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你第一眼就以深深爱上你电影爱上的电影台词?


最新版手风琴教程全套视频课程,针对性强,通俗易懂,大量实例教程结合理论和实践.手风琴教程全套视频教程,提供免费更新,学不会退款,针对性强,一次购买,终生受益,全国包邮!
中学生优秀作文技法(一)——题记
中学生优秀作文技法之 题记
题记,指的是写在文章正文前,或者题目下的文字。
一、题记分类:
1.点题式题记
点题式题记,是题记当中最为常见的。因为在考场作文中,考虑到阅卷老师的阅卷习惯和阅卷方式,很多人都会在最显眼、最醒目、最突出的地方写下自己
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相较于开头段和结尾段,标题之下的“点题式题记”效果更佳!
2.注释式题记
“注释式题记”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作文题目的延伸、解读和补充。有很多人在拟定标题时,标题可能会显得很生涩、很难理解,那么书写“注释式”题记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3.悬念式题记
有很多考生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作为在最显眼位置的“题记”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4.交代式题记
以题记的表达形式,交代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也是一种题记形式,但是在目前的考场作文中,并不是很常见,原因在于交代一部分内容时,可能会造成字数过多的现象,但是我们都知道,题记要想起到吸睛的作用,简洁凝练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也是造成“交代式题记”不常见的主要原因。
二、题记的格式
一般题记的格式,都是在题目下面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写上一句话,然后再起一行在右侧加上一个破折号,后面写上题记两字。
例如: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题记
三、题记的写法
1.引用文言文或者诗句作为题记
文言文、诗句本身就具有着简洁凝练,意境感强、意蕴深刻的特点,所以,这种写题记的方法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很多人为了写出极具美感的文言题记,通常都会背诵很多古言、古训和诗句。
2.以歌词、电影台词作为题记
歌词以及电影台词,相较于文言文或诗句来讲,更加新颖,并且更具有时代感,如果你在创作题记时,使用了当下流行的歌词,或者电影中的某句台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哦!
3.以名人名言作为题记
在写议论文时,道理论证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人都会选择名人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论点,有的甚至会用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论点。使用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题记,有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感觉。
题记作文格式
考场开头及文采方法
开头及文采方法
有人说:“好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如何在一开头就先声夺人、令人一见钟情呢?(而事实上,开头的方法也往往是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
01.引名句,起点高远。
02.借书信,平中见奇
03.作排比,造势磅礴;
04趣拟人,别开生面。
05巧设问,发人深思。
06用对偶,严谨整齐。
07巧博喻,形象开阔.
08用呼告,亲切动人。
09.巧用修辞,美不胜收。
10.巧述故事,引人入胜
11借用章回小说笔法
12.巧用题记,揭示主旨。
13.巧用名人作问答
14.巧用诗文显诗意
15创设情境渲染烘托
16借助评议引出观点
17比描 18泛灵
19换元 20对称
21倒错 22仿拟
开头及文采分别举例分析
01.引名句,起点高远。
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如: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江苏考生《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2)“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山东考生《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例1引孔子及冯友兰的话导入,例2由古语及谚语入笔,切合题旨,意蕴丰富,既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功底,又展现其灵活驾驭的才思。可见,把自己平时集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显眼处,无疑会使开篇文采飞扬,魅力十足。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问世间情为何物》)
(4)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5)古人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乐山之挺拔峻秀,乐水之轻盈灵动。无怪乎一条青溪会引来诸如李白杜甫的驻足凝视,会令众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骚客甘愿在此了却一生,不愿再“误入尘网中”。(《水的联想。》)
(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来去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星星点灯》)
02.借书信,平中见奇。
(1)
尊敬的孔子老爷爷:
你好!我是你的一个普通子孙,相隔数千年后斗胆写信打扰你,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怀着几个难解的问题急待你的指教。(《给孔子的一封信》)
(2)
可恶的标准答案: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3)
屈公:
悠悠数千载,安然无恙乎?
每每拜读大作,或伫立案头,或观龙舟竞渡,粽投鱼腹,不胜感慨系之。思量再三,不禁为您的结局或曰“下场”抱憾。以您的文韬武略,后世百代能有几人与您匹敌,何苦为了区区一个楚王,轻掷千钧之身呢?(《谏屈原书》)
(4)
臣征言:
臣昨日读《韩非》见一事:宋有富人,雨大而坏屋舍,其子与邻翁俱言曰:“室坏而不修则贼至也。”果之如此,富人嘉其子之惠而疑邻翁者,何也?子与之亲而邻与之远也。(《陈情表》)
03.作排此,造势磅礴;
清代沈德潜说:“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因此,作者如果在文章的开头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或一连串的比喻、反问、拟人句,就会形成浩浩声势,增强感染力。如:
(1)我看见西子浣沙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江苏考生《水边的女人》)
(2)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语片言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守抑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朋友,别把心灰,别把气丧,请听取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江西考生《听取心灵的召唤》)
例3用一组语言诗化的排比句勾勒出一幅幅水边女人的画面。句式整齐,文势流畅,画面清新,意境优美;例4连用三个“曾几何时”的句式构成排比,从反面极力渲染“迷途”的可怕,突出需要“心灵之灯”导航的重要性。这样铺排,形成气势,拨人心弦。
(3).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穿过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级绳的束缚,奔驰原野;海燕则冲向更猛烈的暴风雨。(《摆脱束缚》)
(4)、蜜蜂羡慕雄鹰能够搏击蓝天自由翱翔,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能传播花粉使大自然五彩缤纷,果实累累;沙砾羡慕碧玉青翠欲滴价值可观,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终能成就平坦大道和万丈高楼;丑小鸭羡慕白天鹅洁白无暇万般美丽,却不知道自己正焕发出独特的风采。(《是金子,总会闪光》)
(5)、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是一片最热的;美美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茫茫人海,我要选择哪一种最符合我性情的人生?(《心灵归属何方》)
04趣拟人,别开生面。
(1).“砰!”随着一声锤子的敲打声,问号先生清了清嗓子说,“时空讨论会现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什么才是美’,请各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学者们积极发言。”(《什么才是美》)
(2).你这跳跃的精灵,欢快地奔跑着,从远方缓缓地流过来,带着无尽的故事,流入我的脑海,哦,水啊,我看到了,看到了你曾经的过去。(《水的联想》2)
(3)、春风来了,蒲公英妈妈便放开了孩子的手,让它们随着风儿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这么一粒种子,离开了母亲之后,毅然地去选择适于自己生长的土地。它随着风儿来到了一个花圃,“这里争芳斗艳的太多,我不喜欢。”它逃似的走开了。(《一粒种子》)
05巧设问,发人深思。
开篇涉及疑问,造成悬念,往往能吊人胃口,激发读者探知的兴趣。如:
(1)怎样才能煮好一壶上乘的咖啡?(河南考生《煮咖啡》)
(2)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江苏考生《稳中求胜》)
例1有意提出一个问题,引入话题,唤起读者阅读的欲望;例2以“宋江为首”“刘备为王”“戍土居中”制造声势,设悬破题,引起读者的关注。
(3).何谓“亲亲”?即关心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亲亲与明理》)
(4)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拥有答案的幸福》)
(5)、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父母离异,你选爸爸还是选妈妈?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妻儿同时落水,你选妻子还是选孩子?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路人被抢,你选见义勇为还是选安份守己?
……
人生或许可以比为一份试卷,它有大量的选择题,但不可不选并且还不以分数计算。有时,A或B你都不想放弃,但它无疑是一道单选题,它告诉你:你必须学会放弃。(《学会放弃》)
06用对偶,严谨整齐。
(1)、鸟在飞,云在走,天地自悠悠;风在吹,人在走,彼岸响风铃。有一种美丽,叫美不胜收,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共击长空,尽显风采。(《响起,彼岸的风铃》)
(2)、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慨。活着真叫苦,有人这么喟叹。活着真的轻松快乐,我却喜欢这样对生活团结。是我的累颜比别人少吗?不是,因为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充满了四个字:清点生活。(《清点生活》)
(3)、时光的呼吸,吹出历史悠远的萧声;轻风的手指,拨响扣人心弦的音响。冥冥中,一种清新而温暖的气息,透过烟锁重楼的朦胧,羽化为感动者清澈的泪。选一个多雨的夜,独啜清茶,静听天籁……(《静听天籁》)
07巧博喻,形象开阔.
(1)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诚信——永远的绿卡》)
(2)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零的断想》)
(3)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诚信是什么》)
08用呼告,亲切动人。
(1)、一个千年的回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出了你柔而不弱的品质。一个沉痛的叹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绘出了你高雅的性情。(《水的联想》3)
(2)、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这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3)、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路是月的痕》)
09.巧用修辞,美不胜收。
(1)、如果说成功是一个征程,那么路旁的荆棘乱石只是它的点缀,繁花似锦的山谷才是它的栖息地;如果说成功是一个四季轮回,那么酷夏的炙烤只是它的外表,累累硕果的秋季才是它的意境。潜力无言,它又该牵扯出一轮怎样灿烂的朝阳?(《潜力无言》)
(2)、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力。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哥,是捡来的吗》)
(3)、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惫〉〉)
(4)、
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我顶风前行的孤舟。
就像厚重的黑夜拦不住浓密的乌云,浓密的乌云也拦不住我心灵窗外的阳光。
那么又是谁?是谁,拦住了我的视线,教我在灰心丧气时看不见窗外的明媚阳光,听不见林
中的蝉鸣泉涌,嗅不到空气中花朵的芬芳?那么又是谁?是谁,缚住了我的思想,教我在心灰意冷时想不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领悟不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磕出鞋里的沙》)
10.巧述故事,引人入胜
用人们熟悉的或自编的故事打开思路,易能调动人们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读下去。如:
(1)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江西考生《桃花源记》)
(2)这些天,我一直为自己该怎样死而焦虑不安,我的身体极度不适,但我没上医院,因为前几年有位算命先生告诉过我,我命绝今年,如果挨过了今年,还有几百个日日夜夜。(重庆考生《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
无论是例1的“桃花源记后传”,还是例2自编的“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它们都能一下子就“粘”住读者的视线,读者自会浮想联翩,更会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
(3)愚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儿,门口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日子难过啊!这里好像与世隔绝,城里有什么新鲜事儿传到这儿早已变成旧闻了,这种生活真的需要改变了。愚公寻思着:得想法子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给搬了。(《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
(4)喜鹊贴出了大型广告:“为适应时代需要,本校将推行全能素质教育,无一不学、无一不教,包你的孩子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费,每学期3000元;培养费,2000元;赞助费,元。”(《全能学校》)
(5)还记得人鱼公主与王子的故事吗?面对王子圣洁的邀请,人鱼含泪却微笑着接受。纵然柔软的脚似在刀尖上滑过,小人鱼未曾凌乱她的舞步。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忍不住泪眼婆娑,小人鱼用她对王子真挚的情感充分认识到女巫呓语中的深邃。正是深深的感情让她对爱与生存有了最深刻的认知。(《看着我的眼睛》)
(6)小女子宝钗在日出了大观园来到世间游玩一番,才发现世人对我有诸多非议,小女子我实在是冤枉啊!人们都偏爱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提到我便一个个咬牙切齿,有的骂我虚伪做作,有的指我贪图名利,有的责我破坏他人美好感情……这都是因为他们用有色的眼镜看我的缘故。(《宝钗鸣冤》)
(7)蝶曾是个美丽善舞的女孩。她一头披肩的长发,她窈窕的舞姿,曾给她带来了如雷的掌声与无数的鲜花,她曾被别人赞为中国将来的邓肯……然而,一切结束了,命运之神永远将她按在了轮椅里。生命暗淡了,寂静了,“白天鹅”变为无人关心的丑小鸭。多少次,她梦见自己穿上了水晶鞋,继续她的追求,可醒来时只听见“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秋风(《星星夜话》)
11借用章回小说笔法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大江东去,浪花淘尽了往昔的英雄们。而曾经的蜀国的继承人阿斗也变得“乐不思蜀”了,天下已成为“司马氏”的天下。(《三国英雄开会》)
(2)梁山泊的聚义厅里,现在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百单八位好汉都齐聚在这里,大伙儿都在争吵不休。他们在争吵什么呢?原来梁山泊最近要评选打虎英雄。这个荣誉称号评上就了不得,谁评上了就可以坐上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所以惹得众好汉齐聚在此,争论不休。(《谁是打虎英雄》)
12.巧用题记,揭示主旨。
如果在文章的开头,精心设计一个短小精炼而又意蕴丰厚的题记,既显露了自己的才情,又会一下子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但是要注意题记的格式。如:
(1)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题记(山东考生《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2)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题记(四川考生《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例1用排比的形式写成题记,对比之中点明文旨: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精辟睿智而独具魅力;例2用精美雅致的语言点出对待挫折应持的人生态度:直面挫折,化解痛苦,生命之花常开不败。凝练隽永,蕴情明旨,令人兴味盎然。可见,用题记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确实是“争夺眼球”的一个好办法。
(3)没有树的伟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绿;没有牡丹的娇艳,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洒脱……生命,可以不灿烂,但必须伟大!——题记
(4)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题记
何为“诚信”,诚实、守信是也。纵观历史,这“诚信”二字浸透了多少人的血泪啊。——题记(《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5)像有云常常就会下雨,像空穴常常会有来风。感情直接关系到认知,它常常影响着对事物的判定。——题记(《血浓于水理大于情》)
13.巧用名人作问答
(1)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给灵魂一个支点》)
14.巧用诗文显诗意
(1)
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则声情哀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还有人捶胸顿足:扬鞭哪忍匆匆!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无论耳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2)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鲍姆嘉通同意我的说法,并补充道:“美是感性认识,研究美学即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可康德却愤怒地瞪着我说:“片面,美是人类纯形式的主观感受,与事物本身毫无关系。我劝你还是看一看我的《判断力批评》。”我很虚心,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他的关于情感的美学著作。我正在为我的玄虚而洋洋自得时,黑格尔却泼给我一盆冷水:“不对,美应该是人类本质的外化”。接着,他就洋洋自得地谈起了他的美学理论。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马克思在我旁边耳语道:“别听他的,他乾坤颠倒,是非不分,你千万别掉进唯心主义的泥坑里。美其实应该是人类本质与自由形式的统一。”美究竟是什么?我决定离开莫衷一是的欧洲,去一趟东方文明的古国,寻找美的答案。(《美是什么》)
(3)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
15创设情境渲染烘托
语文专家夏普尊先生曾说:“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志看那下文的发展。”因此,设置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读者一下子就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去,无疑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7)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声,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声,仿佛一声叹息似的。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广东考生《“爱”在心口难开》)
(8)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来吗?(陕西考生《昭君行》)
例7由父子关系不和谐的情节入笔,牵引读者去探寻下文的发展;例8巧绘一幅《昭君出塞图》,使读者的思绪一下子被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随昭君走过古道,走入大漠。这样的作者恰似一位出色的“导游小姐”。
16借助评议引出观点
对和文章主题相关的一些事情、现象或哲语等,作一番独到的评析,从而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也是成功开头的一大特色。如:
(9)记得有一位美国女作家曾说过,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地聆听。的确,聆听所表现出的正是一种宽容、谦逊的人格,也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江西考生《学会聆听》)
(10)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四川考生《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例9借美国女作家的话点出“聆听是沟通的最高境界”,从而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很重要;例10先用形象的比喻铺陈痛苦对人的打击,再借评议对待挫折的不当态度引起的不良后果,水到渠成地亮出作者关于对待挫折所持的态度,自然贴切。
17比喻
所谓“比描”,就是指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的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描述。比描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只需抓住一点:用“比”的方式去说话,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再重做/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高考作文中,只要能用好笔描,语言便成功了三分之二,甚至全部。
(11)《凤凰的选择》
很久很久以前,也许在我的生命之树(以树比描生命,是抽象生命概念形象化)发芽的时候,我的生命之神(以神比描生命,增强生命的神秘和伟大)就告诉我,我是一只火凤凰(将我比描为火凤凰,为后文张本)。那时幼稚的心灵无法参透凤凰的含义,长大了也是。
去年的冬天,我梦中的七月彩虹(如果把这句换成本来的意思:我七月高考成功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就错过了,则失去了许多文采)在我还没来得及触摸时就消失了,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留下的是黑暗的世界,凄凄惨掺,我无法走出这黑暗的原野(将黑暗的世界比描成可想可感的原野,并比描出黑暗的广阔和深重),灰色脆弱的心灵一触即碎。也许我的心是冰块做的(以冰比描心,远比直言“我的心很冷”好,“冷”这一层意思,应由读者读完“我的心是冰块做的”这句后自己体悟到,读者才有阅读快感)。
茫然的伫立,看着四周黑茫茫的一切,我绝望了,心里竟萌发了死亡的种子(倘若将此句换为本来意思:心里竟萌发了死亡的念头,则大煞风景)。
昏昏沉沉的我不知怎么掉入了梦的山谷(远比说成“我进入了沉沉的梦中”好),生命之神像天使一样落在我的面前,我们促膝而坐,他说要给我一份礼物。
解开漂亮的彩带,里面是一个故事匣(换成“里面有一本故事书”,则一点诗意也没有了),故事像玫瑰的清香飘进我心灵的深处(有了比描,故事的美好便写出来了):有一个人他很孤独,很沮丧,很烦恼,认为世界再没有人比他到一个陵园,上帝告诉他,只是在这里休息的人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人……
我从梦中惊醒,我应不应该这样?望了望勤劳的土地和有些龙钟的大山,我不禁泪水涌流......
亲爱的土地和大山,是他们哺育了我这弱不经风的生命之树,难道你没看见土地因你而贫乏,大山因你而越显危机,难道......足够了,无需再说什么,......我选择了再次寻找七月彩虹(比“寻找理想”的说法浪漫)。土地为我补足了干粮,青山为我指明了方向,我踏上了重生的道路。
生命之神告诉我,我是一只火凤凰,必须得经过烈火的洗礼才能重生,才能实现自己的彩虹梦,于是今年的初春,我踏入了烈火的山谷。(前文已用山谷比描梦境,此处用山谷比描烈火,单调,但比直说形象)
我释放了积累的能量,将自己冰冷的心融化,将我的羽毛烧化,将一切投入烈火熊熊中,我瞬时燃烧了。
火凤凰重生了,我像快乐的风旋转直到云霄(以快乐的风比描我的心情,更见我之快乐),那六月的彩虹就在我的脚下。我的泪像雨注(以雨注比描泪流,若写成“我激动得流下眼泪”,则俗不可耐,尽管以雨比描累也有些俗,但比直言要好),任何的言辞和歌声都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我尽情地飞舞,尽情地欢唱,我要让大地和青山知道这就是我——凤凰的选择。
18泛灵
“泛灵”,一言以蔽之,就是将客观的当前情景“人化”“生命化”。在修辞上表现为拟人、拟物、通感等等。坚持在“泛灵”意识下看待万物。在高考作文中,阅卷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用好泛灵,语言便能够立体化和情感化,“迎合”阅卷者这一需求。
(12)《“杂”的感慨》众所周知,五千年前,我的老爹仓颉,一日突发奇想,想到造什么字,于是乎,我,连同我成千上万的兄弟姐妹便来到了人间。起初,我和我的兄弟们一样,长得并不如此难看,但谁知我一生下被定义为“混乱”“杂乱”,被打成“贬”派,为世人所鄙视,于是,我就被越改越丑,名声也越来越差。
(13)《夜·月·人》在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的起身,开始他在历史中的漫游。穿过浮华糜烂,走过悲泣无奈,跨过沧海桑田,终于来到一扇古朴陈旧的门前。
(14)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他们。
19万元
实质就是通过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或产生新事物。运用现成的熟语、诗词文句、流行歌词等来替代原来意义,是常见“换元”手段。换元尊崇以下四个原则:1、求形象,去抽象;2、求陌生,去烂熟;3、求典雅,去粗俗;4、求意趣,去造作。影响我们同学练字换元的有两大因素:一是缺少换元意识,作文态度随意,没有留意每一个文字的表达效果;二是词汇量不够,拣取新词难。
(15)因此我们认知事物时,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热心,虽不能任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去判断,又不可仅仅是可怜的“数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
(16)清代康熙皇帝疏通金门城河,曾把御舟系泊在这里。他题写的“柳浪闻莺”的石碑,依然竖立在那里,怎么听不到“自在娇莺恰恰啼”呢?
(1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0对称
所谓语言的对称,就是指语言的排列、组合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反复、回环、照应等均包含语言对称的因子。高考作文里,角度若能展开,定要展开,“狠狠”的制造几组语言的对称,必成得分亮点。关键是思考角度的变化,横向反向纵向多方展开,语义上并列、转折、层递等。
(18)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结构对称,“得”字重叠对称,“慢”“淡”相呼应,押韵对称“草木”“空气”“天的颜色”,变化中的对称,更见灵动)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转折对称)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押韵对称)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叠音对称)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起首对称)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结构对称,“不”重叠对称)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重叠对称)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重叠对称),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9)常见闲散的少爷们,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一只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谈,且谈且笑。从容自由,甚是惬意。
(20)秋风萧瑟,月落残云。我的城头飘扬着秦国的旗帜,我的宫殿飞扬着秦国的歌。
(21)要看清世界,须拭去眼前的浮尘,欲明白是非,须放下心中的偏见。
(22)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1倒错
将词或句子的语序倒装、错位、重组,尽管表达的意思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却判若天渊。词语倒错:一般只有并列联合词语才能倒错,词语倒错的意义主要是追求“陌生化”和音韵的和谐。句子倒错:打破常规语法,将语法成分重组,以追求“陌生化”的语言技巧。
(23)《算命瞎子》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下午,胡琴凄凉悠长的拉着),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黄昏里,他又抱着胡琴诉苦);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孤独的空走了一天,没赚到什么)。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的分明,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踱过(一个女孩伴他度过残年),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他拄着一根拐杖,尝尽世路的坎坷)!
22仿拟
仿效现成的语言格式而创拟出新语言的一种技巧。抽换现成词语中的一个语素即可仿拟出一个新词,还可以仿句、仿段、仿篇。
(24)天天喊“大众化”……其实是“小众化”//促进这一工作而不要“促退”这一工作。
(25)女儿果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骑车上学了,说什么“车轮一转,不能十步;吾退十驾,功在不舍”。
练习
1.试着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希望今天你能以打比方的方式说一些话,比如,你想说“我今天高兴极了”,那你就说“我今天高兴的就像1949年解放那会儿”。
2请你拿出你的文章,划出其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根据语言环境,看自己能不能将这些词换一换。倘若发现之后便精彩了,那你一定要细细体验一下,最恰当的词语往往是唯一的。
3请主动记诵一些有趣的或经典的语言例子,以便高考中仿拟所用。
4请自选一个关系型话题,以《鱼我所欲也》开篇段为仿拟对象,仿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体会上述25个示例所用文采手法,采用同样的手法各仿写一段文字。
6找出自己或同学以前所写的议论文和记叙文各一篇,按如下步骤分别对它们加以“整改”:
a.在层次结构上,改造使之符合议论文或记叙文的“八股公式”;
b有意识地运用“文采”技法,将部分句段加以改造,使之文采斐然,成为文章的“亮点”。
7阅读优秀语段,从“文采”的角度参悟其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然后对它们加以仿写或改造。
8阅读优秀作文,分析其结构、亮点,说说他们是怎样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的?
题目自拟的作文600字
沈乐平:敦煌写本概说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五万余件各种形式的书法墨迹、碑刻拓本公之于世,敦煌遗书与甲骨文、秦汉简牍、清代内阁档案被学界并称为近代中国的“四大学术发现”。敦煌遗书,最早可追溯到四世纪,最晚的一件则是北宋咸平五年(1002)的《敦煌王曹宗寿编造帙子入报恩寺记》——前后跨越了整整七个世纪,且其间十年以上的“空白期”极少。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不间断式的进程痕迹,而这个阶段也正是中国汉字发展的关键时期:由隶到楷的演变、转化至固定。敦煌出土文书成为这一段书法发展进程最直接的历史见证,成为体量巨大而内涵丰富的一个“书迹集合体”。
若以分期断代论,则可概括为几个阶段,本文略述如次:
五凉时期的敦煌书法,用笔简略而纯净,露锋入纸,行至末尾往往急促按下,捺笔上挑,笔触果断强烈,末端多有“燕尾”效果;就体势而言,尚未完全打破隶书的构造模式,楷书的法则规律尚显稚嫩,横平竖直、捺脚肥厚、轮廓稍扁,属于典型的楷隶兼半的过渡状态。此间的代表作如《譬喻经》《道行品法句经》《十诵比丘戒本》《律藏初分第三卷》等,都属于所谓的“正书初起时样式”。就书体演变的这个层面来看,到西汉中晚期,汉字虽然基本上完成了由古文字(篆书系统)向今文字(隶书系统)的过渡,但这种演变的趋势并未结束——总结四至五世纪的书法,虽然在风格上尚有不稳定性,发展亦不平衡,但以地域角度而言,或曰“北凉体”,而就字体角度来讲,可定为“隶楷式”时期。
《道行品法句经》甘肃省博物馆藏
北魏时期的书法尤其是写经体,比十六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法水准提升,书体进化提速,隶书蜕变的痕迹显著,而风格面目在多样化的格局上逐渐趋向规范、统一。永平四年(61)到延昌三年(514),由敦煌镇官经生所抄之经卷,标志着写经走向了“专业化”和“行业化”的道路。现存的十余卷中尺幅形式、所用纸张、笔法风格、卷末题记、格式规范以及装池标准,等等,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是北魏官方抄经之“标准品”。另如《胜鬘义记》及《晋春秋残卷》诸写本,亦是典型的成熟期魏楷,无论是各种点画的运行动作、起收笔方式以及转折处的顿挫、角度、力量等方面的处理,还是结构的疏密、正侧,以及体势的收放等规律的应用,都传达出一种稳定、有序的“成熟性”来。
《胜鬘义记》
北周各类文书的隶意消失殆尽,楷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为后来隋唐时期楷书定型和完全成熟前的最后一站:《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十地义疏卷第三》《生经第一卷》等作品,笔法严谨、结构整饬,更趋于“平画宽结”一类,整体上已非常接近新潮的南式楷法。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
隋代的写经,有明确纪年的就达近百件,有些是敦煌本地人所写,也有的传自内地,但总体而言是在沿袭北朝风格的基础上又大量融会了南式技巧,并进一步趋向规范和严谨。由于南北长期分治、缺乏交流,故隋廷统一官抄本、校定经籍,以正错讹,促进了写经的规范化——卷子的格式至此也完全固定了下来。典型者若《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太子慕魄经卷》等,书写皆极为工整严肃,笔画挺拔端庄,线条洗练果断,字形结构稳妥合理,几无破绽。以这一批经卷为典范,不仅标志着隋代写经体的高度发达,同时也标志着楷书的完全成熟。
初唐时期的敦煌书法,继承了杨隋之风范,讲求严谨、精到、典雅,笔法技巧上近于虞、欧者不在少数,甚至不在其下而“足以抗之”了。元、明以后民间流传的唐人经卷多有被误会为大家名手所书者,也足以证明其中技法娴熟、水平高超之精品确能与名家高手相抗衡,故启功先生说此类唐经“其颉颃名家碑版者更难胜数……”郗玄爽所抄《佛地经》、沈弘所抄《阿毗昙毗婆沙卷第五十二》、程君度所抄之《金刚般若经》等,可为代表。
《老子道德经卷》
盛、中唐时期的敦煌书法,丰腴饱满是其特有的因素——整体上的笔画形态趋向浓厚、丰腴、圆润,结构扎实而细腻,譬如《阅紫录仪》《道德经卷上》《诸经要集》诸作。但另一方面,唐代在进入中、晚期后,因经文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传抄任务日益繁重,导致职业经生的书写态度和认真程度似乎也及不上隋及初唐了——这种“职业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在不少文本中,可以体察到不仅是字数行数的规范性已经松动,而且原先的那种庄严神圣的肃穆氛围也逐渐淡化下去了,千篇一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另一个外在原因,则是由于吐蕃统治期内的敦煌,政治对立、区域隔绝,笔、墨、纸张等工具材料匮乏,从而客观上也制约着书法前进的步伐,反映在各类社会性世俗文书上,尤为显著。
《敦煌郡羌戎不杂德政序》
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楷书经卷技法偏于草率,缺乏含蓄和韵味,折射出晚唐书风的式微。反而是一些实用性世俗行书文本如《归义军节度使授官牒》《徒众供英等状》《沙州上座比丘尼躰圆等牒悟真判》,轻松自然、随意天真、饶有趣味。我们可以从这个时期的各类敦煌写本中明显地感受到行草书比例的增加、墨色浓淡对比的运用,甚至是越来越多“不计工拙”式的抄写……法度的约定在松动,随意性的成分、自然性的含量在逐渐增加。
《周易王弼注卷第三》
五代及北宋曹氏归义军时期,典型者有两类,一是《曹议金道场四疏》《沙州司福集等状》等,这些卷子都是五代时期官府文牒的标准格式。其书以唐人之法度为基础,笔画平稳、线条规整,楷中略带行书意味;结体偏长,斜势明显,不少字形有李北海、欧阳询的痕迹。另一类是《归义军曹仁贵赐邓弘嗣牒》《曹议金赐宋员进牒》等,此类多有颜鲁公之风规,点画醇厚、墨色浓重、线质丰腴,字形饱满结实,章法上也以茂密浓郁的特点为主,但这种类型相对稍少些。也就是说,五代的敦煌书风基本上是以瘦硬、清朗为主,唐人丰腴饱满的痕迹在迅速消退下去。及宋初,亦如是,尤其是非经类文本。五代、宋初这些牒状公文、世俗文本,是此期敦煌书法艺术的一大亮点。
敦煌文献涵盖了楷、草、行、篆等各种书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及类似美术字的墨迹,而主体部分则是楷体经书,总量达四万余卷。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种重要的书迹形式,“写经体”有着它特殊的发展形态。自魏晋以来随着佛教、道宗的传播与流行,其规模、范围、影响甚为深远,至唐则达到了一个顶峰。直到进入五代、两宋,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才逐渐地衰退下去。
化度寺碑
敦煌写经体的第一阶段,即晋末至北周的二百年,这个阶段作品的基本特点是:横画起笔一般都是露锋入纸,尖锐迅疾,少用逆锋,左轻右重;结体紧凑并明显存有隶书意味,有时也会融合北碑书风的特点,格调古雅、风味朴厚。故可以称之为隶楷转型过渡期,包含了隶楷型、魏楷型两个阶段,风格各异的多种类型平行存在,但内在本质是一线式、单向性的——隶法消退并向着楷式的最终成熟和稳定不断前进着。第二阶段,即隋至中唐时期的两三百年。隋统一中国虽仅三十余年,但在书法发展史上却做出了重要贡献:融合南北书风,形成了严谨、典雅面目主导的新格局,开启三唐门户,为唐书之繁荣奠定了坚固而扎实的基础。而楷书在进入唐代以来,呈现出一种高度成熟的特性,反映在敦煌民间书法中亦是如此——向主流的士大夫书法靠拢,而且其成熟和定型的轨迹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隋代及唐高宗、武周时期,由于佛教之兴盛,民间写经深受其影响,此期的写经体,先是法欧、虞风格的居多,占据主导地位;盛唐以降,审美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瘦硬、严劲的面貌开始逐渐转向肥满丰腴的轨道上来,所以这个时期风格宽泛而饱满,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审美取向并行的格局。从隋代写经体风格式样的固定,标志着楷书的成熟和隶书痕迹的完全终结,到中唐武周的繁荣鼎盛,写经在“书体”意义上达到了它的顶点。自吐蕃接管统治起到晚唐五代直至宋初是第三个阶段,其间因字体的演变已完全结束,于是逐渐出现了各种风格形式上变异的倾向,呈现出一种面目众多的格局,既有沿袭隋代清劲俊秀的作品,也有上追南北朝意味的例子;既有承接盛中唐法度森严的典范,亦不乏自然天真、不计工拙的风格,可谓百花齐放。
妙法莲花经卷第三
敦煌遗书中篆隶书墨迹极少,但唐代《篆书千字文》残卷却极有意思——此原为一卷,断为两部,满行为十字,右皆注小楷。篆书大字墨迹浓重,楷书小字墨色淡雅。虽然说《篆书千字文》在隋唐期间也曾有流传,如《隋书·经籍志》等便有著录,但一直以来墨迹却极为罕见。此件文书,可谓是填补了这一时期篆书千字文之空白。其篆法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那种重于装饰性意味的风尚——行笔间夹杂楷法隶法,长线条盘曲繁复,结字缭绕多变。细察之,书者在笔与纸接触以及笔画线条改变运行方向的瞬间,楷书的技巧动作和运笔范式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也或许书者本来就是从“求其形”这个角度来理解篆书的;然而这种书风与李阳冰这样的端正严谨的主流篆书格式还是差异极大,所以我们仍把它看作民间书法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在正统篆书构造形态的基础上代之以楷法和悬针状笔画等因素,从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不拘、轻松浪漫的味道。
妙法莲花经卷第八
敦煌文献中的行草书墨迹数量不少,用途也很广泛,不仅用来抄写经文,还应用于一些辅助性经籍注疏、略述及寺院的经济文书、官府的牒状、批文以及民间的契约信札等诸多方面。其中,行楷略多,行草则相对较少。著名者,若《因明入正理论后疏》《瑜伽论》《大乘起信论略述》等,因功能性和时代之不同,风味各异。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临本
行草书墨迹的另一类典范,即是几件临摹王羲之书法的本子。如王羲之《旃罽胡桃帖》临本,将此墨迹本与《十七帖》刻本比对,非常接近,仅仅在用笔的连接映带和字形构造的体势等方面有些差异,或者我们称之为“意临”更合适些?检其笔法特征,确能契合唐摹本的王羲之《远宦》《游目》诸帖,说明书者对“王字”的理解是相当到位的。敦煌这一批“王字”临本,书者皆精于草法,书写速度较快,故笔势畅达、爽利果敢,与“王字”风韵精神极为合契。用笔方面,起承转合、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晰,挥运间使转自如、锋芒毕现,状态放松,故行气畅达。但其格式和结字与宋刻有所不同,自由挥洒的味道更浓——而这比刻意模仿或许更能反映出主体的技法水准和取舍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由是可知王氏之声名显赫,不仅在内地广泛传播,甚至远在西北地区的经生、文人、僧侣之中也同样是推崇尊学,渐成风尚。
云谣集
另有唐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与传世的“小川本”及“关中本”比较,均十字一行,文字的格式也基本一致。同样是墨迹的蒋氏临本和“小川本”稍有差异,或结构上稍作改变,或笔画上略有增损,但绝大部分还是非常接近的。整体风格而言,“蒋氏本”用笔略偏于瘦硬挺拔,不若“小川本”之丰腴婉转、肥美滋润。这种瘦硬挺拔,很大程度上也是与贞观年间欧、虞书风流行以及敦煌本地的审美趋向息息相关的。
敦煌第十七窟所出之唐代石刻拓本,计有《化度寺碑》《温泉铭》《金刚经》三种,这也为我们现在研究唐代碑刻书法的相关问题包括传世翻刻的考证、辨伪等提供了新基点。限于篇幅,暂不展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遗书中以木笔、苇笔、竹笔等非软性常规毛笔工具所写成的文书和经卷也不在少数,其中一些汉文书迹趣味横生,不乏可鉴价值,如中晚唐时期的信札类、契据类墨迹。写于大中十一年(857)的《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就是木笔书写的,《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则是正文毛笔书写而批注用苇笔。硬笔书写的情况以吐蕃统治时期为最多,因吐蕃人本就有使用硬笔之习惯,加之因战乱封闭而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切断,毛笔原材料不易运送的缘故;而新来的统治者们用木笔及苇笔书写吐蕃文的做法启发了当地人,敦煌的汉人们也很快地使用这种笔来书写文字,特别是各类社会性文书使用得非常普遍,以小字书写的佛典注释、戒律书、讲义笔记之类则基本都是用硬笔书写的。硬笔书字形上虽然与毛笔书迹差不多,但于笔画线条上还是有其鲜明特点的,这主要也是由提按因素的弱化和转捩因素的简化所导致的——即垂直于纸面的毛笔相对于水平纸面的上下运动基本消失,而仅剩前后左右的“平动”方式,尽管有些硬笔的材料并非很硬且有一定的弹性,但相对于常态的毛笔而言,其间的中侧变化、一波三折、轻重提按等外在表现还是被大大地压缩了。在笔画挥运中唯一没有改变的只有“速度”这一项因素,而与此同时,丰富的造型意识却进一步凸现起来……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四
总之,我们站在书法史的角度,敦煌文书所跨越的七百年间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文字演进和审美趋向等因素综合地决定着书法风格的变迁、融合以及笔法技巧的发展和演化。如此众多、如此集中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真实而全面地为我们展示着这一脉络。敦煌遗书各体皆备、风格多样、形式各异,但又都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自然、淳朴的审美情趣,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有着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又与中原和江南地区的书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同时,在敦煌写本中亦发现若干书史书论资料,如《王羲之笔势论》《怀素师草书歌》等,这对于我们现今的考证研究也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
题记作文格式
学生作文要注重审题立意和阅读积累
一分都能超越许多人!
作文的书写很重要喔!
考前的心理暗示也不可少!
有这样一篇考试作文,是根据马云的两句话来命题,即:“如果你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如果你是毕业于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的学生,就请你用欣赏到眼光看自己”。让学生审题立意提炼观点,写一篇不下八百字的文章。
材料的关键词是“欣赏”,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不仅仅在于毕业的学校或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关键还在于个人的态度,即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作文材料有三个部分组成,首先,马云的身份是“成功人士”。其次,他说的是两句话,如果自身条件优越,要放低姿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如果自身条件不突出或不如人者,要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找到自己的优点。三是要注意欣赏者与欣赏对象的对应关系,如果欣赏者是条件优越者,那么他欣赏的人应该是别人,如果欣赏者是条件次者,他欣赏的对象应为他自己。
许多学生对这两句话审题不清,立意就出了偏差,大部分学生都将作文往自信、勇敢、拼搏这些方面命题了,还有些就单纯地只谈论成功、名校、自卑、学历与能力、或者欣赏美景、欣赏大自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等。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会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
估计是学生没有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没有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只抓住了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了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是它必须在把握了整体框架的情况下去进行。马云说的是两句话,两句话共同表达一个观点,学生如果只抓住其中的一句话就会断章取义,出现偏题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命题不明,如命名为“触动心灵评价”,不知道标题说的是什么,甚至有些学生没有标题,忘记了,冤枉丢掉五六分;其次,书写潦草,老师没法阅读;第三,有的学生写了“题记”,但是格式又把握不对;在对作文内容的阐述上,学生出的问题相对多一些,这是大多数学生都面临的写作“难题”,应该是学生平时阅读太少的原因所造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给学生补课,不是给学生布置许多的作业和练习题,而是让学生去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的重要地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一种了解知识、了解他人的手段。写好作文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写好作文是靠真功夫的,真功夫怎么来?这就要靠在平时打好基础多阅读。
别人的书就是他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表达了对生活、人生或某事物的看法,这可能引起你的共鸣,也可能遭到你的反对,但不论是哪一种,对于阅读而言,这种情感的参与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别人的书可能是介绍某些知识的,那么你可能从中学到许多曾经不知道的东西,于无形中你长了不少见识。写起作文自然是得心应手。
阅读犹如练功,积累的知识就是“功力”,功力不深的话你就无法打出嚯嚯有声的拳。同时,写文章并不仅仅需要语文知识,同学们应该清楚“文史哲”是不分家的道理,而且文科与理工科都是有关联的,知识多了不压人。你会从中受到启发:如何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结尾,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别人的经历也许会教育你怎样做人,怎样面对困难,怎样与人相处,这些也有可能引发你的感悟,由此产生写作灵感

阅读的好处同学们容易明白,但是坚持就不容易了,读书是要持之以恒的,并且最好是做好读书笔记。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里的书。所以,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多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方面的训练。
同时,针对学生书写混乱的情况,建议教师对个别学生实行针对性的练习,至少让学生能达到书写的基本要求“横平竖直,笔画断开”。同时,老师不可忽视作文讲评这个环节。
作文讲评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讲评的目的在于发扬优点,鼓励进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既要肯定成绩、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巩固提高;又要指出缺点和改正方法。使每个学生有所收获,或提高作文的兴趣,或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激发再创作的热情。学生大多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老师赞扬,获得一种成功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就会使他们越写越有劲。如果一部分学生作文写不好,情绪低落,讲评时又总是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感到思想上负担重,就会失去了写作的信心。
最后,我建议教师挑选那些水平突出的学生作文,在班上设计一个“好花共赏”栏目,让优秀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的写作热情。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老师的激励之后,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来。
题目自拟的作文600字
性灵与功利的博弈——关于写作教学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2018年03期。
韩宝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接到余老师的约稿,欣然答应下来。然而过后细思,才发觉自己的慨然应允似乎显得有点草率和过于自信了,因为关于写作的教科研论文实在不少,且写作教学的内容并不容易把握,要写出一些特色和水平出来就尤其不容易。
中小学语文教师群体里有一句流行的笑话:“上辈子作孽杀了人,这辈子罚你教语文。”这显然是透着无奈和自嘲的一种调侃与宣泄吧。因为只有语文教师或者教过语文学科的教师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的杂陈五味。语文学科不容易教好,特别是写作教学,对于大多数师生双方而言,可以说都是个苦不堪言的受折磨差事。学生不爱写,接近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实在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素材,又不得不搜肠刮肚地被动爬格子,所以往往抱着完成任务的敷衍心态来应付教师,有的学生则干脆拒交作业;教师不爱教写作,因为明知道学生们交上来的多数习作是如何滥竽充数的,不批阅学生作文对不起这个职位,批阅作文基本上味同嚼蜡,不啻一种惩罚,无谓地耗费这些宝贵时间,还不如用来熟悉教材、加强备课更有实际意义。而且,组装出优秀作文需要的那些各色材料,必须是学生脑瓜中自产为主,这一点局外的教师们基本上是帮不上什么大忙的,终归不可能为学生们代劳的。
我国历史上的优秀文人璨若星辰,留下了海量的胜篇佳制,历经数百乃至数千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依然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借诗文写创作来歌咏舒啸,抒发心志,思考人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景状物,挚友酬唱,凭吊古迹,本是人生中一大快意之事,何以变成了等同鸡肋?
一、写作乱象
每年的中高考阅卷结束后,随之而来弥漫各路媒体的无非是省、市(地)、县(区)乃至学校各个层级的所谓总分状元、各考试科目的单科状元、当地最高行政领导的亲切接见、一路讲过去的高分葵花宝典经验传授讲座或者采访、某个分数线以上的人数等等。语文学科而言,除了语文单科状元、几篇所谓满分考场写作的样板文之外,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泛滥考场的假作文、准雷同作文。
1.内容虚构
编造虚假内容赚取阅卷人的同情分,尽管这个年龄段的多数考生“文学创作”的功底凸显相对稚嫩。印象很深刻的是数年前的一个考场作文题目《让我如此美丽》,据有关资料曝出,有不少考生杜撰了家庭悲惨境遇。如果读一两篇习作还不能够确定内容虚假,几天下来,阅卷老师遇到了太多的考生作文,痛陈家庭变故对自己的沉重打击,俨然家庭境遇诉苦演讲大赛。当然,没有忘记“扣题”,最终结果必然是战胜了自己、走出了低谷,重新拥抱阳光灿烂的日子。题目多类似于《挫折让我如此美丽》,比例之高令人咋舌,差别在于从瞎编故事质量、文字表达水平等方面区分出矬子与将军。这种弄虚作假装扮出来的“美丽”真地“美丽”吗?这种大面积、高概率的集体写作造假抽了谁的耳光?阅卷教师作何感想?媒体公开后社会各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群体有几分良心发现?
2.信息错讹
看看那些被作为议论文论据的支撑材料,同样的一件材料会被多次运用到不同论点的作文中去,同样一个历史人物会辛辛苦苦地甘当“砖头”,服务于各个小作者兀自营造的、各取所需的各类作文框架中。而且,出现在作文中的这些材料已经被各色小作者“按需”加工改造得面目全非、纷纭芜杂。张冠李戴,改头换面,时空穿越,捕风捉影,调侃戏谑,经常把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和当今某些一时喧嚣炙热的娱乐星闻人物搞混淆了。看似轻松的无奈与好笑之后,心情隐隐有几许担心与沉重感,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如何得以更好地传承?这样水平的一批学子终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主力军,结局究竟如何实在难以预料。
3.漫生长现象
漫生长,是笔者自造的词语,借鉴“漫射”一词,百度里查不到的。意在形容学生们写作时表现出来的不讲规则,我行我素、各自为是的种种混乱状态和现象,且往往颇以此为美。字迹潦草,龙飞凤舞,乱糟糟的卷面第一眼就令人生厌。正文前来几句所谓“题记”格式的作文出现频率较高,只是优秀的“题记”本是可以为正文增色的,太多习作只是模仿了这种形式,内容关联或者文采展示方面并没有获得加分,风马牛不相及,画虎不成反类犬。忽略文体要求,兴之所至也可谓信手拈来,东拉西扯、凑字成篇,堪称新时代的“杂文”新样态。哪里顾得上主旨、层次、线索、结构,读来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行文不讲逻辑、语法,网络流行语等不够规范的现象不在少数,有的作文甚至表达出了与“三观”正能量教育思想不尽一致的倾向。文艺范儿十足、十几足直至二十足,文字水平在同龄人中也称得上优美、细腻、婉约、含蓄、缥缈,让人如坠云海四顾茫茫,水中月、镜中花、没有一丝烟火气,没明白作者终究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4.投机取巧
明知基础薄弱,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几篇优秀作文打底,考场上根据命题即兴发挥组装。迷信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鼓吹的所谓“作文法”,舍弃日常观察思考积累和训练而痴心妄想写作拿高分的捷径,几步式、几段式、总分型……,完全沦为了二十一世纪的八股文,徒具形式、忽略内容和思想情感,自然是免不了枯燥乏味、面目可憎。押题、猜题原本是十分无聊的事情,笔者认为此举终究不能完全撇清“赌”的嫌疑。可是每逢中高考前夕,总有不少教研员、语文教师乐此不疲,以此显示个人独具的超卓业务功底,其他同事也会趋之如骛、如影随形。封建社会科举大考前,应试考生们往往要搞几次笔会热身,拟几个题目当场写作,然后交流切磋、堵窟窿。当今某些成年人的押题行为凸显了一种投机心理,容易带给学生们不良影响,有悖于当代师德要求。
学生活蹦乱跳地生活了十几年,在人生起步阶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场上竞相展示造假水平,企图以此获得优先进入高等院校的敲门砖。姑且撇开作文本身的质量水平而言,从幼儿园开始直至小学、中学一脉相承的品德教育,特别是每周都有课时开设的国家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究竟对这些未来接班人产生了多少正面的、课程预期的影响力?这样的一批社会成员将来进入到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谁能确保他们在工作中不会继续施展这些手段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如某君概括提炼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回归本真
汉代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刘熙载《文心雕龙·情采》:“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寻常说的“言为心声”需要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才够显得相对严谨一些,那就是“言”(其书面形式即文章)须是“心声”的“如实”表达,即非“谎言”,巧言令色、阿谀逢迎的“言”不能代表说话人的真实内心和性情。当然,还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善意的谎言”,比如医生对危重患者的当面安慰、对病人家属的背后如实交代,这是另一个境界和层面的问题。
考场作文呈现出的种种弊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会为了那些基于卷面分数的“率”符号给校长施压,校长自然就把它转嫁到了毕业年级教师团队身上;当然,校长也为一所学校的发展、几十数百名员工的发展包括个人的仕途前程着想,就不得不被那些“率”符号拿捏住。因为一所学校多年辛苦建立起来的家底荣光,很可能会因为一两届大考失利而迅速垮塌流走。另一方面,这些学生们要谋个好前程,当下最为直接的目标就是考进一所尽可能好一些的高等院校。这是教师们的现实使命,也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切实利益诉求,也就是社会公共诉求。学校和教师队伍在这种公共诉求面前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资格,于是,某种程度上中学校园异化为工厂,为高等院校加工、输送流水线产品。
我们的教师队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古今中外教育大家们赋予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论使命和职责,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挤独木桥的疯狂汹涌人流,以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帮助手下学生挤掉同龄人竞相过桥为己任、为胜利。在“度人”的同时“度己”,收获着一大堆各个级别形形色色的荣誉,且欣欣然、飘飘然、名师起来、大咖起来,半推半就甚至主动黄袍加身,姓名前边就有了“省级著名”乃至“全国著名”的定语招牌,歆享着同侪或艳羡、或崇拜、或眼红、或觊觎的香火。于是更多的年轻人找到了前进方向、榜样楷模、职业规划路径和引领师傅,继续维持着人格分裂精神主导下的流水线。看看最近颇有知名度的几位特级教师退休后对自己几十年教书育人工作的反思和忏悔,对于当前仍然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同仁们有哪些启示?也许只有彻底退休后才有空闲、才敢于说几句真话,即便如此,能够这样直面良知的前辈终究也是让人陡增几分敬意的。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社会的诚信机制还远远不够健全,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校园本来应该是一片净土,我们基础教育系统培育真人的使命就更加任重而道远。我们能不能让学生们把心里话轻松地说出来、写出来而不必有那么多的顾忌?我们能不能对学生们主动屏蔽掉那些所谓的写作“窍门”特别是考场应试写作“技巧”?明白地知道这个奢望很难达到,毕竟这都是教师多年来总结提炼出来的“独门绝技”“挣饭秘笈”,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学校质量和名誉、学生前程与家长殷切期盼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前述学生们考场作文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追根溯源恐怕与我们教师队伍的“谆谆教诲”脱不了干系,虽然把板子全打在教师身上不免有失公允,至少说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总不算为过的吧。反过来讲,大环境之下,少数秉持教育本真理念、逆“潮流”而动的教师,未必能够被学校领导和“主流队伍”接纳容忍,因为扮演了与“识时务者为俊杰”相背离的角色,想“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笔者在一线执教高中语文十余年,也曾经自认为兢兢业业地“毁人不倦”。于写作而言,更喜欢学生们每周一篇的周记随笔。这份作业要求较为开放,内容不限,文体不限,篇幅也不限,学生们尽可以自由发挥。除了少数学生敷衍应付之外,多数学生的随笔可圈可点,内容广泛,家庭内外、社区、上下学途中、公交车里、校园里的种种现象解析,时事新闻中的热点评论,古今中外特定事件和现象的不同视角,对于文学名著和畅销书的品读,心底身外的苦辣酸甜与喜乐哀愁,等等。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有话要说的对象总是有其内在动力和独特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动向、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篇幅往往是超越了高考作文要求的“不低于800字”,较长的甚至要超出一倍还多。
从这些随笔中读到了学生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中学生眼里的人和事,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解读和理解,对于眼下和未来的忧虑或憧憬,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批判或呼唤,对于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认同或希冀,等等。跟堆在面前待批阅的那些折磨人的800字训练作文比起来,简直就是两个世界。每周批阅周记随笔是我期待的,批语或是针对内容方面的探讨、提示、拓展或者商榷,或是提出写作要求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再是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那一套没有多少生命气息的、用了十几乃至几十年的刻板名词术语。
学生们同样渴盼着周记本下发,急切地看看老师的回应评语,如果不认可,还会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来理论一番,直到被教化鞭打得得理屈词穷、晕头转向,不得不似懂非懂地满意地离去。有的学生对于写作内容有了新的认知后,还会把改写后的版本交上来继续期待老师的“批判”。放下了“老板”着的说教面孔,写作的那些基本要求就是在这样清风细雨的文字对话和思想交锋中,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地溶解渗透到他们的具体应用实践中去。尽管笔者确知这些随笔不可能完全符合考场上命题人期待的那些标准与作为裁判赋分依据的系列条条框框。
而且,作为班主任,我从学生们的随笔中可以敏锐地把握他们的动态,及时、策略地做好应对、化解、疏导、协调工作,排忧解难、换位思考、内引外联、引领提升,很好地辅助了育人工作和班集体建设。
三、写作之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这里似乎也不妨借用一下,改称为“写无定法”。今天已经无从准确地搞清楚历史上泱泱大作名篇的作者们是如何具体完成一篇佳作的,是不是也经历了今天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常用的程序与套路:审题、抠关键词、立意、选角度、检索素材、修辞手法……还是忽然来了灵感,创作激情压抑不住,洋洋洒洒地倚马万言?还是完成初稿之后历经了严格缜密的思索与推敲方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还是豪情满怀、一字不易的一气呵成?史料载的王勃创作滕王阁诗并序的过程确实骇人,这其中呈现出来的卓越功力和境界已经不单单是用才华横溢能够表达我们的钦仰崇敬之情了,这样在今天堪称“大神”级的天赋异禀人物终归是极少数,即使是颇具实力的所谓文章大家与芸芸众生相比也是弥足珍贵的少数。
从科学方面讲,我们似乎无法彻底否认基因遗传的作用;从概率方面看,即使是文章大家的后人们也并非大都能够延续并光大先人的辉煌与俊拔。那么,写作究竟有没有一定的“法”?从生活中了解,一般而言写作成就突出的人物似乎也离不开这样几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1.丰富的生活经历
走过了太多的坎坷、受到了太多的种种待遇、从事了多个行业工作,自然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所谓“阅人无数”。走过了不少地方,所谓“行万里路”,为掌握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一切未必是在落实当初完美的预先设计规划,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了满足衣蔽体、食果腹的最低层次需要,甚至充满了无奈与凄怆。愤怒出诗人,压力锻强人,经历就是财富,关键看在什么样的站位、格局下如何采掘,在看似走投无路中独辟蹊径,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学生十几年的生活中,一般而言不会有多大的起伏和家庭变故。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开展国内国外的游学活动,这是大有裨益的。有条件的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多带子女出去走走丰富生活阅历,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亲临人类文化胜地。古代文人就有壮游的传统,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完成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巨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另一位文豪“诗仙”李白的足迹更是开阔,据其诗文记载,一生先后到过相当于现在的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6州县,登上80多座山,游览60多条河川、20多个湖潭。这些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加上诗人自身的文采,铸成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登上万里长城,抚摸见证了两千多年来大墙内外干戈血腥的青砖,禁不住心潮起伏、感慨万端;遥看钱塘江潮,感受玉城雪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吞天沃日、万马奔腾,一时间神魂荡漾、逸兴遄飞。看图片、视频、影视是一种直观的渠道,读别人的描写文字是一种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方式,但是效果应该比不上亲临现场给当事人带来的整体效应更丰富、更全面。这些过程一定会带给学生不一般的感受和遐想,这正是写作需要的第一手材料。
2.善于思考领悟
我们常说的“不过脑子”大约就是说,眼睛扫描过了仅仅停留在现象表面、“看热闹”的外行、门外汉层面,却并没有进一步用心思索、深入琢磨,没有透过现象去探究背后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与根源,所谓还没有成为“看门道儿”的内行。由一个现象为点,可以成线、成面、纵横联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样的场景或者经历,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会获得更大量的信息,而且多是高附加值的有效信息,久之可能会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有心人超越平常人的距离或者叫高度。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敏感度,对于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或者焦点、热点、时事新闻等目标,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根源、想对策,敏锐地捕捉到表象之下的深层次元素。不妨利用这些素材,带领全班学生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针对同一个典型事件或者现象展开头脑风暴式的分析,看看究竟可以从哪些视角来解读、可以挖掘到什么深度广度?还要对这些不同的观察角度之间进行比较鉴别,确定主次、最佳切入点;对现象的挖掘也不是没有条件限制的,到什么深度高度较为合适?哪些分析过头了?哪些观点牵强附会了?这些要点之间的轻重主次关系是怎么样的?这些现象给予我们什么启发、教训或者警示?怎样进一步弘扬这种精神或者谴责甚至依法制裁这些行为?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需要教师来把关:未成年人的心智阶段决定了他们难免会表现出某些偏颇或者过激的观点,教师要做好耐心的说服引导工作,遵循唯物的、辩证的某些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矫正。无论对于微观的写作教学技能训练,还是相对宏观的学生“三观”思想品质教育,这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学生们以后走弯路、付代价。
3.过硬的笔头功夫
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索,还需要深厚的文字表达功力呈现出来,才能跟读者交流、形成共鸣,否则就只是貌似隐匿不显、高深莫测的“闷葫芦儿”。除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传统的言意之辨,想象数千年来知识分子写作的诗文篇什应是无法准确衡量统计的,除了经济因素限制无从公开刻版的、战火兵燹毁坏的、自然消耗磨损的、意外灾害无法抢救的等等,还有大量的作品得以公开。而其中能够经得起大浪淘沙、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跟那些很快就漫漶而终于湮没无闻的文本相较,毕竟是较小的一个比例数字。公开出来的文字就是要跟读者交流互动的,即便一时而言公众对于作品的优劣高下不易遽分,但是能够接受时光的长河洗涤并最终留传下来的,应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要把自己的想法和道理说出来,首先要科学正确、合理严密,还要说得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用词准确、逻辑严谨,适应场合、区分对象,令人信服、无懈可击,风格策略、易于接受,共鸣感染、直指人心。学生丰富语言词汇的途径之一便是广泛的阅读积累,从古圣先贤、当代精品中汲取营养,还要从市井百姓鲜活的语言中择取精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顺畅通达、主旨一贯,观点明确、不容置疑,生动形象、雅俗共赏,美言须信、信言亦美。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作为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每一种体裁都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突出特征、专门要求及适用场合,或者也可以称之为“规则”。树立规范的文体意识,这一点非常必要,部分学生习作忽略文体要求,呈现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趋势,这种损失恐怕不仅仅是眼前的卷面分数,应当引起师生们的高度警惕。“文章不厌百回改”,片面地追求或者完成习作的数量,似乎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量”的训练是必要的,所谓熟能生巧、“量变到质变”;但是重视每一篇习作的“质”的全面提升同样重要。一篇习作初稿完成后,隔几天再读,往往就会有一些不同想法冒出来,标题还不足以达到“文眼”的效果,有的角度可能需要调整,有些词语在恰当适切方面还有推敲的必要,有些原意的表达还有提升的空间,结构还可以更加合理,线索还可以突出明晰等,这些都是可贵的信息,要认真思考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好的创意、理念应及时融入到草稿中去。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定有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
布局谋篇,主题立意,修辞手法,角色塑造,等等,是写作必需的其它辅助条件。看看那些国际上获得高认可度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往往是深度展示或者挖掘人心底的要义、充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虽然有时候不能完全排除特定社会环境形势之下,作者可能有不得已的相应艺术处理手段或者艺术表现形式,但本质上一定是真的、善的从而也才称得上是美的,这就是作品的基本格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向着这样几个维度去努力,不断修正、凝炼、提升,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厚积薄发,广种薄收,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必定会超越每一个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一份满意回馈。
作者信息
韩宝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美学、文化、艺术、教育。现任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电话: 邮箱:@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真武饭店512室 邮政编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你第一眼就以深深爱上你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