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语演唱是什么专业比较感兴趣,想往这方面发展,大家有好的建议吗?

《橄榄树》《被遗忘的时光》《恰似你的温柔》《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每个中国人一定都听过这些歌,电视里放到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放下手中的事,跟着一起陶醉地唱。你也许知道它们都属于七八十年代的金曲,也许还听说过“校园民谣”这个词。但这些耳熟能详的金曲背后,都有同一个源流:台湾民歌运动。胡德夫先生从亲历者的角度给出了很棒的解读,在这里我们也做一些后来人的补充~先讲讲民歌运动的历史,再推荐一本我们新出的书,最后是民歌运动相关的演唱会、纪录片整理,作为入坑补课。新世纪以原住民音乐受到年轻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运动发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厅、酒廊里驻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时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国民谣,偶尔才能唱几首中文歌。华语流行音乐教父李宗盛,是给民歌手写歌、当制作人才入行,终成乐坛一代传奇。罗大佑、方文山、阿信、陈绮贞、万芳……此后的华语音乐人,多多少少都有受到民歌的影响。如同方文山所说:“我是听着这些歌长大的一代人。它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是开启过去的钥匙。长大以后,我写的那些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很多都是受这些民歌的影响。”陈绮贞的说法则更为文艺:“民歌是陪伴我成长的声音,民歌是情书。当乐器比较少的时候,堆叠的情绪就多,就更能听得出歌手在表达这首歌的时候每一个字,很细腻地在述说他心里面的话。”民歌运动:唱自己的歌!对于先接触到歌曲,再触摸到音乐史的我们来说,也许听到“民歌”的第一反应,是青歌赛上的民族唱法,是陕北民歌或者云南山歌。民歌运动的“民歌”提法,来源于当时“中国现代民歌”的主张。按照今天的观念,可以直接理解为民谣。民歌与民谣都是翻译自英文的folk,而当时民歌运动的兴起也与美国的民谣复兴(folk revival)有关。60年代越战以来,驻台美军人数骤增。配合当时台湾经济的发展,电台、电视的西洋音乐节目,美军俱乐部以及西餐厅里的英文歌表演,带动起了西洋音乐的风靡。当时也是美国民谣复兴的盛期,鲍勃·迪伦等民谣巨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胡德夫、杨弦为首的驻唱民歌手们,迫于时代风气,大部分时候都在夜总会演出中翻唱这些美国民谣,偶尔才能唱一些中文歌曲。七十年代台湾社会低迷动荡,1971年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1978年与美国断交后又陆续与三十多个国家断交。青年人在自我认同的危机中,走上了自发唤醒民族意识的道路。1975年6月6日,一个雨夜,年轻的学生兼民歌手杨弦在“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以诗人余光中的八首诗作入歌。在西洋音乐为主流的环境中,青年们弹着吉他用中文唱出自己的歌声,向时代大声宣言:我们不要夜总会里的西洋歌,不要歌厅式的“靡靡之音”,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自己的歌曲、写作自己的生活——唱自己的歌!犹如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打响,它带动了随后一连串的行动:洪建全基金会支持唱片杨弦的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制作发行、其他民歌手和作品的浮现传播……而1975,也就成了“民歌元年”。自此之后,在时任“中国广播公司”的《热门音乐》节目主持人陶晓清的带领下,一大批优秀的民歌创作者和民歌手,走上了时代的先列:洪小乔、李双泽、李泰祥、齐豫、小虫、李建复、杨祖珺、黄大城、王梦麟、王海玲、施孝荣、杨芳仪、李宗盛、潘安邦、蔡琴、旅行者三重唱、罗吉镇、苏来、侯德健、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邰肇玫、施碧梧……那是一个众星熠熠的时代,这些名字也许你有的听说过,有的没有。但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歌声,那些清新、朝气又隽永的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岁月洗礼后成为更迷人的经典。直到你有一天叩响它,“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慢慢地浮现在我脑海……”而《民歌40》,就是那把叩醒回忆的钥匙。《民歌40》:一部台湾民歌百科全书式珍藏档案短暂而辉煌的民歌时代,涌现了一批现代华语乐坛的重要人物,留下了无数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影响了台湾、大陆校园民谣的发展历程,推动之后的华语流行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015年,在民歌运动40周年之际,“民歌之母”陶晓清领衔策划,耗时一年搜集整理,最终成就了这本《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堪称一部台湾民谣百科全书式珍藏档案。2020年,民歌运动来到第45年纪念。《民歌40》由后浪首次引进简体版,重磅推出!书中有三大看点:1.秘藏珍贵资料,民歌40年最详尽完整的典藏记录《民歌40》收录了百余张经典民歌唱片详尽记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每一页左边是专辑封面和歌曲资料,右边是所属歌手和创作者感言与幕后故事全记录。翻开本书,就像翻开一本时光纪念册,扑面而来的都是满满的回忆。500余份珍贵历史资料,老照片、演唱会海报、专辑封面、报道文件、书信手稿全收录。几乎都是其他地方不可能看到的旧物收藏,如同走进一个民歌博物馆一般,全方位还原民歌时代的情况。一方面书写历史进程,一方面又有小篇幅的总结。例如《民歌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这一篇章,有著名乐评人马世芳撰写的《台湾篇:从世代交替到产业升级》,也有民歌研究者公路撰写的《大陆篇:他从台北来,歌从台北来》。既能回溯历史,也有当下记录反思。2.时代亲历者现身讲述,深度揭秘经典老歌、传奇音乐人背后秘辛本书作者阵容十分强大,除了领衔坐镇的陶晓清外,你在作者页面还能看到以下名字:布舒、蔡琴、陈宏铭、杜文靖、方丽莎、公路、靳铁章、李蝶菲、李建复、李小敏、廖慧娟、林怡君、马世芳、邱晨、苏来、施碧梧、邰肇玫、陶晓清、王竹君、王承伟、吴清圣、吴统雄、小野、徐崇宪、杨弦、杨嘉、叶佳修、余光中、张光斗、赵树海、郑铿彰( 按拼音首字母顺序) 。提起民歌运动那段历史,后人记叙的书也有不少,但由当事人亲自讲述,汇集如此多的时代见证者记录,史上绝无仅有。民歌运动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更多的是今天的我们也不太熟悉的幕后主导者们。主创们细心搜集寻访,让幕后人的故事也得以重现,呈现民歌时代的辉煌样貌,揭秘连圈内人也不一定知晓的秘辛,例如:《橄榄树》的来龙去脉,《龙的传人》的改词始末,藏在《阿里山的姑娘》里的感人爱情,《美丽的稻穗》创作者的辛酸往事。李宗盛生平创作的第一首歌,齐豫天籁之音的培养过程,蔡琴校园歌手时期的青葱往事,陈小霞音乐创作的起点。《音乐的雕塑家》一节中,记录了民歌时代的编曲和乐手,以及著名的丽风录音室、洪建全文教基金会、民风乐府、《滚石杂志》等等。时代的浪潮中,有人站在风光顶端,也有人是默默无闻的奠基者。他们的故事,失落的好歌,都收录在书里,像一份时光的礼物。3.黑胶唱片般大开本,复古封面致敬70年代,特制拉页回溯时光长廊《民歌40》采用高品质的硬精装封面,12开大尺寸开本。整本书拿在手里如同一张黑胶唱片,呼应音乐秘藏记录。内文全彩细腻印刷,展现历史动人细节。大陆版全新设计了复古典藏封面,满满的70年代怀旧味道。别致的书名错版效果,吉他弦和音孔构成隐秘的“40”图样,内封里还有同款刻印,是在琴弦上奏响的动听40年。翻开书,如同回溯一段时光长廊。2张特制拉页长图,精心绘制的70年代台北民歌西餐厅地图,以及细心梳理40年来69场重要民歌音乐会全记录,带你重走民歌来时路。回头看民歌,我觉得民歌是一种信心的表现,年轻人借由自己去写歌,确定自己可以做这件事情,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肯定。——李宗盛书名副标题“再唱一段思想起”,《思想起》是流传于台湾最南端恒春半岛的古老民歌,有陈达、凤飞飞、邓丽君、陈淑桦等等多个歌词不同的版本,内容也从最初的思乡演变为婚嫁、抒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6月6日,杨弦发声40年后,同名演唱会《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在台北小巨蛋举行。当年的民歌手们与新时代的年轻歌手齐聚一堂,再次唱响时光中的经典歌谣。时代会落幕,人会老去,还好歌会留下来,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如果你是民歌时期的资深歌迷,这本书会是唤醒你青春记忆的钥匙,带你回到曾经的“诗和远方”。如果你错过了那个民歌时代,这本书就是你发掘音乐宝藏的时光地图,值得回味的好歌好声音,在这里等待与你相遇。
在现代社会,只要你的歌能够唱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你就可以称得上是民歌手。——马世芳只要唱歌的人是发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台的歌者又能和台下的人坐在一起享受音乐,他们唱的就是民歌。——陶晓清
民歌运动40年入坑补课:相关演唱会、纪录片、节目存档 1、《民歌40》专辑虾米:https://www.xiami.com/album/o6NRed8cf?spm=a2oj1.13847458.0.0.72d32571iIwE8m2.《民歌40》台北演唱会《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巡回演唱会2015年6月5日在台北小巨蛋展开,其后在两岸巡演数十场,2016年5月告一段落,歌手与观众相约《民歌50》再见。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x4118798 (字幕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x411m74S (720p,无字幕版)虾米:https://www.xiami.com/album/nnevts933d9《民歌30演唱会-永远的未央歌》(2005)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4411d75U/《民歌20演唱会-唱过一个世纪》(1995)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4411d7p2/3、网易云音乐四集纪录片《台湾民歌四十年系列》40年前的台湾,一群大时代背景下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开始反思和关注脚下的土地,一场关于音乐的变革悄然开始。民歌的时代早已远去,留下无数动人旋律和往事。网易云音乐历时半年,走遍台湾,采访当年的亲历者,独家跟拍制作四集纪录片《台湾民歌四十年系列》。 第一集《唱自己的歌》:https://music.163.com/#/mv?id=525274第二集《被神化的李双泽》:https://music.163.com/#/mv?id=525589第三集《永远的未央歌》:https://music.163.com/#/mv?id=5264031第四集《民歌时期的盛与衰》:https://music.163.com/#/mv?id=52660874、纪录片《四十年》一九七零年代,台湾掀起年轻人自己写歌自己唱的“民歌”热潮,当年的民歌手与歌,不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描绘了某一个世代青年的面貌。四十年后,歌曲仍然传唱,唱歌和听歌的人经历了四十年的光阴,都到了人生的下半场。本片以民歌四十周年演唱会为轴心,往外辐射民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们:杨弦、胡德夫、陶晓清、吴楚楚、杨祖珺、李建复、侯德健、李宗盛、邰肇玫……这是歌的故事,也是时间的故事。5、马世芳音乐节目《听说》《民歌40》作者之一、台湾广播金钟奖得主、电台主持人马世芳,透过一首首经典的流行音乐,讲述20世纪台湾的社会面貌与各时期青年人的生活。每一集由一首歌或一位音乐人出发,串起台湾历史或当下的人物、故事,展现各个时期青年人的思想、生活。其中《橄榄树》《青年李宗盛》《美丽的稻穗》《再唱一段思想起》《我是一个民歌手》《我们摇篮的美丽岛》等,都与民歌运动有关。6、文娱电台“日谈公园”相关节目vol.160 归去来兮时,转眼一瞬间(嘉宾为《民歌40》演唱会召集人李建复)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yule/5574153/132674531网易云:http://music.163.com/dj?id=2057536020&userid=3558583vol.220 胡德夫,来自山谷的歌(嘉宾为胡德夫及其制作人郭树楷)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yule/5574153/202093410网易云:https://music.163.com/#/program?id=2062462307最后,不要忘记我们的书籍《民歌40》现已上架淘宝、当当,现货发售中~}
OKfine,首先你得先在高一高二打好文化课基础,到高二下学期去找专业的艺考机构进行学习。这边建议是现在一定要保护好嗓子了,少吃一些刺激性食物,少喝或者不要喝碳酸饮料。不要到时候嗓子沙哑给你拖后腿。然后一般一些艺考机构在寒暑假都会有一些测评,那边的老师会看你是否适合这样的专业。嘛,老师说的也不是绝对啦,只是一些建议。如果高一高二周末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本地的一些小培训机构上上课,先把基础的了解了,到时候集训应该会轻松一点。总之,加油吧~}
最简单直观的类比,可以参考隔壁国足。国内的音乐,或者说整个文化产业之所以会让你觉得“不行”和“落后”,其背后的原因和国足不行的原因其实有点类似的。首先,是没有足够多的消费者和从业者,就不足以产生有规模的产业。没有规模的产业,提升产业的生产力以及产品品质就无从提起了。在国内,有意愿为音乐付费的,或者会去听现场和音乐会的听众,占比是很低的。就像隔壁国足,今天虽然还有球迷,但相比2002年中国进世界杯前后,已经少了很多了。在国内喜欢巴西,阿根廷,德国,葡萄牙是一个挺正常的现象,但是在国外的人看来,这个行为其实挺奇怪的。我英国念书时,和同学聊到足球,我说我俱乐部喜欢皇马,国家喜欢巴西,他们就非常惊讶,说你们中国是没有球队吗,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外国球队?然后我才意识到,拥有发达的足球产业的国家,他们的想法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音乐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听的无论是流行音乐也好,影视配乐也罢,本质上都算是舶来品。当然,我没有要埋怨国内消费者的意思,因为流行音乐,本身风格的源头还是来自欧美的摇滚以及黑人的布鲁斯音乐。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只有民乐,戏曲和各种地方传统曲目。但是这些风格,并不受人民群众喜欢。大家喜欢的歌曲,都是基于欧美流行音乐的体系创作的,哪怕是所谓的中国风,也不过是在欧美流行的底子上,增加了一些民乐元素而已。但是目前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就像文明5的文化胜利的台词说的一样,“我的人民穿的都是你的蓝色牛仔裤,听得都是你的流行音乐”。文化输出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审美和创作习惯。无论是哪个国家,都逃不开被欧美流行音乐所渗透的命运,而各个国家自己的原生音乐,不仅仅是我们的民乐和戏曲,还有印尼的甘美兰,印度,中东等地区的音乐等等,都被流行音乐边缘化,并且粗暴地归到了Ethno Music这个非常狭小的类目里,变成了一种非常刻板的民族性音乐形象。而且从事音乐,在中国历来就不被视为一个“正当职业”,只要你说你的职业是音乐,别人立马联想到的就是各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流浪歌手,酒吧驻唱,私生活混乱的rapper,唱民谣和喊麦的网络主播啥的,会担心你是不是生活的很混乱,或者过得拮据,哪怕今天我的收入高于那些做金融和互联网的同学,聚会时大家也依然会隐约透露出对我前途的担忧。也有亲戚朋友,会时不时劝我趁着35岁之前,赶紧考个公务员上岸,不要再搞这些了。从事音乐,不知道为什么就和从事足球一样,成了一件不那么正当光明的事。另一个类似的现象,是对艺考生的歧视。在国内,大家普遍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去学艺术,并且把“艺考”当做了一种上大学的捷径。我还记得高二那年,当我说我想考音乐学院,并且是非常认真地思考这件事的时候,受到了身边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无数反对和劝诫。当时心性也不够坚定,所以最终决定放弃音乐,去南开念了物理,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了。所以,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自然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就少了。人少了,好处是没那么卷了,但坏处是没那么卷,整体行业水平就很难有什么提高了。有时候,适量的“卷”也是必要的,人多了,“卷”起来了,行业才能形成规模,有了规模,才会有行业标准,有了行业标准就会有工业化,有了工业化,整个行业的水平和效率,才能进步。比如隔壁日本,虽然人口只有我们十分之一,但是音乐人的数量,无论是占人口百分比的相对数量或是绝对数量,都远远高于我们,并且有配套的音乐教育和成熟的音乐产业,最终结果就是你看到了他们的音乐水平明显强于我们。其次,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足,以及教育质量的落后。大家都是中国人,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音乐美术体育这类“没用的”课程是什么待遇就不用说了吧。小学还好,一周能上一次,但上了初中高中以后,总共也就没在学校里上过几次音乐课和美术课。对于大多数不参加课外音乐类兴趣班的普通人来说,恐怕这一生能系统地学习音乐的时间,都浓缩在短短这几十节课里了,结果还总是被主课各种占用。而且哪怕是上课了,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或是老师的教学,也都一言难尽。小学时一个学期就学着唱几首儿歌,音乐课完全变成了儿歌演唱课。到了初高中,终于有音乐鉴赏类的课程了,但是教材也不教基础乐理或者五线谱,老师上课也是随便找个古典作曲家作品一放就完事了,省事得很。这种情况下,你能期望大家的音乐水平有多高呢?而且,说到音乐类兴趣班,国内最普遍的也就是钢琴,而大多数人学钢琴,也就是为了考个十级。而国外的音乐类兴趣班,比如yamaha的培训机构,除了乐器演奏之外,也会有乐队合奏以及songwriting类的课程,英皇考级也有爵士和即兴类的内容。这类课程对于创作会更有帮助一些。最后,是音乐类的内容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脱节。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最不应该做的以及最没用的事,就是去责怪市场或是责怪听众。以前的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市场里之所以会充斥着各种垃圾音乐,就是大众审美太差所导致的。但是观察了这些现象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现实情况,其实远比想象中要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原因归咎于听众审美不行,创作者们同样有自己的问题,并且其实创作者的问题才是更大的。首先,国内的顶级的音乐人,是存在的,而且数量并不少,我在其他类似的回答里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这里不报菜名了。结论就是,要论阳春白雪的音乐,国内其实并不少,而且什么风格都有,并且哪怕是放到国际上,也都挺能打的。但是这类作品的问题,就是不接地气。这类音乐的受众,要么本身也是音乐人,要么就是特别硬核的听众。其次,国内下沉市场里的音乐人,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我据一些不太靠谱的途径得知,国内有不少专门为抖音和快手制作音乐的公司,每天的产量可以高达几十首,就批量生产,然后去赌哪一首能爆火。在这种情况下,下沉市场里下里巴人的音乐,可谓是量大管饱了。但是到了中间这一层,就虽不能阳春白雪,但也不至于下里巴人的音乐人,其实现在已经很少甚至绝迹了。但在网络音乐兴起之前,也就是我们但又所说的00年前后的华语唱片黄金年代,这种中坚力量反而才是整个市场里的大多数。比如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FIR,蔡依林,SHE等等,都是类似的,既不会因为内容的艰深而变得小众,同时还进行能起到带动一定的主流审美,树立行业标准的作用。当然,也可以说他们的成功,是吃了时代红利,因为今天谁想再通过模仿他们的风格复刻他们的路径,显然已经不可能了。但是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潮流,国外的音乐人也一茬接一茬换了好几波人了,但他们的中层音乐人,一直都是存在,且数量庞大的。而反观我们,今天有谁还能举出一个不靠流量,单纯靠作品就能大规模流行,而且品质还高的音乐人吗?记得有一次彭飞老师在群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颇为受用,并且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于音乐创作以及音乐创作者和市场之间关系的很多看法,我摘抄上来:音乐家在写任何东西之前先想好这个东西为谁创作的?为自己创作的你就天马行空爱干啥干啥,开心就好。为社会创作的那就为目标人群画像,以听众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说话。人民群众不是文艺工作者,他们需要有为自己发声的高质量文艺作品。越是水平高的艺术家,越是需要考虑如何为人民发声。你水平高的不发声就只能是水平低的那些人发声,我们的文艺作品就会水平越来越差。这点我得感谢赵英俊,我原来也不愿意写歌。他说你要写歌,写给老百姓,你的配乐他们可能听不懂,但你写歌他们会听懂的。你不去写就有别人写,写的可能还没你好。你不如通过写歌把自己的音乐理念一点点地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听到哪怕是就好那么一点点的东西。为什么不呢?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我们整体的创作水平就会一点点提高。我觉得我们既要为百分之一的阳春白雪创作,也尽可能为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人创作。所以,回到问题,我们的在文艺创作领域上的落后,创作者们是难辞其咎的。我们作为创作者,应该想一想,我们在攀登艺术这座高峰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人民群众?你会选择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高高在上地指责他们没有审美,还是会选择同他们站在一起,并且去分享,去带着他们领略那些你觉得“美”的东西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语演唱是什么专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