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流派与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準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準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捲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等古典主义哲学家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预测,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在文学传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係,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1654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18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浪漫主义文学里经常可以发现的特色在于对于过去历史的批判、强调妇女和儿童、对于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学的作家例如纳撒尼尔·霍桑,还将他们的作品根基于超自然/神秘学和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上,他们都对此深深着迷。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佛森(James Macpherson)在1762年出版的诗集获得了国际性的名声,大为影响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的歌德和司各特。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18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1798年法兰西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嚮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史蒂文森,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繫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採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繫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託。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範,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

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150年之久。早在18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19世纪20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19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白朗宁和他的夫人伊莉莎白·巴雷特·白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

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表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覆辟斗争分不开的。

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定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浪漫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

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19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繫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着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範围,把情感和想像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託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徵。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德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许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他们的描写不重在反映历史真实,而在表现自我的想像,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有的浪漫主义者美化了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把中世纪当作“黄金时代”以与资本主义来对立。

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从蒐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像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範围。

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像,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像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许多学者视布莱克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从他开始,英国文坛进入一个思潮澎湃的时期。但有人表示异议,这是因为他在世时几近无人知晓,对同时代人无实质影响,其主要诗人地位是20世纪的学者确立的。其次,布莱克笔法奇异,不像华兹华斯那样以朴实、平直的语言代表现代诗风。尤其是布莱克热衷于建立特有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并能以不同的姿态玩味许多激烈而深刻的文思。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评论家曾指出华兹华斯是西方抒情诗坛两大革新者之一(另一位是彼特拉克),也是现代诗的鼻祖。在文学史上,以他为主、由柯尔律治参与写成的《抒情歌谣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诗集,因为它在题材、风格、思想等方面启动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795年之前、1795——1807、1807年之后,这里的中间阶段是他的颠峰期。

塞缪尔·柯尔律治(1772——1834)。生于英格兰的德文郡,与华兹华斯一样,也是少年丧父,后去伦敦寄读十年,又去剑桥上学。虽为名校学生,却是酒、妓、鸦片无一不沾,时常情绪激烈……柯尔律治的代表作常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友情诗或他所谓的“交谈诗”,另一类是象徵诗或神秘诗。前者大致包括《伊俄勒斯之琴》、《这个菩提树的荫棚》、《霜夜》、《沮丧》和《致威廉·华兹华斯》等。后者主要指《老舟子吟》、《忽必烈汗》和《克里斯特贝尔》等。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拜伦现象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孤独的反抗意志,在上个世纪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响,以致改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準及文化面貌”。(罗素)

这个独立不羁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但他也是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自我主义者。他崇尚伟大的精神,嚮往壮丽的事业,却被黑暗的时代所窒息。他的心是伤感的,他的叹息充斥了整个生涯……别的诗人编织梦想,他却曾被认为是梦想的本身,在诗、行动、人格之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命。

他融入文学,但又大于文学。他说两种情感即能限定他的实质:热爱自由,痛恨虚伪(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情爱的等)。但他是个複杂的矛盾集合体:生来微跛,却爱四方漫游;身为贵族,充满等级观念,却又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他时而阴沉、焦躁,但更多时表现出和蔼、幽默或玩世的轻鬆;他崇尚自由,却坚守浪漫时代之前的古旧文体;他主观自信,却富有经验式的常识;他有强烈的男权中心意识,却常陷入他所谓的“女性思维”;他痛恨战争,但热衷于“争取自由的战役”。

最后,他从物质和行动上投入战争,似乎是对他超越或毁弃文学文本而去用行动创造人生文本的诠释。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朱庇特的善恶关係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来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

这位埃斯库罗斯笔下的巨人吸引诗人,是因为他以美德抗暴,他基本代表完美人格,无私、无野心、无妒意,集人类灵智与永恆灵智为一体。雪莱写这首诗时不再过分强调外在变革,而更注重自我完善和爱的力量,不再涉及具体的政治自由,而聚焦于超然而又深厚的自由含意。

因此,《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实际是理念诗,旨在展现理想生活的幻景,提供宇宙新生的启示。相对拜伦的现实革命精神而言,雪莱的革命概念更具理想色彩,因而也更彻底,是对现有世界方方面面的哲学否定。“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是雪莱对未来美好世界必将来临的预言,发人深省。

雪莱还以抒情诗着称于世,继承华兹华斯的传统,以大自然入诗,《西风颂》、《云》、《致云雀》等作品,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辉。

约翰·济慈(1795——1821)。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都寿命短暂,济慈最令人叹息,享年仅26岁,却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包括莎翁与但丁在内的巨笔在那样年轻时尚未写出相当水平的作品。就诗艺,有人认为他是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他不独属于浪漫主义,唯美派与颓废派都受到他的影响。

儘管相对欧洲历史而言,济慈的影响力不及拜伦,但说到英国诗歌史,拜伦的声望则无法与济慈相比。与雪莱比较,济慈更愿以热心而冷眼的观者姿态绘製生活的戏剧画面,对在真实的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的真人表现出艺术家的兴趣,他并不因至上的理想而厌弃有限的世事,而是以具体人间情感证实无限的存在。济慈在1818年的一封信中指出,华兹华斯较弥尔顿“更深刻。济慈发展了有关信念,认为人间是“造就灵魂的深谷”,除此无其他途径。

有评论家认为,济慈的倾向是要发掘新的永久价值,他主要不是让我们相信世间充满苦难与压迫,而是让我们鼓足勇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充满欢乐、健康、自由。这些都属于他人,但只要争取,也能属于我们自己。济慈思想与艺术的精髓就是让我们有勇气相信他人是幸福的,并能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义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 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最知名的浪漫主义文学早期作家之一是歌德,他在1774年发表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描述一名带有丰富感性和热烈情感的年轻作家的故事,引发了全欧洲成千上万青年的崇拜和模仿。当时德国仍然是由大量分离的州所组成,歌德的作品对德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崛起给了极大的助力。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早期作家还包括了路德维希·提克(Ludwig Tieck)、诺瓦利斯〔Novalis〕。海德堡接着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许多诗人和作家如都在当地的文学圈里进行聚会交流。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注重于情感和想像,其他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经常出现的题材还包括了旅行、自然、以及古代的神话。晚期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则通常带有较为阴暗的风格、并且还带有一些哥特小说的成分。

浪漫主义在英国文学里则在后来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主要是与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类似,他们两人共同撰写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一书企图抛弃奥古斯丁风格的诗词风格,改以较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来自民间传统的题材取代之。两位诗人的作品也与因为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乌托邦社会思想有所关係。威廉·布莱克则成为了在英国最强调浪漫感觉的诗人和画家,他还主张:“我必须要另外建构一套风格,否则便会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莱克的作品也受到许多中世纪书籍的影响。威廉·特纳(J. M. W. Turner)、约翰·康斯特勃都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画家,而拜伦、雪莱、玛丽·雪莱、济慈等人也被视为是浪漫主义在英国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汤玛斯·卡莱以及英国的前拉斐尔派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后期转型为维多利亚时代文化的阶段。1865年出生的威廉·巴特勒·叶芝还将他的这个时代称为是“最后的浪漫主义时期。”

而在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浪漫主义的发展则没有像德国和英国那般明显,而且发展的也都较晚,多是在拿破仑之后才出现,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有时还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之父”。在法国,浪漫主义主要是出现于19世纪,尤其是体现在热里科和欧仁·德拉克罗瓦的绘画中,以及维克多·雨果所撰写的剧本、诗词、小说中(例如《悲惨世界》),司汤达的小说也包含在内。而作曲家埃克托·白辽士也相当重要。

在俄罗斯,亚历山大·普希金成为了浪漫主义理念的主要倡导人。米哈伊尔·莱蒙托夫则试图研究并分析出藏在浪漫主义的背后,人们心理中对于社会和自我的不满,他也被拜伦所影响。诗人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秋切夫也是浪漫主义运动在俄罗斯发展的重要人物,并且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强烈影响。

浪漫主义对许多中欧地区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起了极大作用,让他们感觉到缺乏自己民族国家的困境,尤其是在波兰。自从反叛运动被尼古拉一世以军队平息之后波兰就一直丧失了主权地位,而透过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所重新引进的古代神话的、传统、以及习俗,这些地区的人民开始得以将他们自己的文化从支配国的文化中独立出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革命以及武装的独立叛变都成为这个时期相当普遍的现象。亚当·密茨凯维奇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浪漫的将波兰描述为世界各国的救世主,就好像耶稣基督拯救了全人类一般。

在美国,哥德式浪漫主义最早在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瞌睡谷传奇》 (1819)等小说中浮现,强调简单的英雄形象塑造,并且以强烈的背景将那些带有异国色彩的边疆人民描绘为“高贵的野蛮人”,这也与让-雅克·卢梭的哲学思想类似,欧文的散文和游记中也带有浪漫印象的成分。爱伦·坡小说中的惊悚风格和他的民谣诗歌在法国发挥的影响力还要高过在美国,而真正将浪漫主义小说风格发展成熟的美国作家,则是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后来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作家如亨利·戴维·梭罗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也都还保有一些来自浪漫主义的影响,包括浪漫现实主义的沃尔特·惠特曼也是。但到了1880年代,心理学上和社会上的现实主义开始与浪漫主义相竞争,美国作家所写出的诗歌一直都保有一些浪漫主义的风格直到1920年为止。迪更生所写的诗(在她有生之年都少有人注意)以及赫尔曼·梅尔维尔所着的小说《白鲸记》都可以被视为美国浪漫文学的代表、或者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变革。如同其他地方(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的文学浪漫主义也带来了视觉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运动,尤其常以未经开垦的地带如哈德逊河为描绘的题材。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 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徵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着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讚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着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侖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蒐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兄弟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儈世界,想像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徵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维克多·雨果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徵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着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誌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讚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着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徵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沃尔特·惠特曼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準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乾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兇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徵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徵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繫。

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蒐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蒐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像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着(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嚮往。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徵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徵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藉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在整体上,“浪漫主义”一词在音乐领域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当时的“浪漫”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的定义并不相同,在1880年乐评家E.T.A.霍夫曼将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尔(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风格”来形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段落。严格来说莫札特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贝多芬则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主流音乐风格的大变,19世纪时期的音乐开始被人冠上“浪漫时期音乐”的称呼了,后来的音乐史学上也都採取了这种区分法。

现代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构成其音乐的元素—例如对于民间音乐的大量使用,这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浪漫民族主义的潮流。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洛伦佐·达·彭特替莫札特撰写的歌剧剧本,搭配上莫札特谱出的独特音乐,呈现出了一股带有个人和自由特质的新音乐风格。浪漫音乐的世代将贝多芬视为是他们理想中的伟大作曲家—他撕碎并重谱了英雄交响曲,以抗议拿破仑皇帝的权威。在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中,他竖立了“救人质歌剧”这样的典型歌剧剧本,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种音乐文化的表现,以讚扬那些在维也纳会议年间期盼自由的所有

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中,浪漫音乐走上了开放的大众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而非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剧世代,大量音乐家以独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和李斯特。

贝多芬对于音调变化的大量使用也激发出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让它们成为音乐里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后来的钢琴音乐和弦乐四重奏,都证明了音乐世界里还有一大片尚未被开发的领域。身兼作家、乐评家、和作曲家的E·T·A·霍夫曼还曾主张乐器音乐可以比歌唱音乐还具有表达潜力,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乐家也是文人,他鼓励应该以音乐“有系统的”述说一个故事,许多大众开始对此产生兴趣,虽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费利克斯·孟德尔颂)的批评。19世纪早期乐器科技的各种新发展—如钢琴的铁架、弦乐器的缠弦,都使乐器得以发出更高更广的音带、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够表现出他们个人独特的技术层面。这样的科技不但扩展了钢琴的长度,也引入了更多音乐的结构,并且创造出许多新的音乐类型,例如站立的歌剧序幕演唱、钢琴的幻想曲、夜曲、和协奏曲,都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中心。

在歌剧上,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魔弹射手》成为一篇根基于民俗文化上、融合了超自然惊悚与紧凑剧情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法国的埃克托·柏辽茨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现出了丰富的音色和音质。身为后来被嘲笑为“未来音乐家”(依据华格纳自己的说法)的激进份子,李斯特和华格纳作品中都带有对于自由、灵性、魅力、以及近乎标新立异的个人特质的浪漫崇拜。

从1815年至1848年的这段期间被视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这段期间完成他们最后的作品,另外还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萧邦(1849年去世)。柏辽茨与华格纳则在这时开始他们的创作生涯,年轻的李斯特和费利克斯·孟德尔颂也在这时崭露头角。在这段时期之后,随着萧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华格纳也暂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亚获得赞助人为止,而柏辽茨仍在坚持以激进的音乐路线对抗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风格。音乐里的浪漫主义思想至此可以说已经结束了其首要的影响阶段,而进入了更为广泛的浪漫音乐时期了。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幺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幺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幺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幺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繫于贵族的庇护。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僕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路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孟德尔颂,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幺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华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着作和论文,真难以想像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幺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瀰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察·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繫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

威廉·特纳所绘的《勇莽号战舰》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

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範,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

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华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孟德尔颂、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孟德尔颂、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浪漫主义最为人所知的影响之一是它带来的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成为了浪漫艺术和政治哲学的一个中心题材。从早期开始,浪漫主义就注重于国家语言和民俗的发展,强调地方的传统和习俗,直到后来重塑欧洲国家版图并且掀起了民族自决风潮,民族主义一直是浪漫主义的主要题材,也成为其扮演的主要角色、表达方式、和内涵。

早期的浪漫民族主义受到让-雅克·卢梭的强烈影响,以及德国的约翰·高特菲·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赫德在1784年主张地理因素形成了一个人的自然经济情况,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传统和社会。

不过,在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的崛起后,民族主义的本质随之快速转变。拿破仑的民族主义和共和主义在刚开始时激发了其他国家的类似运动,民族自决以及一个民族的统一意识被视为是法国得以在战役中击败其他各国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法兰西共和国转变为拿破仑的帝国后,拿破仑迅速被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所抛弃,并且成为他们对抗的目标。而在普鲁士,浪漫主义的发展被康德的学生费希特视为是一种对抗拿破仑的文化运动。德语中的Volkstum(民族)一词也是在这时产生,像征了对拿破仑侵略的对抗。

民族主义的思想也激发了对于民俗文化的收集,例如格林兄弟等人,将古老的史诗复兴为国家的文化传统,或者是形塑起新的史诗,例如《卡莱瓦拉》,替民族竖立起了古代的文化。而那些记载了古老幻想神话的文献,除非是与其他族群的故事重叠,都没有被浪漫民族主义者所排斥,反而是切好衬託了他们的理论,用这些神话证明人们最初的原始状态。举例而言,格林兄弟便排除了许多被他们认为类似法国作家查理·佩罗(Charles Perrault)所收集的故事,因为他们认为那些故事不是真的德国故事;不过他们留下了《睡美人》的故事,因为他们认为故事中沉睡公主身份的是德国人。

}

1、从希腊神话到浪漫主义有哪些经典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2、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外国的)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还有普希金的诗歌

3、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 (一)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1 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代表作《古舟子咏》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齐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司各特:(以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浪漫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
《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主人公:印第安人:夏克塔斯、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
《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
简述夏多布里昂笔下的“世纪病”形象:
1 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内》中的主人公勒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派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度日。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
2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主要作品:《黛尔菲娜》、《柯丽娜》;理论著作《论文学》、《论德国》
拉马丁:诗集《沉思集》
缪塞(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世纪儿的忏悔》(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康素埃洛》《安吉堡的磨工》:具有空想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
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四 俄国文学(19世纪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
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反专制、争自由)。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
普希金和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的创作形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潮。
莱蒙托夫:(诗歌基本的主题:对自由的渴望)
《恶魔》:代表了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当代英雄》:俄国早期小说的杰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的典型。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和日记形式,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见闻札记》
库伯(被称为“美国的华尔特? 司各特”):
《水手》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
“边疆系列小说”包括:《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等。
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
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霍桑:《红字》(长篇小说) 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丁梅斯代尔。
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被称为是一部“心理罗曼史。”
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包括:
《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密茨凯维奇: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诗剧《先人祭》、长诗《塔杜施先生》。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自由与爱情》
1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2 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1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2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后还是以失败、死亡告终
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
《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
《该隐》(诗剧):取材《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类的代表。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简析《唐?璜》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1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长篇讽刺诗《唐?璜》中的主人公在拜伦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独一无二,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2 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消极)。
3 他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
艺术成就:1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
2 插话: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
3 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以悲壮、诙谐、揶揄、热情等各异的风格杂糅并置。
4 以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八行诗体)
简析《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主要思想内容。(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
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反暴政、反侵略)
第一章 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 主要兴趣忍是景色和冒险。作者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
第三章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超过并在最后遮住了游历主人公的形象。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抨击神圣同盟,追忆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和卢梭。
第四章 他的信心和希望变得最为明朗有力,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

一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2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
3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雨果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人道主义为主线):
《海上劳工》:歌颂劳动者的高尚品德。
《笑面人》: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1793)。
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观点。
主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是叛军的首领、革命军郭文。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第一部长篇小说):
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
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恶”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
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艺术特色:运用对照方法:1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2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
3两个阶级、两种朝廷:路易十一、平民王国。
《悲惨世界》:人道主义思想 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小柯塞特。

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 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 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论述《悲惨世界》的艺术成就。
1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现实主义: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
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
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奇的。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出生:没落贵族的家庭。
《致恰阿达耶夫》:参加十二月党人的绿灯社后,诗句被刻在党徽后。
《强盗》:抨击暴政,歌颂自由的诗篇。
《短剑》:公然号召以行动来反抗暴政,歌颂了不畏强暴的刺客。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热情鼓励服苦役的十二月党人。
《茨冈人》:普希金的创作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标志。
《鲍利斯?戈都诺夫》:最负盛名的历史悲剧。
《别尔金小说集》(5个短篇组成):其中《驿站长》是最优秀的短篇,开了俄国文学抒写小人物命运之先河。
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是:
《上尉的女儿》:农民题材的小说(长篇),是一部反映普加乔夫起义的作品。和
《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称她为“我可爱的理想”。
此作品是作者“幻想的宠儿”,采用四音步扬格十四行诗节称为“奥涅金诗体”。

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
1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2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4、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品?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品

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英国雪莱《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法国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5、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4)外国浪漫主义小说有哪些扩展资料

一、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5、美国前期浪漫主义的代表库柏有哪些杰出的文学作品?

库柏(1789-1851)是“纯粹美国式”的长篇小说的首创者,有“美国的司各特”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最有影响的是以独立战争为题材的《间谍》(1821年)。他的代表作是《皮裹腿故事集》,包括5部长篇小说:《开拓者》(1823年)、《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年)、《草原》(1827年)、《探路者》(1840年)和《杀鹿者》(1841年)。这组小说通过绰号“皮裹腿”的猎手纳第·奔波的一生,赞扬印第安人的英勇正直,揭露英法殖民主义者的残暴。作品以描写边疆的自然景物和惊险场面著称。

6、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作品?

19世纪首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在19世纪头30年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的诗歌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但是他们不像感伤主义者那样用空洞的情感去替代现实,他们的全部诗作的基本主题是在个人的感受中,厌恶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丑恶,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7、美国前期浪漫主义的代表华盛顿·欧文有哪些杰出的文学作品?

欧文(复1783-1859)有“美国文学之父”之制称。他的第一部散文作品《纽约外史》(1809年)以幽默的喜剧笔触描绘了荷兰殖民时期纽约的社会生活,对殖民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但欧文思想偏于保守,他在作品中美化过去的宗法社会,含蓄地嘲笑了杰弗逊总统为首的民主派。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诙谐幽默风格风靡一时。

欧文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和散文集《见闻札记》(1819-1820),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瑞普·凡·温克尔》通过殖民时期一个农民瑞普上山打猎因饮了仙酒一觉睡了20年的前后对比,反映美国社会20年来的变化。《睡谷的传说》反映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睡谷”的闭塞迷信,但欧文对宗法制乡村有所美化。他还写有《华盛顿传》(1855-1859年)等作品。

8、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的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代表人物有威廉·华兹华斯、乔治·拜伦、雪莱、约翰·济慈、瓦尔特·司各特等,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乔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他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市,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爱丁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过副郡长,他以苏格兰为背景的诗歌十分有名。

而后逐渐转行开始写作历史小说,终于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在他死后,浪漫主义时代也随之走向结束。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3、《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是1812年-1828年拜伦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1812年-1828年出版。

诗中主人公恰尔德·哈罗尔德是一位高傲叛逆的拜伦式英雄,第一章叙述他在葡萄牙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普通百姓的苦难,在西班牙见识了西班牙人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叙述在希腊、阿尔巴尼亚的游历,反应了对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思考。第三章写滑铁卢战役之后,普通人的境遇并无根本改善,传达了死亡是一种解脱的思想。

第四章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号召意大利人团结推翻奥地利的统治。贯穿全诗的是拜伦对自由的歌颂。

《唐璜》是长篇诗体小说,作者是拜伦。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5、《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剧,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简称《普罗米修斯》)是雪莱的代表作,它表达了雪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

诗剧是雪莱移居罗马时写作的,完成于1819年。当时,欧洲神圣同盟和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以及它们对人民的残酷镇压,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愤慨。于是他利用古希腊神话的素材,创作了这一诗剧,表达自己反抗暴政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浪漫主义文学

}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其他真实有依据的价格;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