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称号名片上的称谓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文化学者 谷曙光

梅兰芳先生的世界影响力非常大,在他去世后,海外学者很快提出一个观点,称梅兰芳为“世界艺人”。我觉得这几个字特别好。

泰州是梅兰芳先生的故乡,这是泰州非常荣幸也是值得骄傲的文化名片。“梅兰芳”这个符号对于泰州来说,是个巨大的宝藏。那么,泰州如何更好地做实、做强“梅兰芳”品牌,把这张文化名片擦得更漂亮,是值得泰州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

全国各地的各种艺术节、文化节这一二十年来层出不穷,层次多,种类也多,已逐渐让人视觉疲劳。作为一个喜爱梅兰芳、研究梅兰芳的人,我特别希望泰州的梅兰芳艺术节能有所不同,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热闹,更要做出一些能传诸久远的东西。多想一想,艺术节之后,“后梅兰芳时代”,应该留下什么?这一点比较重要。

梅兰芳的名作是可以和我们中国传统历史上的第一流经典作品相媲美的,而且更具备传承条件。过去,无论是诗歌,还是书画,是印刷出来、画出的来,是静态的物质文化。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有了唱片,还有电影,可以记录人的声音、图像,进入了一种活态的文化,很多梅兰芳的珍贵剧目和表演资料都被录制保存了下来,成为新的传承方式。

泰州有“梅兰芳”这么好的品牌,一定要在梅艺节这方面苦练内功,多想点子。多少年以后,再回望每一届的艺术节,觉得这个艺术节办得太好了,太成功了,已成为“后梅兰芳时代”最值得纪念的事,效果就达到了。

今天,研讨的主题是“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话题。

之前,白燕升老师的“痛说梨园”也引发我特别的感慨,今天,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年轻的优秀演员脱颖而出。

梅兰芳先生1913年到上海演出,一举成名。那一年,他才19岁。现在的年轻演员为什么极少能年少成名?我们当下并不乏优秀的年轻演员,尤其是京津沪地区,泰州也一样,是什么限制了这些演员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梅花奖”得主、昆曲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 柯军

梅兰芳大师是文化界艺术界的灯塔,后世戏曲艺人一直在追赶他的脚步。泰州作为梅大师的故乡,这几年,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越来越爱护文化,越来越推崇文化。

泰州主打水城“慢”生活,但在文化建设上却是快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引领。我个人理解,文化不仅要与时俱进,更应该“超时俱进”,超越这个时代,促进这个时代的发展,这是文化的责任和担当。从这个角度来讲,梅艺节具有文化引领作用。

如何发挥好这种文化引领作用?我觉得,两个方面,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业剧团,二要进行很好的平台建设。

泰州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梅兰芳艺术节,但是至今没有专业的梅兰芳京剧团,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建议泰州市委市政府借助举办梅兰芳艺术节契机,尽快成立专业的梅兰芳京剧团,进行市场化运作,持续擦亮“梅兰芳”这张文化名片。

在平台建设方面,要具备国际视野,可以参照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梅兰芳艺术节做出“国际范儿”,打造全球影响力。同时,在活动设置上推陈出新,比如参考“伶人王中王”节目,举办新四大名旦的擂台赛,邀请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重返竞技场,代表自己的剧种进行展演,尤其是梅兰芳先生的再传弟子们,都可以登台亮相,打造真正的“艺术的盛会”。到时,全国的戏曲名角汇聚泰州,拜谒梅兰芳先生,会大大提升大师故里的知名度。

梅艺节不能只是烟花般的过眼云烟,要留下“根”和“魂”。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建议泰州市委市政府将梅兰芳艺术节列入“十四五”规划中,认真做好艺术节的五年规划,将“梅兰芳”做成全球品牌。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戏曲理论家 刘祯

梅学研究方兴未艾,但梅派传承呼唤领军人物。

现在梅派传人中的很多中青年艺术家,自身条件很好,为什么不能成为领军人物?当然不排除院团机制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演员的文化修养要提高。梅葆玖先生曾说,学习“梅派”,达到“技艺”的高度困难不大,但文化修养欠缺,便达不到思想的高度,难成为领军人物。希望梅派弟子不断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层级。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有思想的演员,他让自己的每一个唱词,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头饰的变化都具有意义,这个意义,和他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塑造的人物都是相关的。我们今天的演员条件都很好,但在投入剧目的创作、演出时,不光要按老师教的去做,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做不到,会成为传承和发展的一大阻碍。

梅兰芳研究这几年在戏剧研究领域比较兴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现在不仅研究梅兰芳艺术,也包括其他方面,比如绘画,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梅兰芳的绘画和表演艺术是相得益彰的。

泰州研究梅兰芳,也希望能跳出艺术的范围,拓展为一种文化的研究,人物的研究。梅兰芳的人品、思想、情操等等,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东西太多太多。梅兰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他使得中国的戏剧艺术和世界戏剧进行对话和交流,数次到国外出访带来的影响是超越艺术本身的。

相信通过我们北京、泰州以及其他各地区对梅兰芳研究的全面展开,深入发掘,系统整理研究,梅兰芳研究还会出现一个新的热潮。

戏曲表演需要“不忘初心”

“国宝级”昆曲艺术家、昆曲第一代继承人 张洵澎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戏曲更需要不忘初心。

从孩童时学戏至今,我心中始终藏着梅兰芳大师的身影,他的人品和艺品对我及后世弟子影响深远。

1958年,我和岳美缇演《游园惊梦》,有幸在后台得到梅大师指点,他跟我说,“杜丽娘的眼睛不能太有神,太有神就是春香,杜丽娘是要那种,含着,里面却有光。尤其到了表现‘雨丝风片’四字,眼神更要半含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微风细雨的情景。”梅大师还做了亲身示范。在梅兰芳大师的演艺生涯中,就将这种闺秀之态贯穿表演始终。而这次点拨让我受益一生。

1960年,我有幸参演梅兰芳与俞振飞合作拍摄的昆曲电影《游园惊梦》,那时的梅大师生命已进入倒数之际,身体已经有些虚弱吃力,可他眼神里的戏仍在。我至今记得,那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日,我们到达北京护国寺1号时,梅大师早就等候在门口,还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吃的,冰糖葫芦、山楂。他一直满面笑容,问我们学哪些戏,非常亲切,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北京的两个多月,我们天天跟梅大师在一起,看他的妆面、动作、表演,跟着学。

梅兰芳大师的艺品和人品在梅葆玖老师身上也能体现,还有我的恩师言慧珠,她是梅兰芳大师的得意弟子,她很好地继承了梅大师的艺术风格和高贵品格,教授给我们,我又教授给我的学生们,希望代代相传。我现在跟我的学生以及各个不同剧种的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梅兰芳大师,尤其是对于胡文阁、史依弘、田慧这些“梅派”传人,我会将我所学所悟的梅派表演技艺倾囊相授。每一个手眼身法步的细节,一点点跟他们“抠戏”。

梅派的表演眼神非常传神,我们昆曲“闺门旦”就需要有这样的眼神,不是直愣愣地表现,一定要收放有神。梅派的台步更是繁花似锦,转身的步子优美迷人。重点是梅派的容妆,经梅大师革新改良后特别漂亮,改掉了男旦的七个贴片,更具有女旦的特色。

梅兰芳大师一生都在扮演青春少女,可以说,梅大师的美是综合的,不局限于某一个细节。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演“梅派”不像梅派,一点没有青春少女的感觉,甚至演成了“骨质疏松”。还有一次,我把梅派的容妆、发饰、头束给学梅派的学生看,他们说,老师,这是什么,我们没见过。我很痛心,也深深感到,“梅派”表演技艺亟须纠错、正统,让梅大师的艺术精髓得以正确地传承。

梅派艺术是一种静水深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梅兰芳全集》作者 傅谨

关于梅兰芳访日演出有很多评论,对他评价最高的是两个戏,一个是《天女散花》,一个是《御碑亭》。曾有日本诗人以“妙绘传神臻通灵”的诗句来赞叹梅兰芳的表演。一些日本艺人还把梅兰芳表演的《御碑亭》搬到了歌舞伎的舞台。

梅兰芳演《御碑亭》,日本学者给予特别高的评价,为什么?梅兰芳最喜欢演的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人公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内心的情感是拧着的,表面平淡,内心则是狂风暴雨,他将内心的情感纠葛展示在一个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

所以,梅派艺术是一种静水深流的艺术,这也是梅派难学的一大原因。

表现淡并不难,但是要在淡里面含着浓,而且要让观众体会到,这个淡里面是有浓的,这才真的难。而把浓直接泼给观众又不高级了,因为里面没东西。

但是我们在阐述梅兰芳的时候,不要简单用“梅派”这个词。京剧史上,有两个人物是不能以流派去概括的,一个是谭鑫培,一个是梅兰芳,他们的艺术成就、艺术影响决不仅仅是因为开创了自己的派而已,他们是整个京剧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梅兰芳先生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里,他能够把戏当作他的核心追求是很难得的。他在上海演出,那种商业化的环境,新文化的冲击,各种各样的嘈杂包裹着他,但是他很快找回自己,战胜环境对他的影响。抗战时期,当外界想把他工具化的时候,他蓄须明志,依然坚守住了自己。

他的人品和他的艺品一样,静水深流,不忘初心。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中日戏剧制作人、梅兰芳研究学者 靳飞

我对于梅兰芳先生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他给了我一碗饭吃。

20多年前,我刚移居日本,没工作,没饭吃。东京大学请我去讲课,条件是,人家讲过的我不能讲,思来想去,我便以“梅兰芳”先生为主题开课,竟无意中使我成为了第一个在世界一流大学开讲梅兰芳课程的人,也由此促使我成为了东京大学第一个担任正教授的外国人。

此后,我和日本国宝级的艺术家坂东玉三郎用了十年时间研究梅先生表演,制作成中日版《牡丹亭》,坂东玉三郎因此剧拿到了日本最高文化大奖——京都奖,我作为该剧制作人,也受到日本国家级的表彰。这一切的荣誉和成就,都是梅兰芳先生“赐予”我们的。

梅兰芳先生曾三次访日演出,他是“将京剧介绍到日本的第一人”,彻底改变了京剧的发展轨迹。至今,梅先生在日本依然家喻户晓、备受尊崇。

曾经,我陪同梅葆玖先生到日本访问,下了飞机坐上出租车,我们聊起了梅兰芳先生。司机听到我们的谈话,扭头问,你们说的是梅兰芳吗?我介绍说,这是梅兰芳先生的儿子。当时司机就激动了,说,在日本,即使是普通的小人物都知道梅兰芳。第二天早上,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会见葆玖先生,第一句话就是,在日本,梅兰芳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首相到普通司机,见到我们说的话都一样,由此可见,梅兰芳先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至今,日本京剧观众仍有一万余人。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作为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泰州更应该带头举起“梅兰芳”先生的旗帜,用最高的调门唱出梅兰芳的声音!

上海京剧学者、京剧《大唐贵妃》编剧 翁思再

如果要用一个名字来代表整个京剧的文化体系,那只有“梅兰芳”,而不是别的名字。因此,我认为,“梅派”艺术研讨会更应该是梅兰芳艺术研讨会,不能简单将“梅派”与梅兰芳划等号。因为如果把流派等量齐观的话,并不能凸显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艺术文化中的地位。

我们有一个学科叫“符号学”,符号要集中,要凝练,要有传播学的很多原理,来作为我们的理论依据。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中国戏曲文化的符号是梅兰芳。

泰州做强“梅兰芳”品牌,要做出今天的信息量,不要只是踏着前人的轨迹走。

泰州的戏曲文化最早受到安庆徽班的陶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里下河地区相对安全,宫廷里面解散的戏曲艺人大都来到这里,发展了泰州的戏曲文化。所以说,泰州戏曲的群众基础较好。

拥有得天独厚的戏曲资源和名人故里,泰州打造“梅兰芳”品牌要立足京剧,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勇于破圈和跨界,不要被“派”字拘囿。要进行多元融合,将京剧以外的文化也纳入进来,把“梅兰芳”做成一个中国的文化,打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戏曲文化之城。

}

发布日期:07月18日

当紫荆花撞上京剧脸谱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2016年7月17日,第二届“四海一家·香港青年交流团”中国历史文化体验之旅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香港新家园协会主办。香港新家园协会会长许荣茂先生作为团长,亲自带领组织近2000名香港青年,来到内地深入体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次文化体验之旅首站来到了首都北京,为期5天,将于20号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京港青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首发式暨联欢活动”后结束,之后交流团将于8月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福州和深圳两地。

部分“四海一家·香港青年交流团”团员在天坛合影留恋

参观天坛 抖空竹 交流团不亦乐乎

   17日上午,素有“北京名片”之称的天坛公园迎来了一群朝气勃勃的青年,这处“世界文化遗产”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之地。

   第一次看中国古代祭天的地方,第一次感受回音壁的神奇,第一次在充满历史故事的地方玩抖空竹、打花棍,练习中华武术,让刚刚到京的香港青年完全忘却路途的劳累,欣然沉浸在一种全新的快乐中。

团员们在天坛公园体验打花棍、抖空竹

梅兰芳大剧院 体验国粹精华

   华灯初上,交流团团员们到访梅兰芳大剧院,亲身感受“国粹”的魅力。10余名香港青年走进国家京剧院的化妆间,亲自体验了一把“勾脸谱”。随后,国家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的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张小清幽默风趣的讲解以及国家京剧院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让剧场内不断响起掌声。

   一位在香港长大的青年团员感慨地说,和他之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完全不一样,让他对京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团员们体验勾脸、现场学习并感受京剧表演

抖空竹、打花棍、练武术,勾脸谱、学唱腔、听京戏,这些极具民族色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青年心中满是浪漫与好奇。在接下来几天的北京行程中,香港青年们还要去朝阳剧场欣赏杂技表演、参观798艺术区、观看升国旗仪式,也会登上巍峨的长城、走进故宫聆听六朝兴衰史……进一步与中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团员们参观百宫博物馆,现场制作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结、京剧脸谱、剪纸及风筝

交流团团长、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先生表示,让香港的青少年到祖国内地亲身体验,亲身探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产业,进一步了解国家“一带一路”的理念和机遇,旅程中青年们以体验的方式度过精彩的行程。他们通过交流、了解、思考,与内地青年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思想融合。

 希望透过活动,鼓励青年可以深入地了解国家历史和增进对于民族的归属感,好好的体验“中国文化”,承传“四海之内,犹如一家”的精神,为香港和祖国发展一起努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兰芳称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