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咒铸佞臣是谁写的


最早的春联写在什么上(最早的春联来自什么时期)?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思想者|田兆元:中国最早的春联是谁写的?原来,楹联中藏着这些大学问,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上观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早的春联写在什么上(最早的春联来自什么时期)1
【编者按】春节贴春联,是中国人的一项传统习俗。春联属于楹联中的节庆联,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楹联是怎么产生的?作为中国楹联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南地区尤其是上海,对于楹联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认为,楹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不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小道”,里面是有大学问的。以下是他在金山区亭林镇“云间讲堂”的演讲。
很高兴来到亭林“云间讲堂”,和大家一起讨论上海文化的故事。古代上海地区就被称为“云间”,所以看到这个讲堂名,我有些激动。一方面这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也是上海的文化身份,更重要的是,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楹联”,而“云间”一词正是来自与上海人有关的历史上著名的一个对句。
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产物
在演讲一开始,我先说一个对子:江南风月美,海派楹联香。看了这个,大家就知道,今天这个讲座是要突出上海与江南楹联的特点。
江南地区是中国楹联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楹联有一千多年成熟的发展历史,但在此前有千年的酝酿期。所以,中国楹联文化积淀深厚,绵延不绝。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上海人,我们有责任把祖先传下来的这份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的文化构成。我们把它定位为汉语言文字的对句方法、中华民俗节庆与仪式、汉字书法书写艺术,以及楹联作品装裱制作技艺四者相统一的综合的文化谱系。因为对联书写张贴在楹柱上,所以称为楹联。楹联是对联的总称,此外还有对子、桃符等多种称谓。从内容和用途上说,楹联包含春联等节庆联,婚联(喜联)、寿联和挽联等人生礼俗联,建筑景观联,自我励志修身联等。几乎所有的人生社会与自然世界的问题都可以用楹联表达,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楹联是生活的诗意呈现。
通常楹联是由两句成对的对子构成一个作品。“对”有相对的意思,多数情况两者是分开的,你在左我在右,没有联而是分。但在特定的空间,这分开的两部分又联系成一个整体,相对相联。这种辩证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态度。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比如唐诗、宋词、元曲。那么,明清的代表是什么呢?楹联界的朋友说,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匹配的,是楹联。这一时期的楹联名家辈出,大放异彩,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在这里,我并不是要说明清楹联有多厉害,而是想让大家了解,楹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不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小道”,里面是有大学问的。
楹联有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时间谱系,也有东西南北不同的空间谱系,更有适应不同民俗与景观的类型谱系,还有风格迥异的书写谱系与制作谱系。谱系视角是研究者对于文化的整体性、多样性以及联系性与互动性的一种探索方式。对于博大精深的楹联文化,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在这个浩如烟海的世界里,把握总体空间,然后循着一两条文脉,讨论具有联系性的相关问题。因此,下面我首先对楹联文化做一整体性描述,然后再对江南这个特定文化空间中的楹联予以介绍。
年俗与门神信仰为楹联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楹联文化谱系包括四大要素:汉语言文字的对句方法、中华民俗节庆与仪式、汉字书法书写艺术和楹联作品装裱制作技艺。在这里,我重点讲一下前两个要素。
汉语言文字的对句方法是楹联的基础。楹联也称对子,首先就是一定规则的语言对句。这个是楹联的基础。中国文化对于对句的崇尚,是一种对于自然的模仿。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就是说,语言有对句,是人心对于自然世界的应对。对句很早就在古文典籍中有所应用,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等,这些经典对句对于后来楹联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到了汉代,诗赋文章崇尚骈对,形成磅礴大势,以适应汉王朝强大的国家力量与社会的奋勇向上的勃勃雄心。如《上林赋》:“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表达了那一时期帝国的雄浑之状。那时的五言诗则出现了十分工整的对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等,可以说,汉代的五言诗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对句意识,并有了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更加重视对句和音律。梵呗的传播也促进了对于声律的进一步探索。七律、五律之诗,均有两联要求对仗。由此,到了隋唐时期,对仗诗句已经高度成熟。那么,这些对句为何写到楹柱上去?这就与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传统民俗有关。
古老的门神信仰与年俗传统是楹联产生的文化土壤。假如不是特定的民俗传统的促进,汉语对句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对联,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才是楹联之母。中国古代门神信仰发达。如,周代门神祭祀和信仰是最为普遍的信仰。国王祭祀七个基本的神灵,其中有门户之神。诸侯、大夫、士祭祀多个神,也包括门神。老百姓可以在灶神和门神里选一个祭祀。可见,门神在传统信仰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人爱家,门是一道重要的屏障,需要一位神灵守护,保护家庭的安全。
古代对于门的祭祀主要是防止鬼怪骚扰。汉代《论衡》一书里有一个神话,说是《山海经》这样记载的: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的民俗知识:一是桃树是驱压鬼邪的;二是门神叫神荼和郁垒,主要职责是驱鬼;三是这个习俗是黄帝开创的;四是门神是一个系列,包含桃人、神荼、郁垒、老虎,还有捆绑鬼怪的苇索,这是早期完整的门神信仰谱系。
中国传统春节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驱鬼。由此,门神信仰与新年礼仪密切结合起来。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着这样的礼仪: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汉代到齐梁时期几百年,这个驱鬼的传统与新年完全结合了,其中桃符成为标配。二门神分左右而贴,这就为楹联的诞生打造了一个空间。
当语言文字对句、新年门神信仰习俗、书法艺术和制作技艺都成熟了,春联却没有立刻贴上门户。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文化样式的诞生,有时是偶然的因素,需要精英的创造行为。对于楹联来说,这一偶然因素发生在十世纪的中国西部,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王宫。据《蜀梼杌》记载,后蜀的最后一任君主孟昶,在某一年的新年到来之际,令臣下为其寝宫门前的桃木板题写点文字。臣下写好后,孟昶看了觉得很不满意,于是自己动脑动手,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到桃木板上。一般认为,这是春联的最早的正式的起源。从此,桃符也成为楹联的代名词。
楹联是文学作品,也是美术作品,还是民俗仪式,更恰当地说,是仪式美术。它主要是应对节庆仪式、人生礼仪,以及社会重大仪式场合,也常常出现在重要的景观之中。楹联与仪式和景观结合,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文化故事,讲述着江南故事和上海故事。
古上海为何被称为“云间”
上面,我主要介绍了楹联产生的历史,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楹联与江南文化。
刚刚我提到,后蜀孟昶开创了楹联传统。但这一说法并不能让大家一致认同,不少人觉得如果不是有人把“对子”这一独特形式发明出来,孟昶也不会单独题写两句诗上去。那么,最早创设对子的是谁呢?答案是:上海陆云。
西晋时期,出生在今上海松江境内的二陆兄弟(陆机、陆云)到京城洛阳发展。据《世说新语》记载,吴地才子陆云(字士龙)与洛阳才子荀隐(字鸣鹤)相会于大文豪张华的家里。张华就说,你们谈谈,不要用常人的方式。陆云举手出了个上联:“云间陆士龙”,荀隐立刻对出来:“日下荀鸣鹤”。这是见诸记载最早的对联故事,比孟昶作对子早600年。楹联界很多人主张,陆云在洛阳与荀隐的对对子的故事才是对联的起源。相对来说,陆云的贡献更大,一是他的诗名才情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他的一句出对,为他的故乡命名了,从此上海这个地方也被称为“云间”。南宋时期,第一部上海地区的地方志就叫《云间志》。
当然,关于楹联起源地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在这里不做过多讨论。但是江南地区尤其是上海,有着浓厚的楹联传统则是事实。亭林有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顾野王,他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流学者,也是杰出诗人。我们就其存世的诗歌看,其联对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如:“风轻莺韵缓,露重落花迟。”“日影桃蹊色,风吹梅迳香。”“池前竹叶满,井上桃花飞。”这些对句非常工整,形象描述了江南的灿烂景色,色彩斑斓,富有动感,就连平仄都跟我们后来对楹联的要求基本一致。
就现有的资料看,陆云、荀隐对出了第一个对子,孟昶写出了第一副春联,那么第一副真正的楹联是谁写的呢?梁章钜《楹联丛话》“故事”篇说: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吾闽人也。一日,侍忠懿王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亭柱云: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这个龙华寺应该指的是当时杭州的龙华寺。大家注意到,契盈是“题亭柱”的,即是写在碧波亭的柱子上,那就是典型的楹联了。由此可见江南与楹联的渊源之深。
江南楹联有哪些特色
讲完了江南地区对于楹联产生作出的贡献,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江南楹联有何特色。
第一是强烈的家国意识。契盈与吴越王那副楹联很经典,表达了江南地域对于国家统一体的态度。“三千里外”表达的是与朝廷的关系,是一种政治表达。“两度潮”实际上有“朝”的意思。这副楹联表达出的是对于国家统一的意愿,也是对社会安定的意愿。
再举一个例子。赵孟頫是湖州人,是一位典型的江南艺术家,也是一位楹联大家。据说,元世祖曾命其书殿上春联,赵孟頫题写: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充分表达了一个强大王朝的气概。元世祖又命其书应门即朝廷大门的春联,他写了:“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副对联,在明清之际十分流行。其实从内容来说,本来是不适合老百姓的,但是一个民族需要有这样的气势胸襟,赵孟頫的楹联提供了一种表达路径。
第二是强调正义,表达英雄崇拜,传递正能量。比如,岳飞坟前的对联就很经典: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谁撰写的呢?据袁枚《随园诗话》说,是“松江徐氏女”写的。
第三是表达宏大志向。朱熹是江南人,是宋明理学大家,实际上也是个写楹联的高手。传其撰写的楹联有十三副,其中最著名的是白鹿洞书院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这副楹联不知道有多少人撰写和张贴过,具有强烈的崇道意识。显然这是很好的育人训条,同时也是在传承传播中国儒家文化。
第四是描述美丽江南的风物景观,构建江南的文化认同。通过美景美德的叙事,审美成为江南楹联的重要原则。
美是一种认同。人们并不是从一开始都认为江南美的。如秦汉时期,人们认为江南卑湿,简直是“鬼地方”。司马迁说这地方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当地人偷生,无家财积累多贫困。在那个时候,“哀江南”一直是诗歌的主题。直到六朝以后,随着江南地区不断发展,“江南好”“江南美”的主题才得到书写。
徐渭是一位江南才子,他用楹联建构生活的诗意。《楹联丛话》记载:山阴徐文长渭,一字天池,又字青藤。所居即名青藤书屋。藤下有池,横一平桥,桥承以柱,上覆石台。台额曰:“天汉分源。”柱联云:“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柱背又一联云:“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承桥之柱额曰:“砥柱中流。”这是文人楹联的代表,追求审美生活,表达精神境界。徐渭也将楹联横批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第五是商业性,这是江南楹联的一大特点。梁章钜转《坚瓠集》载: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楼赵家,其主求作春联,子昂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海上画派的楹联,也都有商业计价。良好的商业环境,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支持。
总之,江南楹联,大师辈出,名作涌现,是中国楹联的瑰宝。江南楹联以传播正能量为前提,为楹联传播主流文化奠定基础。江南楹联注重艺术特性,书写江南好的主题,营造诗意生活,表达个人修养。同时,江南楹联具有商业禀赋,以市场求生存,体现了独有的特色。
今天如何更好传承楹联文化
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楹联文化呢?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楹联并不“友好”。比如,我们的门户变小了,成了单开的门,这不利于楹联的张贴;很多书院,说是传播中国文化,但竟然没有楹联;在一些旅游景点,虽然有楹联,但是错误不少,左右位置还常常贴反。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样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需要做好传承。同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在中小学和社区里开展相关普及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海作为楹联的重要故乡地,要重振楹联文化。上海楹联界为传承楹联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文化自信,楹联不可缺位。我们需要有与城市相匹配的楹联,也需要有楹联大师来书写我们的时代,描述传承江南文化的美好。
【思想者小传】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江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理事。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神话学与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济民俗学等。主要著作有《神话与中国社会》《神话学与美学论集》《商贾史》《盟誓史》《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叙事谱系与文化传承》《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田兆元
最早的春联写在什么上(最早的春联来自什么时期)2
文丨湘江
快过春节了,大家都在写春联买春联。到了大年三十,14亿中国人家家贴春联,红红火火的,这绝对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普及和传承,也绝对是参与人数最多的吉尼斯纪录和世界文化遗产。
最早的春联出自五代。那时的中国人还不贴春联,但家家挂桃符,也就是一块桃木,用来辟邪。每到新年就把经过一年风吹日晒的旧桃木拿掉,换上新的。正如王安石所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年有个叫孟昶的,他想:在桃符上写上字不更好吗?于是就写上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挂在门的两侧。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从此,春联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楹联文化,到了清代进入到鼎盛时期。
既然春联作为一种文化,那就一定有自身的规矩。春联的规矩主要有:
一是对仗。春联也叫对联,就是对仗的联。像皇上出行的仪仗队,两两对仗。也像家里摆的花瓶,左右各一个。还有大门两边的门当户对。所谓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比如“金牛”对“紫燕”、“瑞雪”对“新春”,但“发财”对“金牛”就不行,因为不是一类的。还有“金牛作画”对“紫燕吟诗”很好,但对“骏马奔腾”就不行,因为“奔腾”与“作画”不对仗。
再比如“富贵”对“吉祥”可以,但“富贵人家”对“吉祥门第”就不好了,因为合掌,“人家”与“门第”的意思都一样。还有“九州”对“华夏”也是合掌的。如果“富贵人家”对“吉祥岁月”就很好,“九州”对“四季”也很好,是时空的对仗。其实中国的成语很多都是自身对仗的,比如继往开来、开天辟地、察言观色等等。
清代李渔(号笠翁)写了一本《笠翁对韵》,将对仗的词语做了很好的归类。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二是平仄。不仅是春联,中国的诗词曲赋都讲平仄,有了平仄才有抑扬顿挫。诗词曲赋联,有两种美,一个是意境美,另一个就是音韵美,失去平仄,就丢掉了汉语的一大特点和魅力。所以,不懂平仄,就不能说对国学很有研究。
所谓平仄,用新韵来说,就是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仄要交替,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像马蹄的声音,故称马蹄韵。当然,主要的声音是第二字和第四字,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以放宽。
我们常用的成语也都是平仄交替的,如四面八方、万紫千红、万象更新、紫气东来、花开富贵、一马当先、拔苗助长、东山再起等等,这样读来才上口。
对于春联来说,一个联中要平仄交替,上下联要平仄相反,即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要仄声。比如上联是“骏马”,下联可以对“雄鹰”,仄仄对平平。但是“骏马”不能对“彩凤”,因为是仄仄对仄仄。
春联的平仄就两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三、五字可以不论。如:牛耕沃野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雪映红梅万户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还有,上联的尾字一定是仄声,下联的尾字一定是平声。贴春联时,面对门,右手是上联,把尾字仄声的贴在右边。 这点一定要记住,别贴反了,让人笑话。比如,“牛耕沃野千山秀;雪映红梅万户春。”一定要把“牛耕沃野千山秀”贴在右侧。
三是时令。过新年迎新春,总要有些年味和新与春的气氛。鼠年即将过去,牛年即将到来,鼠不太好入联,就可以用牛入联。与牛能对仗的,可以用燕、凤、马等。如:“阳春燕语千山翠;沃野牛耕万顷金。”“凤舞九天抒远志;牛奔千里拓宏图。”
四是雅俗共赏。春联要吉利,如:“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源伴福来。”“家庭和睦财源旺;岁月吉祥事业兴。”但不能太俗,如 “大财大顺大吉利,多子多孙多福气。”就有点太俗。也不能太雅,如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联很经典,但太文了。也不能太晦涩,如 “国华光夏甸;民众乐春台。”用了两个大众不熟悉的典故,难懂。
五是个性。如家里有老人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椿萱并茂阖家福;桃李争荣世代兴。”这里的“椿萱”象征父母,“桃李”象征孩子。
春联一般以七言联为主,四字横批,一共18个字,尽量不重字,横批也尽量不与联重字。比如:“牛转乾坤春浩荡;人逢喜庆气轩昂。”横批“牛年好运”这就有了两个“牛”字,不太好。用“春意盎然”做横批也不太好,因为有两个“春”字。如果用“和顺致祥”做横批就很好,上联说岁月应了“和顺”,下联说人,应了“致祥”。
网上的、卖的、贴的春联问题实在太多了。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自己撰写春联,自己不能写的起码要懂点春联文化常识。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
最早的春联写在什么上(最早的春联来自什么时期)3
贴对联是春节的标志性礼俗之一,由于春节的历史悠久,人们会习惯性认为对联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必须在具备了相关的历史条件之后才能诞生,而对联能够成为民间故事当中才子的标配,更是和明清两朝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一、诞生:对联与桃符
学术界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所谓桃符,指的是用桃木制作的辟邪物,一般是成对的挂在大门口。既然要起到驱鬼的作用,上面就要写点东西。据说最早的桃符上面写着“神荼”、“郁垒”这二位专门降妖除魔的神人的名字。古代先民们一般都会在大年初一更换上一年的桃符,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就是这个新年风俗,恰与今人在新年挂春联相似。不过和春联不一样,桃符更多的是用来驱灾的,还不具备祈福的功能。春联在后世普及之后,桃符驱鬼的功能也就被门神取代了,所以桃符充其量只能算是春联的萌芽之一。
国画名家戴敦邦笔下的“神荼”、“郁垒”二神
不过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是一直存在的,根据出土文物证明,最迟到了唐代,桃符上面就不光是驱鬼除灾的内容了,开始出现了祈福的内容: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文句和内容上下对偶,而且内容也是祈福,可见已经具备了春联的形式,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春联了,而且出土的文物当中还有这么几句: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可见这些字句都是要贴在门上的,正与春联的使用方式一致,不过从“门神护卫,厉鬼藏埋”几句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春联还是有桃符的功能。而且这几句话更多的祈福的套话,至于文人自主创作的春联,其出现时间还要更晚。
二、成型:对联与诗词
其实文人自主创作对联的一个前提就是我国诗词的发展。我们知道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此外与之齐名的就是屈原的《离骚》,到两汉则有乐府,魏晋则有三曹七贤,虽然有这么多的诗人,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虽然有一些句子是对仗的,整体上对于对仗都没有必然的要求,比如我们熟知的那些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到了南北朝,诗文的对仗开始逐渐成为风气,而真正给诗歌艺术定型,使对仗成为诗歌的标志的时代,正是唐朝,这也正是唐诗的成就所在。我们知道唐代有一种诗,有四句,要求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所以叫律诗。正是因为对仗,所以律诗的每一句都被成为“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从此古人写诗就要特别注意对仗,写出上一联就要仔细斟酌下一联,这就叫“对联”,从这个词的愿意来说就是对出相对应的联句的意思。我们知道的著名的唐代诗人,比如初唐四大家,盛唐的李杜,中唐的元白,晚唐的小李杜,都是对联的好手,正是这些诗人的努力,使得之后的诗人只要写诗就必须要对仗。
董其昌手书杜甫《醉歌行》
可以说,律诗的成型为对联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为从此之后对对子成了文人的基本素养之一。五代时期的后蜀国主孟昶,就是一位文人君主,要说文采恐怕并不输给同时代的南唐后主李煜。李后主号称词帝,这位孟后主的文采也不错。而且他还深得唐人习气,喜欢对对子。据说每年初一他都要和学士们写桃符,这位孟后主也因此留下了这么两句: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上下对仗,文句工整,内容是为了祈福,而且也是贴在门栏上的,虽然当时的人还是称之为桃符,但是和日后的春联已经没什么本质区别了。
《国家宝藏》第二季里郑恺饰演的孟昶
孟后主虽然没什么治世功劳,文采也不如李后主出名,但是凭借这两句对联,却可以牢牢坐住“中国最早的春联作者”的宝座。
三、全盛:对联与八股
虽说到了五代对联已经成型,但是对联却长期以来并不是特别流行,文人之间更多的也是流行诗词的唱和,并不像后世那样以对对子的方式展示才华。据学者们统计,其实一直到宋元两朝,知名的对联作家和对联都并不多。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各地的民间故事当中,似乎无论什么时代,那些知名的才子相互炫耀和比较才华的方式都是对对子。甚至在一些民间故事当中,对对子成为对抗外国势力,扬我国威的方式,比如下面这一则著名的对子: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有关这个对联的来历,有说是八国联军时期的,有说是明朝的,有说是抗战期间的,有说的鸦片战争期间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故事总离不开这样一个套路:外国侵略者为了刁难和羞辱中国人而出了上联,中国的才子成功对出了下联并且羞辱了外国侵略者。这些民间故事都在暗示会写对联是文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哪怕是不识汉字的外国侵略者,也会被中国人民强大的写对联的能力威慑住。可以确认的就是,这一类故事多半都是后世的人们杜撰出来的。
那么对联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兴盛起来的呢?答案是明清两朝。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科举当中八股文的盛行。八股文的名声似乎不太好,原因之一就是八股文的文体是被严格规定好的,批评者说这带来文体的僵化,禁锢人心,牢笼人才。
状元游行
八股文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而八股文对文体的要求当中,有一项就是要求中间几段是要对仗的,比如明朝的一位探花(一甲第三名)的文章的节选: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作者王鏊,明成化十一年探花)
再比如清代的一位状元的文章的节选: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作者韩菼,康熙十二年状元)
这些文章都是严格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在要求的段落必须对仗。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写出对仗的句子来,文人就必须把对仗作为自己学习的基本功。我们现在批评应试教育,那个时候的教育其实也差不多,孩子们刚入私塾念书的时候就要开始练基本功,而对仗就是其中不必可少的一个部分,比如明代人编写的儿童教材《幼学琼林》,这本书基本上是普及一些常识的著作,但是全书的写法就是对仗的,比如介绍地理的章节: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而到了清代,这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就出现了专门教对仗的儿童教材《声律启蒙》,其内容都是这样的: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也就是说,为了做好八股文,明清两代的孩子们从童年时代开始就已经在学习对对子了,于是对于民间的百姓们来说,他们能接触到的文化人,哪怕是“学历”最低的学童都会对对子。而科举能够获得好成绩的人也一定能够对出漂亮的对子来,这些人平日里见面了总不会像写八股那样“代圣人立言”,日常的娱乐活动之一也一定是对对子。而坊间在比较文人之间水平的高低的时候,也一定会把写对子的能力作为基本衡量标准。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其实古代的对联并不多,但是在民间故事当中历朝历代的才子却都会写对联了。
我们现在可以回到春联的主题上来了,从前面的梳理我们已经知道,一直到唐朝,民间已经开始贴对仗的春联了,也有人开始自己写春联贺词了。但是奈何对联一直没有形成风气,所以相关的记载并不多。到了明清两朝,八股文盛行,对联成了每一个识文断字者的基本功,那时候的识字率固然不高,但是得益于明清两朝的科举政策(按地区和省份划分科举名额),使得哪怕是最偏僻的地方也不难找到能够识文断字会写对联的人,毕竟科举的名额有限,绝大多数考生都注定与功名无缘,不少人为糊口都会替人写字取名写春联。就这样,伴随着千千万万科举考生们的努力,春联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春节最知名的代表物之一。
门上贴对联成了春节最基本的标志
文史君说
经过全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其实春联是在唐代产生,在明清两朝才发展起来的。春联能够诞生离不开诗词对仗技艺的发展,而春联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则是因为最基层的文化人都掌握了对仗这种能力。我们常常会把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事件习惯性当成是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其实任何现象都必须要在具备了相应条件之后才能普及。历史有很多偶然因素,谁能想到,好看又喜庆的春联,是八股文给我们带来的礼物呢?
参考文献:
谭蝉雪《我国最早的对联》,《文史知识》,1991年。
张小华《中国楹联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梁章钜《楹联丛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浩然文史·隔壁小王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