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起源音乐从何而来出自哪里

deemo ii游戏是一款唯美动人的,画面设计清新精致,带着空山新雨后的精灵感,想要穿越无尽音符的壁垒到达梦境的彼岸吗?那就来这里!

ii)的视频主题为“雨”和“花”,同时故事线发生在一代几年后的时期,我们的alice也由小萝莉成长为妙龄少女。这次,她将带给我们新的冒险与感动。喜欢雷亚音乐游戏系列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哦!

deemo2最新版特色细节

探索场景,拼凑出剧情线索、获得游戏中的隐藏要素,随着游戏进程解开更多曲目,免费故事曲高达40首,总共收录超过110首歌曲。

陪着deemo徜徉在现代童话的魅力剧情中,根据台湾真实故事改编,讲述小黑人deemo利用优美的钢琴琴音让古树长高,送落入树洞的小女孩回家的故事,首个用故事感动人落泪的音乐游戏。

网罗全世界的原创乐师歌曲,用经典的下落式音游玩法,还原钢琴琴键最完美最真实的演奏声音。

人气音乐作家倾情参与作曲

使用音乐节奏进行控制的音乐类游戏,这款游戏继承了前作deemo的各种优点,并且加入了许多各种最新推出的音乐,通过不断地跟随游戏中的音乐的家走,进行不断地跳动,游戏拥有超高自由度的游戏体验,让玩家可以清楚的观看到这其中很多十分浓厚的优秀的剧情,在快节奏的游戏方式之中,让玩家可以沉浸在这个十分奇妙的音乐世界之中,感受不一样的美学。感兴趣的就一起来玩吧。不同于前作以大树为主题,官方表示本作故事将围绕“花”与“雨”的元素展开。从视频来看,《deemo 2》音乐和画面仍然艺术感十足,影片最后还出现了一只巨型生物的身影,不知开发团队又想塑造何种神奇的世界。

1.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音游万物起源再掀波澜;

2.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全新的故事篇章让你沉浸感爆棚;

3.高清细腻的二次元场景,精湛的手法令人摊位观止;

4.充满未知神秘的氛围,无时无刻挑逗你的探索欲望。

1.玩家无法阻止未来的发生

在大陆上面还会有更多的有趣的歌声在等待着你去寻找他们。

2.真实的模拟了天气的各种变化

还有各种样式的房屋建筑,这些都会发出声音。

3.十分丰富多彩的剧情当中

玩家将会看到这个世界当中更多的未知的事情,各种不可以告人的秘密。

游戏真实的模拟了天气的各种变化,还有各种样式的房屋建筑,这些都会发出声音,玩家无法阻止未来的发生,在大陆上面还会有更多的有趣的歌声在等待着你去寻找他们,十分丰富多彩的剧情当中,玩家将会看到这个世界当中更多的未知的事情,各种不可以告人的秘密

}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中国广州  510631)


摘要:广东省瑶族有着千年历史,从民间节庆活动的游戏、舞蹈与音乐,以及服饰方面的探究分析,论述所隐含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寓意,可为现代社会的大众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有积极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瑶族;游戏;舞蹈与音乐;服饰;体育文化特征

1.1  研究对象主要是瑶族节庆活动中的游戏、舞蹈音乐、以及服饰的展示。
1.2  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并借鉴田麦久先生的“项群”分类法,对节庆活动所有游戏进行分类整理以便进行分析。

    广东省瑶族有着千年历史,主要从湖南、广西、福建等地迁入,大部分瑶族入粤后逐渐定居下来,省内瑶族人口为15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清远市、韶关市,以及肇庆市的怀集等12个山区县,人口分布特点以“大分散、小聚居”为主。长年的依山群居形成了瑶族特有的节庆活动方式,其中游戏、舞蹈与音乐,活动中的服饰等流传着本民族的文化历史,隐含着体育文化特征。
2.1 瑶族节庆节目活动显示出有形的群众体育基础
    广东瑶族的节日较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分年中节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年中节日又分普遍喜庆的大节和局部地区或姓氏同庆的小节;传统节日是相隔数年或更长的时间才举行一次。
广东省瑶族的节庆活动按时间排序,内容也随着季度时节的变化而不同,列举如下:大年初一,“玩坡节”,是未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节日,青年男女盛装打扮,三个一伙两个一对,钻进树阴下或花丛中,用打弹弓的方式,追逐嬉戏、逗趣取笑、对唱情歌;大年初一晚半夜,“打更逛乐”,三更举行,是一种有组织的大分散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春节晚子夜一声锣响,参加者身扮各种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奇怪造型,有实物、有道具,走到各家各户门前或要道上狂奔疯跳一番,尽情欢乐;三月初三,“开耕节”又称“踏青节”,意为一年春耕的开始,这一天,除了杀鸡磨豆腐,人们纷纷相邀于山涧密林叙旧聊天,游山玩水;六月初六,“穷节”,六月正是旧粮用尽新粮未收时节,是年中亲友互相往来串门的节日,也正是举办各种游戏,或习武操练的最佳时节;农历十月十六日,“耍歌堂”,“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历时三天九日,每十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三年五载举行一次,是广东瑶族人民喜庆丰收最隆重、最大规模的节日。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过新年”,小孩吹牛角,家家户户酿酒、杀鸡宰牛或猪,牛角队、铜锣队、长鼓队开始紧锣密鼓地组织起来,并四处巡演,欢庆除夕和春节。节日期间各种舞蹈、游戏等集体活动悉数登场,展示和比试各种生活、劳动、防卫等技巧和技能,整个瑶寨沉浸在一片欢歌曼舞之喜庆中。
2.2 各种游戏意译了体育竞技涵义
    “游戏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原始生活”广东瑶族民间保留着来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的游戏项目诸多,至今为止,民间盛行的游戏活动大致上有弓箭、刀剑、顶杠、爬杆、打陀螺、火枪射击、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梯、武术、跳高台、跳田沟、掷石子、丢沙包等十多种。


    各类游戏做法不同,用田麦久先生的“项群”理论分类法对瑶族常用游戏种类进行统计得出(见表1),显示有50%的游戏是体能主导竞速性,显示有16.6%的是技能主导对抗性,显示有16.6%是技能主导难美性,显示16.6%技能主导准确性。大多数以竞速比赛的方式而进行。举例如下:
例一:“爬杆”是连南瑶族自治县排瑶人最为喜欢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竞速性。做法是在场两端各立一根直径约为20~25公分粗的大木杆,木杆之间约六米宽,横架一条7米左右的木杆以固定,再在杆的中间立着两根十多米高的竹竿,竹竿间隔1米左右,比赛时,两位小伙子穿鞋或赤脚纵身跳上各自的竹竿,两手紧抓、双脚紧夹竹竿而上,一步一步爬到竹竿顶端,为增添比赛气氛,竹竿顶上挂着一串鞭炮,最先到达并点燃鞭炮者为胜。
    例二:“半路王”是一项登山运动,是族与族之间的体力对抗游戏,也就是爬山比赛。每寨出1队人,人数8~10人,赛前山头插大红旗,吹响海螺,各赛区选手个个高举小红旗迅速向山头冲,到达山顶规定的区域又往下冲,往返数次,斗智、斗勇、斗耐力,直到对手纷纷精疲力尽,无力再往上冲,自认输或败下阵来,优胜者即可胜出。着重体现了体能耐力的强弱比试。
2.3 舞蹈与音乐在娱乐中隐含着健康身心的功能
广东瑶族因为长期辗转居住在深山大岭而获“过山瑶”、“排瑶”之称,在多年的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互相影响、互相吸纳、互相渗透,形成了瑶族民族性格,既有吃苦耐劳的一面,又有生性乐观的一面,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瑶族先民创造了独特的山文化,这种山文化的人文个性表现在瑶族的民俗文化上,就出现了生产劳动与欢歌习舞、娱乐健身的有机结合。具有将鼓、歌、舞、操融为一体的特点,即鼓之、歌之、舞之、延长寿之。另一种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铜鼓舞也极富特色,铜鼓舞是一种用铜鼓伴奏的舞蹈健身活动,参加的人数不限,其中,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于铜鼓舞、皮鼓舞之间,扇风狂舞,时而像雄鹰腾空,时而像猴子攀枝,时而转身,时而像鲤鱼跳龙门,动作姿态粗犷有力,生动活泼。此外,多由女性表演的舞蹈《舞火狗》则幽雅缓慢,动率平稳,边唱边跳,舞蹈讲述每年中秋夜,由未婚姑娘装扮火狗,她们将身上扎的黄姜叶、香火、斗笠全抛到河里,意味着告别少女时代,进入成年,并唱起山歌去寻找她们的心上人,颇有民俗风情之韵味。由于该节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已被评为中国和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例子的舞蹈动作均来源于瑶族人民长期背负重担翻山越岭、奔跑腾跃追赶猎物的生活或生产劳作的写照,因此,动作特征显示出舞者腿部力量强和体力耐力充足,身强体壮。
瑶族音乐与歌谣相伴相依,起源于劳动与宗教。演奏音乐的民间乐器有:长鼓、锣、鼓、钹、铃、箫、牛角、唢呐等;优秀的乐曲有牛角号曲、五月箫曲、唢呐曲等;朗朗上口的歌谣更为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过山瑶”的民间歌谣多以7字1句,4句为1首,间有3字、5字、12字句。歌唱形式主要是一问一答,或群问一答或一问群答,互相盘歌。例如:《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则欢快动人。瑶族音乐和歌谣的结合常常给舞蹈以生命的营养,伴着歌谣音韵的舞蹈活动是瑶族传统舞蹈的艺术生命特色,伴着动率欢腾的舞蹈活动是瑶族传统舞蹈的体育生命特征。
2.4  服饰透视着民族个性美兼具保护性和活动性效能,是现代体育表演展示可借鉴的宝贵资源
瑶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有刺绣、挑花、印染、编织、打制饰物以及花裙、披风、童帽、挂袍、鱼篓、箩筐以及银质首饰等。一般来说,广东瑶族服饰的特点按照性别、年龄大体上可以归纳如下,男子服饰大致上有:包头巾;上衣是无领衫,开右对襟;裤子是裤裆肥大,裤脚瘦小,扎帮,仅置于漆下,均为白色。妇女服饰差异性大,有的上穿无领短衣或对襟长衣,系腰带,下着长短不一的裙子或裤子,均扎帮,仅置于漆下,均为白色;衣领、衣袖、裤脚上绣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头饰千姿百态。儿童服饰相对简单朴素,少有绣花纹图案,仅以民族个性特出为主,服装相对宽松,有利于孩子自然活动,奔跑嬉戏。瑶族服装样式的设计与居住地域、劳动生产有关联,经常在山间行走劳作,因此,裤裆肥大,有利于攀爬,裤脚瘦小扎帮,有利于防止蛇虫袭击,起到保护作用。而通过服饰上各种刺绣、挑花、印染则反映出瑶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热情向往的积极心态。
原生态服装的民族意蕴可以给现代体育展示表演带来清新的民族风格,既点缀了民族特色、民族风采也增添了艺术渲染度。以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比赛中获得金奖的“瑶山欢歌”服装为个案分析,“瑶山欢歌”属于民族健身操类项目,从运动的动态特征要求服装必须有弹性,利于舒展身体,从展示效果要求服装必须具有本民族特征。因此这套服装的设计着重以瑶族红黑色为主,上下身连衣,裤脚边绣有蓝色花边,胸前刺有精美的图案。图案的设计源于瑶族女性习惯在胸前挂着绣有花边的银牌,服装为了模仿这一特色故意在胸前绣上一类似方形的银牌图案,上方位置镶有白色闪片。红色高领,绣有黑白花边,更显脖子修长。胳膊至手臂位置是黑色网状料,弹性大,透气好。左边袖襟绣有白、黄、红、蓝花边,左边袖襟仅是红、白花边,这样的设计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外面配有百褶裙,裙腰位置缝瞒了各色的小铃铛,跳动起来叮当有声,惹人注目,裙上绣有四层不同的瑶族特色纹。头饰则参考排瑶的特色:把长发盘结于头上成圆锥形,在发髻上缠有红、绿、

}

  一、原始宗教与神话文学

  瑶族神话,作为瑶族古代的民间文学作品,在原始社会,它和宗教缘于同一体,是一种单一的意识形态,这种单一的性质,是由当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简单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种神格为中枢,又推衍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1)]瑶族的神话、宗教与民间文艺,两者长期共存,互为利用,宗教利用文学艺术的魅力为它服务,而文学艺术则在广泛、深入和盛大的各种宗教活动得以保存和不断发展完善。例如瑶族的盘古神话,梁人任肪撰《述异记》云:“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互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可见,自古以来,中国南部少数民族,为盘古立祠祝祀是很普遍的。《造物篇·盘古造天地》描述了瑶民们在青草庙(盘古祠)前唱祭酬神的隆重祭仪,保持着比较典型的宗教唱祭诗的面貌,说明这部长诗是作为宗教的载体而创作和流传的。盘古是一个开天辟地的英雄,勇于献身,这个形象受到瑶族人民的崇拜。又如盘瓠神话,瑶族人民(盘瑶系统)把盘瓠当作神祭祀,自古沿袭至今。清代陆次云《峒奚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操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近人刘锡蕃《岭表记蛮》也说:“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餐,必扣槽蹲地而食,以为尽礼。”瑶族“还盘王愿”有一个传说,从宗教角度解释瑶民对盘瓠崇拜的根本原因:瑶民迁徙时渡海遇到大风大浪,在船上祈求盘王神灵保佑,果然灵应,顿时风平浪静,瑶民安全靠岸,从此瑶民便祭盘王。这个传说,把盘王“转赋于一个彼岸的神的幻影”。盘王已不再是与人民同在的“神” ,而是远离人民,高升飘渺的“天庭”,成为一尊宗教的偶像。密洛陀是布努瑶的始祖神,虽然不立庙祠敬奉,但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布努瑶男女老少以村或数村合一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叫“祝著节”,俗称“过瑶年”。这说明神话和宗教是一对孪生姐妹。

  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是瑶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远古的人们认为,天体的日、月、雷、电,自然界的山、石、林、火、河、湖、农作物,以及各种飞禽走兽,无一没有灵魂。它在瑶族神话艺术上的反映,就是造就了一个庞杂的职司系统,如雷王司雷,其妻电母司电,其三子司风云雨;神农司百草谷物;其他如花司、灯司、酒司、糖司、盐司、茶司、钱司等等,总之,万物各有所司,并都隶于神宗主盘古,这是泛灵论与某些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结合的产物,是民间文艺的根。

  二、宗教与民间音乐舞蹈

  宗教活动,除了正常的仪式,大量时间仍需要文艺来调节、补充。道公、师公、巫公喃的、唱的、跳的,自然要与宗教活动内容吻合。瑶族民间音乐舞蹈也因此应运而生。

  跳盘王是盘瑶的主要宗教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这是盛大的宗教仪式。“跳盘王”主要有“还盘王愿舞”,包括:上香(意为烧香请神)、开坛、上光、接师傅、接众圣、还愿几个小舞蹈。“长鼓舞”、“出兵舞”、“收兵舞”、“耕山舞”等,这些舞蹈集中表现了瑶族的宗教观念。他们认为盘王在危难之中拯救了子孙,为了报答祖先之恩,便立庙敬奉,若日久不还盘王愿,家里就会不安,谷米不成,家畜不旺。但也有反映瑶族游耕生活的,如“耕山舞”,舞者时而翻腾,时而旋转,时而跳跃,生动地再现开荒、造林、伐木、播种、中耕的动作,从这些变化多端的舞姿中,我们依稀看到当年过山瑶迁徙生活和刀耕火种的情景。粗犷而热烈的舞蹈,体现了瑶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谋求生存,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幸福的欢乐情绪。在“跳盘王”时,还要唱三天三夜的盘王歌,并穿插七任曲(即七支曲调:黄条沙、三逢闲、万段曲、荷叶杯、南花子、飞江南、梅花曲)。

  广西金秀大瑶山的茶山瑶,在“做洪门”、“做功德”重大祭典活动中,师公和道公了表演多姿多采的舞蹈,如:三元舞、杀吊猪舞、六郎舞、恋船舞、午灵舞等30多个舞蹈。其中“杀吊猪舞”颇具民族特色,师公们将捕来的两头野猪(没有野猪用家猪代)绑住四蹄,中穿木杠并排抬上用三根粗木扎成的架上。他们边舞边操棍棒、竹茅,不断向野猪戳去,野猪嚎叫,鼓声锣声倾刻大作。这个舞蹈体现了瑶家与野兽作斗争,保护庄稼的勇猛顽强精神。桂西的布努瑶,在“祝著节”(祭祀始祖神密洛陀)跳起“猴鼓舞”、“铜鼓舞”、“猴鼓花伞舞”、“兴郎铁久舞”,边舞边唱,怀念始祖女神密洛陀。这些舞蹈古朴刚健,既显示布努人祈祷女神的宗教观念,又展现了瑶族人民康乐的情绪和勇敢的性格。云南的蓝靛瑶,广西的山子瑶,在度戒时(一种向男子传授法术的宗教仪式),要跳度戒舞、赶魔舞、花王舞等。可见宗教活动是舞蹈产生的土壤。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舞蹈渐渐跳出宗教的圈子,成为人们高尚享受的艺术形式。

  三、宗教与民间故事歌谣

  盘瓠和密洛陀是瑶族崇拜的两大始神,这两大始神对瑶族民间故事、歌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盘瓠的来历以及演变成盘王的故事传说,据初步统计有50多个,多数是大同小异,也有说法不一的。瑶族民间祭祀盘瓠,“还盘王愿”时,要喃坛、歌唱,这些歌谣逐步形成一部民歌集,叫“盘王歌”,民间中普遍存有手抄本。它创始于中唐时期,完善于宋代,经过各个时期不断地丰富发展,现在已成为盘瑶的百科全书,主歌有7500多行,副歌有1000多行,累计上万行,分为24路36段,主要内容有:祖先盘王来历、人类起源传说、万物起源神话、憧憬桃源生活、瑶族社会经济、自然变幻纪实、传授自然知识、婚姻发展形态、崇祀宗教神祗等。内容十分丰富,它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透视出瑶族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风貌。歌谣的艺术造旨较高,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是瑶族民间文学的珍品,为世代所传唱。

  --布努瑶把密洛陀尊崇为始祖,逢年过节都要给她歌功颂德,年积月累,内容不断丰富,成为民族的百科全书,亦有故事传说和创世史诗两种形式。其主要内容有: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万物的产生,民族的起源、形成、迁徙、生活、纠纷等。它以奇丽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色彩,叙述了人类的始母密洛陀创世的艰辛历程,展现了广阔的、雄浑的民族历史画卷,在与自然界以及恶势力斗争的幻想描绘上,成功地塑造了像卡亨、罗班挑山担水,安排山河;昌郎也、昌郎仪射太阳,杀得天昏地暗的许多英雄典型。传说和史诗还反映了本民族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社会习俗、图腾信仰等。它是瑶族民间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其它在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中,都闪耀着密洛陀的色彩。《萨当琅》(挽歌)长达2000多行,第一章内有130多行是歌唱密洛陀创世功业的,这100多行诗里就有创世主神1名,职司神9名,祖神2名,共12名。《沙商》(说亲词)共108行,有20行提到密洛陀。婚礼上的教诫,出猎祭山神,都首先讲述密洛陀如何教育、保佑。在其他作品中,也不同程度渗透密洛陀的内容。总之,布努瑶的民间文学离不开密洛陀。一部一万多行的创世史诗为什么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中能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经久不失,这不能不说密洛陀神话产生的民族凝聚力。

  我们还可以从工艺美术看宗教对民间文艺的影响。瑶族好穿五色衣,美观雅致,庄重大方。为何爱穿五色衣?这与他们的图腾神话有关。传说盘瓠用计谋将番王的头咬断,鲜血溅满全身,为了表示对这位英雄的崇敬,瑶族后代喜欢穿色彩斑斓的衣服,象征盘瓠身上的斑纹。有的妇女头巾、围巾、胸襟、裤脚都绣上犬牙边,有的还绣上长鼓形,这些图案是瑶族崇拜盘瓠心理状态的必然产物。

  四、宗教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宗教观念逐渐淡薄,但留在民间口头的作品却是作家们吸取营养和原料的源泉。

  著名作家蓝怀昌同志,开始步入文坛是从事诗歌创作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他的作品最明显的特征是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在民族文化心态的嬗变中重塑民族的自我形象。在描写人物心态嬗变时始终离不开神话、宗教。《波努河》这部长篇小说着力塑造了郑万明、玉梅这两个开拓性人物,他们的灵魂有密洛陀的影子。郑万明是布努瑶的海外赤子,拥有百万家财,他为什么把父亲几十年积赚下来的巨款投放到布努山乡建设度假寨、温水池、风情饭馆、剌梨酒厂?因为那里是他的故乡,有他的创世母亲密洛陀。小说有这么一段描写:“这个波努人的后代,他在大海的那边生,在大海那边长,现在回故乡来了,想把自己的一片心意献给故乡人。他感到了他有一种无比自豪和骄傲的财富。这是他和他父亲奋斗了多少年而没有得到的财富。在这云雾缭绕的波努山上,树为什么发芽?花为什么飘香?人凭什么生存?那么多的风霜,那么多的野兽毒蛇,那么多的病魔邪气,为什么都在这些波努人的面前退让、颤抖?这是巨大的岂桑弥洛特(密洛陀)的创造精神,是追求的精神,是拼搏的精神。”郑万明与玉梅共同开发瑶山,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迎接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布努瑶山创造奇迹。小说用不少笔墨描写密洛陀精神对他们心态的影响,他们参加乡亲们祭祀密洛陀活动,传唱歌颂密洛陀的古歌。郑万明病逝后将自己的骨灰埋在布努山。在《哦,古老的巴地寨》、《画眉笼里的格桑花》这些短篇小说中,描写了呢妹的父亲及玉英的父亲这样的愚妄人物,他们是传统势力的代表,也是瑶族的忠实子孙,深受神话宗教意识制约,尊天崇地、膜拜祖宗,墨守成规,循章履约,没有分清民族文化的精英与糟粕,一味地继承和传播。作家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描写这些现象的。如果,离开了宗教文化,作家是写不出这些东西的。

  正如作家莫义明同志说:“民间文学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可以说是从这里起步,又始终带着它的洛印。诗歌、小说都如此……只不过是给它赋予新的内容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在《吃新米》这首诗中,他继承了瑶族香哩歌的艺术风格,采用排比对偶的手法,对传统的歌词进行加工、提练,用于表现瑶族的新生活。他的中篇小说《断案》,塑造了陶公法这个上层人物,采用许多石牌话,把这个人物写活了。小说是写头人陶公法智断香草盗窃案的故事,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写公法侦探此案的经过,而是在公法成竹于胸,“开庭审案”有这样一段话:

  “自从盘古开天地,伏羲造人以来,国有国法,村有村规,我们二十四花山,三十六瑶口,才坐得安,站得稳,想不到,百年不旱今年旱,百年不涝今日涝,有人上犯天,下犯地,过田谋谷,过河谋鱼,弄得我们头巾扎不稳,脚绑捆不牢,兄弟之间打冤家……”

  小说采取“稻草讲件”(石牌判案的宗教仪式,讲一层道理,掐一节稻草),层层展示陶公法剖析案件的来龙去脉,最后弄个水落石出。其他瑶族作家、作者的文学创作,也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打上神话宗教的烙印。

  从以上简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对瑶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影响是深刻的,这种影响已涉及到整个民族文化心态,“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都坚持着很强的社会文化统一观念,和现实世界中离心的分散相反,这个向心的技术,就是不断被强调的种族精神。”[(2)]

  来源: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苏胜兴《瑶族宗教及其文学艺术生态》

  (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8卷第11页。
  (2)[日本]竹村卓二著《瑶族的历史与文化》第294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从何而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