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4乘5a的平方乘b加a乘b的平方3加3+14乘5的平方×6等于多少?


  一、小学生数学法则知识归类
  (1)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四位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3、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5)四位数写法
  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6)四位数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7)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9)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0)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1)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2)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14)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15)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6)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1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18)解答应用题步骤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3、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1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20)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1)同分母带分数加减的法则
  带分数相加减,先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22)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2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4)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5)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26)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和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号去掉,同时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7)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和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小学数学口决定义归类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5、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角
  (1)什么是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
  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
  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
  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5)什么是平角?
  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平角。
  (6)什么是锐角?
  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8)什么是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等于360°.
  8、垂直问题
  (1)什么是互相垂直?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向一条直线引垂线,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9、三角形
  (1)什么是三角形?
  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边?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3)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5)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6)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7)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8)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
  有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个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9)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两腰的交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10)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
  在等腰三角形中,与其它两边不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
  (1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底边上两个相等的角叫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12)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叫三角形的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1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0、四边形
  (1)什么是四边形?
  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什么是平等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高。
  (4)什么是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什么是梯形的底?
  在梯形里互相平等的一组边叫梯形的底(通常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6)什么是梯形的腰?
  在梯形里,不平等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7)什么是梯形的高?
  从上底的一点往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8)什么是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1、什么是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是自然数(自然数都是整数)。
  12、什么是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看被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如果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13、加法意义和运算定律
  (1)什么是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2)什么是加数?
  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
  (3)什么是和?
  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
  (4)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它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14、什么是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5、什么是被减数?什么是减数?什么叫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被减数,减去的已知数叫减数,所求的未知数叫差。
  16、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加数
  17、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18、乘法
  (1)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2)什么是因数?
  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
  (3)什么是积?
  因数相乘所得的数叫积。
  (4)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5)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
  19、除法
  (1)什么是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2)什么是被除数?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被除数。
  (3)什么是除数?
  在除法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除数。
  (4)什么是商?
  在除法中,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商。
  20、乘法各部分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1、除法
  (1)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2、什么是名数?
  通常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的数叫名数。
  23、什么是单名数?
  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数叫单名数。
  24、什么是复名数?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叫复名数。
  25、什么是小数?
  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
  26、什么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基本性质。
  27、什么是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有限小数。
  28、什么是无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
  29、什么是循环节?
  一个循环小数的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叫做这个数的循环节。
  30、什么是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小数第一位开始的叫纯循环小数。
  31、什么是混循环小数?
  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2、什么是四则运算?
  我们把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3、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4、什么是解方程?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35、什么是倍数?什么叫约数?
  如果a能被b整除,a就是b的倍数,b就叫a的约数(或a的因数)。
  36、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37、什么是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38、什么是奇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39、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40、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1、什么是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
  42、什么是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43、什么是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44、什么是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45、什么是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最大公约数。
  46、什么是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
  47、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8、分数
  (1)什么是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2)什么是分数线?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3)什么是分母?
  分数线下面的部分叫分母。
  (4)什么是分子?
  分数线上面的部分叫分子。
  (5)什么是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数单位。
  49、怎么比较分数大小?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子比较大。
  (3)什么是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4)什么是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5)什么是带分数?
  由整分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带分数。
  (6)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7)什么是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数叫做约分。
  (8)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50、比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什么是比的前项?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
  (3)什么是比的后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4)什么是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5)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51、长方体和正方体
  (1)什么是棱?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2)什么是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3)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4)什么是正方体(立方体)?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或立方体)。
  (5)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6)什么是物体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52、圆
  (1)什么是圆心?
  圆中心的点叫圆心。
  (2)什么是半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什么是直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什么是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叫圆的周长。
  (5)什么是圆周率?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
  (6)什么是圆的面积?
  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7)什么是扇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
  (8)什么是弧?
  在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弧。
  (9)什么是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圆心角。
  (10)什么是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53、什么是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54、比例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
  (3)什么是比例外项?
  两端的两项叫比例外项。
  (4)什么是比例内项?
  中间的两项叫比例内项。
  (5)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6)什么是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7)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8)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55、圆柱
  (1)什么是圆柱底面?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圆柱的底面。
  (2)什么是圆柱的侧面?
  圆柱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什么是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三、小学数学量的计算单位及进率归类
  1、长度计量单位及进率:
  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公里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体积容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4、质量单位及进率:
  吨、千克、公斤、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公斤
  1千克=1000克
  5、时间单位及进率:
  世纪、年、月、日、小时、分、秒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31天的月份有1、3、5、7、8、10、12月份, 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份,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四、常用计算公式表
  1、长方形面积
  =长×宽,计算公式S=ab
  2、正方形面积
  =边长×边长,计算公式S=a×a=a2
  3、长方形周长
  =(长+宽)×2,计算公式C=(a+b)×2
  4、正方形周长
  =边长×4,计算公式C=4a
  5、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计算公式S=ah
  6、三角形面积
  =底×高÷2,计算公式S=a×h÷2
  7、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S=(a+b)×h÷2
  8、长方体体积
  =长×宽×高,计算公式V=abh
  9、圆的面积
  =圆周率×半径平方,计算公式V=πr2
  10、正方体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计算公式V=a3
  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12、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68人,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学习正逆排序并说出序号。
  2.体会量与序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l~5的数字卡片。
  2.适于幼儿按大小排序的物体。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排队编号
  1.请幼儿从矮到高排队编号。
  要求:
  每组幼儿从矮到高排队后,报数编号,每人按编号领取相应的数字卡片。
  2.幼儿说一说:
  自己这队小朋友是怎么排的队?自己排在第几?其他人排在第几?
  3.从高到矮排队编号,方法同上。
  4.提问:
  两次排队有什么不同?你都排在第几个?为什么?
  如:东东从矮到高排,排第1,从高到矮排,排第5。
  5.讨论:东东两次排队位置不同,这是为什么?
  二、给物品编号
  1.幼儿操作
  请每个幼儿自由选5件大小不同的物品。
  根据老师的要求,给自己所选物品按大小进行正逆排队编号。
  每次排队后,按编号给每个物品对应一张数字卡片。
  2.讨论交流
  提问:
  (1)你找的是什么物品?它的编号是几?排在第几个?
  (2)你是怎么给它们排队编号的?
  (3)经过正逆两次排队,同一件物品都排在第几?为什么?
  活动延伸
  让幼儿按量的不同属性给物品排队编号。如找长短不同的物品,
  也可以找高矮、宽窄、厚薄、粗细等不同的物品,按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编号。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教学背景:
  学生已掌握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方面的知识。接着,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教予学生探讨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能力。由于这是一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课。因此,要求学生会初步操作电脑。
  设计理念:
  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把薄的三文治放在碟子里。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过河以后,老师指出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你们可以自由活动,自己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和游戏。做对了会加分,还有奖品。相反,做错了会扣分的。你们要认真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按一个多拉A梦,老师听到多拉A梦的呼叫就会来帮助你的。附近的同学听到哪位同学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离开座位帮助他们。(电脑显示一个游乐园的环境。游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加。)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三、提出问题,并小结。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自由活动时间过后,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它们可以比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最后,老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它们有的比厚薄、有的比曲直、有的比远近、有的比多少等等。只要我们小心观察,努力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处处有数学。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学生准备:胶水。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字:前、后、左、右
  词:汽车、卡车、自行车
  二、引导学生理解“前后左右”方位词。
  1、在情境中渗透“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2、游戏中学习前后左右方位词。
  3、应用生活,学习前后左右。
  三、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1、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答案。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 4 :
1.6 = 60 : 40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a:b=c:d(b,d≠0)或a/b=c/d;ad=bc
  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拓展应用
  1.课本43页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0.2:2.5和4:50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15=4:5
  3.猜数:老师有一个比例,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你是怎么样思考的?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都有共同的特点吗?
  24:()=():2
  4.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3:1/6和1/2:1/4 1.2:3/4和4/5:5
  四、拓展
  已知3×40=8×1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比例,你能写出几对比例。提示:先把3和40当作外项,再把它们当作内项。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其中两端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当然还可以解比例,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课本43页练习八第5、7题。
  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1、2. 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4:1.6=60:40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从趣点”出发
  1、认一认四边形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
  (2)请同学们在书上将四边形涂上阴影
  二、学习演练
  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习例1
  (1)开放尝试,独立完成。
  (2)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
  3、分类:
  (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老师分发信封)
  (2)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课堂练习
  三、练习,从“差异点”提高
  4、学习例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四、概括,从“智能点”提升
  小结全课,看书巩固。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
  ③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比较数的大小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5.9 loga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
  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
  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7、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数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
  同学们平时跟自己的父母去逛过超市吗?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去超市看看。(播放课件)
  这些图片认识吗?是什么?(标价)那你们认识这些标价吗?待会高老师要考考大家。
  昨晚高老师特意去超市调查了四种商品的价格(课件展示四种商品价格),大家先观察下标价中的数字。(张贴小数:5.9823.700.852.60)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中间有个点)象这样的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这些小数中间的点叫什么呢?(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我想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这些小数。请个别生读,然后全部齐读。读23.70这个小数时多请几个,并请大家思考:刚才在读这个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小数点右边的数在读法上有区别吗?
  生汇报小数的读法
  师总结: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它的数字,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数:0.852.60
  2、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大家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价格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你们知道吗?高老师要开始考考大家了。播课件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糖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文具盒23.70元角分
  生答,有异议的多请几个同学回答。
  看来大家确实都看得懂这些价格,那谁来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在小数上方板书:元角分
  二、教学例1
  1、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很清楚了。下面请大家在你们的桌面上或者文具盒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小数存在。生回答。
  我们水笔上的小数0.5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毫米,它表示笔芯的粗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除了毫米,还有米,分米,厘米。大家还记得一米有多长吗?伸出你的手比划下。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课件展示1米有多长。课件边演示,教师边讲解
  如果把这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长?(板书1分米)
  那它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
  因此1分米也就是几分之几米?(板书1/10米)
  当天它也可以用今天刚认识的小数来表示也就是0.1米。(板书:0.1米)
  大家看看,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生答1分米)
  同学们真厉害,这都答对了。那既然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那二分米呢?生答师板书:2分米=2/10米=0.2米,并请生说说想法。
  既然1分米,2分米可以写成0.1米、0.2米,那4分米呢?生答师板书:4分米可以写才0.4米也就表示4/10米。
  1分米、2分米、4分米用米怎么我们已经学会了,那3分米。5分米,7分米你们会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1页,完成练习二十一第一题的第(1)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讲评。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分米是1米得1/10,1厘米又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0)
  是几分之几米呢?(1/100米)
  那用小数会表示么?(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真是聪明,大家看看,这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
  3厘米用米你会表示吗?生答
  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老师想把问题的难度加大,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用米做单位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8厘米=18/100米=0.18米
  请同学们比较下,0.10.20.4和0.010.030.18这两组小数,都是小数,他们有什么不同?(0.10.20.4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0.010.030.18小数点后面都是两位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0.10.20.4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像0.010.030.18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2
  【教材解读】
  自读:例5教学面积公式的应用。求出学生最熟悉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并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测量课桌的面积。
  做一做,用学生身上的尺子来测量长度,进而求出教室的面积。(反思:知道了这样做,要再深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细读:例5的编排意图与前面“做一做”的编排意图基本相同。在计算数学书封面面积后,又安排利用计算结果估计桌面面积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上面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作为“非标准”的面积单位,估计其他面积,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做一做”利用学生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估测教室面积。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含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的计算;
  【教学流程】
  一、面积公式的复习
  1.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如果满铺是这样的 如果半铺又是怎样的 你会选择铺吗?
  2.完成练习第2题
  出示:两个信息,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题目
  读题计算
  468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熟悉的数学书封面是500平方厘米,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积大约有多少?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计算出桌面面积的大小;但当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已知的数学书封面面积来测量桌面面积。
  2.做一做
  如果没有尺子,如何测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呢?
  生预:用课本面积;
  生预:用课桌面积;
  生预:用身上的尺子。(脚步的“尺子”)
  小结: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
  3.目测实物面积和测量计算面积
  黑板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地面方格的面积。
  猜测 依据 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7题,面积和周长(练习本上)
  2.第9题,知道周长,如何求面积?
  3.第8题,选择。1.全部的面积;2.正方形的面积;3.剩下的面积
  四、拓展题
  练习第10题:面积减去后,面积相等,周长变了。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3
  八年级数学上册13.1平方根教学反思
  节主要介绍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先讲平方根,再讲算术平方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属本章的重点内容。它是后面学习实数的准备知识,是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再下一节立方根的学习可以类比平方根进行,因而平方根的学习必须要打好基础。另外,从运算角度来看,加与减,乘与除,平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所以平方根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承上的作用。在教材处理上,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知识,以及主动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本课时的重点是:使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的过程,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本课时的难点是:经历探索平方根性质的过程,并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为落实双基,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处理:
  1、 重视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平方根概念的引入,经历了由实验(你能将两个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纸片,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吗?),到提出问题(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呢?),再到解决问题(若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符合题意的方程为x2=2),最后归纳出问题的实质(要找一个正数,使这个数的平方等于2)。本环节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不足:本环节的实验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再由教师选取优秀的拼法进行展示和解说,这样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设计成由学生展示成果并解说,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破抽象观
  平方根概念的得出过程,首先由教师提出设问:一张正方形桌面的边长为1.2m,面积是多少?一张正方形桌面的面积为1.44m2,边长是多少m?进一步提问: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44,这个数是多少?然后由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举例,最后总结出平方根的概念。像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并能容易接受新知,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并且在思考中感受思维的美,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最佳效益。
  不足:在归纳平方根的概念时,应该使学生加深对“根”字的理解,如果能再说明每一个平方根代表的含义,如2是4的一个平方根,-2是4的另一个平方根,4的平方根为±2.这样可能学生对于平方根概念的理解会更到位。
  3、抓住概念的巩固与应用,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课堂。
  练习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4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生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学生学习形式的设计上,通过让学生在摆、观察、 讨论、计算 、猜测的过程中去理解如何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体现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要求如下: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理的过程。同时强调要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鉴于此,本课时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的情境,让学生直观体会一图四式的意义,在操作中理解计算方法,在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2、内容分析
  学习“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分两次活动进行教学。首先 让学生观察例5的直观图和具体操作,利用数的组成,得出10加几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并从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具体操作,会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让学生对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一个初步印象。
  3、知识衔接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打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具有用学具操作摆图说算式的能力。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四、教学目标
  4、基础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并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5、能力目标:在一图四式和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经历“摆小棒、写算式、算得数”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规律。
  6、情感目标: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同时,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数的组成等方法正确地计算出结果。教学关键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动起来,师生在算法、算理上注重交流,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每人20根小棒 一根皮筋
  2、教师教学准备:计数器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 )-( )=( )
  ( )+( )=( ) ( )-( )=( )
  2、数的组成。
  从11~20各数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来说说它的组成。
  (二)小结揭题
  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学习新知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师边说边板书),你们有信心学好它吗?
  (三)指导探索
  1、摆小棒 列算式 明算理
  (1)学生操作:你能用小棒快速地在桌上摆出“13”这个数吗?要求使大家能一眼看出是1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但不作指导)
  (2)集体交流:请你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摆。
  (3)看图列式:你能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指名板演)
  (4)反馈交流,形成板书: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5)结合小棒图说说算式中的10、3和13分别表示什么?
  (6)交流算法:挑一个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数小棒;数数;1个十和3个一可以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7)知识扩展:四人小组合作在11~20各数中选一个数,用小棒像刚才一样摆一摆,并写出4个算式。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9)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了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2、拨珠子 学算法 知名称
  (1)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2颗珠子。学生根据拨株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11+2=13)
  (2)提问:你是怎么算出11+2=13的?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计算方法:
  a、用数数的方法: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所以11+2=13。
  b、数小棒或珠子:个位上现在有3颗珠子,十位上有1颗,所以是13。
  c、数的组成: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3个一,就是13。
  (4)请你根据这个加法算式列出一个减法算式:(13-2或13-11)根据刚才的方法算一算得数。
  (5)将算式分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我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算式分成两类,该怎么分?(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他们竖着看)一类是加法算式,一类是减法算式。
  (6)猜名称:在加法和减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它自己的名称,你想猜猜它们的名称吗?学生猜。
  (7)读名称:想知道自己猜的名字和数学家取的是不是一样吗?请大家看课本第88页,并一齐大声地来叫一叫它们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部分名称。
  (8)说名称:说一说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三)游戏巩固
  1、赛一赛:完成课本第8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写算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对,再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看谁说得又清楚又响亮。
  2、做一做第2题以抢答的形式完成,教师事先做成口算卡片,并适当补充题量,由学生抢答,并要求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数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11 + 2 = 13 13 – 2 = 11
  2 + 11 = 13 13 - 11 = 2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十、作业设计
  1、听算:
  (1)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10,和是多少?
  (2 )被减数是16,减数是10,差是多少?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利用一个算式说出另外3个算式:
  10 + 8 = 18 ( )-( )=( )
  ( )+( )=( ) ( )-( )=( )
  3、出题考同桌,一个学生出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题,让同桌说出得数。(机动)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选数学教学设计04-30
数学教学设计12-27
数学《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4-19
数学教学设计推荐02-06
数学广角的教学设计02-24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2-24
幼儿数学教学设计02-23
《数学与交通》教学设计02-26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1-20
《统计》数学教学设计03-1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的平方乘b加a乘b的平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