社会有很大的变化,有些精神和观念当在民间流传,而各类武侠小说中多少都能看到一些)。
关于外国小说,报纸上说今日青年中已有人觉得巴尔扎克的小说晦涩难读,使我感觉有些可怕。这大概不全是阅读能力的问题,或提示着求知方向的转移(如怎样获取“第一桶金”的传记,尤其出于美国者,便是许多少年的新宠)。但年轻人也不必自卑,当年胡适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以为“甚不易读”,甚至感觉“非有耐心,不能终卷”!这部分或因他把小说当成俄国社会史来看,与我这里所说相类,都是“功夫在诗外”的取向,文学家恐怕是要大摇其头的。
我这一代人少年时读得较多的恰是我们近邻俄国的小说,其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似与史学较近;观其如何安排宏大的场面,而不时穿插日常小事,巨细浑然一体,至为融洽,今后写论文及专书时正可学而习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长于内心世界的描写分析,欲治思想史者读了当有助益。此外,侦探推理小说可视为作者和读者的智力竞赛,欲治考证者可多读,也可帮助一般人养成巨细不遗的逻辑思维习惯(到了看一半即知结局的程度即已在竞赛中胜出,可以辍读)。近年翻译较多的博尔赫斯著作以智慧见长,颇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喜欢参加辩论和接受媒体采访者尤可多读,因其中不少类似“脑筋急转弯”的思路(层次当然较高),应付媒体至为合宜。
所谓专业书籍,很难确定何者当读,何者不当读(有些书如《易经》和专谈性理的理学、心学书籍,也许不适宜多数本科生阅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可通读或选读,却不一定作“专业书”读。通行的教科书其实最不必读(许多老师一定不同意),但为考试似乎不得不读。研究历史当然最好是读原始材料,不过,未入门者或许以读一些离我们时代较近的名家著作比较好一些。管见所及,近代通人中,文字较流畅的至少有: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鲁迅、胡适,他们的书以至少翻阅一下为好。
其中最宜读的可能也最易读的,或要算《章太炎的白话文》。太炎本以魏晋文章名世,他自己也颇以此自负。但在传统断裂日益严重的20 世纪,颇具煽动性的章氏文字不久即以难读著称,知音日稀。唯在辛亥革命前夕,太炎也一度曾与弟子钱玄同等在东京办白话杂志,专门为旧学不深的留学生说法。其实表述方式的更易,并不意味着著述内容的差别,学问深邃者在针对“外行”或初学者有意浅出时,未必就会降低其学术识见以逢迎接受者,反往往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和盘托出其最有心得的结论,只是略去了专门家感兴趣的具体考辨和论证而已。
若欲读更专门的,中国古代史家当读的有王国维、陈寅恪、蒙文通、傅斯年、徐中舒、顾颉刚、吕思勉、钱穆、陈垣、郭沫若等,可择性相近者读之。与我们表述方式相类的当世学者中,三联书店正在推出的六本余英时先生论著(《朱熹的历史世界》《论戴震与章学诚》《方以智晚节考》《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现代儒学的回顾展望》),甚可一读。近现代史的著作稍难确定何者当读,因为对近现代史有意识地进行“研究”是20 世纪的事,尚不及百年;积累太浅,迄今未能出什么大家(专治近现代史者或未必同意)。这样,中国近现代史是处在一个什么人的论著都可以不读、若进行研究则所有相关论著都不能不读的境地,自然也难有书目可开列。不过近年出版的王汎森所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识见和文笔俱佳,值得一读。
(2004.7.1)
王焱、吴思的书单
王焱
生年:1953
现职:《公共论丛》主编,《社会学家茶座》执行主编
主要著作:《社会思想的视角》
王焱的书单
《学术与政治》,[德]韦伯著,冯克利译,北京三联,1998
《俄国思想家》,[英]伯林著,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1
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己的秘密书架,好比金屋里藏的阿娇,或者贪官的银行户头,不到万不得已,那是绝不愿意轻易示人的。
对于古人来说,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古代文化传播的条件有限,学人出书、购书、读书都非易事。东汉时的文人蔡邕,原本学问平平,后来忽然学问大进,谈吐生风,舌灿莲花。他的两位朋友猜测他不得异人,必得奇书。某天趁他外出,终于在他卧室的枕头下面翻出一本王充《论衡》的抄本来。蔡邕无奈,只好与他们两人共享此书。而汉代大学者扬雄的“秘密书架”中,据说有一本罕见的词典,别人向他索借,急得他几乎要跳楼。也正因此,近人刘成禺曾说:“凡著述大家,皆有平生用功夹带、手抄秘本,匿不示人。”有位朋友与我不时谈文论学,不知怎么竟怀疑起我有什么秘本不肯示人。有好几次光临寒舍,未经邀请就径奔我的书房,意图翻检我的“秘密书架”,结果每次都大失所望,怏怏而返。弄得我也很尴尬,恨自己为什么竟不能也拥有几本孤本秘籍,可以拿来与这位朋友共享,让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学问大进。
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在社会上成为可能。这对于想要读书的人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想要拥有独门秘笈的人却又成了一件惨事。试想,在当下信息如此涌流的一个世界上,还能有什么武功秘籍呢?如果有,恐怕说的大都也是些“挥刀自宫”之类的法门,轻易尝试不得,不如不读为妙。
对于一个拥有男性气概的人来说,追求权力、财富、知识、名望乃至女人,本来都是天下最正当不过的事,实现这些愿望,各有各的路径。可历来劝学之人,总是竭力渲染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一味作虚假广告,使人误以为读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闻见,而且可以为官作宦—挣得千钟粟;可以发财致富—获取黄金屋;甚至于还能够抱得美人归—娶来颜如玉,有些穷措大更说些什么“拥书百城,虽南面王不易”之类的疯话傻话。结果,想要当官的,想要发财的,想要泡妞的,一股脑儿都跑来买书、读书,等到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子事,后悔入错了行,再想改换门庭也晚了,于是就只好拿学圈当商圈,以学苑为官场,大肆操练起来,结果弄得今天的读书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文不武不衫不履,久而久之,连白道黑道也弄不清了。大学与科研机构中更是各种丑闻不断,既同官场,又像商圈,更似柔媚争宠的风月场,却唯独不大像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一个所在。
我以为喜欢读书,其实和热衷于斗蛐蛐、玩葫芦之类玩物丧志的事差不多,并无多少神圣之处。古人说寒窗苦读学会舞文弄墨是雕虫小技,其实,这倒是更接近生活世界的真理。所以,读书改变命运之说,实在是误尽天下苍生。
这种“读书有用论”所造成的另一个社会后果,就是各色人等一窝蜂地冒出来胡乱写书出书,结果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如果缺乏别择,难免让人目迷五色,望洋兴叹。小说家昆德拉当年就曾感叹,在于今这个大众社会中,“写作癖好在人群中如此泛滥,其中有政治家、出租车司机、女售货员、女招待、家庭主妇、凶手、罪犯、妓女、警长、医生和病人。这向我表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作家,没有谁是例外,所有的人都有权冲到大街上高声大喊:‘我们都是作家!’”结果,无论阿猫阿狗,长三阿四,几乎所有人都在忙着写书、攒书、出书,这固然体现了现代社会一种文化民主化的大趋势,但无人倾听,无人阅读,写书出书也就变成了一种灾难。昆德拉曾经预言说:“一旦每一个人心中那个沉睡的作家苏醒了(那一天已经为期不远了),那么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相互成为聋子和哑巴的世界,一个互相无法理解的世界。”这一天在中国,其实已经提前来到了。
我以为现代学者大多其实并无什么秘本,但是每一个像样的学者都有其基本的学术资源。世上好书无限,但一个学者真正阅读功深的,其实也许就只有几本而已。就凭借对这几本书的刻苦钻研,他就拥有了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capital culturel),能够在学术天地里纵横驰骋一番了。如同当今中国的富人都不愿谈自己原始资本的来历,学者们对自己文化资本的来历往往也都讳莫如深,因为“秘密书架”一旦“走了光”,学人身上的光圈也就暗淡了。
唐代大诗人李义山曾纂辑俗语雅谑,以类相从,名为《杂纂》。其中“杀风景”一条下有“松下喝道”、“花上晒裈”等等,而今而后,如果还要再加上一条,那恐怕就是学人的“秘籍曝光”了:
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伯林从这一隐喻中获得启发,进一步发展出思想史研究的两种理想类型,用以阐释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不同思想类型。其实,伯林本身便是一位狐狸式的人物。他从不指望用一个万能的思想体系去解释一切。他由价值论的多元论发展出方法论的多元论,即研究方法可依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恐怕才是他偏爱“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通过思想史来拓展政治理论研究的原因所在。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便不能用刺猬的标准(一元论的万能体系)来衡度狐狸的才情(多元论的思想风格)。他月旦人物,裁量文章,不但能够一语传神,而且谑而不虐,饱含智慧与幽默。对于那些观念性情风格绝异、文化背景也迥不相侔的人物,他尤擅内敛于这些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思考体会。牛津爵士一生身泰名遂,可他对于那些笔端老辣多刺,思路狞猛怪异,性情畸零寡合之徒,如马克思、巴枯宁之伦比,偏偏独多精识慧解,犹如老吏断狱,推理层次分明,往往是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
回看20 世纪群星灿烂的众多思想家,有的思维缜密,有的聪明过人,有的学识渊深,有的功力超群。相形之下,伯林也许并不算特别出众,但我仍愿将他的书列入我的“秘密书架”。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韦伯的学术体大思精,我辈凡夫俗子,只能望洋兴叹。苏联的学术界喜欢对西方学者进行大批判,唯独对韦伯,还是不能不惊其卓识而服其渊博。现在这部书有了冯克利很好的译本。如果力图全面理解韦伯的思想,可以从这本书入手。这是两篇堪称经典的演讲,语言朴质无华,没有修饰,以至有人说就像是“一块未经修饰的岩石”,而单单凭借思想本身的力量,就征服了我。有了韦伯的思想打底,让我看到,很多后来的思想家和学者腾挪躲闪,其实都跳不出韦伯的光圈。雅斯贝尔斯曾说韦伯是哲学的道成肉身,良有以也。
韦伯深知现代社会理性化的进程导致专业化的宿命,他的对治之道是,对自己将要涉猎的领域拥有足够的知识:一方面要比“专家”掌握更多的知识细节,同时又要比所谓“专家”具有更广博的知识结构,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强烈的人文社会关怀,从而构建出更具本质性的整体性的知识框架。对于这样的学者,我们称之为社会理论家(social theorist)。
(2010.5.27)
吴思
生年:1957
曾任职:《炎黄春秋》主编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主要著作:《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吴思的书单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战争与和平》,[俄]托尔斯泰著,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荣如德译,上海译文,2003
《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性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反抗死亡》,[美]贝克尔著,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存在的勇气》,[美]蒂利希著,成穷、王作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商务印书馆,2001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美]范里安著,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1992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林达著,三联书店,1997
一、我很不情愿,但是又不得不承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影响极大
17 岁那年,我就把保尔那段“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的名言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20 岁前后,我把这本书放在枕边,经常翻看保尔修铁路的那一段。当时我在山村插队,干的活和保尔差不多,琐碎而艰辛,还吃不饱,很需要用人生意义之类的说法来支撑自己。
可是,六年前我重读此书,竟有不忍卒读的感觉。保尔的褊狭和自负让我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我当年的偶像吗?我竟然努力模仿这种人?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我不会向我女儿推荐这本书,我以后也不会再读,除非要挑毛病说坏话。保尔赞扬过的《牛虻》和《斯巴达克斯》,要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好一些,但也从我心目中的超一流地位降到了三流地位。
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或《安娜卡列尼娜》
在主人公安德列、彼尔和列文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我觉得托尔斯泰的句子可以直达我的心底,让我在不同的状态中再生活几遭。这两本书,我在高中毕业前初读,曾经把其中的句子写在手心。二十年后再读,仍有经受心灵洗礼之感。托翁真神人也。
不过,在描述人心的复杂和丰富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才称得上登峰造极。我觉得托尔斯泰很亲切,很对心思,因此很能影响我。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有惊讶和敬畏的份了。
三、《唐诗三百首》
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元曲,《唐诗三百首》是他们的代表。这本书我不知读过多少遍,已经翻烂了一本,读旧了两本。以后我还会一读再读。这些古诗词可以迅速调动起我的人世沧桑感,呼唤出我的“根本性焦虑”。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这种感觉让人的心境深远厚重,超越蝇营狗苟,进入造化的幽深,以至言语寥落,欲说还休。《红楼梦》也有类似的功能,但是太长。都是好酒,低浓度的一斤微醺,高浓度的一两微醺,还是喝一两的省时省事。
四、贝克尔的《反抗死亡》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超过各派心理学的作品。这本书,还有蒂利希的《存在的勇气》,帮助我理解了人心和人性—超越动物的独有特性。十年前读毕此书,叹为观止,从此不再看心理学方面的书。
五、《庄子》
苏东坡说,他小时候读庄子,觉得这人把他的心里话都说完了。我上大学的时候读苏东坡,深有同感。二十岁前后,《庄子》一度严重威胁了我的“革命理想”,反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便有对抗《庄子》的意思。二十多年过去,我早已停止对抗庄子了,他描绘的人生和宇宙图景很精彩,可以把我们拔出自负和局促的泥潭,让我们面对那些最要紧的问题,同时又不至于沉溺太深,忘记自己在天地中的真实位置。《五灯会元》之类的禅宗史录也有近似的功能,在玄妙和哲思方面常有超越庄子之处。但是读来既费解又吃力,难得一二会心之处,不像庄子那样,开卷必有收益。
六、微观经济学,任意一本
我读的是一本小册子,读后忘了推荐给谁,再也没有回来。尽管书里分析的是市场,但是理性清明,分析精巧,对我理解人心的一般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均衡状态大有助益。读后有散光眼配了眼镜之感。
七、制度经济学,任意一本
1993 年我听盛洪提到这门学科,表示没听说过,盛洪笑话我,说不知道就对了,经济学家的专业,岂能谁都懂?后来听了他们天则所的几次讲座,又读了一本介绍制度经济学的小册子,不禁神往。小册子推荐给朋友了,至今不知下落,无法写准书名和作者。好在制度经济学早已声名大著,各种版本的书都不难找。用微观经济学的清明理性来分析制度变迁,这是一门历史学可以借用的好手艺,一旦领会了这种思路,想忘掉不用都难。
八、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我在《南方周末》上批评过这本书,挑过黄仁宇的毛病,但那属于同行的嫉妒。1986 年初读此书,便生出历史还可以这么写的感慨。数年后我也转向历史,多少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我还模仿过这本书的笔法,但不如我原来的写法顺手,只好作罢。至于写作深度,《万历十五年》沾了“形象大于思想”的光,给读者留下了见仁见智的余地,大体没什么问题。不过,真到了说几句硬话解释历史的关头,黄老先生的概括往往伤痕累累。这是实话,不是嫉妒。
九、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这本书让我领会了美国及其政法制度的实质和演进历史。最难得的是,我觉得自己似乎随着林达在那个世界生活了一遭,所得所思格外深切。生活在中国社会及其传统之中,不难找到帮助我们认识中国的好书,却不容易找到帮助我们体会美国的好书。在以追赶美国为社会理想的时代,不了解美国也算得大缺陷了。
如果再提炼一下,超越专业或职业需要,上述诸书,《唐诗三百首》和《庄子》对我最为要紧,其次是托尔斯泰的书。知识无涯,可多可少,灵魂却只有一个,不能让他枯萎了。
(2003.9.18)
张五常的书单
张五常
生年:1935
曾任职: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
主要著作:《佃农理论》《卖桔者言》《经济解释》《中国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革命》《再论中国》
张五常的书单
《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经济学原理》,[英]马歇尔著,朱志泰、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81
《利息理论》,[美]菲歇尔著,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价格理论》,[美]弗里德曼著,鲁晓龙、李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
朋友要求我选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3 至10 本书,品评一下。是明知故犯的要求:我30 多年没有读书了。不读,不是懒得读,更不是没有书值得读,而是刻意不读。我认为一个人有读书的时候,有思考的时候,而集中思考时最好不读书。这是我的治学方法。
然而,20 世纪60 年代我读过很多书,好些日子住在图书馆里。读得杂,读得博,也读得深入。做研究生时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老师艾智仁与赫舒拉发。他们写书,有名著,但我没有读过。当时读得天昏地暗,只是不读老师的书。理由充分:我是他俩的入室弟子,怎会不懂得师父的真功夫?没有听过少林寺的大弟子拿着方丈大师所著的拳经剑谱翻阅的。
当年遍读群书,废物甚多,精品也不少。今天回顾,对我影响最大的有四本可以相提并论。让我说说这四本书吧。
(一)斯密的《原富》,又译《国富论》(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以搞大学问而言,我读过的书以此为首。洋洋千页,作者文字顶级,流畅古雅,幽默生动,才气纵横。不容易想象有人可以写出那样博大精深的书,真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我不认为作者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但有大智大慧。智商高是雕虫小技,作品再精彩也不容易传世,但大智能是另一回事了。《原富》出版了227 年,今天还值得读之再三。
它是一本包罗万有的书:以经济分析为主,涉及政治、制度、教育、宗教、历史、哲学等,皆有见地。作者对历史与世事知道得非常多,而观察力之强是我平生仅见。将包罗万有的世事综合起来,加上智能的判断与阐释,创立了今天大致上还存在的理论架构,写得浑然一体,而这竟然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可谓奇迹。
《原富》是欧洲工业革命搞得如火如荼、美国民主独立大争议的一个大时代转变的产物。作者未进军经济学之前已经是苏格兰一位家喻户晓的教授,以心不在焉的品性大受欢迎。40 岁出头得到贵人授予足以舒适生活的退休金;花了12 年写成《原富》。大智大慧,作者以进化论的思维来阐释自利行为对社会的贡献与制度的转变,影响了达尔文及整个欧洲的思想发展。
伟大的论著就有这样的便宜:作者引用的史实有错漏,价值的理念拿不准,争取私利所需的边际分析是作者死后才有的,但因为是《原富》,这些不足之处微不足道。
我是从《原富》学得什么才是大学问,为了多知世事在街头巷尾跑了数十年,下笔为文从来不发明术语,文字但求古雅清楚,而不自量力,为了要与《原富》较量一下,我写了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
(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作者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经济理论家。作者的其他论著皆不足道。经济学学生今天熟知的需求弹性、长线短线、吉芬物品等等,都是此公发明的—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虽然有数学家的本钱,却重视经济内容,把所有方程式放在脚注与附录里。这部巨著有非常完整的理论架构,分析层次分明。
今天懂经济学的人提到马歇尔传统(Marshallian tradition),是指有架构有内容的经济学。虽然马氏热衷于改进社会,他把解释行为作为大前提。作者对事实不能以事实解释的坚持,后来成为维也纳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马歇尔的巨著也是有缺点的。吉芬物品的存在误导了后人,而在书中此物品与其他部分的分析有矛盾。长线与短线的处理,避去了重要的交易费用,也误导。均衡、成本、盈利、资本、上头成本等理念,都拿不准,而理论架构的设计虽是前无古人,但棱角过于分明,不能浑然一体。
重要的是,没有谁细读马氏的巨著之后会不懂经济学。我是个正统的马歇尔传统的人,自己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修改与补充马歇尔。这工作我做了数十年,他对我的影响可谓大矣!
(三)费雪的《利息理论》。以历史时间算,作者是第二位伟大经济理论家。马歇尔的传统起自斯密(1776),经过李嘉图(1817)、密尔(1848)等天才的发展,到马歇尔(1890)而达大成。这是英国传统,很一贯。美国耶鲁大学的费雪走的是另一条路—欧洲大陆的奥国经济学派的路—到费雪而达大成。
费雪绝对是个天才,多产,作品无数,皆精彩,其中最重要的是《利息理论》。这本书文字清晰,逻辑井然,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理论简单但有深的层面;二是概念一般化到尽头,很有说服力。资本、收入、利息、投资等概念,到费雪而成绝响。这本巨著有沙石。是我之幸,老师赫舒拉发是当代的费雪阐释第一把手,在我不厌其烦的质疑下,这些沙石都清除了,使我后来顺利地写成《经济解释》卷二的第一章。
是的,马歇尔的资本的理念有大问题,因而在成本、租值等概念上也有问题。当年我是搞通了费雪再回头搞马歇尔的。
(四)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这是本奇怪的书,不是巨著,是弗里德曼的学生的笔记,经过弗老整理后在1962 出版的。1961 年我先读“非法”的笔记,次年再读整理“合法”版,前前后后读了十多遍。
这本书是纯马歇尔传统经过芝加哥的蹂躏,骤眼一看面目全非,其实是为了解释现象而把马氏的理念改进,把重点再定位置。要知马氏虽然高举解释世事为经济学的重点,但他对市场现象知道得不多,马虎,没有真的做过验证功夫。后来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其实就是马歇尔加上事实验证。
理论归理论,验证归验证。非常美观的理论,引用于验证时可能缚手缚脚,不管用。弗老的《价格理论》是向“管用”那方面走了一大步。
他把奈特的盈利界定出局,把马歇尔的租值重新定位,把成本与竞争的关系搞清楚,也把吉芬物品放进废物箱去。是的,在认识弗老之前,我从他这本书学得怎样拿重点,学得怎样转换角度看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开始体会到经济解释是怎样的一回事。
实不相瞒,我的实践学术生涯是从不再读书的30 多年前开始的。到处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观察才作得准,避书有利。为了推出假说作验证,要修改前贤的概念,简化他们的理论,避书也有利。天下的学问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要占为己有,像选女人一样,不是佳人是不值得谈恋爱的。
(2003.6.2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旗小说怎么删除自己写的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