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中集中体现了哪些任务形象?

2018-12-21 11:40 来源: 今日教育解密青春期
原标题:名著选读课:诗中的“双面宋江” ——浅析《水浒传》主要人物宋江的双面形象
编者按
多读书,多读好书!“名著选读课”精选名篇、携手名师,助力中学生阅读,让每个学生读懂名著。
· 选读名师:张翼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优秀青年教师
·曾获渝北区精品课例大赛一等奖
1
名著片段
【1】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西江月》
【2】
心在山东心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浔阳楼》
(节选自《水浒传》 中华书局 332页 第三十八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3】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满江红》
(节选自《水浒传》 中华书局 611页 第七十二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伯英雄排座次)
2
文本解析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物。郓城押司、江州囚徒、梁山首领、招安将领,这一系列身份的背后,折射出宋江从朝堂沦落江湖,又从江湖走向朝堂的心路历程。在小说中,作者为宋江量身定做了几首经典诗词,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深刻且真实的“双面宋江”。
1.面宋江:不满现实,愤世嫉俗
第一首《西江月》,出自经典片段“浔阳楼吟反诗”。当时的宋江已经被刺配江州,成为一介囚犯,虽然其间结识戴宗、李逵、张顺等好汉,但其心中依然郁郁不得志。当天,他酒兴大作,正想找戴宗等人喝酒解闷,不料三人同时不知所踪,无奈之下,宋江只好来到浔阳楼自斟自饮,以解心中愁绪。
酒酣耳热之际,故人迟迟不来,醉眼朦胧中,遥想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一种愤怒、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一首直抒胸臆、展现真实自我的《西江月》便横空出世了。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两句直言不讳地写出了对自己文韬武略的无比自信。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这两句诗借“当年之勇”来宣示对现状的不满。现实中的宋江非但没能一展文韬武略,反而沦为阶下囚,于是这“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两句就显得非常生动形象了。当理想与现实完全不匹配时,人会自然地生出一种挫败感,恰如虎卧荒丘、龙游浅滩。随后,他自述身世“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将心中苦楚吐露无遗。宋江本为郓城押司,不过一介小吏,这与他的理想显然是不匹配的,因为私自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而与江湖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后因惧怕阎婆惜泄露他暗通梁山的秘密而将其杀害,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在这首词中,“不幸”二字颇为精妙,它暗含了宋江对自己从朝廷小吏沦落为阶下囚的叹惋,也侧面反映出此时的他并未把落草梁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晁盖等人占据梁山之后,让刘唐来拉宋江入伙,宋江是拒绝的。在他心中,施展抱负的第一途径当然应该在朝堂之上。于是这“不幸”,读来让人心生悲悯。
但,朝堂又怎会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呢?
为小吏多年,宋江对官场的规则了然于胸。他深知自己难有进身之阶,只是不愿放弃那渺茫的希望而已。他仗义疏财,他小心谨慎,可命运还是和他开了个玩笑,那脸上刺的字死死地压抑着他心中的希望。时光流逝,功业渺茫,身处流放地,独自举杯消愁,满腔愁绪非但没有化解,反而转化为怒火,喷薄而出——“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是最真实的宋江,这是在朝堂之上四处碰壁后最真实的呐喊。
此时的宋江,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顾及实现理想的途径,他的呐喊更像是一种证明——胸中自有万千韬略,哪管身处朝堂还是梁山!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他对梁山的向往,并能从这种向往中读出与晁盖落草为寇的本质区别。晁盖不过是“图个一世快活”,而宋江不过借梁山来一展才华和抱负。
在这浓浓的醉意中,宋江似乎想明白了,不再拘泥于为良为寇,只有一展抱负方可化解心中块垒。于是他又在《西江月》后题写一首《浔阳楼》:“心在山东心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首诗巧妙化用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题菊花》中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句子,一方面渴望像黄巢那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另一方面又以黄巢作为衬托,豪气更在黄巢之上,“反诗”的特点也更加坐实了。
从《西江月》到《浔阳楼》,作者让宋江的情感越发高亢,让他的愤怒与豪气更加鲜活,也只有在这酒精的短暂麻醉中,他找回了最真实的自我。
2.面宋江:心有远虑,忠义底色
浔阳楼上的“反诗”事件让宋江无可选择地走向了梁山,从此他呼风唤雨,如鱼得水,将梁山队伍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恰逢重阳佳节,他召集众兄弟开怀畅饮,席间,趁着酒意他吟出了著名的《满江红》。
这同样是一首酒后之作,也同样真实地反映了宋江在实现阶段目标后的深谋远虑和他复杂形象下的忠义底色,也为全书增添了一抹悲剧的色彩。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乐景引入,气氛颇为应景。随后,笔锋一转,“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由乐生悲,感叹韶华已逝,岁月催人老。在这其乐融融的画面里,宋江想得比兄弟们要更远一些,他想到落草终非正道,何去何从令人迷惘。一个“愿”字与其说是希望长叙兄弟情,倒不如说是侧面表现今日的和乐不过是短暂且虚幻的美好。
下片,先写梁山军容整肃,兵强马壮,随后直接抒发“替天行道”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指出朝廷奸邪当道,亟需忠义之士激浊扬清,整肃朝纲。最后,直抒胸臆,表达希望朝廷招安的迫切决心。
乍一看,宋江在如此场合发表“盼招安”的言论很不合时宜,但在他心中始终把回归朝堂作为自己的毕生理想。酒后赋诗既是宣言也是试探,既明确了梁山队伍的最终走向,又巧妙地试探了兄弟们对招安的态度,这为后面的工作打开了突破口。应该说,最终接受招安既符合宋江个人的政治抱负,也能反映梁山大多数人的人生诉求。所以,同样是醉酒,浔阳楼上是酒后狂言,此处则为酒后巧言。这一狂一巧,将双面宋江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江的一生,复杂多变,但他忠义的底色始终是存在的。尽管更多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是愚忠,尽管最终难以避免悲剧的结局。我们在歌颂《水浒传》中的反抗精神时,还应该看到那基于反抗精神之上的忠义与抱负。反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途径,在对立的背后寻找一种可行的出路才更令人肃然起敬。
愿我们深切领悟《水浒传》的悲剧底色,愿好汉们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更能理解一个有温度的人生!
3
名著提问
《西江月》展现出宋江怎样的形象特点?
2. 《西江月》和《满江红》的醉酒有何不同?
答案
1. 胸怀大志,不安于现状。
2. 浔阳楼的《西江月》是酒后狂言,抒发胸中不平之愤;重阳节的《满江红》为酒后巧言,宣示渴望招安的愿望,也试探兄弟们对招安的态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编者的话:
在民间传说、说书艺人和戏曲作家创作的基础上,由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集成创作的《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名著,也是一部备受瞩目的文学奇书。千百年来,《水浒传》的阅读方法、人物故事、价值意义等是人们不断讨论的热点话题。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深入理解和把握《水浒传》的经典性和价值意义,本期讲坛邀请著名《水浒传》研究专家齐裕焜教授细细讲述。
▲齐裕焜
主讲人简介:
齐裕焜,1938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65年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中国讽刺小说史》《明代小说史》《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历史小说通史》《独创与通观》《水浒学史》《学理思考与文本细读》等。
《水浒传》的艺术价值
如果说人们对《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有不同的评价,甚至有针锋相对的看法的话,那么对它的艺术成就却一致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首先艺术上要成功,才能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神态各异、光彩夺目的英雄群像。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塑造人物,所写的人物性格“大半粗豪”,是比较近似的。但是,作者能使这些比较近似的人的个性分毫不差地呈现出来。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水浒传》序三,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贯华堂刻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一。以下所引金圣叹评语均见此书。)当然,这个说法有些夸大,并非一百八人都个性鲜明,但至少有二三十个主要人物,确是写得生龙活虎,鲜明生动。
一、塑造传奇式英雄
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反复描写和渲染人物的性格,这就像我国的年画一样,用非常鲜艳的色彩画人物,大红大绿,用这样的办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毛宗岗所说的“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
《水浒传》紧扣人物的出身、生活遭遇、生存环境等,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丰满,因而获得了高度评价。拿林冲与武松来说,林冲有个小康之家,过着平静的生活,突然遭到迫害,他的性格就从“忍”到“忍无可忍”,从懦弱变为刚烈。而武松是“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的传奇英雄,他有勇猛的性格,敢于反抗压迫和欺凌,他的问题不是软弱,而是容易被拉拢利用,以致上当受骗,险些被张都监害死。当他终于识破敌人伪善的阴谋,抛弃了对官府的幻想,才投身义军。他勇猛的性格没有变化,但是作者表现了他勇、细、狠、趣等不同的性格侧面,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
传奇性和现实性的结合。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诗人塔索在论述英雄史诗时曾说过:“逼真与惊奇,这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互相排斥的。尽管如此,逼真和惊奇却都是史诗必不可少的。优秀诗人的本领在于把这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塔索《论诗的艺术》,《西方文论选》196页,译文出版社1988年。)只有这样传奇英雄才真实可信,亲切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金圣叹做了很好的概括:“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二回评语)就是写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要有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情景,使读者觉得那些惊奇的故事,是可信的、真实的。武松打虎是传奇故事,但他打死老虎后,想把老虎拖下山岗,但是“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他想到如果再出现老虎,“却怎地斗得他过?”所以“一步步捱下岗子来”。一个“捱”字,把他的疲惫写出来了。当他走了不到半里路,见到披着虎皮的猎人,以为又遇到老虎,不由得大惊失色道:“啊呀!我今番罢了。”这些描写都非常真实,既写出武松浴血奋战的艰辛,又使英雄人物亲切感人。如果武松打死老虎后,站在高高的山冈上,满怀豪情地说“就是再来一群我也不怕”,那就使传奇故事失真了。
传奇性和现实性的结合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周围环境,对陪衬人物,对市井生活和风俗习惯也有了较为精细的描写。
人物的个性化。容与堂本的评语中说:“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明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三回评语,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本。以下引文均见此本。)
“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这句话极为精当地概括了性格刻画的要点。既是“同”,就是若干人物性格相近相类;所谓“不同”,就是在相同类型人物中又要写出他们彼此相异之处,而不要雷同。鲁智深是鲁而智,勇猛而又细致;武松是鲁而冷,勇猛而冷静;李逵是鲁而蛮,勇猛而蛮干。“同而不同”也可以指相类的故事,写出其不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江州劫法场李逵从茶坊楼上跳下,与大名府劫法场石秀从酒楼跳下;武松景阳冈打虎与李逵沂岭杀四虎;“汤隆赚徐宁上山”“吴用赚玉麒麟”“吴用赚金铃吊挂”等等,事件类似,但发生的原因、处理的方式各异,作者采用的写法也就不同,然而却能各放异彩,各极其妙。
作品还通过对比、烘托刻画人物的个性。如林冲和武松到牢房后,两人的态度完全不同,林冲给差拨管营送钱,求免打杀威棒;而武松却声言:“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对相送!”
二、曲折变换的叙事手法
《水浒传》叙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的曲折性与人物刻画的统一。鲁智深的性格是在“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一系列紧张曲折的情节中展开的。
小说中用曲折多变、波澜起伏的情节构建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表现人物性格,因而人物的外貌、性情、内心活动以至生活环境都是结合着情节展开的,没有离开人物的情节,也没有离开情节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雪”是全部情节发展的关键。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一路点染,三次写到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同时,没有大雪,林冲不会到市井去沽酒;没有大雪,两间草厅不会被压塌,林冲便不会夜宿山神庙。自然景物又关联到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还有林冲刚到草料场时,这样描写环境:“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早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接连点出三个“草”字,为后文起火预作布置。
为了让故事曲折变幻、吸引读者,作者围绕着人物性格和故事的进展,使用了悬念、巧合、伏笔等笔法。《水浒传》叙事不但能曲折生动,而且表现不同美感类型情节的紧密相间与急剧变换。
三、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唐、宋以来,建筑在口头叙事文学基础上的变文、话本之类,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发轫,但多数写得文白相杂、简陋不畅,如《三国志通俗演义》,虽以“通俗”相标榜,但由于受到“演义历史”的制约,仍显得半文半白,只是史传语言的通俗化,还不是纯熟的白话。《水浒传》用流利纯熟的白话塑造了一大批传奇的英雄人物,是第一部典范的白话长篇小说,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水浒传》和《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语言的最高成就,而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前者更多吸收民间说唱文学的语言成就,带有更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更生动泼辣,酣畅淋漓;后者更多吸收了传统诗词、散文的成就,带有更鲜明的文人创作的语言风格,更清新自然,典雅秀丽。
《水浒传》的艺术价值还表现在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水浒传》所创造的这种英雄传奇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说唐》《杨家将》《说岳全传》等作品都是沿着它所开辟的创作道路发展的;同时,它对侠义小说又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如,《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施公案》《彭公案》等一系列公案侠义小说“源流则仍出于水浒”(鲁迅)。再如,《金瓶梅》就是从“武松杀嫂”这一段演化而来,武松杀错了人,让西门庆、潘金莲多活了七年,绘出以西门庆为中心的明代市井社会的风俗画,从而开启了世情小说之门。以水浒为题材的续书、戏曲、说书、绘画等,蔚为大观,精品迭出,构成一道亮丽的文艺风景线。
▲线装古籍善本《绘图第五才子奇书》
《水浒传》的思想价值
《水浒传》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反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发出惊世骇俗的呼声。高俅始终作为奸臣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穿全书的一根“黑线”。这个小流氓靠踢球爬上高位,在朝廷和蔡京、童贯、杨戬等勾结,在徽宗的纵容下,狼狈为奸,把持朝政。遍布各地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张都监、蒋门神、毛太公、西门庆、郑屠以至陆谦、富安之流。他们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残酷的统治网。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里,贪赃枉法,民不聊生。
这样的社会现实就使反抗专制统治的行动具有正义性和广泛性。“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梁山好汉聚义,成为“替天行道”的正义之师!
其次,塑造非凡的英雄形象,歌颂锄强诛暴、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梁山好汉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他们表达了渴望公平正义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锄强诛暴的道德观念和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阳刚之气。《水浒传》之所以令千千万万读者爱不释手,世世代代永久传颂,就在于它塑造的传奇英雄和宣扬的民族精神。
最后,歌颂“等贵贱,均贫富”的社会理想。它写的是“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他们中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也有“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他们中有的儒雅风流,有的纯朴粗鲁,有的文笔精通,有的武艺高强,“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每个人物都是英雄,但任何个体又离不开英雄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但在集体中都能和睦相处,各显所长;每个人的出身经历不同,但在集体中都能平等相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亲如一家。《水浒传》创造了梁山泊这个理想的小社会,寄托了古代人民乌托邦的梦想。
对《水浒传》的主题有多元的解读。诲盗说、封建统治者说“此贼书也”。于是下令,“凡坊间家藏《水浒传》并原版,尽令速行烧毁,不许隐匿。”清代小说家俞万春等文人也说“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还写了一部《荡寇志》与《水浒传》对抗,妄图抵消《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时代进步,诲盗说基本上销声匿迹了。没想到,这几年沉渣泛起,竟然有人又倡诲盗说。
明代后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提出“忠义”说。李贽的这篇序第一次把《水浒传》中的“强人”与“忠义”联系起来,把《水浒传》的思想性质抬高到儒家伦理价值的高度。李贽的观点影响很大,赞成他意见的不少。如余象斗认为水浒英雄“有为国之忠,有济民之义”。(明万历双峰堂刊本《水浒志传评林》卷首《题水浒传叙》,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本,1991年。)
新中国成立后,《水浒传》被称为“农民革命的伟大史诗”,这种观点长期居于主流的支配地位。近来颇受质疑,主要是认为书里没几个农民,没有反映农村生活,没有提出土地要求。但是《水浒传》深刻地反映了义军从分散、自发的反抗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的历史进程。“蓼儿洼内,前后摆数千只战舰艨艟;水浒寨中,左右列百个英雄好汉。搅扰得道君皇帝,盘龙椅上魂惊,丹凤楼中胆裂”。如果还不算农民起义,那历史上还有农民起义吗?所以,农民起义说也有其合理性。
市民说认为小说描写的不是广大农村而是一个市井社会。英雄人物,没有农民的气质,而具有江湖豪侠的品格。宣扬的是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人们把《水浒传》看作我国长篇侠义小说的开山祖,是有道理的。
再看“忠奸斗争”说。施耐庵等人是封建社会里的进步文人,他们并不理解也不赞成农民起义,而是看作是“善与恶”“义与不义”“忠与奸”的斗争。因此,小说中忠奸斗争贯穿了全书。
忠义说、农民起义说、市民说、忠奸斗争说等等,这几种观点都包含着合理的成分,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小说丰富复杂的思想。但忠义思想是主调,是以忠义为基调的合奏曲。因此,它的书名是《忠义水浒传》。
作品写一群“大力大贤”的人,宋江是中心人物,也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和创作意图的形象。他“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即使走投无路,只好上梁山,也“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
《水浒传》的时代价值
现在,我们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全新时代,还有必要读《水浒传》吗?我认为,和阅读其他经典名著一样,是十分必要的。
《水浒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封建专制社会,展示了一个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市井社会,看到奋起反抗的英雄,也看到忍辱失语的小人物,这加深了我们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它表现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阳刚之美,豪放美、粗犷美;它没有丝毫的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直的阳刚之美和气势。这种美的形态是从宏伟的力量、崇高的精神显现出来的,它引起人们十分强烈的情感:或能促人奋发昂扬,或能迫人扼腕悲愤,或能令人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或能教人刚毅沉郁、壮怀激烈。(参看宁宗一《浅谈,〈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刊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1期。)《水浒传》的阳刚之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
《水浒传》有批判性阅读的价值。《水浒传》的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有很多不合拍的地方,比如歧视甚至污蔑女性,开黑店、滥杀等暴行,这都是与我们时代的认识有很大差别,应该理性地判断、甄别。同时,恰恰是这些从农耕时代遗留下的种种“不文明”,让我们看到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艺术描写上也有不足之处,如英雄上山后性格就没有发展了。再如,一百零八人,上梁山可分三类,即奔上梁山、逼上梁山和拖上梁山,拖上梁山这一部分人物性格便写得不够鲜明。这些问题,都值得去思考、去辨析,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不能用现代人的道德观念代替审美评价。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一文中说: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木商只想树能做什么用,值几多少钱。植物学家只是想松树是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48-449页。)
这里讲的是真善美的三元论,不是一元论,虽然真、善、美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善和客观的真的。读者阅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是以审美的感受为标准,而不是用科学和道德的标准来接受和衡量的。
有人认为鲁达拳打镇关西不合法,武松徒手打死老虎不可信,李逵野蛮不讲理。但是,鲁达这三拳打在鼻、眼、太阳穴三处,以味、色、声来形容,不但非常生动、贴切,充满生活气息,而且洋溢着乐观、幽默的情趣。把一场暴力冲突,变成了一幕喜剧。难怪容与堂的眉批是:“好文章,好文章,令人手舞足蹈。”袁无涯本的眉批说:“庄子写风,枚生写涛,此写老拳,皆文字中绝妙画手。”(明袁无涯刊本《忠义水浒全传》百二十回本,第三回。)读者在欣赏这篇奇文时,不但感到“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在世上,不曾为人出力”(金圣叹评语),而且眉飞色舞,拍案叫绝。武松打虎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说书场、戏曲舞台上都是最受欢迎的节目。李逵迟至三十八回才出场,金圣叹说:“李大哥来何迟也,真令读者盼杀也,想杀也。”容与堂评:“李大哥一派天机,妙人、趣人,真不食烟火人也!”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国的文学瑰宝——《水浒传》也被翻译成数十个国家的文字,传遍世界。日本著名学者盐谷温在《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说《水浒传》:“结构的雄大,文字的刚健,人物描写的精细,不独为中国小说之冠冕,且足以雄飞于世界的文坛。”
▲齐裕焜教授部分学术著作
▲齐裕焜教授部分学术著作
原文刊登于2023年2月27日《 人民政协报 》第 11 版讲坛举报/反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