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介绍有多少个 探究中国围棋介绍的历史和发展?

01春秋战国——“位尊而多金”出处:苏秦之嫂。苏秦贫困时饱受嫂嫂的清白眼,后做了六国之相,衣锦还乡,嫂嫂态度大变。苏秦问原因,嫂嫂说得实在:你现在“位尊而多金”了。从先秦的六国争霸,直到现在的职场沉浮,一句“位尊而多金”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境遇!围棋这时已在社会广泛流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围棋的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02秦——“彼可取而代之”出处:项羽。秦始皇出巡,项羽看到后有感而发。竞争中,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句“取而代之”,激荡了多少豪情。这股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流淌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民族的血液里。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也鲜有记载。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盛行起来。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03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处:陈汤。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眼前的小成绩固然可喜,但前进之路永无止境。只有自身实力够强,才有这种冲天的自信与豪气。西汉时期,围棋传遍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良好的开端。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东汉王朝的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04三国——“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出处: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后,怕吕伯奢告发,索性连他一块杀死,杀完后对陈宫感叹。如此辛辣狠毒的心理,不正是当代所谓的“厚黑学”所吹捧的吗?一代奸雄曹操竟然是厚黑学的开山鼻祖!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以"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名的"吴图"。05晋——“何不食肉糜”出处:司马衷(晋惠帝)。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东晋时期,棋风昌盛,逐步理论化,出现了王导、王恬、江彪等弈坛高手。此阶段最出名的品棋专家是范汪,曾与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西晋弈风的迅速发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06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处:魏征魏征一向直言进谏,这是他一次进谏时所言。危机感是生存第一要诀。有了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做什么事都足够。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对弈就不再是士族垄断的活动。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中国围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围棋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07北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出处:程颐。有人问程颐:“有的寡妇穷困无依,恐怕要饿死,可以再嫁吗?”程颐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进入昌盛阶段。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又一次发展高潮。这时出现了国手刘仲甫。他是中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标杆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时期,宫廷弈坛的女弈发展呈现高潮。08南宋——“莫须有”出处:秦桧。秦桧要办岳飞,说有啥谋反书信,虽然找不到了,但这事“莫须有”(可能有)。南宋亦重围棋,但朝廷腐败。至晚宋时期,围棋活动最值得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09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文天祥。元朝灭宋,文天祥宁死不屈,以身殉国。他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这份爱国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鉴,谁能不被这句话感动?元朝是中国围棋的衰退时期,但是元代围棋的普及程度却不逊于南宋,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戏弈相当流行。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棋高手严德甫和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10明——“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出处:朱元璋。倭寇肆虐,朱元璋搞不定,干脆下此命令。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才能在人生的路途中看到更多的风景。故步自封,对于一个朝代、一个人都是有害无益的。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文弈之风衰退。但宫廷棋坛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传是下模仿棋的鼻祖。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永、宣时期的有记载的高手如:钱允升、唐理、张应宿、朱雄。明清之交,弈坛最负盛名的当属过百龄。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11清——“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片木板都不准出海”出处:谭嗣同。维新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此诗,后来为变法牺牲了生命。梦想永远是征程上的启明星,哪怕路再泥泞,也给人以前进的不竭动力。清初围棋呈现群雄争霸局面,范、施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两人并称为"棋圣"。从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没落。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围棋运动进入低潮。晚清棋界最杰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陈子仙。两人卒后,清末棋坛彻底衰落。}
中华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是国粹珍宝。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和文化符号。而有博奕美称的就是围棋。围棋在古代本来是战争策略推演兵棋,以圆子为卒,横竖线条交叉代表天地,以黑白两色代表阴阳动静。它集中华民族儒,道,佛三家之哲理,演绎生杀之机,山河之势,人事之兴亡。让我们陶冶了情操,展示了意境,使我们的智慧敏锐,智商圆满。围棋的博大精深令后人叹为观止。围棋又称奕,下围棋雅称博奕。又有称围棋烂柯,坐稳,手谈,忘忧等各种名号。围棋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四种起源说法,一,尧帝发明说,说上古尧带发明这游戏,又有丹朱把它完善传承后世。二,但是又有专家学者百般考证,信誓旦旦说围棋发明于战国,因为战国经常打仗嘛,所以围棋首先是兵棋推演战争的沙盘战争模拟,战国才是它的起源。三,又有明代《潜确类书》提出是上古舜帝时期,一个臣子乌曹发明的,可又有教授反驳,认为乌曹不是舜帝时期的人,他应该是夏朝时期的人。四,又有明代的专家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这个容成公来头可不小,传说是上古黄帝的师傅。但是说法很多,可以确认的围棋历史有四千年。所以历史悠久,传承悠长。围棋真正开始流行确定是在战国时期,那时候各国王公贵族都喜欢博奕下围棋。当时有齐国一个名叫秋的围棋大师,他的棋艺在所有国家都很有名,人家就叫他奕秋,是战国也是中国自围棋发明以来,第一位以棋艺高超而闻名天下的人物。到了秦汉时期,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围棋开始进入低潮,几乎绝迹了。这主要是当时的思想掌控者儒家,秉持孔子的明训:认为博奕玩物丧志,不是读书人该去学习去玩的。结果是围棋遭到尊儒罢百家的西汉抵制,从而只是小范围流传,不敢公开去博奕了。只到东汉未年,围棋才重新崛起又恢复了生机。三国时期,围棋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因为战争频繁,三国各统治者因为战争需要而大力推广围棋。从而使围棋在三国很吃香,其中三国曹操,孙策,陆逊都是围棋高手。而当时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号称三国第一高手,他凭着超绝的记忆力,可以一子七步,步步神机,杀的对手溃不成军。从而名扬三国棋坛。到了南北朝后,东晋因为国力虚弱无力恢复中原,文人士大夫,世家门阀权贵们只好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以是围棋博奕这样高雅的游戏,风糜东晋全国。围棋迎来了它的春天,百花齐放,万紫嫣红。此时,东晋的围棋专家正式制定了围棋的规范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首先改变的是棋盘制式,把以前的棋盘横竖交叉线,从原来的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目,增加改变为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目。这个棋盘定式此后一直流传到现代再没有改变。东晋文人们还制定了第一个规定职业选手棋艺高低的棋品制度,把专业围棋高手分为一至九品,这个棋品制度沿袭到现代,成为现代围棋职业选手的九段制。此后围棋在隋唐时期正式进入了高迅发展时期。唐朝王公贵族,士大夫文人们非常推崇博奕下围棋。认为博奕下围棋是一种益智文雅高尚的运动。从而大力推广学习下围棋。唐代对围棋唯一一个改进,就是把以前的棋子型制从方块形改为更好看,更有手感的圆形,其他全部沿用了东晋的棋制。同时,唐代对围棋的喜爱表现另一个特点,就是正式成立国家级专家大师级别官职棋待诏,封官给围棋水平高超的宗师人物。这使的围棋职业高手有了社会身份地位,工资待遇,成为国家公务员有了铁饭碗。这样大大推动了围棋职业水平在唐代的提升和发展。唐代以是出现了四大围棋国手,他们分别是王积薪,王叔文,顾师言,滑能。随着盛唐国势称霸东亚,围棋也在东亚,东南亚广为流传。围棋先传到百济,新罗,又由新罗传至日本。最后又传播到越南。以是围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至世界各地。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后,建立了北宋。巧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个博奕下围棋高手。至今仍然有赵匡胤三子输华山给陈抟故事传唱。加上北宋与士大夫共天下,文风鼎盛,自然带动了文雅的围棋发展。北宋继承了唐代棋待沼制度,从而让北宋博奕高手人才辈出。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称帝,宋太宗赵光义痴迷围棋,经常和当时天下第一国手棋待诏贾玄下棋。但是贾玄经常故意输给宋太宗。宋太宗觉吧很不尽兴,就说再输扔你水池洗澡。结果是局局和局,宋太宗又说再和局扔你下水池,如果赢了升官。一局完成了又和局,宋太宗命侍从扔贾玄下水池,贾玄急呼: 臣还手留一子,嬴了,以是君臣博奕其乐融融,成千古佳话!从这也可以看出宋朝围棋发展到连皇帝都非常喜欢。到了明朝后,围棋开始还很不让朱元璋喜欢,主要是朱元璋怕官员玩物丧志,影响朝政。所以开始明令禁止官员下围棋。但是民间确实屡禁不止。令人忍俊不住的是,朱元璋让官员不要下围棋玩,他自己手痒难耐,在皇宫天天找人下围棋。到了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正式放开了禁令。明成祖朱棣还喜欢召开围棋争霸赛,让天下国手同台竞技。然后沿袭了唐制给予第一名官职。这样明代的围棋博奕风起云涌,各地高手层出不穷。当时有天下第一国手之称的围棋高手是相礼。相礼称霸棋坛几十年,向来难逢敌手,所以开始自负骄傲视天下为无物了。此时有围棋后起之秀楼得达开始声名鹊起,打败了很多围棋高手,引起了明成祖的注意,以是把他招到京城任职,结果是遭到了相礼的打压排斥和轻视。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同行是冤家古人诚不欺人,以是两个人矛盾激化,决定比赛看看谁才是大明第一国手。当时人人看好相礼,认为楼得达难获取胜利,但是没有想到楼得达是匹黑马,与相礼连下三局全胜,从而成为了大明新一代棋王,相礼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古人言,满招损,谦受益,相礼正应了这哲言,悔之巳晚。到了清代,围棋的发展巳经进入巅峰时代,博奕高手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关于学习围棋的著作出版印刷,围棋巳经成为全民娱乐项目。康乾盛世百年,清朝出了十大国手,分别是过百龄,周览予,黄龙士,徐星友,汪汉年,周东侵,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粱魏今。过百龄是江苏无锡人,11奕岁就学习下围棋,与人博奕少有失误败仗,从而名扬江南。后来挑战有名国手林符卿大战一百局,胜多败少而一举成名。另外一个让人啧啧称奇的博奕高手,就是少年天才范西屏。范西屏父亲本身就是围棋高手,经常喜欢与人博奕。范西屏从小跟着父亲到处博奕参加比赛模局,耳濡目染加上很有天份,很快就熟悉各种各样的棋谱棋局。16岁后挑战天下国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16岁成为天下第一国手。围棋起源发展历史讲解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我们一起来了解围棋的起源发展历史吧。
   起源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类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唐代诗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认为:"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岂曰尧哉!"
  明朝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又提出"乌曹作博、围棋"。乌曹相传是尧的臣子,有的人又说他是夏桀的臣子。后来,董斯张的《广博物志》、张英的《渊鉴类函》等也采录了这种说法。
  明朝林应龙在《适情录》中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据《列仙传》记载:"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
  发展
  春秋战国
  围棋这时已在社会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围棋的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孔子《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孟子《孟子·告子上》载:"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专业棋手,弈秋。
  秦汉三国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也鲜有记载。
  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或讥其费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
  卷三:"戚夫人侍高帝。……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
  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中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围棋定制。
  南北朝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隋唐宋元
  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而随着隋帝国对外的政策,高句丽、新罗、百济把围棋带到了朝鲜半岛,遣隋使把围棋带到了日本国。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始,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围棋起源于哪个朝代 围棋起源的朝代介绍1、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2、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3、唐代诗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认为:“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岂曰尧哉!”4、明朝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又提出“乌曹作博、围棋”。乌曹相传是尧的臣子,有的又说他是夏桀的臣子。后来,董斯张的《广博物志》、张英的《渊鉴类函》等也采录了这种说法。5、明朝林应龙《适情录》则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据《列仙传》记载:“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6、现代观点并不认为围棋起源于某个传说,应该起源于早期人类劳动间隙中,对人类活动的探索和模仿。据记载的围棋古代规则,和苗木移栽很相似,即历史上苗木移栽技术广泛使用的那个时期。
}
图为拉萨市青少年在下藏棋。图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藏棋竞技。图为西藏自治区藏棋协会主席边巴次仁向记者展示觉知教育第一代“藏棋”产品。图为藏棋棋盘。图为在2021年“奔跑吧·少年”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西藏分会场上开展藏棋竞赛活动。图为藏棋爱好者向西藏自治区藏棋协会赠送锦旗。图/文 记者 黄志武 格桑伦珠 通讯员 边巴次仁2021年10月20日,2021首届“岷山杯”藏棋全国公开赛暨第四届藏棋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之后在拉萨落下帷幕。藏棋?这是什么棋类?与象棋、围棋有什么不同或者相像的地方?为什么叫藏棋呢?知道的人可能不觉得什么,但是不了解藏棋的人会和记者一样,有不少的疑问。通过记者这几天对藏棋的接触,对藏棋有了粗浅的了解,将藏棋与我们所熟悉的围棋的不同之处、历史和大家分享分享。据了解,棋类游戏在人类文明之初就产生了,后来,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形式各样的棋种。目前,全世界的棋种前后有数千种之多。藏棋的形制、弈法、规则与古代围棋特别是唐代以前的围棋相通相似,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而其不同的特点则是带有鲜明的藏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藏棋的历史记载、考古发现、民间传说所体现的存世时间与脉络踪迹,充分表明它是汉藏文化交流的成果,是民族智慧融合的结晶。围棋产生于中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很少有人会将其和西藏联系在一起。其实早在唐代,围棋就在吐蕃广为流传。西藏的弈棋活动历史悠久,1996年西藏聂拉木县出土的227件石器中,内存石棋盘和棋子。在西藏考古发掘中,在墓葬内发现的棋子被专家鉴定为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棋子。在阿里古格王朝的废墟中,也发现了一块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的砂岩,上面整齐地画着2.5厘米见方的格子,类似现今的围棋盘。据敦煌莫高窟文献中记载,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松赞及大臣琼布·苏孜色四都很擅长下藏式围棋,而且棋艺非常出色,“每与人弈棋,当一局中其对手行将败北时,即帮对手,令其取胜。”《旧唐书·吐蕃传》中也有记载藏族人弈棋的文字:“围棋陆博,吹蠡鸣鼓为戏”。《新唐书·吐蕃传》云:“其戏纂六博。”可见在唐代的吐蕃“弈棋”已经流行了。藏式围棋分大小两种。大围棋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正式比赛围棋相同。小围棋棋盘纵横各9条线(或11条线),黑、白各32子(或40子)。开局时,双方各以16子放在相邻两边上,然后交替移动棋子,每步一格,循线前进。如甲方一子在一直线上被乙方二子所截,则提去甲方之子而补以乙方之子,至16子补完为止。17世纪前后,藏式围棋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并出现了专门论述棋艺的书籍。19世纪中叶,著名的藏族天文历算家丹巴加措也是一个高明的棋手,曾有一本关于围棋棋艺的专著《密芒吉单居》(《藏棋之理论》)。据说,围棋在西藏被列为当时的体育项目,在一些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曾专门设有下棋的屋子,这即是丹巴加措所著书中副标题中所说的“体育场”。西藏围棋不是舶来品,而是雪域高原的土生土长物。同西藏的大部分娱乐方式一样,带有宗教的痕迹。最初的围棋用于占卜、发咒,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其本有的占卜、发咒的作用。据一些专家的考证,西藏围棋的历史大约已有四千余年,是苯教比较发达时期的产物。阎振中先生明确地说:佛教围棋是由苯教传入,印度围棋从西藏引进。由此可见,西藏围棋的确历史悠久。西藏围棋与中原围棋没有渊源关系,但它们仍然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在产生的时间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围棋所用道具上,都分黑白两色的棋子;在比赛人数上,都是双人比赛;甚至比赛规则也大同小异 。早期,西藏围棋棋子寓意截然不同,关于黑白两色棋子,白色代表正义、吉祥、高尚,而与之相对的黑色则是邪恶、不幸、卑贱的象征,因此在下围棋的时候,白色崇拜也同样表现出来——白子永远先行。而中原围棋黑白两子地位是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一局执白棋者先行,另一局必执黑棋者先行。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西藏围棋的娱乐性,而其原有的寓意则不断淡化,这一古老的游戏给大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乐趣。在群峰叠嶂的喜马拉雅高原,能有和围棋如此类似的棋类游戏,这自然引起棋史学家的兴趣。藏棋是怎样在高原上落户和发展的?它和围棋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关于藏棋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汉代,由居住在四川、青海一带的羌族同胞传入西藏;第二种说法是由古印度随着佛教文化于汉朝前后传入西藏;第三种说法是由西藏人民自己发明的;第四种说法是在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带入云南,又从云南传入西藏。这几种说法以第一种和第四种的可能性较大。据说诸葛亮在云南时,为了增加围棋的趣味性,在弈法上,曾在原来只有四个“座子”的基础上,增加成12个“座子”。另外,他还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劳动中有“对歌”的习俗,人们好以歌唱形式进行“舌战”,而规定了下棋时双方也必须进行“舌战”,以锻炼各自的口才,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增强弈棋的趣味性。不管这一说法是否真实,但在西藏一些地区,确实有下棋时必须同时“舌战”的习俗。藏棋又叫“多眼棋”“多目戏”。它实际上是由古代围棋(17×17道围棋)逐步演变而成,藏棋棋盘是由纵横17道等距离平行线垂直相交成的正方形。棋子分黑、白两色,比赛前要在棋盘固定位置交叉点上摆放12子(黑、白各6子)。藏棋下法与围棋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如打枪、裕裢、三碧、四碧、转拉萨、转棍、卡子、哈木等,既可二人对下,也可四至六人对下,藏棋没有让子之说,如果双方实力相差甚远,一律用“贴目”的办法解决,具体“贴目”多少,赛前由双方商定。对局以前,要在棋盘上预先按固定的交叉位置,各放置六枚棋子,称为“座子”。除此之外,两者便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很多关于藏式围棋的介绍中都认为藏式围棋分大小两种 ,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大围棋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正式比赛围棋相同。小围棋棋盘纵横各9条线(或11条线),黑、白各32子(或40子)。开局时双方各以16子放在相邻两边上,然后交替移动棋子,每步一格。循线前进。如甲方一子在一直线上被乙方二子所截,则提去甲方之子而补以乙方之子,至16子补完为止。”很显然,这所谓小围棋并不是围棋,倒有点像是象棋。如果说“密芒”是指棋盘,那就好理解了,那不过是使用方格子棋盘的另外一种棋类游戏。就像虽然使用相似的棋盘,五子棋不是围棋一样。这种游戏现在还在藏区流行,还比较容易见到,而且不同的地方差别还很大,例如还有这样的描述:“黑棋要赢必须在棋盘上摆出一些固定的棋形才行,比如下十三路棋盘,则黑方在白方不少于13个子之前。摆出‘枪’‘鞋’和‘三排军队’等各种图形,才可以到达胜利彼岸。”有不少旅游者见到这种“密芒”,并在文章中介绍。现在有说法认为藏式围棋还在藏族地区流行,其实指的是这种也叫“密芒”的棋类游戏。它不是藏式围棋,也不是藏式围棋的一种。真正的藏式围棋是一种17道围棋,原先主要是在西藏上层社会和僧侣中流行。据报道,1958年锡金王子去日本访问时曾与日本围棋高手对弈一种规则奇特的围棋,棋盘也是自带的,引起了日本棋坛的震惊,而这位锡金王子说是学自西藏僧人。其所指应就是藏式围棋。由于西藏社会的变化,这种藏式围棋现在已经不流行了。2020年,第一代“藏棋”产品在拉萨发布。第一代藏棋产品由觉知教育研发,觉知教育校长边巴次仁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了觉知教育第一代“藏棋”产品。他说,觉知教育精准地将藏棋归类、总结,取其精华部分,使传统藏棋演变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棋类娱乐游戏。边巴次仁介绍,以前也有藏棋产品,但因携带不方便,玩法单一而渐渐失去市场;而觉知教育研发的第一代藏棋,在以往藏棋产品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升级,做到了男女老少皆宜。不仅如此,觉知教育还研发了适合幼儿阶段的玩法,有梯度地设置玩法难度,并把棋盘改成牛皮棋盘,耐用且携带方便。“近两年,藏棋也逐步走向校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推广,青少年学藏棋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做到动手、动眼、动脑,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懂得应变。我们相信,通过这款产品可以使更多的雪域少年、棋类爱好者喜欢上这一传统藏民族文化,并将之传承、发扬光大。”边巴次仁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围棋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