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玲用5天时间做了30道题做一道加法题,把一个加数多看了36,得到的结果是63。这道加法+题的正

没能理清“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要牢记: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减)。

不计算,在 里填“>”“<”或“=”

左题当被减数58相同的时候,减去的数越小,结果反而越大;减去的数越大,结果反而越小。右题两个加法算式中有一个加数都是40,但另一个加数“54”和“45”可是不一样的哦!在不计算比大小时,一定要找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特点,明确规律,才能快速而且准确地比较。

把35、62、51、45、49和75填在合适的圈里

左圈的要求是“比50大的数”,于是,很多孩子想当然就把右圈的要求定为“比50小的数”。况且,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怎么能允许有数没填入圈呢?所以,一定要明确分类的标准与要求,正确判断、细致选择。

在46、65、56、60、66这五个数中,选择合适的填在框里。

孩子们想到的是4个小长方形及4个小长方形拼成的一个大长方形,但是没想到把2个小长方形一上一下拼或一左一右拼。因此,遇到数图形的题目,首先要找到最基本的单位,再观察依次用2个、3个……能否拼成更大的图形,最后把个数累加即可。当然,有时还要注意拼组的方向哦!

80是(79)前面的一个数。

反叙问题一直是孩子们头疼的事情。因为不理解,所以只凭自己的猜想变成求“80前面的一个数是(   )”了。记着:遇到反叙变正叙!原题可变为(  )是80后面的一个数。

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5),最大的一个是(95)。

读题要细致,十位应在右起第二位;而且应是“两位数”。孩子们只顾着填越小的数,却忽略了数的位数。因此,圈划关键词真的很重要。

(1)个位上是8的两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最大的一个是( )。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少6,这个两位数是()。

在计数器上拨4个珠,可以表示出的两位数是(40、22),其中最大的是(40),最小的是(22)。

要求用4个珠拨出两位数,可知十位上至少要有一个珠子。若能有序地每次拨动一个珠子,就能把所有情况一一列出(如下图)。

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可以表示哪些两位数?最大的是多少?最小的是多少?

工人阿姨做了24件上衣和35条裤子,还要做多少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此题难在对“配套”两字的理解上。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配成一套,只有上衣和裤子的数量同样多才能“配套”。而现在上衣少,裤子多,因此还要做的上衣其实就是上衣比裤子少的件数,也就是上衣和裤子的相差数,应该是35-24=11(件)。

学生用桌已经有20张,椅子才4把。还要搬几把椅子才能和桌子配套?

商店里有一批太阳伞,3天卖出54把,还剩5把。这批太阳伞原来有多少把?

题中居然出现了3个条件,还不把孩子们搞晕啦?其实可从问题入手思考,要求“这批太阳伞原来有多少把”就要把卖出的把数和还剩的把数合起来。“3天”,其实就是个多余条件。

学校图书室有一批故事书,4天借出36本,还剩20本。这批故事书有多少本?

鸡有11只,鸭有8只,鹅有7只。

 (1)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

 (2)公鸡有5只,母鸡有多少只?

3个条件,2个问题,这是什么节奏?难怪孩子们手忙脚乱啦!其实,只需紧抓问题,根据问题理清数量间的关系,寻找合适的条件即可。如第一个问题求“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就得去找鸭的只数和鹅的只数,再把它们的只数相加;第二个问题已知公鸡只数求母鸡只数,就得去找公鸡和母鸡的总只数,从鸡的总只数里去掉公鸡的只数就是母鸡的只数。

牛有5只,兔有17只,羊有9只。

(1)牛和羊一共有多少只?

(2)白兔有8只,其余的是黑兔,黑兔有多少只?

45个皮球装在盒子里,每盒装6个。

(1)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

(2)如果全部装入盒中,至少要多少个盒子?

第一小题对我们小朋友来说非常简单,45÷6=7(盒)……3(个)。那么,第二小题要把这些皮球全部装入盒中,只用除法算式的商“7盒”就够了吗?显然,还剩下的3个也需要1个盒子来装,所以我们至少需要8个盒子。千万要注意:剩下的3个要用第8个盒子来装。

编一个中国结,需要长8分米的彩带,一根7米长的彩带,最多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4……1,你能说出哪些不同的算式?

题目中有两个方块需要我们填写,一个是被除数,一个是除数,如果我们没有思考,去凑去试,那肯定很费时间。小朋友,请你动脑筋想想,我们先决定哪一个呢?对了,我们应该先把除数定下来。因为除数要比余数大,所以除数最小是2,此时,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算出被除数是9。当然,不止这一组答案,当除数是3、是4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算出相应的被除数。小朋友在做这种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序,才能轻松应对。

□÷□=□……3,你会填空吗?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

题目中的主人公是“分针”,有的小朋友可能会看错,以为“时针”在走,那就肯定会答错。那么,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是不是经过了3分钟?快回忆一下,在钟面上,分针走一大格是走了5分钟,所以,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了3大格,也就是15分钟。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一定先要看清到底是“谁”在走,再想清楚它走一大格或者一小格到底是多长时间,这样才能和时针分针成为好朋友!

(1)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   )。

(2)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分,等于(  )时;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秒, 等于(  )分。

在这个钟面上,分针指着11,肯定是表示55分;那时针呢?它的位置挺特殊,离10很近很近,那是不是就是10时55分呢?小朋友,一定要擦亮你的火眼金睛,时针虽然离 10很近,但是还没有到10时呢,这个钟面应该是9时55分,不过,它很快就要到10时啦,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大约10时。大约10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10时超过一点,还有一种就是10时不到一点,这种情况就是10时不到一点。所以我们在看钟面的时候,时针尤其要看仔细,这样才能判断准确。

下面的钟面上各是几时几分?大约是几时?


(1)橘子园在水库的(  )面;

(2)水库的东面是(  )。

认识方向最主要的是要明白我们是站在哪里观察的。如果这一点没有弄明白,上面的题目肯定会出错。第一小题,我们在读题的时候就要去想,我们到底站在哪里观察呢?应该是在“水库”,从水库出发去看橘子园,是往南面看到的,所以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第二小题我们站在水库去观察,它的东面是葡萄园。所以,小朋友在解决这种题目时,心里要清楚自己站在哪里观察,想象自己真的就在那里一样。

(1)学校的南面是(  )家,东面是(  )家。

(2)小华家在学校的(  )面,在小林家的(  )面。

从汽车站到人民路,要乘(  )站。

从汽车站到人民路,总共有6个站点,那么就是乘了6站吗?来思考一下到底哪里是最关键的呢?对啦,在汽车站等待出发的时候,汽车站不能算乘了1站,得车子出发,乘到西门,才算第一站,所以到人民路的时候,要乘5站。小朋友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想清:出发的那个站点算不算。

从前面三个数中,我们可以看出,千位、百位都没有变化,从70-80-90,可以看出是每次大10 ,所以下一个数字应该是5900,但是第二个括号里该填什么呢?有的小朋友会填6000,他填对了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呢?是啊,前面我们已经想清楚每次大10 ,那就要紧紧抓住这条规律,比5900大10应该是5910,填出6000的小朋友,你肯定是把5900变大了100,那就不是原来的那个规律啦。所以小朋友一定要找准规律,并且一直要根据这条规律来正确填写。

8□54<8579,你可以在□内填哪些数?

我们比较数字大小的时候,从高位比起,这两个数字千位上都是8,我们接下去看百位,百位上方格里的数字比5小,所以可以填4、3、2、1、0。如果你只想到这里,那就不够严谨。因为即使百位上相同,只要十位上比7小也是可以的呀,所以这里可以填5、4、3、2、1、0。小朋友,你想周全了吗?

10张纸摞起来大约厚1毫米,100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大约厚多少厘米?1000张、10000张呢?

这种题目是一层一层的推理题。小朋友在做的时候不能凭感觉随便写,而应该慢慢理清里面的关系。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里面有10个10张纸,所以厚度应该是10个1毫米,也就是1厘米;1000张纸里面有10个100张纸,所以厚度应该是10个1厘米,也就是1分米;10000张纸里面有10个1000张纸,所以厚度应该是10个1分米,也就是1米。

小英看一本72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26页,第二天看了28页,她一共看了多少页?

这个实际问题里出现了3个已知条件,小朋友会想当然地把这3个已知条件全都用上,列出两步计算的算式。但如果我们细心读一下问题,从这个问题来想想,我们仅需要“第一天看了26页,第二天看了28页”这两个已知条件,26+28=54(页)。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理清已知条件,选择需要的用,不要被干扰条件影响。

一条90厘米长的绳子,先用去24厘米,又用去36厘米,这条绳子短了多少厘米?

这里错在判断2100年是闰年还是平年时,错误地把2100除以4是否有余数作为判断的依据。由于2100是整百数,必须看2100除以400是否有余数,由于2100除以400有余数,因此2100年是平年。

小明上午10:00坐客车从家到南京,下午2:00到达南京小红山汽车站,小明乘车用了多长时间?

答:小明乘车用了8小时。

这里错在没有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把两个时刻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然后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而不是简单地用大数减小数。

答:小明乘车用了4小时。

孩子会凭感觉认为铁比较重,我们在判断不同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时,不能仅凭感觉,要看物体的实际质量。题目中铁和棉花的质量都是1吨。因此,它们的质量是相等的。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

求长方形的周长时要先求出长与宽的和,然后用它们的和再乘2。在运用综合算式计算时,为了先算加法,必须使用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

这里同学们容易受到长江全长约6300千米的干扰,往往在没有看清题目前凭感觉填写“千米”。这里指的仅是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只要能仔细观察题目,认真分析,便容易填出正确答案。

判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播的时间一般在晚上19:00。(    )

这里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区别。既然时间已经表示为19:00,前面就不能再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了。

这里从表面上看,80的末尾有一个0,容易让人感觉积的末尾有一个0。当我们不好直接确定积的末尾有几个0时,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小华从家到学校走了20分钟。如果每天往返两次,小华每天在上学和放学的的路上要花(   )分钟。

这里错在没有正确理解“往返两次”的意思,往返两次指的是“往、返、往、返”的过程,可以先求往返一次所花的时间为20×2=40(分钟),然后再求往返两次所花的时间为40×2=80(分钟)。

【错误解答】12,28

这里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会用“31-3=28”来计算一年中倒数第三天的日期,于是认为倒数第三天是12月28日。本题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一年中倒数第一天是12月31日,进而找出一年中倒数第二天、第三天分别是12月30日、12月29日。

【正确解答】12,29

小丽看一本童话书,第一天看到第16页,第二天看到第50页。小丽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多少页?

答:小丽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34页。

这里出错是因为把第二天看到第50页错误地当作第二天看了50页。解答本题首先要算出第二天看的页数,即50-16=34(页),接下来再用第二天看的34页减去第一天看的页数。

答:小丽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18页。

图形旋转时一定要看清方向和角度,这是孩子们在第一单元错得最多的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先抓住绕什么点旋转,然后注意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一般转90度,也就是同一条边现在和原来的位置之间的夹角是90度。参见课本P3例题3。

轴对称图形是指这个图形沿着一条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画图形的对称轴时,用点画线,一般要将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都画出来,横的、竖的、或者斜的(这个很容易漏掉)。特别要注意,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课本P15的数位顺序表要背得滚瓜烂熟,这是我们读数和写数的依据,特别是在写数时,不能偷懒,应该先写好数位,然后对应着写数。有的孩子会把“数位”和“计数单位”混淆,需要注意:说“数位”时一定会带个“位”字,比如十位、万位;说“计数单位”时一定不带“位”字,比如百、千、万。

在第三单元,我们需要注意“改写”和“写近似数”是不同的,“改写”只改变形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用等于号“=”;“写近似数”“保留”“精确“省略尾数”等都是会改变数的大小的,所以用约等于号“≈”。

积的变化规律是: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那么积就扩大(A×B)倍。商不变的规律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注意:余数是要变的)  

“在算式342×□5中,要使得数是四位数,□中最大填几?”

做这类题目时要试算,粗看最大可以填3,其实不然,342×35=11970,因此,3还是大,框里只能填“2”。

画图解决问题,要记住把题目所有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达出来,换句话说,只看这幅图,就能够把这道题的意思全部说出来。

课本P37的思考题很多孩子不太理解。可以这样想:要使乘积最大,两个数要尽量大,同时这两个数还要最接近;反之,乘积最小。

在探索计算中的规律时一定要比较几个等式的哪些部分没变,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注意观察发生变化的部分,它是怎么变的,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乘法分配律可写成(a+b)c=ac+bc,也可以写成(a-b)c=ac-bc。要注意它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如25×44=25×4×11利用了乘法结合律;如果这样转化:25×44=25×(4+40),则利用了乘法分配律。

易错点:方程和等式之间关系混淆。

指导: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可见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易错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只在等式一边加、减、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导致方程的解求错。

指导: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注意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减、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解方程时能化简的要先化简。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列方程前,先找准数量关系之间的等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公式来列方程,我们也可以通过画图找到条件中的相等关系。

4.求2、3、5倍数特征

易错点:综合考察这三个数倍数特征时容易出错。

指导: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时,先满足一个条件,再满足其他条件,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3、5的倍数,可以先满足2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在此基础上再满足3的倍数特征。

5.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易错点:求的不是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指导: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般分别列举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我们有时也可以根据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利用规律直接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6.解决和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易错点:由于题意理解的错误,搞不清问题要求的是最大公因数还是最小公倍数。

指导:首先要理解题意,找准题目中数量之间倍数和因数关系,可以借助画图帮助思考,从而确定解决问题需要求最大公因数还是最小公倍数,其次弄明白求出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表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切不可张冠李戴。

易错点:多个数连加或连乘,和与积的奇偶性较难判断。

指导:多个数连加,和的奇偶性关键看加数中奇数的个数,奇数个奇数相加和一定是奇数,偶数个奇数相加和一定是偶数;多个数连乘,只要乘数中有一个偶数,积就是偶数。

易错点:找不准单位“1”。

指导:如果分数没有单位就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被平均分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如果分数后有单位,单位“1”就是一个这个计量单位。

易错点:分数中分子、分母和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之间对应关系找错。

指导: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线,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指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先要明确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再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计算。

指点迷津: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看到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部分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抓住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就容易判断了。

2.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指点迷津:首先要牢牢地记住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其中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碰到一个问题,明确是求表面积还是求体积,千万不可张冠李戴。特别是在求表面积时,还要想清楚应该求几个面的面积。

指点迷津:有多种情况:

(1)将圆柱沿着底面直径切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增加的表面积为长方体的左面和右面,用“半径×高×2”计算即可;

(2)将圆柱沿着底面直径竖直切开,变成两个半圆柱体,增加的表面积为剖面面积,有两个,用“底面直径×高×2”计算即可;

(3)将圆柱沿着底面的方向切成两个小圆柱,增加的表面积为两个底面积,用“π×r×r×2”计算即可……

我们要看清楚,然后再计算。

指点迷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很多同学会漏乘1/3,说说都知道,可还是要忘记。教你两招:

(1)牢记:看到“圆锥”,就要乘1/3;

(2)做完试卷时,第一个就检查“圆锥题”,看有没有乘1/3。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第(2)个方法的效果是很好的。

5.“画图”的解题策略

指点迷津:很多同学会解题,但不一定会画图。试卷中一旦出现了画图解应用题,失分会很多。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图中都反映出来就行了,缺一不可。

指点迷津:将一个由多个斜边围成的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时,很多同学会弄错。在第四单元的六年级“数学110”中已有详细介绍,后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再试试。

指点迷津:将一个图形按n:1的比进行放大,该图形的周长扩大n倍,它的面积扩大n2倍;反之,亦然。如果实在搞不清其中的关系,碰到具体问题时举个数据算算,也能够得出答案。

指点迷津:先看清方向,然后正确量出角度,接着用比例尺进行计算后作图,最后记住“三标”,即标角度、标长度、标地名。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就行了,注意作图的美观。

指点迷津:可以举两组数据试算一下,如果比值或商一定,那么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那么就成反比例;两个都不是,那这两个量就不成比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下册微课学习

}

1、《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2、3、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先谈谈做得好的地方。

1、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较好。特别是2、3的口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了。

2、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兴趣高,学习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有关的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于记忆。

3、能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既有基础题又有开放题,特别是“填一填”的设计很好,放开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活学活用。

5、对口令的游戏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1、课堂教学很扎实这既是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扎实,有很多地方显得老师包得太多,放手不够,例题的呈现形式也显得过于单一,在设计时可放得更开一些。如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改为先用课件出示3棵幼苗,接着再出示3棵,最后再出示3棵,让学生说说刚才的过程,并试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并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本节课还有一个很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师的语言不是很规范。如不应该说几个几,而应说成几个几相加,板书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这都是不严谨的表现,以后钻研教材应更细致一些,多和其他老师商讨,数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严谨。

3、问题的提出应准确,严谨,不能太琐碎。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琐。如我在教学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3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的口诀之间相差多少呀?”这就显得不准确,指向不清楚,因而学生的回答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提完第一个问题,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口误,因而接下来我改正了自己的提问:“4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得数相差多少呀?”这样一问,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说得数两个字时声音不突出,语速又较快,因而部分学生可能还是没听清是什么,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提问时应有意识的突出关键的字眼。

2、《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教学2、3、4、6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我们每人都有2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2、例3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列式。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关于乘法计算和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乘法的意义守键。只有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明确深层次的认识,乘法口诀中积的推导,乘法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才能迎刃而解。教学时,不光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更要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理解加数中加数和相同轨数的个数与乘法中因数的关系。采用改写算式(加法改乘法、乘法改加法)、看图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摆图开写算式、自编应用题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其次,注重课堂的调控。有些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已经能背诵,而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却毫无所知,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课堂教学时较难控制。教学时,我把教师讲解的重点放在乘法的意义,编制口诀的方法,记忆方法的引导上。把口诀的记忆放手让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同桌、小组成员记熟口诀。这样,因为教师讲解的是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听得也比较专心,而竞赛、互助等形式又使已经会背口诀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知识有用武之地,不会背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激励下也能迅速提高。

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的思考方式,教学中,注重实际的操作,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再如,像口诀“五四二十”,“二五得十”我也允许这样的说法出现,因为我们只是习惯上说“四五二十”,这两种说法并没有对错之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喜荒种说法,提示他们我们的习惯说法是后者。教师做到了尊重学生,学生才能觉得这不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对于年龄处于第一逆反期的学生来说,会更利于他们接受,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发散。

3、《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注重情境导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素材,为儿童提供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

2、师生角色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受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本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

3、及时给予评价,感受成功喜悦。在本课学习的各环节中,当学生完成某些有探索知识的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问题后后,教师满腔热情给予肯定、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除了是否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能否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外,还要注意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课里,缺乏对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指导。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4、《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关于2、3、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因为这九句口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想象,教材中只安排了一课时的新课教学,例2、例3是两幅非常不错的情景图。例2出示了幼苗的两片子叶,引导出2的乘法算式及口诀。因为对子叶我稍作了解释,所以学生对例3的情境图没有很好的理解,有的'同学竟数起了叶片,我马上引导,才有所扭转。不过在这堂课中,我太面面俱到,几乎每一句口诀我都是一样的教学,通过情景图我先让学生说出几个几,然后说出乘法算式,再板书口诀,让学生读一读。我象是完成任务一样的教完了口诀,形式太单一,没有激情,对学生鼓励性语言不够,因此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发现这堂课上的没有象备课时那样有条理。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作以下的调整:

1、要重点教学2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自学3的乘法口诀,小组合作学习4的乘法口诀,书上填充完整。

2、探索口诀间的规律时,尽量让学生仔细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现每个数的口诀相邻两口诀间的关系。例如4的乘法口诀,学生能说出下一句的积比上一句的积多4。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品尝成功的喜悦。

3、练习题的设计以教材为主,运用不同的手段,对习题进行加工,使学生得到多种形式的练习。练习设计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做到难易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5、《2、3、4的乘法口诀》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2、3、4的乘法口诀,根据学生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我先领着复习5的乘法口诀,说一说5口诀有几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几,为学生总结2、3、4乘法口诀做好铺垫。="background:yellow;">

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利用摆汉字的方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来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决的基础,在探究2、3、4的乘法口诀时,特别学3的乘法口诀的时,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通过用3根小棒摆一个汉字,让学生主动学习,列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口诀编写口诀,学生很快就编出“一三得三”,也是我的意料之中,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有学生就说是用5的乘法口诀想出来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对2、4的乘法口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我的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自主发展、自由发散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总结口诀、理解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4的乘法口诀教学,在环节设计上的跨度比较大,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立思考,小组合作编出口诀,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口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口诀几句等,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比较强。="background:yellow;">

6、《2、3、4的乘法口诀》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2、3、4的乘法口诀,根据学生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我先领着复习5的乘法口诀,说一说5口诀有几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几,为学生总结2、3、4乘法口诀做好铺垫。

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利用摆汉字的方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来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决的基础,在探究2、3、4的乘法口诀时,特别学3的乘法口诀的时,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通过用3根小棒摆一个汉字,让学生主动学习,列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口诀编写口诀,学生很快就编出“一三得三”,也是我的意料之中,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有学生就说是用5的乘法口诀想出来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对2、4的乘法口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我的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自主发展、自由发散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总结口诀、理解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4的乘法口诀教学,在环节设计上的跨度比较大,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立思考,小组合作编出口诀,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口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口诀几句等,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比较强。

7、二年级下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内容由于有了原来的教学做铺垫所以在知士标上难度不算太高,本课设计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生自己去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求出商所用的口诀。利用生活资源,对其中有效信息的选择和提取,以解决生活中问题来继续探索新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枯燥,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同时发展了自己学习的能力。本课利用生活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支的教学理念。

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童心,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有立思考,有同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很快算出除法的方法:商想乘算除,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学习。

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着恢节日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中更容易开展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8、二年级下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内容由于有了原来的教学做铺垫所以在知士标上难度不算太高,本课设计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生自己去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求出商所用的口诀。利用生活资源,对其中有效信息的选择和提取,以解决生活中问题来继续探索新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枯燥,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同时发展了自己学习的能力。本课利用生活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支的教学理念。

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童心,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有立思考,有同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很快算出除法的方法:商想乘算除,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学习。

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着恢节日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中更容易开展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9、数学《2―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数学《2―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是一节综合应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很感谢各位老师来听课,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通过今天的听课评课活动,我有很多收获。

1、在复习旧知阶段,呈现的教学卡片要由易到难,可先呈现算式卡片,再呈现口诀卡片,先呈现前半句,让学生接后半句,再呈现后半句,让学生对前半句。以开火车的形式复习2―5的乘法口诀。在此过程中,甲生回答错了,可以让其他同学帮他纠正错误,要让甲生知道正确的答案,用他自己的嘴巴说出来,会加深印象。教师还要注意及时进行评价,如二十四,甲生说四六二十四,多数学生都认为是四六二十四,乙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说是三八二十四,教师要对乙生及时表扬,这种鼓励会让更多孩子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动脑思考,积极发言,如后面再出现十八,同学们就会考虑到二九十八和三六十八。教师的评价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很重要的。

2、在图画导入新课阶段,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从图中收集信息,提炼文字信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观察图画搜集信息时,引导学生提出第一个数学问题,如树上和地上的'小鸟一共有几只,先让学生立思考,然后交流答案,指明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等等,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可将不同答案板书,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乘法意义及口诀。第一个问题解决完以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限定时间让学生思考、计算,再交流方法,不同的学生方法可能不一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方法表述出来,鼓励方法的多样化,最后总结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3、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一定要有练习,要让学生动笔计算,让学生有事可做,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教师还要组织好教学语言,语速不要太快,要有节奏感,语言要干练准确,符合低龄儿童的胃口。

4、注意教学细节,思维要符合儿童的发展。如本节课中一共有几朵小花,一共有几只小猫,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必刻意拔高,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

5、适当地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主题图中的教学楼窗口个数,就可以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一个主题。先让学生立算出窗口的个数,然后交流方法。

6、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当一人或一组在回答问题时,其他人在做什么,是在听、在思考还是在玩,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常常不能集中精力,今后要多学习经验,多想办法控制课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老师们学习方法,多听多看多反思,努力追求进步。

10、《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本周我校进行了“数学两周e课”教研活动,今天我有幸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除法计算,重点是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难点是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通过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求商的探索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感受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上课初,我则创设情境“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后分果子的故事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二、在教学例题1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借助小棒,设计了“分、写、说”这三点具体的活动要求,鼓励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分的过程:再让学生展示算法,用连减、连加,乘法口诀三种方式解决猴子分桃的问题;最后让学生比较用哪种方法最好,学生选择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优化算法,点出课题,进行小结。

三、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课堂中通过“开小火车”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练习时,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多动手、勤动嘴,在练习中不断总结、进而达到熟练使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目标。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关注学情。明确讲解新知识之前,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和具备知识,了解本班学生特点,感兴趣话题等;还要明确课中,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什么,对于学生不具备的知识,如何弥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情的把握至关要!

姚校长生动形象的“汽车如何从弯道驶进高速路口”的比喻,更让我深深的明白:依据课标制定出教学重点后,只有明确学情,方能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数学老师,教两个班,每个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情也各不相同,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方能帮助学生学有所获。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更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细节性指导。教师要做到“眼中时时刻刻有学生”,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蹲下来理解、认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仍然是难点,课堂中要更多的关注他们,教会他们最基本的思考做题方法。如:在教学12÷3=?用乘法口诀计算时,如何引导学生从乘法口诀表中快速的提炼出“三四十二”这句口诀,就需要做更加细致的方法性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通过反复的练习,自我总结、提升,最后达到能熟练计算。

3、教学语言不但要简练,也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差,这就要求教师“修炼自己”,用必要的表情、动作语言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课堂的活跃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重视对学生做题习惯的培养。低年级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形成规则意识。做完题之后养成检查,同桌互对,会的教不会的,优秀生帮助后进生,并鼓励优等生,不断挑战自我,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需要改进的还有很多地方,也发自内心的感谢各位数学老师百忙中抽空来听课,以及课后认真、细致的指导,使我明确了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会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争取使自己尽快的成长,力争使每一节课更加的扎实、有效!

成长,在路上!愿自己在英语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幸福的成长!

11、《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用2-6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里面的知识。学好本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学会除法运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调整教材,充实课堂教学

本课利用了例2的教学情境图,利用课件展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将例2的教学穿插在闯关游戏之中,分解了例题的长时间教学,也使整堂课思路更加清晰。

二、鼓励多种算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尝试,有立思考,有同桌交流,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孩子们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学习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并学会从中择取最佳方法的数学思想。这一活动中,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张弛有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学习。

三、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从始至终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在教学例题和练习题中又再次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加深了学生用口决求

商思路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四、多种题型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本课安排了学生喜爱的闯关游戏,课前闯三关,(听算、填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课后过六关(选做三道)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做,不仅将枯燥的练习趣味化,还能让学生在闯关、比赛的过程中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和挑战的学习意识。

同时教师利用激励语言,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新发现给予评价和鼓励,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虽然本节课的设想是好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突发事件老师不能好好的处理,以及教师自身教学基本功差,所以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发现问题和教学不足后逐渐改正利于下一次的逐渐进步,下面我就说一下本节课存在的教学不足:

1.授课过程中,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能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回答得好的同学没有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没有及时给予引导,有时为了赶教学进步而草草带过,这在教学中会产生很大的弊病,需要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逐渐改正,还应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更好的处理办法。

2.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一节课几乎就是2―3名同学在积极的参与问题的学习,其他同学熟视无睹,无论是听讲习惯、学习积极性、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都表现的很差。而此时授课教师好像在想办法,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不明白数学教材中的算理、数教,导致不会简单、清晰、直观、明了的把问题给学生讲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

3.备课方面的不足,没有做到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预设。备课缺乏备学生。

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足。同时教师备课也缺乏备课堂突发教学事件的处理,教师缺乏教学机智。虽然想到中途课件不能及时的展示出来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或者影响到教学进度,导致有些问题脱离课件和黑板板书不能讲清楚,但教师就是不能及时弥补教学,造成教学效果欠佳。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备学生、备课堂突发事件等也要作为教学之重。

4.教师教学语言匮乏。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知识点间的过渡语、衔接语比较生硬,有时还会因为学生不能准确表述问题和正确回答教师预期的问题而产生急躁情绪。数学的语言应是准确、精炼,表述清楚到位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要在语言方面多下功夫。

5.尽量抽出时间多听其他数学老师的课,吸取教学经验。在反思、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

总之,自己带数学学科教学时间不长,教学方法死板,知识匮乏,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今后教学中还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和帮助。并能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直言不讳的提出我的教学不足和教学失误,我会本着发展、提高、探讨、学习的态度接收,并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摸索和改进,使自己能早日的成长和成熟。

12、《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由于这是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求商的方法,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今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3只猴宝宝都特别想吃,大家你争我抢,谁都不肯让,猴妈妈见到这一情况,左右为难。你们能帮猴妈妈分分这些桃子吗?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

2、探索“求商”方法:学生听到问题后,好奇心促使他们很快地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桃子来分,有的学生用小棒在桌面上分,还有的学生试图用连减的方法计算出来。在得到结果之后,很多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将手举起来,想要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在学生相互交流之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猴妈妈分桃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及为什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原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探索出“求商方法”。

3、多样化习题训练: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有不断地新奇的事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设计习题时,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题目,如:“计算速度大比拼”,“谁答对了就把礼物送给谁”,“争做送信小行家”……学生看到这些有竞争性的习题,个个都兴趣高涨,积极的举手回答,唯恐自己落在他人的后面。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生既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而我也从中学到了,数学教学一定要多花费心思,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充满活力。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13、《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外,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求商过程,并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在课堂上,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情境,用“喜爱的体育课”的故事形式的引入例题,之后再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交流分析想商的方法,让学生交流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同桌参与合作,学生提出了3种方法:

1、10除2等于几,想2乘5等于10;

2、用口诀计算(二五一十);

3、用加法2加2加2加2加2等于10,正好5个2。

由于我没有限制学生,随他们自己的想法来计算,这是一种创新思维。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让学生大胆设想,寻求解决的方法。在随后的教学中选择简便的方法,这样学生既能在活动中体会探索的快乐,又增强了合作的意识。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14、《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一课对于学生学会除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本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所以我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将例1与例2融合在一堂课中。学生在前期学平均分和除法(一)(二)的基础上,例1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将例1作为学生自学部分处理,初步尝试让二年级的学生自学,由于三个问题提的较好,学生顺利自学例1。不过我适时引导学生,由学生领悟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解决两个除法算式。本节课容量较大,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表现很好,接受新知的.能力较强。由此我将对教学设计的各个流程做一个反思。

1、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如猴妈妈分桃。通过自学,学生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理解由一句口诀解决两个除法算式。

2、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在处理例2时,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3、精心设计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习题联系起来,设计成游戏。如帮小猴子送信,学生争先恐后来计算信封上的除法算式。小猪吹泡泡,解决在乘法口诀中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这样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15、《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今天讲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节,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当然重点就是“求商的方法”,教材设计得很好,因此我就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的。

1.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今天有几只小猴在树丛中玩耍,忽然看见猴妈妈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些桃子呢,小猴子们非常高兴,回家后,猴弟弟搭手拿起一个桃子说:“猴哥哥,你先吃吧!”。猴哥哥说:“你真好,还是你先吃吧!”猴妈妈看到孩子们你推我让,夸奖他们“你们真懂事,还是我给你们分一分吧!”这时出示栩栩如生的猴妈妈分桃子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把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起来,问:“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愿不愿意帮助猴妈妈分一分?” 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

2.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商方法”:学生回答愿意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后,好奇又好胜的动作分得快又好,接着问:“你是怎么分的?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一只只小手在空中摇摇摆摆,多希望老师能让他站起来回答,有的学生说用连加方法,有的用连减方法,还有的用乘法口诀??接着老师让学生观看了形象逼真的猴妈妈分桃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及为什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原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体验分桃子的过程,探索出“求商方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在课件制作上也突出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除上面猴妈妈分桃子图以外,还有最后一个练习题的图学生也非常喜欢,“谁答对了就把玩具摘下来”,学生看着那些喜欢的玩具, 带着一种好奇心和好玩心,参与度特高,学生答对一个老师就摘一个,兴趣急剧高涨起来,很快就把玩具摘完了,老师看到同学们表现的特好,接着出示课件“我真棒!”说:“同学们真了不起,把玩具全部摘光了,夸夸自己。”学生更高兴了。就这样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气氛中结束了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的情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盼望着下一节数学课的到来。

1.努力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2.学生探索方法的过程,“放”的还不够,今后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3.课堂上要多一些表扬鼓励的语言,激发孩子们的斗志。

4.面对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就要让学生多说,通过说来促进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只有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才可以表示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了。在本节课中应让学生多说一说如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样不仅复习乘法口诀,同时知道除法求商要用乘法口诀来求。

16、《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计算练习课,如果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使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图、声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积极的思考,认真的答题,都能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学困生思考还有些难度,需要加强辅导。

这节课最值得我反思的并不是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法,而是在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是另我始料不及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特意设置了很多动态的效果,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教学内容外的动画上,甚至还有个别学生猜测着下一张幻灯片会出现怎么样的动画效果。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际教学中,太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干扰因素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玲用5天时间做了30道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