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一直保持着衰落的水平状态,而且下降率高达了90%以上的话。那将会意味着什么?

【位于美国纽约的辉瑞全球总部大楼(图源:新华社)
近期疫情热点频发,先是韩国总统宣布群体免疫和辉瑞宣称研制出最新新冠药物,后是比尔盖茨公开警告高传染性病毒即将爆发以及以色列民众举行大规模生化抗议,期待与惶恐交织的惴惴不安中,大家不知疫情最终将去向何方。本文将跳出迷雾揭开面纱,系统解答大家心中的困惑。
据环球时报报道,5月10号,韩国总统发表就职四周年特别讲话。他说,韩国与疫情的斗争开始进入收尾阶段,随着疫苗接种提速,群体免疫指日可待。

那么,韩国实现群体免疫了吗?

据央视新闻11月12日报道,自韩国自11月1日起全面放宽防疫政策后,确诊病例人数大幅反弹,截止11月11日,重症病例人数高达473例,新增重症人数远超韩国防疫专家预测。据疫情数据统计,韩国在群体免疫的10天时间内,死亡人数增加了200人,重症死亡人数猛增了100%。
此前宣布群体免疫的新加坡与韩国情况类似,6月份新加坡宣布全面放开防疫限制后,感染和死亡人数飙升。直至10月26日,新加坡单日新增病例达到5324人,单日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5人,而6月份之前新加坡的平均每天新增病例只有50人,重症死亡人数只有1人,可见,群体免疫大约4个月左右,感染人数飙升了100倍,重症死亡人数猛增了15倍。
相比较而言,韩国11日新增病例2500多人,而弹丸之地的新加坡感染人数居然是韩国的两倍,考虑到韩国群体免疫时间比新加坡晚,韩国如果继续开放群体免疫,预计感染人数将很快追平新加坡。
新加坡和韩国强推群体免疫,却导致感染和死亡人数飞速增长,直接戳破了西方国家散布的三大谎言:
第一大谎言:病毒清零成本比群体免疫更大。
目前,这个谎言已经在全球广为传播。实际上,11月8日,日经新加坡经济复苏指数从全球第五名跌到了第一百位,这代表新加坡群体免疫已经严重打击了本国经济复苏。试想,一个单日新增病例达到总人口1‰的国家,哪个国家的民众敢毫无忌惮地去新加坡旅游?没有了旅游业的复苏,新加坡又何来经济复苏?
同样以美国为例,2020年2月底疫情全面爆发以后,美国股市多次熔断。现在疫情几乎导致美国港口瘫痪,物流链条和供应链全面紧张,超市里的产品几乎被美国人抢购一空,通胀已经引发美国金融市场恐慌、3500万人失业,这种群体免疫带来了美国80年来最大的金融风险,经济成本如此巨大,相较于坚持病毒清零政策下中国的经济答卷,请问那些砖家们,你们是哪只眼睛看见群体免疫的经济代价更小?由此可见,那些鼓吹群体免疫后就能大开国门、全面放开防疫限制的砖家们,不仅眼瞎,而且心盲!
第二大谎言:西方三大神药可以降低重症发生。
新加坡和韩国群体免疫破产已经证明,西方三大神药不仅没有遏制新冠重症发生,反而让重症死亡率提高了1-15倍。与新加坡和韩国几乎同时在6月份宣布放开的以色列,9月2日和9月8号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分别突破28000例和22000例,从6月中旬的不足300飙升到9000,暴增30倍,七天死亡人数从2人飙升到26人,暴增了13倍。与韩国和新加坡不同的是,以色列的接种率已经超过86%,而且已经全面注射新冠疫苗第三针,结果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一样爆表。
以色列作为西方所谓全体免疫的标兵,已经彻底沦为了抗击疫情的笑话和谎言的牺牲品。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存疑者请自行查阅。 
第三大谎言:西方三大神苗可以构筑免疫屏障。
西方三大神药不能阻止新冠感染和重症死亡率,自然也就更谈不上建立隔绝病毒的免疫屏障了。最为可笑的是,从疫苗研发开始,就有砖家一直鼓吹引进辉瑞、摩德纳公司生产的MRNA疫苗为国人接种,实际上,韩国、新加坡接种的恰恰就是以辉瑞为首的西方三大神药。结果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疫苗接种率高达83%的新加坡,不仅没能构筑有效的免疫屏障,反而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飙升100倍和15倍,这再次说明以西方三大神药构建免疫屏障就是天大的笑话。那些疯狂进口三大神药的国家明显是交了智商税。
除了新加坡、韩国以外,同样全面使用西方三大神药的欧洲国家疫情也全面告急,其中欧洲首个在9月中旬解除全面疫情限制的国家丹麦,疫情从9月中旬的单日新增340人飙升到了目前的单日2500人。心急火燎的丹麦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包括疫情护照在内的限制措施,紧接着挪威也宣布限制邻国游客入境,同日,德国宣布单日新增病例4万人,也就是说,以丹麦为首的国家在西方三大神药的群体免疫错误指导下,不仅让本国成为欧洲疫情的震中,还殃及池鱼将德国在内的兄弟国家全部拖下了水。
对此,血饮要说的是,智商不够用,总有千万把镰刀会将你收割,信群体免疫谎言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在西方国家为三大神药交纳了巨大的智商税以后,11月1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终于表示,无论是高接种率国家,还是低接种率国家,鉴于欧洲疫苗高接种率国家并不能阻止疫情再次爆发,疫苗接种不能取代其他防疫措施。这实际上是直接从国际官方层面宣布了群体免疫和免疫屏障理论的全面破产。
从2020年4月份文章开始,血饮就全网首次提出西方三大神药疫苗根本不能实现群体免疫,更遑论建立免疫屏障。彼时,欧洲疫情远未爆发,全球都在热烈鼓吹群体免疫,而今,欧洲和以色列这些接种了三大神药果真还是产生了巨量的突破性感染,这种血淋淋的现状直接印证了血饮的超前判断。
MRNA不得不说的秘密

那么,为什么说MRNA疫苗是智商税呢?为什么高居神坛的辉瑞MRNA疫苗实际上根本无法遏制新冠疫情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医学角度予以深入探析。
新冠病毒是由蛋白质保护外壳和内部的RNA核酸分子构成。MRNA疫苗技术原理是将编码制造的S蛋白的RNA制作成疫苗,刺激诱导人体产生针对编码病毒表面S蛋白的RNA的抗体。因为S蛋白位于新冠病毒外壳上的,可以被人体抗体识别并接触,抗体接触病毒以后就可以快速触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将病毒消灭。这原理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不妥。
实际上,MRNA技术与其他疫苗技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只能够通过RNA表达病毒外壳上的S蛋白,这似乎是他们的优点,但是,血饮要说的是,MRNA技术的隐患恰恰就出在了这里。
一个B细胞只能对一种抗原表位产生反应,产生响应抗体。虽然人体产生了针对S蛋白上RNA的抗体,但因为RNA核酸分子被病毒坚固的外壳保护,导致抗体无法透过坚固的外壳识别接触核酸,也就无法产生对应有效的抗体,更别说通过结合病毒表面的S蛋白消灭病毒。
这样一来,虽然接种了MRNA疫苗,但是在病毒入侵后却没有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更别说产生抗体杀死病毒。直接导致神药接种者的人体细胞遭到新冠病毒入侵。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以后,褪去外壳只留下核酸和蛋白质,因为病毒核酸进入人体细胞内部,核酸与外部隔着人体细胞的细胞膜,这样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还是无法接触到新冠病毒核酸,更谈不上产生对应抗体消灭病毒。
因为病毒核酸被病毒外壳以及被入侵细胞膜的阻挡,人体始终无法识别病毒核酸,更谈不上产生消灭病毒的相应抗体,这就是MRNA技术最大的缺陷!
这就结束了吗?不!最恐怖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当病毒入侵到人体细胞以后,开始借助细胞营养快速繁殖,紧接着,MHC1将病毒核酸呈递表达到细胞表面,这个就类似于细胞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信号弹,向免疫系统这个中央司令部报告并标注病毒的具体位置。紧接着,人体就开始从B细胞产生出大量能中和病毒核酸的抗体,T细胞也开始释放细胞因子,诱导被感染的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以后,形成众多圆球颗粒,病毒被包裹在圆球颗粒中,最后被免疫细胞吞噬水解。
新冠病毒不能够与人体的所有细胞结合的,它只跟ACE2酶结合。新冠病毒通过与受体ACE2结合来入侵感染人体。ACE2酶主要在胃肠道、心脏、肾脏、肺和睾丸中表达,这些部位中,比如肺细胞就是典型的ACE2酶表达区,所以病毒往往优先攻击肺部这些部位,导致相关区域率先发病,出现比如咳嗽胸闷、肺部发白、心肌炎以及腹泻等症状。
最好的结果就是人体免疫力足够强大,中和掉所有的病毒。但是,如此一来,人虽然康复了,病毒入侵的肺、胃肠道、心脏、肾脏和睾丸系统中的细胞却会大量死亡。鉴于肺、心肌细胞、肾脏细胞均为不可再生细胞,所以这些脏器都会遭到不可逆的损害,临床表现为心肌炎、肺部、肾脏疾病伴随患者终身,这就是著名的新冠后遗症。也就是说,注射MRNA疫苗的患者遇到新冠病毒,不仅无法有效阻挡病毒,还会导致疫苗接种者罹患新冠患者才有的后遗症
MRNA技术产生的抗体不仅没有在病毒入侵人体前期就消灭病毒,反而在病毒感染人体细胞以后,成为攻击并消灭无法再生的功能性细胞的帮凶,最后虽然消灭了病毒,但也因此对人体心肺、心脏等器官,造成永久不可逆的重大损伤。这是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一万
据国内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1月11日,美国莫德纳公司在当地时间11月11日的电话会议上,其首席医疗官伯顿证实了,比起接种辉瑞疫苗,接种莫德纳疫苗30岁以下男性患罕见心脏炎症的风险相对更高
在这一技术路径下,患者并没有获得将病毒消灭在入侵初期的免疫能力,又因为心肺等功能性器官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病毒再次入侵,人体免疫防御能力被极大地削弱,这意味着,那些没有高暴露风险的人群一旦接种MRNA疫苗,也就变成了新冠的易感人群,而因为心肺等功能严重受损,更容易在“突破性感染”下成为重症患者,死亡率也更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以色列、丹麦、新加坡、韩国在普遍接种MRNA疫苗以后感染和重症死亡率飙升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西方的应对策略是注射第三针以及第四针神药,但是该技术的核心缺陷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根据最新变异毒株制造出能产生更高浓度抗体,只会在病毒入侵人体细胞以后强化抗体对人体细胞的攻击,这会加速人体功能性细胞永久性损伤的再次扩大,也就是说,注射次数越多,人体健康被摧毁得也就越多。
传统上,我们认为,抗体浓度越高,保护越强,感染病毒概率越低,但在MRNA疫苗上结果却是,体内抗体浓度越高,新冠肺炎的病情反而越严重 ,这其实就已经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临床上,以肺和心为例,不断被摧毁肺细胞和心肌细胞会导致呼吸衰竭、心衰竭乃至死亡。随着MRNA加强针注射间隔缩短,人体损伤并发展成重症死亡的时间也就越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以色列、丹麦、新加坡、韩国在注射第二第三加强针以后重症死亡率飞速飙升。
现在最新技术已经表明,新冠病毒在入侵人体细胞以后会保持“无线电静默”,也就是在入侵以后,不着急繁殖触发细胞对免疫系统告警,而是默默繁殖病毒到一定数量才选择破壳而出。这无疑增强了病毒的逃逸能力,更进一步促进了病毒携载量的不断提高,病毒载量不断提升反过来增强感染,更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提升了死亡率。如果持续注射三大神药,将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全面过载,一旦出现宕机后果不堪设想!

病毒不复杂,复杂的是人!西方三大神药根本无法抵挡病毒,但西方却置若罔闻。

2021年4月11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就已经证明,接种MRNA疫苗者比未接种的更容易被新变异毒株感染,接种者感染几率是未接种者的八倍。从这个时候就已经证明了辉瑞MRNA技术的失败,但西方媒体却掩耳盗铃继续鼓吹接种加强针,一针不够就再来一针,目前打了第三针后以色列近期又在鼓吹打第四针。
技术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却在临床问题频发的情况下睁眼瞎继续推广接种加强针,同时,借口也从防病毒感染变成了防重症。
总结西方三大神药的借口,我们可以推测他们下面的借口,综合起来如下:一针防感染,二针防重症,三针防死亡,四针防腐烂,五针防诈尸,六针防盗墓,七针防羽化,八针防成仙,九针防万寿无疆,十针防宇宙重启!
无法掩盖的巨大技术隐患
除上述技术缺陷外,MRNA疫苗存在以下巨大技术隐患:
基因编辑技术会导致分子级别的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一旦爆发,就会无差别攻击所有的人体细胞,进而引发炎症,如果不能及时遏制,那么就会从内部直接摧毁人体,这点可以参考同样是免疫系统过强导致的红斑狼疮对人体的危害。
2021年5月31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圭尔夫大学的病毒免疫学家和副教授Byram Bridle在接受Alex Pierson采访时表示“接种MRNA疫苗以后会产生一种刺突蛋白,这种刺突蛋白意外地进入了人体血液“。
那么,这种突刺蛋白是如何产生的呢?
MRNA疫苗使用了纳米脂质材料包裹RNA核酸,防止其进入人体以后被降解。这些材料在进入人体以后开始散布人体全身,因为这些纳米脂质材料本身并不属于人体,在进入人体以后开始表达成被人体无法接受的异蛋白,也就是说,MRNA 疫苗中的脂质纳米颗粒会导致免疫系统在全身制造一种合成的刺突蛋白。血饮将之称为刺突异蛋白。
因为这种异蛋白并非属于人体,所以会被免疫系统标记为异物,进而遭到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进而引发血栓、头疼、癫痫、生殖、心肌炎、脑出血甚至致死等后遗症,被纳米脂质材料释放的刺突异蛋白将造成系统性损害。
为什么会引发大脑、心脏等部位病变呢?
因为刺突异蛋白会与ACE2酶结合,ACE2酶主要在胃肠道、心脏、肾脏、肺和睾丸中表达。一旦这种刺突异蛋白进入这些器官,就可以附着在血液系统的血小板和血管内壁细胞以及心脏、肾脏等部位的特定ACE2受体上。这种在人体血液中循环的刺突蛋白,完全可以解释最近报道的接受过疫苗的年轻人的心脏问题。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辉瑞和摩德纳的疫苗会出现大量的心肌炎病例报告。所以,这种由西方三大神药含有的纳米脂质材料佐剂带来的刺突异蛋白,比原始新冠病毒上的刺突蛋白更具致病性,正常情况下,在体内的这种蛋白数量极少,现在注射MRNA疫苗后极速猛增。
Bridle引用了最近的一项研究,“在接受过摩德纳MRNA疫苗的13名年轻医护人员中,有11人的血浆中检测到了这种蛋白。通过给人们接种疫苗,我们无意中给他们接种了一种毒素”。
麻省理工学院的高级研究科学家StephanieSeneff表示,辉瑞公司mRNA疫苗的研究结果影响是可怕的。“广泛采用纳米脂质材料做佐剂的辉瑞和摩德纳MRNA疫苗,导致新冠的致死率甚至是其它疫苗的4000倍!”。
大家没有看错,被捧上神坛的MRNA疫苗致死率居然比同类产品高4000倍!
当我们弄明白了三大神药存在巨大技术缺陷和超强毒性后,就能够找到以下几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以色列人为什么反对给5-11岁儿童注射三大神药?
据新华社7月27日报道,以色列卫生部宣布,将为5岁至11岁患有严重疾病的高风险儿童接种三大神药。随后半个月内,以色列全国各大城市开始爆发反对为儿童注射的抗议活动。这场抗议活动有科学依据支撑吗?
从数据上看,从2020年1月到现在以色列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神药注射。结果,以色列每完成一轮三大神药接种,疫情就会快速上涨,三轮接种以后,以色列疫情单日感染记录分别为3000、9000和22000,随着三大神药注射增加,感染人数不断打破记录。以色列的数据已经证明,不断追加注射不仅无法遏制疫情,反而会让疫情变得更加凶猛
以色列前三轮接种的主体是成年人,并不包括儿童。要知道,成年人的免疫系统发育完整的,但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成。拥有最强保护力的成年人在注射神药以后都抵挡不住病毒,儿童又怎么能够挡住?三轮注射已经说明西方三大神药无法抵挡病毒,为什么还要在防护力更差的儿童身上做实验呢?
从医学上看,人体消灭病毒分别依靠体液和细胞免疫,其源头分别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当病毒入侵人体的时候,B细胞生产抗体与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等合力消灭病毒。其中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要等到成年以后才会达到发育的顶峰,人体消灭病毒的能力才会达到最大。
除胸腺以外,成熟的B细胞广泛分布于脾脏、淋巴结以及呼吸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结内。他们同样都会在成年以后才会完全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发育完善,人体才能组成最强大的免疫系统。在儿童未成年之前就给他们注射三大神药,免疫系统并不完善的儿童显然不足以承受,更别说三大神药即便注射在免疫系统成熟的大人身上都无法抵挡病毒
从技术上看,采用纳米脂质材料作为佐剂的MRNA疫苗注射进儿童体内,则必然带来毒性更强的突刺异蛋白,这样会进一步损伤儿童的心脏、肺部、脾脏、脑神经以及生殖系统,引发心肌炎、癫痫、微血栓、炎症等不可测的后果。更危险的是,很多后遗症是不能很快被临床发现的,比如由突刺异蛋白引发的微血栓和心肌炎要在三年以后才会出现。这意味着注射西方神药的孩子要一辈子被这些新冠后遗症折磨。
从历史上看,2016年,犹太资本在菲律宾为几十万儿童强推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研发的登革热疫苗,结果,导致多达600名接种过疫苗的菲律宾儿童死亡。登革热病毒与新冠病毒一样都是RNA病毒,到目前为止,西方还没有研制出一种有效的RNA疫苗。这是因为RNA病毒具有超强的变异能力,已经肆虐全球的禽流感、人流感等RNA病毒变异已经超过20多种,却依旧无法遏制就是直接证据。
所以,无论从现实数据、历史、还是医学常识,以色列给本国5-11岁儿童注射神药都是在拿这些幼小的生命给资本做人体实验。考虑到以色列是为5岁至11岁患有严重疾病的高风险儿童接种三大神药,这种手段与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将身体残疾、素质差的儿童直接溺死的做法何异?
MRNA疫苗技术存在巨大缺陷,但目前犹太资本已经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删除一切质疑言论,甚至包括MRNA技术发明者马龙以及英国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球推广背后的真正原因
MRNA存在巨大技术缺陷已经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为什么研制三大神药的犹太医药集团还要全球推广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2018年4月10日,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发布了一份名为《基因组革命》的报告,高盛分析师公开表示,快速甚至是一次性治愈患者的商业模式并不利于长期利润,比如说基因疗法。高盛这篇文章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商业研究结果,即:治愈患者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吗?高盛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在犹太资本看来,一种药物和疗法如果能够快速治愈患者,那它就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
既然没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那么,它们就会主动创造。MRNA疫苗的副作用包括血栓、心肌炎等后遗症,而且这些疾病是不可逆的,等于创造了大量的可持续的药物市场。
辉瑞集团财报显示其二季度盈利190亿美元,即便他们的疫苗存在心肌炎、血栓等后遗症。在神药盈利持续增长的同时,辉瑞研发的治疗血栓的药物Eliquis的销售额增加了13%,同时他们生产的治疗心肌炎的药物Vyndaqel的销售额增加了77%。 
很明显,随着MRNA疫苗推广,犹太医药公司的药物与疫苗利润开始飞速增长,结合到它们生产的药物价格高昂且有专利权保护,其商业利润将非常可观。考虑到3年以后神药引发的心肌炎和血栓后遗症才会快速出现,当前的利润不过是九牛之一毛。从他们给未成年人注射神药,心肌炎后遗症将伴随儿童一生来看,他们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试想,伴随着孩子被后遗症困扰一生,家庭经济被掏空是迟早的事情。这是一种敲骨吸髓式的压榨!
在高盛发布的《基因组革命》的报告,一次性治愈的基因疗法明显阻碍了不可治愈的化学药物治疗发展。这里说到的基因疗法指的就是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技术以及抗体治疗等技术。血饮在之前文章血饮说过,细胞免疫疗法等可以根治烈性传染病,同样,这种治疗方法也可以根治新冠。那么,为了防止这种技术阻碍他们“可持续盈利”之路,他们也在MRNA技术上做了“预防”
这个“预防”指的就是刺突异蛋白,这种蛋白游离于血液之中,随着病毒变异疫苗神药注射次数增多,蛋白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如果接种者鲜血给他人,那么这种刺突异蛋白也会随着扩散到整个医疗系统。随着接种率无限靠近100%,污染也就会越来越大,干净的血液资源将会越来越少。一旦渗透到骨髓、胸腺在内的免疫器官,必然污染由骨髓生产出的B细胞和T细胞。
细胞免疫疗法就是提取健康的人体免疫细胞,现在细胞被污染,那么免疫疗法的效果将会被大幅削弱。这种削弱甚至会抄了很多人的后路。随着神药接种扩大,即使某个人没有接种疫苗,但如果他的亲属接种了。那么,当这个人需要利用免疫细胞疗法治疗免疫疾病的时候,能匹配的直系亲属如果全部被污染,那么,这个人将找不到可以匹配的免疫细胞,这等于断了这些患者的最后一条生路。
技术上,以细胞免疫、干细胞、基因编辑为手段的基因疗法是西医攻克艾滋病、癌症等烈性传染病的最后一条路。现在直接被刺突异蛋白给斩断了。这是工业化学派为首的犹太医药集团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只要斩断这条“不可持续盈利”道路,他们就可以继续大量售卖他们的工业化学药物。

考虑到全球人口众多,这无异是将让犹太医药公司完成控制全球医药市场、一统天下的春秋大梦!

MRNA技术存在重大缺陷,同等技术下,与健康患者相比,之前如果已经患有基础免疫疾病,那么接种神药将会进一步恶化病情。美国自从全面推广三大神药后,很多基础免疫疾病患者被悄无声息地清除,他们没有被计算进疫情死亡数据,但他们确实因三大神药而离世。根据二八定律,基础免疫疾病多的人基本上是老弱病残,他们几乎消费了美国全部医疗资源的百分之八十。这样操作下来,等于直接省下了更多医疗资金。
美国养老金金额高达29万亿美元,有500万老人依赖政府的福利来养老,他们的养老金平均金额约为每年6000多美元。逐步地清除这些所谓的“垃圾人口”,从技术上不仅可以逐步消除养老金账户,还可以每年剩下6000亿美元的硬性支出。
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一年美国国债总规模就将达到29万亿美元,正好与美国养老金总额相当。如果能在这次人口清除计划中将这些罹患基础免疫疾病的老人清除掉,那么,美国的金融危机将直接化解。更不用说,这些老人还是美国储蓄最高、持有房产最多的群体,他们没了,房地产、债券市场的危机将可以让美国金融缓过来。一旦金融危机解除,美国将再次启动金融收割,最后获利的还是控制美国华尔街的犹太资本集团。
前面一刀,后面一刀,左边一刀,右边一刀!不断的切割之下,丧尽天良却收获利益无数,这就是典型的屠术!这就是以MRNA为代表的三大神药背后的资本局的真相!
那么,三大神药靠不住,中国国产灭活疫苗又如何呢?答案其实不言而喻,优势非常明显。
国产灭活疫苗在巴斯德时代更进一步升级,120年的进步已经让灭活技术成熟到极致。中国国产灭活疫苗采用杀死的新冠病毒制造疫苗,因为是被杀死灭了活性的,所以这种病毒与细胞结合概率极低,更别说直接入侵细胞感染人体。更因为其不会入侵人体细胞只会漂移在人体内,同时其核酸RNA更容易暴露,可以方便地让人体直接产生针对病毒外壳和内部核酸的抗体。下次遇到真病毒,就可以在入侵之初就将之杀死。这是MRNA这类充当病毒“无间道”的疫苗所不具备的优势。
国产灭活疫苗不需要像MRNA疫苗那样,采用纳米脂质材料作为佐剂,不会产生刺突异蛋白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突刺蛋白导致癫痫、心肌炎、血栓等副作用。同时,国产灭活疫苗并没有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所以也不会产生细胞因子风暴、炎症等副作用。
与三大神药相比,国产腺病毒载体疫苗因为采用人腺病毒而不是英国的黑猩猩腺病毒载体,更不是澳大利亚采用的艾滋病病毒作为载体,所以不存在亲和力不足抗体有限以及出现艾滋病阳性反应等副作用。这些都保证了国产疫苗不会产生后遗症。
中国根治新冠的有效途径
那么,要根治新冠中国应该如何做呢?
大力研发多克隆抗体药物
目前,在英美以为首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突破性感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病毒变异导致抗体识别能力下降,以及个体差异导致抗体浓度不足。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采用多克隆抗体药物。目前,英美和中国都生产出了单抗药物,但印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单抗和康复者血清疗法对印度三重突变病毒已经失效。
目前新冠病毒已经从1.0变异到3.5,已经产生了G614G、E484K以及L452R在内三种主要突变。要对付目前已存的病毒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异,就需要至少4-5种以上的单克隆抗体以鸡尾酒疗法融合成多克隆抗体药物,这样才能够实现抗体提前覆盖所有变异点位,提前在变异路径上设卡堵截病毒。
同时,多抗药物可以通过工业化规模生产,且克服了人体免疫系统个体差异,制造出标准和浓度统一的产品。因为,抗体被生产出来就可以随时待命,防治结合。中国只要在关键的海关、交通关卡给重点人群注射,就可以准确“堵漏”防止病毒向社区和个体传播。
至于价格,其价格怎么都比犹太医药公司生产的天价药强,只要中国和全球大规模生产,药物单价必然下跌。
推进细胞免疫+干细胞治疗
对目前已经被感染且造成不可逆损伤的患者来说,使用细胞免疫疗法增强免疫力,以及通过干细胞修复受损脏器,可以有效遏制新冠后遗症。
中医对烈性传染病的治疗作用早就被反复证明。以免疫系统为例,当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CD4/CD8比值低于0.5这种极端情况,只要中医介入,就可以快速将比值重新拉回到正常值范围内。在新冠重症治疗中,中医介入者都不会产生不可逆的新冠后遗症,这是工业化学派治疗方式所没有的奇效
从非典到现在,中医的治疗作用被反复验证,不容置疑。中医理论方面,病毒免疫学鼻祖中医吴又可在其著作中早就明确提出防疫隔离是第一步。这点也已经被国外防疫证明,以色列每次注射疫苗导致病毒爆发猛增,之后就开始严格防疫隔离,随之疫情就会下降,就是明证。
国内有很多砖家总是以以色列注射疫苗来证明群体免疫有效。实际上,以色列每次打完神药就开始放松管控,结果直接导致疫情暴增。之后又学习中国严格防疫管控导致病例人数下降。通俗说,以色列每次因为都是用中医理论给三大神药擦屁股,结果到了砖家嘴里却成了三大神药有效的证据
目前,多抗药物的研发还存在重大技术鸿沟,唯一突破该技术的邱香果博士被加拿大逮捕。在当前环境下,中医隔离理论和中医药治疗方法就成为中国人保命的最后底线。决不允许中医严格防疫隔离理论被“与病毒共存”无耻谰言取代,更不允许中医治疗重症被工业化学派治疗取代!
令人欣慰的是,不管砖家怎么遮挡和窃取中医的抗疫成效,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始终在默默地负重前行,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之外的第三种循环系统已经被发现,那就是“组织液循环系统”,而且这种网络系统与人体四肢远端的穴位相连接。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探索会向世人最终证明,中医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瑰宝。

文章最后部分,预测一下大家非常关注的未来全球疫情发展。
据北京日报10月24号报道,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如在9月23日以来有内蒙古阿拉善盟旅居史,或者与目前国内已报告病例的公布行程有时空重合者,请立即向社区(村)、单位、宾馆报告行程,就地自我隔离不外出,并配合各项管控措施。
请大家注意,当时北京疾控中心发布预警的背景,是今年10月初自内蒙古阿拉善盟爆发的新冠疫情迅速传遍包括宁夏银川、甘肃兰州等西部在内19个省份。
那么,为什么北京疾控中心会在10月底要求排查9月23号以后的旅居史呢?为什么倒时间不是14加7,而是整整一个月左右呢?因为,9月23号本身就是个特殊的日子。 
其实,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9月21号以后,疫情都会逐步爆发。这个规律血饮在之前文章反复提示过很多次,搜文可见相关详细内容。这个规律是每年9月21号以后,太阳直射点将从赤道向南回归线以东移动,北半球将进入冬季,气候变得干冷,而一旦进入10±5℃温度区间,疫情就会开始爆发。
让我们来看下这一轮国内疫情爆发地的相关温度。阿拉善盟最早报告疫情是10月20号,病毒妊娠期为14天,前推14天大概就是10月6号到7号,根据中国气象局资料,10月6-7号阿拉善盟的温度分别为6-12℃和7-16℃,正好位于10±5℃的温度区间。除此之外,这次爆发疫情的还有大连市,首例报告于11月4号,前推14天正好是10月20号,当天大连温度为5-13℃,同样位于该温度区间;银川市发现首例疫情时间为10月17号,前推14天时间为10月3号,当天温度为7-17℃,同样位于该温度区间。
根据这个规律,血饮在5个月前的生化系列文章中就已经精准预测了今年9月23号以后会爆发疫情。为了让国家和民众提前做好准备,今年9月14号,在个人微博发表名为《疫情黄色警戒》的文章,其中明确写到“疫情方面注意两个时间点,9月23号和12月23号,气温下降让疫情风险增高,9月23号以后全球疫情将进入黄色警戒范围。进入12月23号以后疫情将进入红色警戒区,请大家做好经济和卫生防护,迎接碰撞!”
从时间上血饮不仅提前五个月预警,而且在本次疫情爆发前10天依旧在提醒国家注意即将到来的疫情冲击。与此相对的是,国内的个别砖家正在呼应西方媒体炒作群体免疫,甚至还一致宣称疫情即将进入向下的拐点,这些砖家忽悠老百姓降低个人防护的警惕性,忙着走秀摘桃子,客观上成了疫情的最佳辅助
按照温度区间规律,北方地区因为已经开始逐步通暖气,会一定程度上遏制疫情的室内传播。同时,伴随时间即将进入12月23号,南方地区将随着西伯利亚寒流南下进一步降温,梯次进入10±5℃温度区间,包括湖北在内的南方地区应该做好全面防疫准备。
全球方面,今年10月份印度疫情在10月中旬下降到单日10000,很多人据此以为印度疫情会继续下降,并认为印度疫情缓和,爆发于印度的德尔塔病毒也会成为绝响。
实际上印度这次疫情下降是因为雨季。印度地形为代表火的离卦,去年3月21号以后印度气温开始上升,疫情本身又属火,火上浇油,所以印度才爆发了大规模的疫情。之后从6月份开始印度疫情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印度降水开始增加,下离上水,水火即济,这直接导致疫情下降。但这也仅仅只是水火即济,不代表水火相济。
仔细看就会发现,从4月份印度疫情爆发到10月份达到最低,中间正好是半年,但是随着今年12月23号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回归线以东,印度的温度将会逐步上升,疫情也将再次爆发。在旱季摧残下,预计明年4月份印度疫情单日感染人数将再次突破30万,甚至超过50万。

在2020年10月份,印度同时诞生了双重突变和三重突变。按照印度理工大学模型预测,三重突变将逐步取代双重突变。双重突变就是德尔塔毒株。届时,三重突变取代德尔塔毒株将通过英联邦向欧洲传播,同时会向东部穿越中南半岛、进入我国云南以及广东地区。三重突变仅从字面看,其传染性就比德尔塔病毒强。
从病毒变异路线上看,明年4月以后,欧洲立陶宛的十九重突变将率先向欧美扩散,这将为明年下半年和后年上半年埋下隐患。目前单抗和康复者血清疗法已经对三重突变无效,更别说蛊王十九重突变。
在之前的文章血饮反复预测,如果新冠病毒持续变异下去,那么最厉害的T病毒必将出现。11月7号,比尔盖茨警告恐怖分子可能使用已经消失41年的天花病毒发动生化恐怖主义袭击。与此同时,美军全面加紧接种天花疫苗。11月12号,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不排除全球出现更危险的新冠毒株的可能性。美国是全球恐怖分子的制造者,盖茨的警告更像是犹太资本在威胁全世界,而普京则是根据美国的尿性提前做出预警

生化对决事关大国生死,届时全球疫情将进入白热化状态。对此,中国应该提前做好预防三重突变叩关的准备,其中就包括开始战略性囤积中药材以及全力突破多抗技术鸿沟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血饮”,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提  要】為全面深入地了解居民家庭财富变动状况,我们开展了中国居民家庭财富变动趋势及未来预期的调查。该调查主要围绕家庭财富变化、未来预期及疫情对家庭决策的影响等几方面展开。研究发现,首先,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影响更大。其次,疫情改变了家庭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受疫情影响,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家庭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疫情也使得家庭的消费从单纯的线上购物向线上服务转变;收入不确定叠加日常开支的增加,家庭的负债尤其是消费性负债需求增加。最后,疫情改变了家庭资产配置的方式。疫情使家庭更注重储蓄,从而增加了资产配置的需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还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家庭财富;家庭消费;储蓄;资产配置

本次调研采用线上调研方式,投放渠道为支付宝APP,投放对象为支付宝活跃用户。投放时间为2020年2月21日到3月10日,共回收30688份问卷。为增强样本代表性,本研究按照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各省各年龄段人口结构对样本进行权重调整。在计算各年龄段的比例前,剔除了20岁以下的人口数和60岁以上的人口数,剔除了新疆和西藏的人口,共得到28640份有效问卷。

一、家庭资产负债和收支变动趋势

(一)家庭财富变化趋势

1.一季度家庭财富略有上升,受疫情影响近二成家庭的财富减少很多

相比上季度(2019年10月-12月),绝大多数家庭的财富变动不大。具体看,有34.4%的家庭财富水平没有变化,另有16.7%的家庭财富值略有减少,26%的家庭财富值稍有增加。但是也有近二成(18.9%)家庭受疫情影响,家庭财富严重缩水。也有部分家庭(4%)财富增幅较高。

根据家庭的财富变化情况构造指数,指数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指数以100为参照基点,大于100表示(相比上季度)增加(上涨),小于100表示(相比上季度)减少(下降) 。由此得到本季度家庭财富指数为102.4 ,代表一季度家庭财富是略有上升。

2.不同群体的家庭财富出现分化

(1)超五成金融资产或年收入5万及以下的家庭报告其财富减少

相比高金融资产组或高收入组家庭,低金融资产组或低收入组家庭中有更高比例的家庭报告其家庭财富减少,即低金融资产组或低收入组的家庭财富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从数据看,超五成金融资产或年收入5万及以下的家庭报告其财富减少,其中有34.6%的金融资产5万及以下的家庭报告其财富减少很多,35.2%的年收入5万以下的家庭报告其财富减少很多(图1、图2)。

根据各组家庭的财富变动分布构造指数。家庭金融资产水平或收入水平越高,家庭财富指数越大,意味着高金融资产水平或高收入水平家庭的财富水平增幅较大,而低金融资产水平或低收入水平家庭的财富水平增幅较小。

从具体的指数值看,金融资产或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家庭,其财富整体是增值的(财富指数大于100)。金融资产在300万以上或年收入在100万以上的家庭财富增幅最大,家庭财富指数分别为128.4和131.5。与此同时,家庭金融资产或年收入10万以下家庭的财富是缩水的,且家庭金融资产或年收入5万以下家庭的财富缩水严重。

(2)工作不稳定家庭的财富减少,尤其是自由职业群体

工作稳定性较高的群体财富总体增加,如专业技术人士(如教师、医生、律师等)、公务员(政务机关或事业单位普通职员)和管理者(如高层公务员、企业经理层以上的高层等),其中专业人士群体的家庭财富指数为103.3。工作稳定性较差的群体财富总体减少,尤其是自由职业群体,财富指数仅78.2。

(3)不同地区的家庭财富均缩水,疫情严重地区降幅较高

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的家庭财富受损严重。将各省份按照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分为五类,分别是“10-99例”“100-499例”“500-999例”“例”“10000例以上”。接近三成(28.6%)疫情严重地区的家庭表示其财富减少很多,加上财富减少一点的家庭比例(19.1%),家庭财富减少的家庭接近一半。根据家庭财富指数数据看,疫情严重地区家庭的财富指数仅75.4。

3.家庭金融资产缩水可能是家庭财富缩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1)本季度家庭金融投资品价值整体小幅缩水

本季度家庭金融投资品价值小幅缩水,家庭金融投资品价值指数为98.5。从家庭金融投资品价值变动分布来看,超一半(53.3%)家庭的金融投资品价值没有变化,另有22.9%的家庭报告其金融投资品价值增加一点,需注意到的是,报告金融投资品价值减少一点的和减少很多的家庭各自占到10.5%。可见,有超过五分之一家庭的财富受损。

(2)家庭金融资产价值分化,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水平家庭缩水较严重

从家庭金融投资品价值变动分布来看,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家庭中报告其金融投资品价值减少很多的家庭占比高于其他家庭,例如有22.8%的收入5万及以下的家庭报告其金融投资品价值减少很多,而年收入10万-30万家庭中的该比例仅占4%。由上文可知,低收入组家庭中35.2%的家庭财富减少很多,年收入10万-30万家庭中的该比例为9.8%。可见,家庭的金融资产缩水可能是其家庭财富缩水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家庭尤是。

从家庭金融投资品价值指数看,家庭金融资产水平或家庭收水平越高,家庭的金融投资品价值增幅也越大。除金融资产低于10万或年收入低于10万的家庭外,其他组家庭的金融投资品价值均是增加的。可见,家庭金融资产价值在不同群体间分化。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家庭的金融投资品价值缩水严重,金融资产5万及以下和年收入5万及以下家庭的金融投资品价值指数分别为78.4和77.3。

(3)低金融资产和低年收入水平家庭的现金流也在变弱

受疫情影响,近一半的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现金减少。具体而言,金融资产5万及以下家庭中,可支配现金价值减少一点和减少很多的家庭占比分别为18.2%和31.7%;年收入5万及以下家庭中,可支配现金价值减少一点和减少很多的家庭占比分别为17.3%和30.9%;而其他组家庭的可支配现金减少很多的情况较少。

家庭可支配现金指数为96.1,整体来看家庭可支配现金减少。从不同资产组的可支配现金指数看,低金融资产家庭的可支配现金值降幅较高,金融资产10万以上的家庭可支配现金值呈增加的状态,且金融资产水平越高,家庭的可支配现金增幅越高。从不同收入水平看,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现金值降幅较高,年收入10万以上家庭的可支配现金值均增加,且收入水平越高,家庭的可支配现金增幅越高。

4.经营工商业的家庭现金流良好,出现小幅亏损

(1)本季度工商业家庭可支配现金流得以维持,且家庭财富缩水幅度相对较小

与上季度相比,工商业家庭的可支配现金流微增,指数值为104.4,可见工商业家庭的现金流得以维持,而无工商业家庭的可支配现金指数仅85.9,这可能与工商业家庭偏好储存一定的流动性有关;从家庭财富变化情况看,虽然工商业家庭的财富较上季度缩水,但是缩水幅度远小于非工商业家庭。

(2)整体来讲,家庭工商业经营出现小幅亏损,但亏损家庭占比超过三成

本季度家庭工商业经营情况表现不如上季度,工商业盈利指数为93.9。从家庭工商业盈利变动情况分布看,有43.2%的工商业经营家庭盈利基本不变,分别有18.6%和21.6%的家庭亏损一点和盈利一点,亏损很多和盈利很多的家庭占比分别为12.1%和4.4%。可见,虽然有部分家庭实现了盈利,但也有超三成的工商业家庭出现亏损,疫情对家庭的工商业经营造成了一定影响。

(3)低金融资产水平和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工商业盈利下降较多

家庭金融资产水平和收入水平与家庭工商业盈利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即家庭金融资产水平或收入水平越高,家庭的工商业盈利情况越好。从具体指数值看,金融资产5万及以下和年收入5万及以下家庭的工商业盈利指数分别为78.3和78.6,均未超过80,表明本季度该类家庭工商业盈利下降较多;此外,除金融资产300万以上或年收入50万以上的家庭外,其他家庭工商业盈利情况也较为一般,甚至出现亏损。

5.影响家庭财富变动的因素分析

这里主要从住房资产、金融投资、工商业经营、可支配现金四大类因素的变动来考察其对家庭财富的影响。主要模型如下:

Yi:家庭财富变动,Xi:包括住房资产变动、金融投资品价值变动、工商业经营变动及可支配现金变动,前三项代表了家庭的投资性变动,最后一项代表了家庭的量入为出对财富的影响,即收入因素与支出因素的结合。回归中控制了年龄、学历水平和职业等基本特征变量。根据模型的系数结果,可以推算出各类因素变动对家庭财富变动的贡献率。从结果来看,对于财富增加的家庭,住房资产增加贡献了68.1%,金融投资价值增加贡献了23.7%;对财富减少的家庭,金融投资价值减少贡献了46.7%,可支配现金减少贡献了28.1%,住房资产减少贡献了22.4%(图3、图4)。

(二)家庭负债变化趋势

1.家庭的总负债水平增加,有27.8%的家庭负债增加

相比上季度,有53.2%的家庭负债水平没有变化,另有13.2%的家庭负债减少一点,17.5%的家庭负债增加一点,而负债减少很多和增加很多的家庭比例分别为5.8%和10.3%。根据家庭负债水平变动的分布情况计算出,本季度家庭的负债指数为106.7。这表明,相比上季度,本季度家庭的负债水平是增加的。

2.家庭经营性负债和消费性负债增加,房产负债减少

家庭负债可以大致分为经营性负债、房产负债和消费负债三类,根据各类负债水平变动的分布情况计算对应指数,可得家庭经营性负债指数为101.2,家庭房产负债指数为95.7,家庭消费负债指数为111.1。这表明,相比上季度,家庭的房产负债减少,经营性负债和消费性负债均有所增加,且消费性负债增幅较大。

3.从群体看,低金融资产和低收入家庭的负债有所增加

(1)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家庭的各类负债增幅均较高,尤其是消费性负债

家庭金融资产水平与负债指数呈U型,同时,家庭收入水平与负债指数也呈U型。从不同资产组看,金融资产30万以下的家庭负债有所增加,其他家庭的负债整体减少;从不同收入组看,年收入10万以下和100万以上的家庭负债有所增加,其他家庭的负债整体减少(图5)。

对比不同金融资产水平组家庭的各类负债,包括经营性负债、房产负债和消费性负债,发现金融资产水平与家庭各类负债指数均近似呈现U型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家庭的各类负债增幅均较高,在同等金融资产水平下,家庭的消费负债增幅相对较大(图6)。

对比不同收入水平组家庭的各类负债,结论一致,即收入水平与家庭经营性负债指数、房产负债指数和消费负债指数均近似呈现U型分布,且同等收入水平下,家庭的消费负债增幅较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负债增幅明显较高(图7)。

(2)非工商业家庭的总负债和消费负债增幅均高于工商业家庭

对比有无工商业家庭的负债情况,无工商业家庭的负债指数为108.1,有工商业家庭的负债指数为105.5,可见,无工商业家庭的负债增幅要高于有工商业家庭。可能的原因是非工商业家庭的消费负债增幅较大,无工商业家庭的消费负债指数达到113.6,而有工商业家庭的消费负债指数仅为109.1。

4.家庭信贷需求及获得情況

(1)本季度家庭消费贷和经营贷需求均增加,部分群体获贷困难

相比上季度,有59.4%家庭的消费贷需求基本不变,消费贷需求减少一点和增加一点的家庭占比分别为6.7%和19.1%,消费贷需求减少很多和增加很多的家庭占比分别为5.8%和9.1%。可见,总体来说家庭对消费贷的需求是增加的。从消费贷获取难度看,有75.9%的家庭获取难度基本不变,获取难度减少一点(容易一点)和增加一点(更难一点)的家庭占比分别为8.3%和7.5%,获取难度减少很多(容易很多)和增加很多(难度增大)的家庭占比分别为3.7%和4.7%。从家庭经营贷需求和获取难度变动分布来看,结论也基本一致,即家庭的经营贷需求增加。

对比家庭贷款需求指数及获取难易指数,贷款需求指数越大代表家庭的贷款需求越大,贷款获取难易指数越大代表相对更容易获得贷款。具体而言,家庭的消费贷需求指数和经营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109.4和111.0,均超过100,表明相比上季度家庭的消费贷需求和经营性贷款需求增加。家庭的消费贷获取难易指数和经营性贷款获取难易指数分别为99.4和99.0,接近100,表面相比上季度家庭的消费贷和经营性贷款获取难度变化不大。

(2)消费贷供需错配,低金融资产组的消费贷需求增幅较高,但是贷款获取难度加大

对比不同金融资产水平下家庭的消费贷需求和获取难度,发现金融资产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消费贷需求指数相对越低,而消费贷获取难易指数相对越高,说明消费贷供需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以金融资产水平5万及以下的家庭为例,其消费贷需求指数为112,高于其他组家庭,表明低金融资产水平家庭的消费贷需求增幅较大;而其消费贷获取难易指数为90.6,表明相比上季度家庭的消费贷获取难度加大,其他金融资产水平组家庭的消费贷获取难易指数均大于100,表明相比上季度其他家庭的消费贷获取上更容易。由于调查时点等的原因,信贷政策可能尚未被老百姓感受到(图8)。

从不同收入水平下家庭的消费贷需求和获取难易情况来看,也有类似的发现。年收入5万及以下家庭的消费贷获取难易指数为90.5,而其他家庭均高于100,表明低收入家庭消费贷获取上难度较大(图9)。

从不同城市类型下家庭的消费贷需求和获取难易情况来看,也有类似的发现,但差距相对较小。一线城市家庭的消费贷需求指数为106.8,小于六线城市的113.9;但是一线城市家庭的消费贷获取难易指数为100.9,大于六线城市的97.1。

(3)有贷款需求的低收入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和高学历人群

数据显示,2019年有24.1%的年轻家庭(户主年龄在20-40岁之间)有消费贷,但是仍有9.4%家庭需要额外的信贷支持。从消费贷类别看,这些消费贷包括汽车贷、医疗贷款、教育贷款等。

例如,有4.5%的年轻家庭有医疗负债,但是仍有2.3%的年轻家庭需要额外的信贷支持。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较为旺盛。具体而言,2019年年轻家庭的户均消费高达13万元,且年年轻家庭户均消费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2%,而2019年全部家庭的户均消费仅为6.7万,年户均消费的年均复合增速为8.7%。可见,年轻群体的消费更为旺盛。

从另一个角度,查看不同收入组下、有消费贷需求群体的年龄和学历分布,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年轻和高学历人群。具体看,年收入5万及以下且有消费贷需求的群体有32.2%的比例处于20-29岁,24.6%处于30-39岁;从学历看,20.7%为大专-高职学历,10.8%为本科,另有1.9%为研究生学历。这部分有消费贷需求的群体,由于收入较低等原因不易获得消费贷款,但是该部分群体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为了解决信贷供需不匹配的問题,或许给予该部分群体较高的风险溢价是一个解决思路。

(三)家庭收支变化趋势

1.家庭工资收入下降,大额支出基本不变,但日常支出增加

相比上季度,有42.9%的家庭工资性收入基本没变,工资减少一点和增加一点的家庭占比分别为17.5%和17.7%,工资减少很多和增加很多的家庭占比分别为18.9%和3%。

从家庭支出来看,日常支出增加的家庭占比要高于日常支出减少的家庭占比,可见家庭日常支出总体是增加的;从大额支出看,选择减少一点和增加一点的家庭占比分别为8.3%和16.3%,选择减少很多和增加很多的家庭占比分别为10.2%和6.3%(图10)。

从家庭收支相关指数看,工资性收入降低,指数值仅84.3;家庭日常支出增加,指数值为125.3;家庭大额消费支出几乎不变,指数值为100.0。统计局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居民消费明显萎缩,1-2月份市场销售下滑,但生活必需品销售稳中有增,如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9.7%。

2.除具有稳定职业或中高收入群体外,其他家庭工资性收入均减少

对比不同职业分组下的工资性收入变动情况,除了管理者和公务员外,从事其他职业性质的工资性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自由职业群体的工资收入指数仅为75.4,收入减少了很多。从收入水平看,自由职业者的家庭年均收入为9.6万,与低收入组(5万及以下)的群体部分完全重合,虽然自由职业群体收入水平不算低,但是受疫情影响也较为严重。

从工资收入指数看,年收入水平在30万以下的工资性收入减少,年收入30万以上的工资性收入有所增加。具体分析,年收入5万及以下的工资性收入降幅最大,指数值仅62.0,其中有34.3%报告收入减少很多;年收入5-10万的工资性收入也有所下降,指数值为85.1,报告收入减少很多的人群占比为16.7%;年收入10-30万的工资性收入略微下降,报告收入减少很多的人群占比仅9.9%,指数值为96.9(图11)。

3.中低收入及自由职业群体的工作稳定性下降

从工作稳定性看,65.6%的人工作稳定性基本不变,工作稳定性减少一点和增加一点的比例分别为11.7%和6.4%,稳定性减少很多和增加很多的比例分别为13.4%和2.8%。可见,工作稳定性总体是下降的,计算出的指数值为86.8。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这是自2018年发布调查失业率以来的最高点。

不同金融资产水平或不同收入群体的工作稳定性差异较大,金融资产水平或收入水平越高的,其工作稳定性也越高。需注意到,金融资产或收入5万及以下家庭的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工作稳定性指数仅分别为71.1和69.1,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低收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下降较多。

4.从日常支出看,低收入和工作不稳定群体的增幅较高

不同收入水平下家庭的日常支出指数均大于100,这表明,相比上季度,家庭的日常支出均增加。年收入5万以下家庭的日常支出增加最多,指数值为128.6;其次是年收入100万以上的家庭,指数为127。不同职业群体的家庭日常支出指数也均大于100。其中,自由职业者、技术工人、个体户/自营商、公司普通职员家庭的日常支出增幅较高。

受疫情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工作不稳定性加重,而这本身又使得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降,加之日常支出的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现金流变弱,这可能是低收入群体财富缩水的重要原因。从不同工作稳定性的家庭财富变动分布来看,工作稳定性降低很多的家庭,其财富减少很多的家庭占比高达66%,印证了前面的猜想,即疫情影响工作稳定性,从而影响家庭收入,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导致家庭财富缩水(图12)。

(一)疫情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

1.疫情使得家庭更偏向储蓄,而不是消费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增加6.6%。本季度家庭的储蓄变动指数为102.8,同样增加。经过此次疫情,家庭的储蓄倾向加强。疫情后家庭的储蓄意愿指数为104.6,储蓄意愿继续增加。具体而言,询问家庭的储蓄和消费变动时发现,有超过一半(50.2%)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有40.4%的家庭会维持当前状况基本不变,仅有9.4%的家庭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消费刺激政策,不太可能出现“报复性消费”。

从不同收入组家庭的储蓄调整计划看,低收入家庭中有更高比例的群体偏向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具体而言,年收入5万及以下的家庭中,有54.9%的家庭计划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有34.5%的家庭计划维持当前储蓄和消费水平。可见,受疫情影响,多数家庭变得不敢消费,低收入群体尤其如此(图13)。

2.疫情显著增强家庭对保险类资产的配置倾向

与此同时,家庭的商业保险购买意识在逐渐提高。2011年,仅5.2%的居民有商业保险(商业人寿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2017这一比例为8.8%,2019年这一比例增加到10.8%。疫情影响之下,家庭的保险购买意识有可能再度加强。

在问及家庭未来的资产配置变化时,数据显示,首先,家庭对保险资产配置倾向明显增强,商业健康保险的配置意愿指数为114.5,商业人寿保险的配置意愿指数为111.6。其次,家庭整体偏好中低风险类资产,而对高风险类投资意愿相对较低。如家庭会增加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活期存款或互联网货币基金等)和低风险低流动性资产(如定期存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配置,减少高风险高流动性资产(如股票、基金等)的配置。另外,家庭对海外资产的配置倾向降低,指数为91(图14)。

已有研究显示,家庭在商业保险购买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庭经济支柱成员的参保意识不足。2017年20岁以下家庭成员的商业保险参保率为11%,而家庭20-40岁的成员的参保率远低于该数值。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家庭经济支柱成员的商业保险参保率在增加,且与家庭年幼成员的参保率差距在缩小。

3.高金融資产及高收入群体的保险类配置意愿更强

高金融资产及高收入群体的保险类配置意愿更强。以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意愿为例,虽然各组家庭均整体表示会增加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计划,但是高金融资产或高收入水平家庭的购买意愿明显更强。当然,这可能与家庭自身的经济条件有关。

4.疫情对家庭的住房投资意愿影响不大,但在不同群体间呈现分化

家庭的住房投资意愿变化不大,指数为99.8。但住房投资意愿在不同住房情况的家庭下呈现分化。具体来看,租房和有房贷家庭的住房投资意愿相对较低,指数值分别为91.5和97.4;有自住住宅和有多余不动产投资的家庭,其住房投资意愿相对较高,指数分别为101.4和105.2。

住房投资意愿在不同的金融资产和收入组家庭也呈现分化。具体来看,资产方面,金融资产在5万以下的家庭的住房投资意愿有所下降,指数为93.1;其他群体的住房投资意愿均有所上升,金融资产在300万以上的家庭的住房投资指数为108.8。收入方面,仅收入在5万以下的家庭的住房投资意愿在下降,指数为92.6;其他收入组家庭的住房投资意愿均有所上升,收入在100万以上的家庭的住房投资指数达到113.8。

5.多数家庭的海外资产投资意愿降低

从不同金融资产分组下家庭的海外资产投资意愿看,除了金融资产300万以上的家庭会略微增加对海外资产的投资外(指数为105.3),其他家庭的海外资产投资意愿均下降。一方面,一部分家庭的金融资产受限,可能不过多考虑对海外资产的投资,另一方面,对于拥有较高金融资产的家庭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对国内市场的看好。

6.仅高金融资产家庭的高风险类投资意愿增加

从不同金融资产分组下家庭的股票、基金类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意愿看,数据显示仅高金融资产家庭的高风险类投资意愿增加,其指数值为106.1。从趋势看,家庭金融资产水平越高,家庭的股票、基金类资产配置意愿也相对越高。但是本季度,其他家庭的这类配置意愿均是下降的。从家庭的活期及定存类的低风险资产配置意愿看,各组家庭均表现出对低风险类资产配置增加的意愿,大多数家庭还是有较高的避险意识,本季度希望较为稳妥的资产配置。

(二)疫情对家庭消费与投资方式的影响

1.疫情显著增加家庭的线上消费或投资意愿

近些年来,居民消费尤其是包括交通通信、教育文娱、医疗保健在内的发展型消费增长很快。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559元,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8.5%。从各类消费支出的增速看,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很快,也表明了家庭在发展型消费上支出的增加。具体看,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3%,教育文化娱乐增长10.3%,交通通信支出增加9.9%。

从此次调研结果看,也显示出家庭的线上消费或线上投资倾向加强。统计局数据显示,虽然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减少20.5%,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加3%。从线上投资、线上购物、线上医疗及线上教育的购买意愿来看,家庭线上教育购买意愿指数最高,为122.9;其次是线上医疗意愿指数,达到了112.3;线上投资意愿指数和线上购物意愿指数分别为105.8和109.7,表明家庭对线上的消费和投资方式也越来越青睐,且家庭线上消费逐渐由线上购物转向购买线上服务。

2.年轻家庭对线上消费和线上投资的方式认可度较高

根据CHFS数据,各年龄段家庭的网购参与率都在逐年上升,且年轻家庭增长较快。与网购参与类似,家庭的线上投资如互联网理财参与率也呈现同样的趋势。

3.高收入和高学历群体的线上消费意愿更强

从不同收入组家庭的线上消费意愿看,收入越高家庭的线上消费意愿相对越强。如,收入30万以上家庭的线上购物意愿指数为124,远高于低收入家庭。从学历分组看,也顯示出高学历群体较高的线上消费意愿。

4.高金融资产家庭及高收入家庭的线上投资意愿更强

对比不同金融资产水平组和不同收入组下家庭的线上投资意愿,发现高金融资产和高收入群体的线上投资意愿更强。具体看,金融资产水平在300万以上的家庭的线上投资意愿指数为117,年收入水平在100万以上的家庭的线上投资意愿指数为117.5。值得注意的是,除金融资产或年收入5万及以下的家庭外,其他组家庭的线上投资意愿均是增加的。当然,可能的一个解释是低收入家庭面对疫情带来的收入冲击,储蓄意愿尤其是现金类的持有意愿可能更强。

(一)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影响更大,需多途径加强其生活保障

1.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受疫情影响较大

受疫情影响,四分之一的家庭工作稳定性下降,工作稳定指数仅为86.8。工作稳定性减少一点和减少很多的比例分别为11.7%和13.4%;增加一点和增加很多的仅为6.4%和2.8%;有65.6%的人工作稳定性基本不变。需注意到,不同群体的工作稳定性差异较大,金融资产水平或收入越低的,其工作稳定性也越低。

伴随着工作稳定性的下降,家庭的工资性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部家庭的工资性收入指数仅为84.3,除了管理者、政务机关或事业单位职员外,从事其他职业者的工资性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但低收入、低资产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工资性收入下滑严重。数据显示,年收入5万及以下的工资性收入降幅最大,指数值仅62.0,其中有34.3%报告收入减少很多;年收入5万-10万的工资性收入也有所下降,指数值为85.1,报告收入减少很多的人群占比为16.7%;年收入10万-30万的工资性收入略微下降,报告收入减少很多的人群占比仅为9.9%,指数值为96.9。自由职业群体的工资性收入指数仅为75.4。

不同收入水平下家庭的日常支出指数均大于100,表明相比上季度,家庭的日常支出均增加。年收入5万以下家庭的日常支出增加最多,指数值为128.6。多种因素加合,近一半的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现金减少。年收入低于5万的群体中,可支配现金价值减少一点和减少很多的家庭占比分别为17.3%和30.9%。在这种背景下,超五成的金融资产或年收入低于5万的群体的财富减少,且预期未来3个月低收入家庭将面临财富继续缩水的困境。同样,虽然自由职业群体的工资性收入在下降,但自由职业群体的日常支出指数为126.9,可支配现金流严重下降,指数仅为88.3。因此,这部分群体的财富也面临严重缩水(指数值为78.2)。

2.多途径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生活保障的力度

(1)展开对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经济援助计划

受疫情影响,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受冲击严重,世界各地区均积极开展了对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援助行动,包括直接发放资金、减免税收、税务延付,等等。建议我国继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援助覆盖面,对受冲击严重的失业群体、病患等特殊群体实施继续降低社保医保缴费、减免税收等强效的援助计划。

(2)稳定低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的就业市场

低收入群群体和自由职业群体受冲击严重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这部分群体的就业不稳定性,在疫情之下,部分群体甚至面临失业。疫情冲击之下,中央多次就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做出安排部署。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重申“六稳”的同上,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居首位。

(3)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对弱势群体的覆盖面

失业保险是对失业者提供一定期限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但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覆盖范围小、领取条件严格等问题,因此能领取到失业金的失业人员数量很少。如农民工、灵活就业等高失业风险群体因没有参加失业保险,就无法领取失业金。4月10日,人社部出台三项措施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其一为延长大龄失业人员领金期限;其二为阶段性实施失业救助金政策;其三为阶段性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本文建议,以领取疫情期间补贴资金为契机,盘活失业保险基金,加大对失业保险制度的宣传,提高失业保险待遇,为今后促进高风险群体主动参保打下良好基础。

(二)疫情改变了家庭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提振家庭消费需要多措并行

1.疫情改变了家庭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

(1)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致使家庭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根据央行披露的最新金融数据,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6.6%,相当于平均每天有700亿元存款涌向银行,疫情下人们在储蓄,而非消费。此次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后家庭的储蓄意愿指数为104.6,有超过一半(50.2%)的家庭会增加储蓄并减少消费,有40.4%的家庭维持当前状况基本不变,仅有9.4%的家庭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相较之下,低收入群体的储蓄意愿远高于高收入群体,尤其是对于疫情期间收入减少很多的家庭而言,其储蓄意愿更为强烈,比例达65.4%。

(2)疫情使得家庭消费从单纯的线上购物向线上服务转变

除了线上购物外,家庭对线上服务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近些年来,居民消费尤其是发展型消费增长很快,家庭也越来越认可线上购物方式,尤其是年轻群体。此次疫情中,家庭在继续使用线上购物的同时,对线上服务也更加认可。

(3)消费信贷市场存在供需错配,越需要贷款的群体越难获得贷款

本季度家庭消费贷需求均增加,贷款获取难度也略微增加。相比其他组,低收入组、低金融资产组的家庭贷款需求增幅相对更大,但是这部分群体的贷款获取难度相对更大;而贷款需求增幅较小的高收入、高金融资产水平的居民获贷较为容易。

2.提振家庭消费需要多举措并行

消费是实体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随着疫情的发展,其可能会进一步下降。面對消费下降暴露出的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1)加快推动商业、商家进行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生活平台建设

疫情期间,采用线下传统模式的各类经济遇到了很大困难,经受了挑战,而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经济模式对社会基本运转起到了保障作用,研究显示,家庭消费向线上倾斜,疫情后数字经济将获得加速度发展。基于此,一是建议中国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商业数字化,通过顺应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趋势进而拉动消费。二是建议利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数字生活平台优势,助推国内服务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增加抗风险能力。

(2)应用财政补贴或消费券的手段,使之成为提振消费的有效措施和促进生产的放大器

在中国,因为移动支付普及率高,政府无论是通过财政补贴还是通过消费券的手段提振消费,都具有可操作性高、成本低的特点。以消费券为例,借助移动支付平台能力,数字消费券能定人、定货、降低操作成本,不需要在行政渠道上再投入资金和人力成本,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财政补贴与数字消费券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可以同时进行。从缓解居民流动性危机的角度,现金类的财政补贴较为有效,可以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低收入群体度过难关;从提振消费的角度,数字消费券有更好的杠杆效果。数字消费券可以用技术限定消费期限,到期不消费则收回,以确保消费券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储蓄。数字消费券并不针对一定收入之下的特定困难群体,而可以向全民发放。数字消费券可向特定行业发放,例如餐饮、旅游,以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

(3)鼓励扩大普惠型消费信贷,为居民提供适度的流动性支持

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和工作稳定性下降,因此社会整体的信贷需求会上升。应鼓励扩大普惠型消费信贷业务,对于居民消费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一方面,可引导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更多采用线上作业模式,扩大消费信贷范围,通过联合贷款等合作方式,及时满足居民短期金融借贷需求。另一方面,可针对过往信用记录良好、收入暂时下降的群体,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

(4)为了更好顺应消费线上化的趋势,建议全面支持数字消费信贷发展

研究表明,场景类、小额类数字消费信贷有助于减缓中国消费信贷结构性失衡,提振长尾用户在特定生命周期中对于生存型消费的需求。从提升三线以下城镇居民消费、促进消费下沉的角度,中国还应重点支持服务长尾人群的场景类、小额类的普惠型数字消费信贷。应该构建消费信贷机构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格局,发挥包括支持互联网小贷在内的数字消费信贷机构的作用,助力消费下沉。扩大疫情时期消费信贷机构的放贷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放松数字消费信贷机构的杠杆率限制。积极拓展数字消费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畅通融资渠道,例如鼓励消费信贷机构发行ABS等,积极引导数字消费信贷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减轻居民利息负担,增加对居民的流动性支持。中长期看,逐步搭建适应数字消费信贷产品发展需要的新监管框架,支持数字消费信贷的创新探索,保持国内数字金融创新能力和普及程度在国际上继续领先。

(三)疫情改变了家庭资产配置方式,综合理财服务推动家庭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

1.顺应家庭资产配置需求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提升家庭储蓄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

对比海外家庭财富配置情况,中国的家庭财富以房地产、银行存款、理财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基金市场参与率不到5%,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低。疫情后,随家庭储蓄意愿上升,更需要重视财富管理服务发展,带动家庭资产配置多样化发展,推动直接融资体系发展,提升家庭部门金融资产投资与实体经济对接能力。

2.推动财富管理服务向围绕家庭风险管理综合理财服务发展,帮助普通家庭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理财规划

海外的财富管理服务早已从单纯的投资建议转型成为围绕家庭现金流管理、风险管理、养老需求和不动产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理财规划服务。疫情让家庭为单位的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需求凸显,顺应这一市场需求,推动横跨保险产品、公募基金、理财子产品等多品类的财富管理和投顾业务服务发展,有助于带动家庭资产配置向长期投资和风险管理转型,带动资本市场向机构化、长期化的生态发展。

3.大力发展线上化理财和投顾服务,推动财富管理服务“普惠化”

線上投资理财模式的接受度逐步上升,未来线上化、智能化的服务方式将会越来越受到中国家庭的欢迎。与此同时,要鼓励包括银行及其理财公司、券商、基金公司和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发展线上财富管理服务,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合资质的机构平台销售理财产品及提供相应服务,进一步打通不同机构间的产品信息和渠道,提升财富管理服务的普惠性,以财富管理为桥梁,带动家庭资产配置多元化发展。为了顺应普惠线上理财的趋势,对于线上理财不适配的规则和政策,例如面签与纸质化留档等,可以进行适当调整。鼓励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提供丰富的产品,满足居民理财和投顾服务的需求。

4.顺应居民保险资产配置需求,鼓励发展商业健康险、网络互助等行业

为了顺应居民保险资产配置需求,建设保险型社会,中国需要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由于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基础医保、商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快速培育健康保障的新力量,其中包括商业健康险和网络互助等健康产品。商业健康保险与网络互助的目标均是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其底层均使用保险科技,因此其在成员群体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一致性,这为其开展跨界合作甚至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执笔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主任甘犁;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路晓蒙、王香、周瑞轩。蚂蚁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研究总监:王芳、林晨、程志云;行业研究专家:吴雅玲、张韵、冯程程。责任编辑:王艺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一直保持最硬的状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