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中国文学作品中,与《荷马史诗是谁写的》中的《伊利亚特》体裁相似的是()。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各民族文学的起源与区域文学的形成第一编 神话、史诗与各民族文学的起源第1章 神话的产生和各民族文学的起源第一节 神话产生的条件与神话的功能一、神话产生的条件与背景神话是原始人类时期形成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原始社会时期的技术落后、文化愚昧、生产力极为低下,是现代学者对于神话产生背景的共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类社会的生产水平直接相关、与原始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关。群居是神话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居住在固定的地方,对了解居住地方形成的欲望。每一个群居氏族的神话都以特定的高山大川为其重要内容。原始群居形态是原始宗教得以形成的条件,原始宗教萌芽的出现是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个时期出现了氏族宗教意识。与神话直接相关的是图腾崇拜。婚姻形式是神话产生的又一条件。两性关系,婚姻制度,性禁忌,伦理观念。语言的产生是神话形成的先决条件。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会直接影响神话的产生,人类自身的状况也是神话产生的重要条件。原始人类的思维是表象的思维,缺少抽象的逻辑思维。神话可分为原创神话和再创神话。二、神话的性质和功能从形成时间上来说,神话是远古时期产生的,而民间故事和传说则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神话多绘天地,传说多描人间。神话的内容往往是一次性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则是多次性的。神话是严肃的、真实的,传说与故事缺少严肃,更多地具有娱乐性。神话的功能:1.认识功能:如创世神话2.社会历史功能:如原始婚姻观念3.宗教功能4.审美功能
第二节 世界五大原始神话系统一、两河流域神话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这一地区最早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在美索不达米亚最早产生文明的是苏美尔,早于阿卡德。阿卡德文化是在苏美尔之后产生和发展的。苏美尔人的创世神话,英安娜神话。阿卡德人的创世神话《埃努玛·埃立什》是从苏美尔创世神话继承而来的,但比苏美尔的丰富和复杂。但总体因素相同:一,造天地,造两河,造人类。二,王权之争也表现在部落或者城邦国家的内部,在同一个部落或者家族的内部之中,王权之争是赤裸裸的。二、埃及神话大约B.C.1000,尼罗河流域的人接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创造了象形文字。后来发明了草书体,草书体(圣书体)分为官用体(僧侣体)和民用体(世俗体)。埃及比较完整的神话故事:奥西里斯的神话、两兄弟的神话、萨托尼·哈姆兹奇谈等。奥西里斯的神话,这则神话里有丰富的内容:一,王权的继承原则。二,伦理的善恶观念形成,但没有固定为社会准则。三,文化起源的神话。四,奥西里斯又是死亡之神,死亡的起源是神话的又一大主题。两兄弟的神话。与奥西里斯的神话比较来看具有这样的特点:一,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嫁接。二,伦理意义的明确。三,族外婚的婚姻形态。《亡灵书》是上古埃及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的书。三、印度神话1.吠陀教神话吠陀教是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吠陀本集》由四部组成:《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最为丰富是《梨俱吠陀》。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雷神因陀罗(最重要)。2.印度教神话吠陀教变革后形成的便是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一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的要素,二在吠陀教的基础上发展,神的地位和神的内容有了变化。吠陀教三大主神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小神,毗湿奴、湿婆和梵天成为三大主神。四、希腊神话荷马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赫西俄德的叙事诗《神谱》和《工作与日子》。古希腊创世神话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神话:一,世界泰初是混沌的。二,希腊创世神话的婚姻状态。三,男女神的关系和神的父子关系。俄狄浦斯王神话和原始时期的神话相比较来看,发展和不同有:一,和原始神话一样,情节具有离奇性。二,情节的功能不同。俄狄浦斯王的离奇情节是因果关系的转换,这种因果关系就是命运。三,遵循道德和伦理的原则。五、华夏神话鲧禹造地,玄鸟生商、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六、各民族神话的关联与比较共生现象与影响现象。1.各文明古国神话之间的关联各大神话体系并不是孤立地产生和发展的,各个民族的神话互相吸收,又有新的发展。一、时间的因素。二、地理的位置。三、语言和种族的因素。希腊神话的原型是公元前3000年末期,由希腊人将印欧系民族的共有文化以及神话带入希腊,与希腊原住民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结合过程之中形成的。洪水神话的异同。2.文明的起源地与周边民族神话的联系与比较文明的起源地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神话,随着由文明起源地向周边国家和民族辐射,文明起源地周围民族的神话从时间形成上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虽稍迟于几个重要的文明起源地的神话,但大体仍然还属于同一时代,例如波斯的神话;另一类则比文明起源地的神话迟得多,例如日本、韩国等。
第2章 史诗与民族文学的整合第一节 史诗的形成、特性与分布一、史诗形成的条件、特色与功能史诗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一,神话是史诗形成的先决条件。其二,历史意识推动史诗的形成。史诗以荒诞的虚构形式记录了历史。其三,战争对于史诗的重要作用。就原始史诗而言,大多是民族战争作为史诗的题材。战争中最重要的是英雄。与英雄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史诗的正义性。其四,史诗的全景式叙事。史诗和叙事诗、戏剧的叙事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不同,叙事诗和戏剧集中于一个中心事件,史诗则更大程度上允许叙述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太紧密的时事件。史诗的细节相比于《圣经》更多描写,比于现代小说也不同,着力于英雄的器物,不分主次。其五,口传的诗歌与史诗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全景式的叙事是在不断积累的口头创作中形成的。二、史诗在世界上的分布状况史诗有两类,一类是民间口传方式流传,一类是按照原已存在的史诗形式进而加工创作而成。欧洲史诗的发展大致有两个时期,一是荷马史诗作为代表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作品,其中包括丰富的童话。二是随着历史发展,神话成分减少,出现了一批欧洲各民族起源时代的史诗。第二类民族的史诗有《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等。这些史诗大多形成于11世纪至15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封建国家得以建立的时期。英国的《贝奥武甫》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字写成的作品,也是继荷马史诗和罗马史诗之后,整个欧洲文学中最早以民族文字写成的史诗作品。特点:其一,是历史与传说的结合。其次,基督教伦理观念的渗透。法国的《罗兰之歌》是欧洲封建时代史诗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特点:一,史实与史诗的交织。二,口传的形式与史诗内容的流动性。三,鲜明的诗的正义性。日耳曼民族的《尼伯龙根之歌》是德国中世纪的伟大史诗。西班牙文学《德熙之歌》。《伊戈尔远征记》是罗斯的一部史诗,罗斯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共同祖先。东亚各民族文学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史诗,但史诗性作品还是较为丰富的。如果说东亚主要民族的文学中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史诗,那么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却有丰富的史诗作品。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学之中,《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被誉为三大史诗,闻名世界。东亚文学之所以极为重视历史著作,是因为受到儒家历史观的影响。西亚产生了人类的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希伯来人的《圣经》的史诗的部分特征体现在《约瑟记》《出埃及记》《约书亚记》《士师记》等史诗性的代表作。阿拉伯没有史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没有民族统一的观念,也没有超越他们生活的想象能力;二是阿拉伯人虽然善于征战,但是阿拉伯人的战争是“侵犯和袭击”,这不适合于史诗性的表现;三是阿拉伯的诗歌自由多变,缺乏想象力,不能执着于一个题目写出鸿篇巨制。南亚的史诗创作,以印度的史诗创作最为繁荣。《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第二节 世界经典史诗的特征与影响一、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具有史诗的价值与风格:其一,塑造英雄形象与表现战争。其二,史诗中神与人类的关系。其三,《吉尔伽美什》的历史性。其四,史诗的叙事方式。二、希腊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1.两大史诗的历史性。2.两大史诗与神话传说。3.荷马史诗的伦理问题与情感特征。亲疏原则。4.口传的程式与两大史诗的艺术特点:文本的不稳定性;口传的程式包括了典型场景和情节的重复出现。三、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其一,全景式的历史表现。其二,史诗的主人公不再是半人半神的英雄,基本上是作为人的英雄。其三,宗教的博爱和人类社会的残酷。其四,在史诗的叙事方面,有主体,但大量的插话。《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旅行”。两个史诗的比较:其一,两部史诗虽然都以王权的继承为核心问题展开,但处理完全不同。其二,罗摩的神性和人性。其三,《罗摩》与《摩诃》比较来看,伦理是非观更为明确清晰了。四、经典史诗的民族特征及其影响1.经典史诗的比较。其一,经典史诗的内容比较。东方史诗的英雄是伦理的和群体的,西方史诗的英雄是非伦理和个人的。其二,经典史诗的民族特色。结构不同。2.经典史诗的影响。荷马史诗产生影响,在内容上保留的神话、传说,成为后世作家创作的题材;形式上,是欧洲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形式——《埃涅阿斯记》。戏剧也是史诗的土壤中上长出。
第二编 古典文学的形成及文学的区域性第1章 汉文学的影响力与东亚文学区域的形成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中国文学区域的形成一、在比较文学中看汉文学的基本特点1.官位至尊、伦常至善2.生命意识。东亚文学的生命意识主体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思想。3.社会学、常识性与形而下。4.含蓄为美。二、中国文化的辐射力与汉文学区域的形成1.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其一,从语言上说,中国的汉字早已统一,达到相当高的文化程度,朝鲜、日本还处于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时代。其二,儒释道为主的中国文化没有强烈的排他性。2.汉文学区域的形成。汉字传入是东亚文化圈形成的第一步,但不意味东亚汉文化圈已经形成。应当以汉文创作文学作品作为东亚汉文化圈形成的标志。第二节 日本文学一、和歌与《万叶集》1.和歌及其特点在汉文学史中,“诗”是专门指以汉语创作的诗歌,诗人也是指汉诗诗人。与此相对,“歌”是指母语韵文形式,母语韵文的作者称为歌人。和歌从广义讲,凡是日语创作的作品都是,狭义上是指以一定固定形式创作的作品,节奏和行数,和歌的节奏是以五音和七音为主,无论长歌和短歌。长歌是不断地反复使用五七音节,在长歌的结尾要用五七七音节节奏。另外还要加个反歌,对于整个作品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短歌共有五句,句式为五七五七七。2.《万叶集》及其歌人二、散文文学与《源氏物语》1.最早的散文《古事记》2.日记文学从《古事记》到日记文学,有一个本质的转变便是描写对象的巨大变化。3.随笔文学4.物语文学与《源氏物语》物语文学的产生原因:一是日本固有的传说、说话的传统。二是早期物语在口传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三是中国的六朝、隋唐的志怪和传奇对于物语产生了积极作用。四是物语文学形成和繁荣的思想背景。《源氏物语》被誉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一,阴柔美与悲剧美。其二,悲剧体验的流动形式与深度。其三,悲剧的力度。三、谣曲、狂言与戏剧家世阿弥1.谣曲与狂言谣曲是日本最早的戏剧,谣曲是能乐的文学剧本的名称。狂言是一种喜剧,主要以笑为基本的表现形式。狂言在定型前和能乐一起演出。祝福的笑,讽刺的笑,滑稽的笑。2.世阿弥及其创作世阿弥的贡献:一,将歌舞引入能乐中,使能乐从以滑稽表演为主发展到相当艺术化的歌舞剧。二,创作大量谣曲,创造梦幻能的形式。三,大量能乐理论著作。四、中国影响与民族特点1.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影响日本的和歌、物语以及戏剧产生过程中,都与中国文学发生联系。戏剧和中国先秦以来的大傩、乡傩有过联系,也与唐代散乐有过影响关系。2.日本文学的特点其一,以佛教思想为基调。悲伤哀婉。其二,日本人的感受方式。局部与细部及其敏感。其三,四季的表现。其四,唯美的文学。第2章 印度古典文学及印度文学区域的形成第一节 印度文学的独特传统一、文学无“史”及其原因各个历史的时代和繁多的历史事件,其具体时间异常的模糊。印度无史的现象与印度宗教的时间观念和口传方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1.宗教的时间观与价值观,重视宗教的永恒世界,不重现实世界的实践意义,必然不重视客观世界的时间记录。2.口传为主的传承方式。二、“神本主义”与泛宗教化宗教对文学无孔不入。“神本主义”与泛宗教化现象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一些独特现象,大量的文学作品为神立传,也出现了以文学作品解释宗教教义的现象。三、相对主义与保守主义1.相对主义:对混乱与矛盾安之若素印度文学没有支撑整个文学史发展过程的统一语言。对于多元共存的现象,印度人并没有视为是不正常,采取了宽容的相对主义态度。2.保守主义:文学题材的承袭性四、审美之“味”1.古老的形式主义文论印度的古典诗学总体上给人以一种形式主义的印象,戏剧理论偏重于戏剧形式诸种要素的分类,诗歌理论又有繁多的内容是在讨论语言的各种形式、技巧问题。印度诗学源于戏剧理论,现存最早的诗学著作是《舞论》。印度古典诗歌理论开始是作为戏剧学的附属品产生和发展。2.审美欣赏的理论——“味”最早提出“味”是《舞论》。第二节 古典梵剧一、梵剧的形成与特点1.印度古典戏剧形成的原因其一,宗教的繁荣。与戏剧的产生直接相关的宗教因素是宗教祭祀仪式。其二,叙事文学的兴盛。其三,民间娱乐的舞蹈。2.古典梵剧的特点其一,语言方面的特点是韵散相间,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语言。其二,登场人物的角色分类。其三,剧本的程式。开场和终场都有开场诗和终场诗。其四,从整体来说,文学剧本一般分为五个部分。开始、进展、扩大、停顿、终结。其五,梵语戏剧的题材一般分是十种类型,除了十种之外,还有许多种类的题材。最重要的是传说剧和创造剧。3.梵语戏剧作家二、梵剧的典范:伽梨陀娑的剧作(4世纪末五世纪初)《云使》是伽梨陀娑诗歌作品的代表作。戏剧作品,《摩罗维迦与火友王》,《沙恭达罗》是伽梨陀娑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一部神人之恋的作品,是一部健康的恋爱之歌,歌颂了沙恭达罗与豆扇陀之间的纯真爱情。第三节 印度古典文学的影响力一、对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及印度文学区域的形成所谓印度文化圈是指以印度文化为中心,在印度周边的南亚与东南亚,出现了与印度宗教、思想、文化相近的现象,构成了文化共同体。特征和现象:其一,印度文化圈的各国文化与文学,都是以宗教作为核心,宗教成为了发生和发展各种文化与文学的最基本的因素。其二,印度文化圈中异质性。还有其他(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局部影响。其三,南亚与东南亚地区同样有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南亚诸岛之中产生文学最早的是印度尼西亚的古爪哇语文学。在印度文化圈中,东南亚一带较早出现的是缅甸和柬埔寨文学。南亚的马来文学是起步较晚的文学。二、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佛教故事对于中国志怪小说创作的促动作用:一,佛教的时空观;二,佛教故事直接成为素材2.禅宗对于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影响汉语本身存在着平仄的韵律,但韵律的发现与佛教诵经的声明有关。诗歌的禅意。3.佛教与中印戏剧关系关于中国古典戏剧形成历来有许多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与印度的梵剧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中印戏剧形式上的类似性。其次,中印戏剧接触的可能性。第3章 三大文化体系的错综交叉与中东古典文学第一节 三大民族文化特点及文学上的借鉴与互补一、犹太文化、波斯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两河流域的文化衰亡后,代之而起的是犹太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1.流浪者的犹太文学2.文化复国的波斯文化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3.作为征服者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主体。二、三大文学体系及其特征1.犹太文学的形而上性犹太文学并非只有《圣经》,还有一些诗歌作品流传下来。其一,上帝耶和华的形而上性。其次,犹太文学的崇高性。2.波斯文学的哲理蕴含其一,波斯诗歌富于哲理意蕴,但又不是哲理性的其二,对基本哲学问题的求索其三,生活经验层面的哲理思维3.阿拉伯文学的率真质朴首先是思想方面,真实地表现了感觉产生的生命直接体验,没有对感觉材料本身赋予超越的意义。其次,阿拉伯文学形式的单一性。阿拉伯文学以诗歌为主,整个古代阿拉伯文学史都是如此。第二节 犹太文化、犹太文学与《圣经》一、《圣经》及圣经文学的特点犹太教的经典是《旧约》,基督教的经典是《旧约》和《新约》,基督教天主教的经典是《旧约》、《新约》和《次经》。犹太文学只指《圣经》的《旧约》部分。《旧约》的原名为《法律·先知·文集》。1.文学的宗教,宗教的文学:文学与宗教的一体性作为宗教文学的《圣经》除了在内容上表现宗教思想的宗旨外,在形式方面也存在特点:一,以宗教人物的日常故事表现形而上的神学思想。二,《圣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地重复。语言上的重复,故事情节的重复。2.民族悲剧体验的象征化最惨烈最悲切作品是《耶利米哀歌》二、圣经文学的传播1.圣经文学在西方的传播《旧约》在西方的传播,是通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基督教的产生恰恰就是东方的希伯来和西方希腊,即“二希”在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一般人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反宗教的时代,其实欧洲人普遍地接受基督教恰恰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圣经》的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还是善恶一体的观念。善恶一体的人物及其思想意识成为了西方文学的基本特点。2.圣经文学在东方的传播中国唐朝,景教传入中国。基督教真正地进入东亚地区,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还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基督教对于西亚地区的文化也产生深刻地影响。伊斯兰教的产生就与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第三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文学一、阿拉伯伊斯兰诗歌阿拉伯文学主要是诗歌,诗歌文学伴随着阿拉伯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1.题材类型其一,政治诗。其二,爱情诗。其三,宗教诗。2.阿拉伯诗歌的形式阿拉伯诗歌形式主要有拉贾兹(短歌形式)、盖绥达-译卡色达和萨伽。3.主要诗人二、故事文学《一千零一夜》1.文化的征服与东方故事的集成《一千零一夜》的形成有几个必要的条件:其一,军事征服与文学的交流。其二,阿拉伯故事文学的传统。其三,东方各民族民间故事的来源。2.《一千零一夜》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其一,文体的成就。《一千零一夜》的出现意味着从诗歌思维向着散文思维发展,强化了散文文学的叙事性。其二,伊斯兰教化是阿拉伯人将各国民间故事阿拉伯化的最重要途径。其三,伊斯兰商业文化的结晶。其四,娱乐性与民间性、商业性的结合。第四节 波斯文化与文学一、波斯古典诗歌及其七大诗人波斯诗歌之父鲁达基(858~940)波斯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是爱国主义诗人菲尔杜西(940~1028)。《王书》。其一,英雄故事是《王书》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二,大量的文化遗产保存其中。其三,《王书》拯救了语言,拯救了波斯。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是一位哲理诗人,也是位大学者。《鲁拜集》,所谓鲁拜是四行短诗,一般来说,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视情况押韵。内扎米·甘贾维(1141~1209)是浪漫叙事诗人。实践道德诗人萨迪(1208~1292)波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哈菲兹(1327~1390)。哈菲兹诗歌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一,酒与色是哈菲兹一生咏唱最多的内容。其次,哈菲兹的宗教观念非常复杂。贾米(1414~1492)是波斯七大诗人最后一位。二、波斯古典诗歌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欧玛尔·海亚姆的发现可以说是比较文学的重大发现,这也是欧洲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成就,表明了欧洲比较文学达到的水平。波斯文学对中国也产生重要影响。第4章 欧洲文学区域第一节 希腊古典文学的形成一、抒情诗和寓言故事的出现希腊文明始于克里特文明。克里特文明是指B.C.3400年至B.C.1400年间以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为中心的文明。古希腊的抒情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一类经过训练的歌舞演员在祭神活动、竞技活动以及婚丧嫁娶等集体活动时表演的合唱曲。在当时希腊的诗歌中,还出现了一种动物寓言讽刺诗,被认为是由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获释奴隶伊索所作,因此被称为“伊索寓言”。二、希腊的黄金时代和戏剧的兴起历史上将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22年看成希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到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戏剧进入成熟期。抒情诗的繁荣和戏剧的成熟标志着希腊古典文学进入成熟时期。古希腊戏剧字形成时就有明确的分类,主要有悲剧、喜剧和萨提罗斯剧。悲剧是由酒神颂歌演变而来的,最初是由合唱队演唱,后来公元前6世纪中叶,一个叫泰斯比斯的诗人增加了一个独立于合唱队之外的演员来表演主要情节,这就是悲剧的最初形式。埃斯库罗斯为悲剧增加了第二个演员,使悲剧开始成形。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古希腊的喜剧形成晚于悲剧,所以吸收了悲剧的一些形式特点。据传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产生过三个著名的喜剧作家: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但只有阿里斯托芬留下了完整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希腊喜剧被称为“旧喜剧”,其主要内容是进行政治讽刺。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鸟》公元前4世纪初,新的喜剧取代了旧喜剧,被称为中期喜剧。但著名作家的作品没有保存下来。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征服了整个希腊,后果之一便是希腊化,所以这个时期也称“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希腊的中期喜剧过渡到新喜剧。米南德(前342~前291),《恨世者》三、希腊的古典诗学柏拉图在其《对话集》里对于文艺表述了以下重要观念:(一)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摹仿(理念-工匠-画家)(二)受灵感支配的诗人才能创作出好诗“灵感说”和“摹仿说”并不矛盾,摹仿说是说文艺作品内容的来源,灵感说是抒情文艺作品产生方式及其艺术感染力的来源。(三)文艺有重要的教化作用亚里士多德批评了“理念论”,不同意在事物之外有一个本原的“理念”。他将事物的形成解释为四个成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但亚里士多德也宣称存在永恒不动的“第一动力”。《诗学》:(一)文学是对现实的摹仿肯定了摹仿的认知作用,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可以表现或反映本质和规律的东西,也就承认文学是可以高于现实生活的。(二)文学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净化。针对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人的事业,不如说是天才的事业,从而肯定文学创作可以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三)文学创作应该遵循某些规律和规则写作《诗学》其实就是要为文学创作找出规律,制定可行的规则。因此该书指出了许多关于悲剧和史诗创作的规则。此外还指出,悲剧的六个基本要素:情节、品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最重要的是情节,第二重要的是品格。四、希腊古典文学的特点及其在欧洲文学区域的意义和影响希腊古典文学与古巴比伦文学、古埃及文学和中国上古文学基本同时,但又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其一,作为晚于东方各文明古国的文明,由于地域的邻近,希腊文化受到一些东方古文明的影响,这一影响表现在希腊古典文学中。其二,尽管古希腊文化和文学形成的时间稍晚,但发展很快,因此很快出现了繁荣。其三,戏剧是希腊文学最有代表性的类型,它是希腊古典文学的顶峰,也是希腊古典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区古典文学特色的类型。第二节 罗马文学的兴起一、罗马文明的出现及早期罗马文学罗马喜剧的第一个著名作家是普劳图斯(前254~前184),《一坛金子》《孪生兄弟》泰伦斯(前190~前159)《两兄弟》二、罗马文学的成熟期和黄金时代的文字西塞罗(前106~前43)。与西塞罗同时期的恺撒(前100~前44)也是著名的拉丁散文作家。《高卢战记》《内战及》哲理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卢克莱修(前98~前55)在黄金时代先后出现了三位重要的罗马诗人:维吉尔(前70~前19),《埃涅阿斯记》贺拉斯(前65~公元8),《诗艺》:(一)文艺应该摹仿生活。(二)文艺应该寓教于乐。(三)古希腊文学为楷模,同时提倡独创;(四)无论独创的题材或者采用古代的题材,都需要融贯一致,这才是好作品。奥维德(前43~公元18),《变形记》三、后期罗马文学及早期基督教屋大维去世之后约一百年,由于罗马文学仍然取的了相当的成就,所以称为“白银时代”。塞内加(公元4~65)尤斯·佩特罗尼乌斯(?~66)阿普列尤斯(124~175),《变形记》(《金驴记》),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三节 中世纪欧洲文学一、黑暗时期:基督教文化与日耳曼文化的融合476年,东罗马帝国被蛮族攻破而灭亡,从此欧洲进入中世纪。中世纪一般指东罗马帝国灭亡到1450年这一段时间,延续了一千年左右的时间,人们一般将中世纪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指东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000年,而后期则至公元1000年至1450年。侵入罗马帝国的蛮族主要是日耳曼人,但有许多分支。中世纪前期,只有一个机构保留了过去的文化,就是教会。日耳曼人的入侵带来了他们的文化渗透:一,好动和好战。二,爱好独立自由,不受拘束。三,尊重妇女,维护一夫一妻制。在中世纪近一千年的文化和文学融合中,欧洲出现了集中重要的文学类型:教会文学、蛮族史诗、武功歌、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二、教会文学教义文学广义地指基督教建立教会后,各地教会为了发展基督教、宣扬基督教精神和基督教教义而创作的文学基础。教会文学的基础是《圣经·新约》。《新约》形成之后的数百年,一些作家写出增补叙事和新约外传,颂扬殉道者的殉道文学和维护基督教教义的护教文学源源不断。此外一些著名神学家或高级教士写的教父文学,以及圣经故事、宗教赞美诗、祈祷文、圣徒传、奇迹故事、梦幻故事也属于教会文学。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地出现了以上述文学为基础的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以及圣母剧,这些作品都属于教会文学范畴。三、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于12世纪至13世纪时在法国兴起,主要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由于它们或以骑士作为抒情主人公,或以骑士作为故事主人公,所以被称为骑士文学。骑士抒情诗初期兴盛的中心在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当时被称为普罗旺斯抒情诗,主题常常讴歌骑士的爱情。到了13世纪前半叶,普罗旺斯抒情诗开始衰弱,此时法国北方的抒情诗却兴盛起来。北方的抒情诗样式与南方的有些不一样,如踏舞歌、短歌和赞歌。北方抒情诗的共同特点是把典雅的爱情与战争冒险结合起来。法国北方当时主要的文学类型是骑士传奇,最初是叙事体诗歌,后来变成散文体。骑士传奇与北方抒情诗相同的特点是将典雅的爱情与骑士冒险相结合。骑士文学自12世纪中叶在北方出现,直到13世纪中叶,兴盛了一百多年,分三个系统: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古代系统的骑士传奇来源于史诗,大都根据拉丁文的古代希腊罗马故事改编。不列颠系统最具代表性,有个中心人物,就是传说中的不列颠国王亚瑟。圆桌骑士。四、市民文学与民间文学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民文化也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市民文学。市民文化产生的摇篮是世俗学校。市民文学一方面是市民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是市民阶级娱乐需求的产物。市民文学当时有小故事、故事诗、动物传奇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滑稽逗乐、讽刺幽默,语言简单朴实,有时流于粗俗。《列那狐的故事》产生于12世纪70年代至13世纪中叶,由二十七组诗组成,每组诗常常又包含几个小故事,长达三万多行。《玫瑰传奇》市民文学还包括市民抒情诗。当时有两个著名作者,一个是吕特博夫(?~1280),另一个是维庸(1431~1480)。中世纪民间文学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谣曲。当时北欧各国、英国、苏格兰和西班牙都有谣曲,其中以英国《罗宾汉谣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五、欧洲文学区域与其他文学区域之比较中世纪后期,欧洲文明已经从蛮族瓜分和穆斯林入侵等灾难中恢复过来,产生了融合希腊古典文化、希伯来文化和日耳曼文化三种文化后的新文化,这就是欧洲的近代文化。其一,各个文学区域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融合过程,没有哪一个文学区域的文化和文学是单一的。其二,各主要区域的文学最初的作品都受到宗教和神话因素的巨大影响,都经历了从口头传唱到文学写作的过程。但这里欧洲文学区域与其他文学区域也有不同。首先,欧洲文学一开始就对叙事文学重视,叙事文学的影响和重要性超过抒情文学。其次,由于欧洲社会发展较快,很早就兴起了城市,所以与城市有关的文学类型出现较早,也较为繁荣。六、但丁及其《神曲》:中世纪文学的终结但丁(1265~1321)出生于佛罗伦萨。《神曲》原题名“喜剧”,后来人们称为“神圣的喜剧”,中文译成“神曲”。《神曲》是隐喻性长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篇,每篇三十三歌,加上序曲共一百歌,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多行。多数学者认为,长诗最重要的思想意义在于:它通过但丁在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的带领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国的奇异经历,向人们指出:应该远离罪恶,在理性和信仰的指引下不懈追求善,以期改正错误,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境界。但诗人并非教条地宣扬基督教的正统观念,作品中也流露出人道主义倾向。长诗的第二点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与地狱中灵魂的对话和对他们的评论,诗人对意大利政治混乱的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指出意大利战火纷争的根源在于罗马教廷对各城邦政治的无理干预,流露出希望改革宗教的愿望。第三个重要意义是诗人表现出对各种知识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求知欲以及掌握知识的哲人给予充分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知识的力量,在这方面也起到了人文主义领路人的作用。《神曲》不光有深刻地思想和重要的意义,其艺术上的成就才是它成为意大利文学瑰宝的根本原因。诗人大量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思奇特,结构严谨;意大利语写作,为后世将意大利语作为意大利人的文学语言奠定了基础。七、中世纪东西方文学之比较中世纪(即中古时期)东方与西方的发展呈现出与上古时期不同的发展态势,总体来看,上古时期的西方文学较之东方文学更为繁荣,显示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而中世纪的东方文学却相对比西方文学产生更多的杰作。比较中世纪东方与西方文学,可以发现有如下几点异同:其一,文学类型逐步齐全,重要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时期都形成或者出现雏形。其二,东西方文学的差异还表现在对不同文学类型的偏好上。其三,就审美观念来看,东方各国的文学倾向于表现、想象和夸张,而西方文学虽然也有表现、想象和夸张,但总体上则贯穿摹仿写实的传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马史诗是谁写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