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页到15页5到16之间有多少个几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  课题名称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算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运用脱式计算进行计算在前面的学习种没有讲过,这个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不但要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还要将新学知识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是在一年级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且还没有接触过带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对脱式计算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运用几种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  2.根据学过的知识为乘除法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3.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5-20+10=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计算时,一步一步的运算,并且一行只写一步算式,等号上下对齐写在算式的左下角,我们就把这样的的计算叫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  通过复习回顾等发现: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知识迁移  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一、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9×4÷6  二、改错题,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5-26+4 56÷7×2  =35 -30 = 8×2  =5 =16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二年级(1)班的.小红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及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教材第14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后答: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课探究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题5。  (1)师引导学生理解“每4个放一盘”,说明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总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地分,可以分成2份。)  3.练习。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说一说每个算式怎么读,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出发吗?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让学生把没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并说明每个算式中,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除数,哪一个是商,以及算式中每一个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以及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脱式计算。  35-4+27 6×3÷2  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我们再计算一道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乘加问题。  1.出示例2。  谈话:看,这是跷跷板乐园,同学们玩的多开心呀!仔细观察,每个翘翘板上有多少人?有几个跷跷板?草坪上有多少人?(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草坪上有7人。)  提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方法一:分步计算,先算翘翘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4×3=12(人)12+7=19(人)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  4×3+7、7+4×3或7+(4×3)  教师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道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教师说明:像4×3+7、7+4×3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而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  2.谈话:如果把乘法换成除法,应该怎么办呢?  出示:20-8÷2 81÷9-2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的,把乘法换成除法,计算时,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减运算。  学生计算,指名两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3.小结计算方法。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这四题,你能总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剩下两小题。  圈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先计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先看懂树叶上的数有哪些,再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写出计算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20 ?8 ÷ 2 81 ÷ 9 + 2  =20 ? 4 =9 + 2  =16 =1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5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山林里静悄悄的。老鼠们来到田园要偷点儿粮食,正在这时,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了,(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可是捕捉老鼠的大英雄。  师:这是前几周猫头鹰爸爸妈妈捕鼠的情况:请你算出爸爸每周比妈妈多捉几只老鼠?  (教师通过点击课件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这是整节课情境创设的第一步,通过晚上老鼠们来到田园偷吃粮食,正巧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的情境,使学生了解它们是捉老鼠的大英雄。然后出示上周猫头鹰一家捉老鼠的数量,通过计算家庭成员之间相差多少,主要复习被减数个位、十位是0的减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些数比较小,学生口算就可以得到答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猫头鹰有高超的捕鼠本领,当它看到野鼠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  (出示情境图)  这是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师: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列出算式吧!  学生提出减法问题,接着用算式表示出来:  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300-116  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多少只?  300-88  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288-116=172(只)(因为这道题不需要退位,所以鼓励学生直接口算出来)  3、师:先算300-116,会算吗?你想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回答:  ※我想估算;  ※我想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然后进行验算;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语言评价:看来你已经养成了很强的估算意识;对,计算时要养成演算的好习惯;你的想法很好……)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是估算的,116接近100,300-100=200,所以300-116大约是200;  ※:我用计数器拨一拨  先拨300,再在个位上减6,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我用竖式算:个位上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用了竖式,现在咱们再来算一算。(教师边说边板书竖式:个位上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5、师: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300-288请同学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计算,进行巩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  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计算过程?(学生到展台前说出计算的过程。)  师:谁的结果和他不一样?(学生说出粗心出错的地方。)  6、教师小结:刚才计算的两道题都是用300来减,300是一个整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  板书:整百数减三位数  师:像这样,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 ,你怎样来解决?  学生可能回答: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 ,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学生通过回答,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教师及时评价: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在计算的时候都应注意到这一点。)  【设计意图:继续向学生介绍猫头鹰有高超的捕鼠本领:当它看到野鼠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出示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提出减法问题,从而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减法算式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理解连续退位的算理,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当个位上0减6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但十位上是0,怎么办?”进一步弄清连续退位的道理和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三、创设情境,巩固新知。  1、同学们知道吗?猫头鹰除了能捉老鼠,还有捕食蝗虫的本领,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等全班交流时教师点击课件再出示相应的答案)  师:你了解到哪些情况?想解决哪些问题?  生:每只猫头鹰7月份比8月份多捉几只?  师:请你选择一名家庭成员来进行计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三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延伸。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猫头鹰除了能捉老鼠,还有捕食蝗虫的本领,提出每个家庭成员在7、8两月捉的蝗虫相差多少的减法问题,以此巩固这节课所学的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2、师:猫头鹰捉到了老鼠和蝗虫,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我们看看它们这一个夏天就可以为人类节约多少粮食?(出示表格)  师:你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爸爸节约的粮食比妈妈多多少千克?  爸爸节约的粮食比宝宝多多少千克?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解决一下。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提醒学生算作得数马上改正。)  师:看来猫头鹰为人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四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再次延伸。既然猫头鹰又能捉老鼠又能捉蝗虫,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原来它们为人类节约了许多的粮食。出示一个夏天猫头鹰为大家节约粮食的有关数据,学生继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解决。】  四、课堂小结,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猫头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师:请大家回过头来想想“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8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三、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中做  1、做一做。  (1)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试着做一做。  (2)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试一试  (1)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认真观察,然后说说图意,最后列式计算。  (2)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这是一题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小熊购物”的情境叙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这样叙述:小熊有30元钱,买4袋糖果应找回多少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叙述算式的意图。)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且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会正确地数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例1中一、十、百、千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下面每组数是怎样数的?  (1)71、72、73、74、75、76、……。  (2)49、59、69、79、89、99、……。  第(1)小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  2.99是几位数?再添一个是多少?  二、揭示课题  100是几位数?100以后的三位数该怎样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三、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教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①多媒体显示一个“正方体”,问:这是什么?几个小方块?  教师贴出1个小方块的实物图,并板书:一  ②逐个显示小方格,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这时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10个小方格靠拢成为一条)。提问:多少个一是十?十里面有几个一?  教师在小方块的实物图左面贴出一个木条实物图,并在下面板书“十”。  ③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一是十?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教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①提问: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十,我们能不能一十一十地数呢?  ②随着屏幕上木条逐个出现,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当数到九十时,老师提问:几个十了?再添1个十是几个十?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一百”的木块实物图,并板书:一百。  ③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十是一百?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教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①现在我们能不能一百一百地数呢?(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②谁能一百一百地往后数?  学生数数时,屏幕上逐层出示木块图,当数到九百时,提问:再添一个百是几个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随后贴出“一千”的木块实物图,板书:一千。  ③多媒体快速重现从一百数到一千的动态画面,强调“10个一百是一千”,并进行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以上教学过程,贴图形成如下板书:  (4)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理解“相邻”的含义。  “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挨着的邻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想一想:“百”和哪个计数单位也是相邻的?“十”和哪个计数单位相邻?  (5)理解“十进关系”。  十里面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板书: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百和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十进关系?  以上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6)教师简要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  2.教学例2。  (1)初步了解计数器。  仔细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百位是右起的第几位?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  (2)出示例2第(1)小题。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再拨一个珠子该怎么数?  教师边拨珠边说明,再加一个珠子时,个位上就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这时要拨去九,进上一。  当拨到一百一十九时,教师提问:接下去该怎么拨?一百一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再练习一遍,要求边拨珠边数数。  (3)出示例2第(2)题。  重点讲清从一百九十九到二百的拨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时各个数位出现的变化。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2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采取边练边讲的形式进行,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练习六第1题。  五、课堂小结  提问:(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六百九十九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和八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从六百七十八数到八百一十。  七、思考练习  有30个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正好平均分给7个同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7、教师:求4个8或8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 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板书:8×4 4×8  (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2  (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6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观察例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 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 3 __ 6=18(棵)  8 __ 4=32(棵) 6 __ 3=18(棵)  或4 __ 8=32(棵)  因数因数积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P68、P69。  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自我评价纸口算纸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口算比赛  1、师:课前老师就听说我们二一班的同学们数学计算能力非常棒,今天老师先准备了1分钟的口算题卡,想看看大家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先来比一比好吗?  师: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纸,老师会结合同学们的课上表现,奖励给大家评价星星,这节课得到评价星多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准备一份小礼物,希望同学们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上展示出来。  2、教师组织学生完成1组1分钟口算。  3、反馈计算结果。教师订正,学生自己判,统计全对、错3个及以下、错5个及以下、错5个以上学生数。  师:整体来看大家的计算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有的同学有点紧张了,没关系,老师不会通过这一次比试就对大家下定论,因为这节课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请全对的同学在自我评价纸上画2个星星,错题在3个及以下的同学画1颗星星。  (二)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8×3÷4= 6×8-5=  9×(6÷3)=7+(9-6)=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题目,分组完成。指名侧板书。(教师提前写好)  反馈学生做题情况,板书同学给订正,并总结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指名4人侧板书并订正。  学生自我评价。(作对的同学涂1颗星星)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3:7×(7-5)(77-42)÷7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和我们刚才完成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而且有括号)  师: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我们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指示)像这样加减乘除混合并有小括号的算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计算顺序。  1、播放课件。(展示运算顺序)  2、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结合以前的学习你能试着总结一下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试总结,教师课件出示完整过程及运算顺序,并板书)  3、经历完整运算过程,指名板书。  (算式条贴:(14+7)÷7 5×(16―9)  师:老师这有两道题,你选择其中一题,来试着算一算写在答题纸上。  (1)学生选择试算,指名板书两题。  (2)学生口述运算顺序并订正。  (3)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师:同学们又了解到了一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们你们都得到多少颗评价星。随机抽取学生问。选取得星多的同学到台前教师送一个小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惊喜吗?那老师就再给大家制造一些机会,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同学们要加油了!  师:下面的活动同学们要涉及到和小组同学合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吗?(课前分好)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12-5)×3 48÷(8-2)  34-(28-13)6×(7+2)(88-56)÷8  1、学生任选一题说说运算顺序。(全部说一遍)  2、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道题目。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2个算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完成订正。反馈各组学习情况,教师巡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师:刚才我们以各种形式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练习。从反馈情况看大家掌握的还不错。看看自己的评价表,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运算因为有了小括号,就改变了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看来小括号的作用还真是不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两人一组,自选一组题目完成并互相订正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合作的也很好,尤其是****组,这组同学在自己的评价纸上再加一颗评价印章,希望其他组继续努力。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混合运算计时自选练习。(准备一组练习题)  为学生准备一组混合运算练习题,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练习。遇到问题可以请同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大家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加上评价印章。  (五)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要求:1、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到哪些填法?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本组想到所有填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发给各组1个纸条,便于各组记录所有填法)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总结评价印章情况,颁发神秘惊喜。  2、同学们谈感受。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3  教学目标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重点分析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难点分析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习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习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习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习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习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习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平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平,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69、P71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P69例2  (1)出示计数器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1]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2]中间带0的三位数.  [3]末尾带0的三位数.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总结  2、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69 “做一做”1、2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 P71 1、2、3【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相关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03-0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04-06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03-18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04-0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04-0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04-06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0篇04-06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5篇03-18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02-2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几页怎么减去前面四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