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乘3五乘五等于多少3乘5?

人们常说,Mathematica的发布标誌着现代科技计算的开始。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数值、代数、图形、和其它方面一直有个别的软体包存在。但是,Mathematica的基本概念是用一个连贯的和统一的方法创造一个能适用于科技计算各个方面的软体系统。实现这一点的关键之处是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机符号语言。这种语言能仅仅用很少量的基本元素製造出广泛的物体,满足科技计算的广泛性。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 DICOM、PNG、SVG 和稀疏矩阵格式的灵活的导入导出功能

  • 64 位硬体和作业系统的最佳化版本

  • 全新的快速入门互动教程

29、编写并行程式的工具

30、当与网际网路连线时,在笔记本中可同时使用“自由格式语言输入”(一个自然语言型的用户界面)和 Mathematica 语言

Mathematica通过名为MathLink的协定与其它应用程式连结。通过该协定,Mathematica实现核心与前端的通讯,并且也提供了核心和其它应用程式之间的一个通用接口。

Mathematica不但本身具有丰富的功能,而且它也提供了大量接口用以访问其它软体,从而可以方便地调用那些其它软体具有但Mathematica暂时不具备的功能。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增强Mathematica的适用性。

与SQL资料库之间的通讯是通过内置的JDBC支持实现的。Mathematica也可以从一个WSDL描述中安装网页服务。

Mathematica囊括了大量可立即计算的数据。用户可以通过编程访问这些数据,并且也可以通过Wolfram Research的数据伺服器自动更新数据。某些数据如股票价格和天气数据都是实时递送的。

  • 天文数据:155,000个天体的99个属性

  • 化学数据:34,000个化合物的111个属性,118个化学元素的86个属性以及1000个亚原子粒子的35个属性

  • 地缘政治数据:237个国家的225个属性,以及全世界160,000个城市的14个属性

  • 金融数据:186,000个股票和金融工具的历史和实时属性

  • 数学数据:187种多面体的89个属性,3000种图的258个属性,6种knots的63个属性,21种晶格结构的37个属性,52个测地学方案的32个属性

  • 语言数据:149,000个英语单词的37个属性。26个其他语言的词典

  • 生物医学数据:所有40,000个人类基因的41个数据,27,000类蛋白质的30个属性

  • 天气数据:全球17,000个气象站的43个实时和历史的测量数据

}

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锦

1、分针从数字1走到2,是( )分,走一圈是( )分。秒针从数字1走到2,是( )秒,走一圈是( )秒。

2、8:20小明正在看球赛,球赛已经开始了30分钟,球赛开始的时间是( )。

4、工程队挖一条水渠,第一周挖了753米,第二周挖的比第一周少25米,第二周挖了( )米,两周一共挖了( )米。

5、小熊猫体重125千克,小老虎体重比小熊猫重55千克,小老虎体重( )千克。

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 )米。

7、小敏身高110厘米,小红身高139厘米,小敏比小红矮( )厘米。

9、超市早上8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 )小时。

10、一个四位数减去1后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四位数是( )。

1、小刚的体重是35吨。( )

2、0和任何数相乘、相加、相减都得0。( )

3、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

5、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一分钟,秒针走一大格是一秒钟。( )

7、两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

8、最大的三位数加上最大的一位数等于最大的四位数。( )

9、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1、小红的身高15( )。

A、米 B、分米 C、厘米

A、1毫米 B、1厘米 C、1分米

3、2米和80厘米加起来是( )

4、文具商店有各种笔1000盒,第一天卖了252盒,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78盒,两天一共卖了( )盒。

5、小敏10:55分上第四节课,一节课要上40分钟,那么下课时间应该是( )。

6、比较下面的质量,最重的应该是( )

8、分针走5小格,秒针走了( )。

9、一场电影从7:30开始到9:20分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 )。

10、( )时,分针和时针重合。

(2)比306多95的数是多少?

(3)比520少145的数是多少?

1、小红1分钟能录67个字,560字的文章8分钟能录完吗?

2、小红家、小丽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红家到学校有782米,小丽家到学校有543米,小红家距小丽家有多少米?

3、一辆小型汽车的载质量是800千克。现有南瓜464千克,萝卜386千克。估一估,能一次运完吗?

4、小明家到学校大约有389米,每天往返2次。小明每天上学一共要走多少米?

5、400名学生乘7辆公交车去郊游。前6辆车各坐57名学生,剩下的学生坐第七辆车,第七辆车坐了多少人?

6、王伯伯家一共摘了450千克橘子,一个箱子最多装48千克橘子,9个箱子装得下这些橘子吗?

7、一台复读机287元,一盏台灯175元。妈妈想给蕾蕾买一台复读机和一盏台灯,蕾蕾估算了一下,她告诉妈妈应该带450元。蕾蕾估算的结果合理吗?

8、小贾今年五岁,妈妈3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几倍?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几倍?

1、分针从数字1走到2,是(5)分,走一圈是(60)分。秒针从数字1走到2,是(5)秒,走一圈是(60)秒。

2、8:20小明正在看球赛,球赛已经开始了30分钟,球赛开始的时间是(7:50)。

10毫米+20厘米=(21)厘米 1厘米-6毫米=(4)毫米

【10毫米=1厘米,10毫米+20厘米=1厘米+20厘米=21厘米; 1厘米=10毫米,所以1厘米-6毫米=10毫米-6毫米=4毫米】

4、工程队挖一条水渠,第一周挖了753米,第二周挖的比第一周少25米,第二周挖了(728)米,两周一共挖了(1481)米。

5、小熊猫体重125千克,小老虎体重比小熊猫重55千克,小老虎体重(180千克)。【125+55=180千克】

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999)米。【332+667=999米】

7、小敏身高110厘米,小红身高139厘米,小敏比小红矮(29)厘米。【139-110=29厘米】

9、超市早上8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13)小时。【早上8时到晚上8时是12小时,再加1小时就是13小时。】

10、一个四位数减去1后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四位数是(1000)。【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相差1】

1、小刚的体重是35吨。(×)

【“吨”是个比较大的单位,单个人的体重一般不用“吨”做单位的。】

2、0和任何数相乘、相加、相减都得0。(×)

【0只有乘任何数时等于0,0加0时等于0,或者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时才等于0。】

3、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得数没有写单位,应该是1200千克-200千克=1000千克。】

5、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一分钟,秒针走一大格是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五分钟,秒针走一大格是五秒钟。或 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钟。】

6、求279比260多多少?列式计算是279+260。(×)

【正确的算式是:279-260】

7、两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是质量单位,不用当作长度单位来用。】

8、最大的三位数加上最大的一位数等于最大的四位数。(×)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大的一位数是9,999+9=1008。1008不是最大的四角数,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大的几位数由几个9组成。】

9、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如果这个数是0,那么得数都是0。】

10、比11千米少1米是10千米。(×)

1、小红的身高15(B)。

A、米 B、分米 C、厘米

2、10张纸厚约(B)

A、1毫米 B、1厘米 C、1分米

【一张纸的厚度一般是1毫米,10张就是10毫米,10毫米=1厘米。】

3、2米和80厘米加起来是(B)

4、文具商店有各种笔1000盒,第一天卖了252盒,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78盒,两天一共卖了(B)盒。

5、小敏10:55分上第四节课,一节课要上40分钟,那么下课时间应该是(C)。

6、比较下面的质量,最重的应该是( C)

【化为相同单位再比较:3800千克,3吨9千克=3009千克,3吨900千克=3900千克,3900千克最重。】

8、分针走5小格,秒针走了(A)。

【分针走了1小格就是走了1分钟,秒针走1圈是1分钟,所以分针走了5小格就是走了5分钟,秒杆就走了5圈。】

9、一场电影从7:30开始到9:20分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C)。

10、(A)时,分针和时针重合。

1、小红1分钟能录67个字,560字的文章8分钟能录完吗?

【先计算8分钟能录入多少个字。】

答:因为8分钟只能录入536个字,所以560字的文章8分钟不能录完。

2、小红家、小丽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红家到学校有782米,小丽家到学校有543米,小红家距小丽家有多少米?

3、一辆小型汽车的载质量是800千克。现有南瓜464千克,萝卜386千克。估一估,能一次运完吗?

答:因为850千克>800千克,所以不能一次运完。

4、小明家到学校大约有389米,每天往返2次。小明每天上学一共要走多少米?

【1次往返表示走了2次389米,2次往返相当于走了4次389米。】

5、400名学生乘7辆公交车去郊游。前6辆车各坐57名学生,剩下的学生坐第七辆车,第七辆车坐了多少人?

【要先算出前6辆车已经坐了多少人,然后再用总人数减去前6辆车坐的人数,得数就是第七辆车坐的人数了。】

6、王伯伯家一共摘了450千克橘子,一个箱子最多装48千克橘子,9个箱子装得下这些橘子吗?

【计算出9个箱子能装多少千克橘子,再比较 。】

答:因为432千克<450千克,所以9个箱子装不下这些橘子。

7、一台复读机287元,一盏台灯175元。妈妈想给蕾蕾买一台复读机和一盏台灯,蕾蕾估算了一下,她告诉妈妈应该带450元。蕾蕾估算的结果合理吗?

答:蕾蕾估算的结果不合理。

8、小贾今年五岁,妈妈3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几倍?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几倍?

【到了明年妈妈和小贾都长了一岁。妈妈36岁,小贾6岁。】

答:今年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7倍,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贾的6倍。

}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多媒体课件、三支红粉笔、五支笔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苹果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这一册的开篇。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安排了第一次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接着,教材又安排了第二次分苹果活动,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并和操作过程联系起来,以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验算。

  教材随后安排了试一试及练一练,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直属机关小学,硬件设备好,每个班级都有计算机和投影机,属于实验区的`实验校,并在20xx年就开始使用新教材。学校地处商业区,流动人口比较多。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很大差异。从这两年的新教材实施中可以看出,学生成为新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能够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极少几个孩子,因为生活体验少、个性较强,不主动与人合作,缺乏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学具中的苹果卡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出示课件)小熊家里来客人了,好客的小熊拿出了20个苹果来招待小伙伴们,每人分到了5个苹果。但小熊忘记了究竟来了几位客人,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原有经验,提出解决办法。)

  下面是学生可能的方法:

  1. 四五二十,分给了4人;

  6.205=4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这一步可由教师介绍,也可由已经掌握的同学来介绍,注意说清各部分的意义,并结合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来说一说。

  1.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2页试一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这里需要强调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里的个位对齐,剩下的0也要和个位对齐。)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如果小熊家今天来了6位客人,(再次演示课件)应该怎么样平均分呢?

  2.用你手中的学具来分一分,可以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我们组给每个客人分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品平均分之后有余数的情况,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来解决呢?(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5.那么我们能不能知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怎么写呢?(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一写,然后小组之内交流。)

  6.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要介绍余数和商的位置。)

  7.有了这样的书写格式,我们怎么样来验算刚才的计算结果呢?

  (每人分3个,6人共分到了18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正好是20个,算对了。)

  (四)积极思考,探究规律

  (出示课件中淘气和笑笑的故事,让每个学生自己先想一想故事中有了什么矛盾。)

  1. 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故事,为什么淘气错了、笑笑对了?

  2.你发现了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3.计算第3页试一试中(2),你发现了什么?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

  (五)回顾小结,赞美激励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收获吧。

  老师认为你们表现得真不错,大家都积极地帮助小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当我们能和动物真正和平相处时,相信小熊也会走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现在和小熊说再见吧。(大屏幕演示小熊告别的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充分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师介绍了除法竖式之后,让他们去探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当他们在尝试之后,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一直非常活跃,学生始终在学习的情境中思考、讨论。特别是对淘气和笑笑的矛盾,表现得特别的兴奋,因为他们在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能够找到淘气的错误之处。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并且为自己的发现而骄傲。

  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教师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这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第一个环节:20个苹果,每人分5个,来了几位客人?有一个学生就提出猜测的方法:7个行不行?6个行不行?5个行不行?4个呢?猜测的结果是,4个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初步体验除法中的试商。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己去操作、思考、探究、发现。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乘五等于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