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卡纸裁成4张小正方形,则原来周长是多少把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形纸片剪开?

首页
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面积培优与提升32个题目');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538', container: s, size: '870,95',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0]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2', container: s, size: '890,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1]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5', container: s, size: '886,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2] = 1;
})();
剩余
7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模板内所有元素均可修改,下载资源和展示一致,若部分包含公式及动画文件展示乱码,仍可放心使用,下载后无此问题[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isharekefu@iask.cn。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已收藏至个人中心
点击个人中心可查看
评价有礼1/9最多预览50页}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9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教学重难点: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教 法:引导发现法。学 法:动手操作法教学课时:2教学准备:挂图,实物,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切入举偶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二、对话平台:玩中学1、说一说。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指名汇报。(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2、算一算。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三、学中做1、 做一做。(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任选一题,做一做。(2) 指名汇报。(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2、 想一想,议一议。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1) 试着做一做。(2) 小组议一议。(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3) 说一说。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3、 试一试(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四、做中得1、综合练习。(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2、全课总结。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1、说一说通过看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食品专柜,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到信息。(出示食品单价课件)生:面包每个3元 饼干每包4元饮料每瓶6元 花生每包7元 糖果每袋5元(1)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呢?(指名回答)(2)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本课的知识点,学生会对课堂兴趣浓厚,积极性高)2、算一算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胖胖买了什么食品?(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2)那么,小熊胖胖该付多少钱?请你帮它算一算。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步式写成综合式。说一说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组织学生讨论:3×4+6或6+3×4各表示什么意思?)(1)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3×4+6= 6+3×4=提问: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讨论:含有乘法和加法的计算的分布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3、想一想,议一议(1)小熊乐乐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出示乐乐课件)同桌互相探究,并合作解决这个问题。(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总结: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中,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二、课堂延伸(巩固练习)(1)出示饮料课件(2)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再解答。50-4×5= 7+6×2=7×3+4= 6×9-7学生练习本中完成解答。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3)出示红色饮料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4)出示小兔拔萝卜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5)出示小羊图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课堂总结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四、作业设计五、板书设计:混合运算小熊购物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12+6 =6+12=18(元) =18(元)答:该付18元。教学反思: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教 法:引导发现学 法:探究学习教学课时:2教具准备:口算卡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开火车)40÷8 28÷7 36÷6 24÷8 81÷9 15÷3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二、探索新知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3. 解决问题。(1)列算式。笑笑: 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6+4 =3-2=10(元) 答:(略) =1(元)答:(略)(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组讨论:3-10÷5 表示上意思。算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3-10÷5”表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用脱式计算式(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4.尝试解决问题。(1)提问:买1本算术本和1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2)让学生独立解答。(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三、巩固练习1.P6“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2.P6“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四、总结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除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解法二: 18÷3+4=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教学反思: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具学具:教具:课件和实物展示图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课时:2教法:指导练习学法:练习交流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口算6×9= 30+15= 42÷6=2 、脱式计算7×2+30 46-6×4 63÷9+7二、解决新知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例如:二年级__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年级__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分步计算:29+25=54(人)54÷9=6(人)综合算式:29+25÷9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29+25)÷9=54÷9=6(条)答:至少需要 6条船。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记忆)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完成P9中的“连一连”第2题。5×(36-29) (83-35)÷6 94-(25+19)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注意:做完括昊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四、课堂小节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阅读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五、作业设计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板书设计:过河(混合运算)混合运算预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法一: 29+25=54(人)有小括号 54÷9=6(条)先算小括号里, 法二: (29+25)÷9再算小括号外教学反思: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教学难点: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63÷3=   603÷3=二、探究新知1、故事导入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2、被除数是0的除法。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0、0÷4=0)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3、商中间有0的除法、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603÷3=   802÷2=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4、商末尾有0的除法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三、巩固练习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680÷2=34   309÷3=13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四、本课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一、情境导入1、课件展示课本内容2、提出问题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4、该怎样列式呢?5、多种方法尝试解决6、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索1、由情境提出问题两只小猴拿到分到的24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2、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怎样列式呢?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4、学生汇报:(1)。质疑生:我也会用竖式,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联系起来;(2)。释疑师:谁来解释一下呢?5、总结归纳计算方法6、共同归纳出: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三、巩固强化1、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2、出示55页练一练第一题(小猴回家)先估计,再计算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各教具,准备实物及挂图;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60+60)×2=240(厘米)60×4=240(厘米)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2.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60×3×2=360(cm)60×4×2―60×2=360(cm)60×6=360(cm)3.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4.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2.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3.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一、教学目的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四、教具:正方体五、学具:正方体,彩笔。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1.游戏一。(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师发指令,生活动。(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b.指令尽可能少。(3)学生活动。(4)学生汇报。2.游戏二。(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b.指令尽可能少。(3)学生活动。(4)学生汇报。(三)小结。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搭一搭游戏一游戏二练习三一、教学目的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三、教具:情境图。学具:小棒,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二)基本练习:1.P16第1、2题。(1)独立做。(2)订正。2.P17第3题。(1)独立做。(2)独立搭。3.P17第4题。(1)独立画。(2)订正。(三)拓广练习:1、同步练习P162、自主天地P10(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重、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教具准备: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教学过程:(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一)教学周长T: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交流。)教师演示:我们从任一点出发,绕着它的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1)教师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2)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你能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吗?(我们还发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板书:物体表面的)T:我们发现了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3)印一印,描一描:利用你桌上的物体,选取它的一个面,用印一印的方法,描出这表面的图形的周长。(①印当中来发现不封闭图形;②老师也准备了两个图形,请你来描一描它们的周长:这什么这个不描呢?)(我们从一点出发,绕着图形的边线走,不能回到这一点,这个图形叫不封闭的图形,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可用一句更加简洁的话来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能计算周长(能,请坐好,不能,请举手。)(二)探求周长的方法T:认识了周长,下面请你想想办法来求求周长吧。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四人小组了。小组活动:老师把黑板上展示的基本平面图形放入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请各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方法交流: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求的?(测量、绳子围、对称性……)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有几厘米,怎么办?(2)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3)T:那你能这些方法来求一下刚才印下来的物体表面图形的周长吗?(引到地上的教室中的大图形,以他们在上课时找到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周长了。)※(4)小明的书桌面是一个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在它的二个角上分别裁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问你图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T:通过咱们一节课的共同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9】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那时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测量》大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活动过程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3、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纸棒(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一个小纸棒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师:请小朋友用纸棒这个测量工具量一个桌子的长和宽,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宽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桌子长所以量的就长,宽更短就量得少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  师:老师这还有许多的不同的测量工具,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师:小朋友都量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咦,大家的结果都一样吗?为什么  师:对,结果不一样,因为你们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  (2)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测量了几次  生:我用了毛线来量,量了4次  生:我用笔来量,量了6次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个工具 ,你发现了什么 ?  生:毛线长,笔更短  小结:原来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自然测量的办法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初步理解测量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  3、测量用的木块、茶叶盒、泡沫垫、水管、橡皮筋、石头、吸管、积木、筷子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  引导语:刚才我们在玩什么游戏呀?你们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长吗?怎样才知道?那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大家来来找找看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几次?  (2)你呢,咦!那他们用的工具一样怎么结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呀?你是怎么量的?  (3)那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小结:对了,我们要先找到起点,沿边测量,不要偏离,不能重叠,首尾相连,而且还要做好记号。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那老师又给你们准备了测量工具你们再来量一量独木桥有多长?  (1)提供一样的测量工具幼儿来测量独木桥的'长。  (2)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小结:小朋友刚才找到最起点开始量,量到了最后,还做好了记录,你们真能干。  (三)、二次探索,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那接下来我们用学到的测量方法来量一下我们滚过的海绵垫有多长?这次你们自己选择工具来量,量好了把结果记录下来。  (1)将幼儿的测量结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  提问:你用什么工具量的?结果是多少?  谁也是用这种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还有不同工具的吗?结果怎样?  (2)说说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  小结:用长的工具测量的次数就少,用短的工具测量的次数就多。  (四)、幼儿再次测量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刚才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五)活动延伸:  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都可以当成测量工具呢?教室里就有很多,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样你喜欢的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椅子、床、窗户还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 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 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 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mamanv)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 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 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 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 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 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幼儿讨论  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3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物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教师小结:我们要把皮带的起点和方形卡的起点对齐,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纸按顺序一个紧挨着一个不留空隙,不层叠排放,这样就能正确的量出合适的皮带了  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过渡语:小白兔看到小马买到了皮带,也到皮带专卖店了,原来他妈妈要过生日了,他想买一条皮带送妈妈当生日礼物,给妈妈一个惊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妈妈的腰带,刚好五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可是他急急忙忙出来只带来一个方形卡纸这可怎么量呢?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量量看,要怎样才能用一个方形就能量出皮带的长度来呢?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延伸活动: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8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平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19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难点:学会以记录单的方式来进行对测量结果的记录。  活动准备  铅笔、记录单、金箍棒(人手一份)、孙悟空手偶一个、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注重幼儿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西游记的大师兄孙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可是我的测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请个别幼儿尝试用一根筷子对金箍棒进行测量。(注重幼儿的体验性)  结果:用一根筷子测量金箍棒长度的时候,筷子不够长。  (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够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3)可以重复使用筷子进行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如何重复使用筷子进行对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小结:一根筷子的长度看作被测物体的一部分,并且能将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长度重复地摆放,不留白、不重叠地覆盖整个长度,并对这些重复进行计数。  3、孙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测量的工具。我们的教室里面也有:铅笔、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等。  4、分组操作活动。(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1)重复使用一支铅笔测量,并做好记录。  (2)重复使用一本故事书测量,并做好记录。  (3)重复使用一块积木(长方形或正方形,幼儿自由选取),并做好记录。  小结:测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的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记录单:通过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掌握测量的方法。  七、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幼儿有序收拾学具,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重复使用测量的,请幼儿根据活动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家中寻找,对某一样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并记录。  活动总结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但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明显地晚于数;相比与5岁的儿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数数技能。  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单位量,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这时幼儿已经能在头脑中建构单位量与长度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表现为重复使用一根小棒来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 篇20  活动目标  1、能用回形针、吸管、雪花片测量小鱼的长度,尝试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课件、回形针、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鱼、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1)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池塘里举行运动会,青蛙、大白鹅、小乌龟都来了,我们小朋友就做鱼宝宝也去参加吧!大家想请我们小鱼作裁判,愿意吗?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评析:孩子们都能想到用自然物来测量,可能看到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说的,但这并不影响活动效果,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评析:本环节我没有把测量方法抛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纠正改错。有的幼儿方法不正确在情理之中。)  4、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小鱼。谁愿意来试一试?让我们看他量的对么?有没有从头开始量?回形针之间连接的好吗?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活动室的面积、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戏。请幼儿两两结对,互相为对方描画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再用回形针测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个回形针的长度。【《自然测量》大班教案】相关文章:大班科学自然测量教案03-25自然测量大班教案及反思03-20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06-26大班教案自然测量(通用22篇)12-28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11-25《学习自然测量》大班教案(精选15篇)04-24幼儿园大班教案《自然测量》11-13《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12-06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08-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形纸片剪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