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冠军郑军哪里人?

内容摘要:施琅与其叔施福所率军队为郑芝龙部下的主力,早年,施氏叔侄有随郑芝龙降清的历史,并为清军作战。施琅再次回归郑成功部下,攻袭南明大将郝尚久、郑联,反对郑成功勤王,表明他对清朝的态度十分暧昧。郑成功将其驱逐,是海上武装内部拥明派铲除亲清派的一场权力斗争。郑成功取胜以后,这支海上武装才成为南明的军队。

关键词:郑成功 施琅 南明史 权力之争

1651年的厦门事件中,郑成功诛杀大将施琅的父亲与弟弟,迫使施琅离郑出走,进而降清。研究明郑史的学者多叹息郑成功这一决策错误,从而化友为敌,埋下32年后施琅率清军攻克台湾消灭明郑政权的种子。我认为:郑成功与施琅的斗争其实质是海上武装中拥明派与亲清派的一次冲突,施琅随郑芝龙降清后,其政治态度一直倾向于清朝,而郑成功的政治倾向是拥明,他与施琅最终分道扬镳不是偶然的。

一、从施福到施琅――作为郑氏重臣的施氏叔侄

施福的崛起。施福在郑芝龙的部下是后起之秀,郑芝龙率海盗队伍降明,部下多叛明入海,仅剩下少数原部跟随郑芝龙。郑芝龙在福建官府支持下重组军队后,对其老部下并不十分信任,而是提拔了一些没有任何背景的人,施福既为其中的一员。施福为施琅的堂叔,晋江衙口人。衙口距郑芝龙安身的晋江安海镇不远,郑芝龙起用施福,是在重用老乡。据施伟青的考证,施福十八岁时投入郑芝龙的部下,其时为郑芝龙降明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祯二年。施福应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因此很得郑芝龙信任,施琅为其所写的传记云:“叔讳福……少倜傥,有大志。年十八投笔从戎。于时海寇蜂起,巨魁角立。叔与郑芝龙密策方略,有向化者,说降之;倔强者,破灭之。海氛以靖,叔之为谋居多。因得与郑同奏肤功。郑补南粤游击,叔补中军都司。时崇祯四年也”。可见,施福是郑芝龙的智囊。他投入郑芝龙部后,仅仅三年时间,既升任中军都司,郑芝龙对其宠信,由此可见。

施琅加入郑芝龙所部。施琅自称“生长滨海,总角从戎,风波险阻,素所履历”,看来,他很早就进入军伍,当兵为生。崇祯十六年,施琅“年二十三,访族父故总兵福于安平军”。其时施福在郑芝龙帐下已经很有影响,施琅得其推荐,很快在郑军占有一定位置。明末福建灾荒频频,饥民起义,遍及全省各地,郑芝龙所部在各地镇压民众起义,其中,施福与施琅都起了很大作用,“会泉郡山寇四起,当事稔公(施琅)能,命率师剿捕。挥戈一指,贼亡魂溃散。后先廓清山寨三百余所,活民命不胜计……当事上其功,拜游击将军”。其时,施福以尚谋得到郑芝龙的信任,而施琅以勇冠三军,施氏叔侄在郑军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而施氏叔侄也因为给郑芝龙效力,获得高升,施琅因战功得授游击将军,施福的地位应在施琅之上。弘光政权建立后,给各地官员加官晋爵,施福得授都督之衔,而施琅得授副总兵。总之,从明末到隆武时期,施氏叔侄已经成为郑芝龙的骨干,所部为郑芝龙的“中军”。可见,郑芝龙的主力部队是由施氏叔侄率领的。

隆武帝即位后,施福与施琅在铅山前线作战,颇有战功。我在《论隆武帝的战略问题》一文已有叙述。大致说来,当时的施福与施琅是张家玉的战友,张家玉抗清的功绩,在史册中多有记载,而其战功的取得,大多与施福所部有关。隆武因此给施福等人加官,施福被封为武毅伯,而施琅为佥都督、左冲锋,这都是明朝武将中的高级职务。

在隆武朝,郑成功也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他被隆武帝封为御营指挥。后来,因施福的顶头上司郑彩消极作战,隆武帝一怒之下免去郑彩的职务,而以郑成功取而代之。其时,郑成功驻兵光泽县的杉关,而施福与施琅在崇安县的分水关,二地皆为江西入闽要隘,有必要统一指挥。隆武二年六月十六日之后,隆武帝“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铳器火药,即令二部给发”。文中所说的大安关即是崇安境内的分水关,隆武帝将崇安的军事交给郑成功,说明当时郑成功已成为施福与施琅的顶头上司,隆武帝此举是想加强对施福与施琅的控制。不过,郑成功所在的杉关与分水关相距有二百里之远,郑成功对施福只能摇控,并不能切实领导他们。

施琅第一次背叛郑成功。在隆武后期,郑成功的政治态度与郑芝龙发生对立。郑芝龙业已暗地里决定降清,而郑成功仍然忠于隆武帝。郑芝龙为了给清军入闽扫清道路,下令从前线撤军,郑成功抗命不从,仍然在杉关前线坚持到最后一刻。在郑氏父子冲突中,施氏叔侄选择了郑芝龙,“芝龙既回安海,守关将施福声言缺饷,亦撤回安海。仙霞岭二百里间,空无一兵,惟所遣守关主事及内臣数员侦探敌信以上闻耳”。按,施福与施琅作为郑成功直接管辖的部将,他们却不听郑成功的号令,直接退至安海,依附郑芝龙,这说明在施氏叔侄眼里,郑芝龙比乳臭未干的郑成功重要得多。施福与施琅从崇安前线撤军,不仅是对明朝的背叛,也是对郑成功的第一次背叛。

郑成功下海与施琅的动向。隆武二年八月,清军从仙霞关及分水关分路入闽,郑成功后路被抄,从杉关前线溃退,他冲破道路上清军的封锁,东下福州。不久,郑成功再退安海。在这里,他与郑芝龙发生争论。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决定降清。在这场争论中,施氏叔侄再次站到了郑芝龙的一边,由于他们的立场,尽管郑成功反对郑芝龙降清,却无济于事。郑成功只好带少数人下海起兵。有一些书以为施琅是随郑成功下海的早期骨干之一,这是错的。总之,受郑芝龙的影响,施氏叔侄的政治态度是亲清朝的,在郑氏军队中,他们长期是郑成功的对立面。

二、为清廷而战的施福与施琅

施福与施琅降清。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郑芝龙在清军统帅博洛的利诱之下,赴福州降清,随后被清军扣留,送至北京软禁。而泉州的清军突袭安海,大掠而去。其后,郑芝龙的军队分作二部,一部分在郑鸿逵、郑成功及郑彩、郑联等人的率领下,转至沿海岛屿抗清;但另一部分主力却在郑芝龙命令之下降清,他们便是施福、施琅所部。被改编为清军后,施福与施琅随李成栋所部清军南下攻打广东。后任两广提督李成栋在其奏疏中提到福建来兵:“及入闽所带未食粮者,除职启过贝勒凑足五千之数随职征剿”。他又说:“虽各府镇守官兵蒙贝勒原发职带来者,每府七八百名不等,俱系闽地土著之众,脆弱不堪,无资战守”。看来李成栋所讲的即为施福所部闽军,他们约有5000之数,但李成栋对他们评价不高,清朝也没有正式给他们颁发粮饷。顾诚先生指出:李成栋即要利用施福、施琅他们为其冲锋陷阵,“又在给清廷的奏疏里把他们贬得一钱不值”。其目的大约是李成栋要将闽军的功劳纳为己有而已。

事实上,施福与施琅率部南下广东后,为清朝屡立战功,《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四年冬十月初三日(庚午),“初,投诚武毅伯施福同澄济伯郑芝豹率十镇官军,持投诚平国公郑芝龙牌札,招抚白沙。至甲子等处,驱散巨寇苏成,降伪总兵林榆等。别遣总兵施琅、梁立同提督李成栋、监军戚元弼等援剿顺德县海寇,多所斩获”。可见,施福所部对清军顺利南下广东是有一定功绩的。

明永历二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广东发生了以张家玉、陈邦彦、陈子壮三人为首的反清大起义。施福与施琅所部,不得不与昔日的战友――张家玉所部作战。张家玉为广东人,曾在隆武帝帐下任大臣,作为监军,他曾与施福等人联手,向江西的清军攻击,取得浒湾镇大捷。后来,隆武帝与郑芝龙、郑彩等人发生矛盾,张家玉愤慨郑彩消极作战,受隆武帝之命,到广东重组军队。清军入粤后,迅速消灭继隆武政权之后的绍武政权,并将永历帝迫入广西境内。就在清军将要穷追永历帝之时,张家玉与陈邦彦、陈子壮等人联络,不顾一切地在广东举兵反清,他们攻陷东莞、龙门、乳源、归善、博罗、长宁、河源等县,及连平一州。张家玉等人的行动使李成栋清军不得不放弃入桂计划,而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张家玉作战。这对于延长永历王朝的寿命是有重要意义的。

顺治四年二月,李成栋率施福等人回兵顺德县,首先击败陈邦彦,陈邦彦被迫退入高明县;其后,李成栋发兵直扑攻占东莞的张家玉,双方大战。《清世祖实录》记载:“会谍报贼首张家玉陷东莞,遂遣黄廷、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游泳冠军有哪些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