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的传说主要内容》是哪个民族的传说?

在新疆,有草原的地方就有哈萨克族人的足迹。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人喜欢择水草而居,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以冬布拉弹唱方式记述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冬不拉也是哈萨克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据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介绍到,哈萨克人把冬不拉乐曲称之为“冬不拉奎依”,根据音乐节奏和演奏技法不同,分为弹击乐曲和拨奏乐曲两大类。冬不拉的制作需要三至十天,主要用松木、杏树、核桃树、桑葚树等木材来制作乐器的主体,其中冬不拉弧形形状是最难制作的。冬不拉艺术由乐曲、弹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与制作工艺五大部分组成。2008年,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人已将冬不拉艺术融入他们的历史文化,将冬不拉艺术世代传承下去。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银河系工作室和光明网共同主办的“可爱的中国”各民族优秀知识分子讲述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系列短视频共58集,从8月6日起,将每天推出至少一集,敬请关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一种叫做“冬不拉”的民间乐器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只体形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地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哈萨克族人生活的地方经常有一只瞎熊出没,伤害人畜。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王子不顾国王的阻止去除瞎熊,在搏斗中与瞎熊同归于尽。  这一部分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第2―4自然段)国王因为除不掉这只瞎熊心急如焚,一筹莫展。王子冬不拉自告奋勇去对付瞎熊。  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又不答应儿子去除掉瞎熊,从侧面写出这只瞎熊太凶残,太狡猾,对人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第二层(第5、6自然段)写王子来到瞎熊出没的地方安置好捕兽夹,却被瞎熊破坏掉了。  王子“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他“细心”地安置捕兽夹,“巧妙”地进行伪装,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子胆大心细,为了除掉瞎熊不辞辛苦。  而瞎熊“仔细地嗅”,“小心翼翼”地拨去伪装,用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举起石头“猛砸”,从正面写出这只瞎熊果然狡猾,预示着王子与瞎熊的搏斗即将爆发。  第三层(第7自然段)写王子两箭射中了瞎熊后,与瞎熊搏斗,就在瞎熊的大掌击中王子的同时,王子的匕首也刺死了瞎熊。  王子“拉满了弓”,射出的箭“正中瞎熊前胸”描写出王子不仅勇猛,而且箭法高强;瞎熊“大吼一声”“扑来”“蹿到他面前”“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面对如此凶残的瞎熊,王子毫不畏惧将匕首捅向瞎熊。  第四层(第8―10自然段)写国王得不到王子的消息整天坐卧不宁,牧民们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把王子安葬了。  国王“头发和胡子都愁白了”,整天“坐卧不宁”,写出了国王得不到儿子的音信焦虑万分。牧民们把瞎熊“剁成肉酱”,“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表达了人们对残害百姓、害死王子的猛兽的痛恨,对为民除害的王子的崇敬。  第三部分(第11―18自然段)写一位叫阿肯的牧民用琴声向国王讲述了王子杀死瞎熊,牺牲了自己的悲壮的故事。从此哈萨克族牧民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为“冬不拉”。【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冬不拉》课堂笔记】相关文章:1.五年级语文教师学习总结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的指导意见3.禁毒流动课堂简报4.学校课堂礼仪守则5.有关课堂礼仪守则6.禁毒流动课堂活动简报7.学生课堂检讨书8.2022年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范文9.小学五年级语文班主任工作计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不拉的传说主要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