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数轴上两动点AB,点A从表示数的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移动?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1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

  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小)数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的自然数;

  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的正整数;

  ⑶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⑵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2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n。(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九)科学记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

  2、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3、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4、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6、项: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7、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8、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9、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一)方程: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方程里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解:求出的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c0),那么a

}

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放置在地面上的方形物中,有一个竖直面是平行于画面,观者眼中这个面不会发生透视变形,那么我们称之为“一点透视”。

二、一点透视中“水平线”的位置

水平线的高低是随眼睛的上下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决定了方盒子的上面或者下面能看到多少。

三、一点透视中“灭点”的位置

灭点随观看者的位置左右变化而发生左右的转移

下图显示观者分别站在A、B、C三点时,看到的侧面的宽窄不同

下图是A、B、C看到的不同形体

五、一点透视在场景绘制中的应用

一点透视表现范围广,能一览无余地表现街景、广场等深感强的建筑空间。
(1)绘制水平线L1和灭点A

(1)确定长廊的宽度,绘制天花板的斜线和地面的斜线(下图蓝色斜线)

在一点透视下的长廊,天花板的斜线和地面斜线的交叉位置就是画面的灭点。长廊远处像门一样的四边形衡量出长廊的宽窄,是与画面平行的。
注意:上图是观者站在长廊正中所见的特殊情况,灭点是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如果观者向左或右,上或下移动,灭点就不在远处的四边形的正中了。灭点随人的位置移动而移动,请看上述关于一点透视中“水平线”和“灭点”位置的陈述。
2、“移动法”绘制长廊中的门窗等
首先,介绍一种人物移动法:
在场景中,假象出一个人物,以他的身高为标准,绘制出场景中的其他人物或者其它物体。这种透视的基本方法运用得非常广泛,请熟练掌握。

一、如上图(1)画出一个假象人物(红色部分),特别要注意的是假象人物的脚必须与地面的线相接。悬在空中或落到地面下都是错误的。
二、如上图(2)所示,连接灭点与假象人物头和脚的线条L1和L2

三、如上图(3)在需要安排人物的位置,任意定出足部位置A,从A垂直画出一条线AB,与L2相交于B点,线段AB就是与假象人物等高的人物在前景的身高
四、如上图(4)将灭点与假象人物的身高连接起来,并移动假象人物的方法,就是透视的基本方法
以人物为标准的移动法来画长廊中的门
一、根据假想人物的身高,绘制出从长廊正前方看到的门(绿色方框所示)
二、延长门最上面的边,与长廊墙面的垂线,相交于A点
三、连接灭点O与A点,并延长,确定长廊前景处门的高度

四、根据门宽,作出垂线

继续在长廊对面的墙上画门
一、从点A点横向平行引一条直线L1,与地面斜线交于C点;从B点横向平行引出一条直线L2
二、从C点向上作一条垂线L3,与L2相交于D点
三、连接灭点O与D点,并延长,直线OD便是对面门的高线
四、从E点引一条横线L4,与地面斜线相交于F,便确定了门的宽度CF

横向移动的方法,相当于把所有点平行地移动到对面的过程。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人物。横向分身人物,可以得到同样高度的人,来作为画面透视的参考。
“移动法”画出长廊上的窗户等其他细节。

如上图所示,门的高度可定位比人的高度高出一个头长,天花板的高度可定为比门的高度高出两个头长,窗户的高度可定位在人的腰部偏上的位置。
如下图所示,以人的身高为标准,在墙角线上画出各局部的位置,把门、窗、人等高度标记出来。再通过与灭点的连线,确定局部位置的透视线。

3、“叉号法”绘制门窗和地砖
“叉号法”将四方形等分
如下图所示,在平面空间里,将四边形二等分的方法
L3穿过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

如下图所示,在立体空间里,将四边形四等分的方法
首先,作需要四等分的四方形ABCD的对角线(灰色所示),然后作通过对角线交点的EF,它与直线AB相平行。再分别把已得的两个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EFCD按照对角线平分的方法,进行平分。于是三条蓝色的线将四方形ABCD平分为四等分。(也可以用来绘制沿街远去的树)

一、等分最前端线段AB,并连接灭点到等分的点,形成一组发散的斜线

二、画出平行于AB的横线L1,这时形成的一排方格便被作为瓷砖的标准

三、连接最边上的方格的对角线L2,并延长。L2与进深的线条产生交点C、D、E、F等。

四、通过交点C、D、E、F等作线段AB的平行线。画到尽头后,再转角画新的对角线L3后再继续画平行线。

4、“N”字法绘制等分线段
一、平行地画出两条直线L1和L2,与方格相同,这是作为宽窄的标准
二、画出L1和L2的对角线L3,
三、从A点出发,画出直线平行于对角线L4,与墙进深线相交于B点
四、过B点作L2的平行线
五、重复这种方法,画出“逐渐远去的横线”
因这种方法,画出的折线像字母“N”,所以叫“N字法”

N字法画一排树和电线杆

①在一点透视的场景中,加入身高不同的各种人物
(以下这种方式经常用到,请熟练掌握)
一、如下图所示在后景中,假想出一个参照人物A,并通过透视线,画出前景中等高的参照人物B
二、确定画面中所有人物的足部位置C、D、E

三、如下图所示,连接人物B和人物C的足部,并延长出去,与水平线相交于O,即灭点。
四、连接灭点O与参照人物B的头,从人物C的足部向上作一条垂线,与直线OB相交的点,便是人物C的头顶位置。

五、如下图所示,依次将各人物的足部与参照人物B的足部连接起来,用以上的方法,确定出各人物的头高,这时候,所有的人物都是与参照人物B等高的(蓝色的垂线为C、D、E的身高)

六、用头身比的知识,以头为测量单位调整各人物的身高。比如标准参照人物B是男青年,C是个老头,那么C的身高比B降低一个头,D点是个小女孩,D的身高比B降低三个头。

灭点在画面外的处理方法
如下图所示,一点透视中,当无法从背景的灭点引导出人物的身高时,需要重新取一个灭点O,并与人物A头部连接起来,确定B头的大小,再用“横向移动”的方法绘制头部C。

先绘制人物,再画背景的方法
一、作出人物A和人物B头部的透视线,相交于O点。
二、通过O点作出水平线L
三、从水平线L上,选取背景的灭点,再画出背景(一点透视并不是在一幅画面中只有一个灭点,可以理解为有无数个灭点,但它们都在水平线上)

等高线法:在水平线上统一眼睛的高度来造成进深感。
如下图,在水平线上画出每个人物眼睛的位置,根据人物头身比来表现其身高,这时头脚的透视线相交而成的灭点也是在水平线上的。

这种在水平线上统一高度的方法,不一定必须统一眼睛的高度,还可以统一身体其他部位的高度,比如腰部等,再按照人体的比例来绘制出各个人物。

如下图所示,以水平线为界限,人物在水平线上的部分是仰视,在水平线下面的部分是俯视。越处于前景的人物,俯仰视的感觉越大。

用一点透视绘制室外街景,首先要定出水平线和灭点,从灭点引出两边建筑物的透视线(相当于室内长廊的天花板线),还要引出表示街面宽度的透视线(相当于室内的墙脚线),用垂线画出街道两边的建筑物,把它们画成一个个的盒子形状。然后在建筑物门的地方,可以假想出一个标准人物,用”人物移动法”或“等高线法”,以及头身比原则画出其他人物。电线杆、栏杆等可以用“N字法”和“叉号法”。街上的电线杆、路标、汽车等可以参照标准人物画出来。它们的比列关系可以参照下图:
小尺寸通过头身比的尺寸来测量

大尺寸通过人的身高来测量:

(1)水平方向上多灭点画法:
此法适用于画拐弯的街道或小巷

下图显示了弯度的街道画法,AB两点距离越大,弯度越弯

图所示,弯曲的河流的画法:每一段的灭点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下图所示,街道拐弯的画法

(2)垂直方向上多灭点画法

如下图所示,上坡或下坡有两个灭点和两条水平线,一个是水平面上的灭点B,另一个是坡度上想象出的灭点A。需要注意的是:位于平面区域里的人物,在平面区域的水平线上取灭点进行绘制。位于坡道区域的人物,全都通过在坡道上的水平线取灭点进行绘制。两侧的房屋千万不能按照坡道上的水平线绘制,若按照坡道上的水平线绘制会出现俯视或普通街道的效果。电线杆和人物可以按照坡道上的灭点绘制。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对动漫或是原画插画感兴趣但是不知道怎么学得可以看主页哟,加入绘画学习交流群或是私戳问我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ab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