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人类消失的电影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编者按】 1972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科学家研究人类文明崩溃的风险。 他们得出结论: 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工业文明将在 21 世纪的某个时候崩溃。
50年后,新冠降临。世界上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结合新的数据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个著名的崩溃预言进行了新的研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预言变得越来越接近实现:如果全球文明继续按照现有的轨迹一切照旧,未来十年就将走向经济增长的最终衰退 —— 最坏的情况是,可能在 2040 年左右引发社会崩溃 。
人类,只剩下10-20年的时间了。
2040年,一场人类历史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粮食生产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急剧倒退,社会秩序随之崩塌,人类文明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新纪元,这不是好莱坞科幻电影里的末日场景,而是最新数据模拟出的人类未来最可能的发展结果。
时间拉回到54年前,也就是1967年,曾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长期工作的意大利实业家和慈善家奥雷利奥·佩西(Aurelio Peccei)与时任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学事务总干事的亚历山大·金(Alexander King)在一次偶然的场合相遇并交流了对全球性问题的看法,他们决定召开一次会议,以研究如何着手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探讨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1968年 4月,在阿涅尔利基金会的资助下,他们从欧洲10个国家中挑选了大约30名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计划专家,在罗马林奇科学院召开了会议,探讨什么是全球性问题和如何开展全球性问题研究。会后组建了一个“持续委员会”,以便与观点相同的人保持联系,并以“罗马俱乐部”作为委员会及其联络网的名称。
罗马俱乐部对资本主义“增长极限”和社会大崩塌的预言
几乎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杰伊·佛瑞斯特(Jay Forrester)正在对“人类的困境”展开研究:经济持续增长对人口增长、农业生产、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工业产出和污染产生的影响。他向罗马俱乐部提出要约,以利用其动态模型来解决全球性问题。两周后,一群俱乐部成员拜访了麻省理工学院,并确信该模型可以用于解决俱乐部感兴趣的全球性问题。
1972年,一部总结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成果的书《增长的极限》出版,该书对2100年前地球上人口和物质生产增长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探究并得出结论: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不仅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还要不断满足自己的贪欲,对经济增长有着几乎偏执的追求,如果目前的增长趋势继续保持不变,地球将在未来一百年内达到增长极限,资本主义社会将面临崩溃。大名鼎鼎的“增长极限”理论横空出世了。
为了得出“增长极限”这个结论,杰伊和他的项目团队构建了13个计算机模拟场景,在所有这些情景中,人均工业产值等主要全球增长指标均在 2015 年至 2050 年间停止增长并开始下降。
首先,人口和经济的爆炸式增长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压力,降低了它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其次,消费的增长迫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效率是我们想要的产出与生产它所需的投入之间的比率。提高效率意味着每单位产出消耗更少的投入。就其本身而言,更高的效率当然是好的。然而,提高效率不可避免地会降低抗逆力。
抗逆力是指当投入出现中断时产出不会遭受严重的、持久性破坏的能力。
人们都想投入越来越少,产出越来越多,生产变得越有效率越好。然而,巨大的技术进步无法改变人类消耗资源的事实,高效率的生产只能放慢资源被消耗的速度。
所以,杰伊和他的项目团队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人口增长放慢,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经济活动的放缓甚至0增长,这些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减少人类不断提高效率的压力,并为提高抗逆力留下更多的空间。
然而,“增长极限”理论一经推出就招来非议,外界批评罗马俱乐部具有极端马尔萨斯主义和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是欧洲权力精英和美洲盎格鲁精英的联盟。更多的批评指责该俱乐部发表警告的动机是其左倾政治日程,而非科学事实。阴谋理论家有时把该俱乐部与一些国际阴谋联系到一起,比如“新世界秩序”。尽管如此,该理论对各国的政策趋势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人口和环保政策方面。
1978年,中国火箭专家宋健在赫尔辛基出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大会期间与荷兰教授奥尔斯德探讨控制理论时第一次接触到《增长的极限》。宋健对该书使用的数学推算模式深感兴趣,因为他看到用来推算弹道导弹的数学模式同样可以用来推算人口增长。
回国后,宋健开始推销《增长的极限》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悲观的预言,并要求必须采取行动来减缓中国出生率的增长。1979年底,宋健终于说服了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由时任中国卫生部长的钱信忠将军把宋健的观点付诸实践,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实施,为此,钱信忠将军还在1983年获颁联合国“世界人口奖”。
最新数据和研究显示预言即将成为现实
《增长的极限》问世四十九年后,咨询公司毕马威(KPMG)的可持续发展和动态系统分析研究员盖亚·赫林顿(Gaya Herrington)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再次将目光聚焦到罗马俱乐部的预言,新的数据似乎证明了其预见性。
为了验证麻省理工学院的“增长极限”学说,赫林顿的新研究分析了 10 项关键变量的数据,即人口、生育率、死亡率、工业产出、食品生产、服务、不可再生资源、持续污染、人类福利和生态足迹。研究发现未来二十年可能出现两种情景:“BAU2”(一切照旧)和“CT”(综合技术)。
BAU2 和CT
情景显示,从现在起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增长将停止,”赫林顿在她的研究中写道。“因此,这两种情景都表明,继续一切照旧,即追求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空前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在BAU2情景下,工业资本、农业产出和福利水平都将在本世纪内出现崩溃。”当然,崩溃“并不意味着人类将不复存在”,而是“经济和工业增长将停止,然后下降,这将损害粮食生产和生活水平……就时间而言,BAU2情景显示将在
2040 年左右出现崩溃。”
而在CT 情景中,经济衰退也会在未来十年出现,并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后果,但这不会导致社会崩溃。在最理想的CT情景中,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技术创新以及对公共卫生和教育等社会福利的广泛投资,经济增长的下降幅度最小。
所以,虽然两种情景都预言未来10年经济增长将触及“天花板”,但比较看来,“一切照旧”的模式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崩溃,而将科学技术与良好治理结合的“综合技术”模式则能实现经济增长的软着陆,人类文明仍能延续发展。
赫林顿警告说:“不幸的是,这两种情景目前没有一个更占上风,这表明未来仍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技术进步和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资不仅可以避免崩溃的风险,而且可以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达到新的稳定平衡,延续人类文明,这应当是我们在未来二十年努力改变的方向。
从疫情中涅槃重生
随着世界经济正从疫情中反弹,毕马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即试图简单地恢复到疫情前的“常态”可行吗?我们是否会错过自我革新的绝佳机遇?
英國社会人类学家梅利莎·利奇(Melissa Leach)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转型》论文中指出,COVID-19疫情打破了传统的发展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现在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促进经济增长、市场自由化、全球化、碳排放密集型产业亦或是计划经济的模式,COVID-19 危机揭示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及其所嵌入的更广泛的资本主义结构的局限性。
英国塞萨斯大学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海莉·麦格雷戈 (Hayley
MacGregor)说:“拜登推出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二战后使用的凯恩斯式刺激来鼓励投资并使经济重回正轨。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当时采取的救市措施重组了全球银行体系,华尔街继续歌舞升平。然而,同时也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并为后来的政治危机埋下了伏笔”。显然,拜登政府不应再侧重标准化的基础设施投资修复现有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否则美国又会错过一次重要的转型机会。
美国必须重新思考经济中的“价值”和“目的”,需要考虑经济转变的方向。“增长”是唯一的目标吗?还是存在其他对人类福祉更重要的价值,例如公平或可持续性?普渡大学教授蒂蒂·巴塔查里亞(Tithi Bhattacharya)在接受美国知名劳工记者萨拉·贾菲(Sarah L.
Jaffe)采访时说:“社会再生产的关键意味着创造生活而不是创造利润,凸显出社会福利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与其恢复到用狭隘的 GDP
衡量的高碳经济,不如趁机提出多种替代方案。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协商社会治理的“限度”,以及如何将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底线(包括诸如普遍基本收入之类的机制)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结合起来。合作、再生和循环,而不是无节制开采和扩张,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这意味着摒弃对发展无节制的贪欲,并采用更加关怀、包容、愉快的发展方式。社会保障、可维持生计的基本收入、子女教育、全民医疗保健,甚至4天工作制等“社会基础设施”或“软基础设施”应当成为西方国家下一步关注的核心议题。
虽然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人类并未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但我们仍然保持乐观。COVID-19 疫情的广度和深度,或许意味着这一次我们会觉悟,正视不断导致危机、产生不平等的传统资本主义发展结构。当然,共和党会抵制,归根到底需要我们做出政治选择,需要民主斗争和动员。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深度
预言正在实现 文明走向崩溃 人类只剩20年》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意大利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国际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语(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语四字词语)?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特稿|全球人口下降“海啸”将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澎湃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语(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语四字词语)1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刘栋
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的人类是否将变得越来越少?
这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数十年来,人们一直被灌输着“人口爆炸”的理论——不断膨胀的人口将消耗完地球的资源。联合国2015年的报告预测:2023年世界人口将冲破80亿大关,到21世纪末将达到峰值110亿,之后才开始下降。
然而,人口的“峰值”和“下降”都可能比预期的更早到来。
从东亚到欧洲、从美国到巴西,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新生儿数量大幅下滑的现象——美国人口增长率80年来最低,韩国则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人口学家意识到:未来的30年将出现本世纪的重大决定性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决定性事件),那就是全球人口总量开始下降。而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且我们这一代人有生之年就将见到这一拐点。
正因如此,实际上我们要面临的挑战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人口萧条——种群无情“败落”下去,它跨越了人种、民族、文化、地域,是 “人类”物种的一个大趋势。
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全球人口下降的趋势是否属实?若是如此,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人类社会会发生怎样根本性的变化?这又意味着什么?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了欧美亚多国已研究该问题数十年的人口专家、求教亲自考察多国实况的民调专家、翻阅权威科学研究报告,试图向读者展现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求证结果。
许多人或许认为,人口减少是一件好事。然而,答案可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人口减少的影响极为复杂而深刻,是一个会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今天出生的儿童将在成年时遭遇人口下降的全面冲击。专家告诉我们,那时的他们不一定更易找工作或变得更富裕,他们将生活在一个慢慢变老的城市化世界中,乡村和地方将日趋凋敝直至消失,世界的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人口减少就像是地平线上已可以望见的海啸,转眼就将冲到我们眼前。”一位人口专家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全球将面临人口结构巨变
“空荡荡的地球”太夸张吗?
人们觉得全球人口下降的消息令人震惊这一点其实并不奇怪。
“要人们认识到人口减少的趋势很困难,因为所有的舆论都仍在强调人口爆炸的理论,就连《复仇者联盟》电影中的灭霸都认为要消灭宇宙中一半的人口来恢复自然的平衡。”全球最大的调研公司之一益普索(Ipsos)公共事务CEO 达雷尔·布里克(Darrell Bricker)对澎湃新闻说。
早在两百多年前,英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就曾预言,由于人口的增长快于食物供给的增加,人类将面临“人口爆炸”的灾难。在他的那个时代,地球人口首次达到了10亿。一个世纪后,全球人口达到了20亿。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一度被许多国家所接纳。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保罗·R·埃里希教授还在畅销书《人口炸弹》中预测,人口过剩将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引发全球饥荒,并主张立即采取行动限制人口增长。
今天,全世界人口已达到78亿。然而,如今大部分人都比马尔萨斯时代的英格兰穷人更长寿、更健康。事实证明,马尔萨斯忽视了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作用。
2015年,联合国预测,地球人口总量将在今后三十年里增加20亿,2050年将达到97亿,并在2100年达到110亿的峰值,随后再开始下降。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口统计学家认为,联合国的数字高估得太多了。他们认为,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地球的人口将在2040-206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点达到90亿上下的峰值,接着便开始减少。到21世纪末,全球人口或将回到现在的人口数量,并稳步走低。
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的生育率都在暴跌,而且进展的速度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快得多。这种现象被人口学家形容为“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全球性变化之一”。
去年7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发表了题为“2017年至2100年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和人口情景的预测”,他们分析称到2100年,全球人口将达88亿,这比联合国目前的预测少了20亿,而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会重新塑造人类社会和全球格局。
柳叶刀研究预测2017-2100年间,这些国家人口变化
研究称,到本世纪末,除非有大量移民涌入,全球195个国家中有183个将跌破保持人口水平的替代率临界值,包括中国、日本、泰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波兰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人口将减少一半。
2019年,布里克和加拿大《环球邮报》的资深记者、专栏作家约翰·伊比森(John Ibbitson)在花了三年时间环游全世界后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到2050年前后,或者更早,人类将迎来全球人口拐点。
“未来人口下降趋势几乎是不可遏制的。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下降已经是进行时。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急剧缩水的地球村。”布里克对澎湃新闻说。布里克早年毕业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是社会调研以及政治选举预测领域的专家,曾作为公众意见研究总监服务于加拿大总理办公室。
布里克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最早开始于自己过去数十年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世界各地的人们告诉我和传统人口爆炸理论相反的事实,我心中一直在问,这是真的吗
?”足足三年时间里,布里克和他的同伴利用工作出差间隙调查,足迹遍及六大洲的多座城市:布鲁塞尔、首尔、内罗毕、圣保罗、孟买、北京、堪培拉和维也纳等地。他们与当地政府官员、大学校园、研究机构和贫民窟里形形色色的年轻人进行了深度交流,其研究成果最后汇成了一本名字令人打冷颤的书——《空荡荡的地球》(Empty Planet)。
在布里克看来,人口萎缩趋势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要远比气候变化更加确定,也更加深远。“在未来一两百年里,虽然环保努力可否拯救亚马孙雨林不得而知,但巴西人口的大幅减少则是确定无疑的。”他说。
全球人口减少的征兆最早从欧洲开始。
布里克指出,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者注意到了欧洲正在进行的两场并行的变革:人口结构变化和世俗化潮流。他们最初认为那是欧洲特定情况下的特定产物。然而,事情很快变得明朗了——欧洲只是一股更宏大的全球潮流的先锋,这股潮流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引发了众多变化。
上世纪50年代,欧洲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生育的子女数量,简称TFR)处在“婴儿潮”水平(baby boom,指1945年二战结束至196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的生育率的大幅升高):平均每位妇女至少有3.0个孩子。
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数字急剧下降。到198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的总和生育率跌至前所未有的1.3,甚至更低。今天,一个典型欧洲国家总和生育率大约在1.7到1.8之间:大致与美国相当。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人口学的观点,2.1左右的TFR在人口学中被称为更替水平生育率,意思是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个子女以实现对自身的替代,就是人口简单再生产。倘若一对夫妇平均生育不足2个孩子,就是人口减缩再生产,总人口则会不断减少。
法国今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正在经历45年以来的人口出生最低谷,2020年总共出生人口约为73.5万人,比上一年下滑了7%。去年,法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妇女平均1.84个孩子,而2019年为1.86个。
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同样经历了生育低潮。上个月,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估计,新冠疫情及其伴随的经济衰退将会使得2021年美国新生婴儿数大幅减少30万至50万,产生所谓的“生育低谷”(Baby Bust)。
美国的生育率于2018年下跌到历史新低:总和生育率仅1.7,已经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
这一趋势在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印证,上述地方生育率和新生儿人数连年走低。
今年3月,韩国首尔市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首尔市人口数量32年来首次跌破1000万。2020年,韩国首次录得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这意味着韩国人口已达到峰值,开始下降。有学者称,韩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
类似的情况在邻国日本已经发生多年,并不断恶化。说到今天日本的人口情况时,人们经常会使用“灾难性”来描述。2010年,日本人口达到峰值1.28亿。仅仅5年后,这个数字就跌到1.27亿,5年时间日本就失去了近百万人口。
2020年,日本出生人口为84.8万人,降至历史最低。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日本的怀孕人数与2019年相比也有所减少,预计2021年日本的出生人口将跌破80万人,再次创下新低。
然而最让布里克最感到意外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现。
今天,在中国或印度出生(或者没出生)的孩子,将塑造全局人口格局的未来。由于全球超1/3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两个国家,故这两个国家的新生儿将成为世界未来人口的重要基准。但是,中国和印度发出的信号表明,两国的人口很快就会达到增长的巅峰,接着就会跟全球的其余地区一样,进入人口增长迟滞的状态。
2020年12月,中国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就撰文表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尽管疫情对中国经济生活的影响远弱于其他国家,但这仍未改变中国出生率不足的问题。
上述《柳叶刀》报告对中国的分析和预测称,中国的人口将在四年内达到14亿的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到2100年将减至7.32亿。
2018年在印度调查期间,许多地方人口统计学家和政府官员们反反复复地对布里克说,他们怀疑印度的生育率已降至2.1以下。“假使如此,那么印度的情况就比联合国预测早了10年。它的人口也不太可能在2060年超过15亿,而且,还将在2100年跌落到12亿。”布里克说。
目前印度约半数的邦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2.1,包括旁遮普(Punjab)、西孟加拉(West Bengal)在内的人口大邦,其生育率已经低于丹麦的水平。
此外,最惊人的生育率下跌发生在一些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如伊朗。1982年,伊朗的总和生育率大约为每个妇女生育6.5个孩子,但是今天这个数字在1.7以下,低于丹麦。如突尼斯和摩洛哥等北非国家的生育率也同样下降。
不过,全球生育率的变化并不处处同步:北半球的下跌趋势已明显,而南半球尚有最后几个仍在快速增长的国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但布里克预测称,他们很快也将迎来下降。
布里克表示,倘若以肯尼亚为代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可得到长足发展,和其他大洲的国家走上同一条全球化的发展之路——城市化,且妇女接受教育,那么生育率的降低将不可避免。
南美的巴西是另外一个让布里克吃惊的例子:这个人口数量排名全球第5的国家,本应是“一口人口增长的高压锅”,但它居然不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每名妇女生育6个孩子的典型发展中国家水平,一路走低,到2000年前后达到2.1的临界线,并进一步下降到今天的1.65左右。即使不再继续下降,到21世纪末,巴西人口也将从目前的2.1亿减少至1.4亿。
这不仅仅是在巴西发生的现象——西半球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都在迅速下降。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平均生育率为5.9。今天仅为2.1,刚好达到替代率。在这一地区的38个国家中,有17个国家的生育率约等于或低于替代率。该地区人口第二大国墨西哥如今也在步巴西的后尘,其生育率为2.3,而且还在不断下降。
人口为何减少?
为什么人类会越来越少?
按照人口学理论,在没有外来迁移人口补充的条件下,假使一个地区的人口生育率水平长期维持在更替水平以下,那在人口正增长惯性彻底消除后,该地区人口必然负增长,人口结构也必然老龄化。
布里克认为,马尔萨斯的爆炸性人口增长理论并未在现实中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城市化的进展和女性权利意识的提高。
“几乎在所有国家,城市化都是生育率降低最重要的因素。”布里克说。
城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生育经济学的账本,它把孩子从农业时代的“资产”变成了“负债”,养育孩子的成本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城市化往往赋予了女性更多的权利,她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更加自主,有更多避孕措施可供选择。同时,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对婚姻和育儿有着重大影响的家族和宗教的权威影响在下降。
布里克举了一个上述各种因素均发挥影响的例子:菲律宾,这个深受天主教传统影响的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1960年时农村人口(1900万)是城市人口的两倍(800万)。今天,菲律宾的农村和城市人口大致相当,到2030 年,城市人口将占到65%。
与此同时,1965年菲律宾的生育率为7,如今是3,并以每5年降低0.5的速度迅速下降。菲律宾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不单单发达国家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生育率持续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亦同样如此,而且用不了多久这些国家也将步发达国家的后尘。
从内罗毕到首尔、从圣保罗到新德里,布里克在与许多年轻人的交谈中发现,即使结婚也不愿意生孩子或者只想要1到2两个孩子的小规模家庭的想法已经非常普遍。
现年65岁的欧洲人口学家,维也纳经济与商业大学的人口学家沃尔夫冈·鲁茨(Wolfgang Lutz) 头发灰白,略微谢顶,出生于1956年的他在美国接受教育,是个典型的“婴儿潮”一代。
鲁茨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一些人口统计学家认为,联合国预测之所以不准确,在于未将发展中国家因为城市化而实现的教育进步纳入未来人口预测的考量。他和同事们修正这些因素后预测,全球人口到21世纪中叶将趋于稳定,接着就开始下降。鲁茨相信,早至2060 年,全球人口就会萎缩。
联合国的预测和部分人口专家认为的第二种可能
鲁茨认为,生育率的下降,首先在1900年前后的欧洲发生,背后最重要的推手是因为教育的普及,而之后的东亚在1960、70年代也重复了这一过程。
“一言以蔽之,大脑是最重要的生育器官。一旦女性进入社会,接受教育,有了事业,她就会想要拥有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家庭或者不生孩子。”鲁茨对澎湃新闻解释说,“这件事开了头就没有回头路。一旦只生一两个孩子的做法成为常态,就不会再轻易变化。夫妻也不再认为生孩子是自己必须承担的义务。”
更重要的是,生育率的下降导致的人口减少几乎是不可逆转。一旦一个国家和地区进入这种状态,它几乎不可能停下来——因为每一年育龄女性的人数都会比前一年更少。而更难以逆转的是伴随着低生育率而来的心态变化,人口学家将这种心态称为“低生育陷阱”。该理论认为,假使一个社会有一代人以上的生育率都低于1.5,那么这一比率就会成为新常态,而这是一种几乎无法改变的常态。
鲁茨进一步指出,新冠疫情中的经济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由于疫情导致的巨大不确定性,人们在考虑是否要生孩子时,会先考虑会否失业或财务可否保持稳定。因此,人们可能比从前更加可能放弃生孩子的愿望,“推迟要孩子”有可能成为“放弃要孩子”。
人口减少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韩国的未来没有任何希望。”48岁的首尔国立大学人口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车永泰(Youngtae Cho)对澎湃新闻说。
这一判断听上去让人难以理解。2020年,拥有5100万人口的韩国GDP全球排名第九,人均GDP排名第39,首都首尔是亚洲最发达和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然而,在车永泰的眼中,韩国的未来已然“注定黯淡”。他用两组图表向澎湃新闻形象地解释了韩国人口的严峻现状和未来。
1992-2061年韩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1973年)韩国有100万婴儿出生。1991年,这一数字降到70万,2002年降到48万,2016年降到36万,而去年2020年,只有不到28万人出生。”车永泰说,“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人想到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人口下降如此之剧烈。”
事实上,韩国已然连续好几年成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仅为0.84)。2020年,韩国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死亡人口首次超过新生人口。从今年开始,韩国人口每一年都将减少5万人。车永泰预计,10年后,韩国人口会开始剧烈下降,到本世纪末韩国人口将缩减到1700万(其中1400万集中在首尔地区)。
2100年韩国人口将仅剩1700万
“这就像是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一切都随之逐渐消失。”车永泰指着示意韩国人口演变的图表说。
决定一个国家人口多少的只有两个因素:死亡人数和出生人数。今天的人口已经决定了未来死亡的人数,唯一的变量是出生的人数,而全世界没有一个陷入低生育率的国家可成功扭转出生人数的减少。因而用车永泰的话来说,韩国人口未来减少的轨迹已经“被决定了”。
韩国政府奖励鼓励生育孩子
剧烈缩减的人口对韩国未来会带来哪些影响?
30年后,韩国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天车永泰所生活的社会是基于5000万韩国人口的市场需求,而未来大大缩小的人口意味着对于许多专业技能的需求将缩小。目前韩国社会令人羡慕的律师、公务员、会计师、医生等专业技术岗位都会遇到求职挑战。
“比如说大学,未来除了首尔以外的地方大学将招不到足够的新生入学(事实上这已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大学规模缩小、教职员工薪酬减少甚至裁员。”车永泰说,“现在我的学生们未来若想要继续做教授,将会更加的困难。”
在车永泰看来,人口减少的“海啸”已然形成,这一结果已经无法改变。目前唯一可做的是在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窗口里做准备。
布里克认为,“虽然人口下降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但它是一件大事。”
“当今天出生的孩子步入中年时,他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可能会发现,地球变得更加城市化、犯罪率更低、环境更健康,但有更多的老年人。尽管他寻找工作或许不难,但收入很难维持生计,因为为了支付所有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养老费用,税收将吃掉他的大部分薪水。学校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多,因为孩子不多了。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慢慢变老的城市化世界中,乡村和地方将日趋凋敝直至消失。”布里克这样描述着未来。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新生人口的减少意味着社会面临劳动力减少以及消费减少的风险。同时,随着年轻人的减少,富有创造力的思想也会减少。
这种假想并非完全不可能。30年来,日本的经济基本停滞不前,部分原因是日益老龄化的人口消费越来越少,随之导致需求也越来越少 ,这与工作人口的减少一样,是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最大原因之一。
不过,人口减少也不只有负面的影响。“对于环境来说这是好事。人口减少会减少碳排放,同时更少的森林会被改造成农地。”布里克补充道。
眼下,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积极进行“干预”。布里克和车永泰总结了两类主要措施:福利政策鼓励夫妇多生孩子;或者借力移民来补偿人口。
对于前者,许多国家曾尝试过如增加产假和陪产假、免费的育儿服务、额外的补贴福利等刺激育龄夫妇生孩子。然而,欧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例子都表明,这样的做法代价是昂贵的,并且收效甚微。
“尚未有一个国家成功地将生育率恢复到维持人口数量所需的更替水平(2.1),更不用说在经济衰退期间(例如遇到疫情)生育率时常下降。而且,对于政府来说,说服夫妇养育一个他们原本不乐意生的孩子,也存在道德上的 争议。 ”布里克说。
对于后者,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正是依靠着长期以来的外来移民增加他们的人口,补偿下降的生育率。然而,假使一个国家没有接纳多元文化的精神,那这样的做法只会引来灾难。更重要的是,一旦几乎所有国家的人口都在下降的时候,这就不再是解决的办法。
车永泰也认为,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引入国际移民非常困难,例如东亚国家传统上就很难接受其他民族的移民。
车永泰的建议是:对政府而言,应该尽快采取政策减轻人口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去适应新的社会人口结构,比如延迟退休和尽快制定扶持乡村地区发展的政策。“不过,光延迟退休就不简单,这要涉及到薪酬改革、晋升制度改革等,而且通常来说,随着年龄增大,人们的劳动力水平也会下降。”他说。
对个人来说,要尽快制定计划,比如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学生们,车永泰建议他们早做计划,在缩小的韩国国内市场面前,未来的他们应当努力培养自己可以在国外的市场上寻找工作的能力。
“一些人认为,人口减少对环境好,所以是个好消息;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是,人口减少对每个人的影响将是不同的,要达成共识是极为困难的。但是若不能达成共识,人口减少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无法忽视它,因为等你意识到严重性的时候再反应,就已经太晚了。”车永泰说。
责任编辑:胡甄卿
校对:丁晓
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语(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语四字词语)2
高三语文知识竞赛
时间:60分钟 总分:共100分
一、(100分,每题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 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街,到地铁卖热狗去了,何况他这个半路出家的?
B、长期以来,杀虫剂、除草剂、增效剂等各种农药所导致的污染,严重侵害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
C、在外打拼数十年后,他回到家乡,用省吃俭用的结余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拳拳爱心。
D、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好观众。
C、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5、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国人民
;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C、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6、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C、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D、“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B、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B、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C、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C 、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C、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D、“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C、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D、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 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13、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 )、深( )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 )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萃 孚fóu 佳 恪gé B、粹 负fú 佳 恪kè
C、萃 孚fú 嘉 恪kè D、粹 负fù 嘉 恪gé
14、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第13题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A.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C、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D.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挂甲寺地区民间文化 ,群众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②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 ,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③翻阅这些资料,一位爱国华侨的情怀 ,记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跨越60年的历史画卷。
A.异彩纷呈 异曲同工 如在目前 B.源远流长 异曲同工 跃然纸上
C.源远流长 各有千秋 如在目前 D.异彩纷呈 各有千秋 跃然纸上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种一家独大的银行卡市场垄断经营局面,不仅削弱了人民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清算功能,而且将外资银行卡组织挡在大门之外,给民众带来许多不便。
B.论坛主题覆盖电影发行、创作、制作、营销等各个环节,每一场交流都清晰地描摹出中国电影的时代模样,串起了中国电影的当代纪实。
C.面对海量潮涌的案件、纷繁复杂的工作,金山区人民法院读书平台“悦读之旅”,培养干警高尚的精神追求,孕育博雅的生活情趣。
D.学校率先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于是,语文课有了小小新闻发布会,英语课有了单词接龙、歌曲联唱,数学课做口算竞答、思维体操。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有句老话叫“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 ,对于演员的自身素养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是门讲究“规矩”的行业, ,它的舞台魅力真的会让人无法抗拒。一个演员演一千场戏,这一千场绝对不会完全一样。 。京剧不仅对演员有要求,对观众也有要求, , ,不懂演员表演应该关注的重点在哪,那真是无法体会京剧的“美”了。
①这也正是舞台戏的难点所在
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鉴别能力
③说的就是戏曲必须是懂行的、了解的人才能欣赏出其中的奥妙
④如果不懂京剧的精妙所在
⑤京剧是从头到脚训练的艺术
⑥这种严格的艺术形式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修养
A.③⑤⑥①②④ B.①⑥③⑤④②
C.①⑤③⑥②④ D.③⑤②④⑥①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高档会所、公馆餐饮与下里巴人的“三大炮”“酸辣粉”接踵比肩。
B.台风重创福建,不只造成道路多处坍塌、河川溃堤,同时还造成多栋大楼地下室淹水,上千辆轿车、机车泡水,付之一炬。
C.卖票的人告诉他们说,这和普通戏院不同,不买票就不能看戏。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
D.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用心”地挑剔鲁迅的人格缺点和文章的瑕疵,以至放大和揣测,这或许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这个从“11·11”所谓“光棍节”衍生出来的“节日”是民间自封的,但它恐怕是中国近年来“最成功”的节日。它把中国最草根、也最“土豪”的事物纠集在一起,创造出最高大上的互联网商业奇迹。
B.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C.2014年年初,著名学者汪晖发表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文,随后便引来了一位近代史研究者的不满,甚至写道“文学训练出身的汪晖近年一直在跨界游走”这样的雷人之语。
D.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允许实行普遍二孩政策的原因,主要由于人口老龄化所致。这是中央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 ; 。 。 ;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 B.③⑥①④⑤② C.①④③②⑥⑤ D.⑤③④②⑥①
21.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梦的文化维度是文明进步,文化繁荣。 。 , ; , ;也需要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形态,满足民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①它的提升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融碰撞
②传承优秀璀璨的中国文化
③文明程度是国家的软实力
④还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⑤吸纳一切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A.①⑤②④③ B.③①⑤④② C.①④⑤②③ D.①⑤③④②
22. “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3分)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吹萤火到满园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摇竹影到幽斋
23.下面一段文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购书中心开门十分钟不到,上百本莫言作品存货被一扫而空。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获诺奖之前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无人问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我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大家该干嘛就干嘛。”
A.洛阳纸贵 B.美轮美奂 C.无人问津 D.不以为意
2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 )(3分)
① “古有刘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 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 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2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今年的《网购商品监测报告》显示,在92件抽样商品中,38件商品存在着假冒伪劣、无质量认证和非授权正规渠道销售,被认定为“非正品”。
B.上周六,我市文化馆启动了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今年春季班的现场报名工作,14个班次的500余个学员名额在半天内被市民一抢而空。
C.出租车是城市流动的名片,这要求出租车司机要具备相关的从业资格、过硬的驾驶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热情的服务态度才能够胜任。
D.参加完为期一周的中学生排球联赛,他发现自己的功课已经落下了一大截,为了赶上大家的学习进度,他在假期里强迫自己做了一周的作业。
答案:
1、【答案】A
【解析】穿靴戴帽: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例行的政治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 B、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目的相反”错,只是不统一。C、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此处用错对象,不能形容物品。D、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处用错对象。
2、【答案】C
【解析】A 项,“何况”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B项,“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C 项,“结余”指结算后余下的,如“他工资不多,但每月都有结余”。“节余”指因节约而剩下的钱财。句中明确表明是“省吃俭用”,所以,应该用“节余”,而不是“结余”。 D 项,“蔚然成风”指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用在此处正确。
3、【答案】A
【解析】 A项“高山仰止”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B项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不能用来形容人的形体。 C项“以邻为壑”意为拿邻国当成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属于不合语境。
D项“倾巢而出”全部的鸟都从窝里飞了出来。全体出动,多用于贬义。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属于褒贬不当。
4、【答案】D
【解析】: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 C.名不见经传: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D.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应该使用“毋庸置疑”
5、【答案】D
【解析】 坚定不移:非常坚定,毫不动摇。
坚贞不屈:形容有节操、坚定不变,绝不屈服。
百废待兴:各种被废止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
百废俱兴:各种被废止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写成语的题目,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关键注意上下文,第一个空注意前面的“梦想”,“只能用坚定不移”,第二个空后面是“精神”,只能用“自强不息”,第三个空前面是“成立之初”,所以用“百废待兴”,最后一空后面是“困难和挑战”只能用“奋发图强”
6、【答案】 D
【解析】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踟蹰”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据此,第一空只能用“徘徊”。“积聚”指积累。“积淀”指积累沉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第二空形容“智慧”,应用“积淀”。“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根据句意,第三空应用“废寝忘食”。
7、【答案】D
(A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依旧热情不减”的是 “北京市民”。B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C项表意不明,“也不例外”应改成“也无例外”,“也不例外”是自己和他人比,“也无例外”更适用于自己和平时比。还有“也不例外”是指“陪伴在他身旁”,还是指“听他讲述”,还是同时指“这两件事”。))
8、【答案】A
(B 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改为“汽车本身的良好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可在“的状况”前加“良好”。C 项,偷换主语,或成分赘余, 去掉“对”,或去掉“被”,D 项,表意不明。“身患重病”是“工人”还是“女儿” 不明确;“一个工人”还是“一个女儿”还是“一个故事”不明确。)
9、【答案】C
(A、重复累赘,“妇孺”指妇女和儿童,同后面的“孩童”重复;B杂糅,可改为“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或“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D 暗换主语,最后一分句加上“这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10、【答案】D
(A 句式杂糅,“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B、语序颠倒,“首次”与“四川”位置对调,“首次”修饰“针对”而非“四川”,C 搭配不当,“引导”与“顽疾和陋习”搭配不当,改为“整治”。故选D)
11、【答案】B
(A “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C搭配不当,“维护”搭配“合法权益”可以,但是不可以搭配“合理要求”,可改为“满足合理要求”。D中途易辙,去掉“是)
12、【答案】B、
A项中,谓语动词“是”缺少主语,将“实施了”改为“实施的”还原主语即可。C否定不当,“禁止”、“不得以”就是强调“要用”,应删去“不得”;D 成分残缺,“存在……的现象”;)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一看搭配,“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主谓搭配不当;二看语序,按由实到虚的顺序,先“必备的要素”再“精神财富”。
试题分析:本题选料紧扣热点和经典,出自《光明日报:家风乃吾国之民风》,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原文是:“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一题三考,考病句辨析、句式选用和简明连贯。
15、【答案】B
【解析】异彩纷呈:就是形容艳丽缤纷,奇异的光彩让人有美感,和美的体验。异曲同工: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如在目前:就好像在眼前一样。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16、【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不仅削弱了人民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清算功能,而且将外资银行卡组织挡在大门之外”分句语序不当。B “串起”与“纪实”搭配不当,“串起记忆”。 C“案件、纷繁复杂的工作”并列不当。
17、【答案】A 第③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从后文中“对于演员的自身素养……”来看,第⑤句中的“从头到脚训练”扣得最为紧密;第⑥句中的“这种严格的……”是对上句中“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拓展;第①句中的难处是指“一个演员演一千场戏,这一千场绝对不会完全一样”,第②句和第④句是就观众而言。
18.C。A. 接踵比肩:踵:脚后跟。脚跟相接,肩膀相碰。形容人很多,相继不断。不用于餐饮场所。
B. 付之一炬:付:给;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给烧了。与水灾状况不合。
C.不可理喻: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D. 矫枉过正: 矫:纠正,变弯为直。 枉:弯曲。正:直。过正:超过了正常限度。 比喻纠正谬误、错误或偏差做得过了头。(《现代汉语词典》范例:应该纠正浪费的习惯,但是一变而为吝啬,那就是矫枉过正了。)这里没有纠正的意思。
19. A、B.不合逻辑,应改为:这不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C. “写道……之语”搭配不当。
D.句式杂糅,“原因……是……”与“由于……所致”两种结构杂糅。修改:或删掉“的原因”,在“由于”前加上“是”;或将“由于”换为“是”,并删去“所致”
20.B (先写农闲、年时,再写年的特点,最后升华思考)
21.B(3分)
22、D(3分)
23. B(“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这个成语只能用于房屋,不能用于其他事物。)
24、【答案】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义辨析的能力。B项,“绘声绘色”指描绘声音和容貌,多用于说描写或描述得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美妙逼真;“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所以选B。
25、【答案】B
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在“销售”后面加“等问题”。C项,句式杂糅,“这要求……”与”……才能胜任“,可以删去其中一个。D项,表意不明,“一周”既可指“的作业”的天数,还可以指“作业”的数量。
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语(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语四字词语)3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黄柳权20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引述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人口数据及相关说明,指出所谓香港出现“移民潮”的形容并不是很恰当,人口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天发布会上,有记者称,过去一年香港有超过11万居民离开,人口下降1.6%,中央政府是否留意到或者担心香港的“移民潮”问题?
黄柳权表示,他看到了媒体对上述数据的报道,发现其出处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报告。
据报告中详列数据,2022年年中,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29.16万人,其中常住居民为718.19万人,流动居民为10.97万人。从2021年年中到2022年年中,香港移入人口为1.83万人,移出人口为11.32万人;新出生人口为3.51万人,死亡人口为6.16万人。
他指出,香港特区政府没有港人移居外地的直接统计数字。媒体报道的11万人,用了一个大数。从数据来看,香港人口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十年,不包括单程证持有人的香港居民在大部分年份均录得净移出。
黄柳权强调,当前香港已经从由乱到治进入了由治及兴的关键时刻,香港社会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中央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同祖国内地和世界各地展开广泛、紧密的交流合作。
他提到,近期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积极回应社会各界的关注,表示将继续吸引海内外人才落户香港,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流动。相信香港高度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所实行的普通法制度和低税制,中西文化融合的人文环境,特别是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区位优势,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香港施展抱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关于人类消失的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