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秋住在香港哪里

郑少秋,1947年2月24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中国香港演员、歌手。

1970年加入TVB,开始主演电视剧、电影及发行个人唱片。1976年在《书剑恩仇录》中饰演“陈家洛”、“乾隆”、“福康安”三个角色。 1979年在武侠剧《楚留香》中的饰演“楚留香”。1991年在《戏说乾隆》中饰演“乾隆”广受关注。 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造就此后香港股市及经济学界的独特现象,被称为“丁蟹效应” 。2005年在香港红馆举行“郑少秋家传户晓演唱会”。2006年获颁香港乐坛荣誉大奖“金针奖”。 2007年,香港媒体评选“百大香港经典电视角色”,郑少秋一人获得七个经典角色。 同年,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郑少秋受邀主演全景式反映香港回归十年历程的电视剧《荣归》 。2012年5月主演TVB悬疑剧《心战》,饰演“靳兆楠”。 2015年主持TVB综艺节目《Sunday靓声王》。2016年10月26日,获香港演艺学院颁发荣誉院士,以认定他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就。

}

曾灶财,他是一个备受嘲笑的肮脏乞丐,是香港人心中的“香港之耻”,在他活着的时候,更是香港全体城管的一生之敌。

但他又是一个名贯中西的“书法家”,他的作品曾经和著名画家曾宓、袁晓岑放在了同一页中拍卖,被永远记录在了《古董拍卖年鉴》中。

古怪的是,随着这位老人的去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这个自称为香港真正“皇帝”的老人。

哪怕他一生穷困、半辈子只能靠着双拐行走,哪怕他一生只受过两年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他本是一个普通人

在1921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小村子中,他原来不叫曾灶财,他原来的名字有些土,叫做曾财。

这是一个非常朴实的名字,寓意明显到了就像是一个低级的“增财”谐音梗。

可这个名字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一丝一毫的财富,因为这个年代实在是太过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没多久,他就被改名为了“曾灶财”。

被改名叫做这个名字,是父母希望这个孩子和这个家,以后能先生火起灶,吃饱饭后再琢磨钱的事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曾灶财家境极其清贫,无可奈何之下,他在16岁的时候来到了香港,投靠自己的舅舅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日寇在这时候发动全面侵华,但显然,曾灶财没有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感召,去当兵报效国家。

那时候的他每天都在香港种菜,靠着这项种地的本领勉强维生。

但这并不能让曾灶财吃饱饭,恰逢香港很多地方招募工人,他很快就去当建筑工人了。

不得不说,曾灶财的人生是非常不幸的,他后来在垃圾站工作的时候,出现了一次意外,那是一个巨大的金属垃圾桶,重重的垃圾桶砸到了他的脚。

从这一天开始,他的行动就非常不便,只能依靠着拐杖行走,而这时候的曾灶财才20多岁,只能去福利站领取一点可怜的钱生活。

这时候的曾灶财家世还没有那么“显赫”,他觉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苦命人,只是他有时候会望向天空,感慨道,为什么这个残疾的命运会降临到我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灶财的舅舅是个好人,他不仅承担了照顾这个外甥的义务,甚至还教给了他认字写字。

而且就在几年以后,这个善良的舅舅还给他张罗了一门好亲事,曾灶财得以迎娶一位小自己十五岁的妻子,还生育了孩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艰苦一点,但至少能够苦中作乐,看着老婆孩子,曾灶财自己也能感受到幸福。

况且自己的舅舅见到曾灶财成立了家庭,还是想办法给他挤出了一套房子,让外甥全家居住。

如果没有碰到“那件事情”的话,可能普通人曾灶财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一本怪书的出现,彻底让曾灶财的命运改变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香港市政管理者的眼中钉肉中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族谱

在1953年的时候,港英政府准备对香港进行城市规划,恰好曾灶财的房子就在拆除之列。

按理说成为拆迁户是一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好事,只是很可惜,曾灶财成为了香港最早的“钉子户”。

他说,现在还不能拆自己家的房子,因为这个家里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需要整理,就这么一整理整出了事情。

没过几天,曾灶财突然对外宣称,自己在整理先祖留下的遗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本能够证明自己“传奇家世”的族谱。

本来港英政府的城市管理者也没多想,稀奇古怪的事情多了,你找到一本族谱,别人找到祖先牌位,这都无所谓,只要不影响拆迁就行。

城市管理者们万万没想到,自己将亲眼见证他成为了一个多么让人烦恼的人。从此,曾灶财拿着自家族谱出现在了大庭广众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出生的时候,我就是九龙了!我太公的子孙有足足一万好几千人……像是香港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太公的,城的土地也是我太公的,我太公在这里种花种菜……”

关于这本古怪族谱,我们真假暂且不论,有说法是曾灶财回乡探亲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有人说是在香港发现的。

无论如何,曾灶财真的信了,他相信族谱上记载的“玄幻故事”。

这本族谱上居然记载着,自己的一世祖曾广祯居然是周朝的首相,周朝有没有首相我们不知道,但是周朝连宰相这个职位都没有,不知道哪里来的首相。

这还没完,曾灶财还说自己的二世祖曾潮风是周朝的驸马,住在哪里呢?

就住在当年还是偏僻烟瘴之地的香港九龙城,是周朝皇帝册封给他们家族的“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按照理论来说,曾灶财其实是名副其实的香港“九龙皇帝”,根据这本现代造纸工业制作的族谱,这个“皇位”传到他这里的时候,应该已经是第35世继承人。

只可惜天命所归、造化弄人,当他发现的时候,香港已经被英国政府霸占,而且没有办法收回,自己这个“皇帝”无法回归正统。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可能以为他已经是一名疯子了,但是曾灶财还做了很多稀奇的事情。

曾灶财知道自己是“皇上”以后,显赫的身份和穷苦的现状让他感觉愈发苦闷,为了宣泄命运的不公,他在1951年自己30岁的时候,开始每天“告地状”,“拄着拐杖”……,

不,拄着自己的“龙杖”,拿着一个墨水桶和一支笔,当做自己的“御笔”,在香港的各个街头颁布自己的“圣旨”。

什么是圣旨呢?说白了就是曾灶财自己乱涂乱画的涂鸦,他用自己不多的文化,把一个个汉字写在了墙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龙皇帝曾灶财字曾东山庙生出,统一江山曾纪财字……”在这一个个谈不上好看的墨字中,他把自己的列祖列宗,以及自己能想起来的所有亲戚、妻子和儿女的明星也在了香港的墙上。

最重要的是,曾灶财还写下了自己的权利范围,把自己“理应”拥有的土地范围明明白白地写在街头巷尾,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写着。

他不知道,“自己的土地”很多是英国政府霸占的,但是港英政府又把很多土地拆分,卖给了地产大亨李嘉诚等人。

李嘉诚等人又把公寓卖给了其他人,曾灶财不清楚,他只知道自己理应是个皇帝。

不过从此开始,曾灶财就开始用毛笔在自家的附近街道上宣示自己的“主权”,他开始每天拿着墨水桶和毛笔在街上的墙壁、电箱、栏杆上涂鸦。

很多市民因为不满曾灶财污染公共财物,纷纷报警,而香港政府也很头痛这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曾灶财的涂鸦不仅仅是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公共空间的侵犯,最重要的是,大人谁能干出这种事儿。

他们觉得曾灶财疯了,香港警察曾经多次将他拘捕,并且因为多次在墙上涂鸦,他自己也经常被检控。

没有办法,为了避免再次被捉到,这个“九龙皇帝”只能和世界上其他玩儿涂鸦的艺术家们一样,开始了躲藏和游击的生涯。

从这时候开始,曾灶财开始和市政人员“捉迷藏”,就这样,曾灶财拄着拐杖,从他自己在秀茂坪住所的范围开始,直到香港牛池湾的斧山道的地方,甚至遥远的尖沙咀,都能看到曾灶财的涂鸦。

只要是有公交到达的地方,就一定有曾灶财的字,而当香港地铁通车以后,这个范围又扩大到了各个地铁枢纽附近的墙壁和电线杆。

有心栽花花不开,曾灶财无比坚定地开展着自己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他自己的妻子儿女,也就是他口中的“皇后”、“太子”和“公主”全部都开始嫌弃他,嫌弃他丢人、嫌弃他残疾、嫌弃他实在是太怪异了,他们开始和曾灶财分开吃饭。

后来,1995年,曾灶财的房屋再次被拆迁,他们分到了新房子,终于忍受不了的家人们开始和他分道扬镳。

妻子儿女在将军澳居住,而变得孤苦伶仃的曾灶财被安置在了观塘。

从此以后,他们之间就联系地非常少了,曾灶财的住所中,只剩下一副拐杖和一床多年未洗的肮脏被褥,以及铺满地面的“墨宝”,这一张张的荒唐言是曾灶财眼中的“圣旨”。

他依旧在香港的街头写着字,是市政人员的心腹大患。

但是一个拄拐的男人,身无长物,更没有余财,香港政府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因为怜悯不肯惩戒,就这样让他写了好几十年。

市政工作人员也清理了几十年他的涂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奇迹——作为路人的香港市民来说,曾灶财这古怪的大字让几乎所有的香港人都知道了这号人物。

人们开始认识他、熟悉他、了解他,他的字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文化奇观。

不知道多少人曾经亲眼见过这个拄拐的老人在街边写字,很多人都会驻足观望甚至在旁边起哄。

有好事者会给他买墨汁,有好心人则会给他买盒饭,曾灶财和那些标榜自己性格、反抗城市空间秩序的欧美年轻涂鸦者完全不同。

因为曾灶财的行径和“艺术”完全不沾边,而且他的诉求实在是太荒诞了,没有人相信这个人会是个正常人。

曾灶财自己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些“举动”为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是因为香港文化界不知何时,突然把目光放到了他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真正的艺术家开始对曾灶财的“街头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香港的年轻设计师邓达志,他在自己设计的服装商,用上了曾灶财“书法”的元素。

很快,曾灶财的“野路子”书法被印刷在了马克杯、T恤衫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品上,但是当年香港没有一个人想要给曾灶财支付版权费。

就这样,曾灶财看到了年轻人的包包、衣服上都是自己写的字,自己依旧穷困潦倒。

进入21世纪以后,已经80岁的曾灶财还在和自己的“宿敌”城市管理者对抗。

2002年,81岁的曾灶财因为在天星码头和遮打道的电箱上涂鸦遭到指控,年迈的他拖着病体到了法庭上,他当庭表示认罪,然后甘愿受罚500港元。

再后来,曾灶财因为脚患住进了医院,后来,他动也不能动了,在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他住进了一间老人护理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灶财再也走不动了,只能偶尔在阳台前的阳光下拿起毛笔,短暂地“露一手”过过瘾。

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似乎真的大限将至了。

04、曾灶财不仅仅是曾灶财,他真的融入了香港

关于这个老人的故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想和大家分享。

在遥远的1997年4月,在香港即将回归的前夕,曾灶财的书法个展居然在香港的歌德学院以及香港艺术中心举办。

当时筹备这场展览的是香港著名文化人、专栏作家刘健威,赞助者则是香港的官方机构香港艺术发展局。

当时参观者络绎不绝,每个人在这种“大雅之堂”看到了往昔在街头巷尾才出现的文字。

一时间真的分不清艺术和粗鄙涂鸦之间的界限了,有人说,这可能是真的“雅俗共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003年的时候,水上之都威尼斯举办了双年展,在这次艺术杰作展出中,曾灶财的书法再次入选了,是那一年唯一一个入选威尼斯双年展的香港“艺术家”。

他自己在被香港的督察驱赶、自己辛苦在公共墙壁上涂写的“涂鸦”一方面被清洁工清理的时候。

他的书法却被选在了美国《时代周刊》以及《新闻周刊》的封面上,他的一生的故事也出现在了这些世界级别的刊物上。

后来,在2004年的夏天,在夏末的9月,香港举办了一次“十个最代表香港的设计”中,曾灶财的文字居然也成功入选了。

他的得票排名是第8名,这个“香港之耻”却成为了最代表香港的一员。

曾灶财的传奇故事,也曾经被站在亚洲之巅的影视行业选用,甚至可以上溯到1981年的《流氓皇帝》电视剧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神俊朗的郑少秋就演绎了曾灶财的故事,这是一个清朝覆灭,主人公无可奈何流亡香港的故事。

一个讲述记者以及各类社会工作者的电视节目《无冕天使》中,演员刘江也扮演了一个“曾阿财”的角色,影射了现实中的曾灶财。

最令人捧腹的事情可能是这一件,在2004年10月底的时候,曾灶财的作品被作为“艺术品”,带到了世界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拍卖。

这场特殊的拍卖似乎从刚开始就带着一种“慈善”的性质,因为拍卖的金额一半会给生活极其拮据的曾灶财,另一半用于筹办艺术展览。

当时曾灶财的这幅书法被搬上台子的时候,底价只有区区10000港元,每次至少叫价11000港元。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发生了,拍卖师可能也没想到这次的竞争会这么激烈,几乎没过几分钟,叫价就改成了2000港元一次。

最终,这幅画以55000港元成功成交,是一名康姓太太拍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记者找到了曾灶财,他自己这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拍卖出了一个自己都不敢想象的价格。

当他从记者的口中得知是一名康姓太太拍到自己“书法作品”的时候,他愣了一下,然后直接问道:“是康熙帝的后人吗?”

这个文化水平都不能理解清朝康熙皇帝不姓“康”,而是姓“爱新觉罗”的老人,在这件事情上依旧表露出了让记者哭笑不得的执拗——他觉得,能够欣赏自己文字的,那一定同为皇室后裔。

没过几年,曾灶财在2007年去世了,他幻想出来的帝国早已经不见了踪影,但是好心人为他写的讣告依旧充满了幽默感:

半个世纪以来,在香港街头涂鸦,自号为“九龙皇帝”的曾灶财,在7月15日这一天,因为心脏疾病与世长辞,龙驭宾天。

无数的新闻报刊纷纷报道,皇帝曾灶财驾崩,至此永远地离开了他“忠诚”的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令社会开始了对他新一轮的热捧,更多人更愿意称其为“香港人的文化符号”。

在香港艺术界的呼吁下,香港政府居然宣布不再清除他们一直在清除的曾灶财涂鸦,最后甚至保留了两处涂鸦。

他们为这两处涂鸦装上了防护胶片,而且还定期检查,为了让市民能够驻足欣赏,他们甚至还写上了简短的介绍。

在曾灶财辞世以后,与他战斗了一辈子的香港政府终于和这个“疯子”和解,当年的涂鸦都被仔细拍摄,以电子版的资料形式永久存储。

但是最令当年香港人难忘的可能是这句话——“我是九龙皇帝曾灶财,整个九龙的地都是我的,你是谁?”

这个拄着拐杖的倔强老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在香港的街头,妻子和儿子不理解他,外人笑话他,几乎所有的新闻报刊都刊载过他的丑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就像是一个站在闪光灯下被曝光的疯子,孤独的像一个笑话,只有当路过的人打趣般地对着他喊一句“九龙皇帝万万岁”的时候。

他才展露一下“天颜”,真挚、开心地笑容出现在脸上,让世人感受“皇帝”的龙颜大悦。

香港著名艺术家梁文道曾经不假思索地评价曾灶财,他说:“曾灶财绝对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他真的启发我们重新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艺术。”

斯人已逝,他究竟是香港的笑话还是香港的艺术家这个问题,现在依旧众说纷纭。

不过,从始至终,曾灶财觉得自己真的是这片土地的皇帝。

1、《市井传奇:涂鸦狂人曾灶财》;戴平;《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16期;

2、《若隐若现——关于曾灶财》;张瑞田;《厦门文学》;2010年第10期;

}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风腔”艺术创始人、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永远荣誉顾问陈笑风先生,于2021年11月29日23时19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8岁。广州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会长陈玲玉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陈笑风的追悼会将在12月10日举行。

  陈笑风在粤剧艺术上造诣极高,代表作有《山伯临终》《粤海忠魂》《六号门》等。曾先后获广东省专业文艺汇演演出奖、广东省艺术节演出奖、广东粤剧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剧艺术突出成就奖等,2015年被授予“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陈笑风生前与弟子们在一起。

  先有情再有唱功 独创“风腔”流派

  陈笑风,原名陈啸风,乳名阿瑛,广东东莞人,出身粤剧世家,父亲是著名编剧家兼电影编导陈天纵,曾编写粤剧“马腔”创始人马师曾的戏宝《贼王子》《冷面皇夫》等剧本。陈笑风毕业于广东大学土木工程系,后来到香港戏班担任小生,红极一时。

  陈笑风的表演戏路宽广、文武兼备、俊逸潇洒、传神逼真;唱腔抑扬委婉、奔放流畅、声情并茂、别具一格,并独创著名的“风腔”流派,享有“天皇小生”的美誉。

  对于“风腔”的特点,陈笑风曾做出如下概括:“风腔”主要体现在发口上,唱的时候要控制音色,吐字、咬字、形腔的时候,要有“字重于腔”的习惯。唱腔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唱法,要求气息控制得收放自如,因此“风腔”易学难精。

  尽管如此,陈笑风始终坚持“先有情,再有唱功”,以人物感情为先,“其实我不觉得我有什么特别的腔。我没有哪一句的唱腔是绝对相同的,我信奉的是依从某个角色,考虑的是当时人物的感情。”他认为,每个人物、人物在每一阶段的感情都不相同,唱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要运用不同的“腔”去配合,才能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层次丰富。

  陈笑风最出圈的代表作是《山伯临终》:“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孤房冷冰冰,山伯孤零零,刻骨相思唯有病,一腔恨怨解不胜……”该曲充分展现了“风腔”感情细腻、缠绵悱恻、流畅而富于变化的特点,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誉为经典金曲。

郑少秋(右)拜陈笑风为师。

  香港明星郑少秋 拜师成为大弟子

  陈笑风是粤剧名伶红线女搭档,两人先后合作了《刁蛮公主憨驸马》《昭君公主》《屈原》等粤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

  此外,陈笑风还是香港明星郑少秋的师父。1979年12月,郑少秋为香港东华三院筹款活动上演唱陈笑风的首本名曲《山伯临终》,之后与陈笑风见面。次年6月2日,郑少秋在亲友的见证下拜师,成为陈笑风收入门下的大弟子。2013年,《山伯临终》入选由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电台举办,由粤剧界同仁和海内外观众投票选出的粤剧“世纪十大名曲”,主办机构特邀郑少秋为师父颁奖。2016年,在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桃花依旧笑春风暨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成立”晚会上,郑少秋登台献唱了《山伯临终》,为师父助阵。

陈笑风与红线女演出《搜书院》。

  推动粤剧的传承 行内尊称“大哥风”

  陈笑风为人谦逊诚恳,德艺双馨,积极参与多种慈善公益活动,献爱心从不甘人后。此外,他在传承艺术、扶掖后辈方面,同样不遗余力。80多岁时,陈笑风投拍《优秀粤剧粤曲艺术大观·陈笑风专辑》,将曾主演过的经典作品倾情演绎。近90岁高龄时,他依旧来往穗港为粤剧奔走,频繁露面于各类粤剧活动与访谈,几乎可谓是逢邀必到,逢问必答,不管面对入室弟子还是普通街坊,都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艺术心得。这份积极推动粤剧传承和发展的精神为同行所敬重,他也因此被尊称为“大哥风”。

  2017年8月28日,广州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成立。在研究会成立仪式上,陈笑风在致辞中说道:“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是感谢,感谢大家成立这个研究会,使我有机会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风腔’究竟有什么特色?第二句是希望——希望大家研究‘风腔’,同时还要研究、探讨其他流派的唱腔。第三句是要求——研究‘风腔’是为了发展‘风腔’,超越‘风腔’!”

  广州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琵琶弹唱家陈玲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师父知道,我当年拜他老人家为师,不是要改唱‘风腔’,而是将他的唱腔精华融入到我的琵琶弹唱中。”她介绍,目前研究会有200多名会员,传承和弘扬粤剧‘风腔’艺术的各项工作不会因师父的离世而中止。“今后我们将秉持初心,以理事会成员为骨干力量,抓紧落实在省内各分会的筹建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广府文化会馆这个活动基地,开展多种形式传承‘风腔’艺术,为弘扬粤剧曲艺多出一分力。”

  陈笑风老师创立的“风腔”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富的艺术遗产,他的逝世是粤剧界的重大损失。陈老师生前对我很关心,很爱护。我受“风腔”艺术的影响也很大。我曾演出过《胡二卖仔》《山伯临终》,也多次参加陈笑风艺术专场的演出。记得有一次演出结束后,陈老师专门打电话告诉我,香港风腔研究专家认为我演唱的《胡二卖仔》很用心、用情,他很赞赏,我当时听了备受鼓舞。——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

  “风腔”好听,但易学难精,例如换气的窍门。师父在唱《山伯临终》的“人世无缘同到老,楼台一别两吞声”时,我一直没琢磨出来师父是怎样换气的,后来当面请教师父,他笑着说,他其实在拉腔的过程中,中间偷偷换了一小口气,接着还不厌其烦地示范给我听。我经过多年来的勤学苦练,在研究“风腔”和唱功上也算有了小小的领悟。现在好多行家和戏迷都说我唱得越来越像“大哥风”,这是对我学艺多年的一种认可。”

  师父在艺术追求上毫无门户之见,告诫一众弟子在研究“风腔”的同时还要研究、探讨其他流派的唱腔,研究风腔,是为了超越“风腔”,发展“风腔”。

  ——陈笑风弟子、粤剧表演艺术家林家宝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悦 图片由广州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提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少秋现在多大岁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