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舞蹈开头藏语叫什么

《转山》观后感(精选15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转山》观后感(精选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山》观后感 篇1

  《转山》这部电影不长,但做工精良,主旨感情明确,是一部不错的励志型电影。主人公张书豪的经历的挫折与坎坷对于在电影之外的我们其实是很难想象的,我相信一心要为哥哥完成心愿的他在经历之前也没有能够充足的考虑,因为毕竟他还是带着一些鲁莽与草率的,但这个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理智的男孩子最终依然到达了旅程的终点,完成了哥哥的遗愿,当然,也了了自己的一桩心结。而且,在片尾,在半途中受伤的晓川大哥也已恢复并重新踏上旅程,并同样成功的骑到了珠峰脚下,见证到了最大的“雪山冰淇淋”。

  这当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主人公身边的各种人物进行分析,这个小伙一路几千公里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们,这些人们的行为也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如同人在社会中的打拼一样。现在的我虽然离真正的社会还很遥远,甚至还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对于社会多少有些幼稚的幻想,但是,对我来说,我渴望我能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幼稚下去,既然要一直这么下去,就不妨换些好听点的词:乐观,坚持,善。

  对于第一个词,其实在电影中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我依然想说。乐观的品质可以帮助人在逆境中冷静地思考。同许多优良的品质一样,乐观同样也是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我这个涉世较浅的高中学生,让人很容易就有“这孩子爱放空炮”的想法。乐观的心态源于高度的自信,而真正的自信来源知识的积累和心态的稳定,在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的前提下,人都可以做到自信而致乐观。人只需经历过或者说见识过社会的各个不同的外貌,换句话说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总会不够的,只有真正的对社会了解到一定深度才会最终的定型下来,所以乐观的心态要从一而终的保持下来并不容易。所以,事先了解社会的黑暗面对人是绝对有好处的,不仅为心灵弱小的人打了一剂预防针,而且对上述后两者的养成与保持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这是我的想法。

  而坚持,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功的必须和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本电影之中,主人公的毅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尽管他也怀疑过自己的动机,也曾动摇,甚至对着车子发火,但他还是在众人的帮助下坚持骑到了拉萨。对于坚持,我想讲一个在自己身上的故事:11月份时,我与一个同学心血来潮去爬山,出发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骑到山脚已是四点,看着刚下完雪的秦岭,两人心一横“一定要爬到山顶摸到雪!”于是就向着一个没有人去的山头进发(山顶上有座小庙),由于山上融雪很快,原本的小山路泥泞湿滑,无法行走,只能踩着有草的地方,以半山腰上的树为抓点,一棵树一棵树的迎着山坡向上前进,两人相差不远。突然,我在跳向下一棵树时,手没有抓牢,于是整个人向乘着滑滑梯一样向下滑,幸亏同学眼疾手快抓住了我,不然..这样的事最后我俩都发生了几次。上了有一半左右,将近6点了,太阳即将消失在对面的山后,我向他提议说“不上了太危险了,太阳也快下山了”他说“没事没事,再往上走点”,后来我又劝了他几次,他都说没事没事再走走看,最后,我们成功登顶,消失在山后的太阳又回来了。等到下到山脚,他一下扶住我“哎呦我去,有点晕,没劲了”可见他体力并不如我,但没有他的坚持,就算我有体力,也是登不到顶的。此事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后来我的行事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坚持的重要性也是在这时有了初步的概念。在这个社会里,很少有能不忘自己的初心坚持到最后的人,而其实这类人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这些具有“极客”精神的,在平常人眼里总是那么爱较真的人,往往能干出大事业。马云也好,俞敏洪也罢,他们所传递的,就是坚持到底的精神,即事业精神。

  善,总被认为是很虚的东西,所以总会被人忽视,但其实它在做人做事,大事小事都有体现。在影片中,主人公张书豪的善良,云南李晓川的善良,藏族妈妈的善良,路人的善良,大夫的善良...所有人的善良贯穿于张书豪的骑行之路,也促成了他的成功。可以说,张书豪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人善意的帮助,是不可能骑到拉萨的。身为理性的无神论者,不相信神明的我依旧相信着善与恶的存在。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限制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但换句话说,人需要主动为善,善应是不带有功利性的,自主的,纯洁的,以真正的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不然不配称为善。人们总说此说法有过于虚假,我却认为:不管这善多么虚无,多么令人失望,然此乃大道也。借用韩寒的话就是:众善只有够重,诸恶才能被诛。也应了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转山》观后感 篇2

  有一种亲情叫做承担,有一种梦想叫做延续,有一种坚守叫做选择。由杜家毅导演、张书豪主演的电影《转山》向你深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骑车从丽江到拉萨的追梦之旅。影片中奇特的风景、艰难的行进、漫长的征途无时无刻不震撼着你的心灵,告诉你一个人的成长该如何学会坚强。

  “大四结束那年,哥哥去世了,一切来得太突然,对死亡、对失去亲人,我一直都没有概念,那之后的日子很难受,很难受,我想逃离,但又不知道该去哪儿,直到在哥的告别仪式上,我发现他的骑行日记,那是他计划很久但一直来不及出发的旅途……”影片主人公张书豪真诚感人的内心独白拉开了这次转山之旅的序幕,向你诠释着那段路途蕴涵的特殊意义。

  一条坎坷的滇藏线,十一个海拔上千的地点,不期而遇的艰险,张书豪不顾恋人的反对和旁人的劝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他坚定执著,无怨无悔。一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被人欺骗,高山缺氧,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一切的一切几乎摧毁了这个年轻人永不回头的信念。庆幸的是,他遇到了好心大叔李晓川,纯朴善良的滇藏人,李晓川帮助他、陪伴他,滇藏人民热情款待他、为他祈祷平安……这些再次点燃了他最初的激情,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力量。但命运总是让人始料未及,骑行中的一次意外事故,致使好友李晓川高位截瘫,惨重的代价让张书豪感到无助与彷徨,他一遍遍拷问自己:“我真的该来吗?我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漫漫长夜,凄冷的风却给不了所谓的答案,只有独自忍受无边的孤独与恐惧,即使痛苦,也要坚持。

  荒芜人烟的高原,无数次的打击和折磨,不得不去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好几次都使他陷入回忆的煎熬。“我一定要帮你把路走完”,这句誓言回荡在高山雪原之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张书豪用二十八天的时间做到了。“因为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要走出去,路上的味道,我永远都不会遗忘。”好友李晓川在信中表达了他的心声,对于张书豪来说,旅途就这样结束了,而李晓川的话却是这段旅途最好的馈赠,也是送给他最值得珍惜的礼物。

  二十八天,在时光的洪流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却让脆弱不堪的人变得足够勇敢。

  二十八天,跌跌撞撞,遍体鳞伤,却依然坚定地用生命走完了那段看似不可能的路。

  二十八天,一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风风雨雨中,满满都是收获和启迪。

  二十八天,理想与现实纠缠,最终是一个人实现了三个人的梦,是现实败给了理想的尊严。

  二十八天诠释了一段路,每段路都是一次感悟,每次感悟都是一种成长的蜕变。年轻即出发,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做你敢想的,蓦然回首间,成功也许就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经历,成长总是会让你承受许许多多毫无征兆的磨砺。有些路注定要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坚持自己的选择,靠的不仅仅是决心,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相信。如果你想逃避束缚,寻求心灵的解脱,那就出发吧,行走在路上,遇到未知的一切,或许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坚强。

  丽江,拉萨,一次转山之旅,一个年轻人的梦,历时二十八天,真的让人惊叹。

  此时此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我依然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释放痛苦的方式就是保持对生活不灭的希望。

  《转山》观后感 篇3

  今天,真的感谢老师让我们观看了《转山》。我真的感触很深。电影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供人消遣和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信仰。片中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骑车去拉萨的夙愿,遇到了“川哥”,遇到了家中失去顶梁柱的藏族家庭,途中遇狼,看见思念家人的留守儿童与妇女打电话给最亲爱的人。我不止一次被感动,不止一次的为之泪流满面。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因为爱,我们坚持着,不断向前,向前!

  当我看到小男孩小心翼翼的为他戴上帽子,恋恋不舍的问了声,哥哥什么时候回来时,他殊不知结果是未知的。此时,林书豪或许有对孩子的不舍,或许也在心里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但他的结果是否定的。一场场离别的场景,如电影浮现在眼前。生命的离别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当“川哥”口中说着未来的美好憧憬时,跌下了山崖,摔成重伤。最后终于见到了神圣的“冰激凌“山峰,这是一种信念,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打算的多好,未来是不可测的,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在此生有自己的追求,并且实现。这是生命的意义!

  《转山》观后感 篇4

  从前并没有听说和了解过《转山》这部电影,没想到看完它之后会给我那么大的触动。《转山》这部电影不长,但做工精良,主旨感情明确,是一部不错的励志型电影。

  所谓转山,就是对着灵性的大山反复绕走的仪式。转山者,必须舍去已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这是藏族同胞的神圣仪式。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纯粹的关于在路上的电影。主人公张书豪的经历的挫折与坎坷对于在电影之外的我们其实是很难想象的,相信一心要为哥哥完成心愿的他在经历之前也没有能够充足的考虑,因为毕竟他还是带着一些鲁莽与草率的,但这个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理智的男孩子最终依然到达了旅程的终点,完成了哥哥的遗愿,当然,也了却自己的一桩心结。

  一个人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无数年轻人向往,震撼人心!整部电影,没有半句废话,看人情,看光景,看生命。生命,就是一场旅程。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西藏对于绝大多数身处钢筋水泥的都市人而言,就像那梦想的天堂,身体不行或者财力不够都去不了。但是影片一开始就从一个骑行人嘴里说出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不少人也曾信誓旦旦地向别人说过要去这,要去那,而结果总在最后关头找来各种理由搪塞敷衍,于是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人生长不过百年,我们没法确定的事情太多太多,年轻时何不寻找个一个契机让偶尔迷茫到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起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著,载着梦想,骑上一条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在这条道路上,也许荆棘密布,也许险象环生,需要我们不屈不挠,有勇气去坚持。在这条道路上,也许荆棘密布,也许险象环生,需要我们不屈不挠,有勇气去坚持。张书豪本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孩儿,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会胆怯,也会退缩,也会放弃。历经了种种后,他在山顶,面对着逆光中斑驳刺眼的阳光,伴随着空中飘着的色彩斑斓的风马旗,甩出那叠印着经文的彩色纸片,纷飞的纸片,然而也他终于可以尽情的哭了。这哭没有伤感,只有激动和喜悦,是难以言说,是热血澎湃。我想,这结果也将会是我们人生中努力之后的样子,所有的美好,是破茧所成的蝶。有过这样的过程,有过这样的信念,这足以让我们在最终停下脚步时热泪盈眶。什么都不必再说,有了这么纯粹的坚持,体验了这么真实人性,就足够美好了。

  大多数时候,人们做事情都会冲着“有用”这一目的性去行动,当一个人抛开世俗中被人们认可的目的,仅仅因为想做而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就会被认为是疯狂或者不可思议之举,但这种时候,这个人,也许才是真正的、纯粹的为心而活!愿我们也能为心而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转山》观后感 篇5

  《转山》是改编自台湾驴友亲身骑行西藏的经历后完成的小说,电影描述的是主人公张书豪为了完成逝去的哥哥的遗愿只身前往丽江,开始了从丽江到拉萨的骑行。这是一场人类征服自然超越自己的行动,也是一个很美好、很动人的故事。

  骑行西藏是很多骑行爱好者的终极梦想,途中会经过很多艰难和困苦,对身体素质、意志、心灵都是一种考验,路上有着令人着迷的风景,也会遇上许许多多的人与事,这对电影来说,有着丰富的题材。电影上映之前,在旅游卫视的《行者》栏目,曾经用了几集来介绍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整个拍摄过程遇到了许多外人想象不到的问题,例如胶片数据的丢失等等。看完之后,不禁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看到了这部电影之后,不禁有点失望,里面的风景的确很美,主人公在路上的遭遇也蛮坎坷的。虽然该片荣获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然后在国内票房上却波澜不惊、惨淡收场。虽然作为一部文艺片,不能仅仅只用票房来衡量片子的好坏,但不能否认,票房也是片子好看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票房为啥会这样呢,细细分析原因,如下:

  1、导演明显是没骑过车的门外汉,影片中存在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日程错误混乱,何时何地不分,电影随意的剪切填充镜头,剧组人员明显对于滇藏线、骑行、去拉萨这些重要的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感觉,或者说水平不够。骑行一个月的艰难、骑到一个地方的感动和最终到达拉萨的心灵震撼,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电影不够真实,连骑行爱好者们都要吐槽的话,就已经失去了最忠实的观众。

  2、导演为了渲染效果,刻意增加了主人公骑行中遇到的困难,整部电影就像是一笔流水账,在细节上缺乏处理。导演就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每件事只用短短的几个镜头就交待过去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想了解什么细节。影片中很奇怪的穿插了一段似有似无的爱情,可以叫爱情么?一个藏族寡妇,一个台湾学生,演绎了一场既没烟花绚丽还比烟花短暂的邂逅。这些都让人感觉到很扯。于是乎,又失去了一些想看故事情节的观众。

  3、电影刻画人物方面也有所欠缺,主人公没刻画好,例如有啥梦想、有啥想法等等,都没有交待好,还没配角李晓川的角色来得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不像那些瞎混几个角色、故事,搞一些特技来骗票房的烂片那样,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可惜导演既不是骑行爱好者,也缺乏刻画细节的功力,没能拍出骑行在路上的真实感受。呵呵,还没《行者》介绍这部电影的栏目来得好看。

  《转山》观后感 篇6

  我想《转山》要诠释的不是激情与梦想,而是在责任与执着的推动下,完成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

  当主人公张书豪一脸茫然地揣着一本骑行笔记,骑着山地车,踏上了从丽江到拉萨的路时,他不是满怀激情地为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这一艰苦的行程,而是因失去亲人带来的巨大的悲伤让他觉得无法承受无可适从时,才选择了这么个替哥哥完成梦想,释放悲伤的苦行僧之旅。也正因着有了要替哥哥完成梦想的责任感与信念以及一路上对哥哥沉痛的思念和对哥哥梦想的追随才让张书豪在一次次频临崩溃的边缘最终又选择了前行再前行……

  这一路,不是一个骑车爱好者慷慨激昂为梦想拼搏的过程,而是一个大男孩经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孤独,感受过人情冷暖、悲喜离合后,从沉重逐步走向轻松,从悲伤逐日走向欢愉,从迷茫逐渐走向清晰,从不知所措走向成熟与自信的过程,这是一次自我的完善和成熟的历练。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顿然感悟,我想,张书豪的内心在这一磨难式的行程中悄然地强壮了,他的生命也由此完成了一次蜕变和升华!

  一个人内心的成长是艰辛的,但同时也不乏美好的收获!

  喜欢影片里那个大大的“梅里雪山冰激凌”,喜欢那纯净的白云在蓝天中飘移,喜欢望着那风中招展的经幡从远处到身边的过程,喜欢抑扬的藏乐声中缓缓转动起的经轮,还喜欢远远望到的蓝天白云下霸气的布达拉宫……希望有天,我去看看它们。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一个本身并不痴情于骑车运动的羸弱大男孩茫然中选择这一艰辛的充满险恶的高原之旅实乃疯狂之举,但我不觉得。当一个人的情绪堆积压抑着让自己无所适从的时候,随心而动给心一个自由,就是对心灵的抚慰,对情绪的释放,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大多数时候,人们做事情都会冲着“有用”这一目的性去行动,当一个人抛开世俗中被人们认可的目的,仅仅因为想做而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就会被认为是疯狂或者不可思议之举,但这种时候,这个人,也许才是真正的、纯粹的为心而活!

  《转山》观后感 篇7

  那是离太阳很近的地方,那是离天堂很近的乐土,那是摄人魂魄的拉萨!傲立的雪山、白色的云朵,蓝色的湖泊,绿色的森林,神秘的玛尼堆,飞舞的玛尼旗,与转山朝拜的虔诚藏民融为一体,来西藏吧,这里可以荡涤你的思想,可以净化你的心灵!

  很早之前就一直关注这部电影,期待已久了。

  一个人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无数年轻人向往,震撼人心!整部电影,没有半句废话,看人情,看光景,看生命。生命,就是一场旅程。对于我这么一个喜欢旅游,喜欢自由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我也走过转山路,72拐的惊险让我不能忘怀。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书豪那不畏艰难为哥哥完成他未完成的愿望的精神;也不是那路上朝拜者信仰的坚定;而是当剧情到书豪跟晓川大哥在山腰看梅里雪山的时候,很可惜,没有如愿,是晓川的话和他那虔诚的心让我很有感触,晓川说:“我来3年了,依旧没看到梅里雪山。”但是他依然坚定的来了,活着意义何在?晓川在一次次跋涉中抓住了生命的核心,“医生说我找死,我觉得不对。我不想死,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

  很欣赏晓川大哥幽默的话语:“原来是你没诚意。”这句话是在他脱光衣服后依旧看不到梅里而发出的一句感慨。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多大的勇气啊。

  不过影片很真实的描绘的进藏路上的艰险,真的是一句废话都没有,很精致。看完这个片子,想到某个朋友也是利用暑假从川藏线骑自行车去的西藏,他的朋友说当时他骑车时还被狼追。不过我的朋友不愿告诉我当时旅程发生了什么,刚刚在看这个影片的情节时,总让我猜想他当时的情景。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骑在路上,寻找价命值,完成自我。这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宗教,是一个你自己朝拜你自己的理想,你的信念,你的追求的机会。

  《转山》观后感 篇8

  也许是之前在豆瓣上看到了过多的追捧,导致期望值过高,看之前又在琢磨着是否存在读了一本书或者看了一部电影就突然改变人生方向这种弱智傻叉的问题。结果终于是一点都不意外,看完了我心平气和得穿上工作服挂上胸卡回办公室继续奋斗……

  对,不是失望,只能是怪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指数虚高。其实这的确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在当前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要干嘛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神马《白蛇传奇》《画壁》这种从拍摄到放映都是此起彼伏的宣传轰炸,要么介个绯闻,要么内个大尺度,造就所谓万众瞩目的假象,实则就是一除了噱头,就是噱头的商业电影,接二连三而来的时候,这样一部意义上多少有些单纯的片子,着实值得我们这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自顾自挣扎的孩子们静心坐下来,看一看。

  孩子。我又提起了这个我一直对谁都排斥着的代名词。因为在观影途中想到。在离世的书纬面前,他是个孩子;在老驴友川哥面前,他是个孩子;在一路上那么多个满脸褶皱皮肤如枯木的藏族老者面前,他是个孩子;在屏幕外同处青葱岁月的观影者面前,他同样是个孩子。一个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写了生命态度的孩子,一个牢记“骑出去就要骑回来”的好孩子。

  听说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于是我在想,那个现实中的张书豪,在一个月的生死行程归来后,内心里到底获得了怎样的蜕变和升华。或者说我还在困惑的是,九死一生的川哥,为什么不要生活不要女朋友不要命都要追求在路上的感觉。我不知道答案,也真心的不理解这种痴狂,但最后的最后我只想到了一个词,信仰。

  念及我日复一日盲目茫然如一潭死水像无头苍蝇乱撞的生活,我再一次想到了这个词。信仰。很久以前似乎我经常拿这个词说事儿,从嘴里吐出的时候也没觉得任何沉重严肃。只是因为对这个词的认定和坚持,我那么自以为是得将自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孤立开来,算不上洁身自好,但是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被一个盘观者毫不留情义正言辞得冠以“虚伪”二字,我泪眼汪汪得落荒而逃,却未能得以跳脱或者释然,一成不变或者说是某称程度上更加疲惫痛苦。

  关于信仰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宗教,一如影片中那个修行中的藏族女子,为了虔诚不言不语不眠不休。把生命的意义寄托于一个虚幻的存在,如若真的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心无杂念,其实倒也能算值得。当已完全褪去稚气和小清新的张书豪站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将五彩经文符撒向苍穹,他实现了对信仰的追求。而这个信仰是什么,一个关于亲情的承诺?也许远不止此,那是一颗心灵的成长,何以一言概之。

  反观在这俗世里日日满腹牢骚脾气暴躁自视清高又那么不堪一击的自己,觉不久前经历的那场教育倒也是活该或者说必然。幻梦冗长,总要一头扎进冰窟窿才能醒的够透彻。想来,曾经口口念叨的信仰又怎可谓之为信仰,实乃不知天高地厚不识山外有山。如若那真是信仰,又怎么会如此脆弱如此没有底气。

  可是连这么个力量微弱的精神支柱都被摧毁,那还能靠什么在这个怎么看怎么想都觉得是宁死也无法屈从的现实社会里安身立命?这又成了新的问题,并且是更加纠结杀伤力更大的问题。

  不论是之前看的《背包十年》还是今天的《转山》,推崇者都不约而同得选择了一个诱人的广告语:自由。道理谁人都懂,我们不断选择被同化不断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因为所有人都这样”,方式如何殊同,为的不过就是可以使单薄的一己拥有更大的力量,说为了随心所欲也许有些夸张,而崇尚自由恰是最好的描述。契合大众心理的需求,便是最成功的营销。

  然而不是所有找准需求切入口的营销都能成功,能长久深入人心的经典一定是关注本质表达的。所以,不论是《背包十年》还是《转山》,都很仁慈善意得作了提醒――“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骑回去就就要骑回来”。在路上的人都喜欢问“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在哪里?内个温暖系女声唱过“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如此拐弯抹角翻来覆去的瞎想之后,我又一次为自己频繁的纠结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暂时停下脚步,岂不正是在为了而后的重新启程铺砖垫瓦,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呵呵,不错,好借口。阿Q精神常常形成于潜意识。

  若为信仰,即便再贫瘠,也必是百难不死!不是么?

  《转山》观后感 篇9

  过年前就知道有一部关于骑行者的励志电影,虽然小投入,但是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自己赶上家里出殡还有过节,没有静下心来看。刚看完,感触颇深,剧中的主人公张书豪失去亲爱的哥哥非常痛心,在告别哥哥遗体的时候,从哥哥的灵柩里拿出了哥哥生前的出行日志,也是哥哥生前的梦想―骑行到拉萨。

  剧情简单,画面唯美,骑行的经验介绍也不是很多,装备也不是很讲究,就是那位路上的行者朋友的望远镜显得很到位。 分享好文刚开始看了周迅和另一位名人做的转山介绍短片,还是很不错的'。我们都是行者,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有了梦想就不孤单。有亲情,有鼓励,困难都会克服,目标能够到达。有机会还是会和家人一起看。我家的宝宝睡觉了。睡觉去。明天新年的第一天班,开门红啊。

  好时光总是过得太快,过年在乡宁的一幕幕还是那么温馨,以至于觉得太过留恋。新的一年里,龙马精神!

  《转山》观后感 篇10

  今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叫《转山》,不是特意去看这部电影的,是临时决定的,因为它正好卡在这个时间点上,所以我就选择了这部电影。这正如人生一样,有时不是特意的,只是在合适的时间碰到了,于是就恋爱了、结婚了、生子了、过一辈子了。或许一开始是没有感觉,但到结尾了,总会有所感。

  下面就是吾之感: 电影的情节是讲一个人骑着单车从丽江去拉萨的,期间会经过很多海拔高低不一的地方,整个行程是20多天,路上有野兽、有高原反应、有不同气候、总之是困难重重。 分享好文 在一开始的时候,有朋友劝他不要去,让他放弃。主人公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go 。 行程的第一站是他遇到了骗子,被骗了钱。幸好遇到一个好人,一起骑车结伴同行,在一段下坡路上,与他同伴的人摔到马路外面,变成了瘫痪。 他一个人痛苦、或许也有放弃的念头吧,看他疲惫、忧伤的继续前行。他一个人不懂藏语、缺乏户外行车的经验,有高原反应、吃、睡都很艰苦,天气恶劣,路远险陡等等困难,他最终还是骑车到了西藏的最高处。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首先是佩服他在一开始时的勇气,然后是在行程中战胜困难的那份意志,他那永不言弃的、乐观的态度。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有了他这份勇气,有他那份意志,有他那些个态度,我们遇到的困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时间不早了,我就简写一下了,呵呵,让我们也let's go吧!

  《转山》观后感 篇11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转山》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热血沸腾,当然不是杀日本鬼子的那种,那种只是为了正义的伸张,而这种热血沸腾,是与众不同的,是震撼心灵的那种,它可以让你净化你的心灵,让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过那种经历,我相信,生命中没有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

  当看到晓川掉入悬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个生命就此而差点结束,他让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认为你有没有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我,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总是想把东西拽在手里紧点,可是越紧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晓川还是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又继续上路,很佩服这种人,对于一种生活的狂烈热爱,是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住的。他说:喜欢路上的味道,喜欢去看那个雪山冰淇淋。扪心自问,我虽没有那种顽强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够走上那条路,静静的享受美好的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种挑战,挑战自我的超级表现,旅行,是自我的一种解脱,而骑行,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此生不会做骑车去西藏这种危险的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对亲人的责任和牵挂,我没有那种勇气!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坚信我会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过骑行!

  所以,我是打从心里崇拜佩服这些勇敢上路的人们,唯有遥祝骑行在进藏途中的兄弟姐妹们一切安好,祝你们平安。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发吧。

  《转山》观后感 篇12

  今天我观看了《转山》这部真实纪录片。片中的主人公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梦想,仅凭着一张哥哥画的路线图和帮哥哥完成愿望的心就孤身一人踏上了去拉萨的漫漫长路。

  张书豪的行动让我惊叹。他为何有如此大的勇气只身一人踏上去拉萨危险而又漫长的路?他在路上遇到那些离奇的事件让我产生无比的好奇。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凭着哥哥到去世还没完成他梦想的信念,凭着亲情的力量,冒着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危险,为了哥哥为了自己一定要到拉萨。一路上,最让他难忘的是西藏人民那淳朴的笑容和川哥无私的帮助。老奶奶虽然没有了洁白的牙齿,但笑的却是那么美丽,慈祥。孩子虽然有些羞涩,但笑的却是那么阳光,单纯。正在修行的女人虽然不能说话,但她们的笑容里却透着真实,淳朴。川哥对他的帮助铭记在心。他被困在一个大坡上,川哥放下自己的东西,二话没说拿起他的行李翻过了山坡。折回去又搀扶快坚持不住的张书豪,一次一次的给他鼓励。腿磨破了,川哥提醒他由于走这种路的姿势不对,导致身体受到伤害。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感受到友情的珍贵。由于这种精神在以后的路上张书豪把困难和坎坷一把拿下,欣赏着一路的美景到达那白雪皑皑的山峰。他放飞了一叠彩纸,同时也放飞了所有的激动和梦想。

  一种力量支撑着他,让他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到达最高峰。这应该是我们学习的精神和榜样,我将沿着这种精神之路一往直前走下去。

  《转山》观后感 篇13

  没有接触过单车的朋友或许会认为,骑车是一种体育爱好,可以强身健体,可以磨练毅力;也有人认为,骑车是一种旅行方式,可以见到许多的美景,可以吃到许多的美食;还有人认为,骑车是一种难忘的经历,可以结交朋友,走南闯北,可以体会那种征服的快感。

  在看这部片子以前,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单车,为什么那么喜欢骑行?我其实还真答不上来。身边的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少有的三两知己,都不理解,我对于单车和行走的痴迷和热爱,甚至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

  虽然我认为这部片子的名字和它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有所出入,几处情节也颇有刻意而为的造作之感,包括演员们稍显稚嫩的演技,以及无可避免的老套的剧情。然而,这依然是一部值得到电影院去看的,值得在深夜里回味,并值得为其留下一点文字的电影。因为它是一部诚意之作,尤其是相比于现今的若干部侮辱观众智商的所谓商业大片而言。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达出了许多一直以来想说的,而又不曾说出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为之疯狂,痴迷与热爱;正是这些东西,让我在这个逐渐麻木的世界里,还能感受到心脏鲜活地跳动;也正是这些东西,才让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理由。

  原谅我无法用单薄地语言来描述那样的感受,那冰封的垭口,血红的经幡,漫天飘散的彩纸,还有那终于迸发的热泪,太多的太多,或许,只有你真的开始骑行,在路上,经历过那些磨难与痛苦后,才会懂得。

  在生命的长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的梦想,为了追求那些梦想而不断前进的脚步,会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信仰的力量。或许在别人看来,那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而只有自己明白,这一路走来,转山转水转佛塔,不是为了旅行,也不谈不上修行,只是一种生命前行的必须!这是一段孤独到无法想象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独自前行。

  当梦想在心中生根,发芽,成长,究竟要经历多少不为人知的苦难与疼痛,梦想之花才可以怒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了追求梦想而咬牙坚持的信仰,原来,抛弃安逸之路,选择最难的道路前行,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而当我们终于冲破所有的艰难险阻,见到那怒放的花朵,刹那间,仿佛知道了永远,心灵以及灵魂的所在。而在这之后的下一瞬,是无比的悲伤。

  《转山》观后感 篇14

  等了好长时间,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这是一部专门为骑行者们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线是讲述一位骑友的弟弟为了完成他生前的愿望,独自骑行滇藏线在路上所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从俩个骑行者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骑友,跟很多人说过自己想去这里,想去那里,信誓旦旦扬言的一人旅行。但是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搪塞,资金不够,工作忙等等!总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总有说不完的理由让自己缓一缓等一等不着急。因此你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轻声一笑,自欺欺人地说一句“那又怎样”。只能想影片里的哥哥一样写满了一本子的骑行日志,却只能化为冰冷的躯体带着自己的梦里梦境永远永远的再见。男主角张书豪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契机让迷茫的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踏上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一个人,骑车2000多公里,从丽江到拉萨,为的是替逝去的亲人实现梦想,这样简单纯洁的心性无需太过复杂的诠释。

  其实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晓川这个人物。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让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人带着张书豪一段路,可能张书豪就无法坚持过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还是眷顾了这样虔诚坚持不懈的孩子,他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他随时能问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着,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他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机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遥望,坚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厌烦了什么,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坚持的。

  在骑行的路上,我可能无法做到张书豪那样的壮举,但是作为一个普通骑友,我也愿真心祈祷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梦想执着追求者们,平安。

  《转山》观后感 篇15

  看着电影《转山》我在思考我明年骑车去拉萨的目的是什么?

  最初是朋友说她哥想带他要追得一个女生去拉萨,后来另一个朋友有了骑车旅行的经历和我分享,再后来一个高中同学说要骑车去拉萨,跟我一商量,我们一拍即合。昨天又和一个大学骑车已经去过拉萨的校友聊天,他是为了那边风景,为了那种经历。

  那我呢?我是去干什么。我认为我是个内心自由的人,自己想到做什么就会立刻做的人。

  单车去拉萨,当然考虑最多的就是那里的风景,拉萨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一个纯粹的地方,一个人神往的地方。我也要把那里的景色留在我的人生记忆中,让我的青春留下些可以让我对自己竖起大拇指的感动。还有就是想和好朋友们一起去做一些挑战自我的事情,生命如果太平淡,我们就应当给自己加一点调味剂。给自己一个理由,才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当然骑车去拉萨有很对困难,第一、父母为了安全考虑而不同意,其二、骑车去拉萨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事情,第三、明年暑假是否有时间,这些问题明年一个一个解决吧。有些问题有点主观可以解决,有的就得看安排了,希望明年一切顺利。

【《转山》观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

▲朝拜扎日神山是一项重要宗教活动,源自于四个自显:东方有着强巴佛的自显,要想灌输密宗就应朝拜扎日;南方有着药王的自显,要想少得疾病就要朝拜扎日;西方有着长寿佛的自显,要想长寿就要朝拜扎日;北方有着智慧佛的自显,要想智力出众就来朝拜扎日。图为信徒们朝拜扎日神山。摄影 赵春江

 从拉萨到扎日,可走两条主线。一条是从林芝市朗县的登木乡,翻越孔玛拉山进入扎日乡的曲松村,目前有一条新修的乡村公路;另一条则是从拉萨到山南市隆子县三安曲林乡通向扎日。第一条线路交通不便,大多数旅游朝圣者选择第二条线路。第一条线路,据传曾是藏传佛教朱巴噶举派创始人益西多吉开创的“扎日荣廓”(转扎日神山)。

 2015年6月,我沿着扎日神山鼻祖益西多吉当年留下的圣迹,踏上了拉萨、林芝、米林到朗县的足迹,寻找心中的这片圣地。 沿着306省道,由林芝市经米林县向朗县进发。沿途沟谷两侧,林木参天,翠绿幽深。远处青山绵延起伏,路右侧的雅鲁藏布江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激流涌动。大巴车沿着雅鲁藏布逆流而上,两个小时后,林木渐渐稀疏,景色逐渐有了变化,江边出现大片沙丘,河谷也逐渐变窄,沿江尽是悬崖陡壁。不久路过米林县里龙乡,一条清澈的小河从山沟里流出,那就是里龙普曲。 沿里龙普曲有一条土路,逆流而上就可到达扎日乡政府所在地米及墩,离它不远的地方就是朗久,地图上没有标出来。1954年以后,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在这里驻有印度边防哨所。1959年发生了中印双方冲突的“朗久”事件,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1962年爆发了中印边界战争,为保卫西南边疆,捍为国家主权,中国赢得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全面胜利。 里龙到朗县的公路弯弯曲曲地在雅鲁藏布江畔延伸,江两旁山下是灌木丛,山腰上生长着高原马尾松,灰色沙丘在蓝天下绿树中,远看像一面打开的扇子。紧靠沙丘又有浓绿的田野,生长着青稞、果树,放牧着牛羊,一幅田园牧歌景象。

▲邦玛村有一个令人稀奇的“隧道”,当地人称“邦玛洞穴”。洞口是一个狭窄的岩石夹缝,最窄处仅容一人挤进去,潮湿晦暗,许多地方只能摸黑匍匐前进,令人窒息难耐,顿生恐惧之感,仿佛进入了生命尽头,因此当地人也称此洞为“死亡之洞”,曾有僧人在这里修行。供图 萧洛 当我们经过一块“您已经驶出米林”的藏汉文标牌时,便进入朗县境地。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树木逐渐稀疏,除了江岸能看见一些古老的柏树外,几乎看不到高大的树木了。大巴车没开多久,便来到了通往朗县县城和金东乡的岔路口。向南拐入乡道往里走,是非常平坦的柏油路,过一座公路小桥,东行大约3公里便是闻名西藏的列山古墓群。 我们从金东乡政府所在地出发,穿越一片峡谷,翻越一道道山梁,便到了邦玛村。这里有一个令人稀奇的“隧道”,当地人称“邦玛洞穴”。洞口是一个狭窄的岩石夹缝,最窄处仅容一人挤进去,潮湿晦暗,许多地方只能摸黑匍匐前进,令人窒息难耐,顿生恐惧之感,仿佛进入了生命尽头,因此当地人也称此洞为“死亡之洞”,认为它与去往阴间的道路差不多。 不过艰难前行一段时间后,前面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据说这个洞里有一个湖,它与远在扎日神山上的一个山洞中的湖是连在一起的,有时在扎日神山的湖中放下一只水瓢,它居然能漂到邦玛洞穴的湖里来。

▲扎日藏语意为“圣山或草盛山”,扎日神山位于雅鲁藏布江南侧,珞渝地区的北沿,跟冈仁波齐一样,这座神山也是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苯教共同奉为神山的,被称为胜乐金刚的道场。它的范围主要在今山南隆子县扎日乡一带的山峦,东起朗县与隆子交界处的“措嘎湖”,西到扎日乡的“曲桑村”及“塔克新”一线,主峰“达瓜西热”,海拔5722米。(摄影赵春江)

 游人进入洞穴大约50米的地方,一间天然洞室呈现眼前,洞室内设有神龛,供奉着哈达、青稞及酥油,给洞穴增添了无限神秘。据当地人介绍,神龛是格萨尔王在此修行时用过的佛龛。 当年格萨尔长年征战,对降妖除魔已有些厌倦。于是他离别岭国,独自来到邦玛村,化装成一个喇嘛,钻进邦玛洞穴中修行。只有每天中午,他才从洞中钻出来,到山上摘一些野果吃,然后又躲进洞里。当地人看到这一幕,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野果喇嘛”。洞室有三条分支,形成“T”字形,属于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开凿,无从考证。 以往许多人,特别是拉萨、山南的人转扎日神山,都是步行前往,不可能像现在坐汽车去扎日的游客那样,经隆子县城绕那么大一圈。他们去往扎日神山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经由金东峡谷,翻山进入扎日神山境域。其中一条最近的翻山线路,就是从邦玛洞穴所在的邦玛村一带,翻过“足不拉”或“博沙拉”,到达今扎日乡所在地,当大体围绕扎日神山主峰达瓜西热(水晶山),转完各处圣迹之后,有奇异天然生殖器的朵参村,正好靠近他们翻山返回今朗县金东乡、拉多乡或登木乡的地段,山的那一边就有通往拉萨的“正路”,邦玛洞穴理所当然成为了转山“第一道门”。

▲从木梯可进入邦玛洞穴,据说这个洞里有一个湖,它与远在扎日神山上的一个山洞中的湖是连在一起的,有时在扎日神山的湖中放下一只水瓢,它居然能漂到邦玛洞穴的湖里来。供图 萧洛 朗县位于扎日神山北面的上游地区,若从朗县到扎日转神山,可以选择以下三条线路:第一条从金东乡嘎木村经过仁普即可到达;第二条从拉多乡杰村和臧村翻越高山到达扎日圣地;第三条则从登木乡翻越孔马拉就可到达。若选择朗县县城作为出发地,从拉多、金东徒步到达扎日神山的路线相对较近,益西多吉何以选择登木到达扎日?笔者后来请教了当地的一位民俗专家,以前从拉萨到朗县,大都从山南到达朗县县城,途经该县的仲达镇,再从这里去扎日,就比从拉多、金东走要近些。  在藏区,笃信藏传佛教的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在他们的心中,扎日的最高峰达瓜西热是雪山之神。扎日神山被奉为世界二十四大名山之一,是佛教理想中的“胜乐金刚宫”。藏族人民的心中,木猴年转扎日神山可今生逢凶化吉,死后能魂归极乐,来世将重新获得人身或成佛。因此,扎日神山便成了来自西藏、云南、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族信徒们朝拜的对象。每逢藏历猴年,前来转山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牵羊扶拐,口念佛经,绕山焚香朝拜,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以前转扎日神山时,从拉萨、日喀则、那曲等地来的信众,大都沿着雅隆河谷向东,然后进入朗县的登木乡。从这里向南,有几个山口,都可以翻山到达扎日神山。但多数人都是按照益西多吉当年寻找神山之门的钥匙线路而行,经过左嘎村、桑琼村,再向东到达拉多峡谷,转而向南翻山到达隆子境内的曲松村,开始转山朝圣之旅。 正是益西多吉开启了扎日神山的朝佛之门,找到了转扎日神山的“登木”(藏语意为“钥匙”)。因此,登木乡真正成为了转山朝圣的一道大门。 

 在登木乡政府,我无意中得到了一份有关扎日神山的文献资料,记录了扎日神山鼻祖益西多吉从塔波初龙(今朗县仲达镇)出发,开启扎日神山之门的记述。在文献《达巴谢日之光》内称:“净亮达巴水晶山,如内天成报身佛之殿,密智自现之轮,简论扎日布局。” 这篇文献里还记载,扎日神山被誉为世间二十四域之一总摄轮宫殿,也是总摄轮之身语意中的意之所在。在冈底斯雪山及森东嘎木(白色狮面)即为身语意之身的所在;拉齐雪岭达东茶母(花色虎面)为身语意中语之所在;而扎日帕东那木(黑色猪面)被誉为长久圣地。 我还从文献里看到,扎日神山曾经为一代藏王松赞干布、莲花生大师、圣尊益西多吉、众生怙主(保护者)藏巴甲热、朱巴白玛嘎布等众多贤人志士下榻的地方,是他们开启了圣地之门。特别提到圣尊益西多吉多次来到扎日,真正开启了圣地之门。后来,又有林热·白玛多吉的弟子众生怙主藏巴甲热来到扎日圣地,将里外密见和特殊之处都定格下来,同时善诱凶恶的土地神护法,用威严降服神妖归为子民,其善业功勋无法比拟。
在文献《达巴谢日之光》达巴谢日里,将藏巴甲热奉为开启扎日神山之门的主要人物。

▲登木乡村民们时常会讲起吉布·益西多吉的名字,传说他把手杖遗留在了登木乡的村落中,化为三棵通往扎日神山路上的大柏树。有一些村子的名字,也是因为他当年路过此地,发生了种种故事后而留下的。据传他开辟扎日转山道,使得靠近扎日的登木乡一带,经常有大批来自卫藏的转山信徒,也让登木乡染上了几分神话色彩。图为益西多吉塑像

 我们来到登木乡走访,村民们时常会提起吉布(藏语意为知识渊博者)·益西多吉的名字。传说他把手杖遗留在了登木乡的村落中,化为三棵通往扎日神山路上的大柏树。有一些村子的名字,也是因为他当年路过此地,发生了种种故事后而留下的。 据传他开辟扎日转山道,使得靠近扎日的登木乡一带,经常有大批来自卫藏的转山信徒,也让登木乡染上了几分神话色彩。 我后来才弄明白,吉布·益西多吉同藏巴甲热是同一人,他的全名为“藏巴甲热·益西多吉”。“藏巴”在藏语里意为“后藏人”,“甲”是他的家族名称,“热”即“热巴”,意为“布衣行者”。“益西多吉”才是他自己的名字,意为“原智金刚”。益西多吉出生在江孜,8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虽然少年失怙,可他的家境似乎并不贫寒。12岁时,他向哥哥“嘎敦”学习诵读经书,并随同外出向不同的僧人学习显密教法。

▲登木乡贡达村56岁的村民尼玛,曾30多次转扎日神山。他早年住在这条沟有湖的地方,民主改革后搬到现在的村庄。他讲起益西多吉曾来到这个村,还建起一座叫申崩滚的小寺庙。 益西多吉22岁那年,来到了江孜热龙,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林热·白玛多吉出现了。林热·白玛多吉是益西多吉的同乡,是帕竹教主多吉杰布的弟子,益西多吉只能算是帕竹教主的“徒孙”了。有人追根溯源,认为白玛多吉才是朱巴噶举派真正的创始人,后世尊称他为“林热巴”。 白玛多吉也是创作道歌的高手,据说他唱起道歌,会让他的信徒们听得如痴如醉,生起无比的信仰来。他四处云游,在丹萨梯寺唱出了十分动情的道歌:“犹如殊胜城,帕竹大寺中。……”他随后又开始了乞食周游,后来成为朱巴噶举派僧人一种很有特色的修行方式,才有了“藏地人一半是朱巴,朱巴有一半是乞丐,乞丐中有一半是得道高僧”的说法。 白玛多吉乞食周游的修行方式,威望日隆,道歌讲法很受欢迎。在他61岁的时候,身体已很虚弱,众弟子哀求他闭关修行,调养身体。他说:“我已年迈体弱,宁可多讲一次经。”可益西多吉与老师相识,是白玛多吉云游到今江孜县热龙地方时,大约在1183年。他只带了一升食盐作为觐见礼,但两个人相谈甚欢,白玛多吉向他传授了不少修法心得。

▲据传藏传佛教朱巴噶举派创始人益西多吉开创的“扎日荣廓”(转扎日神山),传说益西多吉经朗县的仲达镇,沿着竹龙沟河岸继续前行,一路降妖除魔,留下了许多神话传说、文物古迹,翻越孔马拉山,来到了扎日神山下的曲松村,最终开创了“扎日荣廓”。(摄影赵春江)

 益西多吉同他的老师一样,也喜欢云游修道,便去了洛扎的卡曲神山。也许他第一次与神山结缘,可能就是这座卡曲神山。这座神山在洛扎县的拉康镇,四面雪山环绕。传说当年莲花生大师在卡曲山岩洞带徒修行,有21人获得能够腾云驾雾、来去自如的本领,甚至还可以乘光影飞行。 在师父去世四五年以后,益西多吉到达扎日神山修行,在扎日神山待了整整一个夏天。从扎日神山返回后,益西多吉又到了拉萨。在师父生前好友尚喇嘛的资助下,在拉萨附近修建了“隆多寺”。在他33岁(1193年)时,经过尚喇嘛的极力劝说,并在尚喇嘛座前正式受戒出家。 据传在这一年,益西多吉云游到今曲水县南木林乡向北的一条山谷中,看到有龙神母女下凡,很快又腾空离去,于是向弟子们说:我的寺院就该建在这里,寺名中应包括一个“珠”字。据说建寺时,雷声大作,寺庙因而得名“珠寺”。该寺因建在“朗”(今南木乡),“朗”在藏语里意为“天”,故该寺也称为“朗珠寺”,意为“天龙寺”。自此以后,从益西多吉这一支传出的噶举派,称为“朱巴噶举派”。

▲扎日神山北面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洁白的雪山环绕着墨绿色的森林,森林的旁边铺陈着延绵的高原草甸。夏季的高山和草甸上,无数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和满山的杜鹃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留下姹紫嫣红的片片美景。(摄影 许伟华)  益西多吉晚年有弟子5000多人,他命令他们分头去寻找名胜所在修法授徒,出现了“藏地人的一半是朱巴”的奇观。藏地人认为,朱巴噶举派僧人,遍布于大鹏鸟都得飞十三天里程的大地之上。 在益西多吉有名的弟子中,郭仓巴·贡布多吉(年)就是在一次乡里的酒会上,听到从后藏来的歌手唱歌赞颂益西多吉。郭仓巴听了这些歌颂词后,对益西多吉产生信敬之心,专程跟着歌手找到益西多吉,拜他为师。随后,在益西多吉座前出家为僧,两人一见如故。可惜不久老师去世,他牵头组织了几千人的大法会。法会完毕后,他就去往卡曲神山、冈仁波齐、克什米尔、印度那烂陀等地静修。 从印度回藏地以后,郭仓巴到扎日神山住了三年。在他38岁(1226年)那年,他在今定日县协噶尔修建了郭仓(鹰巢)寺,传法收徒。在此期间,他还到神山冈仁波齐修行,并仿照老师加持扎日神山的方法,探寻出了转冈仁波齐神山的转经道。从此,“马年转冈仁波齐、猴年转扎日神山”,成为藏地的一大宗教景观。 

登木人则说,是益西多吉开启了扎日神山的朝佛之门,找到了转扎日神山的“登木”(藏语意为“钥匙”)。 我查阅了另一份文献资料,记载了益西多吉开创扎日神山的缘由。藏历(热琼)第一胜生周土羊年(1079年),塔波·拉杰诞辰,奉师傅的命令来到干波达·辛地贵桑龙大法座上,向在此的圣者和僧人们讲授了义经。 随后,他命令弟子们开启扎日神山之门,并说:“在那东南方向霞光云雾胜似彩虹的那个地方,有座天成的众神聚居的总摄轮宫殿即扎日,这里是金刚亥母以酒供奉点,有福之人心想事成、有求必得,无福之人将被世间嗜血空行者消灭,这里各种猛兽自由穿梭,花的芳香到处弥漫,动听乐声享之不尽。” 在登木乡贡达村,我见到了时年56岁的尼玛,曾30多次转扎日神山。他早年住在这条沟有湖的地方,民主改革后搬到现在的村庄。他讲起益西多吉曾来到这个村,还建起一座叫申崩滚的小寺庙。
秋天绘  我们从那林山向山坡前行一公里,就能到达第处一驿站“主曲卡”,这里曾经是旧西藏噶厦政府官员或各大活佛到扎日圣地朝佛时的第一个催康(驿站)。此驿站曾安排有专门落实招待任务的工作人员,当地政府也会为他们发放工资。桑琼、崩达等地村民,也定居到“主曲卡”附近,在朝圣淡季时,他们担负着修路等任务,当朝圣香客到来时,主动分担接待任务。 当地村民解释说,孔马拉是扎日神山大门的天梯,也是一条艰辛山路,朝圣者翻越这座山时,会感觉到非同一般的艰难。当地村民还称,孔马拉一带山上生长有各种珍稀树种和名贵药材,此山便显得更加与众不同。陪同我们考察的藏族驾驶员,在朗县政府开车20多年,他也想驾车翻越孔马拉山下到扎日去,一睹扎日神山的风采。可当我们的车向前开,在离孔马拉山口不足一公里处,厚达一米的积雪挡住了去路。驾驶员几次不甘心,加大油门往前冲,最终陷在雪地里,好不容易将车弄出来,只好打道回府。(撰文/罗洪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舞蹈转山观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